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声声慢课件(集合11篇)
  • 声声慢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25

    声声慢课件(集合11篇)。

    探索“声声慢课件”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感谢您来参考并认真阅读我们的文章。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声声慢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教案《‘教案’声声慢教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声声慢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 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 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 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 诵读感知:

    1、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 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  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  “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淡淡的愁 相思之愁 有盼头 少妇时期 细腻深婉 闺情离愁 清丽明快

    浓重的愁 死别之愁 没盼头 万年寡居 凄凉孤寂 怀旧悼亡 凄婉哀愁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声声慢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声声慢课件(篇5)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

    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

    (二)赏意象 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9)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幻灯片10)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幻灯片15)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幻灯片16)

    黄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 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17)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幻灯片21)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八、结束语(幻灯片22)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教学反思】

    1、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合适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

    2、课前能布置有价值的'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结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而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

    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理想,主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因为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廉价的表扬、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当突出,原因很多,但课堂上缺乏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本人还很欠缺。

    4、课堂语言还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应勤学苦练、力臻完善。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 在“写愁”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所以另外一个班开始重新整理思路,确定从以下三个对比点入手:

    1. 《声声慢》与《乡愁》比较。突出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作用。

    2.《声声慢》与《如梦令》比较,借以明确李清照创作的两个阶段。

    3.《声声慢》于《醉花阴》比较,让学生分析“愁”的不同层面。

    声声慢课件(篇6)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声声慢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声声慢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闲愁私愁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相思之愁有盼头少妇时期细腻深婉闺情离愁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深愁大爱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死别之愁没盼头万年寡居凄凉孤寂怀旧悼亡凄婉哀愁

    六、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七、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声声慢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声声慢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 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

    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

    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

    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

    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

    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

    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声声慢课件(篇1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铺满了散乱的枯黄,枯槁憔悴的失落,如今谁能摘我?!整天守着窗户,寂寞,多么容易得到黑暗!黄昏时分,细雨绵绵,一点点,落在飞机制造一个心碎的声音的叶子。这种感觉,一种“愁”字怎能说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课件(集合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