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通用5篇)
  •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通用5篇)

    发表时间:2023-11-06

    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通用5篇)”,可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28÷4=7

    二、学习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平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习(46页情景图)

    1、鹅( )只 松鼠( )只 孔雀( ) 小猴( )小鸟( ) 小鸡( )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就是问6是3的几倍。谁是一倍数?松鼠的数量是一倍数。即把6平均分,每3个1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可以说成6里面有几个3?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习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主题:

    小数的加减运算

    年级:

    四年级

    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

    引入:

    1. 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例如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来表示小数。

    2. 利用实例向学生解释小数的意义,例如1.5代表的是一个整体和半个。

    活动1: 加法运算

    1. 使用教学卡片或投影仪展示两个小数的加法运算,例如1.3 + 0.6。

    2. 引导学生逐个计算每一位数的和,从个位数开始。

    3. 引导学生将小数点对齐,得出最终结果。

    活动2: 减法运算

    1. 使用教学卡片或投影仪展示两个小数的减法运算,例如2.5 - 1.8。

    2. 引导学生逐个计算每一位数的差异,从个位数开始。

    3. 引导学生将小数点对齐,得出最终结果。

    活动3: 实际问题解决

    1.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涉及小数的问题,例如购物、长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小数加减运算解决问题。(j458.CoM 励志的句子)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并用小数的加减运算进行计算。

    3.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总结:

    1. 对学生进行数学小结,总结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2. 强调重要的概念和技巧,并提醒学生遵循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3.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这些技能。

    扩展活动:

    1.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小数运算问题,并与同学互相解答。

    2. 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并进行相关活动。

    3. 利用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进行巩固和评估学生的能力。

    评估: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解答的准确性。

    3. 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在需要的地方加以纠正。

    注意事项:

    1. 教师应提前准备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卡片、投影仪等。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以加强他们的运算技能和理解度。

    3. 鉴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4. 确保教学活动充满趣味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整数运算、分数运算、代数式简化、方程与不等式、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整数运算、代数式简化、方程与不等式、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等内容。

    教学难点:

    分数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计算等内容。

    教学方法:

    1. 经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等方式来探索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3. 归纳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归纳出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从而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4. 演绎法:通过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推导出中间的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小组讨论:介绍一个和数学有关的有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整数运算的规则、分数运算的方法、代数式简化的原则、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计算方法等知识。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每个知识点的具体操作和解题步骤,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

    三、实例演练(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解题,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拓展应用(15分钟)

    1. 学生分小组完成一道较难的综合题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讨论并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五、归纳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解答并加以澄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学生记录作业并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作业批改: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并给出评价和建议,引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协作和合作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JK251.com延伸阅读

    热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课题)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听读课文)

    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1.读出节奏和感情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一) 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二) 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 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 声情并茂)

    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好一个灵秀的春,丰腴的秋!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是位粗嗓门的大哥!

    哦,夏也有温柔纤细的一面。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我要批评你,太谦虚了!读得太好了!

    [教师归纳点评]

    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老师也来试一试。(师读) 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四、语文活动三:探究品味

    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一) 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二)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

    评价语

    (一)词语

    1.动词: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教学设计方案wps版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wps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预习提示

    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筝代表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式的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生字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4、先用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生字读音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同学们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课件出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那么你们知道这四位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吗?快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

    读中感悟

    老师知道咱班肯定有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教师评价:你表演的真像。

    我们班王雨薇和“薇薇”的薇一样。过渡:芳芳没有想好,于是就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老师想知道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谁来说?

    如果让你们来放风筝,你想放什么样的风筝?过渡: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天空中飞着的都是象征着你们理想的风筝,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发现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师生共同合作朗读。

    是啊,理想的翅膀就是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风筝(教师板书)。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外延伸

    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1篇


    我们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案一直保存在“他”的脑海里,为了进行良好的教学,教案是必不可缺的。一份教案可以反映教师的个性。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

    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

    买卖 出售 驮着 构思新奇 五官端正 掏出 饭馆 一堆 一模一样 付钱 标准 牙齿 莫西奥图尼亚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 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

    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

    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

    (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2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全国首届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大赛组委会推荐的歌曲。歌曲通过富有诗意的歌词十分形象地把儿童比拟成一只快乐的小鸟,把少年儿童纯真的童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他们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大调式,3/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采用了排比句式,节奏基本相同,曲中含有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极富有特点,使得旋律欢快、跳荡,将我们带入了诗一般美丽的孩子天地里,表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甜美生活的心情。中间插入了4小节衬词“啦啦啦”是上下段的连接,曲调轻盈跳跃,进一步抒发了孩子们喜悦欢乐的心情。紧接着第二乐段在节奏上作了变化,旋律变得优美而舒展,唱出了少年儿童无比欢乐的童年生活,尾声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给人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四年多音乐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初步形成了自己喜好的风格,他们求知欲较强,好奇心重,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在歌曲表演上表现欲不强,对乐理知识也普遍感觉比较枯燥。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素质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对音乐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孩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合作探究法、快乐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及时地以语言来启发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悟性较高的孩子,我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参与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理念]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本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教学中紧紧围绕“童年”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闯关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视、听、说、唱、演结合的活动,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努力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二、能力目标:启发学生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3/4拍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学生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唱、表演歌曲,体验四季中的欢乐情绪,体会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从而珍惜幸福的童年时光,能用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情绪,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和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课件、表演星奖章等。

    [教学过程]

    一、描述童年趣事,感受童年快乐。

    1、课前播放视频《难忘的回忆——童年》,学生欣赏。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叫《童年》,也是老师童年的真实写照。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对于老师来说童年是我难忘的回忆。

    2、小组之间讨论,互相说说心中的故事。(背景音乐播放《童年》)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老师当年最快乐的童年时光,童年是快乐的,四季是多彩的。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在你心中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谁来说说,与大家一同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欣赏老师难忘的童年回忆,随着媒体播放,让学生视听结合,深入了解到老师的童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出童年欢乐、幸福的氛围,迅速拉近师生距离,为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做好准备。

    二、师生和谐互动,学唱童年的歌——《童心是小鸟》。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的故事太有趣了!老师从你们明亮的眼睛,微笑的脸上看到了快乐。而且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能干,为了考验你们,老师特意安排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那就请同学们进入第一关--“快乐智多星”(点击进入--媒体出现两颗星及题目)。

    (一)第一颗星——节奏练习。

    过渡语:“快乐智多星”有两颗星,我们先进行第一颗星的挑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歌词: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

    1、读一读。

    (1)师配乐范读歌词,激发学生兴趣。(背景音乐播放《童心是小鸟》)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过渡语:这么美的诗句,你们也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2、按节奏读。

    过渡语:老师把这些句子加上节奏,你们还会读吗? X X X X X ︱ XX0 ︱ XX·X ︱ X X X ﹣︱

    我把 小树 苗栽 到 春 天的故事 里 ,

    (1)生尝试读。

    (2)介绍附点四分音符。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知了是怎么叫的吗?模仿一下。为什么知了的歌声这么动听呢?因为在他的歌声里,有一位好朋友叫附点四分音符,它让知了的歌声更动听、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师板书“X .”)

    师:附点是附点四分音符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通常在歌曲中会有一个八分音符一起出现。(师板书“X”)演唱时前面的音唱长、后面的音唱短,就像知了唱歌那样。

    (3)请学生找出附点四分音符,并读一读。

    (4)完整按节奏读。

    (5)介绍休止符。

    过渡语:哎呀!这下可糟了,有个小家伙他可不服气了!他说:你们怎么能只顾着附点四分音符,却把我给忘了啊,我们快来看看到底是谁!(板书“0”)是啊,在音乐里他叫休止符,遇到休止符应该怎么样呢?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请个别学生读、“0”处加拍手读、集体读)

    (6)完整出示四句歌词,解决八分休止符“0”的难点。

    ①学生自由读,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练习难点“放飞 0在”,教师加上手势提醒,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③师生接读第三句。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指导学生完整地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歌曲中附点四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的难点教学。教学中打破以往机械传授的模式,创设闯关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

    中轻松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特别是把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拟人化、形象化,加上老师肢体语言的提醒,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难点。

    3、唱一唱。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有点厉害,这个休止符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看大屏幕,老师给每句诗加上了动听的旋律,你们会唱吗? 3 1 5 1 3 ︱ 65 0 ︱ ⅰ 6 . 4 ︱ 6 5 5 – ︳ 我把 小树 苗栽 到 春 天的故事 里 , 3 1 5 7 2 ︱ 43 0 ︱ 65.2 ︱ 4 3 3 – ︳ 我把 小蜻 蜓送 回夏 天的目光 里 , 3 1 5 1 3 ︱ 65 0 5 ︱ ⅰ 6 . 4 ︱ 4 5 6 – ︳ 我把 小鸽 子放 飞在 秋 天的歌声 里 ,

    5ⅰ 5 5 3 ︱ 420 ︱ 7 5 ︱ 2 1 1 – ︳ ... 7我把 小雪 人 堆 在 冬 天的童话 里。

    ①指导学生找出相似乐句视唱旋律。

    过渡语:唱之前,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唱一唱。

    ②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模唱。

    ③学生跟琴轻声完整视唱旋律。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感性大于理性, 枯燥的识谱教学常常会冲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所以我要求学生从找相同入手,降低学习难度,变难为易,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掌握歌曲旋律的音准,为下面的歌曲学唱设下铺垫。

    (二)第二颗星——学唱《童心是小鸟》。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二、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 200个字,会写1 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三、教学与学法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颖问难。

    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6)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就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7)组织好全班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装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装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装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成搞清楚,留着今后解决。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装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培养能力。

    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装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增强。

    3.全员参与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装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装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装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

    6.学生装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领带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装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

    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上课需要准备生字卡片、课件等。

    五、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37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爱学习,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贪玩;不能主动用心的学习,教学中要坚持 正面引导的原则,因材施教,努力转化学生。

    六、教学时间安排

    精读课文 80课时

    略读课文 20课时 总计132课时

    语文园地 32课时

    七、作文计划

    本学期安排了8篇习作,每次习作安排在语文园地中,时间大约是每两周一篇,具体内容安排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州()陪()检()矫()

    拄()洲()培()捡()骄()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附:板书设计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6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体验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生活的美。

    2.引导幼儿学习运用重叠折剪的技能制作花灯。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花灯。

    2.《手工》幼儿用书、剪刀、胶水、针、线、花灯范例。

    教学流程:

    一.以"元宵闹花灯"为题,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花灯师:你喜欢哪一盏花灯?为什么?(让幼儿互相交流感受)

    二.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制作花灯的兴趣组织幼儿讨论:你想怎么制作花灯?(鼓励幼儿大胆讨论、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想出的制作花灯的方法)

    三.教师讲解制作花灯的步骤教师按范例讲解制作花灯的步骤,重点强调沿虚线折时要用手将折痕按平,沿虚线剪制时几层纸张要捏紧。

    四.交代要求:

    1.折时要对齐、按平。

    2.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五.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教师全面巡视幼儿的制作情况。

    2.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着重帮助他们沿虚线剪制时几层纸张要捏紧。(指导并观察幼儿重叠折剪的方法,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3.提醒幼儿折时要对齐、按平,并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4.将幼儿制作的花灯悬挂起来。

    六.幼儿互相欣赏、评价,结束

    1.幼儿欣赏同伴制作的花灯,感受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美。

    2.组织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教师围绕"重叠折剪的技能"进行小结、评价,结束。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7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

    认识太阳

    一、教学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个温度很高的大球体。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太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叙述谜语内容: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学生说出谜底,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组内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师巡视,注意倾听,适时指导。)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

    4.思考与总结

    各小组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5.展示交流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6.师生共同总结。(可投影太阳的相关图片或制成课件)

    (1)太阳的外观和银河系

    (2)太阳的结构

    (3)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4)太阳的大小、体积、质量。

    (5)太阳与地球的比较

    7.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三)自由活动:

    1.说一说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假如没有太阳,会怎么样?

    3.评价: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让学生进行自评。

    (四)拓展活动:

    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或者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的资料,将对太阳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8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9

    为进一步加强我学区教师教学业务基本技能的锻炼,促进教师磨练教学内功,优化整体素质,提升教书育人的品位,中心学校决定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提高、展示风采的平台。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区内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杨XX

    副组长:王XX、汪XX

    主任:李XX

    成 员:茅XX、季XX、朱XX、朱XX、朱XX、方XX、杨XX

    二、参赛对象

    全学区在编在岗教师

    三、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四、竞赛时间:

    10月10日(星期三):9:10—11:40 语文

    10月11日(星期四):9:10—11:40 数学

    五、地点:

    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形式:

    1、竞赛活动分学科、分年龄组举行。

    学科:

    语文、数学

    年龄组:

    男:45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5周岁)与45周岁以下学科组

    女:40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0周岁)与40周岁以下学科组

    2、竞赛内容为本学期个人所授语、数学科教学内容(专职常识、体艺、英语、幼教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在竞赛语、数学科中任选一科)。课题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确定,同年级同学科同一课题。

    3、参赛教师所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由中心学校教导处提供,教师用笔自备。参赛教师不准私自夹带任何与大赛有关的资料。

    4、大赛所需的教学设计用纸,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印制。

    5、分学科分年龄段评选设奖。

    七、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教导处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XX中心学校

    XX-9-2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记号笔、记录纸、画好刻度的水瓶,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

    红枣、花生、圣女果若干。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师:今天乌鸦先生心情不错,给我们带来了三样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2.点击课件,并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3.师:(出示量杯)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这是什么?(小量杯)它要用这个小量杯和我们一起玩个游戏,要我们猜一猜,如果要用红枣装满量杯,需要多少红枣呢?那如果装小番茄呢?

    4.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吗?乌鸦先生给我们一张记录单,上面有三样东西,它要我们选择两种东西装在小量杯里。你想选择哪两种,就在那旁边打个勾。

    (活动评析:这一环节通过出示课件,以乌鸦先生带东西来引出活动主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猜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

    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活动评析: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因为我们班有些幼儿还不太会正确的数字,就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再交流的时候再告诉大家,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三)、小结。

    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

    提问:

    1.师: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师: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活动评析:通过交流展示,一起验证试验结果,引导幼儿了解、感知三种物体体积的不同,物体体积大的用料少,物体体积小的用料多的原理。)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

    1.出示乌鸦:乌鸦先生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的游戏,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谁,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水)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先生吧!(引导幼儿想出用材料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师: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现在,水位在哪里?老师用记号笔做好了一个标记,想一想,用哪种材料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水?有的小朋友说是小番茄,有的说是花生,我们来比比看好不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拉着手,一个选择小番茄,一个小朋友选择花生,一起比赛吧。

    3.师:哪个可以让水位最快上升呢?

    4.单独出示两个,请两位幼儿上前进行比赛。

    师:每次只能放一个进去,看看到底哪个可以让水位上升最快。

    5.师小结:原来大的东西可以上水位上升的快。

    6.师:乌鸦先生喝到了水,让邀请你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活动评析: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一起探索如何让乌鸦先生最快的喝到水,再次感知物体体积大的,水位上升的快,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1

    【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先生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推荐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10以内的数

    ●序数

    1、找座位--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号。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三列火车第五节车厢就写3-5。幼儿在音乐中学开火车,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号码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谁找得又快又对。(可分小组进行)

    ●10以内数的组成

    2、碰球--交代游戏要求,如两数合起来是8。师"我的一球碰几球",幼"你的1球碰7球"(拍手7下)。游戏速度逐渐加快。

    3、猜纽扣(可用其他东西替代)--教师告诉幼儿纽扣总数后分别把纽扣放在两只手上,先看一只手中的纽扣数量,然后请幼儿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粒纽扣。

    4、凑数游戏--教师任意发出一种声音(或出示手指或跺脚等),如动物的叫声,幼儿随即附和,要求两人发出的声音次数(或手指数、跺脚数等)合起来是某一总数。该游戏也可让幼儿两两一对合作玩。

    ●顺数与倒数

    5、拍电报--三人一组,每人以右手食指在桌上敲的动作比拟为拍电报。先以石头、剪子、布的形式来确定拍的先后,然后按确定的先后顺序或顺或逆拍出1-10的自然数,拍的同时嘴里发出"嘀"声。

    ●相邻数

    6、接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10的扑克牌分发,每位幼儿5张。由一幼儿任出一牌,根据相邻数出牌,三张牌组成相邻数后放一边,游戏继续进行。最后以谁手中的牌最先出完者为胜。

    7、数学娃娃找朋友--幼儿戴上数字头饰并相互观察,知道自己是几号数字娃娃。以数字娃娃5为例:幼儿拉手围成圆圈,老师按一个固定位置点数:"一、二、三",被点到"三"的数字娃娃5,立即跑到圆心处站好并拍手,其他幼儿按顺时针方向边走边朗诵儿歌:"一二三.我是5;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朗诵完毕,数字娃娃4和6迅速跑到圆内.并拍手一起说两遍儿歌:"三二一,我是4(6);七六五四三二一,我是你的小(大)朋友。"

    ●单双数

    8、造房子--在地上画有数字的楼房一幢,三角形的房顶上放一只盒子,上插小红旗若干。

    玩时从格子"1"开始,每个格子都要走到,可以不按顺序。走时,碰到单数必须单脚跳进这格,碰到双数则双脚跳进这格,最后一个若是单数则单脚站立取红旗。在此过程中,若跳错动作则主动退出。

    ●数量对应或匹配

    9、扔扣子--将废旧盒子或空罐头放在地板上,在地板上划一条线,这条线离空罐有适当的距离,可以事先试验一下,找出适当的距离,对孩子说:"站在这条线后面,一次扔1个扣子,看你能把多少颗扣子扔到盒子里去。"当所有的扣子扔完后,数数盒子里的扣子,那就是孩子的成绩,然后,把所有的扣子倒出来放在一起再玩,看孩子最多能扔中多少个扣子。

    ●认数字

    10、按行进路线跳格--在地上画三至四个格子组,每个格子里写上幼儿刚认识的数字(每组书写顺序可不同但不能有重复,幼儿易认错的多写些)。幼儿分成三至四组扮演小兔等会跳跃的动物,分别站到要跳得格子前。请每组幼儿随机抽取本组所有幼儿的行进路线,如8376,并让本组全体幼儿准确记住。

    听口令同时从格子行动,跳错必须回到起点重跳,跳完者跑回来轻轻击本组下一位幼儿的手心后下一位幼儿开始行动,先跳完的一组为胜。

    ●10以内数的加减

    11、猜猜少了多少--教师出示实物若干,让幼儿记住数量,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掉一部分后再请幼儿看看现在还有的数后猜猜少了多少?并说说怎么猜的。

    12、扣碗猜数--先请一幼儿数一数扣子说出总数,然后将其扣子一只碗下,同时从碗中摸出若干颗给幼儿看,然后请其猜一猜碗中还有几粒扣子,说一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优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课题:城市化(第一课时)

    二、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届高一学生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动力; ?运用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图片、表格和数据,让学生思考:深圳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个伟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过去了,故事依旧,而城市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一组图片,大家感受深圳发生的巨变。观察图片:1982年的边陲小镇—老深圳、20xx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xx年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图片中总结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大家看课本城市化还有那些表现?2.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⑴人口的集中过程

    ⑵地域的转换过程 ⑶经济结构的变化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人口迁移的动力因素,思考: (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过度]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5.城市化的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幅图。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

    点?(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教师归纳总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下表。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系列


    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科学并规范,编写教案一定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地组织教材,你是否在寻找相关的教案吗?以下内容主题是“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分享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 ,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 、 ,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非凡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非凡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非凡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实.

    师:观察右图,菱形 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假如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 ,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右图, 是△ 的角平分线, 交 于 , 交 于 .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 的边长为 , ,对角线 , 相交于点 ,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 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 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 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若学生没有“发现”,则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现”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意见。

    生:交流、评估,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教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节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另一种探究思维程序:通过阅读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解释某些现象→再将这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将问题做创造性改进、发展。)

    四、小结与延伸(5分钟)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2.通过多媒体给出生活中电热危害的实例,学生课后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办法;课后设计实验探究电热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要求说出所需要的物品,并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为进一步加强我学区教师教学业务基本技能的锻炼,促进教师磨练教学内功,优化整体素质,提升教书育人的品位,中心学校决定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提高、展示风采的平台。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区内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杨XX

    副组长:王XX、汪XX

    主任:李XX

    成 员:茅XX、季XX、朱XX、朱XX、朱XX、方XX、杨XX

    二、参赛对象

    全学区在编在岗教师

    三、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四、竞赛时间:

    10月10日(星期三):9:10—11:40 语文

    10月11日(星期四):9:10—11:40 数学

    五、地点:

    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形式:

    1、竞赛活动分学科、分年龄组举行。

    学科:

    语文、数学

    年龄组:

    男:45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5周岁)与45周岁以下学科组

    女:40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0周岁)与40周岁以下学科组

    2、竞赛内容为本学期个人所授语、数学科教学内容(专职常识、体艺、英语、幼教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在竞赛语、数学科中任选一科)。课题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确定,同年级同学科同一课题。

    3、参赛教师所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由中心学校教导处提供,教师用笔自备。参赛教师不准私自夹带任何与大赛有关的资料。

    4、大赛所需的教学设计用纸,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印制。

    5、分学科分年龄段评选设奖。

    七、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教导处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XX中心学校

    XX-9-29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通过写景,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接触、描写、赞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一定写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课前准备 :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景,观察景。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重点观察。

    2.准确地把握景物特点。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者有意识地的在课前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减轻了课堂习作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二、交流信息,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想必你们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快乐时光,与其回忆,还不如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那样看起来更清楚,对吧?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自己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做到写作时言之有物。】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其中一个地点和内容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臵,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去公园所看到的景物。

    4.范文引路。(出示范文)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颜六色的。

    记得上次去公园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红的枫林,一片片枫叶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像天边的晚霞,像梦中的油画。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我继续往前走,路旁开满了雪白的百合,闻一下,还带着露珠的芬芳。百合虽然没有菊花的灿烂,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他们清新脱俗,形态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想,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吧。恍惚间,一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压得稻秆抬不起头,秋风吹过,掀起阵阵稻浪,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哦,秋天是金黄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么迷恋你!我已经醉倒在你色彩缤纷的怀抱之中了!

    (1)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秋天美吗?要怎样写才能把秋天描绘得更美呢?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素材,只能解决言之有物,而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上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对写法加以暗示,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表达。】

    四、学生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五、品析评价,升华主题

    1、请同学们品读自己的文章,将最满意的句段朗读出来,让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推荐、评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下面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将最佳作品推荐给老师,并在班级展板上展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互动,将作文臵于一种交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抒发了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用 心 观 察 真 情 表 达

    . .. .

    教学反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 品味人间的真情 梁爱梅。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 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3/55∕3 3∕5的倒数是5∕3

    (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6=1∕6 6的倒数是1∕6.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1= 1∕1=1,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第18课《雷雨》,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相应的语段、词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评,并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孩子们,我们读书就好象吃饭,饭要细嚼慢咽,要一口一口地吃,才有营养,读书呢,也要读一读,品一品,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这样的读书才会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雷雨》。)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读书。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求:这三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准备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2、学生合作感悟。

    3、学生交流汇报,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并提醒学生养成倾听同伴的发言,多给同伴肯定的评价的习惯。

    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写的是乌云,从满天一词感受到乌云的多,黑沉沉一词感受到云的颜色,压一词感受到云很多、很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话写的是叶子和蝉,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让我们感到天气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C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句话写了在风,忽然写出了风来时的速度很快,树枝乱摆写出了风很大,所以这个大风还可以改成什么风?)

    D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写了蜘蛛,垂下来逃走了让我们感受到蜘蛛很可爱,它知道大雨要来了,心里很害怕。)

    E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话写的是闪电和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让我们感受到大雨就要来了。)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三自然段,形式:男女读,齐读。(教师点评,鼓励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感受,还要学会想象。)(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看看雷雨以后有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找找看,它在哪?

    (二)品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派代表交流。

    3、学生自主点评。

    4、教师小结。(主要着眼于感悟是否到位,表达是否规范,点评是否能对同伴进行积极性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雷雨》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了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很多很重,天气很闷热,风来了,蜘蛛很害怕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还学了雷雨后的景象,看到太阳出来了,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空气也很清新,天气也不感到热了,蝉也高兴得叫起来了,蜘蛛又开心地挂到了网上,青蛙也唱起歌来了,好象在告诉我们,雷雨后的一切让大家多舒服呀。

    剩下的课文的中间部分,我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够学得很好,能知道它写了什么,也能感受到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再交流。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

    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九色鹿

    调达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两只鸟蛋》这一课意在设计了充满稚气的童真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诗意,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内容跟黑板上的这四个字有关两只鸟蛋,谁能读。你真了不起蛋字你是怎样认识的还能组哪些词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读生字,降低识字难度,帮助学生识字)

    二、读文,识记生字

    (1)初读文,扫清障碍

    这首小诗,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试着来读一读,那如果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是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借助拼音,向同学、老师求助,提示扫清障碍的手段,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自由读,将课文读流利

    办法很不错,下面,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本课的生字。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谁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3)凭借拼音,强化生字

    课文读得真流利,那这么多生字你会读吗?下面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可互相取长补短)

    (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生字

    ①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②由学生当小考官,指名读

    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采用多种方法认字,避免了学习汉字的枯燥性)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在读课文时你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来。

    (1)读第一节,渗透爱鸟、护鸟教育。

    老师这里有两只鸟蛋,想不想摸一摸,说一说摸的感觉。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文。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鸟蛋的好玩,然后带着喜爱之情去读文,有助于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读文后,再引导学生懂得,这小小的凉凉的,这么好玩的鸟蛋,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玩一玩吗?这种行为对错,并说明理由,(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要有爱鸟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采用自主的方式学习其它三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拿鸟蛋玩。为什么?快快读剩下的三节吧!采用你喜欢的方法,然后把你最喜欢读的小节,读给同桌听,并悄悄告诉你的同伴为什么喜欢。你认为你的同伴读得好,那你还可以推荐他读。

    (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赞美,可以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指导看图

    这篇课文还有一幅图,这个小男孩,望着蓝天在想什么?谁能猜到,课内有时间可以动手把小男孩想到的景象画下来。

    五、整体读文,借用游戏巩固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拍手读、互相读,也可以背着读。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为本课生字找出正确音节,贴在生字下面,看一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最后齐读成果。

    (孩子需要游戏,喜爱游戏,借用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巩固识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六、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课文读熟了这些生字都学会了,祝贺大家又胜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实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版)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集合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次思想健康、组织得当、内容充实、生动活泼并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愿望。从结合时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班级的管理工作,开好主题班会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与构思,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学院学生工作计划设计主题班会。班级概况与现状:我班是一个专业性强、以男同学为主的班级,本学期开学初,通过对学生的摸底调查、分析,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有如下特点:一、是有理想,但不成熟、稳定。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后落选的;二、是思想波动、随波逐流,学习带有盲目性;三、是迫于家长压力,处于无奈就读高专,他们思想散漫,自由主义,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没有集体荣誉感;四、是曾参加过社会打工实践,深感知识贫乏。属于书到用时方恨少者,他们学习努力,但苦于基础差,有时带有自卑感;五是家居城市,毕业后无事可做,在社会上混过一年半载者(这是少部分学生),他们好交友,重江湖义气,感情用事,骄横,沾沾自喜。我们班四级过3人,在这次专业成绩评比中我们班获奖13人,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9人。但是四级只有3人通过,平时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学习氛围不是很好。编制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确定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第一点是着眼于学生思想基础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学会做人,又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第二点是着眼于建立团结向上、有良好班风、学风、集体荣誊感的班集体。针对班级特点并结合学生思政工作的两个基本任务,来设计了主题班会。预计实现目标:例如: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班级创文明主题班会,班主任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只从思想上去指导、策划;会议由班级学生干部自行组织,自行安排,大多数同学得到了锻炼,更多的人受到启迪,班风、学风有了良好的转变。通过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班级情况预测到班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精心准备、巧妙安排,形成一系列预设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引领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将学生把平时那些低层次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无聊的谈笑娱乐引导向高层次的健康的、有意义的、正确的轨道来。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班级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重要形式;还是与学生沟通、消除代沟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最佳平台。组织、开好班会课不仅对于学生确立崇高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进而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主题班会安排表学期序号班会主题活动形式活动地点第一学期01新的起点 新的未来语言类教室02加强班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讨论类不定点03爱我航院 参观校史馆参观类航院04抢过四级 走美好人生道路务实类不定点05防火放电 保护公共财产问答类校园06加强交流 共建和谐班集体语言类教室07争创十佳宿舍 人人有责行动类宿舍08人人自爱 构建美好心灵家园交流类教室09创先争优 响应党的号召讲座类礼堂第二学期10诚信人人 人人诚信交流类不定点11做好准备 规划美好人生书信类不定点12积极参与 为就业铺好道路讲座类多媒体13勿折花草 共建美好航院行动类航院14衣整人正 美好印象留双选交流类体育馆15珍惜点点滴滴 友谊之树长青交流类餐馆16感谢恩师 感谢校园行动类办公室17分析形势 把握机遇讨论类教室18自勉自强 勿忘航院校训语言类不定点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2篇


    教师们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借助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他们的思想。然而,随着课堂的不断变化,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这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教案的合理编写,教师可以更加流畅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的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全国首届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大赛组委会推荐的歌曲。歌曲通过富有诗意的歌词十分形象地把儿童比拟成一只快乐的小鸟,把少年儿童纯真的童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他们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大调式,3/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采用了排比句式,节奏基本相同,曲中含有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极富有特点,使得旋律欢快、跳荡,将我们带入了诗一般美丽的孩子天地里,表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甜美生活的心情。中间插入了4小节衬词“啦啦啦”是上下段的连接,曲调轻盈跳跃,进一步抒发了孩子们喜悦欢乐的心情。紧接着第二乐段在节奏上作了变化,旋律变得优美而舒展,唱出了少年儿童无比欢乐的童年生活,尾声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给人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四年多音乐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初步形成了自己喜好的风格,他们求知欲较强,好奇心重,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在歌曲表演上表现欲不强,对乐理知识也普遍感觉比较枯燥。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素质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对音乐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孩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合作探究法、快乐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及时地以语言来启发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悟性较高的孩子,我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参与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理念]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本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教学中紧紧围绕“童年”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闯关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视、听、说、唱、演结合的活动,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努力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二、能力目标:启发学生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3/4拍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学生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唱、表演歌曲,体验四季中的欢乐情绪,体会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从而珍惜幸福的童年时光,能用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情绪,用轻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和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课件、表演星奖章等。

    [教学过程]

    一、描述童年趣事,感受童年快乐。

    1、课前播放视频《难忘的回忆——童年》,学生欣赏。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叫《童年》,也是老师童年的真实写照。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对于老师来说童年是我难忘的回忆。

    2、小组之间讨论,互相说说心中的故事。(背景音乐播放《童年》)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老师当年最快乐的童年时光,童年是快乐的,四季是多彩的。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在你心中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谁来说说,与大家一同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欣赏老师难忘的童年回忆,随着媒体播放,让学生视听结合,深入了解到老师的童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出童年欢乐、幸福的氛围,迅速拉近师生距离,为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做好准备。

    二、师生和谐互动,学唱童年的歌——《童心是小鸟》。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的故事太有趣了!老师从你们明亮的眼睛,微笑的脸上看到了快乐。而且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能干,为了考验你们,老师特意安排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那就请同学们进入第一关--“快乐智多星”(点击进入--媒体出现两颗星及题目)。

    (一)第一颗星——节奏练习。

    过渡语:“快乐智多星”有两颗星,我们先进行第一颗星的挑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歌词: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

    1、读一读。

    (1)师配乐范读歌词,激发学生兴趣。(背景音乐播放《童心是小鸟》)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过渡语:这么美的诗句,你们也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2、按节奏读。

    过渡语:老师把这些句子加上节奏,你们还会读吗? X X X X X ︱ XX0 ︱ XX·X ︱ X X X ﹣︱

    我把 小树 苗栽 到 春 天的故事 里 ,

    (1)生尝试读。

    (2)介绍附点四分音符。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知了是怎么叫的吗?模仿一下。为什么知了的歌声这么动听呢?因为在他的歌声里,有一位好朋友叫附点四分音符,它让知了的歌声更动听、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师板书“X .”)

    师:附点是附点四分音符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通常在歌曲中会有一个八分音符一起出现。(师板书“X”)演唱时前面的音唱长、后面的音唱短,就像知了唱歌那样。

    (3)请学生找出附点四分音符,并读一读。

    (4)完整按节奏读。

    (5)介绍休止符。

    过渡语:哎呀!这下可糟了,有个小家伙他可不服气了!他说:你们怎么能只顾着附点四分音符,却把我给忘了啊,我们快来看看到底是谁!(板书“0”)是啊,在音乐里他叫休止符,遇到休止符应该怎么样呢?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请个别学生读、“0”处加拍手读、集体读)

    (6)完整出示四句歌词,解决八分休止符“0”的难点。

    ①学生自由读,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练习难点“放飞 0在”,教师加上手势提醒,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③师生接读第三句。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④指导学生完整地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歌曲中附点四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的难点教学。教学中打破以往机械传授的模式,创设闯关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

    中轻松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特别是把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拟人化、形象化,加上老师肢体语言的提醒,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难点。

    3、唱一唱。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有点厉害,这个休止符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看大屏幕,老师给每句诗加上了动听的旋律,你们会唱吗? 3 1 5 1 3 ︱ 65 0 ︱ ⅰ 6 . 4 ︱ 6 5 5 – ︳ 我把 小树 苗栽 到 春 天的故事 里 , 3 1 5 7 2 ︱ 43 0 ︱ 65.2 ︱ 4 3 3 – ︳ 我把 小蜻 蜓送 回夏 天的目光 里 , 3 1 5 1 3 ︱ 65 0 5 ︱ ⅰ 6 . 4 ︱ 4 5 6 – ︳ 我把 小鸽 子放 飞在 秋 天的歌声 里 ,

    5ⅰ 5 5 3 ︱ 420 ︱ 7 5 ︱ 2 1 1 – ︳ ... 7我把 小雪 人 堆 在 冬 天的童话 里。

    ①指导学生找出相似乐句视唱旋律。

    过渡语:唱之前,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说它们相同与相似之处并唱一唱。

    ②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模唱。

    ③学生跟琴轻声完整视唱旋律。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感性大于理性, 枯燥的识谱教学常常会冲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所以我要求学生从找相同入手,降低学习难度,变难为易,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掌握歌曲旋律的音准,为下面的歌曲学唱设下铺垫。

    (二)第二颗星——学唱《童心是小鸟》。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2)

    一、课题:赵州桥

    二、课型:讲读1

    三、教学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第____节

    四、教学准备:图片

    五、教学目的:

    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读懂第一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六、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

    (一)、启发谈话。

    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

    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

    2、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

    2、指名回答的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词句,想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仔细找找这一段的重点词语是哪一句。板书: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3、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年代久:隋朝李春建造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解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

    设计上的独特:这座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独特,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学到。

    4、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2、预习课文并想想习题1、2的回答。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 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3/55∕3 3∕5的倒数是5∕3

    (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6=1∕6 6的倒数是1∕6.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1= 1∕1=1,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两只鸟蛋》这一课意在设计了充满稚气的童真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诗意,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内容跟黑板上的这四个字有关两只鸟蛋,谁能读。你真了不起蛋字你是怎样认识的还能组哪些词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读生字,降低识字难度,帮助学生识字)

    二、读文,识记生字

    (1)初读文,扫清障碍

    这首小诗,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试着来读一读,那如果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是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借助拼音,向同学、老师求助,提示扫清障碍的手段,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自由读,将课文读流利

    办法很不错,下面,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本课的生字。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谁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3)凭借拼音,强化生字

    课文读得真流利,那这么多生字你会读吗?下面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可互相取长补短)

    (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生字

    ①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②由学生当小考官,指名读

    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采用多种方法认字,避免了学习汉字的枯燥性)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在读课文时你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来。

    (1)读第一节,渗透爱鸟、护鸟教育。

    老师这里有两只鸟蛋,想不想摸一摸,说一说摸的感觉。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文。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鸟蛋的好玩,然后带着喜爱之情去读文,有助于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读文后,再引导学生懂得,这小小的凉凉的,这么好玩的鸟蛋,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玩一玩吗?这种行为对错,并说明理由,(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要有爱鸟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采用自主的方式学习其它三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拿鸟蛋玩。为什么?快快读剩下的三节吧!采用你喜欢的方法,然后把你最喜欢读的小节,读给同桌听,并悄悄告诉你的同伴为什么喜欢。你认为你的同伴读得好,那你还可以推荐他读。

    (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赞美,可以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指导看图

    这篇课文还有一幅图,这个小男孩,望着蓝天在想什么?谁能猜到,课内有时间可以动手把小男孩想到的景象画下来。

    五、整体读文,借用游戏巩固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拍手读、互相读,也可以背着读。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为本课生字找出正确音节,贴在生字下面,看一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最后齐读成果。

    (孩子需要游戏,喜爱游戏,借用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巩固识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六、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课文读熟了这些生字都学会了,祝贺大家又胜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积累,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四、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学生很陌生,要介绍作者生活与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组织演讲

    六、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好的演讲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与实践演讲技巧的动力;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演讲训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让他们初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文中的观点,为何会有如此坚决、高昂的斗志,演讲最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2、针对学生的具体演讲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调和手势来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

    a、 抓住学生演讲中代表妥协势力的观点句:我的观点是,不要战争。

    b、首先请学生在讲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观点。然后建议他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弗吉尼亚州议会现场,作为妥协势力的代表发言,大胆、自信地把观点再表达一遍,注意语气、语调。最后拿起话筒,更有力、坚决地再次表达这一观点,调整语气、语调,使自己的发言既较好表达观点,又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其他同学通过其不同的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示例:我的观点是(语调自然、果断,口语化,说完停顿片刻),不要战争。(字字响亮,声韵饱满。语气恳切,有力度。)

    c、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加入适当的手势。建议学生在刚才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学生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自己的演讲服务。)

    3、演讲文章的第四段,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a、第四段比较长,为了使演讲时思路更清晰,也为了防止遗忘,指导学生对其划分层次:批驳妥协派的观点,指出强大并非指日可待;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地利、人和与正义;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我们已别无选择。

    b、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演练。四人一组,推选一位同学,组织好自由演练活动的地 点、秩序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每位同学都必须脱稿在小组认真演讲,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相互指导。

    c、全班展示。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逐层指导演讲。

    ① 第一层:关注关键性词句与语气:“他们说……但是……是……还是……难道……”,作者用一系列反问句有力地指出放弃斗争就惟有束手就擒。让听众能客观地认清当时的现实与危急,为下文高潮部分的号召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演讲时尽力表现出作者那份正义而焦急以及不愿受辱、受奴役的强烈感情。

    ②第二层:“如果……如果……此外……”,三种假设充满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6)

    一、课前活动,猜小动物的谜语

    1.身披绿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谜底】青蛙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谜底】燕子

    3.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谜底】蜜蜂

    二、直接揭题,激兴趣认课题

    1.师:课前,我们猜了很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小动物。看老师写(板书:小动物)物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生:牛字旁)牛字作部首的时候,要有变化――(“横”变成“提”)右边是个——(勿)请勿吸烟、请勿打扰的“勿”,合起来还读(物)。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生读)。

    2.师:今天,燕子、青蛙和小蜜蜂这三个小动物就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在他们之中,你最喜欢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帮学生正音。)

    (1)出示“小蜜蜂”。师:蜜蜂是小小的虫儿,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虫字旁”。“蜜蜂妹妹”:让我们热情地和小蜜蜂打招呼。

    (2)出示“小燕子”。指名读。

    “燕子姐姐”:小燕子到处飞,见识广,我们亲热地称呼它--(齐读)

    (3)出示“小青蛙”。指名读。

    “青蛙哥哥”:让我们和青蛙打个招呼--(齐读)

    3.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先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

    三、初读课文,创设情境识生字

    1.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小动物商量过冬)

    师板书:过冬。齐读课题。

    2.师:青蛙哥哥、燕子姐姐和蜜蜂妹妹,多亲热的称呼啊!老师告诉你们,这三个小动物还是好朋友呢!(出示课件)看,它们在干什么?

    出示:他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齐读。

    他们还会在一起干什么?你能这样说吗?(课件出示句式: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日子过得。)

    (出示课件)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3.师:快乐的时光总是走得那么快,转眼间,秋天到了。(课件出示动画:秋风吹,树叶落。)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说话练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刮”字。)秋风的力气真大呀,把树叶都吹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就说—刮,指名读。

    4.师:是啊,秋风刮起来,天气渐渐凉了。三个好朋友该怎么过冬呢?于是,他们就商量开了。(出示“商量”的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并用联系字义法识记“商”的字形。)

    (1)出示“商”:瞧,这个字怎么读?

    (2)出示“量”:谁来读这个字?

    (3)出示“商量”:这两个字合起来你会读吗?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商量,所以你们看“商”字中间是个“口”,一个人能商量吗?所以“口”字上面是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字里面是什么?

    5.师: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也赶来了,小蜜蜂当然也少不了。(课件出示动画:三个小动物赶来商量。)这就是??(出示“聚到一起”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

    6.师:丁老师老师也和大家聚到一起学习《小动物过冬》。(指黑板,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7、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四、读通课文,分角色明知识

    1.师:小动物们到底是怎么商量,又是怎么过冬的呢?请小朋友拿出课本,大声地读课文。(要求: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读,边读边想想,小动物各是怎样过冬的?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商量的?先是谁和谁商量?然后呢?(带领学生根据板画梳理结构。)

    3.师:你记住他们的商量结果了吗?他们各是怎么过冬的?你记住了谁的过冬方式??小燕子

    (1)师:小燕子要飞到暖和的南方去。(出示“暖和”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太阳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感觉暖和。学习“暖”:左半部分是什么?和太阳公公有关。左半部分特别难写,一起来学一学。

    (2)师:这儿冷了,就换个暖和的地方过冬,小燕子多聪明啊!哪只小燕子来给我们读一读?

    (3)师:小燕子,我们可舍不得你,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出示“春暖花开”的词卡,指导学生认读。)你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把每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花儿都开了。你们看,春天的花儿开得多美啊!这就是--(齐读)

    (4)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时刻,等待小燕子早日归来。(引导学生齐读。)?小青蛙

    (1)师:同样是吃虫子,小青蛙可不搬家,它有自己的过冬办法。我请一个神气的青蛙哥哥大声地给我们说说。

    (2)师:哪只小青蛙能边做动作,边给我们说说啊?(出示“钻”的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用表演法理解字义。)钻到泥土里才能好好睡上一大觉。

    (3)师:青蛙哥哥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

    ?小蜜蜂

    (1)师:小蜜蜂早有准备。勤劳的小蜜蜂在哪里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师:蜂巢是什么啊?“巢”就是“窝”的意思。鸟巢就是鸟窝,蜂巢就是蜂窝,是蜜蜂的家。冬天我们见不到小蜜蜂是因为它怎么样啊?(出示“藏在蜂巢里”)吃着早就准备好的蜂蜜。小蜜蜂的过冬方式,让我们联想到了哪些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师:让我们成为勤劳的小蜜蜂!一起读。

    4.师: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事多商量还是挺不错的!

    五、同桌合作,读对话识问句

    1.师:我是小燕子,谁是我的好朋友小青蛙?我们来商量商量。(与学生合作朗读课文,并指导听的学生学会在心里跟着读。)师:我还想和小蜜蜂商量商量?谁来当小蜜蜂?

    2.师:你们能像我们这样商量吗?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可以是小燕子和小青蛙,也可以是小燕子和小蜜蜂。(学生同桌合作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师:会商量的小燕子和小青蛙在哪里?(学生朗读。)

    4.师:瞧,一商量小燕子就不担心小青蛙了,在没听小青蛙讲之前,小燕子的心里可充满了担心。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文字:小燕子的两句问句,指导学生读书要关注标点符号。)

    5.师:小燕子和小蜜蜂是怎么商量的?(学生朗读。)

    6.师:最后,我要请一个最关心朋友的小燕子,最神气的小青蛙和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量商量。(学生朗读。)

    7.师:朋友间遇事互相商量,彼此关心,多么美好啊!

    六、词串学习,知约定悟情感

    1.师:它们知道了各自有各自的过冬方法,并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你有什么好

    办法记住“第”字?

    2.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和“第二年”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得到吗?

    3.师: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文字:第二年明年来年)

    4.师:这是好朋友间美丽的约定,友情的约定,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还在这里相见,到时候还会有许多令人高兴的事情发生,下节课我们会接着学习第二年发生的事。

    5.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词语,记一记藏在其中的生字。(课件出示文字:三组词串)第一组:商量暖和哥哥接着刮起来

    第二组: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

    第三组:第二年明年来年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7)

    备课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为 了加强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尽快提升我校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研读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更好地锤炼教师备课基本功,实现教 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构建我校教师成长的平台,结合 我校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经研究,决定举办以“优化教学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现场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顺 利进行,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校本培训计划,促进我校教师 的专业成长,展现我校教师风采,特举办我校教师现场“教学设计” 比赛。比赛宗旨在于提高我校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课标理解和运用能 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组织机构

    组 长:李宗英

    成 员:杨生贤 杨洪武 王正虎 马勇裁 李 青 马元斌 马玉江

    王正虎 李宗军 杨 东 杨自成 马彦明 王正宝 马全平 李宗发 虎旭东 马彦全 买耀玺 邢彦明 罗风科 罗进财 丁生波 马金平

    三、参加对象

    全镇所有在岗教师(学生在300名及以下的学校拟报送1名教师参赛;学生在600名及以下的学校拟报送2名教师参赛;学生在600

    名以上的学校拟报送6名教师参赛。拟定参加中心学校复赛教师名单10月31日之前上报中心学校办公室,与此同时上报本校活动资料。)

    四、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五、比赛时间

    1、初赛时间:

    2、复赛时间:

    六、复赛地点

    中心学校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七、比赛内容

    本学期课本中某一内容(篇章)的一课时内容,赛前5分钟公布。

    八、比赛形式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不得带任何资料。

    九、比赛要求

    现场教学设计时间为60分钟,请老师们在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比赛地点。比赛只允许带书写和绘图工具,不允许带书本、教参、教案等参考资料。赛前10分钟抽取考号,答卷上不得写真实姓名,只能写考号。

    十、教学设计要求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课时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作业布置

    8、板书设计

    (二)教学设计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能按新课改 的要求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 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 性。教学过程步骤清晰,对主要教学环节要求写清教师活动的内容与 方式以及学生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设与应对策略。

    十一、评奖办法

    1、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奖。

    2、评审方法:学校邀请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根据评审内容和标 准对所有教学设计进行评比,比赛将综合考虑各学科参赛人数按语文组、数学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十二、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校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办公室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附件1: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王团镇中心学校 20xx年9月20日

    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学科:撰写教师:

    教学设计课题 :

    评委(签名):

    日期: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8)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庭生活,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3、初步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认识14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你喜欢看电视吗?喜欢看什么节目?

    (指名回答)

    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指名回答)

    老师发现你爱看的节目和你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不一样,如果你们看的电视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呢?

    2、有一家人也爱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对看电视有许多亲身经历。教师通过“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这两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乐意回答,而且有许多话可以说。“你知道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如果你们看的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这个引入设计可谓滴水不漏。

    3、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标准不标准,一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4、教师评点,总结:

    只有过了生字这一关,才能把课文读流畅。

    二、 认记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

    勾画出课文的生字。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指导认读:

    齐读。

    男女生对读。

    小组读。

    一排排读。

    3、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的方法:

    反馈:(课件)

    全:人+王 奇:大+可 员:口+贝

    妙:女+少 精:米+青 音:立+日

    (生字卡片、归类识字)

    宝盖头:赛、完

    提手旁:掉、换

    有特点的字的教学:

    赛: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贝,中间的部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更清楚它的笔顺和笔画。

    掉: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是“朝”字左半个掉了一点,所以它读“掉”。

    换: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上面一个刀,下面不是“央”,一撇没有长出头。 因为上面有个刀,就像同桌两个人坐座位一样,我们要互相谦让,不能长出去。

    5、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摘果子游戏。

    教学生字一般提倡随文识字,但是本文中的生字跟课文的句子或内容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是生字与生字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于是我觉得还是集中归类识字比较好。比如可以用分一分方法来识记的生字就有全、奇、妙、精、员、音等,教师就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这6个生字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在生字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抓住生字的一些特点进行编故事或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乐学愿学,记忆深刻。总之,低段的生字教学不一定要采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才更有效。

    三、 初读课文

    1、把这些生字放到课文中,我们在来读读课文,你的感觉肯定会不一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4、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什么秘密呢?刚才老师为什么教你们用那样的语气读课文呢?这些问题下堂课再解决。

    四、写字指导

    1、讨论:

    要把一个字写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并指导。

    3、学生练写,展示,评价,再练写。

    4、教师个别指导。

    书写指导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感觉书写指导时该如何把字写好,不能用很好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写,而是先出示这个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怎样写更好,再让学生形象地观察教师的范写,接着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并再度练写。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写好这个字应注意的地方。也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太费时间,但是汉字很多地方是相同和相通的,教师举个例子,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五、延伸

    你关心你的家人吗?请你做个调查,并写下来。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9)

    一、基本情况:

    我校1---6年级有8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由8位数学教师组成。数学教研组工作有一定特色,现代教研教学工作力度有所加强,并取得初步成效,素质教育和教改已进入更深阶段。数学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

    二、指导思想:

    继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执教。尽量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转变教学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我校数学教学、教研质量更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任务:

    1、发展上期数学教学成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年级数学成绩达到上级规定的"三率"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本组教师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采用先进教学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狠抓创新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根据量训工作要求,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全组教师力争在"五等级"考核中人人合格,并正确,适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

    5、以数学组为单位,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协助教导处抓好毕业班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四、主要措施:

    1、教研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严格执行部颁计划,杜绝挤课、占课,提前下课的现象发生。

    2、协助教导处不定时深入课堂检查"常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六认真"检查,尤其是备课质量、作业批发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检查。本期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互相听课不少于15节。

    3、配合教导处组织好数学教学观摩、评课活动。45岁以下教师学会自制课件。

    4、协助教导处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研、教改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5、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教学计划和辅导学生计划。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歧视、压制、挖苦学生。

    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

    主要工作:

    执行部门:

    二 月

    1、拟定教学计划

    全组成员

    2、拟定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组 长

    三 月

    1、教研组学习教育理论 全组成员

    2、协助教导处进行教学"六认真"检查 组 长

    3、协助教导处进行业务检查 组 长

    4、参加教学技能培训 全组成员

    5、教师听评课活动

    全组成员

    四 月

    1、教学观摩活动 全组成员

    2、建立数学兴趣小组 全组成员

    3、协助教导处进行业务检查

    组 长

    五 月

    1、教学"十字"方针检查 教研组

    2、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全组成员

    3、协助教导处进行业务检查 全组成员

    六 月

    1、迎接中心校检测和期末检测 全组成员

    2、教研组工作总结 组长

    3、教师进行学科总结

    全组成员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10)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

    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

    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教师:我们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在诗人看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教师:咱们再来鉴赏一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落叶纷纷而下,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流去。在这样的情境下,想一想诗人能联想到什么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

    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11)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篇12)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

    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社会常识和人文素养,培养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创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合作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

    1. 科学领域:观察、实验、探究、科学文献阅读等。

    2. 技术领域: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环境保护等。

    3. 社会领域:公民道德、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

    4. 人文素养领域:历史、文学、艺术、文化等。

    三、教学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

    1. 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2.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在线教学:通过线上平台,如网络课程、视频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4. 活动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实践、在线、活动等方式,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实践。

    3. 学习方式的适应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学习方式,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4.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和实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月度课件精选 教学设计方案word版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月度课件精选 教学设计方案word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

    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

    教学准备

    复习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

    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

    (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2)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

    (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

    3.学习“习作提示”。

    (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①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②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

    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

    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 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

    ③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

    (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

    ①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

    ②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

    (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

    ③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

    4.布置作业 。

    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续写做准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

    (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

    (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

    (3)修改提纲。

    2.放手续写。

    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

    3.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学生各自修改初稿。

    (3)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4)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4.誉抄习作。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通用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