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8篇
  •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1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8篇。

    这篇文章将带您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对教师来说,课前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负责的老师在每一次课前都会准备教案。如果你觉得我的内容有用请动手收藏吧!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数学课堂教学新设想。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论文《数学课堂教学新设想》。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 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图片和实物,使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

    (二)使学生掌握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式题。

    课前准备

    (一)教具:课件、小棒。

    (二)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2= 2+6= 6+3= 4+3= 1+4= 5+2= 3+5= 5+4= 1+9=

    2、听算:

    2加1等于几?再加4等于几?3加5等于几?再加2等于几?

    4加3等于几?再加1等于几?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图上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一共有8只鹿。(板书:3+5=8)师说:我们知道了长颈鹿和驯鹿一共是8只,这时又跑来7只梅花鹿,求一共有多少只鹿?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5=8 8+7=15这道题里的3,5,7各表示什么?

    师说:我们用两个算式求出了长颈鹿、驯鹿、梅花鹿一共有多少,这两道题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如果不用两个算式,能不能想一个更简便,更快的办法,列一个算式呢?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想的办法好。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5+7=15。

    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学过的算式哪儿不一样?(有两个加号,3个加数)师说:对,有两个加号,是3个数相加,要加两次,这样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怎样计算呢?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3+5=8,再算8+7=15。(老师边说边写计算过程)

    读作:3加5再加7等于15。

    表示: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7只梅花鹿,一共有15只鹿。

    指名读算式,说题意。

    2、出示课件:

    师引导完成“一共有多少条鱼?”的计算。 8+6+5=19学生试说计算过程。

    3、动手操作:

    (1)摆小棒、列算式:

    师说:先摆4根、再摆3根、又摆1根,一共是几根?老师黑板摆出小棒:让学生看小棒图列算式。

    板书:4+3+1=8指名2~3人说计算过程。

    两人一组说计算过程。(边说边演示)

    (2)学生摆小棒,列算式:

    ①师说:先摆2根、再摆5根、又摆3根,一共有多少根?

    ②师说:先摆5根、再摆5根、又摆7根,一共有多少根?

    ③师说:先摆3根、再摆2根、又摆5根,一共有多少根?

    ④师说:先摆4根、再摆5根、又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指名说算式,指名说计算过程。

    师问:用哪个数去加后面的数?(前两个数的结果去加第三个数)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连加)计算连加时应该怎样计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前两个加数的和去加第三个加数。)

    5、其实啊,连加的算式计算时还有一个小窍门。

    教师引导学生不按顺序计算,发现结果不变。

    教师总结:计算连加的算式时我们可以看有没有能凑成10的两个数,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些。

    (三)巩固反馈

    1、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算。

    5+9+1= 8+6+2= 7+3+5= 4+8+2= 8+4+6= 9+2+1= 6+8+3= 6+2+8= 5+2+7= 3+5+4= 3+5+7= 7+6+3= 2、课后练一练第一题。

    3、举卡片口算:

    1+6+2= 4+3+2= 3+2+5= 7+1+0= 0+10+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2、3题。

    课后反思:

    1、复习导入使学生更积极。

    导课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了10以内的口算题,然后又安排了有联系的听答题“3加2等于几?再加4呢?”和“8减2等于几?再减5呢?”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会的学生说出答案,引起不会的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想学的渴望,真正达到我要学。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以去动物园看到长颈鹿引入,把例题图片分解出现,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3、动态感知,表态领悟。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数学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先摆几根、再摆几根、又摆几根”的生活经验。通过摆小棒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看自己摆的结构列出算式。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列出连加算式。

    4、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连加时,学生就出现了不同算法:一种是先找两个能凑十的数,再求出得数;一种是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而且还告诉学生不能凑成十的还可以凑成自己计算快的数,再加第三个数。

    5、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习兴趣。

    人常说:“表扬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儿童不仅好玩,而且还好强好胜,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老师一句表扬的话,就想蜂蜜一样滋润着学生们的心,让他们兴奋上好几天。老师要善表扬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前班的学习,学习的动力是很情绪化的。我们老师要时时给他们鼓励,让他们追波逐浪,到达知识的彼岸。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积极创设乐学情情,遇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x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4)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5)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感谢 红一时 教师提供优秀的文章!以前的数学课堂基本结构为:复习旧知-讲解例题-练习-作业;现在数学课堂的基本结构: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童话情境,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情境。它的作用可以是引入、引领、启思等功能。

    1、统计班上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求班上一共有多少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猴王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结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大方的说,那就拿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吧!它们还是嫌少!于是猴王就大声地说,我拿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吧!猴子们终于笑了,猴王也笑了,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朝三暮四(加法交换律)猴王分饼(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 1 页

    3、两下小组进行拍球比赛,要比较两个组的胜负,用什么办法,通过现场拍球从而引同课题。(求平均数)投球数(百分数的认识)

    4、一家人分瓜吃。(分数大小的比较)

    5、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量床垫。(分数的初步认识)

    6、一辆用方形做轮子的车的行走状态。(圆的初步认识)

    7、用3、5、8、15、A、X、B组成你学过的式子,看谁写得最多最有创意。(方程的认识)

    8、现场买乒乓球,一盒10个,小明买4盒,小东买2盒,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情境创设的作用:

    1、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书上的情境图是一个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与此相类似的成千上万种,故不能固守书上的情境图,特别是那些对学生来说挺陌生挺遥远的事更应该科学的进行处理,不是有句话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有的说新教材有城市化倾向严重,是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不够所致。)

    2、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课程标准)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能尽快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老师所希望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超级大互

    第 2 页 动。

    二、指导探究

    1、猜想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可由比与除法及分数的关系,然后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也可能存在一种性质)

    2、尝试探究:

    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由复习两位数的笔算减法及法则然后列举三个三、四位数的笔算减法(一个是每位都够减,二是十位上不够,三是两位或三位都不够减的)让学生尝试,最后可以推论到多位数的笔算减法。

    3、问题解决:异分母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同分母的加减法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异分母的加减法从而产生问题有解决的需求)

    4、思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可以从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推论到长方形的面积。

    5、类比推理: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由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最后落到多位数的读法。

    6、归纳总结:78=;708;(小数乘法)用3、5、8、15、A、X、B组成你学过的式子,看谁写得最多最有创意。

    7、操作实验:几何知识。指导探究的目的: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

    第 3 页 程标准)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程标准)

    3、数学教学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程标准)

    三、反馈练习

    1、基础练习:127+()=374+127 A+12=12+()B+(20+5)=()+()+()

    2、趣味练习: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用百分数表示;凡是手中的分数与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自己报出后就可以离开。

    3、拓展练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了后,用一张纸按老师的要求折成一定的分数并用自己的方式标示出来,然后能不能说几个算式。学生表现很好说出许多分数加减乘除的算式,这时我们可以反思,不要从教者的思维认为知识本身的难易度而应从学生的角度的思考,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给他们营造了建构的情境。

    4、延伸练习:表面积学了以后就设计包装盒,长方形的面积学了以后出示长方形的周长越大面积就越大?

    第 4 页 练习的作用:

    1、巩固当堂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

    2、除了完成本课的教学反馈以外还要对后续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的思维不因这堂课的结束而终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练习不是枯燥无味的,它还应该展示给学生一些有趣的一面,同是也不是封闭的,它和其它学科也有交融的一面。

    第 5 页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7)

    作者:于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年第08期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为此,我在设计这个类的时候就是用好友的身体左右戏。

    游戏一:伸出左手,伸出右手,拍手,放下。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拍手,放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游戏二:①师生面对面站立;②同桌学生面对面站立。

    听指挥:伸出右手握手,伸出左手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

    案例(2):教学“我又长高了”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①小组活动:1米在你的哪儿呢?请组长领好米尺和标记。

    ②和我一起做:1米有多长呢?请一个小朋友用双臂和黑板上的线段比一比。

    用双手握住米尺,握住直尺的两端。用你的手比较一米的长度。重复两次。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一米有多高,有多长。

    找出教室里哪些物体将近一米长。(学生汇报,指名学生量一量)通过以上活动把教材的主题图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1米的认识相当深刻。

    2把握学生学习体验的兴奋点,设计数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8)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