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不忘历史作文范例八篇
  • 不忘历史作文

    发表时间:2024-03-21

    不忘历史作文范例八篇。

    作文是我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写作文的难点在哪里?经过深思熟虑编辑选取了一篇十分有用的“不忘历史作文”,请查看本文中的实现方法和步骤!

    不忘历史作文 篇1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气势雄伟,就像是高高的泰山一样。”伯牙一听,心中高兴无比,说:“刚才是谁在说话?”从树林里走出一个樵夫,说:“是我。”俞伯牙快步走过去,握住那个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你叫什么名字?”那个樵夫说:“我是钟子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以与你相见,真是我的荣幸!”俞伯牙说:“我俩真是有缘啊!我再弹一首曲子给你听吧。”

    俞伯牙又开始弹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是多么美妙,我也要为江河弹奏一首曲子。想着,弹着……伯牙刚刚弹完,钟子期大声叫好:“伯牙,你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美妙啊!就像那广大奔腾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说:“子期,我们可真是知音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长,伯牙与钟子期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钟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就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永远不再弹琴。

    伯牙为了记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不忘历史作文 篇2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宁静的校园时,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开始了。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飘扬在银城园的上空时,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回顾历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的祖国饱受列强的欺凌,无情的炮火抨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列强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大地,恶魔的刺刀肆意地屠杀着善良的炎黄子孙,魔鬼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群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先辈们冲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第一线。是他们,吹响战斗的号角,扬起胜利的旗帜;是他们,凭借着拳拳的爱国之心,誓死抵抗外来入侵,是他们,凭借着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信念,捍卫祖国。是他们的流血与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会淡忘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延伸、北斗卫星组网,航母编队远洋,表明我们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了。

    我很庆幸生于这个社会繁荣、安居乐业的时代,生长在国旗下的这片热土。我来自美丽的银城园,在这里我和我的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银城小叮当,这里是我们快乐成长的地方,这里有窗明几净的多媒体教室,有供大家学习的阅览室,有绿草茵茵的运动场,有带领我们“对话世界”的老师。她们为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我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让我们缅怀先烈、感恩时代!让我们为祖国母亲迎来70岁的华诞喝彩!让我们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奋发学习!

    不忘历史作文 篇3

    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新课标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外,更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学中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灵魂,使之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就能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在讲“毒品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片断:官兵吸毒品,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大量外流;人们吸食毒品,骨瘦如柴,家贫如洗,甚至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毒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了拒毒禁毒教育。如讲“红军长征”时,可剪辑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片断,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品格、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总之,运用多媒体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粉笔加黑板原始教学手段的极大进步,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的综合应用。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点,我们不应该忘记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只能充当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因为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加强主体意识,并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而计算机只能按固定模式和流程进行,再好的教学课件也无法和一个真正教师相比较。因此不能因为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就颠倒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重点还是在知识的共同学习中,所以应该避免多媒体演示占据主要地位,还应该注意不要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材料选择的贴切性。

    不忘历史作文 篇4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题记

    我这人自幼喜爱阅读,在书房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最钟意的非《三国演义》莫属。

    《三国演义》出自明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而成,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被列为“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文学地位最高,有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而鲁迅先生则表示:“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而正因为许多老百姓对这两本书的热衷,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历史与文学混淆起来,而我由于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就爱屋及乌地去了解历史真相,结果发现其中许多地方较之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

    许多人一谈到三国便想到那位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可诸葛亮到底有那么神吗?

    先说空城计,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军浩浩荡荡兵临城下,只有两千五百人马的诸葛亮急中生智,上演一出“空城计”。结果大家是知道的。司马懿因担心有埋伏而撤军了。这个故事罗贯中应在写得太精彩了,以致人们都忽略了故事的真实性。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就说了:诸葛亮当时屯兵阳平,司马懿驻兵宛城,若真按裴松之所言,那么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在忽悠人,若裴松之记载有误,我认为空城戏这出戏也是唱不下去的。大家推断一下,司马懿这个“少有奇节,聪明多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的自幼聪明的军事天才如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在此我想了用一下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一?司马懿为何不派一组侦察兵进去一探虚实。二?“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既然都能看到孔明的“笑容可掬”为何不派一组弓箭手来个万箭穿心,动摇西蜀之根本以绝后患。三?为何不“围而不攻”。围他个三天三夜。

    再说赤壁,赤壁直至今日仍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裴松之的《江表传》为代表的曹操烧船自退。其中记载了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奇隆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二是以《吴书,周瑜传》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的黄盖诈降,《吴书·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舰船,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乃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极曹公,期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名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引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放火,时风盛猛,悉廷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资治通鉴》与《吴书·周瑜传》基本相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军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中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之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大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系船以次俱前,操军吏士皆出营主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兆船,延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众。”看完了史书现在再看回《三国演义》:“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洛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看到这使我想到香港早期的僵尸电影,摆个神坛便能呼风唤雨。

    不忘历史作文 篇5

    语文的历史使命

    【内容摘要】从夏商到清末,语文始终肩负着传道责任,教育、熏陶着中华民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虽然自开科举后,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阻碍了道德文明的传播,但中华文化还是传承下来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其实质是文化自虐运动、去中国化运动,开启了文化亡国的过程。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的现行语文教育,背弃了“传道”传统,抛弃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迅速下滑。重振“传道”传统,重树民族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是语文当下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语文;传道;新文化;使命

    本文所论“语文”,主要指语文教育,也包括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诸如文字改革、语音统一、白话运动等等。

    语文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愿重提唐代韩愈的经典结论:语文(教育)的责任是“传道”!

    从夏商到清代,语文肩负传道使命,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语文的产生,历史悠久。从夏代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开始,作为教育象征的学校“庠”,“序”就已出现,学校借助文字开展教育,诞生了语文教育。当时的学校 ,人伦道德教育是重要内容。《孟子·滕文公》指出:古代学校有共同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注解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商代已有基本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手段。这一时期,因为“孝”是统治阶级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成了教育的中心内容。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一切“教化”都为着要弘扬“孝”道才产生的。西周的学校教育首先强调的也是以“孝”为中心的德行教育。《周礼·地官司徒》:学校以“三德”( 至德、敬德、孝德)“三行”(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教国子。所以,德行教育,其中尤其是孝道教育,在西周之前就奠定了语文教育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不管是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明清,从孔子、孟子到韩愈、朱熹,再到陆九渊、颜元,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秉承这个传统。孝弟忠信,仁义礼智,是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所以,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韩愈给教育规定的首要任务: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治、平的基础;这个道,就是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处在天地之间的“人”就是“心”,“立心”就是“树人”,意思还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注重德行,加强道德实践与道德理性,注重气节与操守,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道德与担当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同时还教育学生当仁不让、舍生取义,临危不苟,不计成败利钝、不计安危荣辱。中国古代教育家建构起来的这一套教学内容,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上教育、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各界精英人物,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不仅如此,如《礼记·学记》所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长期的教育,使孝弟忠信仁义廉正,在民间形成主流的道德风气,中国的教育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古代教育流传给后世的另外两件宝贝是文字和文言。至少从商代开始就有了文字教育。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学生刻字的练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28页)西周的学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识字课本《史籀篇》。秦汉时又出现《仓颉篇》、《急就篇》等识字课本。王国维说:“古人字书,非徒以资诵读,且兼作学书之用”,“汉时教……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四) “《儒林传》记载了小学生书写《急就篇》的例子(顾炎武《日知录》)。可见,语文教学素来注重汉字的释读与书写。历史上出现了从汉代《说文解字》到清季《文字蒙求》一类的字典,使学生识读汉字,而且了解汉字字义;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书法名家。旧时的官员、文人墨客,大都写得一手好字。

    文言文是古代教育所赖以承载的书面语言。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复杂,人们除了用汉字之外,就靠文言来交流,所以文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团结、统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用文言著书立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记载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文言文遵守“思无邪”原则,历来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是“最干净”的文字。读起来令读者心目清爽、怡情忘神,陶醉其中。大家可能都还记得鲁迅笔下他的塾师寿镜吾先生朗读时“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之态。

    语文在从夏商到清代漫长的时间里,所担起的历史使命是: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宗旨,建立了一套稳定的教材;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熔铸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其次的历史功绩是守护并发展了祖先创造的文字和书面语言。

    在这漫长封建时代里,语文也有两大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一尊儒说,过分强调“内省”、“慎独”的个人修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自由;一味忠君孝亲尊师压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其二,自科举诞生,语文就与考试结缘,渐变为科举的奴仆,“传道”日衰,“传器”日显,清季尤甚,郑板桥在其家书中痛斥时弊:“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后来越来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更不可当。”语文的这一缺陷,不幸在今天非但不得矫正,反而恶性发展,令人扼腕!。

    清末民国,救国保种,语文发生巨变,陷入空前困境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日见衰亡,教育也更显衰颓。“儒学浸衰”、“官学积渐废弛”(俱见《清史稿·选举志》)清末的科举和学校风气甚为败坏,请谒舞弊、弄虚作假、贿赂成风。虽然当时的教育依然守着四书五经,而传递道德文明的功能却明显衰退。西方列强多次入侵,逼迫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亡国亡种危机迫在眉睫。开明官员、社会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向西方学习。晚清时期的中国首要的历史责任是救亡图存,教育在这段时期有了一系列变革,出现了“西学”,开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等。教育内容出现巨变:民国之初,停止了“读经”,翌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教科书。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的“脐带”就此斩断。为便利民众学习 ,语文其他方面有拼音化改革、文字改良、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这些改革的共同指向是:语文工具必须简易而有效;重点是言文合一:“我国言与文分离,故教育不能普及,而国不能强盛。”(劳乃宣《〈简字全谱〉自序》)“如欲开民智以自强,非使人人能读书,人人能识字,人人能阅报章……非有言文合一,字母简便之法不可。”(王用舟等《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言文合一,施诸社会,催生了新文化运动;施诸于语文教育,就有了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学校将文言文改为语体文。现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从此开始。

    语文巨变的原因含有相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简言之是时代使然,但也有显而易见的谬误性:言文合一固然使交流“工具”简易化,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要广大民众仍处在被压迫受奴役状况,没有基本受教育权,“开通民智”“普及教育”之类都近乎空想。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其《平民教育概论》里有记述:据(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教育改进社统计,当时4亿人中有3亿2千万不识字。即80%不识字;到解放前夕,文盲占比仍在80%以上,可见30年无变化,“开通”、“普及”成了空喊的口号 。

    但这一时期批判旧文化激进为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却长期未引起注意,即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派”走到了一概否定旧有文化的危险道路。他们把中国的问题首先归咎为语言文字问题,提出许多国人难以接受的激进主张。钱玄同断定:“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汉字不可 ”、鲁迅预言“汉字终当废去”,要“为我们而牺牲汉字”(《花边文学》);他们判文言是“愚天下之具”、“僵死的语言”;胡适论断中国二千年的文学“只是没有价值的死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痛诋中国文学“雕琢阿谀”、“陈腐铺张”、“迂腐艰涩”,一心要推翻(《文学革命论》);鲁迅公然主张“不读中国书”。中国文化域内的传统戏剧及中医中药等也受到这一派火力十足的攻击,叫嚣中国戏馆要“全部封闭”、“全数尽扫”、“尽情推翻”(钱玄同)。散布“中医是妄说”“不足信”,“要取消”,鲁迅就根本反对中医。 更令后人震愕的是他们以反对孔孟儒学为突破口,反对一切传统文化,陈独秀蔑称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鲁迅称古书里只有两个字“吃人”,要人们“舍掉古文而生存”,钱玄同要将所有中国载籍“付之一炬”,此类过激言论发泄的是与传统文化不共戴天的仇恨情绪。二十年代“学衡”派学者、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梅光迪曾说:“灭其国者,多灭其文化”,所谓新文化运动成了可怕的文化自虐运动。与五四救国的性质相反,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文化亡国的过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直至今日。

    转回语文教学。自确定白话文为主体后,现行语文教育正式登上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丧失了传承的主阵地。我曾经评论过,这种改变是缺乏冷静、理智、慎重的:一没有历史先例,二没有理论依据,三没有实践证明。(《再谈回归传统》光明日报2009年2月9日) 新式语文教育是在这“三无”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近百年的事实证明,它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既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失去了道德文明的传承。

    重振“传道”传统,唤回中华文明,同时吸收外来文明,是语文新的历史使命

    解放后广民众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经过大规模坚持不懈的扫盲,普及教育,直到今天,文盲率已降到4.08(国家统计局)。汉字简化、推行汉语拼音和推广普通话这三大方面成果更是明显,泽惠天下。中国古代戏剧、中医中药等也在极力振兴之中。唯独语文教学是例外。语文教育面对的现状是:从建国后算起,三代(如果20年为一代)中国人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语文教育培养的是一代一代不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实在是荒唐!现在上从国家领导下至芸芸众生,都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教界官员也无例外,这一改变,是举国上下无论前辈哲人还是后辈贤达都未曾预料到的“去中国化”,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的底气,中华民族被推到失去民族文化灵魂的悬崖。

    传统文化不传,导致五千年文明不彰。建国三十年,传统文化一再遭受批判厄运;改革三十年,全民抛进商海,各方争利,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礼义廉耻,仁义忠孝这些支撑民族的道德基石再次被冷落、被抛弃,金钱崇拜、唯利是图成了流行的人生哲学,由此滋生损公肥私、一一、杀人抢劫,卖淫贩婴、奸伪欺诈,社会的“溃烂面”呈弥漫性扩散。为非作歹演绎着它的丰富性、离奇性、创新性。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道德精神层面迅速沦落。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严重衰减,声势浩大的移民潮即为一证。眼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普遍改善,移民浪潮却愈发趋高。仅仅三十多年,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0万;有三类移民特别引人关注,一是先富者,仅2010年中国资产过亿的人中,27%已经移民,47%正考虑移民,。二是学界精英,以清华北大为例,自1985年来清华高科技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大是76%(《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8日)三是演艺界精英,大量的著名演员、运动员、文化工作者移民海外。移民成潮而不退,原因是多元的,但不得不承认这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有关。上世纪二十年代,章太炎的《救学弊论》中指出:时下青年学子“喜纷华”、“求报偿”、“趋于赢利”、“惰游”、“崇洋”等低俗道德的形成,实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弊端有很大关系。他忧心忡忡说:“吾所忧者不止于庸行,惧国性亦自此灭也”。清末民初就倡导的改造国民性,现在又成了空前紧迫艰巨的任务。

    古人说:“学校者,风气之源”,教育在中国历来受到重视。《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视教育为施政的基本手段,特别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更重感化性的教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论述学校教育作用时说:“盖使朝廷之士,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明夷待访录》)今天我们的法律法规愈来愈完善,诚然好事;但如果 “重法轻教”甚至“重法弃教”,则必然律令愈苛严,民风愈浇薄。改变现状,强健民族筋骨,充盈民族“精气神”,首先必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当仁不让 。语文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传道”的主要手段。我们亟需把“仁、义、孝、信”这些救人心、挽世道的中华千古名方教给后代子孙。让民族正气抬头、仁心苏醒。近一百年的打压,传统文化确实成了濒死文化,挽救它的消亡,是中华民族第一要觉醒的大事,是每个中国人的大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一语),重树民族精神、重铸民族灵魂,这就是新时期语文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唯有语文教育能担此使命。 语文教育之所以能担此使命,它的优势在于:能从低龄儿童开始授教;有最广大的授教群体,有授教时间的长期性 。这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

    语文教育要能担此重任,必须回归到文言诗文为主的教育。传统文化富藏于文言诗文。只有借由文言,我们才能与孔子、庄子等古圣先贤开展心灵对话,获得精神滋养。

    从语言的角度说,汉字的真蕴,它的奇妙的引申演化:汉语表达的简洁、典雅、灵动、错落有致,也富藏于文言诗文。借由文言,我们才能感受汉语之妙,妙不可言,汉语之美,美不胜收,从而热爱母语,生发浓郁的家国情怀。相比而言,白话文无资格代表汉字汉语,无资格代表中国文化。

    必要的申明

    我不是守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传统文化向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斯文不再的时代,只是更强调传承而已。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中华民族有接受外来文明的传统,我们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现实世界,博爱、平等、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一、已具有公认的普世价值,为传统文化所轻视或缺失,语文教育要发挥相应的补缺作用,精选内容,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中外经典的学习中,互为比较,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我希望中国的语文教学,既能保持住中国的文化特色,贡献于世界文明,又能吸收各民族精华、同步于世界文明 。

    如此之后的语文,必将会给中华民族带来蓬勃的生机。我们迫切地盼望着它的到来!


    不忘历史作文 篇6

    小编导语:正视历史是2014年高考议论文必备素材,作文素材是高考作文的写作基础,2014年高考即将开始,小编整理了2014年高考议论文必备素材,更多2014年高考议论文必备素材尽在查字典作文网。

    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波兰牺牲了600万人,中国则是3500万人。

    1970年IZ月12日,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他在给无名烈士墓和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时,竟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举世为之感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某些政治家不愿正视历史。 1995年6月,日本众议院通过的《不战决议》中,连最起码的道歉与侵略都不提,仅仅表示对所谓“可能采取了的”“类似侵略的行动”进行所谓的反省。就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决议”,在日本众议院511名议员中只有230人投赞成票;有的人甚至胡说什么所有亚洲国家都“托了这场战争的福”。这种无耻的行径值得世人警惕。

    分析:面对同一段历史,德国勇于认错而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反观日本,不但没有认识自己的罪行,而且还企图篡改历史教科书,以此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其结果只能是孤立于国际社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唾骂!

    话题:“正视历史”“勇气”“历史与现实”

    不忘历史作文 篇7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题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亡之中。面对这种险恶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战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

    19xx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现代中国为世界所瞩目,展示了无限魅力。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不忘历史作文 篇8

    时光飞逝,眼间,我已经学了两年的历史了。

    在我看来,历史应为一块镜子,可以通过历史来与今日国际比较,得出大致的发展方向,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的,现在大多出色的领导者都是因为读了历史,从历史中得到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比如说美国乔治·华盛顿,在治理国家时应用了宗教改革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让这一政治体系的美国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强国。

    不过有时,哪怕“腹有诗书”,也难以“气自华”。因为知识只有与生活有所联系,才能真正地被称为“有用”;光会死记硬背,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只会成为学习机器,不知把知识用于生活。比如说清朝时的“八股取士”考试体制,把隋朝以来的教育体制变得一团糟,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读书机器”。与当时的欧洲部分国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清朝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华大地上的科技发展停滞不前。先前的文字狱,禁锢了中国人民群众的思想,同时使世俗文化基本消失,文学巨著《红楼梦》也毁于一旦。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国外的交流基本停止,让中国以为“天朝物产丰盈,不足与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不学习外来文化,不发展开明政策,不增强军事实力,这三“不”让中国变为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前期的被殖民国家。被殖民其实也有好处——这可以让部分地区与外界交流,发扬地区优势。

    虽说如此,不过地区实力提高后,需要独立,人民才会受益。

    最终,中国还是“独立自主”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一步。不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这其实对中国的发展没有太大好处,因为如果只知道“死读书”,不知实践,是对发展无利的。所以,纵观历史,我得出一个结论——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不忘历史作文范例八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