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选7篇)
  •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3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选7篇)。

    欲深入了解“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必须阅读本文。老师必须提前计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因此编写教案是至关重要的。编写教案的过程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您需要,就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3)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5)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三)领略文中月色之美,感受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描写月色之美的精妙。感受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走进语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虽是文趣盎然的妙手偶得之作,但是,与文中幽美夜景、潇洒心情相互牵连的却是黄州时期苏东坡炼狱般的人生经历,值得师生进行一次文本的深度解读:其洗练的语言文字,足以令师生咀嚼再三,是生成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上佳材料;其丰厚的人生内涵,足以令师生回味无穷,又是提升价值观的绝好保证。

    依据本文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课件运用大量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增强对苏轼的了解和认识,共分七个板块,课文导入让我们沉浸于古人的明月情怀当中,作者介绍让我们对苏轼有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面对苏轼的全面了解蓄势,配乐朗诵满含感情,让学生深入到苏轼独有的精神世界里,课文分析或读或赏,紧扣一个“闲”字,体会苏轼特有的人生感悟,课堂延伸部分结合大语文教学升华到走进苏轼、走进语文学习的内涵,最后作业布置,谈谈学习语文的感悟,达到学语文爱语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整节课采取边赏析边讨论的方式,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境,重视学生从课件中领会美好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从月景到苏轼,从苏轼到整个语文的热爱和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请大家看画图中的一轮明月,明月一直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入诗入画的对象,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熟悉的诗人们描写明月的诗句。(多媒体展示,结合画面齐读描写明月的佳句)

    请同学们说说,从古人的吟月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月光也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的表示对故乡,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有的象征团圆,有的暗示分离)

    苏轼面对这轮明月又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他在夜晚小游承天寺,又有着怎样的对月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来感受苏轼笔下的月色以及他复杂微妙的心情。

    作者及背景介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因“乌台诗案”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正音:藻荇(z?o xìng)柏 (b?i))

    2.听配乐朗诵(注意停顿)

    3.齐读。(把握节奏和停顿)

    (二)课文赏析:

    1.疏通字词及句子的意思。

    重点词解释: 念:考虑 遂:于是,就 盖:原来 户:门

    相与:一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重点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处无月?何处无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考虑,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记”这是一种古代的文体,这种体载比较灵活,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事物。

    请同学说说,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了什么?(也就是我们画面所提的问题:文章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事、描写、抒情三个层次。

    明确:苏轼在宋代文学家中成就最高。宋文,宋诗,宋词在他的手中都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3.讨论:文章的名句是什么,你觉得它是名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如说到了写景句和主旨句两种答案,不要去否定它,大胆的鼓励他们说出理由。然后再点出画面,老师觉得名句应该是写景的句子,因为它只用寥寥十八个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迷人的月景。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写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皎洁,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月景图,让老师最为欣赏的还有“处处无月却处处写月”,十八字没着一个月字,但月亮的美丽和光辉却无处不在。

    4.刚才学生提到的另外一个句子,其实也是我们这篇文章重点要了解的一个句子,它在文章起什么作用?学生只要答到了是主旨句,你就点开画面提问。“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个“闲”字包含着几重意思?

    明确:(学生的答案不要去套画面的板书,只要大致讲到了“闲”的两重意思,即闲居的“闲”和闲情逸致的“闲”大致的两层意思后,你就点开答案总结)大致如下:因为“闲居”,才会有贬谪的悲凉,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才会有那种要寻才能求一人共赏月色的孤寂。但是我们的苏轼毕竟不同于常人,他却能在被贬的悲凉处境中找到乐趣,找到属于他苏轼独有的“闲情雅致”,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他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甚至还有那么一些偷偷的自得和自傲。苏轼当时漫步于承天寺的庭院,肯定也有这样的心情:只有此刻的我们才能有这样的闲时闲情来欣赏这月景,这其中的美妙只有我们能懂,所以在主旨句里作者还特意加了一个

    “但”字,那种闲情和自得溢于言表。

    5.总结:主旨句中两重“闲”的含义的理解,让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重呢?

    明确:是啊,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苏轼,最要把握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一点,那就是苏轼对待被贬,对待人生的坎坷,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答:通达乐观)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一个重要目的。

    6.整篇课文分析完了。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一下苏轼带给我们的迷人月景,和他独特的月下人生感悟吧。

    (三)走进苏轼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老师不仅仅是想让同学们领悟苏轼笔下的迷人的月景,更重要的是想让同学们了解我们所学习的语文世界里,有苏轼这样一个人物,而且在以后的初中、高中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到这个人物,并且从中获益匪浅,现在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苏轼吧。

    明确: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于苏轼的整个人生,苏轼有一句诗,对自己作了一个总结。“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就是指现在的海南岛地区)意思是我平生没有什么功业,一生的大半生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这些被贬的蛮荒之地度过了。但是我们品味苏轼的诗词文章就会发现,正是这些地方,成就了苏轼,让他从此走进我们的心中,并且根深蒂固。

    为此,老师特地挑选了苏轼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同学们对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点出诗词佳句)前两句是他被贬前在密州做官时的代表诗句,(老师念)这个时候的苏轼具有一番报国之志,有着对世人的美好祝愿。后四句是他被贬后的代表诗句,被贬黄州时,四十多岁的苏轼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也仍旧在黄州,面对着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苏轼淡然写下“一蓑风雨任平生”这样的话语;被贬到人烟荒芜的惠州,苏轼却享受到了常人难享之福,欣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被贬海南的三年中,他在诗句中表现出的是九死一生的不悔,因为在海南这个南荒之地,却能游览到他平生未见过的最奇绝的风景。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诗,(齐读)读后我们不难发现,贯穿苏轼诗词的风格主调是什么?(学生答: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啊。旷达乐观,是对苏轼的人品和人格最好的诠释。这就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最鲜明的苏轼。

    拓展练习:

    至此,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学习的感受。点击出拓展练习。

    1.如果此刻苏轼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从苏轼身上,你是不是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

    明确: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使他的意志更坚强,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困境能使人发奋,不要沉迷于享乐,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成功。

     (四)走进语文

    不知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不有这样的激情迸发,觉得我们的语文学习真好?就比如今天的学习,我就觉得学习我们的语文真好,同学们有这样的感觉吗?你觉得学语文好在哪里?(同学答,可针对本课答,也可拓广思路来答,成理即可)

    点击走进语文。老师将自己感悟的一段话送给同学们。

    最后将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寄予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展示高考作文),这是我们江西省零七的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老师选取了其中的一段,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停一分钟),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深入到语文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我们也能了解如这位考生所写的这些人物和诗句,也能品读到语文的精神魅力和精神动力,希望在语文琼浆的滋养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如此的满分作文。

    (五)作业布置:以“走进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感悟。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庭院月夜小景,更感受到了他达观、笑对人生、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这节语文课的收获,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的乐趣,它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你我的心田。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抒写你对语文的情感吧。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寻怀民一起赏月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名句)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千古妙文,苏轼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全文仅84个字,却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此美文,读、讲、议、思、问、练,无论深入哪一点,都可挖掘、品味出其隽永的内涵。

    我的一位同仁曾说过,她喜欢语文教学,能将孩子引入到奇妙的大语文世界,是她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为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通过老师的传授,使学生深入其中,乐而忘返,则是我辈上下而求索的一条漫漫之路。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精选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