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陈情表课件十篇
  • 陈情表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6

    陈情表课件十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应该是激发学生智力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帮手。我整理了以下信息:“陈情表课件”是根据您的需求准备的,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知识面将会更加广泛!

    陈情表课件 篇1

    一、课文悟读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的贼子贰臣了。

    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亮点探究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探究学习: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已经**(孙吴到公元280年才**),李密的家乡由晋**。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语言骈散并用。

    探究学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探究学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三、选题设计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

    陈情表课件 篇2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陈情表课件 篇3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和名人对本文有关评价;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题目是《陈情表》,文章选自梁萧统编的《文选》,作者李密。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板书:陈情表 李密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二.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作者陈情目的。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

    2.提问:

    陈,陈述;情,情感;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三.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或词义:

    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陨首 逋慢 矜育 拨擢

    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日笃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或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拜表以听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诚)

    五.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45页1-8。

    陈情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僴)兄弟期功强(qi僴g)近常在床蓐(r?/font>)猥(w噄)以微贱岂敢盘桓(hu俷)庶刘侥(ji僶)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

    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进退两难

    催臣

    陈情表课件 篇5

    《陈情表》(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精读课文。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一年同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研读课文,了解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归纳总结主要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对比学习:对比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感人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李密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教学难点:李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四、课时设计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吟诵 孟郊《游子吟》

    问题的设计: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设计的意图:以熟悉的诗词导入,可以很快得到学生的共鸣,得出“亲情”这一主题。

    引入李密《陈情表》的学习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熟读、疏通字词:

    注意以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三 、提问:

    1、陈情的含义?

    明确: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

    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4、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导学生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分析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2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1 。学生齐读第三段。 (

    2、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小结: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1 。学生齐读第四段。

    2 。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确:(可以自由讨论)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课堂小结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李密说服司马炎的武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明哲自保的文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孝情,这个不老的主题,永远都会以它的真诚与纯朴成为人们心中宁静的憩息港湾。

    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项脊轩志》,进一步梳理文意。

    进一步掌握字词、特殊句式,

    陈情表课件 篇6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陈情表课件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

    陈情表课件 篇8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陈情表课件 篇9

    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

    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

    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平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平。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书记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成人,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成人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

    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陈情表课件 篇10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床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陈情表课件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