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品15篇)
  •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2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品15篇)。

    笔者费尽心力制作了“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旨在满足您的需求。教师在每堂课上通常需要编写一份教案课件,编写良好的教案课件乃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案是促进师生相互互动的重要方式。如若本篇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将其收藏起来!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2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4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

    1激趣导入

    2诵读训练

    3质疑释疑

    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 “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采用分析材料,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9

    一、分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单元选编四篇文言游记,是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写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只不过古代学者是用文言写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分析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本文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精心指导,进而使学生养成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顺畅地翻译课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重点:1、积累户、欣然、念、相与、空明、盖等词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教法

    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五、学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1、了解苏轼的基本信息2、了解写作背景,思考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导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就像清泉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升起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依据自己课后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提炼强调关键信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教师配乐泛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听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反复进行,本课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疑难字词,请勾画圈出。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3)集体质疑,班内交流遇到问题的句子。

    (4)学生抢答,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极浓,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1、作为一篇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个环节对学生并不难。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这点学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归纳。教师板书明确。)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试加以分析这段景物描写。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苏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的月色,作者却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

    (六)、创造阅读,开阔思维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就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自己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100字以上。

    (2)课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极品,其文质兼美、感情微妙、写法多变、短短86字之中将赏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闲之状,人生感慨之态,贬谪悲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6字之中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情由景生,情将景现,情景交融,其写法之高妙,实为我们惊叹,加之本单元主题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基于上述对于文本的解读,我确立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蕴含在“闲”字里和丰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初二学生文言文虽有一定的积淀,但甚浅薄,方意疏通、文言积累仍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点是:品月色之美,体会意境之美。难点是:领悟“闲人”之意,体会作者情感。

    一节好课,最难的就是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心中对教什么有数了,环节设计自然水到渠成,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我在自学部分主要落实了积累与应用目标,主要设计了三步,1、初读,正音、断句。2、再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3、检测。精讲提升与合作探究部分紧扣一个“闲”字,通过“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探寻作者心态,感悟人格力量,体会融情于景写法之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予以渗透,得到落实,巩固达标环节通过与古人对话,来感受古人情怀,回扣单元主题,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文体的理解。这样的环节设计,扣紧了文本,落实了目标。效果较好。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紧抓了一个“闲”字,具体来说设置了“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闲游”部分中通过析要素来明情节,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赏月的欣喜,对记叙要素的分析是品词体会欣喜之情有基础的依托。“闲情”部分中通过对写景绝句的赏读,来体会二人赏月时的闲情逸致。而在“闲置”部分里结合文本对背景的穿插,体会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这样一个“闲”字“牵一发而起千层波”使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诸多情感串接,将叙事、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交融。难点得以突破。

    在重点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个“换”字,一是“换词,品修辞”,二是“换象,品人格”通过换,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句子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感了,重点凸显明显。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真语文教学的三个字“读”“品”“悟”。文言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本节课中,以读为始,以读为终,具体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读正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第二层面,以读断句,在诵读中来切分意群。第三层面,以读达意,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含。第四层面,以读传情,用读来领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品”字,本节课,我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品:一是品写景名句,通过换词、换象引导学生品味写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导学生品味“闲”字来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多种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导学生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悟”,通过悟事悟景来悟情,悟人生感慨,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综观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反思有四点:一是教学节奏较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二是教学中强加于学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还少些。三是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四是自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4

    新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创设富有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据此,本案在设计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拟采用以读为基准,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

    故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一探究,看能否讲出新意来!

    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苏轼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5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品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