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声声慢教案精品
  • 声声慢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7

    声声慢教案精品。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声声慢教案精品"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声声慢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好,歌曲听完了,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对了,是李清照。词作当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子呢?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就是说,这首词传达的是词人怎样的情感——愁,而且是相思之愁。初中时候,我们学过李清照一首词,也是写相思之愁的——《醉花阴》。一起把它背一下。李清照的相当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愁”,那么,她的愁是不是都是相思之愁呢?她又是不是由始至终都是以愁的形象来出现在世人面前呢?要知道这一些,我们就要了解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作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接下来,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他所认识的李清照。

    二、 知人论世

    (学生简单介绍李清照生平,教师相机补充并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 生齐读《声声慢》;

    2、 请两三位学生个别朗读;

    3、 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并结合以下内容品味词作情感——

    A、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B、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C、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在情感上,与《醉花阴》相同,词人表达的是一种“愁”绪。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以及她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拨: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详析首句:“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反映了她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别的什么。“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这般的寻觅不仅没找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减轻词人内心的伤痛,反而让她在这冷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来,“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反映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这七组叠字的使用虽后有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使用叠字,一方面可使词作读来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也使词人的悲凄感情进一步增强。

    声声慢教案 篇3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声声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教案《‘教案’声声慢教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声声慢教案 篇5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声声慢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声声慢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 、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 教者 :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 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教案 篇8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声声慢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教案精品】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