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高一物理课件经典
  • 高一物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05

    高一物理课件经典。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都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高一物理课件经典,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高一物理课件 篇1

    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 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 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 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 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 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 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 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 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 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 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 示] 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 论]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 言] 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 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 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 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 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 怎样定义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 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 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 单位:m/s(米/秒)

    [问 题] 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 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 论] 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 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问 题] 怎样描述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角速度定义:质点所在半径转过的角度 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公式: 单位:rad/s(弧度/秒)

    第四环节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

    1、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

    2、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

    3、提供壁挂式钟,刻度尺,请同学们通过测量算一算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并交流计算的方法;根据钟表各指针的行走特点,找出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 。

    4、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黄沙,演示交流,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将沙子倒在玻璃板上,让快速转动的玩具小车的车轮与沙子接触,观察车轮边缘沙子飞出的情形)

    5、评判地球、月亮快慢之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知道了匀速圆周运 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学习了如何运用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和公式分析、计算有关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略

    高一物理课件 篇2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½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很多同学认为物理很难,因为物理所涉及要记忆的公式很多。要想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相关笔记,课后总结很重要,平时要多做练习,丰富自己的做题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高一物理课件 篇3

    2、巡视收集不同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果,用投影打出几组不同的实验结果:

    1、实验并描绘出光的传播路径。

    2、根据投影出的不同记录找出最符合实验现象的光路图,并在对比中体会出折射的现象。

    1、提问: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循一定的规律,你能否对照反射规律总结折射规律?

    2、深入探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布置实验验证猜想:利用激光笔和一块玻璃砖实验,把光在空气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描绘出。

    1、回答总结折射规律。

    2、(1)判断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3)通过判断角度所处的介质得出结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3、布置实验:用激光小电筒垂直射向玻璃砖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完善折射规律: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3、把光垂直打到玻璃砖观察传播路径。

    光的折射现象解释。

    2、提问: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倒水后从硬币上射出的光线在水面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1、实验并能对产生现象进行思考。

    2、得出结论: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是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

    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

    作业与预习1、找出你身边由于光的折射所产生的现象?

    2、在玻璃砖的折射图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并用已知的'知识来解释?

    3、同步探究:p771—9。

    高一物理课件 篇4

    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合力与分力、合成等概念,体会等效思想,建立替代意识;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探究的方法,了解矢量合成的普遍意义;

    3.能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问题,分析日常问题;

    方法与过程

    1.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2.参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_,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2.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求解合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以“一指断钢丝”实验引入课题

    (学生参与)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看书

    明确: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引导学生回答合力和分力。(展示PPT、板书:合力和分力)

    关键词是什么?

    启发学生用生活的实例说明。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等效可替代。(展示PPT、板书:等效替代)教师根据学生所举实例,点明等效、合力与分力。展示提水的例子。

    教师可再举正反两例进一步强化并总结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比如刚才的水桶,我总能找到一个力能够等效替代它们,这个力就是合力。这个寻找合力的过程我们称为力的合成。

    (展示PPT、板书:力的合成)

    寻求求合力的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不共线的两力合成不符合代数运算关系(板书: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

    利用我们桌子的器材来设计方案寻找力的合成关系:

    问题:1、选择谁为研究对象?

    2、怎样保证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

    3、怎样记录和描述每个力?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先表示出三个力,再来找它们关系。关于表示力,把大家刚才说的,梳理一下形成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1、固定橡皮筋一端,两次作用需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以确保两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2、一位同学两力互成角度拉橡皮筋,另一位同学记录结点位置、力的大小和方向。大小由弹簧秤读出,方向通过在线的下方取较远的两点,由两点画线来确定力的方向。3、用一个力拉达同一点,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4、用同一标度,作三力的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搞好协作,分组实验:下面请同座位为一组,搞好协作,一位同学操作弹簧秤,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作图,先表示出力来,再一同来找其关系。看哪组协作得,做得最快、做得!做好得请举手!

    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两分力大小、方向和合力大小、方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1、启发学生先从数据分析,

    结论不易找出其定量关系

    2、启发学生再从图形上分析

    既然有向线段表示力,那我们能否从图形上找其关系?

    教师做好预设。

    教师再启发:现在我们的问题转移到求解这三个表示力的线段的方位和大小关系上来了。这是几何问题,我们在初中研究线段间关系的时候,常用什么方法?

    引导作辅助线,连接分力和合力的箭头

    教师利用展台展示1组,结论:像

    教师再利用展台展示2组。

    归纳:一组像可能是偶然,我们每一组都像就可能不是偶然的了。

    教师引导学生再验证。

    总结:这个实验不仅我们做,很多人都做了,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探究、实验,现代,科学家利用精密仪器证实两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关系。我们称之为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叙述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教师补充。

    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补充、升华:分力为邻边,合力为夹在指间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既体现了大小的关系,又体现了方向的关系。同时,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符合平行四边形运算定则的量称为矢量。对于力而言,只要给我这样两个力,我都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怎么准确画呢?(教师动画展示,板书:应用)

    问题:若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怎么求其合力?(多力合成方法)

    安排学生练习。

    交代计算法: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还可用计算的方法求解合力,关于计算法,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问题:F1、F2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合力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最小?合力的范围如何?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边表示分力,对角线表示合力,请大家自己操作,找出规律。

    学生回答。

    总结:同一直线上两力合成实际是其特殊情况。

    问题: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

    思考:若夹角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力大小,合力怎么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器材来说明,请大家课后思考。

    练习:PPT展示:已知F1=2N,F2=10N

    (1)它们的合力有可能等于5N、10N、15N吗?

    (2)合力的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合力的大小范围是多少?

    照应课前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解释拉断钢丝的原因吗?展示PPT。

    学生回答:合力很小,分力夹角很大时,分力却很大。

    生活实例分析,如架设高压线时,不能张得太紧,否则一小鸟都可能将其压断。再比如斜索拉桥,课后思考,试着解释为什么这立柱做得很高。知识改变了生活!

    共点力: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PPT展示(板书:三、共点力。1、定义)

    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2、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条件)

    高一物理课件 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是: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节课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重点、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我准备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第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归纳能力等。

    情感目标

    (1)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精神

    (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

    第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高一物理课件 篇7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

    1。体验质点的条件及意义,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2。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析不同参考系中的运动现象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质点、概念的建立。

    1。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

    教师演示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羽毛举高后释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羽毛的运动情景。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一方面有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  教师演示2:将漂亮的`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便飞到同学们中间。

    提出问题:竹蜻蜓的运动跟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播放各种各样的物体的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火车在田野里高速行驶,刘翔箭一般冲向终点线??

    结论归纳:详细描述的困难在于物体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状。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比以上所看到的物体的各种运动,并作对比,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即探究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

    视野拓展:课件展示阅读材料:  《质点与理想化模型》  内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

    方法指导: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甲,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上面自由落下,图乙是其运动的轨迹。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运动轨迹是C,车中人以车为参考系看到的果子的运动轨迹却是B。(不计阻力)

    同样的苹果落地,为什么会观察到不同的轨迹呢?

    师生活动:找一位同学站到讲台前面,站好不动。教师从讲台一侧走向另一侧,同时问该同学:“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该同学回答:“老师是运动的。”第二次与该同学并排同速走动,再次询问:“我是运动的吗?”该生回答:“我没有看到老师运动。”但是坐在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说老师运动了,为什么?  教师设疑: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

    学生合作讨论:是因为观察的角度即所选参考系不同。  总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又具有相对性。因此,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课堂交流:下述物理过程中选择什么为参考系较恰当?  课件展示问题:

    1。“嫦娥一号”从地球表面向月球发射的过程中,若要研究“嫦娥一号”的运动情况,各应选择什么为参考系?

    参考答案:都可以。但描述不同。一般的说,发射时一地球为参考系,被月球捕获后,一月球为参考系。

    学习了参考系后,我们就能定性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军事中对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有更详细的要求。

    问题: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 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

    100 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 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说法较多,如B点在A点南面50 m处、C在A的东南方向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简单表明意思的,但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对于上述问题有下面的解决方式:  可以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各点坐标分别为:A(0,0)、B(0,—50 m)、C(100 m,—50 m)、D(100 m,100 m)。

    总结归纳: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在坐标轴上,刻度应均匀分布。

    高一物理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理念: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

    2、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好地接受知识。

    设计思路和特点: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以学生为本,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jK251.com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示。 学生讨论

    如图所示,物体沿直线从O点开始运动,如果各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秒,则下列各说法中分别表示哪一点或线段。

    前3s内: 第2s内: (第)2s末: 第3s初: 第二个2s内:

    二、路程和位移

    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另外一条路走?学生会很快回答另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路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

    1、位移

    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质点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位移,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如:物体从A点沿曲线运动到B点,这次运动对应的位移用有向线段AB表示.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是矢量,通常用字母s表示位移. 2、路程:路程是指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上面的例子中曲线AB的长度表示路程.

    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讨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是什么?  小结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问题: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 答: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三、矢量和标量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位移是矢量,只与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讨论:一辆汽车从A 点出发,向东行驶了40km,到达C点后,又向南行驶了30km到达B点,此过程中它通过的路多大?它的位移大小、方向如何?通过计算,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在同一直线中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出物体的位移,如何进行计算?

    从上面图中我们看出,物体沿直线运动由B运动到A时其位移即为XA-XB=4m,由A运动到O点时的位移即为XO-XA=-2m。

    五、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为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

    (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x表示。求位移时必须回答方向。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高一物理课件 篇9

    高一物理《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图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教材通过汽车运行的实例给出定义,且下定义时没有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这种过于数学化的说法,适合高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本节的重点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用图像法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没出现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图2—6形象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图上还标了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位移图像为一直线,这个程序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领会。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也是通过生活常识直接给出定义,本节的最后对图像法做了一个简介,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不多,但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学生容易把位移图像看成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要注意强调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看到物体的位移图像能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应该使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位移图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思考与讨论:

    1、书中给出的实例,汽车每经过100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大致为多少?

    2、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建立位移——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如图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分析物体各段的运动情况?

    (二)多媒体演示,加强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将教材图2—6及图2—7做出动态效果。

    (三)练习:给出另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同学自己画出位移图像。

    (四)教师小结位移——时间图像的有关知识

    1、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2、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表格记录数据,建立坐标系,标明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及标度,描点做图。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轴的含义,一个点的含义,一段线的含义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一)提问: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

    汽车启动及进站时的情况。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里程计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位移(实际为路程),包括进站停车时的情况,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把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Jk251.coM编辑推荐

    高一英语课件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促进学生课堂互动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请看下面栏目小编为您搜集的有关“高一英语课件”的资讯,期盼你在这里获得所需的知识谢谢阅读!

    高一英语课件 篇1

    示范教案一(Unit13Healthy eating 4th)

    The Fourth Period

    Teaching Aims:

    1.Review the useful expressions learnt in this unit by making sentences with them.

    2.Review how to use some Modal verbs to give advice o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3.Let students know how to write recipes for their favourite dishes by reading“SNACKS”and two examples of recip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How to master Modal verbs-had better(not),should(not),ought(not)to.

    2.How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xt“SNACKS”better and learn to write a recip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1.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go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

    2.Individual,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2.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Ⅱ. Revision

    T:Yesterday we learned the grammar-Modal verbs:had better,should,ought to and their negative forms.We know we can use them if we give advice o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And we also know“had better”is less strong than“should”or“ought to”.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 to see if you have mastered them.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1.你最好休息。

    2.你最好不要吃不熟的水果。

    3.对水果你应该认真些。

    4.你不应该吃那么多垃圾食品。

    5.你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取得更大的成绩。

    T:You are given five minutes to translate them.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read your translation.

    Suggested answers:

    1.You had better get some rest.

    2.You had better not eat fruit that isn't ripe.

    3.You should/ought to be careful with fruit.

    4.You should not/ought not to eat so much junk food.

    5.You should study harder and make greater progress.

    Step Ⅲ. Test

    T:Yeah.In this unit we have also learned some useful expressions.Maybe you still remember them.Yeah?

    Ss:Yes.

    T:OK.Now let's review them together.I speak Chinese,you speak English.

    (Teacher writes the following on the Bb when students say them.)

    all the time,in the future,plenty of,advise sb. to do sth.,too much,keep up with,be harmful to,go for,lose weight,be prepared for,be short of,have a fever

    T:Now let's have a test to see whether you've mastered them or not.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Write the answers on it and then hand it in.Look at the screen,please.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1.What he said about you__________(对我也适用).

    2.What do you want__________(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

    3.She was laughing__________(一直)just now.

    4.His parents__________(劝他不要再吃)chocolate any more.

    5.During this month of hard work,many of us__________(降低了体重).

    6.There are__________(许多书)on the shelf.

    7.He was often ill because he__________(饮食过量).

    8.Jack was not good at maths and he__________(跟不上)the rest of the class.

    9.Smoking can__________(对……有害)your health.

    10.Yesterday evening he__________(发高烧)and was sent to hospital.

    11.It's going to rain.It doesn't matter;he__________(已有准备)it.

    12.I__________(这周钱不够开支);can you lend me some?

    Suggested answers:

    1.goes for me too

    2.to be in the future

    3.all the time

    4.advise him not to eat

    5.have lost weight

    6.plenty of books

    7.ate and drank too much

    uldn't keep up with

    9.be harmful to

    10.had a high fever

    11.was prepared for

    12.am short of money

    Step Ⅳ. Pre-reading

    T:OK.As we all know,people have to have food in order to live.In our country,corn and wheat are the main crops in the north,while rice is the main food in the south.In western countries,bread is very important.Bread to western is just like rice to Chinese in the south.It is westerners' most widely eaten food and is often called “the staff of life”.But in actual life,snack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ers.Do you often eat snacks?

    Ss:No,sometimes.

    T:Do you know what snacks are good and how to prepare a delicious snack?

    Ss:No.

    T:Yeah,today we'll learn a passage about snacks.Le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and explain them to the students.)

    Step Ⅴ. Reading

    T:Now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6.Look at reading and writing.Now you are given four minutes to read the three passages.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begin to read.After a while,teacher checks their comprehension.)

    T:OK.Now from the text we know even if we choose nutritious food for our main meals,we still need to refud now and then.Who knows by what we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ore energy?

    S1:(One student stands up)I know.We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ore energy by eating snacks.

    T:Yeah.Sit down,please.What snacks are good?Can you give us an example?(Teacher comes up to another student.)

    S2:Good snacks should not have too much fat or sugar.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best snacks.Because they can give our body and brain much energy and much vitamins.

    T:Very good.Sit down,please.Attention,please.Another question:Is it difficult to prepare a delicious snack,then?

    Ss:No.Snacks are usually easy to make.

    T:Is there any good for us to make a snack?

    S3:(Another student stands up.)Yes,it can give us a chance to practise our cooking skills.

    Step Ⅵ. Writing

    T:OK.You are right.The text also shows us two recipes.We've known the ingredients of shaomai and Chicken Rooll-ups and how to do them.Now please write alone the recipe for your favourite dish or fast food,then you can exchange to check your writing in pairs.I'll collect your papers in eight minutes.Of course,when you write the recipe,you need to explain what ingredients will be needed and how they will be used.You must also be careful to explain each step carefully and in the right order.Are you clear?

    Ss:Yes.

    T:OK.Please do it.

    Suggested recipe:

    A Recipe of Wonton

    Wonton Ingredients:Pork,Chinese Chives,Salt,Gourmet Powder,Wonton skins.Cut the pork and Chinese Chives into pieces.Mix the pork and Chinese Chives in a bowl.Put half a spoonful of salt and a little gourmet powder into the bowl and stir them with chopsticks.Fill and fold the skins.Boil Wonton in boiling water for 3 or 4 minutes.

    Step Ⅶ.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reviewed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the modal verbs in this unit.And we've also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snacks and recipes.We practise how to write a recipe.After class,go over all the important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and try to write more recipes.Prepare for next unit.Class is over.

    Step Ⅷ.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3 Healthy eating

    The Fourth Period

    all the time,in the future,plenty of,advise sb. to do sth.,too much,keep up with,be harmful to,go for,lose weight,be prepared for,be short of,have a fever

    Step Ⅸ. Record after Teach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英语课件 篇2

    Student’s level: Senior 1, SEFC

    Teaching material: Unit 1 Cultural Relic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art)

    Teaching aims:

    1、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such as global and detail listening; and the ability to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To improve students’ organization, creation and speaking ability; and urge them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daily life.

    Teaching methods:

    1、Review before liste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memory and interests ;

    2、To do the global, detail and global listening in turns with practices;

    3、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discuss which person gave the best evidence,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al section;

    4、To let the students to judge the truth or lie in their daily life.

    Teaching focus: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Teaching aids:

    1、video

    2、diagram

    3、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

    Ⅰ. Listening

    1. Presentation

    1.1 Lead in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S: Fine, thanks.

    T: Look! What’s this?

    S: The amber room.

    T: Right! It’s the amber room. Last class, we have learnt an article named “in re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do you still remember it?

    S: Yes.

    T: Goo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nother story about the amber room. Do you want to know?

    S: Yes.

    1.2 Guessing

    T: Ok!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here are three WH-words: who, when and what. When we say the three WH-words what can you think about?

    S: Some people’s names

    T: Yes. What else?

    S: Time words and something will happen.

    T: Good! Let’s check your guessing. Before listening, you should keep the three WH-words in your mind and write it down when you hear the answer. Ok?

    S: Ok.

    2. Listening

    2.1 Global Listening

    T: but, before listening, I will give you some new words to help you. The first one is Czech Republic, it is a country lik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ans捷克共和国. The second one is explod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it. What’s it.

    S: Boom.

    T: Yes. It’s boom, but when we fire it, it will bang, explode. Now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it?

    S: 爆炸。

    T: Yes. Now let’s do our global listening. (Do the global listening)

    T: Ok! I think you have got your answer.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answer with us? You please. Who?

    S: Jan Hasek

    T: Good! Who can tell me when? You please.

    S: In April 1945.

    T: Excellent. How about the what? You please.

    S: He heard something and saw some soldiers.

    T: Good. Good!

    2.2 Detailed Listening

    T: Next, I’d like you to fill in the tables. Let’s look at it. What he heard? Just as what you answer me just now, he must hear something. Right?

    S: Right.

    T: But what’s it? The second one is what his reflection when he heard something? How about you? Try to guess what you will do when you hear something? Lily?

    S: Maybe I’d like to see what it is.

    T: Good guessing. Let’s check it latter. The last one is what he saw? Just now you answer me he saw some soldiers. Guess, what the soldiers did?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opinion? You please.

    S: Maybe they were doing their commissions.

    T: Good guessing. Please keep the three questions in your mind and write down the answers when you hear it. Am I clear?

    S: Yes.

    (The teacher leads the students do the detail listening and stop in one segment.)

    T: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opinion with us? You please the first question.

    S: He heard something explode at midnight.

    T: Well done! Did you guess correctly? Who’d like to answer the next question? You please.

    S: He got up and ran outside.

    T: Good job! Who would like to try the last question? You please.

    S: They saw some German soldiers were taking wooden boxes from trucks and putting them in the mine.

    T: Excellent! Please give her a big hand. You all have really done a very good job.

    2.3 Global Listening

    T: Now please keep all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your mind. And we will listen to the whole story again that you can have a general review on it.

    Ⅱ. Speaking

    2.1 Showing directions for discussion

    T: Good morning, class!

    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And next, we will do a speaking exercise. What I need you to do first is to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al section and to discuss in pairs which person gave the best evidence. Are you clear?

    S: Yes!

    2.2 Show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 Before your discussion, I will give you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he first one is “Do/Don’t you think that…?” The second one is “Are you sure that he/she was telling the truth?” The third one is “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saying that?” And now who can give me more expressions about this discussion? Yes, you please!

    S: I think someone is telling the truth because…

    T: Very good, thank you very much! Now, I need one more useful expression, who would like to try? You please!

    S: Sorry, I don’t agree with you.

    2.3 Group discussion

    T: Excellent, thank you very much! Next, two students a group, you can begin your discussion. Don’t forget to us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here. Five minutes later, I need one of your groups to present your discussion to the class! Clear?

    S; yes!

    T: Now, ready, go!

    (Five minutes later)

    2.4 Demonstrating the students’ dialogues

    T: OK, the time is up! Who want to show your discussion? Yes, you two please!

    S: …

    T: Very good! Big hands for them! Next, we have a competition.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need one of you to tell a short story about yourself. You can tell a lie or tell the truth. And after your story, I need one student to analyze what you have said is a lie or the truth, then to give the reas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record everyone’s right judgments, which will determine who is the winner of this competition. Are you clear?

    S: Yes!

    T: Now, who want to tell a short story? Very good, you please!

    S: I was washing my clothes at five o’clock yesterday.

    T: Now who can judge what she said is the truth or a lie! Ok, you please!

    S: She has told a lie, because I saw her in the library at five o’clock yesterday!

    T: Is her judgment right?

    S: Yes!

    T: OK, very good! Now, who want to tell another short story? Very good, you please!

    S: I wa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t eleven o’clock last night.

    T: Now who can judge what she said is the truth or a lie! Ok, you please!

    S: She has told a lie, because I saw her doing her homework in her dormitory at eleven o’clock last night!

    T: Is her judgment right?

    S: Yes!

    2.5 Summary

    T: OK, very good! Now, the competition is over. We can see that the Lisa’s flowers rank the number one. Certainly, she is the winner of this competition. Now, Lisa, congratulations to you! Let’s give big hands for her. After exercise, who can make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we have learnt today? OK, you please!

    S: We have learnt how to discuss and judge who is telling the truth or telling a lie.

    T: Very good! You really did a very good job today. I think we must stop here. No homework today. Good-bye!

    S: Bye!

    高一英语课件 篇3

    (Revision)

    Step 1: Go ov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ce again by a dictation or sentences making:

    Forecast, major, trend, contemporary, indicate, urban, energy, ensure, system, consumer, reform, customer, goods, purchase, tiny, cash, remain, importance, regularly, physician, cure, biochemistry, educator, hopeful, reality

    In general, keep in touch with, pay attention to, in store,

    Virus, via, mosquito, prevention, persuade, defenseless, illness, treatment, liquid, unprotected, sex, lack, proper, discourage, cheer, network, specialist, meaningful, boyfriend, identify, billionaire, stranger, weep, cell, chemical, radiation, fighter, contrary.

    Cheer….up, a great many, on the contrary

    Drown, bleed, choke, prevent, electric, electrical, wire, container, scream, witness, calm, panic, ambulance, tip, slightly, chest, circulate, pulse, wound, blanket, manage, pale, motorcycle, sudden, worn-out, eventually, bite, tap, loose, bandage, explanation, first aid, keep in mind, roll over, manage to do sth, , in honor of

    Coal, attend, issue, environmentalist, summarize, content, introduction, representative, killer, access, violence, premier, stress, equality, fairness, responsibility, willingness, harmony, suffering, unfair, wipe, worldwide, alternative, defend, incorrect, affect, advise, take notes, the United Nations, take action, air conditioner, in harmony with,, put an end to, wipe out , advise sb. Not to do sth,

    Frightening, hurricane, astronomy, uneasy, unpleasant, upset, terrify, erupt, ash, mud, spot, flee, urge, meanwhile, sheet, protect, severely, heart-breaking, giant, steady, steam, full-powered, steamship. Unbelievable, stillness, whisper, appropriate, at hand, knock about, all of a sudden, as though

    Step 2: Come to the following topic and ask the S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each topic:

    life in the future; deadly diseases and attitude towards AIDS, cancer, etc.; first aid and medicine; nature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natural disasters

    Step 3: Review the new Grammar Items:

    Noun Clauses:(2); 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 Inversion; Ellipsis

    Noun Clauses:(2)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They are careful about what they wear.

    If we learn to accept change and appreciate what is new and different….

    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

    If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might be saved.

    I wish that she were here with me and that we weren’t sick.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more about my mum.

    We wish we could have arrived there two hours earlier.

    If I had not been tired, I would have helped her.

    If he had known the news, he might have told you.

    If it were to rain, I would stay at home.

    Inversion

    Not until we know more will we be abl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nly by changing how we live can we save the earth.

    Had I known that air conditioners cause so much pollution, I would never have bought one.

    There exist serious problems and there is still time to take actions.

    Ellipsis

    A word about your composition.

    Though tired, he was not disheartened.

    You would do the same.

    Sit down , please.

    We’ll do the best we can.

    Everybody gone?

    That letter was the last.

    Step 4: Some exercises on the Grammar.

    Step 5: Review Functional Items in the Units6-10

    Making prediction/ Supporting an opinion/ Express dos and don’ts/ Express feelings

    A. Making prediction: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How will people….

    Where will people work….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

    It would be bad for …. If…….

    It’s possible/ impossible to …..

    No one can predict what /when…...

    B. Supporting an opinion:

    I think that …. Because ….

    First,….

    One reason is that…..

    For example, …..

    If we/they were to …. We/ they could …..

    Challenging an opinion

    Perhaps, but what if/ about….

    Have you thought about….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

    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

    If I were you, I would …..

    C. Express dos and don’ts:

    You should always….

    You ought to /should….

    You must/ have to….

    You should not …..

    You should never….

    You must never…

    D. Express feelings

    How terrible!

    It makes me feel uneasy when…

    I think it’s very unpleasant……

    It makes me feel very worried….

    I get very upset….

    It’s a frightening thing….

    I dare not….

    I’m really scary….

    It takes my hair stand on end.

    Step 6: Some additional exercises.

    高一英语课件 篇4

    Teaching goals

    1. Talk about amusement parks

    2. Practice asking and giving directions

    3. Learn to use the -ing form (3) as adverbial

    4. Write a description

    Period 1 word study

    Word study

    Period 2 listening

    Step 1 Warming up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bout some extreme sports or fun

    2. Questions:

    Where can you experience such activities?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Have you ever tried sitting a roller coaster or a Bungee jumping or something else like these?

    How did you feel?

    Do you like it ? why?

    3. Fill in the blacks. (individual work). Then share the answer on the screen.

    4. Students tell about other activities, such as rock-climbing, rafting, skiing,

    surfing, skydiving and so on.

    5. There are such thrilling activities in some parks. You may experience some of

    the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 hope all of you can experience what you like.

    Step 2 Listening

    1. A theme park must have a special theme.

    2. Pre-listening: Go over the questions or sentences tha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t P.64 and P65 and guess

    3. While-listening:

    1).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book closed

    2). Listen again with the book open and individually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at P.64 and P.65.

    4.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Then with the class.

    5. Which of the parks do you think is better?

    Name Theme Your reason and ideas

    Lots of fun company The environment 1.have entertainment

    2.visit museums and exhibitions

    3.learn about environment

    4.learn how to protect

    environment

    Merry Rides Limited The ocean 1.Perople have jobs

    2.Learn about life in the ocean

    3.Have fun and learn

    Step 3 Summary

    1. Summary:

    T: In this period, we have talked and heard a lot about amusement parks. You may realize what amusing activities mean to people.

    Talks of amusement parks should accompany you all the way in life, not just limited in class. Do you think so?

    2. Homework

    a. Recall all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occur in this period.

    b. Write about your own experiences in a theme park

    c. Oral homework: talk about one of your experience in a theme park.

    Period 3 Speaking

    Step 1 Revision & Warming-up

    1. Review the new words

    2. Check oral homework: a report about your experience to a theme park.

    3. If you want to go to a theme park, how can you get there?

    Step 2 Listening

    Listen to 2 dialogue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book closed)

    (Bb) Where is she/he going?

    How to get there?

    Step 3 Speaking

    1. Pre-speaking

    1.T: Suppose we are at the main entrance of this theme park and we want to go to some places: the Ocean world, the History Land, the Bungee Jumping…

    Please write about how we can get there, according to page 65.

    2.practice: Make up dialogues, using the information above.

    Make up dialogues, talking about their own destinations.

    Step 4 Homework

    Surf the Internet and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me parks, the Ocean Park of Hong Kong, Walt Disney and Disneyland, and so on. Then write a few sentences about what you’ve got. Make a copy of 10 wonderful pictures that you find about theme parks, and your copies will be shown to others before the following lesson.

    Period 4 Reading

    Step 1 Revision

    1. New words

    2. Check the students’ homework and show the finest copies of theirs to the

    whole class. After the class watch the nic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the teacher

    gets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1). 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see in a theme park?

    2).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dventure sports?

    3). Do your town or city have an amusement park? What can you do there?

    4). Is a theme park different from a traditional park? Why?

    Step 2 Reading

    1. Skimming

    Question 1. How many theme parks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What are they ? Where are they?

    Question 2. What are the themes about?

    2. Scanning

    Question: What attract people in these theme parks?

    3. Then fill in the form below.

    Title Theme Parks (People can have fun and experience sth. different.)

    Par. Parks Themes Attractions

    1 The World Park To teach visitors sth…

    to help experience sth Buildings, castles, statues,

    customs of Chinese minorities,

    cartoon characters, animals

    2 The Ocean Park To get visitor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dea..

    to help people to explore the past. Thrills and entertainment;

    Rides,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bout life in the ocean,

    a conversation center,

    the dinosaur exhibition,

    the two giant pandas…

    3 Disneyland Walt Disney and his characters. Cartoon characters, rides, games, exhibitions; Universal

    4 New theme parks are being built.

    4. Check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 the screen.

    5. Dictate these sentences and explain their structures and meanings:

    (1) What they all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combine fun with the opportunityto learn something.

    这些公园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是把娱乐和学习的机会结合在一起。

    (2) But theme parks also try to make sure that visitors leave knowing more about the idea behind the park.

    但是主题公园也尽力保证游客们在离开时已对公园主题有更深的了解。

    (3) .Having enjoyed the rides at the Headland, visitors can take the shuttle to the Lowland.

    游客在高地车乘之后,可以坐穿梭车去低地。

    (4)Entering one of the attractions at Universal Studios is like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your favourite movie.

    走进Universal Studios其中一个吸引人的场地就象步入你最喜爱的电影中的一个画面。

    Entering one of the attractions at Universal Studios是动名词结构作主语;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your favourite film是动名词结构作宾语。

    (5) Visitors can go on exciting rides where they can feel what is it like to do the things they have seen their heroes do in the movie.

    游客们可以乘车参加令人刺激的兜风,感受他们在电影里看见的主角所经历的感觉。

    Where they can feel …是rides的定语从句

    What it is like to do the things 是feel的宾语从句

    They have seen their heroes do in the movie 是things的定语从句

    (6) The parks are becoming more advanced and new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experience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danger or risking injury.

    主题公园越来越先进,新的技术保障我们几乎能经历一切,但又不必冒受到伤害的危险。

    Step 3 homework

    1.Finish the reading part of the workbook.

    2.Get on line to search the information of a certain theme park that one is interested in and write a short description about that.

    3.List ideas for an “English-Speaking World Park”, using the form of Page 67.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Step 1 Revision

    1. Words

    2. Have a dictation about the text

    Step 2 Exercises about words

    Step 3 Grammar

    1. Study the example:

    2. Compare with another example:

    After they enjoy the rides at the Headland, visitors can take a cable car to the Lowland. →

    Having enjoyed the rides at the Headland, visitors can take a cable car to the Lowland.

    Summary: This Having enjoyed …means the subject has finished an action before he does another. The form is used to emphasize two actions that happen in different times.

    Suggested answers for part 2:

    Notes: The –ing form is used to tell about the result or aim of the main character.

    1. Jack and Jane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their trip to Walt Disney world, saying that they had a wonderful time.

    2. Kids have great fun in this world-famous theme park, discovering many cartoon characters seen on TV.

    3. He only paid half of the price for the seven-day ticket, having much saved.

    4. Having worked as a guide in her part time for 2 months, Sandy has made enough money to buy a five-day ticket to three water parks. (as in Part1)

    5. They went to visit Disney’s Animal Kingdom Theme Park right after breakfast, arriving at 9:00 .

    6. Having heard there would be a magic show, Jim decided to visit the World of Magic Theme Park instead of Universal. (as in Part1)

    Step 4 Homework

    Finish the word study and grammar part on the workbook.

    Read more passages about theme parks.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Step 1 Revision

    Step 2 Reading

    1.Question:

    1).What attraction can be found important in theme parks?

    → Rides, the “thrill ride” …

    2) How do people ride roller coasters nowadays?

    ---- Rides are wider and scarier than ever.

    The cars run faster, the tracks are higher, and people go through twists, loops, and drops. Some let people race against their friends.

    Some ride through darkness inside a mountain and a building.

    3). What is a thrill ride like?

    ---- Very exciting and scary.

    Thrill rides use speed, motion, and special effects to give you a thrill.

    Some let you feel what it is like to fall through the air.

    Some rides send you through caves and even rivers.

    Thrill rides can also send you into space or deep down in the ocean.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s

    3. Summary:

    We can imagine so many ways, but it’s still not enough.

    The only limit to the fun is the imagination of the designers of the thrill rides. It seems to be endless.

    对于这种乐趣的唯一限制是惊险车乘的设计者的想象力。设计工作是无穷无尽的。

    (这2句话表明一个事实:个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但又不断发展变化的,想象活动是无止境的,想象是创造的基础。)

    Quote: The great progress in science roots in completely new and brave imaginations of the human beings. ---- Dewey

    “科学的伟大进步源自于崭新与大胆的想象力。” ----- 杜 威

    Step 4 Tips

    Step 5 Exercises:

    1. The old man smokes a great deal, only his health worse.

    2. the host into the meeting room, we found many new faces.

    3. the Film Jurassic Park III, we walked out of the cinema.

    4. in the heavy rain, the pupils got all wet through.

    5. Visitors leave the museum more about nature.

    6.Dr Wu replied to the invitation, .

    高一英语课件 篇5

    【知识网络】

    一、重点词汇与短语

    1.way: 在表示“方式,方法”的意思时,要注意其搭配:

    way of doing something

    way (f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in this way=by this means

    by the way:顺便说说;顺便提起

    way of life:生活方式

    to my way of thinking:依我看来

    Some women like the older ways of doing things.

    有些女性喜欢处理事务的老办法。

    Can you suggest a good way for us to ask people to send us the money, and let us buy the gift when we get to the mainland?

    您能不能给我们建议一个好办法,让我们请大家送钱给我们,然后让我们在回到大陆时再购买礼物?

    Stress is a natural part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it.

    压力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法逃避。

    In this way, Americans 'send their climates' to people in other states.

    这样美国人把'本地的气候'传送给其它州的人。

    In this way, he has begun his own private 'telephone' service.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私人'电话'业务。

    Each successful manager has a way of his own in bringing his views to bear.

    每一个成功的经理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别人接受他的意见。

    By the way, what happened to the money?

    顺便问一句,那笔钱后来怎么样了?

    2.likely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 预期的,可能的”。常用于下列句型:

    It is likely that somebody does/do something

    Somebody is/are likely to do something

    It is very likely that she will ring me tonight.

    今晚她很可能给我打电话。

    She is very likely to ring me tonight.

    It isn’t likely to rain tomorrow.

    明天不大可能下雨。

    Note: 许多同学认为以-ly结尾的是副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一个形容词后加-ly,那么常常是一个副词,但是如果在名词后加上-ly,那往往是一个形容词。

    例如:

    lovely, friendly, manly, comradely 等都是名词加上-ly后变成的形容词。

    那个骗子擅长骗人。

    3.examine的用法小结:

    (1)examine 作及物动词,意思是“检查;细看”。例如:

    All the machines will be examined.

    所有机器都将检查一遍。

    ”Yesterday the firemen examined the ground carefully, but were not able to find any broken glass.“

    ”昨天,消防队员们仔细地检查了地面,但未能找到任何碎玻璃。“

    (2)examine还有“对…进行考试”的意思,此时常在表示测试科目名词前加介词in或on。

    例如:

    He examined the boys in English.

    他考孩子们的英语。

    The teacher will examine the class on everything they have learnt this year.

    教师要考学生今年学过的所有知识。

    (3)examine还可以表示“询问;查问;对…进行审查”。例如:

    He wa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他被警察查问。

    (4)同义词:test vt. 测试 quiz:n. 测验

    二、词义辨析

    1.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ike

    (1)for example用来举例说明。为句中插入语,其前后需用逗号隔开。它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Fox example, liquid has no definite shape.

    例如,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Noise, for example, is a kind of pollution.

    例如,噪音是一种污染。

    Many great men have risen from poverty-Lincoln and Edison, for example.

    许多伟人是从贫困中崛起的-比如林肯和爱迪生。

    (2)such as用来列举同类人或事物中的几个例子。such as后切不可用逗号,

    如:

    Some of the European languages come from Latin, such as French, Italian and Spanish.

    有些欧洲语言来源于拉丁语,例如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Note: 使用such as来举例子,只能举其中一部分,不能全部举出。若全部举出,要改用namely或者that is to say(意为:即)。

    如:

    He knows four languages, namely(=that is to say) Chinese, English, Russian and French.

    他精通四门语言,即汉语、英语、俄语和法语。

    (3)like也常用来举例,可与such as互换。

    如:

    Some cold-blooded animals, like(=such as) the cat, the dog or the wolf, do not need to hibernate.

    such as 用于举例时可以分开使用,这是不能与like互换。

    Such people as you described just now are very common these days.

    像你刚才描述的那种人这些日子很常见。

    (4)for instance经常与for example互换。

    如:

    There are occupations (which are) more dangerous than truck driving;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training tigers. 比开卡车危险的职业还是有的,比如说驯老虎。

    2.opportunity ,occasion与chance的区别:

    opportunity, occasion, chance这组词的一般含义是“时机”或“机会”。不管在口语中或者在文学作品中,这几个都是常用的词。

    (1)opportunity表示某时机符合自己想干某事的意愿、目的、雄心甚至野心。常与动词have, get, find, create, take, miss等连用。

    例如:

    They are wait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ction:他们正在伺机而动

    to avail oneself of the opportunity to say a few words:借此机会说几句话

    I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visiting my aunt while I was in Shanghai.

    我利用在上海的机会探望了我的姑姑。

    Perhap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truth in both these pictures, but few of us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find out.

    或许这两种想象中都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但是我们中很少有人有机会去发现它。

    (2)occasion含有opportunity所能表达的这样一层意思:某时机能激发或唤起某人的某种行为,

    如:

    在“必要时”一语中便包含着激发某行为的时刻,此语可译为When occasion demands…;“这不是哭泣的时候。”这句话可译为It's no occasion for crying。在to have no occasion to do…固定词组中,occasion之所以能够引申为reason或cause的含义,也是与occasion的上述基本词义有关的。

    再如:

    This sort of thing is usual on occasions like this. 这类事情在这种场合是常见的。

    This is not an occasion for laughter.

    这不是笑的时候。(指不适合于笑,或不是笑的场合。)

    (3)chance表示幸运或偶然的时机,还可以指可能性的程度。

    例如:

    What are your chances of being promoted?你升职的可能性有多大?

    N o one discovers a rarity by chance. 侥幸发现一件珍品的人是没有的。

    三、重点句型

    1.-What’s the matter?

    -I’ve got a pain here.

    询问某人身体如何,除了用以上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用“What’s wrong with you?”。其中,wrong是形容词,而例句中的the matter为名词。在口语中都是很常用的。

    例如:

    --What’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了?)

    --I’ve had a bad headache ever since this morning. (自从今天早晨我的头就很痛。)

    2.A healthy diet should include a variety of food, most of which should be rich in nutrients.

    此句中的most of which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这是考试中常考的一类题目。

    再如:

    There are all kinds of trees in the forest, most of which are tall ones.

    There are all kinds of trees in the forest, and most of them are tall ones.

    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它们中大部分是很高的树。

    以上两句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要注意:第一句是most of 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第二句为and引导的并列句。做题时,关键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尤其是有关连词的问题。

    3.Only in that way will we be ready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life.

    only置于句首而且修饰状语时,句子用倒装语序;但是,如果only在句首修饰主语,那就用陈述语序。

    例如:

    Only people with tickets can go into the cinema. 只有那些有票的人才可以进电影院。

    Only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had they finished the difficult task.

    只是到了上个月的月底他们才完成了那项困难的任务。

    四、语法复习

    情态动词had better, should, ought to,常被用来表示:义务、责任和规劝。

    1.had better(提示:无人称的变化,不可用has/have替换它们;不用于第一人称。)意思是“最好”,后面跟动词原形,即had better do something;否定式是had better not do something。

    如:

    You’d better wait outside.

    你最好在外面等着。

    You’d better not stand in the street. There comes a car.

    你最好别站在街上。来车了。

    2.should用作情态动词时,各种人称单、复数通用。主要用法有:

    (1)表示“义务、责任”,译为“应该”,

    例如:

    You should tell the students to respect their parents. 你应该告诉学生尊敬父母。

    This is an important point that we should remember. 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要点。

    (2)表示“可能性、推测或理论”,常翻译成汉语的“可能…,该…”。

    例如:

    They should be there by tomorrow, I think. 我想他们明天该到那儿。

    It’s already three o’clock, the football game should begin soon.

    已经三点钟了,足球比赛不久就该开始了。

    (3)说话人在提出意见、建议、请求时,可用should表示委婉、谦逊的语气,有时相当于“可、倒是;想”等。

    例如:

    I should say it would be better to ask him about it again.

    关于这件事我看最好再问他一下。(提出意见)

    I should think so. 我也是这么想的。

    (4)表“吃惊”。

    例如:

    I’m surprised that you should have been late.

    你居然迟到了,真让我吃惊。

    We are surprised that they should have been fooled by such a simple trick.

    他们竟然被这么个简单的诡计所愚弄,真让我们吃惊。

    3.ought to

    ought to无人称和时态变化,只有ought to一种形式,后面跟动词原形,表示“有义务或责任”做某事,语气比should强,表示客观上应该做某事,也可表示“劝告”。否定式为ought not to

    如:

    You ought to obey your parents.

    你应该听父母的话。

    I knew that I ought not to tell him about it, so I didn’t.我知道我不该告诉他这件事,所以我没有告诉他。

    Note:“should(ought to)+不定式一般式”用来谈论现在和将来“应该…”,若谈论过去“应该…”要用should(ought to)+不定式的完成式,即should/ought to have done。其否定式表示“过去不应做但做了”。

    例如:

    I should/ought to have done such a thing.

    我本应该做这件事的。(却没有做)

    You should not/ought not to have gone back to work without the doctor’s permission.

    你不应该未经医生许可就去工作。(你却回去工作了)

    【考点透视 考例精析】

    [考点] 考查情态动词的用法区别。

    [考例1]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egulations, anyone who intends to get a driver’s licence ______ take an eye test. (NMET春季上海,29)

    A.can B.must C.would D.may

    [解析] B must根据句意,此处意思是“必须”,要获得驾驶执照必须进行视力测试。can为“能够”;would为“愿意”;may为“可以”。

    [考点] 考查情态动词的意义区别。

    [考例2] I often see lights in that empty house. Do you think I ________ report it to the police? (NMET全国卷I, 21)

    A.should B.may C.will D.can

    [解析] A should表示“应该”。因为经常看见那座空房子里有灯光,所以征求对方的意见是否应该向警察报告。

    [考点] 考查“should + have + done”的用法。

    [考例3] Mr. White ______ at 8:30 for the meeting, but he didn’t turn up. (NMET全国卷,27)

    A.should have arrived B.should arrive

    C.should have had arrived D.should be arriving

    [解析] A 此句所使用的是“should + have + 过去分词”结构表示本来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所提供的场景是but he didn’t turn up,说明他本来应该8:30来开会,但没有来。再如:

    You should have done your homework by yourself.

    你本来该独立完成作业。

    【基础演练】

    一、根据所给首字母或括号中的汉语意思填写句子空格中所缺的单词。

    1.Young people usually have more ______(精力) than the old.

    2.You have to _______(权衡)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downtown against the disadvantages.

    3.This drink is a m_______ of three different sorts.

    4.A c________ change takes place in any substance when it burns.

    5.The ________(作用) of an adjective is to describe or add to the meaning of a noun.

    6.The Olympic Games begin with a _______(行进) of all the competing nations.

    7.Two parties may have _______(冲突) of ideas or goals.

    8.An a________ is a disagreement or problem between two people in which they use words to fight.

    9. c________ college teaches things that would be useful in business.

    10.Usually people don't _______(尊敬) those who are too compliant.

    二、单项填空:

    1.On a cold winter night, I ______ spend an evening watching TV.

    A.have to can B.have to be able C.have be able to D.have to be able to

    2.”May I sit here?“ ”No, you _______.“

    A.must B.had better C.mustn't D.needn't

    3. --”Why is he late?“

    --”He _____ the bus.“

    A.must miss B.had to miss

    C.should have missed D.must have missed

    4.We didn't see him at the lecture yesterday. He ______ it.

    A.mustn't attend B.can't have attended

    C.would have not attend D.needed have attended

    5.The policeman told the pupil, ”You _____ play football in the street.“

    A.mustn't B.needn't C.can't D.shouldn't

    6.--”What has happened to Peter?“

    --”I don't know. He _____ lost.“

    A.can't have got B.might have got C.might get D.can got

    7.You _____ allowed the child to go alone.

    A.mustn't have B.had not have to C.ought not to D.ought not to have

    8.He says you ______ have his bike if you don't take good care of it.

    A. shan't B.won't C.mustn't D.needn't

    9.--”Are you still going to England for your holiday?“

    --”Yes, but I really _____ because I don't have much money.“

    A. can't B.won't C.shouldn't D.mustn't

    10.–I’ll tell Mary about her new job tomorrow.

    --You ______her last week. (NMET 20福建,32)

    A.ought to tell B. would have told

    C.must tell D.should have told

    【能力拓展】

    阅读理解:

    It was one of the hottest August days, the fourth, and at twelve o’clock exactly, for a church clock was striking the hour, that a short, heavily built woman of about fifty, carrying a shopping bag, came out from the darkness of an old storehouse where she worked every morning as a checker, and set off along the narrow gray street to a bus stop. Most of the factories and offices in the town were closed for two weeks but the storehouse, which held foodstuffs(食品) and other goods, had remained open during the holidays. The heat, made worse by the heavy smell of petrol from the main street nearby and undisturbed by the slightest current(气流) of cooler air, surrounded her. She was neither dressed nor built for energetic activity on a hot day, being very short indeed, and fat, so that she had to roll a little in order to get along. Her shoes made loud footsteps in the silence of the empty street of closed buildings. The worn old bag she carried caused her to lean over slightly to her right as she walked, but it was clear that she was used to carrying such heavy weights.

    Reaching her usual stop, she put down her bag and rested. Then, suddenly realizing being watched, she turned quickly round and looked sharply upward at the tall man behind her.

    He was the only other person waiting, and indeed, at that moment, the only other person in the street. She had never spoken to him, yet his face was already familiar to her. She had seen it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nd for all she knew, the day before that as well. For the last three or four days anyway, this great nervous lump of a man, waiting for a bus or hanging about on the footpath outside the storehouse, had become a figure of the street for her; and what was more, a figure of a certain definite(明确的) type, though she had yet to put her finger on exactly which type it was. More than once, she had felt his interest in her and she had wondered whether he was a policeman.

    1.There were so few people out in this particular street. It was probably mainly because ________.

    A.most workers were on holiday

    B.it was too hot to be outside at midday

    C.the lunch-time break had not yet started

    D.very few people lived in the area now

    2.From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_________________.

    A.the woman was fond of dressing up

    B.something was wrong with the woman’s right leg

    C.almost all the shops were closed except the store house

    D.the woman had to walk fast as she was busy

    3.The woman turned around at the bus stop because _____________.

    A.she heard someone coming B.she thought the bus was coming

    C.she thought of her heavy bag D.she felt someone looking at her

    4.The underlined phrase “hanging about” in the 3nd paragraph means ___________.

    A.thinking about B.walking around

    C.looking around D.running about

    5.The woman recognized the man by the bus stop because _______________.

    A.he was the local policeman

    B.he traveled on the bus quite regularly

    C.he had been near the store house before

    D.he was interested in her

    参考答案

    高一部分

    Units 13-14 (B1)

    基础演练

    一、1.energy 2.balance 3.mixture 4.chemical 5.function 6.parade 7.conflict 8.argument 9.commercial 10.respect

    二、1-5 DCDBA 6-10 BDACD

    能力拓展

    1-5 BCDBC

    1.B 文章第一段第三、四句话为答案依据。

    2.C文章第一段第二句话为答案依据。“Most of the factories and offices in the town were closed for two weeks but the storehouse, which held foodstuffs(食品) and other goods, had remained open during the holidays.”

    3.D 文章第二段第二句话为答案依据。“suddenly realizing being watched, she turned quickly round and looked sharply upward at the tall man behind her”。

    4.B 等车时动作肯定是走来走去,故选walking around。

    5.C文章第三段第三、四、五句话。

    高一英语课件 篇6

    1.recognize的用法小结:

    (1)to know again (somebody or something ) that one has seen (or heard, etc) before 认出

    I recognized Peter although I hadn't seen him for 10 years.

    虽然我有没看到彼得了,但我认出了他。

    I don't recognize this word -- what does it mean?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它的意思是什么?

    Many fail to recognize that all these things are in danger of denied.

    许多人没有看到这一切正处于失去的危险之中。

    (2)to accept as a fact; to admit承认;认可常用于以下结构:

    recogniz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recognize somebody as …

    We all recognize him to be clever.

    我们都承认他是非常聪明的。

    We recognize that country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我们承认那个国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He didn’t recognize that he was wrong.

    他不承认他错了。

    (3)be prepared to admit or be aware of (something.); realize. 认清(某事);认识到

    He recognized his lack of qualifications/that he was not qualified for the post.

    他认识到自己不够条件/没有资格担任那个职务。

    (1)marry为及物动词,宾语是somebody,不能加任何介词;而且是瞬时动词,不能与一段时间连用。

    例如:

    I am going to marry John. 我要和约翰结婚了。

    (2)词组 somebody be married to somebody表示已婚的状态,这时可以与一段时间连用。例如:

    Mary has been married to John for two years. 玛丽与约翰已结婚两年了。

    (3)词组somebody get married to somebody表示的是瞬间的动作,不可与一段时间连用。

    She got married to him last year. 她去年与他结婚了。

    (4)词组 marry somebody to somebody: 使结婚;嫁(女);把…嫁给…

    He married his daughter to a businessman. 他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商人。

    The priest married them. 牧师主持他们的婚礼。

    (1)后面跟表示“钱”的名词,意思是“值多少钱”。

    例如:

    How much is this bicycle worth? It's worth £50.

    这辆自行车值多少钱?值50英磅。

    (2)“值得…的”,可以用-doing这种主动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这本书值得读。

    This watch is worth repairing. 这只表值得修理。

    (3)需要加强语气时,worth前可以用well,但不可以用very。

    例如:

    The film is very exciting. It is well worth seeing again.

    这部电影很令人振奋。很值得再看一遍。

    (4)it可以作be worth的形式主语。

    It isn’t worth getting angry with him.

    =He is not worth getting angry with.

    犯不上跟他生气。

    注意:(1)worthy后面要用“介词of + 动词-ing形式的被动式”或者“不定式的被动式”,表示“值得…的”。

    例如:

    This novel is worthy of being read a second time. = This novel is worthy to be read a second time. (这本小说值得再看一遍。)

    (2)worthwhile也表示“值得…的”。要注意此结构:

    It is worthwhile reading the novel a second time. ( 这本小说值得再读一遍 )

    4.“祈使句 + and /then /or /otherwise + 陈述句”结构的用法:

    在此结构中,前两个起连接作用的词表示顺接关系,后两个表示逆接关系;前面的祈使句相当于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而陈述句表示结果;可以转换为带有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转换时要注意连接词的使用。

    例如:

    Work harder and/then you will succeed in your studies. (注意:此句中and和then只能用一个,不能一起使用。)

    =If you work harder, you’ll succeed in your studies.

    (如果你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你就会成功。注意:and和then可以互换,只能用其中一个。)

    Study hard, or/otherwise you’ll fail in your exams.

    =If you don’t study hard, you’ll fail in your exams.

    1.accept, receive与take的区别:

    receive, accept, take这三个词都有“接受”的意思。

    (1)receive表示被动地接受。

    例如:

    Then he smiled and told me I would receive an extra £100 a year!

    后来他笑了,并且告诉我说,我将一年收到一百英镑的额外收入!

    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 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如果你收到这样的一种请求,你不会不服从的!

    A baby can only receive sense impressions, but it does not understand them.

    婴儿只能接受感官方面的印象,而不能理解。

    (2)accept总表示主动而且高兴地接受。

    例如:

    Please accept my apologies. 请接受我的歉意。

    The villagers have told him that they will not accept the inn even if he gives it away.

    村民们告诉他说,即使他把那小酒店白送给人家,也没有人会接受的。

    She has received his present, but she will not accept it.

    她收到了他的礼物,但她是不会接受的。

    There is no accepted theor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没有公认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3)take所表示的接受包含着有人赠给的意思。

    例如:

    Did you take his advice? 你接受了他的建议了吗?

    He takes anything he is given. 给他什么他就要什么。

    (4)receive还表示“接待、接见”的意思。

    例如:

    The hotel is now open to receive guests. 这家旅馆现在开业接待客人了。

    2.after all, above all, at all, in all

    (1)after all: 置于句首时表示提醒对方注意,常翻译成“别忘了”;置于句末时表示“与预料的情况相反”。

    例如:

    Don’t be too strict with him. After all, he is only a child.

    对他不要过于严格。别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I thought I would fail in the last exam, but I passed, after all.

    我原以为上次考试我会不及格,但是没有想到我竟然及格了。

    Above all, I love taking a walk every evening.

    首先,我喜欢每天晚上散步。

    (3)at all: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表示加强语气。常翻译成:“根本、丝毫”等。

    例如:

    I'm not at all sorry I came, I'm glad! 我来了一点也不遗憾,我很高兴。

    There was nothing at all to eat. 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吃。

    Are you at all worried about the forecast? 你对这项预报不担一点心吗?

    There were twelve of us in all for dinner. 我们一共12人吃饭。

    1.I’d rather not tell you.

    注意:somebody would rather do something表示“某人宁愿做某事”;它的否定句表示“某人还是别…”。

    例如:

    I would rather go there by bus. (我宁愿坐公共汽车去那里。)

    I would rather not sit there doing nothing. (我不愿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

    2.on’t touch anything, unless your teacher tells you to.

    unless引导的从句有时可以和if引导的否定条件句互换,此句可以改成:…, if your teacher doesn’t tell you to. 另外要注意句末的to后省略了touch something。

    再如:

    I won’t go with you unless you tell me who will be with us.

    如果你不告诉我谁将和我们一起,我就不会和你一起去。

    3.here’s no doubt that 100 years ago animal testing was cruel but today animals in experiments are very well taken of.

    此句中There’s no doubt that…为固定句型,意思是“毫无疑问”。

    再如: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e is our model in work. 毫无疑问,他是我们工作中的模范。

    情态动词must, can/could, may/might表示推测、猜测、可能的用法。

    1.表示对所发生的事情或情景作出“很肯定”的推测时,肯定式用must,否定式用can’t,意思是“一定,想必;不可能”。

    例如:

    The new term has just started. She must be very busy preparing her lessons.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她现在一定是忙于备课。

    They can’t be at home now. It is now 10 o’clock. They must be in the office.

    他们现在不可能在家。现在是10点钟。他们一定在办公室。

    2.表示对当前发生的事或者情况作出较有可能的推测时用can,相当于“可能是、也许会、会”。

    例如:

    It can be true.

    这可能是真的。

    Watching TV for a long time can damage your eyes.

    看电视的时间长有可能损伤你的视力。

    3.表示对当前发生的事或者情况作出“不太肯定”的推测时,用may/might/could,相当于“也许、有可能”。Might和could不是表示过去,它们和may一样,都表示“现在的推测”,但是语气较委婉,或者表示可能性更小一些。

    例如:

    George hasn’t come yet. He may/might/could busy today.

    乔治还没有来。他今天可能忙。

    I can’t see clearly. There may/might/could a person in the darkness.

    我看不清楚。黑暗中可能有个人。

    [考点] 考查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考例1] How ______ you say that you really understand the whole story if you have covered only part of the article? (上海,29)

    [解析] A can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中表示惊异、不相信等,意思是“可能、能够”。在此句中,can表示惊异的感情色彩。

    [拓展] “can”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句子在口语中是很常见的。

    再如:

    How can you say that? After all, you are a student now, and you should study hard.

    你怎么能够那么说?别忘了,你现在是个学生,你应该努力学习。

    [考点] 考查表“发生”的词组的用法区别。

    [考例2] An accident ___________ in the street. ____________ happened to me that I was on the spot.

    A.took place, It B.happened, That C.happened, It D.broke out, That

    [解析] C 本句牵扯到表示“发生”意义的词组的区别。Take place表示“必然、自然地发生”;happen表示“意外发生”;break out表示“(火、战争、瘟疫等)爆发”。从第二个句子的结构来看,that引导的从句为真正的主语,前面用形式宾语it来代替。所以选择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推测结构的否定用法。

    [考例3] –I heard they went skiing in the mountains last winter.(NMET北京,31)

    --It ________ true because there was little snow there.

    A.may not be B.won’t be C.couldn’t be D.mustn’t be

    [解析] C couldn’t be true表示“这件事不可能是真的”。“There was little snow”说明了原因。

    [考点] 本题考查否定转移时反意疑问句的用法。

    [考例4] Maybe you’ve made a mistake. I don’t think he knows you, _________?

    A.don’t you B.do I C.does he D.doesn’t he

    [解析] C I/we don’t think后面跟宾语从句时,出现了“否定转移”现象,其反意疑问句应该根据从句来变。

    一、根据所给首字母或括号中的汉语意思填写句子空格中所缺的单词。

    1.They c_______ you just to get in the night club.

    2.The operation p_______ a complete success.

    3.The 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you must be careful enough not to make any mistake. Even a small one may c______ you your job.

    4.All schools are under the c_______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5.He earned 200,000 dollars in only one month. Of course he was a s____________ businessman.

    6.Sometimes a few words of c_____ to the one who has just failed may encourage him to stand up.

    7.This new model is of high _________ (质量)and is not expensive either.

    8.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report, the weather will ________(继续) fine till this weekend.

    9.At the end of an hour's play the ________(优势) lay definitely with him.

    10.I am ________(肯定) that I gave you his address.

    二、单项填空:

    1.Let’s keep to the point or we _______any decisions. (NMET I)

    A. will never reach B.have never reached

    2.–Isn’t that Ann’s husomebodyand over there? (NMET 2004 I)

    --No, it __________ be him. I’m sure he doesn’t wear glassed.

    A.can’t B.must not C.won’t D.may not

    3.The mayor of Beijing says that all construction work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________ by . (北京卷 2004)

    A.has been completed B.has completed

    C.will have been completed D.will have completed

    4.–Who’s that speaking?

    --Mathilde Loisel.

    --Mathilde! Oh, yes. Sorry. I __________ your voice.

    A.didn’t know B.don’t know C.didn’t recognize D.don’t recognize

    5.Of all the books on the desk,________ is of any use for our study. [06 四川卷]

    A.nothing B.no one C.neither D.none

    6.Listen! There’s a lot of noise from next door. They _________ a party.

    A.could have had B.must be having C.should have had D.can be having

    7.“Put that away _________ it’s broken.” Mum said angrily when Johnny played with the precious vase.

    A.unless B.before C.once D.until

    8.______ in 1636, Harvar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ounded B.Founding C.Being founded D.It was founded

    9.The police tried to find the _______ child. But without ________ luck, they didn’t find him.

    A.lost, a B.missing, / C.losing, a D.missing, /

    10.It started _______ and I was beginning _______ how important his decision was that I should take an umbrella.

    A.to rain, to realize B.raining, realizing

    C.raining, to realize D.to rain, realizing

    完形填空:

    George Pickens had been making a wish daily as a worker at Central Bank.

    All over the country banks were being (1) . George thought, (2) this bank? Didn’t robbers hear of its four-million-dollar (3) ? Were they afraid of Mr. Ackerman, the old (4) guard, who hadn’t (5) his gun in twenty-two years?

    Of course George had a(an) (6) for wanting the bank to be robbed. (7) , he couldn’t simply take bills that were under his (8) all day long. So he had thought of another (9) to get them. His plan was (10) . It went like this:

    If Bank Robber A holds up Bank Teller B…

    And if Bank Teller B gives Bank Robber A a certain sum of money…

    What is to prevent Bank Teller B from (11) all the money left and (12) that it was taken away by Bank Robber A?

    There were only one (13) . Where was Bank Robber A?

    One morning George entered the bank. “Good morning, Mr Burrows,” he said (14) . The bank president said something in a (15) voice to George and went into his office.

    At two o’clock Bank Robber A walked in. George (16) he was a bank robber. For one thing, he stole in. For another thing, he wore a mask(面罩).

    “This is a holdup,” the man said (17) . He took a gun from his pocket. The (18) made a small sound. “You!” the bank robber said, “Lie down on the floor!” Mr Ackerman lay down. The robber stepped (19) to George’s cage.

    “All right,” he said. “Hand it over.”

    “Yes, sir,” George reached into his drawer and took all the bills from the top part close to six thousand dollars. He passed them through the window. The robber took them, put them into his pocket, and (20) to leave.

    Then, while everyone watched Bank Robber A, Bank Teller B calmly lifted off the top part of the drawer and got the bills from the bottom part into his pockets.

    1. A.repaired B.broken C.robbed D.built

    2. A.Why not B.What about C.How about D.How is

    3. A.money B.capital C.note D.bill

    4. A.door B.body C.safety D.bank

    5. A. pulled out B.got C.carried out D.kept

    6. A. chance B.eason C.excuse D.time

    7. A.Of all B.In all C.Above all D.After all

    8. A.hands B.desks C.drawer D.control

    10. A. perfect B.complete C.easy D.simple

    11. A.robbing B.stealing C.keeping D.taking

    12. A.telling B.thinking C.insisting D.imagining

    13. A.secret B.problem C.thing D.puzzle

    14.A.cheerfully B.calmly C.anxiously D.eagerly

    15. A.loud B.low C.big D.worrying

    16. A.trusted B.recognized C.supposed D.knew

    17. A.angrily B.roughly C.firmly D.politely

    18. A.robber B.manager C.guard D.customer

    19. A.on B.above C.through D.over

    20. A.turned B.decided C.signed D.drew

    一、1.charged 2.proved 3.cost 4.control 5.successful 6.comfort 7.quality 8.continue 9.advantage 10.positive

    参考答案与解析:

    1-5 CABDD 6-10 BDACD 11-15 CCBAB 16-20 DBCDA

    1.C 从全文看来,整篇围绕着抢银行而展开, A. repair修理;B. “破坏”;D. build,建立,均不合题意。

    2.A George作为Central Bank的一个员工,所惊奇的是在全国的银行都被抢劫时,为什么独独他所在的银行没有被抢。

    3.B capital “资本,资金”,与题意相符。

    4.D 在银行,明显为 bank guard,与前文一直提到的rob相照应。

    5.A pull out “掏出,拔掉”。这家银行没有被抢劫,难道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个二十年没有掏出枪的老保安?

    6.B reason 原因;上文说George想让银行被抢,下文便介绍他这种想法出现的原因。

    7.D after all “毕竟”; B. in all 总计;C. above all “首先”。George 想得到所有的钱,显然是不可能的,表示退一步来说的,只有选择D。

    8.A under one’s hand “在某人指示下,受某人支配、掌握”。

    8.C 靠正常工资难以满足George,所以他想到另一条获得大钱的方法。所以是another way。

    10.D 从后面的意思看,他的计划应该是“simple”。

    11.C “keep something + done”“使…处于某种情况下”。

    12.C insist“坚持”,表示强调。

    13. B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George所考虑的步骤有一个仅有的“问题”,即“Where was Bank Robber A?”

    14.A cheerfully “欢悦地,高兴地”,与George当时的心情相配,他考虑了整个计划,想着马上就能实现多钱的梦想,自然高兴异常。

    15.B in a low voice“以极低的声音”。

    16.D 从下文,那个人破门而入,并戴着面罩,他“知道”是个robber,是断定。

    17.B roughly“粗鲁地,粗暴地”,正符合robber的身份,符合语言环境。

    18.C 显然与robber相对的,guard的作用突显出来。

    19.D step over to 表示动作的趋向。

    20.A turn to “转身”。Robber抢了钱,肯定是转身离开,扬长而去。

    高一英语课件 篇7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vt2=2gs

    竖直上抛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2g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论:1)v=vt/2

    2)S2—S1=S3—S2=S4—S3=……=△S=aT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vt2—v02=2as

    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最大: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高一英语课件 篇8

    运用所学语言,围绕体育活动这一题材,完成教科书和练习册中规定的听、说、写的任务。阅读课文“the olympic games”,认真理解,并完成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

    熟练who / which / that / whom以及介词 + whom /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i quite like football / i like to skate with my friends / i enjoy watching tv .

    i prefer vegetable to meet / my favorite song is “right here waiting” / what’s your favorite ? / which do you prefer , …or…? / i prefer sth .

    better do it later / i think it’s better if you do it later / what about going there by bus ? / i prefer to do…

    how about a cup of coffe ?

    -would you please let me know your address ? -sure . no.5 street .

    -will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fish ? -certainly . / sure . / no problem .

    1.do you often have sports at school ? 你在学校常做运动吗?

    sport指户外游戏或运动,仅限于体力锻炼,包括娱乐性的及竞赛性的;不以胜负为目的。而game则指有一定规则的.,双方竞争的游戏或运动,既可以是体力运动,也可以是脑力劳动,以输赢为主要目的。sports和games都表示“运动会”,但有大、小之分,如school sports(校运会),the asian games(亚运会),the olympic games(奥运会)

    2.which do you prefer , horse riding or shooting ?

    prefer意为“宁愿要”或“更喜欢”,与“like…better”意思比较接近,但使用不同。prefer后面可以接名词,不定式或v·ing形式构成动宾结构,还可以用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 .的句型表示比较级,常用句型如下:

    ▲prefer a to b . 喜欢a胜于b。相当于like a better than b . to为介词,后面可接名词或动词。

    ①i prefer tea to milk . 我喜欢茶不太喜欢奶。

    ②he told me he preferred the country life to the city life . 他告诉我,和城市生活相比,他更喜欢乡村生活。

    ③even on holidays , she prefers doing something to doing nothing . 即使在假日里,她也愿意干点什么事,而不愿意闲着。

    ▲prefer单独使用时,相当于like very much .后面可接名词、代词、不定式。

    ①she preferred to work and live with the common people . 她喜欢工作在普通人中间。

    ②do you prefer staying with your children on holidays ? 你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度假吗?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 宁愿做…,也不愿做…。

    ①i preferred to stay behind rather than go with you . 我宁愿留下来不愿和你们去。

    ②she preferred to write to him rather than telephone him . 她宁愿给他写信也不愿给他打电话。

    3.what about wrestling and sailing ? 摔跤和赛舰又怎么样呢?

    高一英语课件 篇9

    一、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理解“雅舍”之“陋”以及雅舍之“雅”。

    2.理解文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旨趣,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3.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

    1.导入新课:(板书:陋室--雅舍)投影1:《陋室铭》齐读。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主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高雅之气弥漫其中。一千多年后,梁实秋写了散文《雅舍》,那么,这“雅舍”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欣赏梁实秋的《雅舍》。

    《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致”之文又岂可不读?我们不妨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么有味道的文章,我也忍不住读上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1、2、3段,老师范读4、5两段,全班一起读6、7段)

    2.正音,出示几个难理解的词语解释(投影3),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此文既题为“雅舍”,则作者写作重点自为“雅舍”,那么大家能否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体现“雅舍”特点的语句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

    明确: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个性”两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点,因而这两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

    3.既然“雅舍”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有个性,那么“雅舍”到底具有怎样的个性呢?

    提示: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文中所有出现的“雅舍”两字上都标有引号,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引号是否和“雅舍”的个性有关?“雅舍”到底是“雅”还是“陋”呢?

    请大家跳读全文,品味雅舍之独特个性。找找雅舍之“陋”与雅舍之“雅”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同学找找体现“雅舍”之陋及“雅舍”之“雅”的语句,并作简要的概括。

    小结:这不就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吗?这样一个居所究竟“雅”在何处呢?

    (1)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第2段)

    (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

    (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第5段)

    (好一句不复他求,好一句俱不从俗,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而这简朴陈设的内涵便是梁实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雅人才能欣赏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

    小结:可见“雅舍”之“雅”体现在自然风光之雅、陈设脱俗之雅,更体现在主人思想情趣之雅上。

    (三)深入思考,体会本文中所蕴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思考:如此“个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却处之泰然,更欣欣然命名为“雅舍”,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旨趣?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难句的理解来体会这种旨趣。

    出示(投影5):

    (1)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经济便体现在砖柱、木头架子、竹蓖墙、泥灰以及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之情。

    (2) ……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无奈的自嘲式幽默便体现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苦中作乐。

    (3) ……我则久而安之。

    --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作者却以近似于赞美的笔调描绘它,幽默自嘲,别有味道。

    (4)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在雅舍则格外猖獗……但是我仍安之。

    --对现实不满、无奈,但能安然对待,一种豁达心胸也油然突现了。

    (5)……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没有直接表示对战争、对生活的不满,转而欣赏清风明月,这便是随遇而安的超脱了。

    (6)我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梁实秋却能从苦难中寻觅诗意,安然视“雅舍”为家,可见雅舍对于梁实秋已经超出了一种物质的寄托,已然成为了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依附。这里,梁实秋身上那种豁达平和、苦中作乐、随遇而安的心态体现得非常突出。

    (提示:抗战次年,即1938年,梁实秋先生被迫内迁重庆,在那他购平房一栋,命曰雅舍,这一住便是整整八年)

    点拨: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但更多得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雅舍》之所以动人,还因其行文的幽默诙谐。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在那些文字上?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点拨:本文语言风格无外乎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文笔轻松洒脱,或自嘲自解,或正话反说,或文白相间,或巧用典故。文中第4段堪称经典。(稍加分析,集体朗读)

    据说《雅舍小品》这部散文集至今已经重版了五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欣赏、品味,我相信《雅舍》这篇散文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老师也希望作者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会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再次品味文中语言的风格、作者的人生旨趣。

    为自己的居室、宿舍取一能够体现其独特个性的“雅”名。

    高一英语课件 篇10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 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 )--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 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 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 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 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 ;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 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 )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 ;(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 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 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 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 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 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 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 着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 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 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 )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 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 “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 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 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 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 ,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 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 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 ”,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 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 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 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 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我们先讨论“回合”。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信息沟,教师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要 启发学生获得信息或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信息。一般会话结构是两话步:一种是A(问)--B(答),A(再问 )--B(再答);一种是A(问)--B(答),B(问)--A(答)。而课堂会话结构是三话步:T(教师问 )--S(学生答)--T(教师评价小结)。第三话步是信息的反馈, 即使有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等于 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应重复学生的回答以面向全体学生。

    由回合到课段,提问有一个开始到结束的框架,每次提问都有一个焦点,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 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于漪老师《七根火柴》第21 节的提问设计是:(1)无名战士留给人间 的最后话语是什么?(2)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两个是表层问题。)(3 )这些言行显示 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 他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这两个是深层问题。)《截肢 和输血》第1 节提问:(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冷)(2)作者怎样描写冷?(这两个是 具体的问题)(3)作者着力描写气候寒冷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抽象。)

    2、层层深入。如钱梦龙老师《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 )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 ”)(2)“异”在哪里? (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 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 (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 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

    (二)整体--部分--整体。

    本人在教《白杨礼赞》第7节的提问设计是:(1)上一节从外形上写白杨树不平凡,本节从哪一方面赞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呢?(内在气质)(2)作者调动哪些手段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 、欲扬先抑)(3)“伟丈夫”和“好女子”对比, 这个“好”是什么含义?(美丽)(4)为什么要用这样的 对比和隐喻? (突出其壮美,并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5 )作者用什么手法进而揭示其象征意义?(反问 排比句)(6)这几个排比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外到内,层层深入)(7)四个反问句句式上有什么变化,

    怎样逐步深化点出象征意义?(略)(8)这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赞美的高潮所在,精华所在)。

    在组织课段提问时,要防止孤立式的提问。一位新教师教读《挖荠菜》第2节提了三个问题:(1)“馋” 是什么意思?(2 )馋到什么程度? (3)饿到什么程度?关键要问:为什么要写馋(突出饿)和写“饿”反 映了什么,才能由表及里。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

    高一英语课件 篇11

    PERIOD ONE

    1 WARMING UP

    1) Introduction: unit 3 is about travel.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you’ve been?

    Would you share with us some of your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ve been to these places. Can you recognize them? Show some pictures and let students guess where they are.

    2) Page 15, WARMING UP ex. 1

    Leave nothing behind except your footprints.

    Take nothing away except your good memory.

    We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our behaviors; otherwise we may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nd ruin the scenery.

    3) Page 15, WARMING UP ex. 2

    How man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4) Page 15, WARMING UP ex. 3

    Group discussion: Which mean of transportation would you choose in the following four situations respectively? Think about money, time, security, easiness, sickness, and procedure. Support your idea with reasons.

    2 LISTENING

    1) Page 15, ex 1

    We’re going to listen to 3 boarding calls. They are commonly heard in airports. While listening, please fill in the chart of ex. 1.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is flight number, destination and gate number.

    Play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 together.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boarding calls.

    2) Page 97, LISTENING

    Do you know the procedure in the airport? It’s a long process you have to get through. If you were not clear about that, it would take years to finish the procedure. Now look at the six pictures on page 97. They are 6 steps leading your to your flight.

    (1) Airport tax

    (2) Security check, make sure that you don’t bring anything dangerous onto the plane

    (3) Gate

    (4) Check-in counter

    (5) Security check, check your name

    (6) Pick up bags

    While listening to dialogue, put them into correct order.

    Play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 together.

    3) Page 16, ex. 3

    We will hear 5 travelers talk about their trips to fill in the chart. The places they are at are not given out directly. We have to guess the answer from the clues.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check the answer.

    3 SPEAKING (Page 98)

    Read the words on the 2 role cards.

    Group discussion: brainstorm more supporting details for the 2 different opinions.

    4 HOMEWORK

    1) Write a report of your group’s ideas. Finally arrive at a conclusion.

    2) Preview READING

    PERIOD TWO

    1 REVIEW

    Homework: Pick up some groups to share their conclusion with the class.

    2 PRE-REDING

    Group discussion:

    Why do people travel?

    If you go travel, you prefer going with travel agency or by yourself? Why?

    If you go by yourself, how could you insure yourself against dangers?

    If you go with a travel agency, which factors would you take into account in choosing one?

    3 READING

    1) Scanning

    Scan through the text, and answer 2 questions: what is hiking and what is rafting?

    Hiking is a way to travel close to nature on foot.

    Rafting is a kind of adventure travel along a stream or river by boat/ in small boats.

    2) Expla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ara 1: why do people travel?

    Para 2: what is hiking?

    Para 3: basic tips for successful hiking.

    Para 4: what rafting is

    Para 5: how do you go rafting safely?

    3) Wile-reading activity

    While reading, fill in the chart on page 18, ex. 2 about the differences

    4) Further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aims for people to travel?

    In your opinion,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given tips for successful hiking?

    What’s the origin of the word “whitewater”?

    5) Language points

    ü Experience (it happens to you or affects you)

    People also travel to experience life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Verb)

    –We experienced SARS in the year of .

    –The year of 2003 witnessed SARS.

    –Experience sth. at first hand

    l A memorable /unforgettable etc experience

    l Learn form your experience

    l In my experience, these things never last very long. 从我的经验来看

    ü Watch out for

    Watch out for dangers, such as spiders, snakes or poisonous plants. (to be careful of something)

    –While traveling in London, you must watch out for the traffic.

    –Watch out for the man in black. (to keep looking and waiting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Watch out! There’s a car coming.

    l The prisoners watched for a chance to escape. (to wait and be ready for sth. 等待)

    l Watch the time. 留意时间(to avoid being late)

    l Watch your step.

    ü Adventurous

    Whitewater rafting is more adventurous and difficult than normal rafting. (eager to do exciting or dangerous things)

    –Andy is an adventurous cook. (not afraid of trying new things)

    –Life is like an adventure. (a kind of experience)

    –Nobody ventured to put forward different ideas. (to say sth. though you are afraid of how someone may react to it)

    ü As with

    As with hiking,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your safety and wear god clothes.

    –As with = as it’s the same with

    –As with drawing a picture, you should be patient and careful in doing this job.

    –As with running, learning English needs perseverance.

    ü Handle (to control the movement of a tool, vehicle etc)

    You also need to learn the basic skills of rafting, such as how to handle the raft.

    –She is very good at handling difficult customers. (deal with people)

    –She could not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her new job. (deal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

    l handle (noun) 把手

    6) Important phrases

    Get away from

    Instead of

    Get close to

    Take exercise

    Protect…from

    Paddle down

    Quiet stream

    Life jacket

    Unless

    4 HOMEWORK

    1) P18, post-reading ex1

    2) P18,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3) P99, practicing, vocabulary 1,2

    PERIOD THREE

    1 REVIEW

    1) P18, post-reading ex1

    2) P18,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3) P99, practicing, vocabulary 1,2

    2 TENSE REVIEW

    Work Past Past future Present Future

    Simple Worked Would workWas / were going to work Work / works Will workAm/is/are going to work

    Continuous Was / were working Would be working Am / is / are working Will be working

    Perfect Had worked Would have worked Have / has worked Will have worked

    Perfect continuous Had been working Would have been working Have / has been working Will have been working

    3 GRAMMAR

    1) Page 19, grammar ex1

    Group work.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 together.

    2) Presentation

    Som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is used for future actions. This kind of usage only can be applied to certain verbs. Such as: go, come, leave, get, arrive, meet, see off, take off, return, start, fly, stay, etc.

    Eg. The train is leaving in 5 minutes.

    Eg. I’m coming soon.

    Present tense is also used for future actions. This usage always appears in adverbial clauses introduced by when, if, before, till, until, every time, by the time, as soon as, the moment, etc.

    Eg. The class will not be over until we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Eg. You will be pretty tired by the time…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3) Page 100, ex 3

    4) Page 19, ex 2

    Group discussion. Fill in the chart and check the answer together.

    5) Demonstrate ex 3

    In the past, people read scrolls / books written on paper make from bamboo. Today, people read stories in books or on the Internet. In the future, people will perhaps read books and news on cellphones or in electronic newspapers.

    4 INTEGRATING SKILLS

    1) Scanning

    What is eco-travel?

    It’s a form of travel that combines normal tourism with learning.

    What are its traits?

    It’s a wa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namely to travel responsibly. People learn about the world, understand it better, and even make it better. It’s also a way to find out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nimals, plants, and people.

    5 INTEGRATING SKILLS

    1) Introduction

    The text describes another form of adventure, swimming with dolphins. It explains why people enjoy it and gives tips on how and where to swim with dolphins.

    Read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ish P101, ex 1

    2) Group discussion

    P101, ex 3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fill in the chart.

    6 HOMEWORK

    1) Page 99, GRAMMAR ex 1

    2) Page 19, GRAMMAR ex3

    3) Page 21, WRITING Friday one

    PERIOD FOUR

    1 REVIEW

    1) Two new ways of expressing future actions

    Page 100, ex 2

    2) Homework:

    Page 99, GRAMMAR ex 1

    Page 19, GRAMMAR ex3

    2 REVISE COMPOSITION: Page 21, WRITING Friday one

    1) Explain criteria

    Tense

    Proper usage of words

    Proper sentence patterns

    Spelling, capitalization, punctuation

    Clear time adverbials

    2) Change your composition with your partner. Sign your name at the bottom after revising his or her letter.

    3) Give the letter back to the writer. And explain your comment to him or her.

    4) Hand in your final draft tomorrow.

    3 DICTATION

    4 CREATVIE WRITING

    Put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4 to 5.

    P101, WRITING

    Brainstorm with your partners in class. Try your best to find reasons why they must choose you. Stretch your wits. J

    For example: love adventure, love animals, love Australia

    5 HOMEWORK

    Write the letter.

    高一英语课件 篇12

    1.be used for 被用于… be used as 被用作…

    2. It depends. 要看情况而定。

    5. make it possible for sb to do sth 使得某人做某事成为可能

    7. more than 不仅, 多于;

    8. add to 增添;增加 add…to… 给…增加…

    9. remind sb of/about sth 提醒某人某事

    remind sb of doing sth 提醒某人已做过某事

    remind that...

    10.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sb. 和…有预约

    keep /break one's appointment 守约/违约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b. 和…约定

    11. obey /break the rules 遵守/违反规定

    13. dare not do = don't dare to do 不敢作…(同need)

    14. take sth/sb away from… 把….从….带/拿走

    14. stay/keep in touch with sb.; /keep track of

    16. in case (of an emergency) 万一; 以免

    17. do whatever he wants to do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9. the negative/positive effect of ….的负面/正面影响

    21. (in) the way that/in which… …的方法

    The few surviving human beings are being used (in) the way (that) we use machines today.

    24. fail to do sth; fail in doing sth 没能做到…

    25. force sb to do sth 强迫某人做某事 oblige sb to do sth

    27. take steps /measures/action to do sth 采取措施

    28. look up the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在字典上查单词

    29. go for a job interview 去面试找工作

    35. on the way 在路上 on one’s way to 在去...的路上

    in the way 妨碍;挡道 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

    by the way 顺便问一下 (in)this/that way 这样

    the way to do/of doing sth 做...的方法

    37. We are still a long way from being able to do sth.

    =It will take us a long time to be able to do sth.

    38. It is possible (for sb) to do sth

    It is likely/possible/probable that...

    Sb is likely to do sth.

    39. The more we know, the more we can imagine.

    越..., 就越....

    The more you listen to English, the easier it will become.

    The longer you live in this place, the less you will like it.

    高一英语课件 篇13

    creative,decide,image,add to,latest,remind,obey,dare,spend,call of,whatever,material,in the way,survive,allow,defeat,force,instead,succeed,imagine,describe,solve,call phone,mobile,role,

    function,behavior,disturb,emergency,wear,shape,rule,wonder,expect,culture

    I think …

    -What does it looks like?

    -It looks like…

    decide,word,add to,remind,allow,spend,call for,wear,material,in the way,defeat,force,succeed,

    1.decide v.-decision n.

    纵向归纳法:

    (1)decide to do sth.

    We have determined to get the work done before October 1.

    (5)be determined to do sth.(determined起形容词作用,说明一种状态,即:坚定不移的决心)

    He is a man of few words.(=He doesn't say much.)

    There's been no word from her for weeks.

    Can I have a few words with you/a word with you?

    I heard that they had words with each other.(我听说他们吵嘴了。)

    横向比较法:

    If you add 5 to 5,you get 10.

    She added sugar to her tea.

    This adds to our difficulties.

    (3)add up to ①(数量)总计……;②(总起来看)说明……

    The money I spend every month adds up to 1 000 yuan.

    综合运用法:

    Can you tell me what five ________,eighty is,boy?

    纵向归纳法:

    (1)remind sb. (of sth.):提醒……,使……想起……

    I've forgotten his name ________ will you remind me of it?

    Remind me to write to Mother.

    She reminded me that I hadn't written to Mother.

    Warn him of the danger.

    I wasn't informed of the decision until too late.

    The man robbed the old lady of her bag.

    纵向归纳法:

    We spent our holiday in Beijing.

    Would you spend 0 on a new coat?

    Would you spend 0 (in) buying a new coat?

    横向比较法:

    (2)sb.+pay+金钱+for+sth.

    I spend 20 yuan on the book/(in) buying the book.

    I paid 20 yuan for the book.

    The book cost me 20 yuan.

    It took me 20 yuan to buy the book.

    联系语境法:

    Saving the boy ________ him his life.

    答案:B “cost”除了指“花费”,还指“使……付出……代价”解。

    纵向归纳法:

    That chair is in the way.Move it please.

    I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way you told me.

    I will come to Paris on my way back to England.

    Better weather is on the way.

    The new machine you ordered is on its way.

    He is on the way to success.

    In this way,you can get rid of the flies.

    Oh,by the way,have you seen John lately?

    I came by way of London.

    (5)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in some way(s) 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

    The work is well done in a/some way.

    We can in no way allow this to happen.

    综合运用法:

    (1)________from Paris to London,the plane stopped.

    (2)I cooked this ________ you showed me.

    (3)________,where is my coat?

    (4)Yes,________he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5)Children get ________ during the holidays.

    答案:(1)On the way (2)in the way (3)By the way (4)in a way (5)in the way

    纵向归纳法:

    Take health for example,it can't be lost.

    (2)set an example to sb. 为……树立榜样

    Lei Feng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

    (3)for example=for instance/for example=e.g.

    突破定式法:

    改错:Parent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ir children.

    Can you imagine life on the moon?

    You can't imagine how I missed the bird.

    Try to imagine being on the moon.

    横向比较法:

    The difficulty is beyond my imagination.

    This is imaginative writing.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is book are imaginary.

    纵向归纳法:

    The soldiers forced their prisoners to give up their arms.

    I've lost the key to my house,so I'll have to force an entry.(破门而入)

    It's foolish to force your foot into a shoe that's too small for you.

    Although he was in great pain,he forced a smile.

    The force of the explosion broke all the windows in the building.

    The thief took the money from the old man by force.

    Both land and sea forces were employed in the war.

    10.latest adj.

    横向比较法:

    (1)latest adj. 最新的;也是late(晚,adj./adv.)的最高级,最晚的/地

    (2)later adj./adv. 后来(的),过后。也是late的比较级。

    (5)later adj. 后者的,后面的 the former(前者),the latter(后者)

    (1)I was ________ for the meeting.

    (2)His ________ novel(小说) is a great success.

    (3)I'll call you again ________.

    (4)I haven't seen him ________.

    (5)He often sits up ________ at night.

    (6)Two visitors came to see me.The former is Lucy and the ________ is Jim.

    2025高一数学课件十五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学的根本基础,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想要学习有关“高一数学课件”的知识吗请看本文,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

    高一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第4 / 7页

    A与B的所有元素来表示。 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A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第5 / 7页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

    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U?R,A?{x|?1?x?5},B?{x|3?x?9},求A?B,?U(A?B)。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

    【例2】设A?{x?Z||x|?6},B??1,2,3?,C??3,4,5,6?,求:

    (1)A?(B?C);(2)A??A(B?C)。

    【例3】已知集合A?{x|?2?x?4},B?{x|x?m},且A?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XX且x?N}【例4】已知全集U?{x|x?10,,A?{2,4,5,8},B?{1,3,5,8},求

    CU(A?B),CU(A?B),(CUA)?(CUB),(CUA)?(CUB),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高一数学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之后,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利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研究其几何性质。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是深入研究双曲线,灵活运用双曲线的定义、方程、性质解题的基础,更能使学生理解、体会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解析几何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教学参考书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初步掌握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和步骤。根据这些教学原则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能运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讨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等几何性质;

    ②掌握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及证明;

    ③能运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解决双曲线的一些基本问题。

    (2)能力目标:①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类比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而且能够运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分析理解事物。

    3.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对圆锥曲线来说,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因此,我把渐近线的证明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我把渐近线和离心率这两个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方法

    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得到类似的结论。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得到的结论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到,凡是难度不大,经过学习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建立信心,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

    性质,我们常利用它作出双曲线的草图,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的选备,可将此题作一题多变(变条件,变结论),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开拓其解题思路,使他们在做题中总结规律、发展思维、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来回顾这些知识点,对学习的旧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先进性,结合图像来演示。

    2.观察、类比

    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首先观察双曲线的形状,试着按照椭圆的几何性质,归纳总结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般学生能用类似于推

    导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得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只会看图,也要会从方程的角度来解释,抓住方程的本质。用多媒体演示,加强学生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虚轴)、离心率(不深入的讲解)的巩固。之后,比较双曲线的这四个性质和椭圆的性质有何联系及区别,这样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于类比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3.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发现、证明

    (1)发现

    由椭圆的几何性质,我们能较准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那么,由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能否较准确地画出双曲线的图形为引例,让学生动笔实践,通过列表描点,就能把双曲线的顶点及附近的点较准确地画出来,但双曲线向远处如何伸展就不是很清楚。从而说明想要准确的画出双曲线的图形只有那四个性质是不行的。

    从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反比例函数入手,而且可以比较精确的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它的图像是双曲线,当双曲线伸向远处时,它与x、y轴无限接近,此时x、y轴是的渐近线,为后面引出渐近线的概念埋下伏笔。从而让学生猜想双曲线有何特征?有没有渐近线?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只须研究它的图形在第一象限的情况即可。在研究双曲线的范围时,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可解出,,当x无限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不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如果将式子变形为,我们就会发现:当x无限增大,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而就逐渐增大、无限接近于1();若将变形为,即说明此时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当x无限增大时,其上的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比1小,但与斜率为1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的下方。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就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无限接近,此时我们就称直线叫做双曲线的渐近线。这样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让学生同样利用类比的方法,将其变形为,,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只研究第一象限向远处的变化趋势,继续变形为,,可发现当x无限增大时,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逐渐增大、无限接近于,即说明对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远处的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比小,与斜率为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下方。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a>0,b>0)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无限接近,直线叫做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我就是这样将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

    (2)证明

    如何证明直线是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呢?

    启发思考①:首先,逐步接近,转换成什么样的数学语言?(x→∞,d→0)

    启发思考②:显然有四处逐步接近,是否每一处都进行证明?

    启发思考③:锁定第一象限后,具体地怎样利用x表示d

    (工具是什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启发思考④:让学生设点,而d的表达式较复杂,能否将问题进行转化?

    分析:要证明直线是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即要证明随着x的增大,直线和曲线越来越靠拢。也即要证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

    |mQ|越来越短,因此把问题转化为计算|mQ|。但因|mQ|不好直接求得,因此又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求|mN|。

    启发思考⑤:这样证明后,还须交代什么?

    (在其他象限,同理可证,或由对称性可知有相似情况)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探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发现及证明过程。

    (3)深化

    再来研究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方程就会变得容易很多,此时可利用类比的方法或者利用对称性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即为。

    这样,我们就完满地解决了画双曲线远处趋向问题,从而可比较精确的画出双曲线。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渐近线实质就是双曲线过实轴端点、虚轴端点,作平行与坐标轴的直线所成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数形结合,来加强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理解。

    4.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椭圆的离心率反映椭圆的扁平程度,双曲线离心率有何几何意义呢?不难得到:,这是刚刚学生在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时就可以得到的简单结论。通过对离心率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渐近线的理解。

    由等式,可得:,不难发现:e越小(越接近于1),就越接近于0,双曲线开口越小;e越大,就越大,双曲线开口越大。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反映的是双曲线的开口大小。通过对这些性质的探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双曲线图形与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的作出双曲线的图形。

    5.例题分析

    为突出本节内容,使学生尽快掌握刚才所学的知识。我选配了这样的例题:

    例1.求双曲线9x2-16y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选题目的在于拿到一个双曲线的方程之后若不是标准式,要先将所给的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后根据标准方程分别求出有关量。本题求渐近线的方程的方法:(1)直接根据渐近线方程写出;(2)利用双曲线的图形中的矩形框架的对角线得到。加强对于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应用和理解。

    变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选题目的:和上题相同先将所给的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后根据标准方程分别求出有关量;但求渐近线时可直接求出,也可以利用对称性来求解。

    关键在于对比:双曲线的形状不变,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改变,它的那些性质改变,那些性质不变?试归纳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变2: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且经过点(,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选题目的:在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前提下

    高一数学课件(篇3)

    一.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圆锥曲线的基本。

    2. 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综合,向量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的应用意识。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 ,点E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为 ,双曲线过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解: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直线AB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轴,因为双曲线经过点C、D且以AB为焦点,由对称性知C、D关于 轴对称

    设A( )B( 为梯形的高

    设双曲线为 则

    由(1): (3)

    将(3)代入(2):∴ ∴

    [例2]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 ,点E满足 时,求离心率 的取值范围。

    解: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直线AB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轴。

    因为双曲线经过点C、D,且以A、B为焦点,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C、D关于 轴对称 高中生物。

    依题意,记A( )、E( 是梯形的高。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 ,则离心率由点C、E在双曲线上,将点C、E的坐标和由(1)式,得 (3)

    将(3)式代入(2)式,整理,得故 ,得解得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例3] 在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 )为 的直角顶点,已知 ,且点B的纵坐标大于零,(1)求 关于直线OB对称的圆的方程。(3)是否存在实数 ,使抛物线 的取值范围。

    解:

    (1)设 ,则由 ,即 ,得 或

    因为

    所以 ,故

    (2)由 ,得B(10,5),于是直线OB方程:由条件可知圆的标准方程为:得圆心(

    设圆心( )则 得 ,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3)设P( )为抛物线上关于直线OB对称的两点,则

    即 、于是由故当 时,抛物线(3)二:设P( ),PQ的中点M(∴ (1)-(2): 代入∴ 直线PQ的方程为

    ∴ ∴

    [例4] 已知常数 , 经过原点O以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 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 ,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F使 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F的坐标,不存在,说明理由。(20xx天津)

    解: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点P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 ∴

    因此,直线OP和AB的方程分别为 和消去参数 ,得点P( ,整理,得

    ① 因为(1)当(2)当 时,方程①表示椭圆,焦点E 和F 为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3)当 时,方程①也表示椭圆,焦点E 和F( )为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例5] 给定抛物线C: 夹角的大小,(2)设 求 在 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

    解:

    (1)C的焦点F(1,0),直线 的斜率为1,所以 的方程为 代入方程 )、B(则有

    所以 与

    (2)设A( )由题设

    即 ,由(2)得 ,

    依题意有 )或B(又F(1,0),得直线 方程为

    当 或由 ,可知∴

    直线 在 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为

    [例6] 抛物线C的方程为 )(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于A( )两点(P、A、B三点互不相同)且满足 ((1)求抛物线C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设直线AB上一点M,满足 ,证明线段PM的中点在 轴上

    (3)当 ),求解:(1)由抛物线C的方程 ),准线方程为

    (2)证明:设直线PA的方程为

    点P( )的坐标是方程组 的解

    将(2)式代入(1)式得

    于是 ,故 (3)

    又点P( )的坐标是方程组 的解

    将(5)式代入(4)式得 ,故

    由已知得, ,则设点M的坐标为( ),由 。则

    将(3)式和(6)式代入上式得

    即(3)解:因为点P( ,抛物线方程为由(3)式知 ,代入

    将 得因此,直线PA、PB分别与抛物线C的交点A、B的坐标为

    于是, ,

    因即 或

    又点A的纵坐标 满足当 ;当 时,所以,

    [例7] 已知椭圆 和点M( 的取值范围;如要你认为不能,请加以证明。

    解: 不可能为钝角,证明如下:如图所示,设A( ),直线 的方程为

    由 得 ,又 , ,若 为钝角,则

    即 ,即

    即∴

    【模拟】(答题时间:60分钟)

    1. 已知椭圆 ,定点A(0,3),过点A的直线自上而下依次交椭圆于M、N两个不同点,且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 设抛物线 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

    3. 如图,设点A、B为抛物线 ,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 )若C满足 ,其中 ,求点C的轨迹方程。

    5. 椭圆的中心是原点O,它的短轴长为 ,相应于焦点F( )的准线 与 轴相交于点A, ,过点A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 ,过点P且平行于准线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另一点M,证明 ;

    (3)若 ,求直线PQ的方程。

    【试题答案】

    1. 解:因为 ,且A、M、N三点共线,所以 ,且 ,得N点坐标为

    因为N点在椭圆上,所以即所以

    解得2. 证明:设A( )、B( )( ),则C点坐标为( 、

    因为A、F、B三点共线,所以 ,即

    化简得

    由 ,得

    所以

    即A、O、C三点共线,直线AC经过原点

    3. 解:设 、 、则 、

    ∵ ∴

    即又

    即 (2) ∵ A、M、B三点共线

    化简得 ③

    将①②两式代入③式,化简整理,得

    ∵ A、B是异于原点的点 ∴ 故点M的轨迹方程是 ( )为圆心,以4. 方法一:设C(

    由 ,且 ,

    ∴ 又 ∵ ∴

    ∴ 方法二:∵ ,∴ 点C在直线AB上 ∴ C点轨迹为直线AB

    ∵ A(3,1)B( ) ∴ 5. 解:(1) ;(2)A(3,0),

    由已知得 注意解得 ,因F(2,0),M( )故

    (3)设PQ方程为 ,由

    得依题意 ∵

    ∴ ①及 ③

    由①②③④得 ,从而所以直线PQ方程为

    高一数学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感受数学探索的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诱导公式的探索过程,感悟由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数学转化思想。

    3、能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理解记忆诱导公式,能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应用。

    【学习重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学习难点】诱导公式的推导及灵活运用

    【知识链接】(1)单位圆中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的定义

    (2)对称性:已知点P(x,),那么,点P关于x轴、轴、原点对称的点坐标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阅读书第19页——20页内容,通过对-α、π-α、π+α、2π-α、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对称性规律的探究,结合单位圆中任意角的正弦、余弦的定义,从中自我发现归纳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并写出下列关系:

    (1)-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与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关系

    (2)角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与角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关系

    (3)角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与角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关系

    (4)角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与角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1、求下列函数值,思考你用到了哪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试总结一下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与方法。

    (1)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2)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3)sin(-1650°);

    探究2: 化简: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先逐个化简)

    探究3、利用单位圆求满足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的角的集合。

    三、学习小结

    (1)你能说说化任意角的正(余)弦函数为锐角正(余)弦函数的一般思路吗?

    (2)本节学习涉及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3)我的疑惑有

    【达标检测】

    1、在单位圆中,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

    则sin(-α)= ;cs(α±π)= ;cs(π-α)=

    2.求下列函数值:

    (1)sin( 407[导学案]4.4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 )= ; (2) cs210&rd;=

    3、若csα=-1/2,则α的集合S=

    高一数学课件(篇5)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

    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的表示一个集合.

    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的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

    二、复习回顾: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的数集的简写符号:自然数集 整数集 正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三、知识预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说明:概念的理解和注意问题

    1.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以下5点:

    (1) 元素间用分隔号,

    (2) 元素不重复;

    (3) 不考虑元素顺序;

    (4) 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

    (5) 无限集有时也可用列举法表示。

    2. 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以下6点;

    (1) 写清楚该集合中元素的代号(字母或用字母表达的元素符号);

    (2) 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 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

    (4) 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

    (5) 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符号内;

    (6) 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准确.

    四、典例分析

    题型一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A={x N|0

    变式训练:○1课本7页练习A第1题。 ○2课本9页习题A第3题。

    题型二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1,1} (2)大于3的全体偶数构成的集合 (3)在平面 内,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变式训练:课本8页练习A第2题、练习B第2题、9页习题A第4题。

    题型三 集合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

    例3 分别判断下列各组集合是否为同一个集合:

    (1)A={x|x+32} B={y|y+32}

    (2) A={(1,2)} B={1,2}

    (3) M={(x,y)|y= +1} N={y| y= +1}

    变式训练:1、集合A={x|y= ,x Z,y Z},则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 )

    A 4 B 5 C 10 D 12

    2、课本8页练习B第1题、习题A第1题

    例4 已知集合A={x|k -8x+16=0}只有一个元素,试求实数k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作业:课本第9页A组第2题、B组第1、2题。

    限时训练

    1. 选择

    (1)集合 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B )

    A. B. C. D.

    (2) 由大于-3小于11的偶数所组成的集合是( D )

    A. B.

    C. D.

    (3) 方程组 的解集是( D )

    A. (5, 4) B. C. (-5, 4) D. (5,-4)

    (4)集合M= (x,y)| xy0, x , y 是( D )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D. 第二、四象限内的点集

    (5)设a, b , 集合 1,a+b, a = 0, , b , 则b-a等于( C )

    A. 1 B. -1 C. 2 D. -2

    2. 填空

    (1)已知集合A= 2, 4, x2-x , 若6 ,则x=___-2或3______.

    (2)由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为__ __.

    (3)下面几种表示法:○1 ;○2 ; ○3 ;

    ○4(-1,2);○5 ;○6 . 能正确表示方程组

    的解集的是__○2__○5_______.

    (4)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 =___{0,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2,-1,0,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2,0), (-2,0),(0,2),(0,-2)}___________.

    (5) 已知A= , B= , 则集合B=__{0,1,2}________.

    3. 已知集合A= , 且-3 ,求实数a. (a= )

    4. 已知集合A= .

    (1) 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a=0或a=1)

    (2)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a1)

    (3)若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a=0或a1)

    高一数学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记作 N或 N?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高一数学课件(篇7)

    一、整体把握、抓大放小

    拿到试卷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下所有题目,根据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对于能够很快做出来的。题目,一定要拿到应得的分数。

    二、确定每部分的答题时间

    1、考试时占用了很多时间却一点也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考试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时间,或者放弃,等以后学习进阶了再尝试着做。

    2、考试时花了过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加快速度,或者通过“反复训练”等提高反应速度,这样,你下次考试时能用较少的时间做出来。

    三、碰到难题时

    1、你可以先用“直觉”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2、如果“直觉”不管用,你可以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4、对于花了一定时间仍然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注意小节

    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把标点、符号、解题步骤等小的地方尽量做好,不要丢掉应得的每一分。

    高一数学课件(篇8)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那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1、

    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

    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又∵ 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二:函数的概念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函数的概念指的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 的理解,理解它关键就是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了集合并且初中对函数的概念已经作了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函数的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基本初等函数和函数模型等内容有必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所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例领悟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 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 h= 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分析:求定义域就是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定义域一定是集合!

    例2已知函数

    分析:理解函数f(x)的意义

    例3 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 相等?

    例4 在下列各组函数中 与 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1)两个函数相等,要求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一致;

    (2)用x还是用其它字母来表示自变量对函数实质而言没有影响.【课堂目标检1测】

    教科书第19页

    1、2.

    【课堂小结】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要素,会球简单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理解区间是表示数集的一种方法,会把不等式转化为区间。

    高一数学课件(篇9)

    案例背景:

    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师):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所求反函数为.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师):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

    (学生1)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学生2)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

    请学生从中上述方法中选出一种,大家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师)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电脑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4)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1)与;(2)与;

    (3)与;(4)与.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案例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因而在教学上采取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以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 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⑴集合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 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 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 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 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高一数学课件(篇11)

    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集合的组成和名称:集合包括元素,以及使元素组成集合的规定的性质,通常我们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元素;而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这里{ }表示符合规定性质的一切元素都被这个集合所包含了;而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名称,读作集合A,集合B,集合C,当然,你也可以用NB这样的来表示,或者也可以使用能描述集合性质的文字来命名,例如“1,2,3,4,5……”就可以用“自然数集”或“N”来命名。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作业 复习预习学习管理师 家长或学生阅读签字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2.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 1,-2 ,而不是 1,1,-2

    3.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4.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例如{1,1,1}和{1,1,1}就是两个相等的集合。

    练习: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⑵我国的小河流;

    ⑶非负奇数; ⑷方程x2+1=0的解;

    ⑸某校级新生; ⑹血压很高的人;

    元素同集合的关系:元素同集合的关系有有“属于 ”及“不属于 两种)

    1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例如我们开头的例子当中,前面三个图形就属于{正方形}

    例.用“∈”或“ ”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如:{1,2,3,4,5},{x2,3x+2,5y3-x,x2+y2},…;

    ⑵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

    ⑶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仍按惯用的次序;

    ⑷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数,点,代数式等;

    ⑸列举法可表示有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当元素个数比较少时用列举法比较简单;若集合中的元素较多或无限,但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⑹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⒉描述法(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用符号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

    1、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集合、还是其他形式?

    2、元素具有怎么的属性?当题目中用了其他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由适合x2-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

    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如下图所示:

    1. {4.8, 7.3, 3.1, -9};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 , ;

    (2) , ;

    (3) ,

    观察可得:

    ⒈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 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⒉集合相等定义:如果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则集合A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即若 ,则 。

    如:A={x|x=2m+1,m Z},B={x|x=2n-1,n Z},此时有A=B。

    ⒊真子集定义:若集合 ,但存在元素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0 ; { }; { }

    5.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 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对于集合A,B,C,如果 ,且 ,那么 。

    说明:

    ⑴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结论:一般地,一个集合元素若为n个,则其子集数为2n个,其真子集数为2n-1个,子集包括该集合本身,而真子集不包括。

    特别地,空集的子集个数为1,真子集个数为0。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 }不是空集,因为它里面有元素 。

    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

    (1) , ;

    (2) , ;

    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

    的并集,即A与B的所有部分,

    记作A∪B, 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A∪B=A , A∪B=B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3,5,6,8},B={4,5,7,8},则A∪B= ;

    ②.设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则A∪B= ;

    ③.A={x|x>3},B={x|x

    交集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

    巩固练习(口答):

    ①.A={3,5,6,8},B={4,5,7,8},则A∩B= ;

    ②.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 ;

    ③.A={x|x>3},B={x|x

    若A ,则A∩B=A; ⑵若B ,则A B=A;

    若A,B两集合中,B= ,,则A∩ = , A =A。

    【例2】设A={x|x>-2},B={x|x

    【例3】已知集合A={y|y=x2-2x-3,x∈R},B={y|y=-x2+2x+13,x∈R}求A∩B、A∪B

    例:设集合A={∣a+1∣,3,5},B={2a+1,a2+2a,a2+2a-1},当A∩B={2,3}时,求A∪B

    解:

    练:.已知{3,4,m2-3m-1}∩{2m,-3}={-3},则m= 。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A、B有何关系?

    集合B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高一数学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

    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高一数学课件(篇13)

    1.1 集合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 全体自然数0,1,2,3,4,5,

    2) 代数式 .

    3) 抛物线 上所有的点

    4) 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5) 本校实验室的所有天平

    6) 本班级全体高个子同学

    7) 著名的科学家

    上述每组语句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

    二、1)集合:

    2)集合的元素:

    3)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可分为1)__________2)_________

    三、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五、特殊数集专用记号:

    1)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______2)正整数集_____3)整数集_______

    4)有理数集______5)实数集_____ 6)空集____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

    2)

    3)

    七、例题讲解:

    例1、 中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地球上的四大洋构成的集合;

    2)函数 的全体 值的集合;

    3)函数 的全体自变量 的集合;

    4)方程组 解的集合;

    5)方程 解的集合;

    6)不等式 的解的集合;

    7)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8)所有正偶数组成的集合;

    例3、用符号 或 填空:

    1) ______Q ,0_____N, _____Z,0_____

    2) ______ , _____

    3)3_____ ,

    4)设 , , 则

    例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4.

    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被3整除的数

    2.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课堂练习:

    例6、设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 ,则 的值等于___________

    例7、已知: ,若 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 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数集A满足:若 ,则 ,证明1):若2 ,则集合中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若 则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小结:

    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 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 )

    A . M= ,N= B. M= ,N=

    C. M= ,N= D. M= ,N=

    2. M= ,X= ,Y= , , .则 ( )

    A . B. C. D.

    3. 方程组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1)难解的题目,(2)方程 在实数集内的解,(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四象限的一些点,(4)很多多项式。能够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5. 设集合 A= , B= ,

    C= , D= ,E= 。

    其中有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6. 设 ,则集合 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7. 设x,y,z都是非零实数,则用列举法将 所有可能的值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8. 已知f(x)=x2-ax+b,(a,b R),A= ,B= ,

    若A=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9. 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 (2)

    (3) (4)

    10. 设a,b为整数,把形如a+b 的一切数构成的集合记为M,设 ,试判断x+y,x-y,xy是否属于M,说明理由。

    11. 已知集合A=

    (1) 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2) 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12.若-3 ,求实数a的值。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数学教案:集合含义及其表示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数学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x2-5x+6=0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 ,q ,r ,s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p 或q ”“p且q ”、“非p ”、“若p 则q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p 则q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 和结论q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5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 ,则a=0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数学课件(篇15)

    教学目的:1.会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 中知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二、例题 例1 已知等差数列{ }的第二项为8,前十项的和为185,从数列{ }中,依次取出 按原来的顺序排成一个新数列{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 ——由题设求{bn},再分组求和法

    例2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是2,紧接着后面的2n项的和是12,再紧接着后面的3n项的和是s,求s的值。

    ——(1)认真审题(紧接着…);(2)对q的判断。

    例3等比数列 前 项和与积分别为s和t,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求证:

    ——计算验证形的证明,按公比q=1和 两类分别计算验证。

    例4设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它的前 项之和为80,前 项之和为6560,且前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求此数列。

    解:由题意

    代入(1), ,得: ,从而 ,

    ∴ 递增,∴前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应为第 项。

    ∴ ,

    ∴ ,

    ∴此数列为

    例5 已知数列{an}中,sn是它的前n项和,并且sn+1=4an+2,a1=1.

    (1)    设bn=an+1-2an,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2)    设 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的公式。

    ——思路分析(1)利用题设的递推公式和等比数列的定义证明;(2)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证明;(3)借助(2)的结论及题设的递推公式求解。 三、练习:

    设数列 前 项之和为 ,若 且 ,问:数列 成等比数列吗? 四、课后作业:《精讲精练》p132 智能达标训练。

    初中物理教案经典


    值得一读的“初中物理教案”文章我们强烈推荐给大家,继续阅读下方的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话题的资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 篇1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初中物理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谱的构成,知道各波段的电磁波的主要作用及应用。

    2.知道电磁波具有能量,是一种物质。

    3.了解太阳辐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与电磁波谱中各种频段波的应用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磁波的应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明确不同的电磁波具有的不同用途和危害,感悟现代科技的正反两个方面,培养辩证唯物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能量。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磁波的范围很广。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电波、光波各种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我们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排列成谱,就叫电磁波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波谱中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作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谱

    (投影)

    师:请同学说出电磁波家族中,主要有哪些种类?波长最长的是什么?波长最短的是什么?他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学生观察图谱,发表见解。

    生:电磁波家族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中的长波。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

    师:下面我们依次认识这些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2.无线电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无线电波有哪些主要应用?

    3.红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红外线的波长介于哪两种电磁波之间?

    (2)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4.可见光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2)可见光包括哪几种颜色的光?

    (3)天空为什么看起来是蓝色的?傍晚的阳光为什么比较红?

    5.紫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紫外线的波长范围?

    (2)紫外线有什么特点?

    (3)紫外线有哪些应用?

    6.X射线和γ射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这两种射线的波长有何特点?

    (2)X射线和γ射线有什么特点?

    (3)X射线和γ射线有哪些主要用?

    7.电磁波的能量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哪些证据能够说明电磁波具有能量?

    (2)怎样理解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8.太阳辐射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从太阳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有哪些种类?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在哪一个波段附近能量最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学习电磁波谱的构成,了解了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四)课余作业

    1.完成P102“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2.阅读P101“科学漫步” 。

    ##结束

    初中物理教案 篇4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整理了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水平目标

    1. 培养观察水平: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水平: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理解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实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如何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因为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测量”的结论.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理应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理应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准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准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准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准确的测量.

    关于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理应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能够了.在准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准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准确和错误能有准确的判断.准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能够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能够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点,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协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能够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能够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理应讨论不按照准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理应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所以木块的长度是:.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能够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能够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准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因为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能够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水准

    2、内容的祥实水准

    3、资料本身的丰富水准

    八年级物理《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水平目标:

    1, 观察和实验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水平: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应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理应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理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理应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目标:

    1、观察实验水平: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水平: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理应多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理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能够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能够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能够实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能够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理解,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能够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初中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选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图片等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另外针对静电的利用,重点讲解静电的利用原理.可以讲解静电复印机、或静电除尘.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让学生意识到用所学回报社会是社会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节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1、静电的利用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我们也学习了电荷运动的一些规律,还研究了一种储存电荷的装置——电容器,人们通过各种装置来利用电荷,但是一些电荷还是会给人类带来麻烦,有时甚至造成危害.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人们通常通过控制电极、利用各种物体特殊的光电性质来产生对我们有利的电荷加以运用,服务我们的生活.例如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教师讲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静电现象,在干燥的北方秋季,静电现象也较为明显.静电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甚至造成事故,同学们在看过书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否也有一些有害的静电现象呢?你能象到什么方法来避免呢?

    3、总结

    教师讲解:学过电场知识,尤其学过了本节内容,我希望同学们了解: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学习、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我们的改造并让它为我们服务.关爱社会、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初中物理教案 篇7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

    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

    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

    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

    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论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度、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如果将一5 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该小于5 了,这样的猜想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2、展示学习目标:

    ①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①如何利用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

    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情况:

    ①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②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实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具体做法:将 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 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看待)、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 0.2A),电压表的读数为 0.66V,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 也小于5 ,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可见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 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③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 支路和总电路为研究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并联后的电阻为( 3.3 )。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 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 和 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根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较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 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后总结出

    若将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74809.html

    【高一物理课件经典】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