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说课稿语文集锦12篇
  • 初中说课稿语文集锦12篇

    发表时间:2022-12-16

    初中说课稿语文。

    无论何时,写文章的经历应该是人们共有的,别忘了,范文会提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编写文档,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让自己的写作更加流畅,你是否在为撰写范文而苦恼?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初中说课稿语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2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3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4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 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

    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关于学法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 教学程序

    这一堂课,我以五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尺子。

    根据课件的制作,我出示了一幅蚂蚁王国图。图中因小蚂蚁的房子被一阵风刮断了一根门柱。蚂蚁们想帮小蚂蚁重新建一根门柱,但都不知它的长,应该怎么办?提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帮忙,并告诉学生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根和门柱一样长的小木棒。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图钉、橡皮、硬币等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小木棒,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测量的结果。从学生测出不同的结果中,引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根小木棒的长,所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从中引入尺子。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五步走:

    第一步 了解尺子

    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对它进行摸一摸、看一看,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结果告诉给你旁边的同学听,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一提问,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

    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

    第二步 厘米的空间观念,从中认识厘米

    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精灵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由学生测量1厘米长的小方块,教师从中指导学生用手捏着小方块,然后轻轻的移开,但手不能动,从手握小方块的长来感悟1厘米。让学生从中比划1厘米的长,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三步 通过认识厘米的长度单位,延伸到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从而我就引出0~2厘米是多少?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来吗?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

    第四步 让学生进行测量同一物体,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师归纳量法

    第五步 帮助小蚂蚁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测量小木棒所得的结果,告诉小蚂蚁门柱的长,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建好了。教师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因为你们帮助了小蚂蚁的忙,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的建成,蚂蚁们很开心。它跟你们说谢谢了!使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也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各种练习巩固知识。

    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测量比赛:课件出示三件物品,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1课时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6

    【教学目标】

    ⒈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⒉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⒋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体感知

    ⑴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问题研讨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①滋润美艳、绚丽、有趣。②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全体朗读)③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⒉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⒊写江南雪景中“塑雪罗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衬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为什么先对江南的雪作描写?

    明确:是作者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

    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四、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特定意义的事物--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比

    滋润美艳寒冷孤独

    奋斗的激情

    附:《雪》的赏析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作为中国新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步音,时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过来在时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

    《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前文描绘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还有各色不畏严寒的花,虽是萧条冷落的冬季,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明朗和艳丽的。而孩子们堆雪罗汉的点辍,无疑又给这冬季增添了丰厚的活力。“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多么美丽的一幅“群儿玩雪图”!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朔方的飞雪,她“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一扫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这“雨的精魂”虽处在荒凉环境里,却“蓬勃地奋飞”;虽是“孤独”的,仍“旋转而且升腾”,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奋斗和抗击的革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啊!

    [雪(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

    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8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1课时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9

    《乡愁》说课稿-初中语文教案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对余光中的《乡愁》进行说课设计,追求在语文课堂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说课设计《乡愁》

    【说教学设想】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2.赏析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通过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空隔膜和本诗乡愁的丰富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竞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法

    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主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对比阅读法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诗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体会,遵循精讲巧练的原则。

    【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具体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联系旧知,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以“乡愁爱国”为主题的古诗词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朗读品味(6分钟)

    第一步,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对朗读情况加以点评;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予以指导;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10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九课,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学生学习此文,能够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较为流畅易懂,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的美”的归纳方式以及引导学生学习透过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

    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发、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实现课堂的生动高效。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伊始,是课程学习的第一步。良好导入往往充满激情、引发互动。我将通过提问学生问题来导入课题:提问学生——“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以及在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样的心情?”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对文章产生一定兴趣,新授环节也水到渠成了。整体感知是学生对文章进行的整体的、宏观的解读。此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1。首先,安排学生初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解决基本问题——“俨然”“叹惋”“垂髫”;

    2。安排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通过世外桃源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提高整理与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解决重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将设置如下重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1:桃花源是旷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自主研读相关段落,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回答,学生随后给出自己的见解——①自然风光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体现优美的自然美景和纯粹无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体现出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满无限向往和沉醉。教师随即补充——此外,还可酌情答“朦胧的意境”之美等。

    重点问题2桃花源总是令很多人赞不绝口,不同人有什么态度和做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此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准确定位给学生答题区间,学生找到答题范围且进行尝试归纳,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回答

    ①渔人——甚异,欲穷其林——好奇,惊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向往,急切之情,无功而返;

    ③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期望。教师顺势补充——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姓居无定所,朝野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与无奈,充满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与期盼。才会有幻想出来的“桃花源”。

    难点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怎样的意旨?此问题属于文章主旨情感类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相互补充。教师提问学生并转述学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图景。教师随即补充——虚构桃花源,主要是为了反衬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对于和平、安稳和淳朴的社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心怀大志,想要“救济苍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倾轧,赋役繁重,一腔热血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此环节,我将讲解渗透有关“世外桃源”的成语。启示学生——如果用成语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课程回顾、收束与总结过程,小结是收束和总结课文的过程,课下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于此,我将采用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可以布置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说课稿语文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xx》的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xx》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xx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xx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xx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我所面对的学生这样的,他们在亲情的体会上还不是很深刻,生活阅历尚浅,不容易体会到文中深深的人间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xx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xx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xx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则是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我将采用谈话导入,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哪个人让你难忘,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做过让你极为感动,或者心生愧疚的极为难忘的事?进而导入新课《xx》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且能够很好的为讲解文章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去感知并且珍爱生活。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首先我会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读之前,我会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作者杨绛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xx的交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讨论文中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一家对xx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这些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引到文中的细节,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张力,感悟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

    (1)作者一家对xx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xx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深入分析xx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xx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xx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xx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xx这一形象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意图: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从xx的形象出发,谈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试以xx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xx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这样设置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初中说课稿语文集锦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