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中学物理课件汇集十篇
  • 中学物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3

    中学物理课件汇集十篇。

    接下来,我们将深度剖析“中学物理课件”。新任教师要做好备课,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每个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这个环节。学生的反馈能帮我们判断课程的优点和短板。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分享能够为你带来一些灵感!

    中学物理课件 篇1

    摘 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进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本质不同,可以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教学就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悖。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于教学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主动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

    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而不在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有没有经历应有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教知识的内涵,否则即使让学习记住教学的结论,学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企图通过让学生记住教学结论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针对教学提出新的观念,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教学设计应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打破旧课程的束缚,把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及环境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新课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这

    四个因素。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沟通以平等为基础,以真诚为纽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题因素,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2.教学设计出发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出发,忽视学生的因素,导致课程本末倒置,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应成为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生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强调。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中学物理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二章的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xx 年版 20xx 年修订)》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之下。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的是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规律进而认识自然界的能源,提升保护能源的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节约能量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理解、解释物理现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方面。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解焦耳定律和电动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

    本节要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整个高中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物理规律之一,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完善,是分析实际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基础。教材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的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处理教材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闭合电路中的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内外电路的电压有什么规律?这需要通过探究实验和理论推导寻找更多直观的证据来从多个视角寻找规律,并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 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从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观点分析问题的区别,感受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确定为: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习主题】

    主题名称: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对功能关系和能量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理解,具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念。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场” 的观念,熟悉电路的基本特征,为自由电荷在电路中的运动分析和能量分析做好了准备。但是研究闭合电路的电势问题需要建立恒定电场模型,分析自由电荷在全电路内的运动和静电力做功情况,这对学生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受初中物理中关于电源输出电压不变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是不变的,没有电动势的概念和对电路全局分析的意识。

    本节课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将视角从局部电路过渡到全电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能量观点理解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相关规律,最终发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论证、反思评估

    等能力。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生活、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并能用做功和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A3、B2)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经历“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含义,知道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标志电源性能的重要参数。(A2、B3)

    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探究过程,找寻闭合电路内外电压的规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3、C2)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步发现问题本质,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过程中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体会研究科学问题时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必要性。(C3、D2)

    (说明:A、B、C、D 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编码,分别对应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数字 1、2、3、4 对应每个维度的水平层次等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难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云服务器 1 台、教师平板 1 台、学生平板 20 台),PPT 演示文稿。

    教具:

    1 个小灯泡(电压 1.5v),干电池一节,镁片、石墨片、苹果、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师演示仪,可变内阻化学电池一个,笔记本电脑 1 台,变阻箱一个,DIS 数据采集器,

    DIS 电压传感器(2 个),导线若干,自制非静电力类比演示仪,。

    学具:

    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探究仪(4 组),可变内阻化学电池4 个,变阻箱(4 个),笔记本电脑(4 台),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循环递进式探究”教学法:设置问题串,通过对比、实验(分组)、建模开展教学。以情景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嵌入,活动贯穿,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进阶。

    【教学策略】

    智慧课堂 “云互动”: 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探究活动,即时推送学习任务,对学生当堂建模、实验探究大数据收集、反思研讨过程在线及时处理反馈,发布个性化的批注讲解,确保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项目化学习策略:将问题前置,以结果为导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连续的、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问题:

    户外探险爱好者在户外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位户外探险爱好者在一次夜间探险的途中迷路了,手机也没电了,他想利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可是手电筒也没电了,他的身边只有以下几件物品(图 1), 他能点亮小灯泡发出求救信号吗?

    智慧课堂平台互投票功能,收集学生的选择,进行大数据分析。(如图 2)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任务一:分析情境问题,实验验证猜想

    问题 :水果电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①:试一试——尝试利用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电池盒、导线、两节新干电池,一节旧干电池,数字电压表。对比演示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电动势 1.5V),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

    将水果和石墨片、镁片制作的水果电池替换干电池,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先测量开路电压(1.97V)。

    现象:水果电池供电的小灯泡不亮!电池两端的电压从开路时的 1.97V 左右降到了 0!

    评价 1:对水果电池能否让灯泡亮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展示功能:利用智慧云平台的展台功能实现同屏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如图 3)

    问题 :电池两端减少的电压去哪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引入,拉近物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对比演示实验大大出乎学生们的预料,形成了认知冲突,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熟悉而陌生的电池”做好了

    铺垫。学生可能会想到失去的电压留在了内部,使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顺利地围绕学习需求开展。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任务二:测量内外电压,寻找变化规律

    活动②:探一探——探索电池内部的奥秘

    仔细观察:

    展示 1:将水果电池和解剖过的干电池展示给学生观察,介绍正负电极和电解质,如图 4。

    发现:电池内部存在电阻——内阻(r) 展示

    2:铅蓄电池,介绍结构。

    演示: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并明确电源正负极。如图 5

    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6) 演示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如图 7)

    发现特征:电源内部,电势在电极附近出现两次“跃升”。(如图 8)

    评价 2:能否通过实验得出电源内部电势有两次抬升的结论。

    问题 :如果将电源接入用电器,组成闭合电路,电源内部的电势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用 DIS 电压传感器测两电极 AB 和两探针 ab 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9)。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

    观察现象:外电路 UAB=1.87V ,相较于电路断路时,数值减小。内电路探针之间出现了电势差(φa<φb),Uab=- 0.14V 。

    结论:1. 电路导通时,电源内部有电势的降落,我们称“内电压(U 内)”,外电路电势的降落叫“外电压(U 外)”。

    2. 整个闭合回路电势出现两次抬升,两次降落。抬升的数值和降落的数值总是相等。

    问题 :内外电压 U 外、U 内之和、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抬升的数值总会是定值吗?

    活动③:测一测——测量闭合电路内外电压

    分组实验:利用自制学具(如图 10)测量电路的内外电压的数值,并计算两者之和,改变外电路电阻 R,多次测量,寻找规律,将实验相关数据填入表 2。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1)

    评价 4:分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能否得出内外电压之和与电源内部电势两次抬升的数值总相等的结论。

    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与电路内部两次电势的提升值之和相等。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是定值。

    问题 :这个定值到底反映了电源的什么特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电池的构造,发现电池的内部电势特点,逐步建立电源内电路的物理模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学生经历了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于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

    提升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任务三:运用守恒思想,理解科学本质

    活动④:想一想——电源如何维持闭合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引导:有一个量总是保持不变,这在物理学上我们常称做“守恒”。能不能从守恒的角度思考。类比演示:如图 12

    思考: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是如何回到正极的呢?

    类比:将小球由低处搬运到高处,能继续依靠重力吗?

    得出结论:电源依靠非静电力做功将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搬运到正极,维持持续的电流。

    评价 3:能否说出非静电力的作用。

    活动⑤:理一理——从能量观出发理清电路中的守恒关系

    思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想一想,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论: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等于非静电力做功 W 电=W 非

    活动⑥:推一推——推导电动势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推理论证:

    由实验数据可得:E=U 外+U 内

    有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可得:q U 外+ q U 内=W 非

    推导得出:E= W 非/q

    含义:E 就是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移送单位电荷所做的功。即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电动势——非静电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电荷量之比。符号:E 单位:伏特(V)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3)

    问题 :水果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外电压为什么很小? 活动⑦:看一看——再次观察实验数据寻找线索

    观察:再次观察分组实验数据(表 2)

    结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实验结论 E=U 外+U 内, 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备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评价 4:各组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否推导出电动势的表达式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智慧课堂平台的录制微课功能:现场录制微课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观看

    问题 :你能解释水果电池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了吗?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交流讨论,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经历先交流再观察、再猜想、再推导、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展了科学思维。同时,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遵从学生认知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任务四:运用欧姆规律,解答情境问题

    活动⑧:说一说——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水果电池的内阻 r 太大,导致闭合电路中的电流 I 小,故外电压 U 外小。

    实验验证:利用注射器改变铅蓄电池内阻,观察内电压、外电压以及电流的变化(图 15)。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图 16)。

    评价 5:能否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释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解释原因,即是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增强了实践意识, 深化了物理观念,发展了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来源于生活真实情境,从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释现象。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运用了循环递进式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个个递进的情境任务中不断认识科学本质, 寻找到物理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关键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

    用点。

    教学难点:(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学物理课件 篇4

    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胸口碎大石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

    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合作,根据网格纸中画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和自己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观察生活中指甲刀,斧头等工具,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中学物理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中学物理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教具

    多媒体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XX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1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2

    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3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中学物理课件 篇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中学物理课件 篇8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ZXXK]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八、作业设计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九、问题研讨(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中学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

    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中学物理课件 篇10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中学物理课件汇集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