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4史学读后感
  • 史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6

    2024史学读后感。

    书籍在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时。 我们需要彻底思考和总结我们读完书后的收获和感受,你知道怎么样写的读后感才算合格?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心思缜密制作出了这份称心如意的“史学读后感”,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有关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史学读后感 篇1

    首先,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便是向我们传递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便是求真二字。然而短短两字,历史上又有多少史学家能真正做到。即便是太史公,也会在高祖刘邦出生时附上神话色彩,而圣人孔子,更是首创“春秋笔法”,在对事件人物的描述中夹杂个人的主观判断。好人、坏人在以纪传体为主流的中国史学中似乎一目了然。葛氏对于历史的定义便是“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历史终归是人记录的,只要是人,就难免带有主观的个人情感,因此还原历史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求真便变得十分困难,但“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这是我们历史研究者的职业操守,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灵魂,也是本书的核心。

    其次,葛氏主张将历史运用与历史研究区分开来。而在如今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大家所谈论的几乎都是历史的作用,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政治宣传?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拉动地方经济?还是通过考证古代疆域的归属使我们在争议边界上的争夺上占有先机?葛氏认为这些都是历史运用,“古为今用追求的是现今的实际效果,一旦历史学家将历史研究的目的局限于此,那就非常危险了,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唯一标准,历史研究就会变成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而其实真正的历史研究现实价值非常地小,它可能是对某个历史人物死因的调查,也可能是对某人生卒年月的考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它却训练了研究者发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本书向我们传递的第二个观点,历史研究是单纯的,不应该受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的捆绑。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述论稿》中就指出“后世往往以成败论人,而国史复经胜利者之修改,故不易见当时真相”。就像你研究王莽,用的材料却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那浓厚的主观色彩自不必说,自然做不到客观评价。而葛氏在文中也提到,中国史学存在着“重判断,轻计量”的缺陷,史书中一遇到灾荒便是“十室九空”之词,而一遇到丰年,便是“人口倍增”,葛氏认为这些都是文学性的计量词语,如果真的以此为计量数据进行统计那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

    感谢葛剑雄教授用文字为我们上了这么丰富的一堂历史学普及课。这对于非历史学科班出身的我来说是大有收获的,希望未来三年的我能不忘儿时初心,在厦门大学潜心学习,将历史学变成我一生所热爱和忠诚的事业。

    史学读后感 篇2

    作者学号:12017000458

    暌违多日,今日终于将这本书阅毕,颇有所感。初次见到许氏这本书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但当时仅仅是一扫书名,并未一读。而今日,缘于老师的推荐,终有幸了解许氏其人其书。

    许氏于201x年过世,此书于八十年代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其简体字版。我所用的便是后者。

    全书六百余页,读起来并不轻松,不单因是字数多,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总体而言,就我个人的感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对于**以来的各**家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罗列分析,对于各家的治学风格和方法,以及路线主张,叙述较精准到位。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异同,并获得最基本的了解。

    然而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其文笔并不算优美,读起来有生硬之感,其次是每一章节内部所划分的小节,每一节之间未看出有什么逻辑关系,常有重复的现象出现,甚至于每一章的结尾,也未见总结式的话语,总有未完之感。而且就文中内容来讲,有些分不清哪些是许氏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他引用的观点,所以此书相较于他其它的著作,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述多论少。

    但是就梳理普及新史学史家与流派的这一目的来说,其基本还是达到效果了。接下来想就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关于学派的划分

    我想说的第一件事是关于目录中所列的学校的划分。我个人认为徐的划分式不可靠和令人信服的。除却第一卷的"史学新义"和第七卷他所自诩的"史建学派",余下的"考证学派""方法学派""史料学派""史观学派"的称呼是否得当?

    就研究史学来说,方法、史料和考证的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考证学派的人离不开史料,史料学派的人离不开考证这种技术手段,有了考证过的可用史料,尚需要一定的方法方可治学,而且我相信每一个有成就史家,意识中都有一相应的"史观",即使不似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这样明显。因为有许多时候个体并不完全符合群体的一切,所以在每一个被划入其中的人也并非和其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进行类型派别的划分,也是无可厚非。但希望所依据的标准可以明确,所划分出的类别具有区别性和辨识度。

    考证作为一种为学的手段,和方法,史料并不对立,同理亦然。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太同意。

    二、不同的提法,相似的内容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有不同的理论。但是纵观来看,无论所强调的怎么变,无外乎是重视史料还是重视方法和理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倡导。

    比如说,在新史学创建的初期,梁启超所倡导的便是要针对过去之"旧史学"的"新史学",初期要引进西方的科学,使史学科学化,这也和当时的大潮流有关。晚年,经过努力,他也改变了主意,希望回归传统。这不仅是任公的变化,也是中国新史学的变化。

    这个想法是后来我读到各种历史观流派时产生的。当时的风气是史观横行,以论带史或者以论代史的现象严重,于是翦伯赞这样的,就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史料。再回到前边,当**之时,马克思主义学派史学还未如49后那样席卷中华大地,马派的人员多分布于二流和三流的院校,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傅斯年所率领的中研院史语所为代表的所谓"史料学派",胡适为代表的倡议方法的所谓"科学派",这两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比较重视史料,并不喜欢空论。

    正因为比较轻视理论,所以与之相对的学者,便比较提倡应当引进理论,以完善发展现有史学的不足。当有泥古派,也就顺势带出了"疑古派",当疑古太过,就出现了"信古派".刚开始的时候在想,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所持有风格和特色,是不是都与人不同呢,其实不然,所强调的有些仅仅是增加了一点内容,有些是不同时期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变体。

    史学读后感 篇3

    党史 基本解释:.政党的历史。亦专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1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必须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必须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书写新篇章。

    一是要久续政治忠诚。“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革命年代,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捍卫了民族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对党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仅需要有朴素的情感,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和坚定的信念。百年党史如同一座精神“富矿”,深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披荆斩棘的政治智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贞不屈、迎难而上的政治担当。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出“一心向党终无悔”的维护力,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中央有号令、上级有部署、水利见行动”,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水利系统落地见效。

    二是要赓续精神血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就在于党在百年历程中构筑起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思想意义的精神谱系,并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承。在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台州治水兴水进程中,也形成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滩涂围垦精神、“砸锅卖铁、万众一心”的修筑海塘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水库(建库)精神、“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金清新闸(建闸)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背后,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故事,承载着水利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尤其要始终弘扬和传承水利精神,积极投身水利改革发展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要接续奋斗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要求全党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到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这是长期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方法。水利是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事业,不管是防洪排涝,还是供水保障,不管是河道治理,还是水库除险加固,亦或农村饮用水工程等,都是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要事实事,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受益。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奋力交出打造最安全环境、质水务、最宜居水城、最便捷审批、最智慧水利等各领域的高分答卷。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2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区党委组织部6月29日上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所以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所有党员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古语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中国历来重视对史学的研究,透过历史,可以把握规律、启迪智慧。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通过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提高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自觉性。我党、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绚丽壮观的发展史,学习党史、国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从1840年开始,维新派、资产阶级相继领导过中国的改革或革命,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建国以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越走越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的。通过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可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把握发展规律、拓宽发展思维。透过党史、国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人民是历史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党要发展、要长期执政,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人民,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在引领人民发展、开展对敌斗争、团结各界朋友的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今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能量、拓宽思维范围。

    学习党史、国史,首先要会学,重点要会用,要学习前辈智慧、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前辈的智慧和经验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石和路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吸取历史经验,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作为一名党员,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的心灵也被强烈的震撼了。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工作质量入手,规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

    二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就要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优秀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党史记载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凝聚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党史,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共青团干部的一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二是强化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以事业为重、以担当为荣,自觉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答好时代之问,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伟大业绩。

    三是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继承我们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要勤奋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坚持原则不动摇。在实干巧干上下功夫,在工作中争做表率。

    史学读后感 篇4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读党史人物李大钊生平事迹有感

    在我们组组织的第二次理论学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党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

    课前我读过李大钊的生平。通过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学习和讨论,我越来越关注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是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烈李大钊的这一不朽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担当”重大责任、追求社会道义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在关系中国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用其坚实的“铁肩”,通过“妙手”撰写的“文章”,“担”起了改革开放的“道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这种历史责任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然而,纵观时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持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从挟尸要价到**腐败,社会上又充斥着混乱,冷漠,道德伦理的丧失,人们在浮躁与忙碌的追逐中开始弱化自己。虽然,我们的国家有太多的骄傲,但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放慢一点脚步,理性、实际地看待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汲取前辈们的正能量,脚踏实地,以强国富民为志,承担起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深受影响,开始有国忧民。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三年,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李大钊著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章,他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曾说: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组建中国共产党打下坚实的基础。放眼今天,战争远去,烽烟消散,在如今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加热衷“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训。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岁月走得坎坷艰辛,今天的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学习李大钊的先驱精神,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理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和平年代,我们要让历史的旧鼓旧钟激活我们,让民族历史的警钟长鸣。回顾历史,让我们从革命先烈的境界回顾我们的使命。她将在我们的身体里闪耀,使我们的国家更加耀眼。

    史学读后感 篇5

    布洛赫对历史爱得深沉

    ——读马克·布洛赫《历史的技艺》有感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这是一个至今还困惑大多数人的问题,并因为该问题的存在,历史学至今都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名分,那么,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呢?先前就没有哪一位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做出过思考和解释吗?

    带着“历史有什么用”这一问题,我与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邂逅了。其实,在进一步地阅读了解之后,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为历史学辩护》,因为这个译名更能直接反映作者写该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大致了解到,该书是一位对历史饱含深情的历史学家面对历史地位不妙的情况下,发出掷地有声的呐喊与辩护。

    或许是碰巧,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也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这是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无意间向他身为历史研究者的父亲提出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个不经意的问题,触到了布洛赫的神经,“可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童言无忌。

    他的问题恰恰是针对历史学存在的理由而言的”。[1]于是,布洛赫针对当时历史学的地位,同时也为了自身对历史学的深入思考,写了《为历史学辩护》一书,并“但愿本书能够作为我的答案。”[2]

    当初选择读此书,出于两个目的,其一,该书与“历史有什么作用”有关,我想通过阅读它,或许可以解开内心同样存在的疑惑;其二,这是一本比较薄的小书,读起来也不会花太长时间,也容易将其内容快速读完,以求能够快速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现在我已经将它欣赏了两遍,回头想想,对当初的两个目的有些惭愧,似乎我的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一,我目前读了两遍,但依然不能很清楚地回答“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二,我读这本书并不是很快(或者说“懂这本书”更加确切)因为它是类似于历史学理论的书,任何东西似乎只要上升到理论,就不是那么容易摸透。

    但是,我并非一无所获,相反是获益良多。首先,我获得了布洛赫(bloch)带来的影响力,它坚固而持久。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他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布洛赫不仅热爱生活,而且有责任感。

    “二战初期,法国便沦于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历史学的技艺》的写作,在该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3]布洛赫不仅仅是个埋头于故纸堆的历史学者,他更是一个关心国家,热爱民族,支持正义的历史学家。

    其次,丰收了知识,布洛赫的这本小书“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没了。”[4]可见该书是本未完成的著作,依据出版的书的内容及布洛赫的好友另一位年鉴学家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的描述及推测,布洛赫“原设想写七章。标题分别为:

    1、历史认识:过去与现在;2、历史的考察;3、历史的分析;4、时间与历史;5、历史的经验;6、历史的解释;7、历史的预见。”[5]“马克准备在结论中论述‘历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还打算写一篇题为‘历史教学’的附录”。

    [6]而目前看到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则有五章,而且就我个人观点而言,第五章似乎还是个草稿,尚未写完,也没有经作者重新加工和整理,因此,大师含恨离世,留下未成之著,实属吾辈之憾事。但是庆幸的是,关于该书与我们见面的部分是布洛赫史学的精华,其间“颇多精义”,“有人称它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可见其分量不轻。

    为什么说分量不轻呢?还是先从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谈起。

    首先,这本于1992年6月,由张和声、程郁译,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开篇便是十多页译者的话,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这本小书的全部内容和观点(但是,这段话并不等于全书,因为有很多东西,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感受的,书中的很多道理布洛赫均举出很多例子加以阐释),读完正文之前的这段话,对布洛赫的史学观点大致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年鉴派的观点与实证主义史学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年鉴派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而后者推崇‘史料即史学’的观点”,[7]布洛赫推崇“问题史学”,进而有了他的整体史观,他认为“若囿于一隅之见,即使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也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而研究历史不仅仅需要知道史实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史实,因而就需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来得到丰富的环境背景资料,以得出史实背后隐藏的东西,因此,布洛赫认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

    ”也就是说,史料仅仅是史学的一部分,实证主义史学所提倡的是“只见木,而不见林”,而年鉴派史学是要在史料前问一句“为什么”,并且去探索“史料”背后的故事,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我个人也认为“史料”与“史学”是不对等的,史料只是记录或证实史实的实物(包括文字),如果“史料”等于“史学”,那么史学研究的领域就太窄了,而真正的历史学,我个人认为它是文科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就如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学科一样)。文科的任何东西,似乎都离不开“史”,“史”虽未曾表露,却渗透在了文科的各个方面。

    另外,再从书的内容说一说吧!

    《历史学家的技艺》共分为六个部分(除开译者的话),分别是:1、导言;2、历史;人、时间;3、历史的考察;4、历史的考证;5、历史的分析;6、历史的因果。

    其中导言里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话:“每一门科学本身,仅代表了知识海洋的一点一滴。”“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为了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必须看到它们与其他领域同时代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8]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布洛赫对历史的爱,是一种客观的爱,并非在布洛赫眼里只有“历史学是最美”,他始终用一种客观而谦逊的态度来对历史学“辩护”。

    其实,布洛赫的这一态度一方面来自他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也来自他的学术主张,这个主张其实可以追溯到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杂志》的哲学家贝尔那里。“该杂志反对传统的叙事史,倡导对历史进行理论研究,但这种理论**于经验观察,与传统历史哲学迥然不同。”贝尔还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描述历史,而是通过综合比较研究解释历史。

    ”[9]这为日后年鉴派总体史的写作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因此,从这一方面说,我们无疑可以认为布洛赫是客观而谦逊的,客观而谦逊的研究他深爱的历史学,因为越是爱得深,才越会去透彻地探索。

    布洛赫除了客观而谦逊外,他还是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他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不仅是在为历史学辩护,更是在探索出一种有效地研究历史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在布洛赫写作《历史学家的技艺》那个年代(大约20世纪20---40年代),以朗格卢瓦和瑟纽博司为代表的传统实证主义史学占史学研究的统治地位。布洛赫先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他们效法德国**学家兰克的研究班形式,创立了综合研讨会。聚集在这里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打破学科分隔状态,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以及跨学科综合研究”,[10]他们“力图用具体研究成果来说明和推广总体史”,改变传统实证主义史学独大的局面。

    而《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大部分也是布洛赫在探索新史学观念时的“自我对话”。正是由于有了布洛赫的总体史观的提出及开拓精神的鼓励,也才有了第三代年鉴大师布罗代尔的辉煌与“时段理念”的问世。布洛赫无愧于年鉴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既然提到了“总体史”,那就不得不再提到另外两个让布洛赫在年鉴派中岿然不动的理论了,其一是“比较历史方法”;其二是“回溯复原方法”。这两个方法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也是分别阐释的。

    “比较历史方法”是布洛赫十分重视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他在《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一文中提出历史比较的两个必要条件:1、研究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相同或类似之处;2、它们的环境存在着某种差异。

    比较分为一般比较或宏观比较和特殊比较或微观比较。前者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几个相距遥远的社会,后者是指同一时代几个相邻社会的比较。布洛赫的著作是属于特殊(微观)比较,对比同一时期内各种社会要素在各地的异同,进而从总体上分析社会结构及兴衰演变。

    另一个是“回溯复原方法”。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由古至今里,布洛赫提出“回溯”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人们以为学者考察历史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正是一种误解。“回溯复原法”打破了以历史学家首先分析起源的“起源偶像”。

    认为历史研究的合理顺序不仅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而且应从明晰到模糊,他指出,“由于缺乏文献记录等原因,我们对中世纪农村社会的认识是有限的、模糊的,而近现代关于农村社会的完整记录及农村中残留的遥远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技术等,构成了一幅农村社会的明晰图景,为我们研究过去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基础。”

    对于马克·布洛赫及其史学观点,后人也有不同的评价,甚至连第三代年鉴派史学家也对“总体史”提出质疑,“总体史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它是一种愿望,标志着一个方向,只是一种不明智的雄心”。怀疑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布洛赫对历史的贡献或他对历史的热爱。也有人客观地对年鉴派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年鉴学派不是把史学家限制在某种严格的理论框框中,而是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他们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历史研究更为科学化”。[11]

    [1][2]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7页。

    [3][4]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1页。

    [5][6]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4页。

    [7]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10页。

    [8]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第18页。

    [9]王建华、董进泉,《历史学·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流派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31页。

    [10]同上。

    [11]王建华、董进泉,《历史学·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流派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57页。

    参考文献:

    1、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年版。

    2、王建华、董进泉,《历史学·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流派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张和声,《马克·布洛赫及其史学思想》,《史林》1993年第4期。

    4、王科,《马克·布洛赫“倒溯法”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5、李新冲,《试论马克·布洛赫的史学功用思想》,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年6月,卷5第2期。

    【2024史学读后感】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