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石潭课件12篇
  • 小石潭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6

    小石潭课件12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石潭课件12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石潭课件 篇1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小石潭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小石潭课件 篇3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5、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8、讨论以下问题:(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11、讨论以下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三、总结全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小石潭课件 篇4

    《小石潭记》全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一、课题名称:小石潭记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及文学常识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4.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理解含蓄的感情

    七、教学方式:

    1.注重诵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进行讨论适时点拨,便于启发学生认知,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3.引导质疑,人人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切身感受,激发质疑、辨疑的意识

    八、媒体使用: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

    ⒊理解课文第一节大意及其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

    二、自学成果展示

    (一) 简介作者及“记”

    1.柳宗元——唐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人称“柳河东”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孤独寂寞,悲苦不堪元和十年(815),43岁的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官职是提高了一些,但地方却更僻远了刺史是地方长官,有实权他在柳州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心情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师指名读下面的字词,师生共同点评后生齐读字词两遍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差互(cī) 寂寥(1iáo) 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翕忽(xī)

    教学时间预设:8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引导自学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2适时点拨精讲

    学生活动预设:

    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熟读课文 整体把握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教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语调、节奏

    ⒊请几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

    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课文的1、2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

    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5.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

    学生活动预设: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

    四、精读研讨 探究质疑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点拨】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⑵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⑶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 …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⑷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点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树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五、精读研讨 品味欣赏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点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⒉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预设:

    引导学生从修辞、感情、词语的色彩等角度品味指导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把你最深切的感受批注在旁白处

    六、当堂巩固

    ⒈试背诵第一节课文及文言词解释

    ⒉口头翻译第一节

    七、布置作业

    ⒈整理笔记

    ⒉背诵第一节知识点

    ⒊背诵课文2~5段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物: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发现 小潭 移步换景

    行动:隔——闻——伐——取——见

    小潭概貌: 全石为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⒈重要文言词的解释(师指名背)

    ⒉重点语句的翻译(师指名背)

    ⒊重点问题的理解(师指名答)

    二、积累展示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25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结合自主学习卡积累展示)

    学生活动预设:

    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师生共同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精读研讨、品味欣赏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⒈生齐读课文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点拨】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

    【点拨】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⒉指名朗读第3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点拨】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⒊教师范读第4段,并提出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表达观点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

    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有理有据

    五、拓展延伸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示例】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小石潭中,看,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石头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他们忽然,鱼儿们全都游开了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泡,还不忘向你热情地摇尾问好呢!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四人一组活动,或说或写,教师随堂指导,最后派一名代表展示组内佳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

    二、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全文

    ⒉背诵相关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 动 静 结 合

    ↓ 溪身:曲 折 蜿 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 差 不 齐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 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小石潭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理解了作者的“乐”。

    具体如下: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一行人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作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同时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进而引出“心乐之”的主观感受,然后就带领读者走进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此处引出“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作者主要是通过水中的游鱼来表现水清的。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鱼儿的表现写出了水的清澈,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段结尾用“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突出了鱼儿的快乐,也表现了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只把笔墨停留在小石潭里,他还注意到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象。

    恰是这被竹树环合的环境,才使得小石潭景致清幽,既不被外人发现,少有人来,又寂静冷清。此处描写很自然的就引出下面人的情感变化,真是令人叫绝。

    好,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乐”,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又怎么会转“忧”。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理解,这样美的景致,这样难得一见的清澈的小石潭,作者应该快乐才对,为什么会由“乐”转“忧”了呢?

    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了解写作背景,已经知道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虽然眼前景象很美,但也难以抚平被贬带给他心灵的痛苦。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竹树环合的美丽世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则不然。

    作者顺着小石潭寻源探幽,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此刻作者的心情变得抑郁,发现小石潭、看到潭中鱼儿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乐”就这样变成了“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作者的眼前之景完全是由于他被贬之后的心情所致。

    到此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原因,也同情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心情是否能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此处希望能引导学生豁达面对人生)

    六、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品读文章写作特点

    这无疑是一篇美文,面对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吧。通过一个训练环节回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之美:

    请同学在下面的句子的空处填上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谈一谈,你对本文语言之美的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词或句子)写得很美,原因是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品读,并能提炼出下面的写法。

    写法:本文对景物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对潭中游鱼进行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还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些都是使文章语言生动的原因,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八、布置作业

    大雕塑家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发现美的人!请你选择一处大自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希望能模仿《小石潭记》写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期待你的作品噢!

    [板书设计]

    听觉声音悦耳

    小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视觉构造奇特

    数量百许头乐

    空游无所依

    石观赏小石潭清澈游鱼快乐状态依然不动静侧面描写

    俶尔远逝动

    神态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探源小石潭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不知其源

    小石潭课件 篇6

    一.导入: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⑥乃记之而去(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⑤佁然不动 ⑥凄神寒骨

    5.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

    6..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明写了“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这些句子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做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中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讨论。

    1.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预备子问题: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理解:(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闪光点点;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本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小石潭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 )竹清冽( )为坻( )为屿( )为( )蹋 )然

    m( )尔翕( )忽差( )互寂寥( )悄怆( )幽邃( )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⑥乃记之而去( )( )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课件 篇9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课件 篇10

    内容简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但是他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课堂预设上,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古文,它也是作者被贬谪到地方之后所作的,也传达出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它就是《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

    柳宗元,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介绍一下他。

    柳宗元不仅寓言写得好,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妙,历来都被广大读者所传诵。他的山水游记特点就是文字洁净有力,能够很精细地刻画山水的鲜明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柳宗元的笔记,探寻一处幽静的美景。(5分钟)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解决字音、句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0分钟)

    三、串讲课文,学生为主体

    1、由题目可知这篇山水游记的主角是小石潭。柳宗元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先听见水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西”,向西;“乐”,以……为乐,含有“感到快乐”“觉得快乐”之类的意思。

    再见小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特别。“清冽”,清澈。

    2、依据课文来画一幅作者眼中的小石潭的画,说明如此画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评选优秀画作,各组代表展示、说明。教师从旁引导。

    潭底——整条石头、潭周——各种形状的石头

    潭周围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第二段”——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空,在空中;所依,所依靠的东西。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

    潭水来源——西南,向西南方向;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长蛇爬行那样。明灭,或现或隐。其,指示代词,那。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其,它的,指溪水的。

    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寥,空虚,寂静。凄和寒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使……寒。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以,因为。清,凄清。居,留,停留。乃,副词,就。之,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去,离开。

    3、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发现小潭,概写全貌——潭中景物,突出水鱼——潭水源头,曲折明灭——潭周气氛,寂寥凄清

    4、用一两个字总结景物的特征。并且说明理由。

    潭——石质——石奇

    水——尤清

    树——青

    鱼——活

    溪水、溪岸——曲折

    5、本文主体为小石潭,作者是如何写出“石质”的特征的?

    侧面写石——水声清脆,水特别清澈

    正面写石——潭底、潭周

    6、本文又是怎样写水尤清澈这个特征的?

    正面写水——“水尤清冽”,侧面烘托——游鱼的状态

    7、齐读第2段,看这一段如何写鱼的?

    先写观者的感觉“若空游无所依”,再写日光下的鱼影、和游动的状态清清楚楚,明写鱼的一静一动,暗写了水的清澈透明。

    8、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似与游者相乐”

    9、后来作者为什么又离开了这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小石潭这里的景物如此清幽,为何作者却认为不可长久停留呢?联系写作背景,说说你的见解。

    所以,作者见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中寓情

    小结:由此可见,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也无法磨灭作者心中的忧郁。所以,忧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虽是为了摆脱这种感情,但是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1、请大家带着这样悲凉的心境朗读第四段。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表现出小石潭的幽僻、凄清特征,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小石潭课件 篇11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石潭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课件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