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范本: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其一
  • 课件范本: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其一

    发表时间:2022-09-03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范本: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其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动1、提出问题

    一个运动场要修两块长方形草坪,第一块草坪的长是10米,宽是米,第二块草坪的长是20米,宽也是米。你能告诉运动场的负责人要准备多少面积的草皮吗?

    问题:10+20是什么运算?

    活动2、探究活动

    下列3个小题怎样计算?

    问题:1)-还能继续往下合并吗?

    2)看来二次根式有的能合并,有的不能合并,通过对以上几个题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二次根式能合并,什么样的不能合并吗?

    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活动3

    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的二次根式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字母均为正数)

    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这个运动场要准备(10+20)平方米的草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并说明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该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来分组讨论、交流,看看+到底等于什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验证:

    ①设=,类比合并同类项或面积法;

    ②学生思考,得出先化简,再合并的解题思路

    ③先化简,再合并

    学生观察并归纳: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能合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JK251.com延伸阅读

    二次函数课件范文


    每位老师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这是每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课件是老师们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途径,因此写好教案课件至关重要。那么,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已经准备了一篇题为“二次函数课件”的文章,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次函数课件 篇1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二次函数在现实模型的刻画的意义,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而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2.拓展目标:能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求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方法,以及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的深入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难点: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何通过题目信息列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以及确定因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谁能说出它们的分别的形式是什么吗?(让学生举手回答)

    2. 老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b。其中当k≠0,b=0时为一种特殊形式y=kx,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比例函数。

    (让学生进入数学课堂的氛围,从复习的形式带入函数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欲望。)

    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以下的情形,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1. PPT展示:如图所示,这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桥,桥身横跨愚溪,面临溪水,桥下冬暖夏冻,常有游船停于桥下避晒纳凉,已知主桥为抛物线型,在正常的水位下测得主桥宽24m,最高离水面8m,以水平AB为x轴,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求出次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你们知道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抛物线式什么曲线吗?你能计算出最高点的位置吗?

    3. 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圆的面积的表达式?

    同学们能建立适应题目的坐标系,并列出函数表达式吗?

    同学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避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学们自己的演算本上依次列出关系式。y=πr2,y=2x2+3x+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关系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点。

    形式y=ax2+bx+c(a,b,c均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其中 ??为一次函数 ????叫做一次项最高点叫做定点,在坐标轴上可找出定点坐标

    观察函数的表达式,应当注意的知识点为:

    1.最高次数必须为2;2.a≠0; 3.轴对称图形。

    例1、判断哪些是二次函数?

    2例2、①y=4x2+1 ②y=(x-1)-2x③ y=5x2+4x+3

    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a、b、c?

    例3、已知二次函数有=(m+3)????-9是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m的值?

    活动: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进入学习的世界吧! 活动展示两段:所有的男生分成一组,所有的女生分成一组,比赛规则根据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y=3x+4x+2,选一女生说出一个x的取值,如男生回答,时间为两分钟;反过来,由任一个男生说出y的取值,女生回答,看谁说的最多?

    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以后能再接再励。

    现在我们一起做这道题,好吗?

    2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a≠0),其经过三点(0,1),(2,1),

    (3,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如果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呢?

    2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求二次函数的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对称轴为x=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2,a=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归纳总结(板书)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基本形式:

    22. 顶点式:y=a(x-h)+k(a≠0)其中点(h,k)为顶点,对称轴为x=h

    3. 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轴。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但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出恰当的解析式解出更方便。 22

    例:抛物线与x轴交点为(-1.0),(2,0),且a=4,求解析式?

    某种小商品的成本是1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售

    量为100x件。

    (情境问题是让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近生活)

    二次函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课件 篇3

    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函数特征识别二次函数.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事物间的函数关系.

    3.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

    通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爱学、乐学、学会,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精神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二次函数,经历探索函数关系、归纳二次函数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寻求生活实例中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问题感知,情境切入.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

    “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是今年夏天最“热”的一个话题,绿荫场上运动员挥汗如雨,绿荫场外教练员运筹帷幄.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状态(包括体能、速度和技术意识)要求很高的项目,一般情况下,足球运动员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赛开始后,球员慢慢进入状态,中间有一段时间球员保持较为理想的状态,随后球员的状态慢慢下降.经实验分析可知:球员的状态综合指数y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有如下关系:

    (1)比赛开始后第10分钟时与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比较,什么时间球员的状态更好?

    (2)比赛开始后多少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最好,这样的最好状态能持续多少分钟?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第(1)问的答案:比赛开始后第10分钟时,y=140;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y=220;所以,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更好.

    当学生开始进行第(2)问的解答时,遇到了不同的困难:

    (1)不知道如何讨论当50t90时,y的变化范围?

    (2)通过模仿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求出了函数y=中,y的变化范围是.却无法说出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什么?

    所有的困难都指向一个焦点问题:

    y=是个什么样的函数?它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质?

    因此,学生产生了研究函数y=的兴趣,教师趁势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以“世界杯足球赛”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背景,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为新课的引出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自编题,其中的数据来源于自己做的社会调查.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配合意识要求很高,所以运动员上场后30分钟左右才进入最佳状态,中场休息后状态仍能保持到最佳,50分钟后由于体能的下降影响了状态的发挥.

    2、讲解新课,提炼知识.

    (1)对比、分析

    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其它实例,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对二次函数概念的认识.

    ①如图,正方形中圆的半径是4cm,阴影部分的面积Q(cm2)和正方形的边长a(cm)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种药品现价每盒26元,计划两年内每年的降价率都为p,那么,两年后这种药品每盒的价格M(元)和年降价率p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M=26(1-p)2

    (2)类比、迁移

    教师顺势提问:对y=、Q=a2-16、M=26(1-p)2这三个函数你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去,合作交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进行引导.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字母表示,只要把握概念的实质即可,必要时可提示学生,类比一次函数的知识.

    (3)二次函数的认识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ax2+bx+c(a≠0)(说明:括号内的条件,在第(4)步之后再补写)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b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4)加深理解

    二次函数的定义给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a、b、c的取值范围”.学生就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最后师生达到共识:

    ①a不能为0,因为当a=0时,右边不再是x的二次式;

    ②b、c都能为0,因为当b=0、c=0或b、c都为0时,右边仍是x的二次式.

    教师对所得出的常量范围,进行概念补写.

    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列解析式,来思考所列解析式的结构特征,为概括二次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侧重从解析式的特征思考,透过“引用不同字母”的表层现象,看到解析式的“结构一致”的本质.敞开思想,广泛议论,实现对二次函数本质的认识.

    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其树立“我也能发现数学”的信心.

    教师的提问意在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之产生探究的欲望.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及知识系统的形成过程,由一般到特殊逐步为概念的理解铺平道路.

    3、分层实践,能力升级.

    [快速抢答]

    下面各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①y=2x2②y=-x2+3

    ③y=(x≠0)④y=15x-1

    ⑤y=(x+1)2+2⑥y=3x2-2x-5

    ⑦y=-x(x2+4)⑧y=

    答:①、②、⑤、⑥是二次函数

    (2)请写出这些二次函数中a、b、c的值.

    abc

    ①y=2x2200

    ②y=-x2+3

    03

    ⑤y=(x+1)2+2

    二次函数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

    2、体会本节中图形的变化与 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转化),感受形数 结合的数学思想等。

    学习重点与难点:

    对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解释和研究问题的数学方法的感受是学习重点;难点是对数学问题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和领悟。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是课本P12-P14的内容,内容较长,课本上问题较多,需要你操作、观察、思考和概括,请你注意:学习时要圈、点、勾、画,随时记录甚至批注课本,想想那个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你有何新的发现呢?

    二、学习内容

    1.思考: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个什么图形?是抛物线吗?为什么?(请你仔细看课本P12-P13,作出合理的解释)

    x -3 -2 -1

    0 1 2 3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

    2.想一想: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如果结合下表和看课本P13-P14你的解释是什么?

    x

    -8 -7 -6 -3 -2 -1 0 1 2 3 4 5 6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呢?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呢

    三、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 图像的形状,位置的关系是:

    2、它们的性质是:

    四、达标测试

    ⒈将抛物线y=4x2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抛物线y=-5x2+1向下平移5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函数y=-3x2+4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y=-3x2的图象;

    将y=2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可由 y=2x2的图象。

    将y=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 可得到 y=x2+2的图象。

    2.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 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 是 ;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是 .

    3.抛物线y=-3(x-1)2在对称轴(x=1)的左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 在对称轴(x=1)右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当x= 时,函数y有最 值,最 值是 ;

    二次 函数y=2x2+5的图像是 ,开口 ,对称轴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

    4.将函数y=3 (x-4)2的图象沿x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将函数y=3(x-4)2的 图象沿y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5.把抛物线y=a(x-4)2向左平移6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y=- 3(x-h)2的图象,则a= ,h= .

    函数y=(3x+6)2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其图象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有最 值是 .

    6.已知二次函数y=ax2+c ,当x取x1,x2(x1x2), x1,x2分别是A,B两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相等,

    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

    A. a+c B. a-c C. c D. c

    7.已知二次函数y=a(x-h)2, 当x=2时有最大值,且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课件 篇5

    数一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二次函数课件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思六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因为最值是函数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尤其是含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历年陕西高考中出现,而这个知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并深刻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中渗透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也为学生继续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图像,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所以我给自己定位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学生展示等。

    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学情分析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图像:

    2.定义域:

    3.单调性:

    4.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华罗庚

    【设计意图】

    借助名人名言再次强调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2.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求函数f(x)=x2-2x+2在x∈[t,t+1],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是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促进了同学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但是这节课题目设计的难度有些大,题量又多,这使整堂课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学生知识掌握的也不是很扎实。另一方面硬件调试没有到位,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和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争取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二次函数课件 篇7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次函数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课前预习

    (二)典型例题分析

    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次函数课件 篇9

    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2)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

    (3)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那么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果园共有(100+x)棵树,平均每棵树结(600-5x)个橙子,因此果园橙子的总产 量

    y=(100+z)(6005x)=-5x2+100x+ 60000.

    在上述问题中,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产量最多?

    我们可以列表 表示橙子的总产量随橙子树的增加而变化情况.你能根据 表格中的数据作出猜测吗 ?自己试一试.

    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 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 如 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 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

    注意:定义中只要求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可以为 零。

    例如,y=一5x2+100x+60000和y=100x2+200x+100都是二次函数.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面积A与边长a的关系A=a2, 圆面积s与半径r的 关系s=Try2等也都是二次函数的例子.

    1.下列函数中(x,t是自变量),哪些是二次 函数?

    y=- +3x.y= x-x+25,y=2 + 2x,s=1+t+5t

    2.圆的半径是l㎝,假设半径增加x㎝时,圆的面积增加y㎝.

    (1)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lcm、㎝、2㎝时,圆的面积增加多少?

    1. 经历探索和表 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猜想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2.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总产量最多。

    1.物体从某一高度落下,已知下落的高度h(m)和下落的时间t(s)的关系是:h=4.9t , 填 表表示物体在前5s下落的高度:

    ⒉某工厂计划为一批长方体形状的产品涂上油漆,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高比长多0.5m。

    (1)长方体的长和宽用x(m)表示,长方体需要涂漆的表面积S(㎡)如何表示?

    (2) 如果涂漆每平方米所需要的费用是5元,油漆每个长方体所需要费用用y(元)表示,那么y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次函数课件 篇10

    一、 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 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2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3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课件 篇11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 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课件范本] 《我选我》教学设计其一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我选我》教学设计其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质疑

    1 板书课文题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或别人吗?

    学生甲:课文题目中的“我”指的是谁呀?

    学生乙:他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呢?

    2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自由读课文

    (1)圈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读读课后的生字。

    2 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3板书出示生词,接龙读,领读,通读。

    4出示“劳动委员”提问:课文中谁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同学)“补选、教室、愣住了、亲切、集体、掌声“,任选其中的两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5 再读课文,要读正确、通顺。

    三 指导写字

    1 读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2 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 汇报。

    4重点指导

    青 教 室

    5仿写,描红 说说怎样才能把子写端正。

    6扩词练习。练习自己的生活组词。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边听边思考,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文中的王宁,全班同学和老师的不同角度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1《我选我》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课时学生就根据可问题目提出了“我”指的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为什么选自己,结果怎么样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困难。教师再将这篇课文时,应把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景,让学生在那种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 注重教师的“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大号“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 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子,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同学们对王能的举动由“愣”到喜悦的变化,感受同学们对王宁“我选我”的'大胆举动的鼓励、赞赏和钦佩之情。指导学生用“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大家说······”的句式给表达对“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所包含的意思的理解。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必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一直奋战在一线的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应该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应该把培养孩子的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一节课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达到了自己预期的一个教学目标,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现从收获和不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整节课的整体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2总体上 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通过作业和练习做了一个统计,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达到78%,作业的正确率达到65%。

    3本节课例题的设置比较贴合实际、例题由易到难,孩子容易接受和理解。

    4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提问―讨论―总结的形式进行,更利于孩子的发挥。

    5本节课在课堂的设置上更注重孩子“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并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方法,以实例为载体,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步接受,自然生成结论,这样培养能力的过程孩子更易接受,理解更深刻。

    1、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做得还是不够好,由于孩子的能力层次不齐,所以在分组讨论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给掌握讨论的结论,给孩子们讨论留的时间多了一些,最后在做课堂总结的时候做得很草率,甚至最后拖堂,最后利用数学的自习课给孩子做了补充,。

    2、在第2道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没有板书的一个落实,让很多孩子在例3练习时书写过程出了很多问题。

    3、在给孩子设置的问题很单一,没有涉及更多的问题的变化,当然这是我预期就想到的,主要还是考虑到了多数孩子的接受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实践案例中的收获以及感觉到的不足,如有不当之处,望能不吝赐教!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历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形式。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温故而知新,我们都学过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方程组)同桌两人说说学过这些方程的定义都是什么。你觉得学过这些方程难吗?只要你拿出你的学习热情来,就会感觉这节课的内容,也很简单。请你打开课本39页,从39页到40页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希望你准确而又迅速的在课本上列出方程,不用求解。列出方程后组内对一下答案,如有错误,出错的原因。(3’)

    二、探索新知

    列方程正确率百分之百的请举手。祝贺你们,没举手的同学加油!(列对的同学多就问,否则问现在会列这些方程的请举手)

    请你将上述三个方程,化简成等号右边等于0的形式。完成后组内对一下答案,先完成的小组把你们的成果写在黑板上,其余组跟黑板上的答案对一下,有不同意见的把你们组的答案也写上去。(黑板上的答案对吗?如有没约分的,问哪个更好?)

    观察、思考刚才这3个方程2x2-13x+11=0,x2-8x-20=0,x2+12x-15=0,以及又加入的这两个方程x2+3x=0,4x2-5=0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你猜这些方程叫什么方程?对,这样的方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

    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导学案中探究一中的问题2到6,组长找好本题发言人,最后全班交流你们组对问题5和6的看法。

    2、以上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4、如果我们借助字母系数来表示,那么以上方程能都化成一个方程--------------------------,用字母表示系数时,要注意什么吗?

    5、你们组归纳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课本40页的定义有区别吗?谁的更好?好在哪?

    6、你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重点要强调的是什么?为什么?

    请3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问题5、6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提出为什么这样想?你的理由是什么?以强调a≠0。并板书(1)含一个未知数(2)2次(3)整式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有没有要补充或者要发表不同看法的小组?

    请你抢答问题7。

    7、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同桌两人能举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吗?

    探索二

    先自学课本40最后一段话,然后同桌两人说出黑板上3个方程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找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其各项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吗?(先要是一般形式,系数带符号)请你完成探究二中问题1,请2组、4组选派一名同学分别上黑板(10、(2)两题。完成后对照课本41页例1自己检查对错,有困难的同学找组长和我。

    1、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x+2)=4(x-1)+7(2)(2x+3)2=(x+1)(4x-1)

    问题3做对了的同学请举手?祝贺你们。出错的同学能不能把你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下次也好注意一下,别再出错?请你说说,谢谢你对我们的提醒。

    三、巩固练习

    请看问题2,

    2、已知关于x的方程(1)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2)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谁能回答?为什么这样想?

    四、课堂:

    先小组内说出本节课你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你们组的收获。大家看看哪个小组的收获多。

    五、自我检测:

    看看我们的收获是不是真的

    硕果累累,请你完成自我检测给你5分钟时间,做完的给我和组长检查。老师和小组长当堂批改

    1、三个连续整数两两相乘,所得积的和为24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2.把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常数项:

    方程

    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

    常数项

    3x2=5x-1

    (x+2)(x-1)=6

    3、关于x的方程(k-2)x2+2(k+9)x+2k-1=0

    (1)k为何值时,是一元二次方程?k--------------是一元二次方程。

    (2)k为何值时,是一元一次方程?k-------------是一元一次方程。

    六、小组

    请小组长本小组今天大家的表现。

    七、作业

    课本42页1(2),2(1)(2)(3)

    能力挑战:

    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k+1)x-2=0

    (1)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并写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2)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1)3x(x+2)=4(x-1)+7(2)(2x+3)2=(x+1)(4x-1)

    2x2-13x+11=0(1)含一个未知数(2)2次

    x2-8x-20=0(3)整式方程

    x2+12x-15=0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系数

    参加区优质课评比反思:

    这次有幸参加我区优质课评比,感受颇多。

    一、对三分之一课堂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课的三分之一模式不是简单的把课堂分成三大块,也不是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一定是严格的都是15分钟,这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灵活的把握。我讲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中,简单问题我就让大家自主探索,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自主探索后先小组合作,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

    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想,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就要用优质课的进行教学,如果平时的授课方式和优质课的方式差别很大的话,虽然是经过加工了的课,但最后一定会带有很多平时上课的影子,很多不规范的方面还是难以改正的。

    三、集体的智慧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我很感谢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他们一遍一遍的给提出修改建议,一次一次的跟我去听课,尤其是李老师、战老师、林老师,她们给了我教学理念上的很多建议,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3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材分析:1.本节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不唯一。本节内容是在前面所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式、方程的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一个基础。

    2.这些概念是全章后继内容的基础。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

    学情分析: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差生较多。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注意讲练结合,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 优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作为该班的班主任,同时又担任该班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双基训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类比、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从而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3.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1:广安区为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计划无公害蔬菜的产量比翻一番,要实现这一目标,和20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通过放幻灯片引入)

    设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20的产量为a(a≠0),翻一番的意思就是a变为2a,那么

    (1)用代数式表示20的产量;

    (2)年蔬菜的产量比年增加了2x,对吗?为什么?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方程 a(1+x)2=2a

    整理得,x2+2x-1=0…………①

    2.通过幻灯片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2:广安市政府在一块宽200m、长320m的矩形广场上,修筑宽相等的三条小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纵向与横向垂直),把矩形空地分成大小一样的6块,建成小花坛,要使花坛的总面积为57000m2,问小路的宽应为多少?

    设小路的宽为x m,则横向小路的面积如何表示?纵向的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小路所占的面积用x的代数式如何表示?

    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20×200-(320x+2×200x-2x2)=57000

    整理得x2-36x+35=0

    谁还能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个问题?

    把6个小花坛拼起来是一个多长多宽的矩形,由此你会得出什么样的方程?

    (320-2x)(200-x)=57000

    整理得x2-36x+35=0…………②

    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巧妙?

    3.通过幻灯片引入情景。问题3:广安重百商场销售某品牌服装,若每件盈利50元,则每月可销售100件。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月可多卖出5件,若每月要盈利6000元,则商场决定每件服装降价多少?

    设每件降价x元,则现在的盈利为(50-x)元,降价后销售量为(100+5x)件。可列方程为:(50-x)(100+5x)=6000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4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5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00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习: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01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03年平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平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五、总结反思:(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教后记: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学生口答,复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学习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进一步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例2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学生列错了方程,我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我沟通课上一学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5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P48-49第8、9题(不精确,只留根号即可)。

    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9﹕7,则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9﹕7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三、当堂训练:

    1.如图,在一幅长90cm,宽40cm的风景画四周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画.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画面积的72%,那么金边的宽应是多少?

    2.要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的花坛,上底长100m,下底长18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出有一横向甬道,上下两底之见有两条纵向的甬道,各甬道宽度相等,甬道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六分之一,甬道的宽应是多少?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6

    [课    题] §1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一次项和系数以及常数项,[教学关键]  使学生掌握在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一定要包括它们的符号。[教学用具]  [教学形式]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时]  45′×1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例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讲解新课]引例可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80-2x)(60-2x)=1500。(这其中应重点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或讲解或提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提问:如何将上述方程整理?整理后,得:x2-70x+825=0。这里不必多讲,只指出:这个方程(什么方程?这里不谈)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我们学了这一章,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接着书写教科书第4页的问题: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列出代数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x+5)=150。去括号,得:  x2+5 x=150。现在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指出“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一元一次方程也是整式方程,但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1,而上列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所以,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样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着讲,既使整式方程的内含扩大,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使学生深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3x+2=5x-3;(2x=5)2、x2=4;3、(x-1)(x-2)=x2+8;(3x=-6)4、(x+3)(3x-4)=(x+2)2;(2x2+x-16=0)(上述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其中1、3是一元一次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上列方程中的4,两边展开,得3x2+5x-12= x2+4x+4移项,得    2x2+x-16=0事实上,方程x2+5 x=150移项,得    x2+5 x-150=0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成下面的形式:            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这里应强调指出,方程            ax2+bx+c=0只有当a≠0时,才叫一元二次方程。如果a=0,b≠0,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所以在一般形式中,必须包含a≠0这个条件。随后指出,在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并举例说明。(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例1  把方程3x(x-1)=2(x+2)+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               3x2-3 x=2x+4+8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x2-5 x-12=0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5;常数项是-12。[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第1,2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整式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a≠0这个条件。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后,什么是二次项系数,什么是一次项系数,什么是常数项,在指出这三项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符号。[课外作业]复习教科书第4,5页的内容,预习教科第6页上的内容。 [板书设计]课题:      例题:辅助板书: [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什么是整式方程,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7

    本班有学生53人,数学课还比较喜欢,学习热情也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还是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学习此课。但有极少部分学生较懒,学习习惯差,不愿思考问题。总体来说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1.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1. 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解决问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教材24页):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塑,使雕塑的上部(腰上部)与下部(腰下部)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塑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X2=2(2-x)整理得X2+2x-4=0,这是什么方程,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一元二次方程

    1.问题1(多媒体课件)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如果假设切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盒底的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单循环比赛是指就表示每个队要和其他所有的队都赛到了,如果有4个队总共赛_______场,5个队呢?8个队呢?n个队呢?

    同学们用基本线段法和定点发射法总结规律:

    场数=(队数-1)+(队数-2)+(队数-3)+。。。。。。+1

    列方程得x(x-1)÷2=28 整理得X2-x=56解方程可以得出参赛队数。

    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1)为什么a≠0?b和c能等于0吗?(2)特殊式:ax2+bx=0,ax2+c=0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 =0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

    A.2,3,-6    B.2,-3,18    C.2,-3,6     D.2,3,6

    3.px2-3x+p2-q=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

    A.p=1     B.p>0     C.p≠0     D.p为任意实数

    4.关于x的方程(m2-4)x2+mx-m=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

    1.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

    2.关于x的方程(a-1)x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1)xm-1+mx-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程序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老师给组长副组长打分3.组长给组员打分4.学生交流疑难杂症5.学生总结易错点和方法6.老师作最后强调。

    本节课要掌握: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4)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

    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知识考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引入:

    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 (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 。实际上,x2 =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

    具体解题步骤:2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d㎡

    列出方程:60x2=1500

    x2=25

    x=±5

    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运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出一元二次方程解。

    (2)备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

    问题2: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为多少?

    问题2重在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问题2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所以由我来具体的讲解。主要通过与完全平方式对比逐步解这个方程。再由这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映像。

    具体解题步骤:

    解:设场地宽x m,长(x +6)m。

    列方程: x(x +6)=16

    即: x2+6x-16=0

    x2+6x=16

    x2+6x+9=16+9

    (1)有实根(2)有两正根(3)一正一负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汇集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老师应该认真地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所以要想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案课件的编写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案课件的内容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感,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案课件的设计要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插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教案课件的布局要简洁明了,字体颜色和大小要合适,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最后,教案课件的实施要注重互动与反馈。教师在使用教案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例如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之,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应该重视并认真编写教案课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以上对教案课件编写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篇1】

    教学内容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地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

    3.会用列表法,进一步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分式及高次不等式;

    4.会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尝试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体会到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且研究了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回顾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生:略

    师:某同学要把自己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现有两种ISP公司可供选择,公司A每小时收费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公司B的收费原则是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下同)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减少0.1元(若用户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小时计算)那么,一次上网在多少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的上网费用小于等于选择公司B所需费用。

    学生自己讨论

    点题,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

    1.一元二次不等式

    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元二次不等的解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及对应的二次函数有关系,那么同学们课本打开到p77填表格。

    生略

    师学生讨论归纳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一看:看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并且变形为

    二算:,判断正负,有根则求并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

    三写: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练习反馈

    [例题剖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

    (3)(4)

    (5)(6)

    课本80页练习

    例2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试解不等式

    变式:

    已知

    课堂

    小结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解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作业布置

    课本第80页习题3.2A组第1.2.4题B组1

    练习调配

    设计42页全做,43页例1例2随堂练习2.3,4,5测评1、3、4、5、6、7、8、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2 }

    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篇4】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简单方法,能正确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组织学生举例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提问:如何求解?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结合课前回顾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对比之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共同特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课件【篇5】

    展过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一元二次不等式》。从内容上看它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伸,同时它也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从思想层面看,本节课突出本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决函数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但大都数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环境应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良好的课堂组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特别是就业班的同学,且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时间。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手提电脑,每间教室都有宽屏电子显示器,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积极性高。上课时比较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效果会不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回答所提的问题,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的知识,他们不会感觉到学习疲劳,反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在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收藏八篇)


    为了教学更顺利,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份课件都需要更完善的设计。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我们强烈推荐“一元二次方程课件”,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后使用!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构建本章的部分知识框图。

    2、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章方程解法的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难点

    解法的灵活选择;例4和例5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本章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构建本章部分知识框图)

    二、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1、复习概念

    例1

    例2

    2、四种解法

    (1)

    解法及其关系

    (2)

    根的形式

    x1=3

    x2=4

    (3)熟悉解法

    例3用四种解法分别解此方程

    (4)方法优选

    3、方法补充

    例4

    4、解法纠错

    例5

    解关于x的方程

    错误解法

    正确解法

    三、小结反思

    提炼思想

    我们有哪些收获?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感受解法的多样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得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做知识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叫公式法,怎样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有实数根?

    作业:课后练习题,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和学生一起回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1.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总结: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小结作业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仍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2、教学目标要求: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探究3教师参与多一些外,其余时间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点、引、激、评,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寻求、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列出方程来解答。因此课堂上从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由生生交流,兵教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

    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活动4课堂回眸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由学生展示课前参与题目,集体订正。目的在于回顾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引出本节学习内容——面积问题。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正中央矩形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题意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中央矩形长宽比为9:7,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比也为9:7,为学生设未知数提供帮助。之后由学生分组完成方程的列法,以及取法。讲解中注重简便设法及解法的指导与评价。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放手给学生处理,以学生合作完成为主。突出利用平移变换为主的解决方式。多由学生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

    活动4课堂回眸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1)(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6】

    本班有学生53人,数学课还比较喜欢,学习热情也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还是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学习此课。但有极少部分学生较懒,学习习惯差,不愿思考问题。总体来说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1.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1. 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解决问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教材24页):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塑,使雕塑的上部(腰上部)与下部(腰下部)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塑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X2=2(2-x)整理得X2+2x-4=0,这是什么方程,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一元二次方程

    1.问题1(多媒体课件)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如果假设切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盒底的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单循环比赛是指就表示每个队要和其他所有的队都赛到了,如果有4个队总共赛_______场,5个队呢?8个队呢?n个队呢?

    同学们用基本线段法和定点发射法总结规律:

    场数=(队数-1)+(队数-2)+(队数-3)+。。。。。。+1

    列方程得x(x-1)÷2=28 整理得X2-x=56解方程可以得出参赛队数。

    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1)为什么a≠0?b和c能等于0吗?(2)特殊式:ax2+bx=0,ax2+c=0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 =0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

    A.2,3,-6    B.2,-3,18    C.2,-3,6     D.2,3,6

    3.px2-3x+p2-q=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

    A.p=1     B.p>0     C.p≠0     D.p为任意实数

    4.关于x的方程(m2-4)x2+mx-m=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

    1.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

    2.关于x的方程(a-1)x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1)xm-1+mx-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程序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老师给组长副组长打分3.组长给组员打分4.学生交流疑难杂症5.学生总结易错点和方法6.老师作最后强调。

    本节课要掌握: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4)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7】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0 (4) x-4=(x+2) (5) ax+bx+c=0 x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例1:解方程:(1)(2x-1)=5 (2)x+6x+9=2 (3)x-2x+4=-1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8】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系列13篇)


    如果您有意在实践“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这篇文章时获得成功,务必阅读本文并仔细思考,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收获。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会花时间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遵循教案并进行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您的授课效果。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

    本节内容是九年级数学第二章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

    概念教学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巩固概念、运用概念和深化概念,在设计教学中也是遵循这一规律,通过学习、交流、应用、总结、检测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顺利引入到新课;然后通过交流探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本课的新知识;再次是通过两个例题达到巩固、运用概念的作用;最后通过总结与检测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四课时实验与探究。它是继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长宽比例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最大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我们学校在去年实行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的教学模式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对于每个专题都要经历预习、展示和达标检测三个环节,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给学生讲题,同学们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不但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我们让各个小组轮流来当课堂“小老师”,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和对试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和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小老师”讲解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正和补充,强调重点,总结规律。为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我在课堂上引入“奖励分”制度,对于独特解法或有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同学和小组给予1——3分的奖励。本节课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在预习课上我已经下发了试题学案,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展示任务。学案上我选用了了四道实际问题,要求同学们找出试题特点和关键词语以及易错点,并用硬纸板和铁丝做出相应的试题模型。预习课上学生先做题再合作,同学们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几道题:

    1、在信息时代,邮政特快专递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我们同学要给“希望小学”邮寄一些学习用具,为了保证学习用具不受潮损坏,同学们决定自己制作一个包装盒,为此,选用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纸板,在四个角截出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平方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并配上相应的盖子,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出盒子的高?

    我先让每一个小组展示用硬纸板制作的模型,相互比较形状各异的长方体的纸盒,谈一谈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会说:截出正方形的边长不同,盒子的高,底面积也不同,还有正方形的边长就是盒子的高。展示小组再将问题具体解答,不难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的解,教师追问展示小组请说出解这道题需要注意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

    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知识考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引入:

    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 (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 。实际上,x2 =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

    具体解题步骤:2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d㎡

    列出方程:60x2=1500

    x2=25

    x=±5

    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运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出一元二次方程解。

    (2)备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

    问题2: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为多少?

    问题2重在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问题2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所以由我来具体的讲解。主要通过与完全平方式对比逐步解这个方程。再由这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映像。

    具体解题步骤:

    解:设场地宽x m,长(x +6)m。

    列方程: x(x +6)=16

    即: x2+6x-16=0

    x2+6x=16

    x2+6x+9=16+9

    (1)有实根(2)有两正根(3)一正一负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4】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5】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那么二月份应是(1+x)台,三月份应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以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的同样“倍数”增长,即(1+x)+(1+x)x=(1+x)2,那么就很容易从第一季度总台数列出等式.

    解: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x)+(1+x)2=3.31

    以上这一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

    例1.某电脑公司20xx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分析:设这个增长率为x,由一月份的营业额就可列出用x表示的二、三月份的营业额,又由三月份的总营业额列出等量关系.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例2.某人将20xx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xx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xx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xxx・80%,其它依此类推.

    则:1000+20xxx・80%+(1000+20xx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 =0.125=12.5%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1.教材P53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1.

    1.20xx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100(1+x)2=250 B.100(1+x)+100(1+x)2=250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1+25%)(1+70%)a元 B.70%(1+25%)a元

    C.(1+25%)(1-70%)a元 D.(1+25%+70%)a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可用p表示为( ).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xx年食糖产量为at,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预计20xx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20xx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xx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xx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二、1.6(1+x) 6(1+x)2 6+6(1+x)+6(1+x)2

    3.

    三、1.平均增长率为x,则1600(1+x)2=1936,x=10%

    即16x2+56x-15=0,解得x= =25%,y=20(台)

    (2)50(1+P)(1+P+10%)=66,整理得:P2+2.1P-0.22=0,解得P=10。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9x2=4 (2)( x+3)2=0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二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 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三 新知探究

    1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9=0 ①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4=0 ②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四 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1、 配方训练

    (1) x2+12x+( )=(x+6)2

    (2) x2-12x+( )=(x- )2

    (3) x2+8x+( )=(x+ )2

    (4) x2+mx+( )=(x+ )2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2、将下列方程化为(x+m)2=n

    (n≥0)的形式并计算出X值。

    (1)x2-4x+3=0

    (2)x2+3x-1=0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方程(2)有学生完成。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五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移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2)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3) 开平方

    (4) 解出方程的根

    六 布置作业

    习题2.3第1,2题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x(10-x)=9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 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x2+6x=-4

    x2+6x+9=-4+9

    (x+3)2=5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归纳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和强调。

    学生分组完成方程(2)和课后随堂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7】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0 (4) x-4=(x+2) (5) ax+bx+c=0 x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1)x-8x+______=(x-______);(2)9x+12x+_____=(3x+_____);(3)x+px+_____=(x+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例1:解方程:(1)(2x-1)=5 (2)x+6x+9=2 (3)x-2x+4=-1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1.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1.教材 复习巩固1、2.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8】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华师版九年级(上)23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节,教材中作为阅读材料。从推导到应用都比较简单。但是它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学习,可以巩固已学过实数、整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既可以根据它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又可以为今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情况,二次三项式以及二次曲线等奠定基础,并且用它可以解决许多其它综合性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根的判别式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对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作用,它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总结。

    九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渐渐由具体直觉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的指导方法应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规律。

    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来说,学生对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2、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产生的过程;

    2、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2、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探索发现: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

    2、观察演示: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研究,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解疑;

    3、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能力;

    4、讲练结合:通过变式训练、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分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为了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发现、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

    2、合作交流:课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感受解法的多样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得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做知识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叫公式法,怎样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有实数根?

    作业:课后练习题,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板书设计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1)(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2】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最大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篇13】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习: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平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奥执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教后记: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学生口答,复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学习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进一步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例2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学生列错了方程,我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我沟通课上一学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课件分享] 环保教学设计其一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环保教学设计其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巧妙运用橡皮泥,运用多种制作方法把自己喜爱的食品表现出来。

    2、教育方面:了解美食文化,培养热爱劳动、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3、发展方面:感受食品艺术之美,探索了解美食的相关知识,学习欣赏食品的方法。

    4、拓展发面:渗透从小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每一片绿色的环保意识。

    重点:运用多种制作方法把自己喜爱的食品表现出来。

    难点:能制作出丰富的美食。

    教具:食品图片及美食录像、厨师帽。

    教学过程:

    一、启动主体

    1、欣赏观察,激发兴趣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厨师你想做一道什么菜?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并说出自 己喜爱食品的形色香味等基本特征,了解食品的名字的寓意。

    二、发挥主体

    1、欣赏观察屏幕展示的各式食品图片,学习欣赏美食的方法。

    2、欣赏手工食品的形色摆放的美感。

    3、展示教师示范制作“食品”过程。引导思考:你可以橡皮泥制作什么“食品”

    4、小组分工合作,以小小美食店引导,设店长小厨师,播放音乐开始愉快的美食制作活动。

    三、发展主体

    1、 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及相关美食文化。回忆思考: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美食?

    2、 各小组根据多种美食主题命名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构思设计,各组员自由选择某一类进行创作活动。

    四、课外延伸

    1、师问:我们的食物大部分都来自于大自然,那么大自然的每一片绿色要靠我们怎样去保护呢?

    2、生各抒己见(渗透保护大自然每一篇绿色的环保意识。)

    教学总结: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神气的小厨师”表演,针对各小组的食品的情况

    进行小组自评互评,评价引导:形色、事物拼盘的摆放是否美观?是否有创意。

    2、思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了解了哪些内容?学到了哪些内容?学到了哪些探索了解美食的相关知识识技能?探索了哪些地方的饮食文化?

    [课件范本] 《认识时间》教学思考其一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范本] 《认识时间》教学思考其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时间》这个知识点贯穿着一二三三个年级的学习,但是认识时间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学期我教授的二年级,这两个星期我们都在讲认识时间这个知识,在一年级学生简单认识了又粗又短走的慢的时针和又细又长走的快的分针,还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还学习了怎样读整时以及整时之间的加减。那么二年级我们更进一步观察了中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一大格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大个就是5分钟,分针转一圈走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走了一个小时,也就是1小时等于60分钟;分针走半圈也就是走了30分钟,即半个小时,也就是半时等于30分;也渗透了一刻就是15分钟。还学习了怎样读几时几分以及过5分钟,过一刻是几时几分等等。我们最后还学习了,利用我们学习的时间来判断在哪个时间做这件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等等。

    在学生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1、1时等于60分的形成过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说:分针转一圈转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个小时,即1时等于60分。分针走一大格走了5分钟,分针走一小格 走了1分钟这几个知识点容易混。

    2、读时间的时候容易易错,有的孩子分不清时针和分针,把时读成分,把分读成时;有的孩子把分读不准指向1就读1分;有些孩子当到9时55分的时候时针读不准确,不知道是该读9时55分还是10时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级学过的整时跟我们现在学的都弄混了把9时整读成9时60分。

    3、判断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个时间做的,选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读题,导致读出的信息不完整,做题时也考虑的不全面。

    4、过5分,过10分,过一刻之后是几时几分这类问题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应对措施:准备罗列出来哪个孩子,哪一部分掌握的不好,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讲解,集体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好。

    课件精选: 教学设计计划其一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精选: 教学设计计划其一”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激发了解、研究、探索自然的兴趣。

    2、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借鉴修辞、描写、谚语等写作手法。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培养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⑶ 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可读书,可看报,可上网查资料今天我们就从课堂内的学习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首先来看看谁是信息高手!

    二、谁是信息高手(整体感知)

    老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专注地听,记下你听到的要点。

    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认识云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天上的云,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对这一词的初步印象。(美丽)

    哪些语句让你有了这一印象?(品味语言)先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请大家速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云的名称,说说你看到了哪些云?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云的光彩)有哪些?(晕、华、虹、霞)出示四幅云的图片。看着这些云除了觉得美丽以外,应该认识它们了吧!请选择一幅说出它的名字,并从文中找出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

    大家发现了吗?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中大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看来比喻的运用不仅能使事物形象生动,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作者真不愧为描摹高手!

    四、拓展

    让我们也来做做描摹高手吧!先请第一组同学看我纸上的事物名称,由其中一位来描摹,另外三组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事物名称,三分之二猜到了你就成功了!

    备注:每组一次,共四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了天上的云,我仿佛也置身空中成了其中一朵,同学们肯定要问:“你是什么云?”我呀,是雨层云,长得很壮,不象卷云那么单薄。我很想亲近你们,所以我常常离你们很近,可是你们并不欢迎我,因为你们嫌我带来了雨雪连绵的天气,于是我躲了起来,不久,我发现大家因为缺电少水而想念我了。我好高兴,别担心,我会常来看你们的!

    二、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

    同学们,你最愿意成为哪种云或哪种云的光彩呢?请选择一种,根据课文内容作自我介绍,并说说你与天气的关系,最好还能说说你为什么愿意成为这种云或这种云的光彩?动手写一写。

    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出示云的图片。现在再看这些云,你应该不止认识它们,肯定还能获得些天气情况。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来给大家发布天气预报。

    三、拓展

    瞧,大自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二吗?先请大家小组交流,组长做好记录并代表小组发言。

    四、教师寄语

    大自然充满无穷的奥秘,它是一本无字的书,等待我们用智慧来解读,希望同学们能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要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勇于攀登前人未达到的科学高峰!

    五、作业

    搜集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今日课件: 氓教学设计其一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今日课件: 氓教学设计其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课件借鉴] 《统计》教学设计其一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借鉴] 《统计》教学设计其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查找、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与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查找、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单个字段的排序;

    2.数据的筛选;

    难点:多个字段的排序和分类汇总

    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手段:探究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境:

    Excel软件除了对数据进行运算外,还有很多功能,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排序"功能:学校组织"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要求同学们帮助计算出名次,大家该怎么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呢?

    2.新课讲授:

    ⑴排序: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字段":排序所依据的字段(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

    升序:从小到大

    降序:从大到小

    (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探究教材P85的"实践学习",进行具体的排序操作。

    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⑵筛选:

    如果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列出"人气指数在250-350"之间的歌手,我们该怎么做呢?这就涉及到"筛选"操作了:筛选就是从大量记录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若干记录,并显示出来。

    教师演示部分操作后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⑶分类汇总:

    月考刚刚过去,如果老师只想知道女生的平均分数,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这就涉及到"分类汇总"操作了:按照某个字段进行分类,再根据某些字段的取值进行统计,如分类求和、分类求平均值等。

    教师演示部分操作后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⑷查找:

    有时候在一个表格里数据太多的时候,就要用到"查找"命令,可以快速的找到符合一定条件的数据。

    3.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P88的"探究过程"。

    4.课堂小结

    [推荐课件] 美术教学设计其一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推荐课件] 美术教学设计其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绘制各种形态的小鸟的家。创作领域:通过听、看、想、说、演、画、玩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表现出一个美丽温馨的小鸟的家。

    情感领域:通过小鸟的家的综合活动教学,加强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以增加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小鸟的家的认识、掌握、表现。

    教学难点: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大片苍翠的森林,传来了一阵阵小鸟欢快的呜叫声。在大树繁茂的枝叶中穿行,一个个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鸟窝出现在眼前,这是小鸟的家呀,鸟妈妈和鸟娃娃们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游戏,

    有的在捉虫??他们幸福地生活着,充满了甜蜜和温馨。这时,一只快乐的小鸟被定格在屏幕上。

    2.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小鸟结构图,简单讲解小鸟的基本形体结构。头(眼睛、嘴)、身体、翅膀、尾巴。

    3.接着画面出现人们乱砍乱伐,使小鸟们无家可归。一只小鸟一会儿飞向东,一会儿飞向西寻找着自己的家园,最后累极了,疲惫地落在一棵树桩上,一滴泪水从它的大眼睛里落下来,渐渐地形成了一行字:小鸟的家?

    二、新授

    1.师:同学们,看了动画片以后,有什么感受要告诉老师吗?生:小鸟太可怜了!

    师:为什么说小鸟可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因为树都被砍光了,小鸟没有家了。

    师:没有了树,没有了森林,不但小鸟们没有了家,还会造成什么样更严重的后果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森林的保护。设想:如果树木被砍光了,水土流失、大地沙化,原来绿色的草原变成了一片荒

    漠,小河干涸了、鱼儿死去了,小鸟不但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食物来源,后果会是什么样?

    生:小鸟也会失去生命。

    师:大地变成一片荒漠,我们人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生存吗?生:不能,最后,我们人类自己也会受到危害的。

    师:同学们,我们要行动起来,应该怎么做呢?你想过没有?生:从小就要有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生:我们要栽树种花,给树浇水、施肥、捉虫,让小树快快长大,变成森林。这样小鸟就会飞来安家了。

    生:我在小树边给小鸟建一座小房子,让小鸟住在里面,等树长高了,它会叫来更多的小伙伴在树上安家。

    生:我们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三、绘画创作,

    1.引导学生想象,分组讨论设计怎样的画面

    2.老师示范指导

    3.画面以“小鸟的家”为主题,绘画要大胆,画面要饱满,画树的时候,注意前后层次。

    四、作业展评并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画”也非常漂亮。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小鸟的家》意在给孩子们提个醒,帮小鸟找家固然重要,保护好小鸟的家园更重要。《小鸟找家》是从小鸟贪玩、迷路找不到家了,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小鸟找家这一层面,开发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爱心。由于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综合美术课,因而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

    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小鸟的家》是从环保这一大的主题切人的,设计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声形兼备的特点,用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震撼,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使他们感同身受,小鸟快乐,他们高兴,小鸟悲哀,他们难过。随着镜头的转换和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孩子们感受到了土地沙化的恐惧,重新体会生活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环境里的美好。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沉重,他们不理解,砍掉一棵树小鸟怎么就没有家了呢?这也正是本课设计时列为重点环保教育的主题。我利用“生态平衡图”的直观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森林的作用,使他们渐渐地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生活得幸福快乐,必须保护好环境,从小做起。从爱护每一棵小树做起。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

    [课件分享]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思考(篇七)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分享]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思考(篇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初中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第一、以问题为主线,解放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引入部分采用同一背景的三个小问题引入显得整体性和连贯性较强。从三个小问题中得出方程后问2(x-1)+20=100是我们曾学过的哪类方程?再问其他的方程也是一元一次方程吗?继续

    问:那它们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启发:如果给它们命名,将怎么命名?这样很自然就引入课题。再比如,为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设置6个方程,从中选出一元二次方程。

    再比如过渡到讲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将上题中最后一个小题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这样的使一元二次方程美观吗?从数学的整洁美的角度让学生明白需要把方程整理为左边按未知数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且右边为零的形式。对整理后的四个方程总结:任何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问a能取任何数吗?为什么不能取零?b 、c可以为零吗?进而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第二、本节课知识的呈现作了重大调整,不是以讲解为主方式也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为线条,而是在突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结论溶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得到的。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不是我们硬塞给学生的,而是从巩固概念环节的6个方程中的最后一元二次方程作为衔接入口,现在要给它们洗漱整理后统一着装,要求使方程的左边按未知数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且右边为零的形式,这样的连接比较自然。在这个整理活动之中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归纳,讨论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再比如过度到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概念时,利用了前面练习的最后一个小题的方程,告诉学生老师的年龄就是这个方程中x的取值,这样既引出了解的'概念,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困惑:

    一、情景创设时的4个例子中,最后一个与前面三个没有任何联系,当时没有认真考虑设置与前面类似的背景。说明备课时还需认真,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说是为了方程的整洁美,我感觉不妥,应该怎么解释,还需要同行与专家的指点。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a为什么不能等于0,我觉得教学中缺少学生的自我领悟,也就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学生活动的过程。

    四、小结时比较死板,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件范本: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其一】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