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集锦10篇)
  • 最新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集锦10篇)

    发表时间:2023-01-20

    教学设计地理。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想要写好一篇教学设计是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3)

    东亚地理课件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90%以上人口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是人种比较单一的地区,主要有汉族、和族、朝鲜族和蒙古族、藏族等民族。

    教学目标

    记住东亚五国的国家及首都的位置,记住主要海洋、岛屿、半岛的分布。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亚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气候)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农业、工业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东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分五个标题,分别讲述东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

    第一个标题位于太平洋西岸,主要讲海陆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使东西部内陆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与此也有密切的联系。本节以海陆位置为轴,介绍东亚的地理特征及东西部的差异。纬度位置对东亚区域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季风区内,从北到南由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和热带的变化很明显,详细内容将在中国地理中讲述,这一节东亚概述,只在季风一段内提到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区别。同样,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本节也略去。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又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一个区域,因此,本节把季风气候显著作为重点和难点,并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来讲述,让学生知道季风气候的特点,为以后学习东南亚和其他大洲的季风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口和经济一段,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哪些条件,以及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两方面来讲,重点指出了日本、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高于农业(包括畜牧业)。例如,蒙古和我国西北各省区在近几十年内,工农业、交通、科技、贸易都获得发展,人口增多,也出现一些工业城市,不过同东部沿海地区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课文中说明西部内陆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中。

    关于“东亚地形”的教法建议

    讲解该知识点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图,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从而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关于东亚经济的教法建议

    讲解经济时,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比较,掌握课文内容要点,注意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异,同时也应说明: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一样,经济也在发展中,使学生建立辨证的、发展的观点,防止产生片面的认识。

    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

    关于“东亚人口”的教法建议

    讲述“东亚人口外貌特征”一段应抓以下两点:

    了解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找出东亚五国共同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通过了解东亚各国平均人口密度和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等数据,认识东亚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

    关于“东亚位置”的教法建议

    本课要熟悉较多的岛屿、半岛、海洋、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东亚的位置,可按以下步骤:

    利用“东亚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找出东亚的`海陆位置;指出东亚的国家在五带中属于哪一带。然后归纳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范围:中国——临海国

    朝鲜和韩国——半岛国

    蒙古——内陆国

    日本——群岛国

    指导学生读图,从北往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岛屿。

    关于季风气候的教法建议

    季风是中学地理的难点内容,特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为突破难点,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季风就是随季节变化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这里的季是季节的之意,联系自己的感性认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夏季风正好相反,所以分别称为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然后进一步分析风向转变的原因是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海陆气温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是有海陆位置和温度的升降所决定。这种有感性认识入手而得到的新知识往往掌握的很牢固。

    读懂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是理解掌握着一部分内容的关键。

    具体步骤如下:

    (1)观察分析两图,看看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降水量各月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性质,总结出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3)思考并回答:东亚的东西部在气候上有何差异?哪个部分适于耕作业的发展?哪个部分适于畜牧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东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国家及首都、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3.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难点

    l.国家、岛屿、半岛、海洋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媒体 相关挂图

    【导入】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从这儿开始就进入了分区学习。今天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国家所在的、也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地区——东亚

    【板书】一、东亚

    1.组成 东亚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读图】 读“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图 东亚包括那几个国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它们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北京、东京、平壤、汉城、乌兰巴托)看看朝鲜、蒙古同中国陆地相邻的界线。

    学生活动:(1)用彩笔描出东亚地区的范围。(2)找出东亚五国的名称及各国首都并用彩笔标记。看看哪些国家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半岛和群岛国家?

    【提问】 把这五国归为一个地区,说明它们存在着共性。这5国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区相比就是东亚的个性。请思考一下,东亚有什么个性?

    为什么叫东亚?找出东亚地区濒临哪个大洋?背靠哪块大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是位置的个性。

    【板书】一、东亚

    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 东亚背靠世界第一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这一特殊的位置使东亚的自然环境具有什么个性呢?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个地区一年中风向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这个地区一年当中风向有很大变化,夏季刮偏南风,冬季刮偏北风。

    【读图】读“亚洲东部一月和七月气压风向”图。思考:冬季,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海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即冬季风。冬季风使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夏季,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温暖湿润的偏南风,即夏季风。夏季风为东亚东部近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为什么一年中会有这种风向的转换呢?

    【提问】为什么会刮这样的风呢?(简要讲解海陆热力差异)

    【读图】 读“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哈尔滨冬天更冷,夏季的雨量更少,也更集中,说明大陆和岛屿的气候特点是不同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个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内陆雨量逐渐减少,所以只是东亚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而中国的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受不到季风的影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概括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由于海陆差异非常显著,在这儿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季风气候区?这也是东亚国家具有的共同特征。

    【板书】

    【提问】从人文的角度,什么又是东亚的个性呢?

    学生讨论、回答。(就从外貌上看,黄皮肤,黑头发;这里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发育了东方文化;在历史上,中日、中韩、中蒙关系密切;在思想文化上,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如: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吃饭都用筷子的习俗等总之,典型的东方味儿。)

    【提问】在经济上,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东亚是目前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二次大战后,东亚各国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发展道路。日本、韩国从60年代起,经济增长迅速,先后成为工业化国家。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分布着许多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带、工业区和经济特区,其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并销往世界各地。)

    以上的几点构成了东亚的区域特征。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4)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5)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台风的分析与研究,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便于对日后其他灾害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 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难 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 (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不少亲身的感受?有没有哪个同学来谈谈台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 (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台风的破坏力如此巨大,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承转】请大家一起阅读课本47第二段,寻找一下台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打出标题:追溯产生条件)引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教师】(展示气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2.22是一张气旋图,大家观察,气旋中心气压是高还是低?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教师】通过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台风结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台风的构造,台风中心是?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转折】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在古代人们会怎样来看待它们的?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对台风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6)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课时 课时2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 评价标准

    互动对象 教师 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6、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二、解疑 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 质 疑 再 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 拓 展 所 学

    1、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1、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五、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

    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集分布特征;

    3.了解俄罗斯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2.通过大量图表的展示,培养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俄罗斯气候及其成因;自然资源与重工业发展;俄罗斯的交通情况

    [难点]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的位置、疆域、城市和交通》

    投影片:《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图》《俄罗斯气候图》《俄罗斯

    农业分布图》《俄罗斯填充图》

    景观图片:《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比较分析法

    [学习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们知道伏尔加河是在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

    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也会多种多样。

    [讲授新课]再次设疑:你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板书]第四节俄罗斯

    一、辽阔的国土,多样的环境:

    [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国土的分布及相关数字”引

    导学生理解俄罗斯国土辽阔。

    师生共同总结:俄罗斯东西1万多千米,南北4000多千米,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俄罗斯的地形”完成课本p42活动“俄罗斯的位置、邻国及地形”。让同学们围绕临国旅游应该怎么走呢?让他们先在地图上标出临边的国家,以及找出各种地形。

    [提问]

    (1)俄罗斯临哪几个大洋?

    回答:临三大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面临黑海与地中海、大西洋相通。

    (2)找出周围的12个临国。

    (3)俄罗斯有哪些地形?说出地形名称并填表。回答:

    从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承转]我们了解了俄罗斯的地形,在想想为什么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却占了全国人口的3/4?引导学生读图“俄罗斯的地形”理解俄罗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充分地理解人口的分布于地形的关系。

    [活动]我们如果去俄罗斯旅游的话,那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回答我们如何组织好这次旅游。在引导学生观察“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课本活动2“俄罗斯的气候”。

    [提问]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几个带?

    回答:北温带,一部分在北寒带。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回答:温带大陆性气候

    (3)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在图上分析,学会读图)

    (4)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师生总结: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少,蒸发量小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说明一个国家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中国历来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事实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远远超过中国,其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的国家。

    [讲授新课]:

    [板书]一、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活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找出

    俄罗斯的主要铁矿、煤矿、油田(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及主要工业区。

    (1)分析俄罗斯的矿产自然资源与工业区的关系?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汇报——老师总结)

    (2)你从哪些方面说明俄罗斯的工业发达?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表格“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3)俄罗斯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

    (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和课本P40的活动题”了解俄罗斯的重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为什么出现“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知识总结]:

    俄罗斯有丰富的铁矿、煤和石油等资源,为其发展重工业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成为世界强国。但是俄罗斯的工业也存在问题,如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较薄弱,并且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相比之下,亚洲部分比较薄弱,导致轻、重工业分布不平衡。俄罗斯工业具备这样的特点,与其资源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承转]:

    “要想富,先修路”工厂要将生产所需的原料运进来,把工业产品运出去,就需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板书]

    二、发达的交通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提问:(1)俄罗斯有哪些交通部门?

    (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管道)在书本上画出

    (2)分析俄罗斯的铁路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对应书本上的图分析铁路分布的特点,然后师生总结:俄罗斯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网络,铁路网明显稠密。相对来说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单一,有非常重要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欧亚大陆桥。

    (3)从地形看,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山区修建,为什么?

    看图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建立在南部山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原因、地质原因及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4)什么俄罗斯的管道运输发达?结合课本p48活动题1对照“俄罗斯铁路分布图”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2.通过多媒体播放“五海通航”图分析“伏尔加河通过运河实现“五海通航”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88教案网 JaB88.COm]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承转]:

    俄罗斯亚洲、欧洲部分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处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其中,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等重要城市就位于欧洲部分。

    3运用多媒体课件“俄罗斯重要城市的文化图片”展示图片,分组讨论俄

    罗斯的城市、港口及文化、艺术。

    [师生总结]:

    俄罗斯地大物博,工业和交通发达,但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及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9)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

    初一年级正处于中学的开始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初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为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由人组成,每日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双方都心情舒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在课堂上出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充分显露自已的才华,人格和仪表去吸引学生,不要把自已单纯看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而做一位“教书匠”,这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

    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篇10)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最新关于教学设计题地理模板2000字(集锦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