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集锦8篇)
  •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7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集锦8篇)。

    我相信这份“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要。教案课件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编写时教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精心制作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希望以下内容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路,供您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4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5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7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主要内容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集锦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