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历史课件系列15篇
  • 高中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4

    高中历史课件系列15篇。

    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的勤奋和努力我们呈现了最新的“高中历史课件”,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工作和生活。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课件 篇1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高中历史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www.JK251.com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

    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课件 篇4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1、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2、“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 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 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高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高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 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李连杰、施瓦辛格、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 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 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备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 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课件 篇5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文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就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经济:限田、薄敛、省赋役(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件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专长一艺之后,在授徒讲论的同时,亦受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如《后汉书·伏湛传》:“(伏)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这种传家世袭的学业就是家学。

    家学是两汉经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粗略统计,在两汉明确有家学情况而且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经学世家约有百家之多。他们或者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家业不断,如孔氏之学;或者宗族内相承以传其学,如大、小夏侯之学;或者如睢孟授业其姐的儿子颜安乐以传其学。从而为两汉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

    家学首先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家学中因传经学而至仕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累世儒官,其中又有不少担任帝师或者太子太傅。他们或亲自执讲,或开办学校,在其倡导下,兴学重教也成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汉代隆儒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元帝“柔仁好儒”,即位之后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明帝曾“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两汉政治和学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家学本身的发展。

    作为官学的补充,家学是私学的'特殊力量。汉武帝时兴太学,此后官学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私学并未因此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私人讲学的事例不胜枚举,读书人学成即授徒相当普遍。家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他们或开门授讲,或声称著闻、学者争相归之,或隐居教授,所授学生常常数百人至千人,著录弟子多至千人乃至万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地方官学由于政治、经济及战乱的影响,时有停置。但是治学的儒者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在战乱中也传业不息,讲学不辍。这种家学传统,在促进经学广泛传播时,也使家族的学术得以保存并固定下来。

    家学所传习的内容很宽泛,并不仅限于经学范畴。自然科学也是家学所传习的重要内容,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如刘歆继承父业,从小对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世明律法的颖川郭氏则更为引人注目,据载,郭氏自弘以后,“数世皆传律法,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为官者甚众。

    正是因为有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良好传统,所以在汉末**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家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A.家学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发展与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有直接关系。

    B. 家学是一种家传之学,从《后汉书·伏湛传》中的记载来看,它是家传世袭的学业。

    C. 家学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文化的传承,家族子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D. 家学传习的 内容除了经学的范畴之外,还包括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自然科学。

    A.在汉代,一些世代传经、地位显赫的经学世家,常常形成累世儒官,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就会成为当世国家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

    B.在汉代重视儒学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汉元帝执政后,曾下令朝野要尊崇儒家文化;汉明帝曾亲自对儒生讲经论道,前来听讲的人以亿万计。

    C.汉代治学的儒者,在因战乱官学停署时,仍然不辍讲学、传业,这些一心向儒的儒者,对维系两汉经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延续起着独特的作用。

    D.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传统,使得汉末**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

    延续,这就为魏晋世族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家学中多有为帝王师者,他们传习的内容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由此也促进了家学本身和两汉教育文化的发展。

    B.汉代的家学传统,常常与“世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的经学家们,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

    C.两汉时期的家学较为开放,学者们不仅重视对家族内子孙的传授,形成家业,而且也对家族之外的好学者开门授徒,传习文化。

    D.私学在两汉时期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官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家学中一些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有很大关系。

    高中历史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高中历史课件 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回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4: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2.影响: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合作探究6: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及关系,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制约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和关系。

    【难点】

    制约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两段新闻视频,提出要求:观看完视频后,邀请一位同学以新闻主持人的身份向其他人播报一下这两则视频主要描述了什么事情?

    学生介绍:第一个视频描述的是疫情期间中日双方互赠物资,共渡难关。第二段视频向大家介绍的是最近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加沙人民失去亲人后悲伤痛苦的场景。

    教师追问:这两则视频给大家传递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体现合作,一个体现的是冲突。

    教师引导:这其实正是当今局势的缩影,而世界当今局势是怎样的,我们又该怎样应对这一局势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和平与发展的含义

    教师引导:请大家思考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是怎样的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把控世界,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怎样的局势?

    学生回答:东西存在和平问题,南北存在发展问题。

    教师追问:结合课前预习,谈一谈在这段话中东西南北分别代表哪些国家?

    学生明确:东西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南北则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教师强调:这里的东西南北并不是单纯以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而是具有特殊含义。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和平与发展与当今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息息相关。

    教师出示相关纪录片和图片,并安排学生以兴趣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思考: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小组代表回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还有宗教冲突等因素会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教师追问: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小组代表补充:宗教因素和文化差异也成为国与国发生冲突的原因。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等也会制约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的发展大势,但是仍旧还存在很多的因素制约其发展。因此,各个国家需要加强合作,摒弃冷战思维和贸易摩擦和军事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疫情的侵扰,课后思考一下,在疫情面前世界各国应如何共对应对这场危机,下节课开展讨论会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课件 篇12

    一、学生情况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或者把历史课看成是故事课,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缺乏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本节就是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材目标的分析

    基于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理解中国无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不以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为转移的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教育。

    ②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③通过对无产阶级产生及特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条件;(2)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4、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法分析: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考虑如下:

    (1)这是时代发展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

    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符合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理性分析多,需要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启发式教学总原则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具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2)提问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将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难点,通过一定的补充讲解,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通过讨论,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图示法。运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方法和手段]:播放视频

    利用视频材料——《茶馆》中秦二爷的片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突出和突破重、难点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方法和手段]:

    (1)。创设问题

    为了达到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产生是不以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社会发展的教育。我采用提问法,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1:]你认为开办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2:]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否存在或具备这些条件?

    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归纳板书。

    2).组织讨论

    为让学生明白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具体

    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努力,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

    [讨论:]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吗?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媒体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完成图表。

    (2)、根据图表、地图、图片设问

    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根据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从图表、地图中归纳隐藏在其中的信息,主要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讲解。

    [问题1]:根据图表和地图,书本P40页材料,以及产生条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在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

    妥协性和软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表及里,寻找根源。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

    境出发客观、辨证、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民族工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问题3]: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如何面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问题4]:民族工业在资金、技术有什么特点?

    [问题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根源?

    (3)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即民族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展示图表,

    (2)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二,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如果学生还是无法自己完成,可以设计问题,大家交流,在与教师的交谈和启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

    [问题1]: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几种企业中?其中哪一种企业出现的最早?从产生的时间看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分布在这些企业中说明了什么?

    [问题2]:分布地点有何特点?从来源看有什么特点?

    [问题3]:和民族资产阶级受的压迫一样吗?

    3完成课堂练习,检测课堂效果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节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延伸课堂内容。

    5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课件 篇13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

    教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奸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中历史课件 篇14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原因:

    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b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高中历史课件 篇15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它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成果: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达成《日内瓦协议》。

    (4)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内容:议题是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3)影响: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课件系列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