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
  • 「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

    发表时间:2022-10-08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Jk251.coM编辑推荐

    教你写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教你写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

    2、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与、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5、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

    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6、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

    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例文

    七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1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 ,5.2也可写作+3,+ ,+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 相反数

    知识点: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 绝对值

    知识点: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

    二、有理数的运算

    1.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 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 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bc

    5. 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 =a• (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 =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巩固练习1】一.选择题

    1. 关于数“0”,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0是整数 B. 0是偶数 C. 0是自然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3.782: ( )

    A. 是负数,不是分数 B. 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C. 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 是分数,也是负数

    二、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1,12,0,-3.01,0.62,-15,- ,180,-42,-45%,π,1。

    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整数: _________________ 非正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6 ,这个数是 。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

    3、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 4、计算:  。

    5、如果 ,那么 a= 。 6、如果规定上升8米记作8米,那么-7米表示 ______________。

    7、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的负整数是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8、 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m记作-0.2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m记作________。

    9、一潜艇所在深度是-80米,一条鲨鱼在艇上30m处,鲨鱼所在的深度是________。

    【巩固练习2】一.填空题

    1. 数轴上与表示﹣2点相距3个单位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2. 数轴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这两个点的位置分别在_______点右边和左边。

    3. 在有理数中的负整数是________, 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 的非正数是________, 最小的非负数是________.

    4. 用“>”或“

    1)3.5 ____ 0 ; 2) ﹣2.8 ____ 0 ; 3) ﹣1.95 ____ 1.59 ; 4) ____ ;

    5) ____ ﹣0.3 ; 6) ﹣0.67 ____ ; 7) ____ ;

    8) ﹣π ____ ﹣3.14 ; 9) ﹣1.6 ____ ﹣1.6 ; 10) ﹣( ) ____ ﹣(﹣∣ ∣) .

    【巩固练习3】一.填空题

    1.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2.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3.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a+b=0, 则a与b________.

    4. 在数轴上与-3距离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5.写出大于-4且小于3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___;

    二、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0.26 ; ;π-3 ;﹣a ;﹣x+1 ; m+1 ;2xy ;a-b 。

    三、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的点,并比较大小。

    ,4,﹣1.5, ,0,1,8,﹣2,﹣(﹣4.5),∣ ∣

    【巩固练习4】一.选择题

    1. ﹣∣﹣3∣是 ( ) A. 正数 B. 负数 C. 正数或0 D. 负数或0

    2. 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 ) A. 0 B. 1 C. –1 D. 1和-1

    二、填空题 1.若a= , 则∣a∣=________; 若∣a∣=3, 则a=________.

    2.﹣∣﹣ ∣=______; ∣﹣ ∣-∣﹣ ∣=______; ∣﹣0.77∣÷∣+ ∣=_______;

    3.绝对值小于4的负整数有个,正整数有 个,整数有个

    三、解答题

    1. 已知∣x+y+3∣=0,求∣x+y∣的值。

    2. 已知 A,B是数轴上两点,A点表示﹣1,B点表示3.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 已知:∣a+2∣+∣b-3∣=0,求2a2-b+1的值。

    【巩固练习5】计算:1) ﹣ - + -( ); 2) 1-2+3-4+5-6+…+99-100;

    3) ﹣(﹣8)-∣﹣6∣-∣+8∣-(+7); 4) 。

    【巩固练习6】计算:1)( )× ; 2) × ÷( ); 3) ×(-5);

    4)( )÷ ; 5) ÷( ) ; 6) ÷(-5);

    【巩固练习7】1.计算:(-5)3; -53; ; ;(-1)2001; 3。

    2. 若∣x+1∣+(2x-y+4)2= 0 ,求代数式x5y+xy5的值。

    【巩固练习8】计算:(1)3 ; (2) (3) (4)

    (5) (6) (7) (8)

    (9) (10)–32-∣(-5)3∣× -18÷∣-(-3)2∣;

    (11) -3- × -6÷∣ ∣3; (12)(-1)5×[ ÷(-4)+ ×(-0.4)]÷ ;

    (13)如果 ,求 的值.

    一、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案填入表格中)

    1. 在下列各数中,-3.8,+5,0,- 1 2 , 3 5 ,-4,中,属于负数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 计算:-6+4的结果是()

    A.2 B.10 C.-2 D.-10

    3. 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A.1 B. C.±1 D.0

    4.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C.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b>0>c B.b>0>a>c

    C.b

    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积是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 )

    A.都是正数; B.都是负数;

    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7.若│a│=8,│b│=5,且a + b>0,那么a-b的值是( )

    A.3或13 B.13或-13 C.3或-3 D.-3或-13

    8. 大于-1999而小于20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A.-1999 B.-1998 C.1999 D.2000

    9. 当n为正整数时, 的值是()

    A.0 B.2 C.   D.2或

    10. 补充下列表格:

    31 32 33 34 35 36 37

    3 9 27 81 243 … …

    根据表格中个位数的规律可知,325的个位数是( )

    A.1 B.3 C.7 D.9

    二、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 的相反数是 .

    12.若水位上升20cm记作+20cm,则-15c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13.4个-3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大小: .

    15. 在数轴上距2.5有3.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16. 用“偶数”或“奇数”填:当 为_________时,

    17. 一根2米长的小棒,小明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截下去,

    第五次后剩下的长度为______米.

    18. 观察下列图形: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共有 个★.

    三、解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9. (+4.3) -(-4) + (-2.3) -(+4) 20. (-48)÷6- ×(-4)

    21. (- + - )×(-12) 22. 16÷(-2)3-(- )×(-4)2

    23. (用简便方法) 24. - -[-5 + (0.2× -1)÷(-1 )]

    25. 若│a│=2,b=-3,c是的负整数,求a + b-c的值.(6分)

    26.某牛奶厂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设有O,A,B,C四家特约经销店. A店位于O店的南面3千米

    处;B店位于O店的北面1千米处,C店在O店的北面2千米处.

    (1)请以O为原点,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画一条数轴.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O,A,B,C的位置吗?(4分)

    (2)牛奶厂的送货车从O店出发,要把一车牛奶分别送到A,B,C三家经销店,最后回到O店,

    那么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千米?(4分)

    27.股民小杨上星期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2.20 +1.42 -0.80 -2.52 +1.30

    (1)星期三收盘时,该股票涨或跌了多少元?(4分)

    (2)本周内该股票的价是每股多少元?最底价是每股多少元?(2分)

    (3)已知小杨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要付成交额的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税,

    如果小杨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则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4分)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

    1p53练习;

    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10、作业:p55t7、8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3篇

    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列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 ,︱1/5︱= ,︱+8.2︱= ;

    (2)︱-3︱= ,︱-0.2︱= ,︱-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 幻灯片

    2、 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2x0 D.x2>0

    A.x=4是方程x-3=1的解 B.方程x+3=1的解是x=-2

    C.x=5是不等式x+3>7的解 D.不等式x+3>4的解集是x=1

    二、探究创新:

    班级 50名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现在我拿来一些篮球,如果每5人一组玩 一个篮球,有些同学没有球玩;如果每6人一组玩一个篮球,,就会有一组玩篮 球的人数不足6个。你知道有几个篮球吗?

    你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ps版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ps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对于这节课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教科书28页蜗牛沿直线爬行的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在组织学生讨论,并用动画演示出蜗牛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这几节课中我发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

    对于一个实习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学思考模板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地理教学思考模板》,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经过一个学年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我发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个学年即将过去,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及自己制作简单的教具,在教学中体现地理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怎样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思考:

    一、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学生,我校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纪律为先,才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他们认识充分到自己的缺点和良好纪律的重要性,积极改正不良的习惯,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因此,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地理这门学科来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我们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个地理趣味故事,那么学生必定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听你讲课。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兴趣带动学生学习,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新课标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换,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学科在初中科目中算是较难学习的科目,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事事通”的老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2、对比记忆法:在我们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对比记忆。例如学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很难学,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而考纲要求我们掌握实际中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所对应的景观,那么这就难倒学生了。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气候,这是我们就要教学生运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对比记忆,把亚热带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比,找出相关的规律,那么这一节的内容也就没有想象中难学了。

    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三、运用身边的“生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等相关的知识都与我们生活联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那么学生久很容易接受“昼夜长短变化、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识点的教学。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处

    在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喜忧参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运用自身的知识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完了,忧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点:

    (1)没有做到真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有待提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引导不够,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2)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该进一步斟酌,提高提问技巧。

    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实用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如何写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课件: 七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如何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向21 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数学教材,最显著的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七年级数学上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与以往的数学课本完全不同。学生的感觉是插图精美、问题有趣、惊喜连连、引人入胜,但老师的感觉却是千头万绪,难分重点难点,更不知知识讲解的“度”在哪里?作为一个老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个学期教下来,感慨颇多,对这本教材开始有一点了解、有一点欣赏,同时希望利用这套教材将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完善起来,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初一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1、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是多方面的,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学生在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时,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感到困难,我感到光是讲解难以达到好效果,所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和学习上的障碍,收效很好。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参与的课程,在教授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一个卡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编混合运算的题,同时计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分小组竞赛时,大家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努力取胜,使许多我认为难以编出的题,不但很快编出,而且迅速准确、多解,令我叹为观止,感慨万分。

    2、足球比赛、一张纸对折20 次、24 点游戏、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等,这些事例都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特别想知道结果,从而自己主动地去看书、学习,从而努力去发现、探索,获得知识。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带给我的一个启示:乐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乐意学习,即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和乐意做的,就没有难得、不会的,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在探究销售 中的盈亏这一问题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而现在提倡的是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是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行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在学科活动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内容,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出一副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配以贴切、幽默的解说词。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集体创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课堂的授课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两、三个图案,所设计出的图形也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投以期待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数学课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因为a//d, b//c,所以c//d B、因为a//c, b//d,所以c//d

    C、因为a//b, a//c,所以b//c D、因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七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七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多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议一论

    P163课内练习1

    P163课内练习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如:

    在中国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习3

    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育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2

    第一节 轴对称现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会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风景秀丽的漓江山水,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生动形象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图片美吗?那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图片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轴对称现象。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特征,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PPT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检测

    1.(1)如果把 个平面图形沿着 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2)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呢?

    2.(1)如果 个平面图形沿 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2)同样,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理解呢?

    3.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互动释疑

    1.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第一组 第二组

    请探究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个图形 个图形

    联系 1.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 。2.都有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 。

    弄清楚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它们都有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2、请找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星 圆

    归纳: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②一个图形有多条对称轴时,它们相交于一点。

    3.如图有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组成“L”型图案.

    (1)请你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改变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各小组都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老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1、下列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下列四组图片中有哪几组图形成轴对称?

    3、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4、下面的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5、中国的汉字也十分注重对称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的一半?

    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上颜色.若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共有( )种,请在下图中画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7、下图是由一张纸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到的,展开折纸,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想,再拼一拼。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5.1第1、3题

    (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2.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3.注意改进方面:如给学生分组,把握教材的难度和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调控,备课要细致等,以利于后面的教学。

    板书设计

    5.1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3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平行线及其判定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移

    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

    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下学期)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4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结合前面相反数意义的量的学习,还可赋予-(-5)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自己理解-(-5)=5吗?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5

    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七年级数学教研教案 篇2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

    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几何体分分类:

    一、常见几何体分类

    1、 按照柱、锥、球分类

    圆柱

    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圆锥

    棱锥

    2、 按照有无顶点分类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3、 按照有无曲面分类

    二、棱柱(直)

    1、 基本概念

    (1)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

    (2) 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 特征

    (1)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

    (2) 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

    (3) 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4)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3、 分类

    按照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

    三、图形的构成元素

    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

    1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

    2、联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

    1-4-1型:(6种)

    2-3-1型(3种)

    2-2-2型(1种)

    3-3型(

    1种)

    二、正方体的折叠

    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若有此形状的展开图则折不成正方体。

    三、总结规律:

    一线不过四,

    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

    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三、截一个几何体

    一、正方体的截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非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

    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

    二、常见几何体截面

    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二、联系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三、画法

    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

    七年级数学教研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 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 代入方程3x+9=24 ,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 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_2=16_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研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的现象,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变换,进而探索相似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认识相似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

    2、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教材重点: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 教学难点: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从图形的形状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形状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察、认识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形状: ;大小 。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及相似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作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似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图形。

    并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学生举一些在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其相似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取特殊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殊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形状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2、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改变吗?怎样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 ABC 到 A’B’C’是一个相似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 :2

    (1) 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 已知 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 A’B’C’ 的周长和面积。

    A

    A

    B O C

    B 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似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如何作出按要求相似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 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两幅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图形及相似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概念及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后,要善于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似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似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首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研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运用“||”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

    (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约5分钟)

    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约5分钟)

    3、小组分任务展示。(约25分钟)

    4、达标检测。(约5分钟)

    5、总结(约5分钟)

    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

    (一)温故知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五组完成)

    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一个数a的绝对值记作,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4|=。

    2、做一做: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四组完成)-1.5,0,-7,2

    (2)求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一组完成)

    (1)4,-4;

    (2)0.8,-0.8;

    从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八组完成)

    (1)|+2|=,1=,|+8.2|=;5

    (2)|-3|=,|-0.2|=,|-8|=

    (3)|0|=;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4、试一试:(二组完成)

    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

    (通过上题例子,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关系。)

    5:做一做:(三组完成)

    1、(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1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五组完成)(2)

    (3)-8和-3(七组完成)

    5和-2.7(六组完成)6五、达标检测:

    1:填空:

    绝对值是10的数有()

    |+15|=()|–4|=()

    |0|=()|4|=()

    2:判断

    (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

    (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6

    ■ 你还有这样的故事吗?自己编一个更好。

    ■ 要求: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把它写在便条上,表明它是听到的还是原创的。在纸条上注明班级、姓名、性别

    设计意图:激发数感

    二、有趣的谜语

    1、只加一笔,(打一个字)(冲)

    2一只公鸡,一只母鸡(打三个字)(两只鸡)

    三。一只公鸡,一只母鸡(玩五个字)(或两只鸡)

    4、合法开支,(打一数学名词)(有理数)

    5、孪生兄妹,(打一数学名词)(相反数)

    6、物美价廉,(打一数学名词)(绝对值)

    77654321,(键入一个数学名词)(倒计时)

    学生活动:你能再编一个吗?

    要求:四人一组,将谜语写在一张纸上。

    1、标注组长的姓名,和班级

    2、标注组员的姓名,和班级

    设计意图:渗透发散思维

    三、有趣的翻译:

    ■ 1、how are you?

    ■ 翻译: how—怎么, are —是, you—你

    ■ how ane you?怎么是你?

    ■ 2、how old are you?

    ■ 翻译: how—怎么, old —老 are —是, you—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数据顺序

    四、 一根针的故事

    一天,一根针在街上走着。一只刺猬向他走来。他挥手对刺猬说了一句话: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 公交!

    设计意图:渗透集合思想

    五、 数学游戏

    “能解开吗”

    活动内容:

    1、100人一组,手牵手,牢记左手和右手的人,散开,**响起,自由活动,**停止,不许动,再手牵手,还原左手和右手的人,不许松开手,可以走动、钻或跨等想办法回到原位,你认为能解开吗?

    2注意,左右手的人记不住错了哦!还原过程中,不能松手!

    三。如果你想尝试5人一组,换成10人一组,20人一组,试试看。4、20个人呢?100个人呢?能解开吗?

    设计意图: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由简单渗透到复杂

    六、教师寄语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初中数学,扬帆起航!

    ■ 善学善问,欢乐多多,

    ■ 勇往直前,惊喜不断。

    七、课后小记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7

    内容:

    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P58-59

    课型:

    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

    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问题: 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长,第二天修筑长 b m,第三天修筑长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计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练一练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 练习 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无法确定

    4、计算(2009 贺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03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

    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

    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案 篇5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_5.646.4 )_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8

    一、联系实际生活应用问题

    应用性问题对很多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难点。很多应用性问题背景设置的情境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经历,造成学生对问题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题干的时候造成干扰。

    应用性问题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同时,更要检验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在初中数学知识范围内,应用性问题一般指方程(组)和不等式(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平常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关系造成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仅凭自己的感觉,大脑中生活内容的储存量相当有限,尤其对生产、生活、科技及社会经贸活动的知识知之甚少,缺少这些知识经验的第一体验,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解决应用性问题基本知识概念同时,一定加强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

    求解实际问题,其一般程序可分以下几步: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理顺关系。读题时要注意对语言去粗取精,提炼加工,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2、建模。选取基本变量,将文字语言抽象概括成数学语言,依据有关定义、公理和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3、解模。根据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问题的结果。

    4、检验(回归)。把数学结果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判断、验证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回归时要利用实际意义的条件进行检验取舍,找出正确结果。

    二、几何综合题型

    几何型综合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隐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几何型综合题,常用相似与圆的有关知识作为考查重点,并贯穿几何、代数、三角函数等知识,以证明、计算等题型出现。

    (2)几何计算是以几何推理为基础的几何量的计算,主要有线段和弧的长度的计算,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以及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等。

    (3)几何论证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的能力。

    几何论证型综合问题,常以相似形、圆的知识为背景,串联其他几何知识。顺利证明几何问题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熟悉各种常见问题的基本证明;

    ②能准确添加基本辅助线;

    ③对复杂图形能进行恰当的分解与组合;

    ④善于选择证题的起点并转化问题。

    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其中以线段的计算最为常见,线段的计算通常是通过勾股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所提供的等式进行的,这些等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

    1一个方法

    几何图形可以直观的表示出来,在人们认识图形的初级阶段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始于观察、测量、比较等直观实验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直观实验了解几何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

    2一个策略

    几何证明常用的方法是综合法,它是以题设作为出发点,根据已确定的公理和定理,逐步推理,直接推得结论成立(或问题解决)。在综合法的思路过程中,我们应当研究由题设的条件(或部分的条件)能得出哪些中间结果,进而再研究由这些中间结果(或它们的组合)又能得到哪些结果,如此继续研究思考,直到推出题中的结论成立。

    三、动态类综合题型

    函数、相似、动态这三者放在一起,无论是平常考试还是中考,都会是一个“香饽饽”。甚至一些地方中考最后压轴题,都会以这样的题干出现。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切入点是什么?自然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和教师日常教学关注热点,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因动点产生的函数、相似三角形等综合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1、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对应边,通过相似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2、当三角形相似对应点未确定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3、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

    2.难点: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0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探寻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规律

    (一)情境引入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丹凤地图的实际情境探索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2、如图,已知A(–2,–3),根据下列条件,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平移后的点,写出它们的坐标,并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变化.

    (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

    (2)将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

    (3)将点A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3;

    (4)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4;

    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明确:将哪个点沿着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单位后,得到的是哪个点.

    3、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点的左右平移点的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点的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4、点的平移的应用.(见课件)

    5、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点A(–4,2)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2)点A(–4,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3)点A(–4,2)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4)点A(–4,2)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6、逆向思维:由点的变化探索点的方向和距离

    (1)如果A,B的坐标分别为A(-4,5),B(-4,2),将点A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将点B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2)如果P、Q的坐标分别为P(-3,-5),Q(2,-5),将点P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将点Q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3)点A′(6,3)是由点A(-2,3)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点B(4,3)向______________得到B′(4,5)

    7、应用平移解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500字模板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500字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1)

    时光流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一学年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深感欣慰,因为我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这是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结果。

    一、加强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它的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我校把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几乎贯穿整个学期。为促进教师学习、理解课程标准,以考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教,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成为一名现代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改进教法,提高理论修养。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与同组教师,继续开展同组共研一课活动,紧扣新课程标准,实施“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把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学改革是教育的载体和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又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本学年我根据学校的设施及师资情况,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子课题“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真探索、总结、改进,把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一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身边处处有数学知识,现已初见成效。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2)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计划及实施有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是以下几方面: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除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吃透教材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当然学生类型有它稳定的一面,但也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会有变化,我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拟定了课堂上辅导方案,使课堂教学中的辅导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了实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两个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的教学工作总结中,不难发现,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必需进行加强和训练。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3)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七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个别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携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这些同学,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们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很多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的工作即将过去,回顾一期来的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为更好的总结得失,迎接未来,现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坚定不移的实施新课程改革,钻研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扎实开展教学工作。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营造一种轻松的、积极的、向上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课前的准备中,我都会考虑到如何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导学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听课的积极性,促进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反馈练习中效果比较明显。

    三、精心布置练习和作业,做好记录和分析。

    导学案上的练习和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我不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还根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置习题,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尽可能的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让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些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作业的批阅,我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作法。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把批阅安排到教室进行,同时把学生叫上来当面进行批改,对于做对的习题或一些创新的思路我会予以肯定。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会帮助学生指出来,并给他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给予一定的辅导,引导他们自己独立完成正确的解题过程。虽然在时间上会花费比较多一点,但效果却是不言而喻的。

    四、搞好分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

    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基础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给不同类型学生施加不同的压力,给他们分配不同的目标任务。对于优等生主要是加大训练的难度,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中等生则主要是提供不同的题型,适当增加难度,训练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见识,以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技巧。对于后进生,我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反思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虽然在教学中,我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解决中下学生的解题能力上突破不大;二是少数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对试卷分析时并没有针对部分较难的题型进行多重练习,造成考试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现象。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4)

    初一是整个初中关键的教学阶段,是为学生在整个初中学习奠基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播种季节” 。本学期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分阶梯状的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是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应预防错误的发生,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⑴字面理解水平;⑵联系理解水平;⑶创造性水平。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重要的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后,课后的讲评要抓住典型加以评述。事实证明,练是实践,评是升华,只讲不评,练习往往是走过场。

    二、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予以关心,反复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梯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步使他们学习质量有所提高。最后,在班内开展学习中的互相帮助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三、做好数学技能的再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根据数学大纲的规定,一般认为数学技能指以下3种:⑴运算技能;⑵作图和画图技能;⑶推理技能。为此,在数学复习中,特别在学生练习中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正确性。

    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遵循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在运算、推理、作图中和所得结论中都要准确无误。

    第二,注重解题速度。

    第三、注重协调性。

    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对于文字、符号、图形运用自由,融为一体,作出连贯反应。

    以上,是我在初一数学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得到的不完全的经验概括,不到之处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5)

    一学期紧张的工作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七(五)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写两篇读书笔记。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另外,自觉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十不准等,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十不准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二、教学方面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表现在: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

    每天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教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课用多媒体上比较直观,如:第四章图形的基本认识。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

    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这样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学以致用。另外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彻底放手,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的针对问题先自主探究,然后再与同学合作交流,最后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而且还要适时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相当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在练习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并打好基础。

    4、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根据七五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把他们分成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利用星期二、三下午第三节课时间辅导学困生,有问题要问的学生自由来办公室问,或让作业不过关的同学有老师指点、改正。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求学生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由一位优生带两到三个学困生,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对于优生,给他们布置书中拓广探索的习题做,或布置课外学习,有问题可以随时到办公室问教师。

    5、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科研方面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升初中,有很多不良习惯,特别是在学习上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为此,本学期我制定了《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这一课题,目的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四、存在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

    3、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4、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不足,争取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6)

    初一学生大多数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初一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下面我谈谈这一年来我对初一数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7)

    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期来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下,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了能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现将本期所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学期本人始终拥护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拥护国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始终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发展。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 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相当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在练习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4 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另外还要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堂上,多到他们身边站一站,多问一句:会不会,懂不懂,课后,对他们的不足及时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能够主动学习。

    5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

    6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够灵活,不能总是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的辅导不够,由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不

    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也知道,有的学生只是做表章,“出工不出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也有不少同学考出来优异的成绩。不足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有些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扎实,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必须的加强和训练。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4、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8)

    历经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和探索,应该说有了进步,在教学效果方面,全体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形成比较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认识理解数学课程理念和思想

    定位于面向全体,以大面积提高合格率为努力方向,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这一学期的最大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之间基本上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民主关系,上课时的气氛比较以前更活跃,学生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与成就感,大部分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自主习惯。

    二、按照数学课程的要求组织上课,并不排斥数学课中的强化训练

    我们初一(1)的数学成绩有进步,初一(2)的数学成绩也不错.我们为这个成果的获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反复的探索,学生的基础差是客观现实,从另个角度来说,基础差也说明发展的空间大,只要方法得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不排斥数学课堂,那么,发展只是程度的问题了。

    我们按照估计的学生总体的平均接受水平来设计课堂,以单元检测为评价和反馈方式,采取引导激励尝试提高的结构评价,每次检测时,以第一次检查时结果为学生的标准起点,让学习还不是很扎实的同学,准备3~5天,然后再进行补偿检查,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检测的恐惧,激发起学生不服输的愿望,和别人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学生不再厌烦第二次检测,而是向往和急切期盼,从而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本学期我们遵循数学课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学习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在疑难问题上,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登台讲解,思路开阔,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纯粹的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初一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课下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变抽象为具体,然后再从具体中抽象,实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更迭。重视数学阅读。在阅读中实现读听说写思的协调一致,特别是讨论条件的联合思维使学生保证了阅读时思考,条件记忆和结论分析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读是训练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总之,这一学期的课改实践努力,我们收获了不少,但也有许多不足,如后进生转化一直比较缓慢,过程性评价缺乏必要的现实环境、学生厌学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随着学生认知的变化,课堂组织的模式也要不断的更新的有关探索还不是很到位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创造性的继续探索、解决。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9)

    本学期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紧紧围绕“教学效益年活动”、“读书活动”的精神探索性的开展工作。热爱教育事业,规范“自成教育”体系,配合学校做好“数字化教学”工作,积极探索“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始终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发展,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分析理解题目的方法和技巧,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发展他们的能力素质为己任。为今后更好高效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在教学工作中采取了有效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一、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备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认真听课评课,通过评课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日常教学中,主动和同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工作,共同提高。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新课标理念,改进教法,坚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和教后反思,搞好课题研究。

    三、业务学习

    积极探索“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写好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四、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突破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五、把自成教育落实到实处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激发学生兴趣,保护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上学期基础上,学生的数学知识需进一步加强;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待进一步提升。结合教学,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上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思考,及时总结,纠错改错,提前预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习惯,应得到进一步强化。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得到成功的体验。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落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渗透“自成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整合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生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教学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

    3.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

    4.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6.重视学习习惯培养。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7.做好课题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9.开展课题学习。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地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地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0.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地数学运算等。重视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11.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反思,目地是改进教学,真正实施有效教学。学生同样也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体会知识地形成过程,明确自已知识地缺漏,知道哪里掌握地还不扎实,在分析理解题目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等等。本学期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错题集,将每次考试地错题工工整整抄上,标明错误地原因,再用正确地方法二次订正,在每次复习前,复习自已地错题集,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养成地习惯。现在,部分学生由错题中学会了分析解题地方法技巧,还会根据这些错题举一反三地自我进行变式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地解题能力,更培养了他们认真审题、自我反思地好习惯。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篇10)

    本学期,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新课标理念,改进教法,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总结过去,挑战明天,更好地干好今后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本人的的教学工作做一简要小结: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除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吃透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拟定了课堂上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中的辅导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了实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在设置作业中,仔细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辅导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两个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必需进行加强和训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模板十三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花时间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规范的编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2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 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 诚实 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 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 (2)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 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 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 答案: (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 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 不邀而至了。

    (2) 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 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 ,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 师: 本文语言生动 形象 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 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 形容词,离不开拟之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 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个片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3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戏》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社戏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解释本文中的两个词语

    (1)旺相: 茂盛。

    (2)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2、在选文中横线上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然而 即使 况且 B. 因而 如果 况且

    C. 然而 如果 而且 D. 因而 即使 而且

    3、选文中写了“月下归航”途中的一件什么趣事?双喜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

    答:①“月下归航”途中的一件趣事: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②双喜是这样解释这件事:“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4、你对阿发的行为是怎么理解的?

    答: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5、文中“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6、本文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本文段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7、“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4

    充yì(  )     围qiáng(  )    xùn(  )斥   cán  kù(   )

    Níng(  )固       fù(  )盖   增tiān(  )     yǔn   xǔ(   )

    碑(    )     添( )  拆( ) 允( )

    2、学了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了(                 ),从中我悟到一个道理:(                                  )。

    2.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 )下跳。

    3.缕缕( )芳香透过敞开的窗廓( )扑面而来。

    4.巨人已经年迈体弱,无力再与孩子们一起嬉( )戏。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________________。

    ①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在水里,都能看到它。

    ②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

    ③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蛇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④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

    ⑤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

    [巨人和孩子编制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5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 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 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 :       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2)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 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 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 :(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C 围墙: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 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  不邀而至了。

    (2) 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 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  真诚而富有爱心      (3) 快乐与活力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  ,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 师:  本文语言生动 形象 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  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 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7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

    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

    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

    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

    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补充相关知识:

    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

    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

    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 30 厘米以下。较普通的

    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

    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且是一个象征物,

    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通过比较初步了解

    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乌黑的一身羽毛;

    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

    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 14 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

    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

    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1.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2.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

    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

    生机的过程。

    3.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

    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

    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

    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

    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

    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

    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5.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

    “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

    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瀚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

    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

    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

    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

    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

    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1.《海燕》是一篇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

    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

    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

    小燕子,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

    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

    请你从课外找三首表现思乡的古诗词,写到摘抄本上,与同学分享交流。

    [海燕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8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复述课文,积累语言。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思考、发言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教学难点

    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几幅纽约街头的图片录音带等。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2、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

    二、了解作者。(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阅读要求。

    (1)完成字词积累。

    (2)梳理课文情节。

    2、速读课文后,指导同学们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的顺序来叙述这只蟋蟀

    的遭遇。

    (采用小组复述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参考提纲:“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四、分析主人公形象。

    1、谈话:美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富有、文明、强大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美国生活着一大批贫民、流浪汉,文中的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就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蟋蟀切斯特是进入城市后发展的乡村流浪歌手的象征。小学生马里奥一家是城市贫民的代表。这篇童话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2、这几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谈谈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指导:评价,要结合课文情节,不能架空分析。

    3、朗读、讨论、分析、归纳。

    要点:切斯特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土,富有才华。塔克和哈里助人为乐,特别是塔克慷慨大方。马里奥重友情,勤劳。马里奥妈妈虽一开始对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迫,令人同情。梅德利先生既是伯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4、提问:作者要借助这几个形象,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各抒己见)

    5、组织同学们交流积累的有关友谊的名言。并说明哪句能借过来描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每人说出一条关于朋友的名言)

    如: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问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他,使它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解囊相助。他的成功更是完全来自真情。

    五、本课小结

    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写蟋蟀成功,作者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抄写下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字词积累。

    2、故事情节。

    3、主题。

    二、深入理解

    1、播放歌曲《天堂》、《想家的时候》。

    2、指导朗读,说说这首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提问:你能说说蟋蟀为什么在成功后却并快乐吗?

    4、师讲解: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比如,许多民工虽然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来,就是这个原因。在蟋蟀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了自由,他的演唱要受人安排。

    5、举例子来阐释“边缘人”的心理。(西方现代文明固然能给人带来丰裕的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因此,对于那些心地纯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他们更向往的是人类古老的乡土家园)

    三、续写练习。

    1、准备活动

    讨论:假如蟋蟀回到了故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

    观点一:蟋蟀会后悔回到家乡。

    观点二:蟋蟀适应乡下宁静,自由的生活。

    观点三:短时间内它不会后悔,久而久之,会有悔意,但仍会在乡下生活下去。

    2、说明续写注意事项:一要保持“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二是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的发展脉络;三是要有创造性,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巡视、指导。

    4、做续写练习。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读、写两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请同学们将这个单元的四篇童话从形象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做一总结。找出写童话的一般规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

    “略读”是指大致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

    孤僻( )腼腆( )遏( )止

    涓涓( )细流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

    (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小组讨论交流。

    (1)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了解: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2)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4.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

    (1)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参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文中形容很认真。

    (2)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参考: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3)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同桌合作,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②读读,议议,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③班级交流(结合“思考与练习三”)。

    参考:“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光彩,又给人以希望: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夫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5.知识迁移。

    投影或印发讲义

    内容:文学作品中“画眼睛”的成功体例。

    例: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了。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了起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着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般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点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两位车主人骑车相撞时彼此相对而又迅速离开的目光。这目光是含蓄的,充满埋怨又含有一丝谅解,反映出车主人复杂的。动理活动。“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表明两位车主人都很宽容大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启发:“画眼睛”是肖像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多加体会,并在自己习作时恰当运用。

    课堂小结:

    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要点概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 (用时10分钟)

    ?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 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过程,描述了一个什么的场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安塞腰鼓表演

    ?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参考答案:安静 舞动 寂静

    ?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张扬、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精神的自由

    ?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一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

    ? 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赏析格式: 我认为----------------句子很美,因为-------------------

    仿真写作

    例一、 段内的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样,是------------;----------一样,是--------;-----------一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参考答案:闪电一样,是移动的身影;灵蛇一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一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热火一样,是燃烧的红绸;打雷一样,是震聋发聩的吼声;狡兔一样,是移动的脚步;雄鹰一样,是张开的臂膀……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 _ _ _ _ 上, _ 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 _ _ _ _ _上,_ _ _ _ _ _ _ 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考答案:碰撞在大地的胸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

    ? 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的技巧;

    ?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具体有景、有物。

    ?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描写要有层次和顺序。

    ?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的排比、比喻、反复的运用很成功。

    我抒我情

    播放影片

    ?

    观看,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中国的力量。用你的笔,记录那气势磅礴的救援场面;用你的笔,抒写撼天动地的无疆大爱;用你的笔,刻写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用你的笔,铸就那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3

    1.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和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准确理解白鹅与乡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1.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 18 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曾受业于李叔同,后游学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开始以漫画描绘故事意境、儿童生活等(引导同学看一看课文后的两幅画)。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以上内容可择要介绍)

    《白鹅》写于 1946 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 ”,而不是“”。自己读两遍。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尤

    其要注意“高超”一词的含义。

    高超:一般指好得超过一般水平,课本注释为超脱世俗,其中含有高傲、超拔的意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睥睨一切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遇有生客来访,必然厉声叫嚣,而且无论何人,一律同等对待。甚至连讨要食物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看见人走近来,并不像鸡、

    鸭一样逃走,因而一伸手便可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地吃一口饭,饮一口水,再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如果饭罐已空,白鹅便会昂首大叫,而主人就得赶紧去给它添饭。所以当鹅吃饭时,还必须有一个人在旁边侍候。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

    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 1-4 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

    分析。

    第1 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较之于刁奸猥鄙的狼、狐、狗,以及冥顽愚蠢的猪猡、乌龟,鹅的“高超”,自然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第2 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呵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所以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傲慢。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 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于是,鹅的步态,竟也具有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非但不让,甚至还会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简直傲慢到了狂妄的程度,结果让人一伸手,就可以一把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 4 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 4 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 5 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蛹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

    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生活中,每个同学都会有许多你所喜爱的小动物,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

    动物,写一段文字,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白鹅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模板十一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挑选出这篇优质的“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我相信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谢婷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 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 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

    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期末统考成绩三率达标。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1、()致同学们

    2、(、)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3、()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4、()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与第二节 植物细胞

    5、()国庆放假做好前九月份的复习工作(复习卷子)

    6、()第三节 动物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7、()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8、()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9、()期中复习(前2个单元)

    10、()期中考试期中评卷

    11、()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及第二节 种子植物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2

    12、()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13、()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以及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4、()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5、()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6、()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7、()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18、()复习期中考试以来的内容

    19、( )总复习期末考试与评卷

    六、教学措施(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

    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8、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9、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10、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11、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2013年09月22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3)

    七年级生物上册把关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 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 答或寻得答案。

    1、本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难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运用生动的语文,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担出探究性的问题;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话。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七年级上册生物共二单元六章内容,各章计划用时: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1-3周)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4-5周)月段测试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8周)期中复习(第9-10周)期中考试(第11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2-13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14-15周)月段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第16周)期末复习(第17-20周)期末考试(第21周)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6)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7)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 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9.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10.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 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

    讨论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9)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1)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及课后反思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每堂课后,我们教师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案:

    主题:细胞与组织

    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3. 理解组织的分类和特点;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不同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介绍不同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3. 学生探究:

    分小组进行细胞的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和组织功能的讨论结果,总结细胞与组织的重要性和特点。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视频、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课程。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观察材料和实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一些学生表现不活跃,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设立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


    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职场人每天都会接触到文档的撰写,写作时前总想寻找一些范文借鉴。阅读范文可以使文章更加便捷的完成。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1

    Present some ke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of the passage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better:river, boat, go on a rope way.

    T: How do people usually cross a river?

    How does the boy Liangliang go cross the river to school?

    It is his dream to have a bridge, Can his dream come true?

    Now let’s read the passage of 2b.

    (三)Reading

    Fast reading: How does Liangliang go to school every day?

    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How do the students in the village go to school?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like this?

    Does the boy like his school? Why?

    What is the villagers dream? Do you think their dream can come true? Why or why not?(多媒体呈现答案)

    (四)Language points

    1.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

    cross是动词,“穿越,越过”,主要指“横穿”。

    还可以作名词,意为“十字形,叉形符号”。

    across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副词。

    crossing 是名词,“渡口,交叉点”。

    2. For many students,it is easy to get to school.

    It is +adj.+to do sth. “做某事是.......”

    3. There is a very big river between their school and the village.

    between ...and... “在....和...之间”,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

    between/among

    (1) between 用于两者之间。

    (2) among 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物的“中间”。

    4. But he is not afraid.

    afraid: “害怕的,畏惧的”。

    (1)be afraid of sth. 害怕某事/某物

    (2)be afraid to do sth. 害怕做某事

    (3)be afraid of doing sth. 唯恐做某事,指担心或担忧做某事会引起某种后果。

    (4)be afraid + that从句,恐怕....

    (5)为某件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表示歉意或者作出否定判断,相当于sorry.

    5. Many of the students and villagers never leave the village.

    leave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a. 离开; 脱离

    The train will leave at six tomorrow morning.

    b. 把……留在; 留下

    Leave the child at home. 把小孩留在家里。

    c. 遗忘; 丢下

    I left my notebook in the dormitory. 我把笔记本落在宿舍里了。

    d. 使……处于(某种状态),后面常接宾语补足语

    Leave the door open.

    6. leave for+地点,“动身去某地”

    He left for the station a few minutes ago.

    7. must /have to

    must多表示主观需要或责任感的驱使有必要或有义务去做某事,多译为“必须”,

    have to多表示客观存在的环境所限,即客观要求(无奈)而为之,多译为“不得不干某事”。

    I must clean the room because there are too dirty.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now.

    8. It takes sb some money/time to do sth.花费某人多少时间/钱做某事

    Sb pay some money for sth 某人为某物花费多少钱

    Sb spend some time/money on sth 某人在做某事或某物上花费时间/钱

    Sb spend some time/ money (in) doing sth

    Sth cost sb some money 某物花费某人多少钱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为听说教学课,教材内容围绕着询问职业展开,内容比较贴近日常生活,是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仁爱版七年级上册的Unit3 Topic2 Section A 在本单元中起着总领下文的关键作用。本课通过谈论父母的职业,让学生从学会谈论各种职业中,掌握句型What does he/she/your…do?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英语询问职业,为下节课谈论工作的地点做铺垫。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记忆有关职业的词汇,掌握如何询问职业的句型。

    【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询问职业的句型进行对话。

    【情感目标】

    通过句型操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谈论家庭成员及其工作,学会关心他人,热爱生活。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关于职业的词汇,并在活动中运用单词、句型。

    难点:运用询问职业的句型进行交流

    二、说学情

    学生年龄在12-14岁;

    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展现自己;

    已掌握常用的职业词汇,如teacher, student等;

    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能力欠佳,注意力不集中。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七年级英语老师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本人将继续遵循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凸现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英语素质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寓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乐趣于教学之中。特别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结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文化意识方面的渗透。同时,遵循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宗旨,全面实施30+15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精讲精练。教学中,重点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在小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学习英语方面的困难,并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作业全批全改。

    二、教材分析

    初一英语(上),共有14个模块,其中起始级有4个模块,主要是复习巩固小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初一英语教学正式教学内容有10个模块,每个单元均以“话题”为中心,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基本日常用语和简单对话,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精心设计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均衡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国力,每个模块都有对重点知识的总结,方便学生和和教师查询;又安排了语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英语语音的规律和单词的读音规则。此外,本册书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抓语音过关

    学习英语中,语音是学习的基础。如果语音过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学生的语音过关,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词汇的效率,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学能力,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单词,读出英语句子,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2、注重词汇过关

    初一许多词汇是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重现率高,便于学生记忆复习和巩固。在学习单词时,可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在单词学习继续巩固音标知识,可以注出每一个新词的读音,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新的词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词不离句,活学活用。做到词汇天天清,周周清,对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每个单词的听说读写译五会能力必须过关。

    3、重视对课文的理解

    用浅显的语言把它们改编成小故事,讲时配以表情、动作来帮助理解课文,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课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采取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利用实物投影等形式学习新课。

    4、注重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

    多与后进生沟通,教学上和生活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到“一视同仁”,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并帮助其克服自卑,增强信心,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其学习。要及时检查,及时补救。做到所学知识天天清,周周清。

    5、多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思想动向,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情况。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紧密合作的融洽师生关系。

    6、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平时多与同行交流,多向有经验有水平,能力强的教师学习,比如多听课,多看书,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多与备课组成员密切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向科组其他老师请教,做到勤学好问,认真做好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

    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实施30+15的文华教学模式,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将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深入下去。

    七年级英语老师教案篇2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二、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与原教材相比还增加了文化背景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份和语篇的输入。本书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由于小学基础不好,到初中以后学起来的确有些吃力,光是一千多个单词就吓退了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我们还必须知难而上,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教学成绩而努力。

    三、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七年级学生基础较可以,字母还能规范的书写,更写单词,句子还不行。在读,说方面,语音也有不少需要纠正的地方,由于各小学授课,英语基础也差参不齐。另外,所教班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四、奋斗目标

    钻研新课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努力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

    五、具体措施

    1、每天背诵课文中的对话。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2、每天听写生词,2个常用句子或习语。实施: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

    3、认真贯彻晨读制度:规定晨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晨读效果。

    4、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七年级英语老师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英语学科的特点,以“一案三环六步”为抓手,把提高备课组的质量作为主阵地,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研究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扎扎实实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质量,创造一个教书育人和谐奋进的优良环境,全面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抓常态课堂、高效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各年级具体目标如下:

    七年级:注重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平时注重口语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八年级:加强阅读教学,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乐趣,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培优补差,减少两极分化,力求进一步提升质量。

    九年级: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查缺补漏,加强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着重对复习课型和中考命题方向和命题的基本原则、方法、思路的探讨研究,把握教学大纲,密切关注中考动向,为实现中考的新突破打好基础。

    三、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组织本科组的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做到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加强集体备课,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不走形式,各备课组要做到每周备课一次,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做到定时定点,并有活动记录。整个备课组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做好二次备课。力求做到有效备课,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进一步落实与深化教学常规,研究常态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

    4.按计划上好研究课,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及时组织评议,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找出不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继续研究英语课题《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探讨与课题有关的内容,每位英语组教师必须写一篇与之有关的经验文章和上一堂公开课。

    6.继续建设和完善本教研组课题的资源库。加强本组教师的教学案、教学反思、教学课件、试题的收集和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网上收集优秀教案以及和外校交流等多种方式来丰富我组的资源库。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我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本学期英语教研工作在确保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使每位英语教师都有业务上的真正进步,使本校英语教学工作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年级英语老师教案篇4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动词like的肯定句、否定句的用法;动词like的一般疑问句的用法以及肯定与否定的回答。本单元以介绍食物,谈论喜欢与厌恶为主题,设计了三个任务:先是搜集、利用图片来介绍有关的食物,学习一些食物名词;然后是学习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掌握动词like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它的肯定、否定的回答;最后是用所学过的食物名词制定一次野炊活动的采购单。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仍然是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句子中的使用,应该是上一个单元内容的延伸,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应初步掌握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简单的回答。

    单元知识系统(树)

    Do you/they like salad? Yes,I/they do./No,I/they don’t.

    Does he/she like salad?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I/They like oranges. I/They don’t like oranges.

    He/She likes ice cream. He/She doesn’t like bananas.

    单元总体目标

    学会使用动词like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学会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欢吃的食物;学会营养配餐并能够制作购物单和调查表。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难点1.复习词汇:like

    2.词汇:banana,hamburger,tomato,broccoli,French fries,

    orange,ice cream,salad,strawberry,breakfast,lunch,dinner,egg,apple,chicken,fruit,vegetable

    3.句型:Do you/they like salad? Yes,I/they do./No,I/they don’t.

    Does he/she like salad?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I/They like oranges.I/They don’t like oranges.

    He/She likes ice cream.He/She doesn’t like bananas.

    语法重点:动词like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用法以及肯定与否定的回答。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使用动词like询问对方对食物的喜好;谈论自己与他人喜欢吃的食物,学习并掌握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使用。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构成及其使用,再通过本单元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的操练,一定会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比较以帮助学生了解构成规律,正确把握所学内容。

    单元教学建议

    采用Different opinions和Classif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实物、教学图片等来展开课 堂Pairwork问答式或groupwork讨论式的口语交际活动,使用like询问对方对食物的喜好和谈论自己、他人喜欢吃的食物。本单元的教学法建议: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词汇教学——采取演示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情景操练、反复使用;口语教学——采取pairwork问答式和groupwork讨论式的口语交际活动互相操练练习;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抓住主要词汇和句型;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写作教学——以填空、造词为主;语法教学——比较不同、总结规律、模仿操练。

    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用3课时教学

    Section A部分用1课时

    Section B部分用1课时

    Self Check部分用l课时。

    七年级英语老师教案篇5

    Section A

    教学内容

    Section A(教材P31—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Section A主要是学习动词like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用法;复习名词复数的使用;通过介绍食物学会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欢吃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采用Different Opinions和Classif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实物或教学图片、幻灯片来展开课堂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询问和谈论对方或自己所喜欢的食物;同时进行听力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该部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谈论的主题涉及学生的饮食习惯和偏爱,对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很有帮助,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极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运用重点词汇:banana,hamburger,tomato,broccoli,French fries,orange, ice cream,salad,strawberry

    句型:Do you/they like …? Does he/she like ...? I/They like…

    I/They don’t like…He/She likes…He/She doesn’t like…

    语法难点

    行为动词like的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使用d0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使用。

    教学突破

    Section A重在通过使用动词like学会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谈论自己与他人喜欢吃的食物等交流式口语活动,学习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回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课文中所涉及的食物的教学幻灯片或图片;设计课后巩固练习的幻灯片;制作1a部分的插图和人物对话的课件,将听力部分的内容插入,通过询问对方喜欢 与不喜欢的食物以及回答来引入新课。

    学生准备

    搜集自己所了解的或曾经见过的食物名词,并通过询问老师、同学或上网查询的方式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Section A主要是通过介绍食物,学会谈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所以可采用视听导入法:

    1.先教学一些食物名词,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或放映幻灯片或出示图片进行演示:I have an apple.咬一口苹果并做出喜欢吃的样子:I like apples.问:Do I like apples?自己回答:Yes,

    I do.教师拿出一个梨子或放映幻灯片或出示图片进行演示:I have a pear.咬一口苹果并做出不喜欢吃的样子:I don’t like pears.问:Do I like pears?自己回答:No,I don’t.再使用其它物体进行类似的演示。然后询问学生:Do I like…?询问学生:Do you like…?询问学生:Does he/she like…?询问学生:Do they

    like…?

    2.引导学生进行Pairwork对话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互动交流。

    1.学生回答:Yes,you do.No,you don’t.;学生回答:Yes,I do.No,I don’t.;学生回答:Yes,he/she doesn’t.No.he/she doesn’t.;学生回答:Yes,they do.No,they don’t.

    2.进行Pairwork对话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互动交流。

    二、第二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1b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选出适当的对话并标明顺序,完成lb部分的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1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再让学生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3.播放2a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选出他们所听到的食物名词,完成2a部分的教学任务。

    4.重新播放2a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将所听到的食物名词填人图中的空白处,完成2b部分中的听力训练任务并学习行为动词like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结构。

    5.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2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先操练上面的对话,练习行为动词like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结构。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I like…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I don't like…;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隋况作出回答。

    6.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第3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图表进行询问,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画出相应的标志图案。

    1.听lb部分的录音,选出适当的对话并标明顺序,完成lb部分的学习任务。

    2.Pairwork活动,完成1c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3.听2a部分的录音,选出他们所听到的食物名词,完成2a部分的学习任务。

    4.重听2a部分的录音,将所听到的食物名词填入图中的空白处,完成2b部分中的听力训练任务,学习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结构。

    5.Pairwork活动,完成2c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先操练上面的对话,练习行为动词like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

    6.Pairwork活动,完成第3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根据各自的图表进行询问,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画出相应的标志图案。

    三、第三教学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展开Food Survey调查活动,完成第4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Do you like…?Yes,I do.No, I don’t.I don’t like…等句型;互相询问对方或回答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并做记录、填表。

    Food Survey调查活动,完成第4部分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学会使用Do you like…? Yes,I do.No, I don’t.I don’t like…等句型互相询问对方或回答欢与不喜欢的食物并做记录、填表。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七年级英语仁爱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Key words: short, curly, long, tall, straight hair, a medium build, thin, heavy, bald;

    brown, blonde;

    glasses, hair, beard, mustache.

    New language:

    What do you look like? I’m short. And I have curly hair.

    What do they look like? They’re medium height. And they have short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s heavy and he wears glasses.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s thin and she has long hair.

    教学重难点

    Importance: Describing people. Such as tall or short… and who has long hair and short hair…

    Difficulties: use the sentences correctly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III. Teaching Step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Step 2 Ask some students to name some ways of describing people. Start students off with examples such as tall and short. Point out various students in the class and ask students to say if they are tall or short.

    Step 3 Some new words about this part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list of words. Point to the letters next to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At last, check the answers.

    (1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then , play it again, this time, 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speech bubbles.

    Correct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1.He’s the tall boy with the curly hair.

    (1c)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Language points:

    2.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你的朋友长得什么样?

    look like “看起来像,看起来是……的样子”like 作介词,意为“像….”

    eg. What’s he like?

    Jack is very like his father.

    look like 看起来像 The girl look like her mother.

    look 看起来 后加形容词作表语 His sister looks happy.

    look the same 看起来很像 The twins look the same.

    (2a)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list of nice phrases and ask a students to read them to the class.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And complete the answers. Then correct the answers.

    (2b)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and write the words in the correct column after each person’s name.

    (3)Writing practice: Have students do the activity individually. Offer help as necessary.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oint out: ①does, goes-----you, they do, go--------he, she.

    ②I’m, they’re, he’s and she’s -----height

    (3a)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a student read the first description. Check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3.She has a medium build, and she has long hair. 她体格中等,留着长发。

    ①medium ,adj.中间的,中等的,普通的 a man of medium height medium size

    ②build 多用作动词,但在句中是名词,意为体格。

    His uncle is a man of strong build.

    They are building a new school.

    ③hair 常用作集合名词,“头发,毛发”

    Mr Green has blond hair.

    His mother’s hair is turning gray.

    如果侧重指(一根一根的)头发,有其复数形式hairs.

    My father has quite a few gray hairs.

    4.She’s good-looking but she’s a little bit quiet. 她很漂亮,但是有点不大爱说话。

    ①a little bit 常用于口语中,“稍微,有些,少许”相当于副词。接近于a little.

    It’s a little bit cold today.

    I feel a little tired now.

    This shirt is a little too large for me.

    ②quiet 是形容词,“寡言的,稳重的,温顺的”

    His daughter is a quiet child.

    ③good-looking, beautiful, pretty与handsome

    good-looking 常用于指容貌美,beautiful 表示接近和谐理想的美; pretty并非表示完美无缺的意思,而是着重表示“可爱,令人怜爱”;handsome 指容貌端正英俊的,形容女性时,作“健美的”。他们常用于一些特定的人或事物。

    项目-词汇 beautiful pretty good-looking handsome

    women(女性) √ √ √ √

    man (男性) × × √ √

    child(小孩) √ √ √ ×

    bird(鸟) √ √ × ×

    flower(花) √ √ × ×

    village(村庄) √ √ × ×

    picture(画) √ √ × ×

    dress(服装) √ √ × ×

    voice(声音) √ × × ×

    5.Xu Qian loves to tell jokes .俆倩喜欢说笑话。

    ①love 在本句中为“喜欢, 热爱”常可用于“love+doing/ to do”的结构中。

    His brother loves jazz.

    Miss Read loves her c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all love to dance .

    love 作动词还常表示为“爱,疼爱,爱惜”

    They both love each other.

    ②tell jokes 意思为“说笑话”,类似的短语还有 tell a story, tell a lie, tell the truth.

    6.She never stops talking.他从来都是喋喋不休的说。

    ①never 是副词,意思为“决不,永不,从未,一点也不”

    never 通常置于一般动词之前,be动词、助动词之后。

    I never get up early Sunday morning.

    She is never late for school.

    有时置于句中特定词(短语)之前,以强调该词的否定意味。

    They spoke never a word to each other.

    never 可依置于命令动词之前。

    Never eat too much.

    ②stop doing / stop to do

    stop 后接动名词,表示停下动名词所指的动作; stop 后接不定式,表示停下其他事情,去做不定时所指的动作。

    He stopped drinking water. 他停下(不再)喝水。

    He stopped to drink water. 他停下(停下手)来喝水。

    7.He likes reading and playing chess. 他喜欢读书下棋。

    ①read 多指看文字性的东西,“看”实际上就是“读”,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

    Children usually like reading picture-books.

    Don’t read in the sun.

    ②look 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时,需用介词at,表示看的过程,强调有意识的动作,多用来唤起别人的注意。

    Look! Who’s the man under the tree?

    ③see 能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着重于看的结果,“看到,看见”

    但不一定是有意识的。由于see强调的是结果,所以一般不用于进行时态中。

    Can you see the kite in the tree?

    固定搭配:see a doctor see a film

    ④watch 为及物动词,用来指非常仔细的、有目的或特意的动作,表示“注视、观看、监视”。

    My parents often watch me do my homework..

    The teacher often watch them playing games.

    注意:看电视,看比赛 习惯上多用watch表示,即:watch TV, watch a game.

    ⑤play chess 意思为下棋,play常可作“比赛,竞赛”等,但要注意,play 与比赛、游戏用在一起时,比赛游戏前不加冠词。

    Let’s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Look! They are playing cards under the tree.

    (3b)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wo students read out the example dialogue in the speech bubbles. And then have several pairs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4)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a person while their classmates guess who it is.

    Step 4 Do some exercises to practice.

    Step 5 Blackboard design

    Step 6.Homework.

    ① Read all the words and remember the key words and can use freely.

    ②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one person’s appearance.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英语仁爱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 掌握部分有关电视节目以及表示装饰的词汇,如:soap opera, sitcom, sports show, host, super, agree, hair clip, key ring, belt, wallet etc.

    ◆ What do you think of…? 句式在不同人称中的使用及其几种不同的答语方式,并能简单陈述理由。

    ◆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2、能力目标

    ◆ 学会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学会谈论自己的喜好。

    ◆ 谈谈流行文化,了解各类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名称。

    ◆ 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描述对其喜好程度。

    3、策略目标

    利用不同媒体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4、情感目标

    ◆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 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 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 了解中西文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很大差异——我们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一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及掌握陈述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喜好的词汇和基本句型。

    2、难点

    正确运用What do you/does he/she think of…?及I love/like/don’t like/don’t mind/can’t stand ... He/She loves/likes/doesn’t like/doesn’t mind/can’t stand ...等句型结构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 Chant

    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 shows?

    I don’t mind them.

    What about game shows?

    I love them.

    Do you like sitcoms?

    Yes, I do.

    Step 2 Revision: Dialogue show time

    注:1. Dialogue show后要鼓励学生给予comments。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评价: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dialogue?

    Body language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2.如有许多Pairs想上来show,可以用一个chant确定:

    1,2,3,4 Mary is at the kitchen door.

    5,6,7,8 Mary is at the garden.

    Step 3 Presentation

    1. Listen and do 2a, 2b.

    借助Dialogue show 及过渡句“Have you seen the sitcom Dumpling King引出听力

    2. 做完2a,2b后,问:

    What does he think of Dumpling King?

    What does he think of Er Bao

    Xiao Bao ?

    Sitcoms

    呈现新的句型。

    Step 4 Information exchange

    Student A looks at one paper, student B looks at the other paper.(Don’t look at his/her partner’s paper)

    运用句型结构:What does Alan/Yang Lin think of these TV shows?交流信息。

    Step 5 Task(1):

    Weekend Talk show

    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角色 host/hostress和guests,电视访谈节目的演示,谈论对不同TV shows的看法,但老师先要给予Talk show的model。

    A: Welcome to 9 o’clock weekend Talk show.

    We’re talking to….Welcome to the show…

    B: Thank you.

    A: Do you like to watch TV?

    B:

    A: What do you think of sports shows?

    B:

    A: How about…?

    B:

    A: OK! Thanks for joining us. Next, we’re talking to…

    Step 6 Task (2):Survey time

    列举常见TV Shows的名称,调查并统计班内同学对各种节目的观点。四人小组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学生可以creative一些,设计各种统计图表)呈现结果,再给TV station写一封调查报告,并提些建议。

    统计时,增加句型:I do, too.

    I don’t, either.

    Step7 Homework

    1. Finish your diagram and stick on the board.

    2. Finish writing the letter to the TV station.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七年级英语仁爱版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1.语音:1)复习音标及字母组合[u:] u, oo; [u] u, oo, oul; 2)学习音标及字母组合[(+] ure, ua

    2.语法:1)小结本单元所学to be going to+动词原形的用法;2)小结本单元出现的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二、教具

    录音机;音标卡片、小黑板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值日生报告。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形容词原级的小黑板,要求学生迅速写出其比较级、级形式。

    2.教师出示音标卡片,复习[u:] [u]两个元音的读音,启发学生分别给出含有这两个元音的单词。教师可将这些单词书写在黑板上,并用彩色粉笔写出读这些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教[(+]这个双元音的读音。学生初步掌握其读音后,重复上一步骤。

    3.放课文第1、2部分录音,学生打开书跟读,反复三遍。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1。

    4.指导学生阅读复习要点中例词、例句。教师小结该要点中所列两项语法内容。

    5.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

    6.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本课第1、2部分中的音标、单词、短语和句子;2)结合书后有关语法讲解,温习本单元语法项目;3)抄写复习要点中例句及词语;4)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形容词比较等级(Ⅰ)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本单元只介绍单音节形容词和少数双音节形容词的变化:

    1)一般在词尾加-er或-est,分别构成比较级和级。例如: small----smaller----smallest。

    2)以字母e结尾的形容词,加-r或-st,例如:nice----nicer----nicest。

    3)重读闭音节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r或-est。例如:big----bigger----biggest。

    4)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改y为i,再加-er或-est。例如: easy----easier----easiest。

    此外,少数形容词还有不规则变化,需要认真记忆。例如:good----better----best; many----more----most等。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5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家庭为话题,以家庭介绍为任务学习That’s my sister. These are my brothers. Who is she?等句型的使用。要求学生能够做到:

    1.运用这些句型向别人介绍某人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2.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3.在珍视自己的家庭,珍爱亲情的同时,关心不幸家庭的同学,对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家庭成员称呼的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称谓表达没有问题,但书写仍然是有问题的。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的一些关系可能不好表达,老师需要做必要的补充。

    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同学们的兄弟姐妹少了,这对于brother, sister的概念的表达可能有些不利。但是,中国是一个注重家庭的国家,本单元的学习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家庭结构间的不同。同时由于班级内可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在授课时要注意保护学生,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三.课时安排

    四课时

    四.教学过程

    Period 1 (A1, 3a, B3)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uncle, aunt, cousin, niece, nephew, here, photo )

    (2) Structure: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3) Grammar: The plural forms of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Moral Objectives: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II. Teaching Importance(focu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Get S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that is and these/those are.

    (4) Get Ss to know who questions

    III.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因为单复数的问题,学生对this与these,that与those的转换可能会弄错,

    2. 在拼写时,学生习惯把mother写成monther。

    3. grandmother,grandfather中d不发音。

    Ⅳ. Teaching Aids

    A recorder, multi-media

    Ⅴ.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l:Lead in

    Enjoy an English song called the Finger Family, do daily greetings as usual.

    Step 2: Pre-task

    1. T: Today I’ll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hen show a picture of a boy to teacher new wo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2. Work on 1a, match the words.

    3. Listening practice: Do A 1b, first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then imitate.

    4. Look at the picture on SB P7,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3:While-task

    Photo show. 1.T ask and S answer

    2. S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Do A3a

    3. Mak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photo. Then Do B 2b.

    step 4:Post-task

    Draw a photo of family and write about it, then share with friends.

    Step 4. Sum up

    Do exercises in class and check the answers

    Homework

    1.完成2号本P14-15 第一课时

    2. 预习Unit 2 第二课时

    3. 完成 Self check 2

    4. 常规听读,听写作业

    Layout of Bb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Period 1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教学反思:

    Period 2 (A2)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well, have, day, bye, goodbye

    (2) Structure: Have a good! Thanks! You, too. Bye!

    —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3) Grammar: Yes or No questio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Identifying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2) Find out the correct relationship.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6

    Period 1

    Step l:Introduction

    (1) Do duty report.Ask students to take turns to do duty report (get students to tell a short story)one by one.

    (2) Hang the white paper on the blackboard,write the capital letter “A” with a red pen, then ask the students: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s an A.

    T:What color is it?

    The teacher answers herself:It’s red.

    (3)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other colors with the color pens,repeat these words until students grasp them.

    Step 2:Lead—in

    Do the same steps of the letters list on l a as the teacher did in the introduction.Make sure students know an these letters and words.

    Step 3:Practice

    Get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practice the dialogue appear in the picture of 1a. Allow students use the other things instead of the letters while they are asking the colors.

    step 4:Listening

    Do 1b,2a,2b and 2c in turn. (Do entering famous school)

    Period 2

    Step 1:Lead—in

    Take turns to do the duty report.

    Review the lesson learned by asking the students to say out the twenty—six letters in right orders.Do 2a,2b,2c and 2d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2:Pairwork

    Do the guess game.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practise like the following:

    T:Excuse me,what’s this in your bag? S:Is it a pen?

    T:Yes,you’re right.What color is it? S:It’s white.

    T:No,you’re wrong. S:Is it red?

    Step 3:Grammar

    Go through the grammar focus and make sure all the students know what means.If possible,the teacher can use Chinese to explain them.

    Step 4:Practice

    Do the co1or changes game,use two small cups of water,color each cup of water yellow and blue.Ask:What color is it? It’s yellow.

    What color is it? It’s blue.

    After asking,pour the cup of yellow water into the other cup,when the water turns green. Ask students:What color is it now?

    Do the color changes with the other colors.Yellow + red =orange,yellow + red + black =brown, yellow +red +blue +black,etc.

    A1so the teacher can let students discuss what color the objects are around us such as the color of the traffic lights,letter—box,bananas and so on…

    (Do entering famous school)

    Period 3

    Step l:Lead—in

    Do the duty report in turn.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la of section A

    Ask students to finish 1a and 1b of section B individual.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he class,give a hand to the students.

    Step 2:Pairwork

    First 1et the students check the answers of la by asking like the following:

    A:What’s this? B:Is it a “pen”?

    A:Yes。it is.Can you spell it? B:Yes.P-E-N,PEN.

    A:You are right.

    Then the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 of l a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3:Listen and repeat

    List out the letter A 0n the blackboard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say out what other words also make the same pronunciation.Present the other letters the same as the letter.

    Step 4:Groupwork

    Get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all the abbreviations appear around us,copy them down, try to find what they mean.Then tell your partners.Encourage students t0 search online or finish this homework in other ways.

    Step 5: Classwork (Do entering famous school)

    Period 4

    Step 1:Go through all the contents list on this part,make sure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If they don’t.you may use Chinese to explain it.

    Step 2: Classwork (Do entering famous school)

    单元教学测评

    一、将26个字母按发音分类(写出与所给字母含有相同音素的其他字母)

    A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A、B、C、D中选出含有相同音素的选项号中的要求写出以下单词的适当形式

    ( )1.A.a f B.b p C.d j D.i r

    ( )2.A.b i B.d r C.g p D.j p

    ( )3.A.h l B.e u C.h m D.n x

    ( )4.A.m w B.s r C.c f D.z l

    ( )5.A.h z B.s v C.v h D.f s

    三、按括号内所给要求写出适当形式

    1.White ____________ (反义词) 2. color(n.)_________ (动词)

    3.boy ____________ (反义词) 4.Mr ___________(对应词)

    5.father __________ (对应词)

    四、单项选择

    ( )1.It’s ___________ black.It’s ________ black ruler.

    A. /; / B.a;/ C./;a D.a;a

    ( )2. ---________ is that quilt? —It’s black.

    A. Which color B.How color C.What color D.What’s color

    ( )3.一Who is that girl? 一The ______ in the blue jacket?

    一Yes. -- It’s Zhang Lei.

    A.one B.an C.a D./

    ( )4.What’s that _____ English?

    A.at B.to C.in D.on

    ( )5.一What color is her jacket? 一It’s _______.

    A.an orange B.orange C.the orange D.a orange

    五、句子配对

    A B

    1.What’s this in English? A.The one in blue.

    2.Is this a book? B.He’s my father.

    3.Who’s that man? C.It’s orange.

    4.What color is that orange? D.Yes.it is.

    5.How are you? E.It’s a map.

    6.Which boy is your brother? F.No, it’s yellow.

    7.What is this? G.It’s an orange.

    8.Is that jacket black? H.Fine,thank you.

    六、改错(下列各句均有一处错误,找出并改正)

    1.What color is that ruler? It's a red.

    A B C D

    2.This is her blue color bike.

    A B C D

    3.M r. Green is in the China now.

    A B C D

    4.Can you spell a pen, please?

    A B C D

    5.What’s color is this?

    A B C D

    七、阅读短文,判断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Jane White is an American girl.She is a student.She is fifteen.Her father is Mr.White.Her mother is Mrs.White.Bob is her brother.He is a student.t∞.He is in a black jacket.Jane is in a red jacket.She is a nice girl.

    ( )1.Jane White is English.

    ( )2.She is a student.

    ( )3.Mr. White is her mother.

    ( )4.Jane is fourteen.

    ( )5.Jane is Mrs. White’s daughter.

    ( )6.Bob is Jane’s brother.

    ( )7. Jane is Bob’s brother.

    ( )8. Bob is a teacher.

    ( )9. Jane is in red and Bob is in black.

    ( )10. Jane is a nice girl.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模板 篇7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说课教案

    1a ---1c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学会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再学会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和基本饮食结构。通过复习七年级学习过的动词短语,及本单元的听力练习,各种方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和写作练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材在本单元的开篇,即本课时,安排了关于谈论课余时间的各项活动,以及初步认识和使用频率副词,为进一步地使用频率副词及动词短语做语言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A:语言目标:恰当使用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等频率副词和日常活动短语:watch TV go shopping read books exercise等。

    掌握句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 She often goes to the movies.

    B:能力目标:学习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学生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加强人际交往,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核心句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教学难点: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在此核心句型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词汇卡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activities

    (1) Do it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T:Read books. / Do homework!/ Draw pictures/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 run / stop / stand up / sit down.

    (2) Do as I do.(学生跟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I read books on weekends.

    I run on weekends.

    I do my homework on weekends.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教师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 (并且板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回答 I usually …… on weekends.

    (2)教师出示动词卡片 watch TV、read books 、exercise 、clean、skateboard、 play basketball、wash clothes、go shopping、 go to movies让学生认读。

    (3)做游戏:“ What’s missing?” (学生先把动词卡片全部读一遍,教师从卡片中任意抽掉一张,再让学生看卡片读动词短语,然后让学生说出抽掉的是哪一张词汇卡片。)

    Step 3 Pattern drill and dialogue

    (1)出示词汇卡片给学生,并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引导学生回答: I usually …… on weekends.

    (2)Task one “Find my group members.”

    在规定 时间内填完活动表格,再向周围同学开始询问,找出与自己课外活动大致相同的同学请他或她在每项活动后面签名。

    Activity

    Name

    (3)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book ,name each activity .Then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each picture ,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 “What ’s the boy/girl doing ? ” “He/She is reading .” 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own activities.(1a )

    Step 4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教师指着屏幕说:“ Now let’s see my activities on weekends. 屏幕上出现各项活动的图片并介绍。 I always read books at 6:00 in the morning. Then I usually run at 6:30. I often clean my house in the afternoon. Sometimes I watch TV, but I never watch TV too much. I hardly ever go to the movies.

    (2)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频率副词及相关的百分比。

    always(100%) usually(80%) often (30-50%)

    sometimes(20%) hardly ever(5%) never(0%)

    领读频率副词,让学生快速认读。

    (3)分别点击活动图片,每个图片正面出现一个频率副词。

    教师依次提问: 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引导学生用图片中的活动及副词回答,如:I usually run.

    (4)TaskTwo: Making cards

    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活动做成卡片,再把频率副词做成卡片,然后一个学生问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另一个学生分别拿一张活动卡片和频率卡片并用其进行回答。

    Step 5 Practice and drill

    (1)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 Point to the pictures . This time say ,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write the letter of one activity (a through e )after the word in the list .(1b)

    (2) 屏幕上出现一张一个女孩读书的图片,教师提问: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再点击图片出现副词often 引导学生回答 She often reads books.

    (3) 点击屏幕出现 A: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B: I often read books.

    C: What does she do ?

    D: She often reads books/

    (4) 点击图片出现活动图片,四人小组练习对话。

    (5) Task three: Do a survey “What does she /he do on weekends ?”

    Name

    Activity

    How often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conversation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 in groups.

    (2)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favorite teacher with your partners ,such as his or her personality , hobby , eating habit and so on . Then introduce this teacher to us .

    教学板书设计: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1a-----1c

    A: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B: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教学策略:根据本课时的特点,我安排了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来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同时又复习了一些动词,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

    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复习旧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引出了七年级曾学过的频率副词usually和一些动词短语,减轻学生学习新课的难度;

    第三环节,通过完成课本Activity 1a和Task 1来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出现了本课时的重点,因为句型已掌握熟练,这些重点内容——新频率副词的使用,也迎刃而解,再通过Task Two: Making cards这一有趣的活动来加深理解;

    第五环节,是我在教学中的扩展和延伸,在完成课本Activity 1b和Task3的过程中,把学生们学习一般现在时态的难点,用对比的方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第六环节中,我安排了编对话活动来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第二题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内容(1c)贯穿始终,这是在教学实际中对教材的调整,由于本课教材没有涉及到一般现在时态的单三形式,而它又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易疏忽的问题,所以我在本课做了补充。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1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四次月考(皖智教育卷)。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

    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具体应该做到: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7、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数学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够理想,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

    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二、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相交

    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认识无理数,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区别,以及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3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8班和9班在素质上差距不大,纪律整体比较差、现在的学情与现实决定了并不是付出十分努力就一定有十分收获。但教师的责任与职业道德时刻提醒我,没有付出一定是没有收获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苦干加巧干,才能够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望。

    三、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导学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四、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 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五、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七、教学常规

    我将积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个侧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我将积极学习,翻阅有关资料,对教育理论、目标教学、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再认识,提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实行目标教学,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平时备好课,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坚持周前备课,努力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学法。从知识能力两方面精心设计教案,并积极地使用各种电教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决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抓关键,突重点,排疑点,讲求教法,渗透学法,既教书更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八、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语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

    能听懂教师对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能参与讨论。能读供七至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纸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全书共有十二个单元,另两个复习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间接引语、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反意疑问句等。同时每个单元后都提供了一篇阅读文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略。

    五、教学设想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确定每堂课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需求,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如英语演讲比赛、单词听写比赛、朗读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学唱英文歌曲,课前五分钟活动等。

    5、注重个别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培优补差。

    6、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5

    新学期伊始,我们又将投入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将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 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二、本学期教学措施

    (一)注重发音教学,加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多进行一些“英语小竞赛”、“口语交际”、“情景对话”等活动。

    (二)、以旧引新,重视中小学英语知识的联系

    初中英语课本有许多词汇是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重现率高。在讲授单词时,可采用以旧词解释新词,以新词套用旧句型,以新词造句重温旧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词不离句,活学活用。

    (三)在导入新课中教学词汇

    可以利用学生在小学已掌握的词汇,在导入新课中一方面教学词汇,同时用浅显的语言把它们改编成小故事,讲时配以表情、动作来帮助理解,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学词汇,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采取看图提问、创设情景、小短剧等形式学习新单词。

    (四)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多与差生沟通,助其克服自卑,增强信心,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其学习。要及时检查,及时补救。争取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大的检查。

    教学上和生活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差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思想动向,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情况,有困难时助其克服困难。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勤学好问,做好初一年级的教学工作。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6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总体情况来看,七8班比七7班成绩稍微好点,但是两个班学生两极分化已经较严重,这学期学习内容比较难,两极分化将会更严重。七8班成绩中上的学生较多平均分相对七7班会略高。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努力能改善他们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1章:平行线。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3章:整式的乘除。第4章:因式分解。第5章:分式。,第6章:数据与统计图表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学困生转化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进行转化,针对其弱点不专心,几何不入门等进行及时点拨,引导,训练,使其成绩有明显提高,更上升一个等级。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惯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10、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1、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

    七、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7

    一、内容分析

    1.1学习任务分析: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延续,又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

    1.2学生情况分析:就方程而言,初一学生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的方程并尝试通过类比“发现”有关新概念,使学生逐步建立方程的知识体系。但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表达形式是陌生的,对他们来说正确写出解并理解其含义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能辨别那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正确的写出他们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尝试命名新方程、尝试“发明”有关概念,培养学生知识移的能力,并从初一开始养成建立知识体系的习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发现中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 理解、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能用正确的形式表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课堂结构设计

    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题)、尝试命名和定义

    练习反馈

    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发现方程组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在小结巩固中更好的理解概念

    分层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回归实验,学生完善自己的设计

    四、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

    五、教学过程设计

    5.1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题)、尝试命名和定义。

    实验情境:请学生将手中40厘米长的绳子绷成一个长方形。(课前结已打好,所占长度忽略不计)

    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交流所绷成的长方形是否完全相同,有何异同之处。

    (异:各自的长和宽不同;同:周长都是40厘米。)得出实验结论:周长为40厘米的长方形有无数个。(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与结论)

    引出课题:如果宽设为x厘米,长设为y厘米,你能发现x和y的关系么?(x+y=20)。学生会感觉这个式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是个方程,陌生的是它是什么方程。引导学生将它与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未知数的个数不同),进而请学生尝试给这样的方程命名,并给出命名的理由。(二元一次方程)。引出课题。并且由学生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尝试定义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请学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强调是两个未知数的值。

    就x+y=20这个方程而言,它的解是多少呢?学生发现有无数个,

    如x=1,y=19;x=2,y=18;通过设问x=1时,y还能取什么值?让学生理解虽有无数个解,但x和y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前面要加 , x=1 这y=19

    一对值就是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请学生规范的写出一些解。

    这无数个解都适合这个长方形问题么?学生讨论后可得出,负数不行,小数可以,所以长方形问题仍然是无数个解,从而用方程解的知识解释了实验的结论。

    最终用数学知识解释了实验的结论。

    设计说明:实验与二元一次方程相对应,实验的结果与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数个解相对应。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用心感受x、y间的关系,激发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并且这个实验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学生自己发现、命名二元一次方程以及概念的知识基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迁移的要求不高,具有可行性。

    练习1:下列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 ②

    ③ ④

    学生回答,并紧扣定义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牢抓二元、一次、方程三个关键词,设计问题,及时巩固定义。

    请学生小结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2:写出二元一次方程 y-x=10 的一些解。

    设计说明:在讲解解的问题中有三个关键点: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2、每一个解由x和y这一对相互制约的值组成;

    3、解的书写格式。并通过练习反馈掌握情况。

    5.2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发现方程组。

    5.2.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周长为40厘米的长方形有无数个,若希望这道题的答案是一个而不是无数个,请学生想办法满足我的要求。(小组讨论)

    从学生设计出的众多问题中选一个讲解,若加条件:长比宽长10厘米。

    此时长y宽x需要同时满足x+y=20和y-x=10,如何在书写上体现“同时”呢?

    x+y=20

    前面加上 , 请学生给 y-x=10 命名。(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给出定义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说明:仍通过原来的实验,自然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练习3: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1) (2) (3) (4)

    学生分析前三个,对第(4)个展开讨论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但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一

    定都是这样,如第(4)个方程组中共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强调是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共2个)

    练习4: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2 x+y=5

    y=-1 2y-3z=1

    设计意图:因为书上给出的定义是描述性定义,为了避免学生理解上产生偏差,特设计这一组练习,以强调所谓二元即指整个方程组中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5.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研究方程组 x+y=20 的解。

    y-x=10

    在分别研究了这两个方程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对它们所组成方程组的解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称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发现找公共解麻烦, 下课前告诉学生有快速求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5.3学会小结,引导学生在小结巩固中更好的理解概念。

    至此长方形问题圆满解决,满足这个条件的长方形只有一个:长15厘米,宽5厘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了一些新的知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练习5:方程组 的解是( )

    (强调公共解)

    练习6:写一个解为 的二元一次方程。

    变: 写一个解为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练习7:就实验中的长方形问题,每位学生完整的写出设计的题目,并解答。

    设计说明:练习5 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练习6 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练习7 由于在刚刚设计中只采纳了一位学生的设计,现在给大家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通过这个问题巩固全课的知识,前后呼应。

    5.4课后作业:

    必做题:94页 练习、95页1、2。

    选做题:95页 综合运用3、4;

    探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考虑本节课概念多的特点,所以在每个概念的给出后都设立了一个小练习,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设置的练习中除了检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通过开放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8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今年是两处中学合并的第一年,由于师资短缺,班级人数多达64人左右。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合并前某处中学的班级数学成绩每班及格的只有7、8个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9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个别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有些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平行线与相交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平行线与相交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概率》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三、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认真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全面实施第二轮课改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结合七年级数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重要的组合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为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效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积极开展新课程教材实验,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3.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数学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各级调研抽测中有好的成绩。 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5.努力使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认真落实 “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常态化,争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内容、定主讲;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工作计划:

    1、有计划认真地组织备课组活动,进行备课分工,认真进行教学研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以及数学教研组布置的各项工作。

    2、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必须定时开展活动,并且有活动记录。注重备课要备教材、备重难点、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活动主要内容是:

    ①教材进行钻研,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

    ②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进教学方法。

    ③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控制作业量。加强教法研究,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调控。

    3、课堂上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优补差,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业要本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选,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讲评、有督促。要倡导教师自己动手,精心设计编写各种练习题、试卷和复习资料。

    5、认真做好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认真听足学校要求的课时,不流于形式,要切实通过听课、评课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全面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机会外出听课,要认真撰写听课体会,吸收外校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6、努力抓好知识树,数学名题和错题集的整理三项工作。让学生边学习,边总结,不断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建构,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数学名题是用来提高学生对待数学的兴趣和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要精选题目,教给学生方法,做好定期展评。错题集是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手段,每次周末整理3—5道典型错题,要求写出错解,反思和正解及收获。反思和收获要用红笔书写,以示醒目,为以后复习使用。 四、本学期活动主题:

    1、3月中旬进行全年级数学计算题大赛,5月初进行三角形全等证明大赛,选出年级的佼佼者进行表彰。此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希望老师们能分层次比较,激发学生的斗志。

    2、课堂观察活动,把握一次集体听课的机会,安排不同老师重点听一节课的不同方面,回来后每位老师就自己负责的内容发言,谈谈对当节课在此方面的表现,自己的认识和升华。

    3、同课异构活动:共同选定某个课题,在不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由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授课,全组其余老师集体听课。在集体备课时

    每位老师发言,谈谈同一节课不同的授课思路、不同的课堂结构、不同的教学气氛等,有何优势与不足。

    4、组织青年教师(刘新、杨见)准备展示课和新苗赛。

    五、课时安排: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11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人教版教材的七至九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对方程进行知识性重点学的地方先后出现3次: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章正处在对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起着检查巩固的,又为以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的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一次函数,将来对有关线性方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一个中重要的入门基础。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的,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将来他们从事现实问题的线性分析和研究有着启蒙和激发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求待定条件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会检验给定的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数学思考:在根据实际情况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数学意识。

    3、解决问题:能根据问题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4、情感体验:

    ①在列方程组,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表示一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弄清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解的含义。

    难点:能针对具体问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探求。

    四、教法

    (1)启发式教学:

    (老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设置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学案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讨论,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得出结论)

    五、学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以二人小组完成学案上的3个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鸡兔同笼: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

    让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设一个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就会出现方程:2x+4(35—x)=94(设鸡x只)……①

    4x+2(35—x)=94(设兔x只)……②

    让学生设俩未知数来解,估计大部分同学列不出来,那么无论列出与否,引出正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设问导读与自我检测:

    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并完成设问导读与自我检测的问题,完成之后,小组讨论,与组长核对答案,先组内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下去收集问题,并指导、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1、对鸡兔同笼问题列方程,设鸡x只,兔y只,

    X+y=35……③

    2x+4y=94……④

    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③、④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方程叫什么方程?(试着让学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举例说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难以分辨的方程,马上做自我检测第一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前面的问题同事满足③、④,把他们和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试着让学生说出定义,做自我检测第三题,说明第四个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热门课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课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系列]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作文(示范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

    步是关键步骤。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制作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您使用一种新产品时请告诉您的朋友是如何的有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一、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⑴“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⑷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⑴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⑵“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⑷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能赏析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一晚,有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父亲,冒着风雪去卖火柴,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人理她,后来她划亮了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已去世的疼爱她的老祖母,最后老祖母带她一起去了天堂。

    你知道这个故事名叫什么?谁写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写到黑板上时高一点)。

    二、感知课文,复述情节。

    安徒生在童话中为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图片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师要求:

    (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2)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

    (3)语句通顺、有条理,用语准确。

    师组织学生评价。

    师(竖着写板书):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

    三、结合文章,赏析人物。

    1、从同学复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这是骗子(板书)精心策划的一场骗(红粉笔描一下)局,请问其中有哪些人说了谎?(板书:大臣、百姓、随员等)

    2、现在我们选择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来推选“年度人物”,你认为把以下几个“奖”颁给谁最合适:最可笑“奖”、最奸刁“奖”、最卑鄙“奖”、最胆小“奖”?为什么?(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最主要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可选取精彩片段,通过学生演读(表演时可拿书,但边读边配合有表情与手势)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学生点评

    3、最后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可以给孩子颁发一个什么奖状?(最可爱奖、最诚实奖)

    1、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

    2、作者通过善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斥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响亮,格外珍贵。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的实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

    五、联系现实,感悟道理。

    这篇童话写了已经一百多年,揭露的尽管是当时社会、当时统治阶级用谎言掩盖真实的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皇帝的新装”的现象?你能谈谈吗?(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设计一个别致的续篇。(课前已写,在稍作修改后选择2—3名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到充实。我们总是在赞美歌颂着真善美,但声音再洪亮再甜美的歌颂也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琢县)人。着有《水经注》四十卷。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现今全部失存。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着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日“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1)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峡的地貌特征的?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凉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秋天),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3)语言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叠(zhàn溃______   (xiān溃 ______陵  素(tuán) ______

    绝______(yǎn)  长______ (xiào)  哀(zhuǎn)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3.解释下面的词语。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是_________所着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_________的着作。

    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这句话,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1)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1)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v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夺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绝v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0.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水经注》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52925.html

    【「课件模板」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模板】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