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过零丁洋课件十五篇
  • 过零丁洋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9

    过零丁洋课件十五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题为“过零丁洋课件”。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做好教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分享这些经验和知识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过零丁洋课件 篇1

    《过零丁洋》课堂教学说课材料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二、说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_______________(句、词、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故事lLysc。CN)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过零丁洋课件 篇2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前一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败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文天祥宁死也不愿向元军屈服,所以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课件 篇3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gēliáo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说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

    过零丁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课件 篇5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请一生翻译)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课件展示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预设: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呢?

    生总结,师归纳课件展示: 1.释字,扩充。 2.解说诗意。 3.尽量押韵。

    四 吟诵传情达意

    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吟诵传情达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请一男生朗读)

    2、师有感情地范读颔联。

    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3、(师找学生读颈联。)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师请一名学生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师顺势板书:爱国情操、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展示。)

    1.深刻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把握节奏。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

    师: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播放朗读录音。)

    五、评说深入赏析

    过渡: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用评说深入赏析。

    师:“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课件展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师: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生答师结: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1.诗意解析。 2.字词品味。 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一句诗句赏析。

    预设1: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2: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3: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六、抒情表达感受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零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1.引用经典。 2.用第二人称抒情。3.鲜明地表达个人情感。

    师: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读到了您的伟大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读出了您坎坷的身世,读出了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您不愧是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来盘点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学诗方法。

    (课件展示。)

    学法总结: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 评说深入赏析 抒情表达感受

    师: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味经典,跟随朗读录音一起吟诵,结束今天的这节。

    过零丁洋课件 篇8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

    读零丁——说零丁——解零丁——写零丁

    教学目标:结合“零丁”一词读诗文、探主旨、写感悟。

    教学重点: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零丁”一词写形象。

    教学过程:

    引子:课前与学生交流“零丁”一词的意义及联想。预设:教师总结“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处境。老师惊喜于49中同学丰富的词汇量。现在上课了,我们还学“零丁”(板书题目)。

    一、读“零丁”之诗

    师:题目中“零丁”又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学生结合注释会回答“不是”,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情。

    二、说“零丁”之事

    师: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示后人。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 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写“零丁”之人

    师:我们了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我们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了呢?老师渴望你们如诗的语言。

    示例: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_______________。

    师:针对仿写进行总结,老师折服于同学们睿智的头脑。你们用如诗的语言再次触摸了文天祥的灵魂——再读诗歌为自己喝彩。(酌情背诵)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训练写作能力。

    结语:同学们,“零丁”是一种境遇,他可以让人困惑,可以让人麻木,可以让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种使人涅槃的动力。正如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正气”同时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

    作业:课后查阅欣赏文天祥的《正气歌》。体会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气。

    板书:略

    过零丁洋课件 篇9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导入。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起一经:四周星: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

    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

    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1: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1、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生:“辛苦”、“寥落”。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 (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了一种凄楚的味道。

    2、师:诗歌的哪一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 颔联、它用哪些意象来进行抒情?(饱含情感的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生:“柳絮”、“浮萍”。

    师:以比喻的方式(对偶)写国势和身世,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那么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师:你来试试。

    3、师: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找学生读颈联 师:有谁听出来了,这里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生:惶恐滩、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 里面的“惶恐”和“零丁”只指地名吗? 生:不是。 师:那还指什么? 生:“说惶恐” 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 生:“叹零丁” 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学生读)“说惶恐”、“叹零丁” 应重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 (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搜集整理。

    4、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5、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1、 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过零丁洋课件 篇11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四、作业:

    板书:

    小记反思:

    过零丁洋课件 篇12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状元。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1279年,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 四年。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市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过零丁洋课件 篇13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课件 篇14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过零丁洋课件 篇15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1)注意“寥”字的读音。(2)注意“絮”字的写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前提是理解。本诗根据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朗读时要体会到这种感情。后两句激昂高亢,抒发了自己情愿舍生取义,为拯救祖国而死的高尚情操。

    3.阅读教学

    (1)阅读理解本诗,不妨从张弘范对于诗的评价入手:为什么他会连说“好人!好诗”呢?将这句话作为突破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研读的兴趣。

    (2)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1275年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分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生如风吹雨打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忆过去。诗人于1275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漂浮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

    4.活动提示

    (1)“朗读”提示中的“有节奏、有韵味”是朗读本诗的重点要求。在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后朗读古诗,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人悲愤和慷慨的感情产生共鸣。

    (2)“思考与交流”及“拓展与运用”中题目应回答的内容请参见“阅读教学”(2)。

    (3)积累这3个词语的意思是: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安排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示儿》。

    5.古诗大意经过辛辛苦苦的努力,因为通晓《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考中了进士,被起用做官,可生逢乱世,战火已经烧了四年。祖国山河破碎得有如风吹柳絮,自己被俘以来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犹如雨打浮萍。在惶恐滩的时候,我为国家危急恐惧不已,如今来到零丁洋,我又怎能不感叹自己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老呢?只要我对国家一片忠心就能光照史册。

    6.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过零丁洋》一诗的情感变化较大,前六句沉郁悲愤,后两句慷慨豪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指导学生体会好这种情感变化。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文天祥,一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

    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后来,元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州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xin)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以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逃遁,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位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据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留梦炎、阿合马先后前来劝降,文天祥威武不屈。后来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三年之久,让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让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像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过零丁洋课件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