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06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深入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并理解它的背景接下来请阅读,我们在此提供这些信息希望能成为您的参考之一。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教案和课件是实现现代教学理念的必要手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2

    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3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板书意在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及他们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感爱与承诺巨大的作用。也便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5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6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借今天面向社会公开课的机会,我才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里要感谢为我这堂公开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和老师们。

    下面谈谈我上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老师讲过这篇课文,各有所长,出于借鉴和尝试,有邯郸学步的嫌疑,但我辈后生,贵在学习,应当博采众长,望见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选择这篇课文,缘于感动,也缘于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感恩父母之爱的初衷。教学这篇课文,目标在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让学生通过感悟文本,感受父爱伟大的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一、让学生感动。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和知识获得为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语文课将苍白无力。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

    二、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

    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也没有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被“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感动,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被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三、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与这位坚定的父亲相比,那14位孩子的父母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的努力,不是他们对自己孩子爱得不够深,而是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我们应该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

    以及丧子之痛,不过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尝试修改故事结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多元视角、多维思考。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学会一种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由人及己,情感升华,在课尾,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采用学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同样表现父爱的文章《爸爸给四岁女儿的一封遗书》理解父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能从实际生活琐碎中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样也能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 爱 语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品词析句是本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朗读体验是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表达运用是根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