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一物理课件(必备九篇)
  • 高一物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05

    高一物理课件(必备九篇)。

    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心思缜密制作出了这份称心如意的“高一物理课件”,我们会尽力为您提供更多的实用建议。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一份好的教案是教师讲好好课的前提。

    高一物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高一物理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高一物理课件(篇4)


    高一物理复习笔记小总结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刚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一定要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还方便课后复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复习笔记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

    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0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

    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

    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最大: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

    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

    4.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5.N=G+ma(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v无关)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2。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第七节力学单位

    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

    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国际单位制(符号~单位):时间(t)~s,长度(l)~m,质量(m)~kg,电流(I)~A,物质的量(n)~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坎培拉)

    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2。

    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高一物理课件(篇5)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笔者通过简易自制器材,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还通过当堂设计自行车挡泥板,以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知识有价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挡泥板验证自己的设计作为课外作业,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

    模块的知识内容有三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章引);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响,虽然学生在第一模块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圆周运动轨迹中规范地画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3)尝试用物理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高一物理课件(篇6)

    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功率

    (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P表示功率,则:

    P=W/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

    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1)平均功率:

    P=W/t(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P=W/t=W = F·s/ t,而s/t=v

    所以:P= F·v

    当t值足够小时,v就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这时P就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因此 P=F·v 就是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wWW.jk251.CoM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

    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m/s2)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

    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分别求出t1=6s,t2=12s.

    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和,最后用 求得最后结果也可以,并指出这是 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 解决问题的一另一思路。

    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cos37°=)

    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

    3、课本p.139上的例题,注意区分几个概念.

    (三)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时功率;当v用平均速度

    时,也可计算平均功率.当然要注意 所对应的时间段.

    说明:

    1、将功率理解为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具有普遍意义.如一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10kW,表明它每秒钟可以将10k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管它是否工作.因而机器的功率实际上可以表示它进行能量转化的能力大小.

    2、力可以做负功,自然也有负功率.学生不问到时可以不讲.课本上也没讲.重要的不是功率的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正负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说清楚能量转化的方向和快慢.例如,一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前滑动,根据P=f·v可知其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快慢与速度v成正比,这就表达清楚了,没有强调负功率的必要

    扩展资料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是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通常都在铭牌上标明,机器工作时,必须受额定功率的限制,这是基本原则,发动机实际的输出功率(即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在某些情况下,实际功率也可以略大于额定功率,但不允许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关于汽车启动的运动过程分析

    1、下面我们来讨论汽车起动的模型:(1)以恒定功率起动,其运动过程是:

    2、以恒定加速度起动,其运动过程是: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机车启动的两种过程

    1、以恒定的功率起动:

    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

    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

    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

    2、车以恒定的加速度a起动.

    由 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 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率P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P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功率不变,v继续增大,牵引力F减小,直至 后匀速运动.

    在P增至

    时,车速达到最大值,此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

    (这个 必定小于,它是车的功率增至

    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算出F;,再求出

    在P增至 图,最后根据 求t.

    .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

    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

    习题精选

    (一)1.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时间t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_____,t秒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为_____.2.设飞机飞行时所受的阻力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飞机以速度v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P,则飞机以2v的速度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_____.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先以加速度a(a<g)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最后减速运动到静止,则关于各段运动中绳的拉力的平均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段平均功率最大 B.第二段平均功率最大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C.第三段平均功率最小 D.第一段平均功率最小

    4.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是50 kg,他1分钟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瓦?(g取10 m/s2)

    5.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乘客,如果他自己也沿着扶梯匀速上行.那么在运送乘客到达同样高度时,自动扶梯的发动机所消耗的功和功率的情况是

    A.功增加,功率不变 B.功减少,功率不变

    C.功不变,功率增加 D.功不变,功率减少

    E.功和功率都不变 F.功和功率都减少

    6.在20 m高处以大小相等的初速度v0=20 m/s将三个质量均为 kg的小球a、b、c分别竖直上抛、平抛和自由落下,从抛出到落地的全过程中,求重力对三球做的功和平均功率(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 参考答案:

     W5.B6.20 J、20 J、20 J10((二))W,10 W,10 W

    1.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的电梯中有一个斜面,斜面上有一个木块与斜面一起随电梯向上加速运动,木块相对斜面静止.试分析木块受到力做功情况.

    2.有一物体受一水平力作用,第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前进了 位移,第二次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前进了 位移,试比较两次F做功情况.

    3.斜面体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B沿斜面加速下滑,如图所示,试分析 滑块B所受各力在滑块B下滑过程中的做功情况.

    4.质量为m的木块,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 时间,则在 s末的功率为,在整个 时间内F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

    5.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汽车的质量为,它与地面的动磨擦因数为 则:

    (l)汽车保持额定功率起动后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静止开始以)

    6.如图所示,质量为 的物体从光滑的斜面顶端自由下滑,斜面高为,长为,求在从顶端滑至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力所做功及它们的冲量.

    7.一光滑小球沿半圆形圆槽从槽口由静止沿槽滚至槽底所用时间为t,速度为,则此过程中().

    (A)槽对小球的支持力冲量为零(B)槽对小球的支持力做功为零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g取 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C)槽对小球的冲量为m

    (D)小球所受合外力冲量为m

    8.在水平的船板上有一人拉着固定在岸边树上的绳子,用力使船向前移动(如图),关于什么力对船做功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绳的拉力做了功

    B.人对绳的拉力做了功

    C.树对绳子的拉力做了功

    D.人对船的静摩擦做了功

    9.一质量为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

    开始,将一个大小为 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在()

    时刻F的功率是

    A. B. C. D.

    10.汽车额定功率为 定功率,汽车行驶中受到的阻力 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假如汽车始终都在额下工作,那么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如图所示)

    【参考答案】

    1.解答分析木块受力情况.因为木块加速向上运动,所以其受力图如图,重力G与位移方向相反,重力做负功;支持力N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支持力做正功;静摩擦力f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也为锐角,则静摩擦力做正功.

    2.因为,F,一定,故两次力F做功相同.

    为B 3.提示 画出A、B的始末位置,分析两物的位移,注意B的对地位移 相对A的位移 位移 与A相对地的位移 的合成(如图),找出各力与B的对地的夹角即可判断各力的做功情况.

    来求: 4.解答 时间末的功率为瞬时功率,用

    时间内平均功率用 来求:

    时,汽车的速度最大,此时:

    ,5.解答(1)汽车以额定功率起动,当

    所以最大速度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汽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起动,汽车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① ②得:

    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维持的时间

    6.解答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和垂直于斜面斜向上的弹力N,如图所示,先求斜面下滑的时间:

    ,,重力所做的功: .

    重力的冲量:

    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所做的功: .,弹力的冲量:

    冲量方向沿垂直斜面方向向上.

    7.解答 正确答案为(B)、(D).

    8.解析 绳的拉力、人对绳的拉力和树对绳子的拉力并没有作用于船,没有对船做功.只有人对船的静摩擦力作用于船,且船发生了位移,故对船做了功,且做正功.设想一下若船板光滑,人与船之间无摩擦力,则人拉绳时,人前进了,船则在原处不动,没有力对船做功.

    9.解析 此题不少同学选C,原因是将

    时刻的功率错误的理解为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从而用 求得C答案.因此出现了错误.T时刻的功率为瞬时功率,只能用 求解.

    因为物体加速度,T时刻速度

    所以,故选项B正确.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0.解 开始起动时.车速较小,由 汽车所受的合外力

    得,F牵引力很大,由于

    小所以阻力

    也小,比较大,汽车的加速度较大;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阻力也在多大,牵引力在减小,但只要 那么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不为零,汽车就有加速度,汽车的速度就变大,所以汽车做的是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速度增大到某一个值时,牵引力F减小到某一个值,阻力增大到某一个值,这时如果 加速度

    ,速度,那么,加速度为零,则牵引力,阻力,都是确定的值,不再发生变化,这时速度的值为最大值,用公式表示为:

    在通常计算中,一般假设阻力恒定不变,那么上述结论对这种情况一样成立.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高一物理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课放在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6节,

    是在学生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后安排的一节实例分析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机械能”联系紧密。这节课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

    【知识与技能】

    (1)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基础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展示物理情景,设置问题,启发点拨;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把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前面学生用它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这节课就是用它来解决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因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从理论到实际,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因而把这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基础知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周运动的经历和体验。

    (2)学生以前研究的对象多为理想化的模型,而曲线运动这一章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又是实际问题,学生觉得难以下手,但学生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2、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设疑、讨论、分析等环节,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基本程序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复习旧课:回顾向心力公式、方向、特点以及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教师要强调两点:(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力。(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解题思路的四大步是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

    说明:这几个物体圆周运动的轨迹都是完整的圆,实际生活中,许多圆周运动比如汽车摩托车拐弯,轨迹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只是圆周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一定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处理,说明这个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许多轨迹不是整圆的圆周运动。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坐车拐弯时的情景:

    提出问题(1)为什么靠外侧车厢坐的乘客在车拐弯时会紧贴车厢壁?

    观看摩托车转弯的视频:

    提出问题(2)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那火车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

    这样,在情景与问题的交替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冲动,进入新课的第一个主题----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

    2、重难点突破

    (一)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建模过程:

    a、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清车轮上凸出的轮缘;

    b、观察火车转弯视频片断

    教师介绍:实际上火车转弯也有一边上坡一边转弯的,重心位置的高低可以变化,但我们物理教材上只研究火车在水平面内转弯,即火车重心高低不变;

    c、假设火车在水平轨道(内外轨一样高)上转弯,让学生从向心力的来源这个角度去分析会有什么后果?

    d、外轨高于内轨,可以解决轮缘和轨道之间的挤压问题,为了安全,外轨只能略高于内轨;怎样抬高外轨呢?用塑料胶片演示轨道曲面和轨迹平面。让学生认清:倾斜轨道位于锥形曲面上,而火车圆周运动的轨迹平面是与火车重心等高的水平面。

    e、拿锥形漏斗里小球在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来模拟火车转弯,只不过火车转弯是部分圆周运动。

    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们物理教材上研究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2)受力分析:火车既然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指向圆心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一定沿水平方向指向圆心。

    (3)列方程、解方程,对这个结果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接着分析一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

    (二)汽车过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采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需要给学生说明:汽车过桥是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但在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这表明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不仅对匀速圆周运动适用,对变速圆周运动也同样适用。

    3、学习指导

    (1)课堂练习的设置:

    练习1、2、3,意在让学生熟练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确定轨迹平面,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练习4意在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认识圆锥摆这个比较重要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2)课外活动的设置:

    四道练习题全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两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过山车”模型和“水流星”,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联系,是为下一节课讲授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在这节课的意犹未尽中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板书设计】

    板面均衡美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一物理课件(篇8)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本内容的重点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学生动手试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是物体的受力分析,通过课堂实例分析来形成分析方法;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是物体受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共点力,通过实例分析来归纳条件。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共点力的概念,分别举例说明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情形;

    (2)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涵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

    (3)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够写出平衡条件的公式;

    (4)可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4)对物体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并验证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3)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

    (4)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5)掌握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6)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一些不平衡状态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2)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

    (4)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5)通过平衡条件的实践应用,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广西柳州铁路一中的高一学生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例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

    相关实验器材,如弹簧秤若干、细线若干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高一物理课件(篇9)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动脑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课件(必备九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