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合集8篇)
  •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3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合集8篇)。

    教师范文大全精心挑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供大家参考,如果您感到快乐不妨告诉身边的朋友并分享这份快乐。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和推理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课件。四组教学用三角板。铅笔。大帆布兜子。固体胶。剪刀。筷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炼学习方法

    1.课程开始,教师耳朵上别着一根铅笔,肩背大帆布兜子,里面装着一个量角器和几把缺了直角的三角板,手拿一张不规则的白纸,以一位老木匠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自述:“你们好,我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木匠了。我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已经从师学艺三年了,今天我想让他们下山挣钱,可又不放心,想出几道题考验考验他们,又不知我的题合不合适,大家想不想先当一会我的徒弟试试这几道题呢?”

    2.继续以老木匠的身份说:前几天我造了一架柁,徒弟们能不能用我手中的工具验证一下横木和立柱是不是成直角的。

    3.选择工具,总结方法。

    让选择不同工具的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教师随机板书: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徒弟,那么请听好师傅的第二个问题。

    4.导入新课。

    图中有很多三角形,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徒弟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或者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新知

    1.分组活动,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采用量一量、折一折和拼一拼的方法探索新知。

    量一量组同学发给以下几种学具:

    折一折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

    拼一拼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剪刀一把还有下面这样的白纸一张。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交流探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适当给予引导。

    2.多方互动,交流新知

    师:请我的大徒弟(量一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1)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2)说出你们组的探究结果怎样。(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结论,因为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请学生说说通过探究活动你们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师:大徒弟就是大徒弟,汇报的真不错。二徒弟(折一折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师:别看小徒弟(拼一拼组)这么小,方法可能是最好的。快来把你们的方法给大家汇报汇报。

    同样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3.思想碰撞,夯实新知

    师:三个徒弟你们能说说谁的方法最好吗?

    学生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最好,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量一量的方法可能由于量的不够准确,所以结果可能比180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其他两种方法没有改变角的大小,所以他们的是正确的。)

    师:不论你量的怎样认真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这就叫误差。而其他两组同学的方法更准确。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走进生活,提升运用能力

    1.出示课前那架柁标出它的顶角是120,求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2.给你三根木条,能做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吗?

    五、总结

    师:徒弟们你们经过三年的苦学,终于学有所成了。今天,能说说你们在我这里都学到了什么手艺吗?

    六、拓展新知,课外延伸

    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你们下山后还要继续探索,所以我要把我毕生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交给你们去研究。

    大屏幕出示:

    能用你今天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探索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若干量角器剪刀。

    教材与学生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比较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为了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学生测量,折叠,撕拼来找到答案。

    学生在已有的会用量角器来度量一个角的度数的基础上,会首先想到这种方法。但测量的误差会导致测量不同,因此,学生会想到采取其他更好的办法,通过亲手实践,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呈现真实状态。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度数。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是大三角形,一个是小三角形(图略),到底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呢?

    学生各抒己见。

    二、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观察三角形哪个内角和大,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必定有错下面我们来测量验证。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图中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并做好记录,记录每个内角的度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由小组汇报测出结果(三角形内角和)

    (4)师小结:我们通过测量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测出结果接近180。

    意图:通过这一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归纳总结:

    师引导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会不会就是180呢?

    (一)组内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更好的办法。

    (2)以小组为单位边展示边汇报探索的过程与发现的结果。

    (有的小组想不出来,可以安排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结果,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

    (3)把你没有想到的方法动手做一次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证明过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二)教师演示

    撕拼法:

    1、教师取出三角形教具,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2、师:这三个内角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师:平角是多少度呢?说明什么?

    生:180?说明三个内角和刚好等于180。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适用各种三角形呢?

    3、学生每人动手实践,看看是不是不同的三角形是否都有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呢?

    进行实验后,结果发现同样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折叠法: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的不那么精确,所以说“接近”,又通过撕拼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说明三个内角和是180,现在再来演示另一种实验,再次证明我们的发现。

    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在学生完成这一实践后肯定这一发现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意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大胆去思考发言,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后老师在演示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学到知识印象颇深,也理解最为透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试一试”第三题。

    2、想一想:钝角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和能小于90吗?

    3、有一个四边形,你能不用量角器而算出它的四个内角和吗?

    意图:这样分层安排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测量,发现了问题,然后运用撕拼,折叠两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很好,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用到,我们今天探究了三角形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继续研究。课后反思:

    当我设计这节课时,首先思考,学生面对这个新问题时会想到用那些方法来思考呢?很显然,学生根据三角形大的内角就大,是学生在探究时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合情推理,在探究过程中,怎样对待学生的这个错误呢?我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迫不及待的帮助,而是引导学生否定错误猜想,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启迪学生“转化”的思想求得突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从中得出结论,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 )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正方形、剪刀、各类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引思

    1、 分小组分别量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2、 每小组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已量的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 设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 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

    三角形还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 量一量:每个学生将自已刚才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 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 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 拼一拼:学生先动手剪拼所准备的三角形,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4、 师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5、 验证:FLASH演示三种三角形割补过程

    发现1: 通过把直角三角形割补后,内角∠2,∠3 组成了一个()角,等于()度,∠1等于90度。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发现2:通过把钝角、锐角三角形割补后,三角组成了一个( )角,而( )角等于( )度。所以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6、 小结:刚才能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三、 应用练习,拓展提高

    1、书例5后”做一做”

    思考:为什么不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两个钝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

    2、下面哪三个角会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1)30、60、45、90

    (2)52、46、54、80

    (3)61、38、44、98

    3、走向生活:

    (1)那天,老师去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我拿着玻璃,刚到校门,一不小心,碰在门上了,摔成这几块(撕),哎,只有再去买一块,但尺寸我记不得了,该怎么办,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我凭哪块碎片能再去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原来的三角形。所以:两个角确定了,三角形玻璃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四 作业:作业本

    五 全课总结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6)

    三角形的内角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切教学设计都基于教材,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它是小学学习的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由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证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研究。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容易分散,并且对知识的概括和应用也有一定的欠缺,这都是我在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发现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在学法上,学生们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分析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过内角三兄弟之争的故事吗?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没有,我会说:“那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家里住着内角三兄弟,平时他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他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就围不成一个家了。”“为什么呢?”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设置悬疑,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首先由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板书画三角形),并将内角剪下,然后我引导学生 :试着拼一拼,看看会有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然后,我会设问:从刚才的拼图过程中是不是剪下的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啊?那这说明什么呢?由学生举手回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我会想学生说明这种操作存有误差,需要我们给予证明,接下来由学生分组讨论证明方法,并交流方法,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析:首先过点A做边BC的平行线进而出现内错角角1=角B,角2=角C,然后请同学得出角1+角2+角CBA=180度,所以角A+B+C=180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仍借助多媒体出示例题,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定理的认识。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练习来巩固,为此我借助多媒体设置了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归纳小结,畅所欲言。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呢?”并请学生提出存有疑问的地方,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了分层练习,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课本76页第3,5题,通过这些题目,继续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选做题:继续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实例或趣味故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更好的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

    6.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为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本节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看黑板)利用图形,符号表示更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7)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信息窗2中的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而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信息窗1学习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主要学习习近平角和周角的认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量角器的认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之间的关系和角的画法。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及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底和高及高的画法,三角形的内角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教学难点是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有所不同,青岛版教材不再把角的度量和认识三角形割裂开来,分成两个单元学习,而是按照知识的循序渐进原则把两部分知识放在一个单元中学习,角的度量是角的分类的基础,角的分类又是三角形分类的基础。因此教材安排信息窗1学习角的有关知识,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有机地编排在一个单元中学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

    1.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4)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一个,剪刀,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纸。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但是还缺乏对角和三角形知识的系统深入了解。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各种角,会画角,会量角以及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放在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上,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设置更高的目标,重视猜想与验证、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对于验证的方式和方法,老师要做到适当点拨,及时鼓励。

    三角形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图形直观,所以教学相对而言操作性很强。而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这样也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了研讨环境。

    基于此,在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这个性质。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我力图通过:设疑——猜想——验证——提升这四大步去突破。

    (一)设疑激趣,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给同学们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矛盾,“既然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去画,发现按老师的要求是画不出这样的三角形的,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重视操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拼一拼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预设为4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初步感知。(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1.复习旧知 复习前面学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及角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复习近平角是180度。

    『有效的复习,承上启下,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设疑激趣: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3、制造矛盾,引出课题:同学们根本画不出老师要求的三角形,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之间一定藏有很多的奥秘在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创设“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在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验证,引导建构。(本环节预计用时25分钟)

    1、猜测 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看一看,猜一猜,它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

    2、验证

    (1)动脑想一想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

    (2)动手做一做 利用手中的学具从以上讨论的若干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求和。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3)动口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a、量一量

    ①汇报交流 同学们汇报测量求和的结果。

    ②分析原因(误差的存在)为什么有的正好是180度,有的是在180度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

    b、拼一拼

    ①一生上台展示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②鼓励全班同学尝试 刚才这个同学为我们展示的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其余的三角形进行这样的操作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吗?

    ③生动手操作,验证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平角的过程。④师引导点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c、折一折

    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通过折叠三个角凑成一个平角的过程,再次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两个过程,略显麻烦又存在误差;采用折一折的方法对于有些同学操作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而拼一拼的方法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没有误差,还与我们刚刚尝过的平角联系紧密,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

    (三)练习巩固,深化提升(本环节预设用时8分钟)1.第45页“做一做”第8题。

    2、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3.(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2)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5、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教育。

    『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本环节预设用时2分钟)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三角形你还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整个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六、课堂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评价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释疑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态度六大方面来评价。依据这六大方面,针对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专门设计了这张综合评价量表。表现很好(奖励五颗星)、表现不错(奖励四颗星)、还需加油(奖励三颗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几个角度来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前检测、当堂达标测试、课后开放问题等方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设计表格,由小组长负责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七、资源开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资源

    我们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利用白板软件提供的数学工具画出常见的立体图形来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画出三角形,然后剪切,移动等,非常方便,效果明显。

    2.自制教具、学具

    既便于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节课我提前让学生自制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

    3.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在采用量一量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有的学生通过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并相加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正好是180度,而是在180度左右,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认为是自己量错了,还有些同学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产生了怀疑,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入对测量误差的认识。

    4、开发数学文化资源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以上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8)

    本课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为感受、理解、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好本课,对以后学习几何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画、量、猜、剪、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到结论,感悟学习中的快乐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策略,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荷兰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复习引入、猜想验证、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运用课件教学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遵循先易后难、先差生后优生的原则,完成大纲目标的同时,也去挖掘优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面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学生都会猜180°。“那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这个度数吗?你敢肯定吗?你能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吗?”估计学生都得把刚才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板书180°、180°、182°、179°、178°)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一个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测量时有误差。

    “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吗?请你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验证。”

    当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的过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这一活动,使之不仅知其过程而且知其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验证有困难时,我会适时的引导。“既然你们都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上册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大小比较的经验,会有一些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平角作比较,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让这些孩子到前面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动手做一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什么结论?”估计会有下面精彩的回答: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不用撕,直接折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老师我在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只要把两个锐角折成一个直角与原来的直角相加不也是180°吗;(有创新)老师也用折角的方法验证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又一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有的个体,在合作中互补,确实有利于难点的突破。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让孩子们合作验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示一个大三角形)把它剪小后问:现在呢?(剪几次)那现在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怀疑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我这样现场操作,让学生能从视觉上又一次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管形状和大小统统都是180°。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满足。适时的评价更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终于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秘密时,我会及时给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经过画、量、剪、拼、折、观察等活动,自己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完整课题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规律,多了不起啊,老师由衷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并祝贺你们孩子们。”我想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高兴劲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拓展延伸。

    在数学学习的研究中,常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在孩子面前,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把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转化、分解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来解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

    “下面三角形,剪掉一个40°的角,不改变其他角的度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想会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不假思索就会回答“140”,这时我不做任何评价,微笑着看着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我想最终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老师,剪掉这个40°的角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四边形,要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两个三角形就是360°。我进而让学生引导“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由于上一题的思路孩子们很快就会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即3个180°,共540°。“那六边形、七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时孩子会边画、边思考、边讨论,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那六边形就能分割成四个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边数减2的差乘180°。教学同时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对遗憾的态度应该约拿,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为此我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我想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使预设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最后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出具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卓越成就的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1————5题

    本课时间安排:检查上一课作业,练习3分钟。导入2分钟。新授25分钟。拓展,作业5分钟。在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14篇


    很高兴向各位介绍一篇有关“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的文章,本页面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策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注意的。教案是引导学生发挥智慧和激发学科兴趣的重要助手。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意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合理猜想,测量验证。

    【教学难点】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推理分析计算。运用推理,正确计算。

    教法:质疑

    【教学方法】

    引导,演示讲解。

    学法: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硬纸片,剪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俩天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能够分成几类三角形?

    生:三类,分别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嗯,真好,那么对边的分类呢?

    生:俩类,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学生动手操作)

    师:再来一个可以吗?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俩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生:不能画,因为当俩个角是90度的时候,俩个顶点在一条线上,不能组成封闭图形。

    师:回答的真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三角形中的角而引起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所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学习这节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昨天呢,老师让同学们一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请同学们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做的是什么样子的三角形。

    生1:锐角三角形。

    生2:直角三角形。

    生3:钝角三角形。

    师:嗯,我们在上个星期学习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谁能帮我告诉下同学们,角在哪里呢?

    生:里面的三个角,可以用角1,角2,角3来表示。

    师:嗯,这三个角我们也可以说成是三角形的内角,好了,今天我们既然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就是求成这三个角的度数和,你们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一起用一些好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生1:我们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加在一起就可以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了。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我们可以用剪子剪下三个角,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看看这三个角拼在一起之后能够呈现出什么样子的角。

    生3:我可以用折的方法,把三个角的度数折在一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有这么多的方法,到底哪个方法好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把全班分成俩个小组,一队用量的方法,一队用拼的方法,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与价值。)

    三.总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做适当练习。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锐角三角形:75度+48度+58度=181度

    直角三角形:90度+45度+45度=180度

    钝角三角形:120度+38度+22度=180度

    拼一拼图形呈现

    折一折图形呈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2)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猜测、验证、结论和应用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 猜测。

    通过出示一个角形,让学生说知道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让学生自由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第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这要求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节约学生上课的时间,作为预习作业,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这时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而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将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3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揭示规律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内化。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将练习分为以下3个层次。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我将先出示有具体图形的题目,再出示文字叙述题。在这之间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互动中去,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角,学会测量角的度数及三角形的分类、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为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以及在今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四、说教学重点:

    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五.说教学难点:

    用不同方法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刀、量角器。

    七、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如果作为一般的讲授课教学,其实说来很容易,只需要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直接进行练习了。显然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为了将这节课的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我把这节课定性为“开放型探究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身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发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例如:分小组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它们的总和。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例如:当同学们无法判断大小三角形的內角和谁大谁小时,自己想办法进一步探究。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归纳推理过程。例如: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层层推进,这样由普通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4)、引导学生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当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八、说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景,以情激趣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大小两个三角形为比谁的内角和大而争吵,让正方形来判断谁大谁小的教学情景,富有挑战性,充满了浓浓的吸引力,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让他们产生一种想立即判断出谁大谁小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加深对内角和意义认识和理解我把正方形巧妙的融入了情景中,为后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做了铺垫。

    2、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分4部分完成的:

    (1)、量一量

    我紧紧抓住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先引导他们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去探究比较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会出现大于180度、180度或小于180度不同的结果。在交流汇报的结果时会发现答案不统一,无法判断大小三角形内角和谁大谁小的问题。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谁的答案正确呢?”这一思维的碰撞,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自主产生探究欲望,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我顺水推舟,引导他们用拼一拼、折一折等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拼一拼、折一折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知识,已具备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技能。所以在自主探究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去研究,不做任何拼折方法的提示,不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全放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同学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剪拼、折拼,对他们的探究精神我都予以表扬和肯定。

    (3)、得出结论、加深内化

    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体会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相等的。都是180度,并自主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引导他们:用科学、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述探究方法学生汇报并演示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探究过程。并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演示其中几种基本的剪拼、折拼方法。学生通过动口表述,动手演示,观看验证、加深了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直观理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内化。

    (4)、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继而让学生对大小三角形内角和谁大谁小的问题作出判断: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在这个环节中,我自始至终充当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前后组织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与欲望的探究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同时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a、推算题,b、辨析,c、思考题,d、拓展题,这几种题型由简单到复杂,巩固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最后一道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加深了知识的内化,更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知识自我建构的升华。

    4、了解历史、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我利用数学文化给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的历史,旨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对本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作出小结。通过谈感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希望:对待学习要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教材先给出了量这一思路,继而让学生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观点。在活动过程中,先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产生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再“拼一拼、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有猜想进行验证,经历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的的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和思想。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学习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魔术导入:把长方形的纸剪两刀,怎样拼成一个三角形?

    2、你知道三角形的那些知识?(复习)

    3、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在猜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一个直角,就能断定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看到一个钝角,就能断定他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看到一个锐角,就判断不出来是哪种三角形。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孩子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师:我们现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它的内角,以后到了初中,还会接触三角形的外角。看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关于它的三个内角,除了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外,你还知道哪方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同学,可以把它写在本上。不知道的同学想一想,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预设约3-5分)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

    请你想个办法吧!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来渗透研究问题要全面,也就是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3.动手操作实践(预设约8-10分)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老师提出要求: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设计学具的时候,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决定课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工合作制作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课上就让学生就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量的方法,师请同学评价这种方法。

    师小结:直接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不准,但我们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度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大角,角的两条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看起来挺象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会差一点点,谁还有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

    (3)折拼的方法

    学生汇报后师小结: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方法都不错,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想一想,你还能不能借助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想办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师小结: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由于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的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学生用的方法会非常多,怎样对这些方法进行引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方法的思维水平不应该是平行的: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拼角求和法,也就是间接剪拼和折拼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拼成一个特殊角,也就是平角来解决问题;而演绎推理,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合二为一,或把长方形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批判的思维。前两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能使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只能是180度左右,而不可能是其他任意猜想的度数。最后一种方法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后,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原来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2=180°,这种方法从科学证明的角度阐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有严密性和精确性。基于以上的想法,我觉得在课上不能停留在学生对方法的描述上,而应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程度从低到高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向全班同学推荐这种分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做一做,不要求全体都掌握,就想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在经历量和拼之后,逐渐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得到集中,集中为分的方法,最后将四边形一分为二,五边形一分为三,六边形一分为四……,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5.验证猜想

    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在很多同学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6.解释课前问题

    用内角和的知识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在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三、拓展应用,深化创新

    1.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的资料)

    师:帕斯卡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以后学习的知识中,也有很多是帕斯卡发现和验证的,他12岁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2.四边形内角和及多边形内角和(幻灯片)

    你打算用哪种方法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渗透化归的数学学习方法。)

    3.总结

    我们把四边形一分为二,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知道了四边形内角和,那么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你还会有一些精彩的发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5)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6)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一、复习三角形的特点、特性、分类、内角和

    1、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

    2、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4、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3.4.5 3.3.3 2.2.6 3.3.5

    5、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127 8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P130-131第10—12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7)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

    二、教材分析:

    在这一环节我要阐述四方面的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各角的特点,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也可能有部分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教学目标:

    A、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有一些实际问题。

    B、在经历“观察、测量、撕拼、折叠”的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重难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教学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阅读了农远光盘中多位名师的教学案例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收集了农远光盘中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适时播放。

    四、教法分析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谈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采用了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

    五、学法分析

    在学法指导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流程:

    (一)猜迷激趣,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我出示了一则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状是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平面图形)

    由谜底又得出了一个对三角形你们有哪些了解的问题,唤醒学生头脑中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同时很自然引出对“三角形内角和”一词的讲解,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巧引新知(课件出示)

    (三)验证猜想,主动探究。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出示学习提纲:

    A、先独立思考,你想怎样验证?

    B、再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多种方法验证。

    C、最后汇报,展示你的验证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所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等有了合作的需要时,再合作探究。此时的合作,学生才会有展示自己的方法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在足够的讨论之后,进入了汇报展示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角求和

    这个验证方法应是全班同学都能想到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在练习本上任意地画几个三角形进行测量并记录。学生通过画、量、算,最后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2.拼角求和

    通过讨论,有的小组可能会想到把三个角撕开,再拼在一起,刚好拼成了一个平角,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平角是180度,很快就发现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为了让全班学生能够真切,清晰地看到撕拼的过程,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课件出示)课件播放后学生一目了然,攻克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3.折角求和

    有的小组还可能想到把三个角折在一起,也刚好形成一个平角。但如何折才能够使三个内角刚好组成平角呢?这一验证方法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学生展示完验证方法后,我又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去验证刚才的发现。最后归纳出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数学离不开练习。本节课我把图像、动画等引入课件,使练习的内容具有简单的背景与情节,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有序而多样。

    1)基本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一习题,掌握求未知角的一般方法。

    2)实践运用:这一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切体验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3)巩固提高:使学生了解在间接条件下求未知角的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六、说效果预测:

    本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测量、撕拼、折叠等实验活动,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怎么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逐步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

    3.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教学难点:

    经历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资源:

    多煤体课件,各种三角形,三角板,量角器,剪刀。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怎么分类?按边的特征怎么分类?

    2.信封中装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猜一猜信封中装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确定吗?(露出一个钝角)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现在就能确定了?(有一个钝角,两个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中还隐藏着那些知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合件交流,操作发现。

    1.(课件)你知道三角尺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吗?每个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度数之和都是多少度?我们能根据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就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吗?应该怎么研究?(应该把三角形中所有的类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课件出示学习单)。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三个人分别量一量,算一算一种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小组长填写学习单。老师巡视。

    ①师:能不能只量出两个角的度数,不量第三个角的度数,就开始填表、计算?(我们的研究必须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测量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来不的半点马虎)。

    ②同桌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①那个组说一说你们组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学生的计算不是正好180度时,问:大约是多少度?)

    ②你们有什么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180度。

    ③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在板书后面打上“?”),就需要我们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学生通过折的方法剪拼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4.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难方法。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把“?”改为“!”。

    5.操作总会有误差,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呢?(老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应为:90°×4=360°。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割,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应为:360°÷2=180°;沿高可以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由于前面证明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180°×2=360°。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不属于分割前三角形的内角,因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360°-180°=180°。)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它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其中∠1=110°,请计算出∠2=()°,∠3=()°。

    2.把下面这个三角形沿虚线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可是内角和依然是180度,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无关)。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表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5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学生回答问题.)

    2.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出现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1.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安要求画三角形.

    2.问:有谁画出来啦?

    (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只能画两个直角。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学生回答:90°、45°、45°。(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是多少?

    学生回答:是180°。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45°+45°=180°。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题:三角形内角和

    2.(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90°+60°+30°=180°。

    3.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1.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小组活动的要求如下:课件显示

    组长负责填写表格,组员每人负责量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并记录下来,最后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把结果告诉组长.

    量一量,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内角和的度数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2)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三)继续探究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引导学生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小组内完成,活动的要求同上.

    拼一拼,完成表格.

    三角形的名称

    是否可以拼成平角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对角三角形

    2.汇报验证结果。

    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量的不准。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三、解决疑问。

    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

    (不可能。)

    追问:为什么?

    (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

    问: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

    (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

    1.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85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35度,求∠2的度数.

    3.88页第9.10题(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89页16题.思考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180°180°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2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下面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那同学们,大家同不同意它的说法呀,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疑惑的样子,没关系,今天这位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学习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新授】

    活动一:

    那同学们,接下来啊我们拿出尺字,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测量并计算一下,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安静了下来,第三排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你们两个人的结论。哦,他说呀他们发现他们两人画出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你们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坐!后边同学有不同意见,你来说,他说呀他们两人画出的锐角三角形也是180度。也是正确的,请坐!

    活动二:

    那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如何进行验证呢?

    那接下来5分钟我们前后排4个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待会啊老师会找同学提问。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迷茫,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用剪拼的形式来验证一下。

    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告诉一下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呢。你们小组讨论的最激烈,你来告诉一下老师,他说呀他们小组是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发现都拼成一个了平角,你们的方法非常独特,请坐!那大家的方法和它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吗?

    看来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同学们,由此我们就验证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内容,以上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

    【巩固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看向黑板,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做一下这道题巩固一下,在△ABC中∠1=140°,∠2=25°,求出∠3的度数。课代表来黑板上板书一下。老师看到同学们笔都放下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同学的答案,∠3=15°,同学们的.答案和他的是一样的吗,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都已经非常扎实了。

    【课堂小结】

    不知不觉本节课马上就接近了尾声,哪位同学来说一下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停顿2秒)第二排手举得最高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他说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掌握了三角形当中一个新的特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总结的非常全面见,请坐!

    【作业布置】

    接下来老师来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回家之后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物体,看一看那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动手测量一下内角和,看一看是否满足180度,下节课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1)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主题是“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猜想验证”,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说说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强调说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有关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聊聊我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三、谈谈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1.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引导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2.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尤其是要对一些通过量一量得出180度左右的结论进行“误差解释”。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试一试”的第3题和“练一练”的第1、第2题。通过这个3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做一做”的第3题,这道题在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角等于60度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和三角形分类知识来进行解决。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求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量、拼、分等办法尝试求多边形内角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2)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5页内容。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算、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以观察法和练习法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有独立活动、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设计了两个三角形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

    2、验证自主探索:

    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开和引导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3、巩固内化: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练习题的设计有易到难,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4、拓展创新: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初步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三角形,多媒体课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森林王国里住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家族,一天平面图形的三角形家庭传出一片吵闹声,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在争论:听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可又不知如何反驳,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吗?

    二、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准备的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出和。

    你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汇报,提出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刚好等于180°

    (二)、拼一拼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撕下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折一折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帮助完成,发现三个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是平角。

    回答大小三角形的争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形谁大?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①直角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度。

    ②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是()度。

    ③钝角三角形的两上内角分别是20°,60°;则第三个角是()

    2、火眼金晴

    ①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钝角和大于90°()。

    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

    ③淘气画了一个三个角分别是50°,70°,50°的三角形()

    ④两个锐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⑤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猜一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课件


    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三角形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请您仔细阅读此文内容!

    三角形的课件【篇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备件二合一软件、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不同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2、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按角或边给三角形分类(课件出示任务)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2、小组合作选一种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各自特点,并填写表格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1)按角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近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③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2)按边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二)任务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自主学习84页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②量一量、折一折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等边三角形三个角()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三角形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面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求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我们学校内有一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底是5米,高是3米,学校领导要把这个花坛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不同颜色的花,该怎样分?每一块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设计一下。

    3、同学们,学校要为学校开学典礼准备30条红领巾,大队辅导员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你们愿意吗?该怎样来计算呢?

    师:是的,要先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那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 猜一猜。找关系

    师:1、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和它的底和高有关。

    2、那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可能说边、底、高)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判断呢?

    2、 想一想。找关系

    师: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什么方法?那么,可不可以也用转化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呢?

    3、 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找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看可以把它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图形。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摆。

    汇报。可能摆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归纳: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我们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跟所用的三角形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答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关系呢?

    4、 画一画,算一算。找关系,得结论。

    师:请同学们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底也是三角形的底。

    师:那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写?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5、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解决大队辅导员老师的问题吧。学生可能会束手无措,面面相觑于是,教师趁机疑惑不解地问:你们怎么还不解决问题啊?让学生自己说出,需要红领巾的底和高。

    教师出示完整题目: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做30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 独立完成85页做一做。

    2、 完成86页练习的1、题。

    3、 完成86页练习的3题。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求右图三角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6、 学校准备在校门出口处两旁各建一块三角形交通警示标志牌,底是8分米,高是7分米,请帮忙计算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两旁”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2、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剪,拼等方法推出三角形公式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课件【篇4】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建立;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学难点:

    三家形面积公式的概括;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法设计:

    教学媒体的准备:

    学具类:三个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一个不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具类:课件,与学具相应的教具。媒体: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孕新,提出问题

    ⒈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了?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图形及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p25主题图

    教师引导审题:什么形状,给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口述。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下面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⒊教师提问: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提出学习的内容,教师明确的只出击将采用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做到思维定向。)

    二、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⒈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学生思考口述,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⑴数方格的办法,(打开教材p25,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⒉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右图),

    引导学生与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

    思考:“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口述自己的或小组的意见。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思考、交流转化的预想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⒈教师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一下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含义

    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⒊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拼: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完全相同——形状,面积都相等(板书)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②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原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积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揭示实质: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⑵剪: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口述,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公式,实践应用

    ⒈归纳公式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25,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把结论填在教材上

    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交流,填写,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⒉剖析公式:教师提问: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⒊回归问题: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答:它的面积6cm2。

    ⒋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作业设计:

    ⒈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倒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⒉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略)

    三角形的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 (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1)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2)怎样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师:方法三中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长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接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哪么,剪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等于原长方形的长,三角形的高是原长方形的宽,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直角三角形)

    师:你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呢?今天我们一齐来探讨。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挂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1)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在讲授公式来由之前,以动手把长方形平分成两份的实验,直接引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猜想。再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操作、讨论,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思考要求。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完全一样的各两个),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讨论问题: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中从找到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平移

    旋转180°

    合拼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如果学生操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操作: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其一个三角形旋转、移动,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让学生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表述操作过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上讲台板演。

    ①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口述操作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 (两钝角三角形) (两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学生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教师给予评价、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再观察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推导,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3、讨论与归纳公式

    (1)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设计意图: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2)归纳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把求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去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除以2?”以先入为主,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看书质疑。

    师:你能说说,课本中是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

    师: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果有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如剪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讲边演示,只要合理的老师都要给予肯定。(略讲)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和“底和高要对应”这两个重点、难点。)

    12.5 cm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 (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要求上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怎么做?

    (先让学生想,再请学生口头叙述,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评讲,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2)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dm

    2。5dm

    3dm

    4、求右图三角形面积。

    (要计算上图的三角形面积,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一定是对应的。)

    5、课本86页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

    (如右图),求高。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高你会算吗?

    (生讨论汇报,再计算、反馈。)

    6、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生:……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87页“练习十六”第5、6、7题。

    板书设计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2

    =100×33÷2

    =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 “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应扩展开,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角形的课件【篇8】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的课件【篇9】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相关知识,那么等腰三角形又有怎样性质呢?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愿望。本节课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氛围之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带着五个问题预习课本140页和141页的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各小组长负责预习等工作。

    (一)、导入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观察图片,找出图片里面的轴对称图形。

    (二)、思考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各边都叫什么名称?各角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动手操作、演示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电脑演示)发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从构成要素:边、角;相关要素:线、对称性方面考虑)

    (三)、议展

    1、探讨交流、得出结论: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由这些重合的部分,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构成要素:

    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相关要素:

    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展示

    证明“等边对等角”(学生展示)

    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方法一:

    证明: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

    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方法三:

    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ADB=∠ADC=90°

    在RT△ABD与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四)、点评

    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答案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再指出其实这作三种辅助线的位置根本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自然的过度到“三线合一”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 AB=AC(已知)

    ∴ ∠B=∠C(等边对等角)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1=∠2(已知)

    ∴BD=DC ,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BD=DC(已知)

    ∴AD⊥B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AD⊥BC(已知)

    ∴BD=D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后,再用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例题:

    已知: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

    求证:BD=CE.

    (五)、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练习1:知识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练习2:知识点:(角:“等边对等角”)

    1、在等腰△ABC中,AB=AC, ∠B=50°,则∠A=__,∠C =_

    2、在等腰△ABC中,∠A =100°,则∠B=___,∠C=___

    练习3:(判断)知识点:(“三线合一”)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都可以。()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六)、总结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143页习题1、2、(必做),143页习题3、4、(选做)

    拓展性作业:

    1、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高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7.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证明例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而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合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的是,习题练习有限,未设置限时小测等等

    三角形的课件【篇10】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透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透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透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潜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固体胶、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此刻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完美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那里,刘老师十分高兴认识大家,你看把蝴蝶也引来了。(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它把这条绳子围成了什么三角形?

    (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三个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答

    师:这节课我们一齐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评析: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了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

    (1)“内角”的概念

    (师手拿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在哪?谁来指给大家看。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每人从学具筐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指出它的内角。

    (2)“内角和”的概念

    师:大家明白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什么叫“内角和”呢?

    师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猜测内角和

    (1)师拿一个锐角三角形问:大家猜一猜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不同想法吗?

    (2)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同上。

    (3)师:看来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但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有了猜测就能够下结论了吗?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3、动手验证,汇报交流

    (1)介绍学具筐

    刘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筐,里面有不同的学习了材料,或许这些材料会对你有所启发,帮忙你想出好办法。每人此刻都认真的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o呢?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组内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验证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来吧孩子们,该到全班交流的时候了.谁愿意先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一齐分享。

    A、测量法

    活动记录表

    三角形的形状每个内角的度数三个内角和

    ∠1∠2∠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量的结果有的是180度,有的不是180度,这是怎样原因呢?

    生发表观点

    师小结:看来采用测量的方法会有误差,学习了数学要用这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咱们再看看别的方法。

    B、撕拼法

    请用撕拼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撕拼的过程。

    师:你是怎样想到把三角形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验证的呢?

    师评价:你把本不在一齐的三个角,透过移动位置,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角来验证,还用了转化的思想,你真了不起。

    师:透过他们三个人的验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C、其他方法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

    如果学生出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验证。

    师追问:这种方法真的很简单,但它只能证明哪一类的三角形呢?

    【评析:《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用心性,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刘老师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在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小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实验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图形性质。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在活动中发展。】

    4、科学验证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同样的精彩,大家发现了吗?无论是撕一撕、折一折、还是拼一拼,这些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们都用了转化的策略。我发现你们都有数学家的头脑,明白吗?数学家在证明这一猜想时,也用了转化的思想,一齐来看(看课件)

    【评析:一方面使学生为自己猜想的结论能被证明而产生满足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严谨的,从小就就应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了态度。】

    (三)课外拓展,积淀文化

    师:明白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最早是由谁发现的吗?(放课件)

    师:善于数学发现和思考使帕斯卡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节课才10岁的我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帕斯卡12岁时的数学发现,我们同样了不起,刘老师为大家感到骄傲。

    【评析:适当的引入课外知识,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了兴趣,又有机的渗透了向帕斯卡学习了,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孩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成与发展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明白了这个结论能够帮忙我们解决那些问题呢?

    1、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师:大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指出来

    师:当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齐时,消失了两个内角,正好是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如果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呢?

    师小结:三角形无论大小,内角和都是180°。

    【评析:透过课件动态演示两个三角形分与合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

    2、想一想,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已知A45°,B85o,求с的度数。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с52o,求Α的度数。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3、思考:

    你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

    这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思想方法上的,还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帕斯卡,因为他的好奇与不满足让我们记住了他。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勇于实践的双手,将来某一天你也会像他一样伟大。

    【评析: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仅总结了所学知识技能,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总评】整节课刘老师透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了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构成的过程。刘老师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学习了材料,有各类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等,促使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思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推理归纳潜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立足长远,注重长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潜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撕拼的验证方法其实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平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对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答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会出现误差,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了态度和探究精神。

    3、遵循教材,不唯教材。本节课上,刘老师延伸了教材,介绍了科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以及这一结论的发现者帕斯卡的故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学习了置于更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了情感。

    整节课的学习了资料,突出了数学学科的实质,抓住了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寻求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超越,在超越中体验成长、

    三角形课件


    在老师的工作中,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老师可能需要每天都不断地编写新的教案和课件。通过学生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出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的结论。那么,如何写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编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三角形课件”,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三角形课件【篇1】

    微课作品介绍本微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前先学指导,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单,在视频的指导下通过猜、量、算、剪、拼等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在课前利用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单,然后到学校课堂中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再进一步提升。

    教学需求分析适用对象分析该微课的适用对象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学生应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学习过角和角的度量,知道平角是180度。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该微课让学生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三边的关系后,三角形分类前学习的。这在苏教版中和原来的教材不同,放在这里是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三角形分类方法的重要前提。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三角形分类及命名的方法,才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解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够运用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经历猜想与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过程设计本微课教学过程:

    一、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内角和概念。

    首先要明确概念,才好继续研究。内角、内角和以前学生没有学过,还是有必要给学生明确的。

    二、探索三角尺的内角和,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

    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开始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引发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三、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

    验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量教材提供的三角形,算出内角和,可能会有误差。其次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是平角180度。最后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四、拓展延伸,探究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已学过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去探索。

    五、自主学习检测

    学生观看完了视频是否学会了,是需要检测的。学生通过做完自主检测后进行校对,检验自己所学。

    学习指导本微视频应配合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共同使用,在观看视频时,根据视频提示随时暂停视频依次完成任务单。

    自主学习前准备:

    请在自主学习前阅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指南,并准备好数学书、一副三角尺、量角器、剪刀、铅笔等学习用具。

    自主学习任务单: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内角和概念

    1、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他们各有几个角,请在图中标出来。

    2、你刚才标出的角,又叫做每个图形的()。

    3、如果把一个图形所有的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所得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

    4、你知道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内角和正方形内角和

    任务二:探索三角尺的内角和,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拿出一副三角尺,你知道每块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在图上标出来。

    2、算一算,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3、根据你刚才的计算结果,你能猜想一下,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的度数呢?

    任务三:验证任意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

    1、请从数学书本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2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剪下的这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把你的验证方法展示在下面。)如果你想不出来请看下面的提示。

    温馨提示:平角正好是180°,这三个内角能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吗?

    3、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先剪下来,再拼一拼。

    4、你发现了什么?写在下面。

    5、请你回顾一下我们研究三角形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简单的写下来。

    任务四:拓展延伸

    任务一中还有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研究他们的内角和。

    任务五:自主学习检测

    1、右边三角形中,∠1=75°,∠2=40°,∠3=()°

    2、第3个三角形还可以怎样计算,哪种更简便?

    3、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4、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配套学习资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制作技术介绍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PPT。

    三角形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示范作高两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老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学生动手尝试,讨论回答。教师请学生指出每条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底。 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他的高和底,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知识点3 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

    做一做: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边框,分别拉一拉边框,你有

    三角形课件【篇4】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内容:

    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应变预设:可能有些同学不会拼组,教师可指导他们用旋转、平移等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应变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图形贴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不同类别,弄清拼成不同形状的原因。]

    3、尝试计算。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评析: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等底等高,为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们能求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算一算吧。

    师:算完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

    师:我们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呢?想一想,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在设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计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得出。]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开动脑筋,已经算出了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会计算屏幕上这个蓝色三角形(底3cm,高2cm)的面积吗?算一算。

    [应变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虚线三角形,和蓝色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确3×2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还得除以2。]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又计算出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还能计算这个三角形(底6cm,高4cm)的面积吗?

    [评析:由清晰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到由一实一虚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再到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维含量非常丰富。]

    4、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尝试着求出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家都算得很好。那么现在你们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写下来吗?先写一写,同桌同学再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你们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

    5、理解公式。

    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2”呢?

    [评析:通过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困惑,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含义的理解:“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加深了

    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6、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不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写一写吧。

    [评析: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写一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动手起推导出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课本P85页的数学常识。)

    [评析:这样表面是介绍数学常识,但实际渗透了爱国思想教育。]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是刚才看到的那条红领巾,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求出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吗?

    师:对,要求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实际是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而要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必须了解哪些数据呢?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吧。

    [评析:这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量完了吗?请大家算一算,看看做这样一条红领巾到底需要多少红布?

    [应变预设: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展示学生的算式,集体订正。]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

    师: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师:对,它们都是三角形的。(课件出示其中一个三角形标志的底和高,如下图)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底9dm,高7dm)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应变预设:指导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如下图1:底3厘米,高4厘米;图2:底4厘米,高1。5厘米;图3:底2。5厘米,高2。8厘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反思体验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总评:这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将“转化”的思想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一节课,教师尽量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组织他们动手实践,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参与他们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角形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能够按照三角形各个角、各条边的关系,给在三角形分类。

    2、数学思考:利用已有的分类知识,概况出三角形的特点。

    3、解决问题:在分类的过程中掌握三角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奠定定基础。

    4、情感与态度:在共同学习中,训练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中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一个。内有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按角分、按边分的集合图及各个练习。

    2、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各不相同的6个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这是?生:三角形。

    师:这艘船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我们整理一下,看看有几类三角形。要给三角形分类,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三角形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生:可以按照角,也可以按照边。

    师:我们回顾一下角的知识。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白板演示)师:拿出你们的自学探究1,把这艘大船上的三角形先按照角分一分。

    1、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出信封里的8个三角形,动手操作,有的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进行讨论)

    2、选择一名同学上黑板分一分。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合作、讨论,你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特征?(学生会说出:我发现有些三角形有3个锐角,有些有2个锐角。我发现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直角,我发现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钝角??)

    3、师生共同优化

    根据角你认为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交流。最后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两个锐角一个直角,两面个锐角一个钝角)

    在这些三角形中一定会有几个锐角?第三个角又会出现几种情况?(锐角、直角、钝角)

    那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几类?(分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另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我觉得这样既简单又清楚三角形各类的特点)

    请大家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给这三类取个名字好吗?(三个角是锐角的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叫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叫直三角形)

    那为什么直角、钝角三角形只要说出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就可以,而锐角三角形要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呢?(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2个锐角,而锐角三角形才有3个锐角,没有说出3个锐角。我们就不能确定它属于什么三角形)

    4、得出结论。

    三角形按角可分三类(幻灯片出示集合图)。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5、研究按边的分类

    (1)根据角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看看边有什么规律呢?(①我发现我这个锐角三角形三边相等。②我这个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③我的这个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

    交流中得到:三角形按边的长短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三边不相等,一种是两边相等,另一种是三边都相等。

    (2)教师归纳:我们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可把三角形分为三种。(板书:按边分类)

    ①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不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6、认识等腰、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师生在交流中指出各部分名称: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我们把它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我们把等边三角形叫做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2)探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待征。

    7、同桌合作研究这两种三角形的三个角。(量一量角的大小)

    师生交流得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所对的角叫底角,两个底角也相等。另一个角叫顶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8、掌握按边分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情况(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书上84页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判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到这个知识的?最高兴的上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角形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八章多边形第二节三角形的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学目标:探索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这两条性质,并应用计算。

    重点阐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外角和

    难点突破:添加辅助线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采用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说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外角和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加深认识三角形的两条外角性质和外角和性质,进一步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课堂上尽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发现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2、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一)探究与概括

    1、(1)图中有△ABC的外角吗?(∠BCD)

    (2)与∠BCD具有公共顶点的角是那一个角?(∠ABC),∠A、∠C、与∠CBD有公共顶点吗?(没有)

    ∴∠ABC是∠CBD的相邻内角。

    ∠A、∠C是与∠CBD不相邻的内角。

    2、问:(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互补)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P47做一做

    将∠1,∠2剪下拼在∠1′与∠2′位置

    三角形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2、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活动,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法:主动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3中的图1。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针对预习作业中的题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特别是做错的题目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问题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把角分为什么?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完成课本22页的各项要求。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从情境图入手。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二)说一说、认一认

    1、认识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角的三角形是角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1、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2、(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4)有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4、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5、完成检测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6、进行找一找、填一填。进行23页练一练第2题。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7、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8、学生独立练习做练一练的第

    3、4题。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拓展提高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七、布置作业完成数学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课后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环节做了适当的调整。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动手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分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时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血红色呢过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的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三角形全等课件


    很多人或许会对“三角形全等课件”产生疑惑,不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已经为您解答得十分详细了。请阅读完之后,别忘了与您的朋友分享哦。为了让教学顺利进行,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要编写教案课件的老师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编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首先,自我介绍:(略)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全等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说理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将重点设定为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将难点设定为灵活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在探究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以这种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决方法描述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表达尽量清楚、简介、符合逻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前几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尤其是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得到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定理,用这些定理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具备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理论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几节内容中已经经历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设计分析(说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个教学环节:复习提问;情境引入“议一议”;探索新知;点拨提高“想一想”;练习巩固“做一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

    活动内容: ① 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及性质两方面内容,

    ② 在下列各图中,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比比看谁快!(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或个人抢答或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问题的提问可以温习与本节有关的知识,帮助基础较弱或掌握不牢的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是本节课的理论基础;第2个问题是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向学生进一步渗透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教学效果:第1题是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回答踊跃;第2题是第1题的继续,学生的回答的方法较多,小组间的竞争提高了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自信和竞争意识,最后老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集中精力,走入数学殿堂。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多媒体展示课本引例(引入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的一个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聪明的战士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活动目的: 用真实的故事引入新课,体现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适时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胜心。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相互交流看法。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有主动尝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实际教学效果:由故事所引发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使问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是有些同学对此问题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同学意见不同,针对此,教师可做如下安排:

    ① 先让学生体会这个情境,明白战士的具体做法,对战士的测量有直观的理解;多媒体演示能更直观地解决有关角度的问题。

    ② 在上述条件下,学生总结并解释战士采用的方法的数学道理。

    事实表明,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氛围。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①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全等的方法测距离,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解决相关问题。我加入了五一出游所遇到的问题情境,怎样测量池塘间的距离,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

    ② 展示各组方案,小组成员代表讲述画法和原理,全班选定最佳方案,教师作出鼓励性评价。

    活动目的: 让学生懂得情境中使用的方法虽然是一种估测,不是准确值,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探索、讨论找出解决方案,通过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测量方法。使学生理解透彻明白。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讨论出的三种方法,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课件展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在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反思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合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那些方案使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间的距离转化为可以测量的距离。(着重思考如何把距离的测量转化为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学生回忆、交流,尝试着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

    活动目的:使学生知道数学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知道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与实际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图片显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设计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多方面的补充黑板教学中的不足,使一些景物更直观、演示更生动,在三角形全等的图形中多媒体画图也有很大的优势,能让各种线条动起来、还有颜色的不同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让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加完美地呈现在学生的眼中。

    2. 在本节课里,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意味,然后用角色模拟的方法进行自由而舒畅的交流活动。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2】

    【课前准备】

    1.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见下表。

    【例题讲解】

    一.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如图,△ABE≌△AC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越多越好)

    1.如图AB=CD,AC=BD,则△ABC≌△DCB吗?说说理由.

    变式训练:AC=BD,∠CAB=∠DBA,试说明:BC=AD

    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

    且AD=AE,AB=AC.若∠B=20°,CD=5cm,则∠CD的度数与BE的长。

    3.如图若OB=OD,∠A=∠C,若AB=3cm,求CD的长。

    变式训练2,如图AC=BD,∠C=∠D试说明:(1)AO=BO(2)CO=DO(3)BC=AD

    二.添条件判全等

    1.如图,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ACD,

    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三.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

    1.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

    为什么?

    2.如图,∠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

    3.“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CB=CD,不用度量,他就知道∠ABC=∠ADC,请你用学过的知识给予说明.

    巩固练习:如图,在中,,沿过点B的一条直线BE

    折叠,使点C恰好落在AB变的中点D处,则∠A的度数.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说明:∠A=∠D

    【当堂反馈】

    1.(20xx攀枝花市)如图,点E在AB上,AC=A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添条件为全等三角形是△≌△

    2.如图,已知AB=AD,∠B=∠D,∠1=∠2,说明:BC=DE

    3.如图,已知AB=DE,∠D=∠B,∠EFD=∠BCA,说明:AF=DC

    4.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

    (2)BM,CN,MN之间有何关系?

    若将直线l旋转到如下图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题的结论是否依旧成立?

    【课后作业】

    1.如图,要用“SAS”说明ΔABC≌ΔADC,若AB=A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要用“ASA”说明ΔABC≌ΔADC,若∠ACB=∠AC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2..如图,在Δ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ΔAEH≌ΔCEB.

    (第3题)

    (第4题)(第5题)(第6题)

    3.如图,已知AD平分∠BAC,AB=AC,则此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2对B.3对C.4对D.5对

    4.如图,ΔABC中,AB=AC,BE=EC,则由“SSS”可判定()

    A.ΔABD≌ΔACDB.ΔABE≌ΔACEC.ΔBED≌ΔCED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如图,Rt△ABC中,∠C=90°,∠CAB=30°,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用两种方法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6.如图,一个六边形钢架ABCDEF,由6条钢管连接而成,为使这一钢架稳固,请你用3条钢管使它不能活动,你能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吗?

    7:如图11-9在△ABC中.⑴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ACFG.

    试说明:①CE=BG;②CE⊥BG;

    ⑵如图11-10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ACE.

    试说明:①CD=BE;②求CD和BE所成的锐角的度数.

    【拓展延伸】

    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来去某个地方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3、养成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会看简单地图上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师:首先请大家唱首歌:《让座》。

    师: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叔叔给我们让座我们可以说是爱护儿童也就是爱幼的行为。那我们给婆婆让座是什么行为呢?预设(生:尊敬老人。)

    师:对!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我问问大家:重阳节这天,小红、小明和小刚三个好朋友约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书:看望老人)但三个小伙伴不认识路,他们手中只有一副地图,这可难住了三个小伙伴。大家能帮帮他们吗?老师把三个小伙伴去敬老院的路线图带来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路线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

    说一说,在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知道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数又表示什么?图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2、解决问题:

    小红现在要去敬老院,她应该怎样走?敬老院与邮局都在小红家的西边,怎么区分敬老院与邮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吗?

    请你说一说小明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呢?

    请你思考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

    出示课本第62面的“填一填”: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

    小红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②学生看图试着完成,再小组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③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演示课件,验证结果、加深印象

    你知道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为什么?

    如果三个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个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刚要去邮局,小红和小明要去书店,他们又应该怎样走呢?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帮三个小伙伴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帮城建局的叔叔们一个忙好吗?

    在商场的东面60米的地方建一个游乐场,请用三角符号标出她的位置。在商场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个停车场,请用圆形标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有一天,三个小动物听说一个地方藏有宝贝,它们决定去寻宝,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寻宝路线,并算一算谁家离的最近?(参看课本的寻宝图)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给4只小动物送信,你能说说它的送信线路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标出自己设计的路线,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结果边说自己设计的路线,边用彩笔演示过程)

    送完信后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几条路线?走哪条最近?

    4、刚才你们在路线图中能够很好的分辨东南西北,那请你看一看现在你所在的教室,你能告诉我哪是东、南、西、北、吗?(复习教室中的方向)

    ①你能说一说,从你的座位,怎样走可以走出教室?(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边说边演示)

    ②从教室出发,怎样走可以走到办公室?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想说些什么?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4】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1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2,4) B(-2,-4), (即A.B两点是

    关于圆点对称的),将直角坐标系关于Y轴翻折,得A1,B1,然后分别

    连接A,A1和B,B1后,证AA1O和BB1O两三角行全等!

    2有一个正方形,分别连接它的对角,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3 一个等腰三角形,做这个三角形的高线后,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4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将此三角形向左平移6格,

    求平移后的三角形和原料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有两个直三角形,其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为3,4,5,另一个三角形

    6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5cm,另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也是5cm,

    角形CDA全等.

    8等腰梯形ABCD对角相连求全等的三角形?

    11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AB=FD,AC=FE,BC=DE,求全等(SSS)

    12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C=∠E,AC=FE,∠A=∠F,求全等

    AE垂直 BD,所以 角 EAC=角 DBA (为什么?因为角EAC+角BAE=90度,而角 BAE+角DBA=90度,所以 角 EAC=角 DBA )

    ∵∠DEC=50°

    ∴∠BEC=180°―∠EDC=180°―50°=130°

    ∴∠EBC=∠ECB=(180°―∠BEC)×(1/2)=25°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讨论、引导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一幅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已知:如图,△ABC≌△DEF,请找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答:AB=DE,BC=EF,AC=DF,∠A=∠D,∠B=∠E,∠C=∠F。

    3、若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

    答:能,先量出这个三角形纸片的每边的长,各个角的度数,然后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每边长,每个角的度数分别等于已知三角形纸片的每边长,每个角,这样作出三角形一定与已知三角形纸片全等。

    4、如上图,△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的全部可以使△ABC与△DEF全等。如果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ABC与△DEF全等?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这节课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

    1、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⑴、给出一个内角,一条边;⑵、给出两个内角;⑶、给出两条边。

    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三角形一个内角为30°,⑵、三角形的两个内角⑶三角形的两条边

    一条边为3cm;分别为30°和50°;分别为4cm,6cm。

    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注解〕:若给出的条件能够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则班上所有同学所作的三角形都应该全等;若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只要按照同一要求作图,只要有两位同学作的三角形不全等,即可以说明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特别地,只要能举出相关的反例能说明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适当减少作图环节。

    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⑴、都给角:给三个角;⑵、都给边:给三条边;

    ⑶、既给角,又给边:①给一条边,两个角;②给两条边,一个角。

    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边边边公理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5、由上面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如图,是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所得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三角形框架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四边形框架形状是可以改变的。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投影片)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如图,当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例2变式题如图,当AB=CD,BC=DA时,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判定AB∥CD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3=∠4,∠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B∥CD,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五、作业

    课本第160页,习题5.7数学理解第1、2题;问题解决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1、如果∠A=6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教科书第1-3页的全部内容。

    2、选用課时作业设计。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类型,已经知道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这一特殊的三角形却还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研究它的全等的判定有着足够的感知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困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学生所接触的逻辑判断中直观多余抽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于用数学语言表述。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认知和操作方面的经验,为掌握规范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服务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一是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二是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8】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二、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第1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论基础,是对线段、角、三角形的提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为学习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本节学习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一个“观察”和两个“思考”,让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2、注重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加强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学活动中,学生形成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的掌握能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注重数学的规范性,加强数学语言教学。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对应元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约美、严谨美。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习惯。

    4.注重数学学习的人文性,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

    教学中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表示方法;

    ②能熟练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

    ③掌握全等三角形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利用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2.过程和方法:

    ①经历探究全等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②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图形变换,培养学生运动的观点。

    ②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利用其基本性质进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边、对应角)。

    六、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②采用启发、分析、设疑、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课前准备辅助图片剪刀彩纸大头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图形,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具有什么特征?

    片断1:图案

    片断2:

    片断3: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你能再举出生活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3)动手操作: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图片的收集与制作:

    收集学生做的较好的图片。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丰富的图形和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全等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新知探究

    引入新课:全等三角形

    1.全等形的概念

    (1)给出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吗?3.引入新课,引起学生认识需要,为后面讲解全等作铺垫。

    (3)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明确: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大小一定相等

    (4)思考:刚才每组同学剪下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吗?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5)思考问题:

    在图1中把⊿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

    在图2中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度,得到⊿DBC.

    在图3中把⊿ABC旋转180度,得到⊿AED.

    123

    思考: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①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沿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②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某一个顶点为中心旋转180度.③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翻折180度.

    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4.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全等形的概念。可以排除学生对几何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

    5.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6.通过构图,为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奠定基础。

    7.通过动态的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

    (1)观察图形思考:如右图,△ABC与△DEF全等,当△ABC与△DEF重合时

    ①与顶点A重合的点是哪个点?

    ②与∠A重合的角是哪个角?

    ③与边AB重合的边是哪条边?

    【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ABC与△DEF全等可表示为:△ABC≌△DEF】

    (2)根据上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重合部分

    名称

    是否相等,说明理由

    顶点B与顶点顶点C与顶点边AC与边边BC与边∠C与∠∠B与∠

    总结: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对应边、对应定点的方法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④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⑤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上图,△ABC与△DEF全等,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探索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8.通过学生观察,教师及时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强调全等符号的书写、意义,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意义

    9.通过设计表格填空,让学生及时得到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9.及时地归纳小结,为学生积累经验,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0.自主探究,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堂练习

    1、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是对应角;AB与是对应边,BC与是对应边,AC与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如图,已知ΔABC≌ΔFED,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6.如图,△ABD≌△EBC.

    ①请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②如果AB=3cm,BC=5cm,求BE、BD的长.

    ③如果AB=3cm,DE=2cm,求BC的长.11.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小结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应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4、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你愿与大家分享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页习题11.1第1题,第2题,第3题。

    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板书设计

    11.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9】

    教材分析:

    《三角形全等复习课内容》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本套教材把三角形全等看作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同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与命题与证明,尺规作图几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紧密,尤其是尺规作图中作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解释依赖于全等知识。本章中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给出都通过学生画图、讨论、交流、比较得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摆拼全等三角形和探求全等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图形全等与平移、旋转、对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形式,在探求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为对称轴来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会辨、会找、会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识别方法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体会主动实验,探究新知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寻三角形以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你认为它应保留哪一块?(教师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意见

    生:…………

    师:上述问题实质是判断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复习全等三角形。(引出课题)。

    师:识别三角形及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SAS 、 SSS、 ASA、 AAS 、 HL。

    复习回顾:练习1、将两根钢条AA/、BB/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绕着点O自由转动,做成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判定△OAB≌△OA/B/现由( )

    练习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添加条件后,证明△ABC≌△DEF?

    [根据不同的添加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叙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的现由,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述意见]

    二、探求新知:

    师:请同学们将两张纸叠起来,剪下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纸片放在桌面上,从平移、旋转、对称几个方面进行摆放,看看两个三角形有一些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

    请同组合作,交流,并把有代表性的摆放进行投影。

    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式,为探求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学生的摆放形式很多,包括那些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1、一张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ABC、DEF,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右图的形式,使点B、F、C、D处在同一条直线上,P、M、N为其他直线的交点。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师:图3中AB与E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同学生猜想一下结果。

    生甲:AB垂直ED

    师:为什么?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

    生乙: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来考虑

    生丙:可以考虑全等在已知条件下,显然有△ABC≌△DEF,故∠A=∠D,又∠ANP=∠DNC,所以,∠APN=∠DCN=900,即AB⊥ED。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演)

    师:若PB=BC,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看看谁能找得最快?

    生丁:△PBD≌△CBA(ASA)

    师:板演,由AB⊥ED,可得到∠BPD=900,∠BPD=∠CBA,∠A=∠D,PB=BC,故有△PBD≌△CBA(ASA)。

    师:还有其他三角形全等吗?

    生:有,我连接BN,由勾股定理得PN=CN,就不难得到△APN≌△DCN。

    (在错综复杂的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努力探求,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的错误,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例2、(动手画)(1)已知OP为∠AOB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AOB和直线OP,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生总结: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要在射线OA、OB上找到一对关于OP对称的点就可以了。

    (2)利用上图作全等三角形方法,在△ABC中,∠B=600,∠ABC是直角,AD、CE是∠BAC,∠D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F,请判断FE与FD间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和量角器准确画出此图,然后量出EF、FD的长度,看看EF与FD长度

    关系如何?

    生:基本相等。

    生:长度相等。

    师:如何来证明他们相等?注意审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等到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在AC上取点H,使AH=AE,则△AEF≌△AHF则EF=FH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要证明线段相等要考虑三角形全等,而EF、FD所在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又AD是平分线,在AC上找出E关于AD有对称点H得到△AEF≌△AHF。

    师:这样只能得到EF=FH。

    生:再证明△FHC≌△FDC。

    生:先求出AD、CE是角平分线∠APC=1200,则∠DPC=∠EPA=∠APH=600,所以∠HPC=

    ∠DPC=600,PC=PC,∠3=∠4,因为△HCP≌△DCP(ASA)所以PD=PH。

    (看清题意,猜想结果是解决探究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师生共同小结:

    1、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态,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在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能够寻找全等三角形。

    3、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构造三角形全等,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解决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

    4、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作业:

    1、在例2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能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书本课后复习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常规的鼓励就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测试、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活跃,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教师从对完全更改,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创新

    3、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全等三角形是几何部分内容说明书,有较强逻辑性,教师板演,以及在学生叙述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之一,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多方面的,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从实践中感知: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然后,让学生给刚才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其一:任何时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吗?其二: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从而更深刻理解对应角,对应边,对应点的概念以及关系。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其次,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深化知识。练习内容为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找出它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并用符与表示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1】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六)板书设置

    解三角形课件合集11篇


    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在课前把教案和课件准备好就可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好坏可以从教案和课件中看出来。如果你对写教案和课件感到困扰,不妨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这篇最新的“解三角形课件”。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收藏本网页的网址以便以后查看!

    解三角形课件 篇1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解三角形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笔算除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讲授了三角形的特征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推导过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探究梯形的面积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做了铺垫。因为本节课的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并且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可以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行求解。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此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学中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升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为了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红领巾,展示红领巾并提问老师想要自己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红领巾,想知道要用多大的布。通过分析问题学生不难想到实质是求红领巾面积的大小,但是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是不会计算的,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进而带着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通过展示红领巾,让学生帮助我计算红领巾大小的问题,不仅回归了教材情境图,同时将教材情境图转化为学生身边真实接触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趣。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

    因为三角形面积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探究前,我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想到将图形进行转化,进而我会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思考如何将图形进行转化,并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我会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与看一个三角形,可以考虑看几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我也会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没有思路的小组我会及时给予提示。操作结束,找小组代表展示分享转化结果。

    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在转化过程中需要用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将相同的边拼接,另外两条相同的边相对,即可拼接出平行四边形。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出矩形。

    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在拼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时,能够有目的的分析拼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即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应相等,但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学生分析出前后关系之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给出字母表示形式。最后找学生分享结果即可。

    我深知对于陌生事物的学习中,听到的不如自己探究得到的,同时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方面,我主要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我之所以这样设置也是基于学生在此之前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因此在这里是可以自己探究得出的,学生不易想到的地方是用两个图形进行转化,因此在这里我会少许给出提示,在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地方,我就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得出,最后找学生分享说明思考过程即可。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关键是在应用部分,这里我先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的数值,让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在知道数值之后直接代入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面积的大小,设置的题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新知的应用意识,还体现了我本节课堂的完整性,解决了导入中留下的疑问。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已有经验较丰富,因此在探究过程会相对较为轻松,并且用时也会稍短,所以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再设置一个题目,给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及高的数值。

    通过这样题目的设置是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反向应用,可以在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并且给出两个练习题目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四)小结作业

    最后环节,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重点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探究方法。

    对于课后作业,我设置了较为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动手测量出其底和高,利用今天学习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所找物体的面积。

    这样的问题避开了单纯计算的形式,加入学生自己寻找计算自己喜欢的物体,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用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解三角形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学会画三角形.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辨认三角形的底和高,尤其是当高不是处于铅垂位置时,对底的认识容易出错,因此辨认和画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

    (2)按角的特征,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各叫做什么三角形?

    2.指出下面各叫做什么三角形?(投影)

    (二)学习新课

    我们学习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今天继续学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

    1.教学等腰三角形.

    (1)我们班得到了一面卫生流动红旗(如图),以及同学们戴的红领巾都是三角形.

    观察一下这样的三角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

    (2)动手测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

    测量每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

    (3)动手折叠.

    上面的每个三角形,能不能折叠成互相重叠的图形?

    (4)通过我们的观察、测量、折叠,你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出示一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里,

    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个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上

    的两个角叫底角.

    (3)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你发现了什么?

    在度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板书)

    反馈:下面哪些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3.教学等边三角形.出示三幅图:

    指定三人到黑板上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边长和每个角的度数.

    全班同学测量课本145页右上角图.

    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通过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对比,引导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①画锐角三角形,师边作图边说明.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问:

    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

    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②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想一想,直角三角形应该怎样画高?

    通过观察思考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

    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从而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条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③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右图这个钝角三角形,从A点作高,底边应是BC,高要画在三角形外;从B点作高,底边是AC,高也要画在三角形外.这两条高的画法我们就不研究了.

    只有从C点向对边作高,底边是AB,高画在三角形里.因此钝角三角形只有从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强调指出: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反馈:

    ①指出各图的底和高.(投影)

    ②学生动手画高.

    在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上画高.教师巡视.

    5.学习画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可以画符合已知条件的三角形.

    例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5厘米和2厘米,它们的夹角是30°.根据这些条件画出三角形.

    教师边演示边与学生同画.

    先画一个30°的角.从这个角的顶点起,在一条边上量出2.5厘米的线段,在另一条上量出2厘米的线段,各点上一个点.用线段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让学生说说画三角形的步骤.

    学生试画:两条边长都是3厘米,夹角是40°的三角形.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完成146页“做一做”.

    (三)巩固反馈

    1.出示一组图形,各是什么三角形?(投影)

    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5,6题

    3.判断下面说法对吗?

    (1)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四)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7~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学习根据边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

    新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等腰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测量、折叠,从而建立等腰三角形概念,了解各部分名称及其性质.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认识等边三角形,并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第三部分,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画高.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要常用到,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最后一部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画三角形,掌握画三角形的步骤.教师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本节课既重视教师的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二)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两个底角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

    解三角形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四下第60页例1、做一做,第65页第一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指名展示单元整理结构图,你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2.出示课题,特性是指什么?(1)说明什么?

    3.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边、角,高

    二、新课:

    1.画三角形

    2.指名展示,介绍你是怎么画的?要特别注意什么?说明什么叫三角形?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怎样理解“围成”?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好吗?为什么?老师也来画一个三角形,你们看看画得对不对,说明用字母表示。

    3.三角形的高:猜猜三角形的高在哪里?看书,齐读。指名说、指一指。

    4.试着画高,小组交流。指名展示交流,明确画高的方法,会描述底和高。

    5.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呢?小组交流,讨论,证明你的猜想。

    指名展示交流,说明三角形有3条高,对三角形的3条高,你还有什么发现?(体验顶点与对边的相互依存性,3条高交于一点,长度不一定相等)

    三、练习

    1.书第60页做一做。(给出一个顶点和底边,你能画高吗?指名板演)。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AB边上的高3厘米,顶点C可能在哪里?

    3.修理工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如下图),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第()块去。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设计思考

    1.让学生对单元知识有整体了解,明确要学什么。

    在课前安排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浏览,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简单的单元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在学习完一课后可以在单元知识结构图中补充具体的内容。让单元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2.通过学生自主操作,交流讨论完成概念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概念时,通过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画三角形中要特别注意什么,并让学生体会“围成”描述的精准性,突破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认识三角形的高,也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尝试,交流讨论等方式,形成方法。采用字母标出垂足方便高的描述,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高和对应底边的关系,明确高和底的相互依赖性。

    3.设计开放性练习题

    第一题是加深对高的意义的理解,渗透高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同。

    第二题是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应用。

    解三角形课件 篇5

    一、教学任务、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操作:

    (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中点D,E,连接DE

    (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BC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2、思考: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3、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

    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

    内容: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1、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

    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

    练一练:

    1、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了A,B间的距离: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为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 cm,面积为 cm2,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

    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具体内容?

    (2)用什么思维方法提出猜想的?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

    解三角形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0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

    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解三角形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教具小黑板、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5分

    二、探究新知:25分

    三、尝试练习,体验成功:12分

    四、小结升华:2分

    五、布置作业:1分

    板书: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在的飞机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一、定义:定义中应注意:

    (1)不在同一直线上;(2)三条线段;(3)首尾顺次相接。

    接着回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顶点、角、边--板书课题7.1.1三角形的边。

    老师讲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回忆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老师板演)接着介绍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之后给出【动脑筋】中的第一问。(在小黑板上。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的二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出示【探究题】: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点D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哪条线路最短?

    教师小结: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不能组成,请说明理由。(1)4cm,9cm,5cm(2cm,8cm,13cm.(3)2cm,6cm,3cm

    (4)3cm,4cm,5cm..

    【动脑筋】第二问:(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仔细填一填:1、2、3

    (二)认真选一选:4、5、6

    (三)看谁最聪明!

    在第三问中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起引导作用。

    1、三角形的表示及分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的组成情况;

    3、在解决等腰三角形边与周长的问题中,1、当条件不明确时,要进行讨论;2、检验三角形能否组成。

    一、必做题:69~1、2

    二、选做题:练习册。

    板书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在图形中让学生领会注意要点。

    学生口答小试牛刀:

    让学生回忆,

    让学生尝试,老师补充。

    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口述。

    让学生在下面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观察从B~C有几条线路可走?再测量验证一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道理。最后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b)

    让学生口答。老师提出问题: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让学生试着概括出:看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2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让学生在5、6题中要注意的地方。

    由学生讲述解题思路,老师补充。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让学生概括定义,老师补充。

    自然引入课题。

    巩固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一问在这处理目的为了分散本题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动脑筋】第二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

    检验学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体现分层次教学。

    解三角形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

    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

    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

    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

    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小,边的长短都不同。)

    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根据不同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复习角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是为下面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下面各学习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呢?

    2、学生汇报从哪个方面去分。(①按角分②按边分。)

    3、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

    4、小组合作要求:

    ①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

    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置上。

    ③各小组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5、同学们看看小组合作要求,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6、下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6个三角形,分好工,按照活动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小组观察、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交流展示,建构概念

    (一)按角分类

    1、小组长带上这6个三角形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小组的分法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

    ①三个锐角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板书)

    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书)

    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7、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二)按边分类

    1、刚才那一组是从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进行展示成果)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①三边都不相等②有两边相等(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板书)

    5、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呢?(教师引导分析)这就说明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那我们通常把等边三角形归为等腰三角形这一类。

    6、在小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个角相等)

    7、下面我们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看书上第65页的内容。

    8、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9、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四、拓展应用,巩固概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特征。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从等腰三角形中寻找特殊,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渗透出“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辨证思维观念。

    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真实体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

    解三角形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首先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本课内容可以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份关系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课是通过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通过本课教学,对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原因在于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说教法

    依据本书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尚需依赖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活动、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动愉快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同时,根据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动态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解题思路的蒙发。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猜想法、测量法、模仿法、自主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幻灯片)A、B两地被一建筑物隔开不能直接到达,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应如何测量?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三角形中位线

    借助多媒体演示引例,创设悬念——如何测算被建筑物隔开的A、B两地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学:

    直接认识概念

    老师结合图形演示所做线段区别是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

    明确: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是什么?一共几条?引导学生自己给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2、自学交流:

    观察猜想:△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中点,线段DE(△中位线)与BC有什么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

    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

    做一做:

    方法一(测量法)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教师参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说自己的证法(实物投影仪),最后由教师借助幻灯片演示完整的过程。

    总结定理:(幻灯片)

    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让学生总结定理,(教师强调)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或构造出)符合定理的基本条件,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定理应用:(幻灯片)为了进一步巩固定理,加深对定理用途的认识,我选择教科书上的'例题,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进行点拨。通过此题学会运用定理进行推理运算,发挥例题的示范,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学生自学能力。

    4.当堂检测

    为检测学生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加强对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其中探究1、2题是中位线定理的经典应用,巩固定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当堂检测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有了前面的经验,相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能独立完成。教师只解决学生讨论探究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与能力。同时解决开头的生活链接,呼应悬念。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加强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给学生施展才智的机会。学生通过分组评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意识。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使这节课更加形象直观,帮助理解,增加了课堂容量

    5、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6、布置作业

    教材68页2题巩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7、板书:

    课题:22.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定理的证明:

    线段叫三角形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

    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通过板书呈现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解三角形课件 篇10

    本课题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1、我先采用演示法,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并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底占几格?高占几格?面积是多少?接着运用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用手中三对不同类但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凑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观察,去发现: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特殊三角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归纳、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2、最后来验证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的正确性。整个探究、推导、验证过程,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再试试用两个完全一样钝角三角形来拼,会怎么样?

    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

    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四、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三)巩固拓展。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完成课本85页做一做。

    4、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第4题.

    解三角形课件 篇11

    分三步完成:

    1、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师补充本节课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新知;转化、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你还有哪些感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的知识反馈,教师可以得出本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知识的补救。

    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P76习题7.2第1、4、7题。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三角形的拼图方法;

    第二块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第三块是例题的解答过程。

    六、说教学反思

    2023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课件教案是教师必须用心制作的物件,这就要求教师尽心尽力去完成教案课件的制备。编撰教案是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步骤。经过慎重考虑,编辑为您展示了“三角形的分类课件”,收藏本篇文章可以随时查阅!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1)

    一、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这一认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及按边分为等腰、等边和一般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这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中角和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有: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三角板、量角器、直尺、数据表格等。

    三、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索、思考、发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三角形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将我们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类,该怎么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再紧接引导:在三角形这个大家庭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简单明了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同桌合作,并借助学具一起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的亲身体验,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几分钟下来,几乎一个标准分下来,而且还能准确的说明理由,巧妙的抓住“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钝角、锐角、直角图形,让学生一一口答区分。

    (2)紧接着课件出示多个带上编号的三角形。

    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准备好的表中。以利于学生观察。(表格见课件)

    (3)让学生汇报交流成果,老师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课件出示:从表面上,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通过讨论结出结论:

    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4)用数学。把深刻的数学与平时的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数学学习充满了生命力。课件出示习题:认一认,说一说,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了新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此时兴致盎然,趁热打铁,我在给予他们赞赏和鼓励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引至下一个知识点。接下来是教学按边分类的三角形。

    (1)教师出示教具:将准备好的彩色卡纸剪好的三张三角形模型,指名学生带上直尺上台来分别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边。

    (2)学生量完汇报:有三种情况,即三条边都相等,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

    (3)师生共同归纳: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条边叫底;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强调这两种情况属于特殊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也就是一般三角形。(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1)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谈谈自己有什么发现?

    (2)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教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一个或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或两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以起到让学生加深理解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的效果。

    4、拓展练习: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三角形,并把它的名字告诉同伴,让学生在用数学的同时,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整堂课要求板书简单明了,将三角形按角、边分类的要点,展现在黑板上,以易于学生识记领会。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2)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图形分类(教材22页—23页)

    1、指导思想:本节课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感、空间感。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能对常见图形进行分类,并能找出三角形及四边形特点。

    2、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在一、二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活动,对常见图形可根据自己想象进行分类。

    3、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要对一些图形进行分类,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分类的活动。第一次是对已经学过的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按线段所围成的边数进行分类。教材呈现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需要学生分类的直观图形;二是对学生每次的分类结果,让他们说一说分类的标准,体会图形分类的特征;三是通过“找一找”,让学生根据分类标准,重新观察图形,提高对图形类别的认识。

    4、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二年级下册对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加深了理解,可以说,这节课接触到的图形,学生都认识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去分类。

    ①、学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会说明分类依据。

    ②、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③、认识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实际应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实际应用。

    通过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指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图形,并尽可能地说出来,学生在列举学过的图形时,可能与教材上呈现的不一致,只要合理也是可以的,应该加以肯定。)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的图形,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请你们形成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将图形分类的?将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将图形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第一次分类时,学生可能按是否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学生可能是按照平面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的来分类:(直线图和曲线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对图形进行分类:同学们,请想一想,还能不能将图形进行分类呢?

    有些学生可能想到对线段所围成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

    甚至有些学生还能按四边形所围成的角是不是直角来分类: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学生针对每一次分类结果表述分类标准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标准,比如,在第二次分类时,可以是按“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也可以是按“图形是否是圆来分”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出示课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对比和自己分法有什么不同。

    在分一分活动中,我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去发现图形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图形分类的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引导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使他们更全面的认识图形、形成体系。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23页第1题:看一看,说一说。该题主要是展现三角形和平等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

    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你们见过吗?它们包含着哪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让学生来说一说他的发现及

    2、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制作铁的栅栏大门,四边形的伸缩变形。

    3、生活中你还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吗?

    (2)动手操作:

    先将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摆成一个四边形,然后两手握着对角互拉,看看图形出现哪些变化?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动手拼成一个三角形并探索它的特性。(根据上面的经验,学生可能很快发现: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它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它具有稳定性。

    3、你能解释吗为什吗吗?

    先让学生思考在组织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四、总结。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板书设计图形分类

    按照图形是否是平面图形来分。按照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平行四边形不稳固三角形具有稳固性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3)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并掌握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教材为了方便教师领会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概念的形成上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已的思维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测、拼、折、观察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是180°。

    2.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观察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运用情境激趣、适度引导、师生互动等方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此,在整节课的活动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构建“激趣导入――自主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的课堂模式,力争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本环节先是回顾三角形分类的知识,再是以三角形的争论为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来评理,当一回公正的法官(激趣),你认为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用什么方法知道呢?(设疑)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为新知的生成作好铺垫,同时,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让学生说一说内角和内角和的含义;二是让学生量一量手中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是交流后猜一猜。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地探索提供了空间。

    首先教师提出“根据这个实验,能不能说明所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加起来都等于180°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想办法来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否是180°,其次是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策略的多样性。接着教师又提出“有的三角形既不能量,也不折,更不能撕,你有更好的方法验证吗?”再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思维的空白点,产生认知冲突,这样为进一步科学地完善验证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老师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一是启发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能不能利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二是学生验证:连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组对角顶点,把它们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即180°)。

    三是师生讨论:运用转化的方法更能科学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本环节针对以上的验证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猜想的正确性,并在验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研究事物的科学态度。

    俗话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一定要通过练习来完成。对此,设计了“做一做”、“找一找”、“算一算”等练习,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回顾学习内容,交流学习体会,让学生巩固内化,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本节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一、猜图游戏,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为后继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课件)问挂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1、利用手中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

    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摆,沿直尺的边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2、借助手中材料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制作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研究其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选择感兴趣的自己去发现和交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出结论。)

    3、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五、阅读“你知道吗”

    这里向学生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

    要求学生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4)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

    尊敬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分类。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在图中找出形状与三角形相似的小鱼。

    3、乐意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是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

    活动准备:

    三角板、小黄兔2只、萝卜1个、蘑菇1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若干、正方形纸每人一张、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积木活动过程:

    师:今天是小黄兔的生日,早晨小黄兔高高兴兴地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黄兔拔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请小朋友将路线用线连起来,观察是什么图形(三角形)3、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1)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幼儿每人一张正方形纸,通过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用正方形的纸折叠成三角形。

    (1)结合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卡片中找出三角形。并一一出示三角形,说说为什么?

    (2)观察图形拼图,找出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个三角形?(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三角形物品。

    (4)完成课本20页《小鱼游》找出小河里三角形的小鱼,并把三角形的小鱼圈出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课后小结:本节课以《小黄兔过生日》的故事引入课题,通过连接小黄兔所走的路线游戏以及其它操作活动让幼儿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各种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3.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三套书中的7个三角形,尺子、量角器、红领巾图片、交通标志牌图片。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提出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2.让学生看教材第127页中的7个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对三角形的了解,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自然引出找三角形不同点的活动。

    在刚才复习三角形共同点的背景下,发现、交流7个三角形的不同点,为学习三角形分类提供直观经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线之间的距离叫做三角形的高。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同学们看课本第127页上面的三角形。这7个三角形除去这些共同点以外,谁还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二、三角形分类

    1.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三角形,提出给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给7个三角形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方法的机会。在肯定学生不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然后教师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个概念。

    给学生提供自主分类的空间,在分类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角的特点。

    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和名称。

    ●它们的大小不一样。

    ●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它们的角不一样,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有的角是直角,有的角是钝角,有的角是锐角。

    ●有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的两个角是锐角。

    师:不错!找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剪下附页中的7个三角形,你能根据它们角的特点给这7个三角形分类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剪,进行分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分得很认真,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

    (1)按锐角个数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类结果。把三个锐角的放在一起,两个锐角的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三个锐角的有:①、⑤、⑥

    两个锐角的有:②、③、④、⑦

    (2)按有没有直角分。②、④都有一个直角把它们放在一起,①、③、⑤、⑥、⑦没有直角,把它们放在一起。

    (3)把有三个锐角的放在一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起,有①、⑤、⑥,把有两个锐角的分成两类。有一个直角的②和④,有一个钝角的③和⑦。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来,并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就第(3)种分法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第(3)种分法没有出现,可就第(1)种分法介绍,再师生共同分析②③④⑦几个三角形。如:

    师:观察有两个锐角的这4个三角形,你发现它们的另一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1:三角形②和三角形④的另一个角是直角。

    生2:三角形③和三角形⑦的另一个角是钝角。

    师:就是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另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请同学们再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分类结果。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板书:锐角三角形。

    师:另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让学生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名称。

    三、特殊三角形

    1.教师呈现红领巾和交通标志牌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三角形和判断的理由。

    2.教师画出两个三角形,先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边,说一说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本上的两个三角形来检验观察得对不对。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

    通过具体图形巩固三角形的分类,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利用现实素材进行三角形名称和含义的练习。

    让学生经历观察、估测和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观察的习惯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真切地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边的特点。发展初步的空间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师:还有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们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钝角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三角形的物品。看这个红领巾和交通标志牌,谁来说一说它们是什么三角形,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把红领巾、标志牌图片贴在黑板上。

    生1:红领巾是钝角三角形,因为它有一个角是钝角。

    生2:交通标志牌是锐角三角形。因为它三个角都是锐角。

    教师画出两个三角形。

    师:说得对!你们再来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生1:红领巾有两条边相等。

    生2:交通标志牌三条边可能都相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对不对呢?我们课本第79页画出了这两个三角形。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我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交流测量的结果和自己的发现。教师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腰、底边、顶角等概念。

    4.提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观念。

    交流测量的结果,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得出它们之间们观察得对不对,要注意记录下测量的数据。

    学生测量,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1:红领巾的三角形左边是2厘米4毫米,右边也是2厘米4毫米,底边长是4厘米1毫米,我发现它左右两条边相等。

    生2:标志牌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长都是2厘米3毫米,说明它的三条边都相等。

    师:像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两条腰组成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两条腰和底边组成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教师边说边在图上写出等腰三角形、腰、底边、顶角、底角等。

    师:这个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边三角形。

    师:观察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大家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不同特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说: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等腰三角形。

    4.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1)提出用量角器测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测量,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测量的结果和自己的发现。总结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的关系。

    经历亲自动手测量角的过程,真实体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也可以说是等腰三角形,因为等边三角形也具有两腰相等的特点。

    师:对!等边三角形也满足两条边相等的条件,所以说,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我们知道了这两个三角形边的特点,想不想知道它的角有什么特点?

    生:想。

    师:同学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想不想了解一下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想。

    师: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分别测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说一说?

    生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200,两个底角都是300。我发现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2: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0,我发现它的三个角都相等。

    师:等腰三角形不但具有两腰相等的特点,还具有两个底角相等的特点。等边三角形具有三条边都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1)先让学生画等腰三角形的高,然后思考讨论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第(2)小题先让学生画出三条高。然后讨论蓝灵鼠的问题。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后试做,然后交流解答的过程和结果。

    画三角形的高,轴对称图形的综合练习。在判断图形对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动手画、测量等活动中了解等边三角形三条高相等,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等,三个角都相等的特点。

    师:同学们看练一练中的第1题第(1)小题中的图,自己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学生画图。

    师: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怎样判断它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是。这条高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对称轴,可以沿着底边上的高

    对折来判断。

    师:看第(2)题中的图形,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

    师:在这个等边三角形中画出三条高。

    学生画三条高。

    师:观察三条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师:用直尺测量一下三条高,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测量后交流。等边三角形三条高都相等。

    师:看第2题。先读题,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一根铁丝长60厘米。

    (1)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腰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后自己试做,然后交流解答的过程和结果。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长为2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

    师:说一说第(1)小题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

    生:因为是等腰三角形,所以

    用周长减去两腰的长度就是底边长度。

    60-242=12(厘米)

    师:谁愿意讲一讲,第(2)小题是怎样解答的?

    生:因为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所以603=20厘米。

    师:看书中练一练的第3题,右图是一块三角形的菜地,自己读题,并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

    生:因为两角相等,所以这块菜地是等腰三角形,两腰都是8米,所以三条边合起来是:82+12=28(米)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近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8)

    教学目标:

    ●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关键: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班来了许多客人,你能对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吗?(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很好,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幻灯片1前置作业

    2、研究分类标准

    ①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给三角形分类?你们组想怎样分

    ②师: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组1: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组2: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㈡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来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信封,请小组长分好工,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活动。开始吧。

    2、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这个小组派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组1:我们组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这些三角形有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的有一个角是直角,有的有一个角是钝角。所以我们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师:你说的真好。和他们组分的一样的举手?恩,实际啊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师指着按角分的三角形逐一说)像这样,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板书);像这样,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板书)。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小组内练习说一说。谁来汇报?

    4、小结。

    师:在三角形这个大家庭中,根据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哪几类?(生说师出示幻灯片2集合图)

    生:根据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5、练习出示幻灯片3

    6、出示幻灯片4小组合作学习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7、学生汇报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成这样三类。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分的。请这个小组也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

    组2: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我们组这样进行分类:将三条边都相等的分为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这样分的?同学们分得真仔细。

    (师手指等腰三角形)同学们,象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幻灯片

    5、

    6、7)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它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它的底;两条腰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顶角,腰与底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底角。

    同学们看,等腰三角形有几个底角?生:等腰三角形有两个底角。

    师:这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动手研究研究。生:我通过测量底角的度数,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我将等腰三角形对折,发现两个底角重合,所以也发现两个底角相等。

    师:谁来说说看你可以根据什么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生1:看这个三角形中是否有两条边相等。生2:看这个三角形中是否有两个角相等。 ③出示幻灯片8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师:同学们,其实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幻灯片9),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顶角也是60度,它的三条边都相等。象刚才同学们找出的4号、6号三角形都是这种情况。象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等边三角形。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

    师:也就是说,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出示幻灯片10集合图)

    ⑤出示幻灯片11做一做

    师:你能从一些三角形中分辨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吗?

    三、水平测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到了给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了分类。老师要看看你们学的怎么样

    ㈠填空出示幻灯片12 ㈡判断出示幻灯片13 ㈢信封游戏出示幻灯片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篇9)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教案 大邑县唐场小学  孟树清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说一说 1、学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2、教师巡查练习情况。 3、学生展示练习,说一说为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2中的图2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动手前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讨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四、填一填:24、25页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五、练一练:   第1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 第3题:剪一剪。 六、完成26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三角形课件分享4篇


    编写者整理了关于“三角形课件”的最新资讯,以供读者参考。对于教师来说,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位教师都需要设计更加完善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不妨查看一下!

    三角形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三角形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学会画三角形.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辨认三角形的底和高,尤其是当高不是处于铅垂位置时,对底的认识容易出错,因此辨认和画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

    (2)按角的特征,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各叫做什么三角形?

    2.指出下面各叫做什么三角形?(投影)

    (二)学习新课

    我们学习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今天继续学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

    1.教学等腰三角形.

    (1)我们班得到了一面卫生流动红旗(如图),以及同学们戴的红领巾都是三角形.

    观察一下这样的三角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

    (2)动手测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

    测量每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

    (3)动手折叠.

    上面的每个三角形,能不能折叠成互相重叠的图形?

    (4)通过我们的观察、测量、折叠,你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出示一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里,

    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个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上

    的两个角叫底角.

    (3)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你发现了什么?

    在度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板书)

    反馈:下面哪些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3.教学等边三角形.出示三幅图:

    指定三人到黑板上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边长和每个角的度数.

    全班同学测量课本145页右上角图.

    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通过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对比,引导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①画锐角三角形,师边作图边说明.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问:

    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

    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②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想一想,直角三角形应该怎样画高?

    通过观察思考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

    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从而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条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③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右图这个钝角三角形,从A点作高,底边应是BC,高要画在三角形外;从B点作高,底边是AC,高也要画在三角形外.这两条高的画法我们就不研究了.

    只有从C点向对边作高,底边是AB,高画在三角形里.因此钝角三角形只有从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强调指出: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反馈:

    ①指出各图的底和高.(投影)

    ②学生动手画高.

    在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上画高.教师巡视.

    5.学习画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可以画符合已知条件的三角形.

    例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5厘米和2厘米,它们的夹角是30°.根据这些条件画出三角形.

    教师边演示边与学生同画.

    先画一个30°的角.从这个角的顶点起,在一条边上量出2.5厘米的线段,在另一条上量出2厘米的线段,各点上一个点.用线段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让学生说说画三角形的步骤.

    学生试画:两条边长都是3厘米,夹角是40°的三角形.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完成146页“做一做”.

    (三)巩固反馈

    1.出示一组图形,各是什么三角形?(投影)

    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5,6题

    3.判断下面说法对吗?

    (1)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四)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7~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学习根据边的特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

    新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等腰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测量、折叠,从而建立等腰三角形概念,了解各部分名称及其性质.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认识等边三角形,并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第三部分,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画高.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要常用到,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最后一部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画三角形,掌握画三角形的步骤.教师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本节课既重视教师的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二)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两个底角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

    三角形课件 篇4

    本课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为感受、理解、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好本课,对以后学习几何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画、量、猜、剪、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到结论,感悟学习中的快乐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策略,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荷兰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使他们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复习引入、猜想验证、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运用课件教学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遵循先易后难、先差生后优生的原则,完成大纲目标的同时,也去挖掘优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面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学生都会猜180°。“那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这个度数吗?你敢肯定吗?你能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吗?”估计学生都得把刚才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板书180°、180°、182°、179°、178°)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一个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用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比180°大,有的比180°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测量时有误差。

    “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吗?请你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验证。”

    当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的过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内化这一活动,使之不仅知其过程而且知其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验证有困难时,我会适时的引导。“既然你们都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上册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大小比较的经验,会有一些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平角作比较,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让这些孩子到前面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都动手做一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什么结论?”估计会有下面精彩的回答: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不用撕,直接折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老师我在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只要把两个锐角折成一个直角与原来的直角相加不也是180°吗;(有创新)老师也用折角的方法验证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又一次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有的个体,在合作中互补,确实有利于难点的突破。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让孩子们合作验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示一个大三角形)把它剪小后问:现在呢?(剪几次)那现在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有怀疑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我这样现场操作,让学生能从视觉上又一次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管形状和大小统统都是180°。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满足。适时的评价更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终于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秘密时,我会及时给学生评价:“同学们,你们经过画、量、剪、拼、折、观察等活动,自己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完整课题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规律,多了不起啊,老师由衷的为你们感到高兴。并祝贺你们孩子们。”我想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高兴劲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拓展延伸。

    在数学学习的研究中,常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呈现在孩子面前,有些题目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把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转化、分解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来解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

    “下面三角形,剪掉一个40°的角,不改变其他角的度数,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想会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不假思索就会回答“140”,这时我不做任何评价,微笑着看着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我想最终一定会有学生发现“老师,剪掉这个40°的角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四边形,要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两个三角形就是360°。我进而让学生引导“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由于上一题的思路孩子们很快就会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即3个180°,共540°。“那六边形、七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时孩子会边画、边思考、边讨论,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能分割成三个三角形,那六边形就能分割成四个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边数减2的差乘180°。教学同时也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对遗憾的态度应该约拿,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为此我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我想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使预设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最后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出具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卓越成就的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1————5题

    本课时间安排:检查上一课作业,练习3分钟。导入2分钟。新授25分钟。拓展,作业5分钟。在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系列11篇)


    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三角形的分类课件”相关的文章推荐。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规划蓝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解决问题谢谢浏览!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⒈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从而正确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⒉通过比较能根据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能正确说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1、 例题的三角形图及表格的作业纸

    2、 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 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分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出示P26面上面的六个三角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如果给他们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2、 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分类,研究分类标准。

    问: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在信封里,给大伙准备了一条锦囊妙计,看看是一条什么妙计呢?

    (数学博士:研究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角是什么样的角?各有几个这样的角?)

    四人一小组研究每个三角形的角,并填入表格。

    问:你在研究角是什么角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各是什么角的?

    (目测、量角器、三角尺的直角)

    按照怎样的步骤判断起来比较方便快捷?(先目测、再利用三角尺的直角)

    3、 按不同的角给三角形分类。

    问: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中每个三角形的角各是什么角?你有什么发现?

    有直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直角,它还有什么角?

    有钝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钝角,它还有什么角?

    还有两个三角形的角都是什么角?

    问:现在你觉得这几个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问:大家的意见都一样吗?

    数学家们对这几个三角形的分类和同学们分的完全一致,它们给这三类三角形根据它们角的不同还分别取了名字。

    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问:我们刚才是按什么标准给这几个三角形分类的?(按角)

    4、 验证按角分类的科学性。

    问:刚才啊我们研究了6个三角形,咱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可以将三角形按角来进行分类,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分类呢?会不会有例外的现象呢?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自研究,集体汇报。

    问: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你是怎样判断的?

    小结:

    看来咱们班每个同学研究的三角形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分类。

    5、 形成三角形按角分类集合。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类,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边叙述边画集合图:

    6、小结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问:如果任意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你准备怎么判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巩固练习

    1、“连一连”,完成书第27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样判断的?

    2、 “折一折”,完成书第27页第4题。

    问:你是怎样折的?

    请两个学生演示。

    3、“剪一剪”,完成书第27页第5题。

    问:你准备怎样剪?

    学生动手剪。

    你是怎样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的?

    4、:“画一画”,完成书第27页第6题。

    问:你是怎样画的?

    第二个图形有几种画法?

    追问:发现没有,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5、“想一想”,完成书第27页第7题。

    问: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6、“猜一猜”

    出一组部分被遮盖的三角形。

    问:你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感觉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分成几类?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用怎样的方法判断比较方便快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数学博士提示:

    研究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角是什么样的角?各有几个这样的角?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试用本)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在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已呈现过有关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按角分类等相关内容。本内容的学习是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对三角形的又一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三角形的分类(2)》的学习分为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的知识学习,已经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这些基础知识将成为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本节课的重要铺垫。今天这节课通过动手搭一搭三角形的具体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熟悉的,是有基础的。但是,三角形按边分到底分几类,如何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链接知识点之间的“裂痕”,是这节课上我要积极思考与探索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边对三角形分类,初步了解三类三角形边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知道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名称,能判断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3.对比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以及三角形按边分类的集合圈。

    4.在探究三角形过程中,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和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第二种数学逻辑分类即“包含套装型”分类,并总结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彩色棒、PPT课件、白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渗透分类思想

    1.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分类。思考:你用的是什么分类标准。

    2.关于长方形: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一、能解释清楚什么是“特殊”。

    3.回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4.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2)——按边分)

    (二)动手操作,揭示概念

    1.游戏:搭三角形

    2.小组合作一:三角形按边分(时间2分钟)

    二、要求:

    (1)小组合作,将搭好的三角形按边的特点分类。

    (2)组内说一说分类标准。

    (3)将分类结果呈现在白板上。

    3.归纳特征,引出概念

    归纳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命名。

    4.小组合作二: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时间3分钟)

    三、要求:

    (1)自学书本P58,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组内一人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指一指角和边,其余学生说一说名称。

    5.全班汇报交流。

    6.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知识。

    7.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同桌讨论:说说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2)动手操作:将等腰三角形换一条边变成等边三角形。

    (3)交流讨论结果。

    (4)动画演示,验证结论。

    (5)小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8.用集合圈表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四、融会贯通,深化理解

    1.说一说: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填一填:根据要求选图形(将编号填在横线上)。

    3.选一选:

    (1)右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处应填()

    A.4cm B.5cm C.6cm

    (2)右图这个等边三角形的`?处应填()

    A.3cm B.5cm C.4cm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三角形的应用。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世界著名斜拉桥、天津抗震纪念碑、房屋屋顶、三角形的房子、埃及金字塔、三角形旋转楼梯、三角形墙面、圣诞树形状、学校的屋顶

    六、布置作业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

    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

    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

    (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

    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

    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

    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板书:锐、直、钝角、三角形)

    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异同?(同:至少都有2个锐角。异:另外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每类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跟它的名称有什么关系?引导发现(最大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2、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把三角形比作一个大家庭,按角分,这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小家庭?是哪几个?指名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集合图。

    3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三角形(要看最大角不能单凭一个锐角)

    (二)按边分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条边都不相等(板书:三边不等)有两条边相等(板书:两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板书:三边相等)

    试着起名字,教师点拨并适时板书:不等边、等腰、等边三角形。

    2、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有两边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板书:特殊)

    3、用集合图表示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的特点外,看看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想办法验证一下。(量角器或对折)

    3、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腰、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度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判断、在钉子板上为三角形、完成做一做蚂蚁进洞

    2、小组合作猜猜我是谁?只露一个角,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4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备件二合一软件、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不同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2、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按角或边给三角形分类(课件出示任务)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2、小组合作选一种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各自特点,并填写表格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1)按角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近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③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2)按边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二)任务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自主学习84页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②量一量、折一折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等边三角形三个角()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按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准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三种角,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说说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师:如果把角的两边连起来会是什么图形呢?那它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师: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分类)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吗?根据什么来分?

    1、按角分类

    (1)观察每个三角形的3个角,小组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完成答题卡

    要求:

    1、小组各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活动。

    2、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想想怎样做既对又快就怎样做?

    3、填好记录单,推举汇报人。

    4、完成了就坐好。

    表一:按角分类(填出各个三角形中各角的个数0、1、2、3)

    观测角的大小时我们采用的是(目测、量角器量、直角比)(选择打√)的方法。

    我们把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把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 ,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把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 ,命名为: 三角形, 我们发现所有的三角形都有 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命名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如果有,会是什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

    (2)课件出示集合图:让学生看一看,在这个三角形的大家庭时,包含几个小家庭?每一个小家庭各有什么特点?

    (3)比较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4)说一说,连一连

    (5)猜角游戏

    师: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游戏。纸袋子里有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请你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

    师:为什么第一次、第二次我们都很顺利的猜对了,而第三次不是猜错了就是意见不统一呢?是什么原因呢?

    2、按边分类

    (1)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三角形的3条边,小组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完成答题卡

    表二:按边分类

    我们将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 ,命名为: 三角形。 我们将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 ,命名为: 三角形。 我们将 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 ,命名为: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按边的不同,给三角形命名 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叫正三角形)

    (2)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3)介绍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4)议一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5)课件出示按边分类的集合图

    (6)动手操作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量一量或折一折,比较它们各个角的大小,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中每个角都相等,都是60°。 (7)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

    2、书65第5题(蚂蚁进洞)

    3、判断题

    二、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何收获?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过程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

    4、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三角形学具、活动表、三角尺。

    学生方面的准备:

    1、对角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和三角形有初步认识。

    2、三角形学具、活动表、三角尺。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角,我们一起欣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它们都有三个角,今天来根据角来研究今天的新课。

    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角形角的特征

    (呈现1号一个锐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角怎么样啊?(都是锐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那么2号三角形呢?3号呢?

    这个角你能看出来吗?(不能,怎么办?)对了,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一量。

    你们照我这样的方法,看看下面三角形各个角的特点。(学习单一)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二)观察发现,呈现集合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

    你能根据这个角分分类吗?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媒体呈现)

    所以我们把三角形分成这样的三类。(贴黑板)像这样的三角形还有很多,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

    生:直角三角形。(贴)

    师:什么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贴)

    师:什么叫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生:锐角三角形(贴)

    师:怎么解释呢?

    生: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师:对吗?我们来看这张表格。

    师:无论什么三角形都有2个锐角,所以有1个角是锐角当然不行啦)那要几个角是锐角,才能叫做是锐角三角形呢?(3个)

    (三)小结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手上也有一个三角形,请你说一说这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师:刚刚我们不仅认识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且我们也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板书)

    巩固练习

    1、教材P57试一试分一分。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知道了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你们会分类了吗?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分一分,教材P57上面试一试。

    2、猜三角形

    露出一个直角,猜三角形。

    露出一个钝角,猜三角形。

    露出一个锐角,猜三角形。

    师:露出一个直角,这是什么三角形呢?

    师:露出一个钝角,这是什么三角形呢?

    师:现在呢?(小组讨论)

    小结:我们知道了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1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判断

    (1)小胖说: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小丁丁说: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展开讨论:(用概念判断)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就是_锐角三角形_.

    4、画一画。(学习单3)

    (1)在下图中,用直尺画一条线段,把它们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2)在下图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锐角三角形。

    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最后我们跟三角形朋友告别。快速说说这是什么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8

    教学内容: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1、出示幻灯,让学生对三个角进行分类。

    4、猜猜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5、汇报分类结果,教师整理收集(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观察三角形并找出角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自己找到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办法)

    1、要求学生拿出题卡一,用手中的学具确定每个三角形中角各是什么角。

    2、仔细观察,尝试着按角的不同分一分,并按编号如实记录在题卡二中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按角分类的认识,又引入了按边分类的教学)

    三、学中悟,自主探究

    1、出示学具,师生一起动手折一折。

    2、学生汇报看到的结果,共同探讨研究。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感悟从中获得的乐趣。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师:还认识他们吗?知道它们的之间的关系吗?如果老师给它们加一条线,它们是什么图形?

    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看看它是什么?它是有什么组成的?它们各有几个角?几条边?

    这些三角形形状相同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二、合作分类,探索图形特征

    (一)你们想一想,如果给三角形分类你会从哪些地方来分呢?你怎样知道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呢?

    1、探索分类标准。

    先请大家听清楚要求,请你们要认真分析三角形角的特征,填写角的特征分析表,再把学具中的三角形分类摆好。

    2、小组合作,教师深入各组指导。完成的快的同学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类?

    3、交流按角分类的情况。

    4、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样的三类,你们能给它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5、看来三角形按角分就分成了这样的三类。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集合图)我们用一个大大的椭圆来表示三角形这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可以分成三个小家庭。哪三个小家庭?

    6、(出示练习)找一找,填一填。指名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7、课件展示用信封做遮挡物

    (二)、交流按边分类的情况。

    1、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

    如果按边分来分类,你怎样测量各边的长度?

    按边分,这些三角形又可以分成几类?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合作完成(量一量各三角形的边)

    2、介绍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条边和各个角的名字

    3、(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边三角形符合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吗?)

    4、交流你的发现。你是怎么验证的?

    (小结)师:等腰三角形不但具有两腰相等的特点,还具有两个底角相等的特点。等边三角形具有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归类

    2、判断

    3、创新练习

    四、全课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这么多收获,心情怎样?这就是学习的乐趣。

    6.课堂练习:说说三角形的分类

    7.作业安排:课本习题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知道这两类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掌握三角形按边分后的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各个概念。

    教学过程:

    一、简要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2、什么叫三角形?你是怎么理解围成、封闭的含义的。

    3、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指出各有几个。

    4、三角形有一个什么特性?请你举例说明这一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三角形按什么来分类?分成了几类?每类请你任意画一个,并用一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6、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请你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画出各个三角形的高。

    二、教学新内容

    1、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老师讲之前,有两个要求:(1)请同学们先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请你边看边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地方。

    (2)不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2、学生自学P76-77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在检查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如用折纸的方式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板书,得出有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

    腰腰

    底角底角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就是它的对称轴。(演示:对折后变成了什么三角形?说明了什么)(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思,并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问:它有几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演示)每一条边上的高都是它的对称轴。

    (3)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你发现什么?(都是60度)

    4、请你试着用一个图来表示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如果生不会,则由师引导画出。)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从图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

    1、P78第1、2、4、5题

    2、填空。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

    (2)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条对轴称,等边三角形有()条对轴称。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而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

    3、判断

    (1)等腰三角形肯定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肯定是等腰三角形。

    4、思考题:请你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出你的画法。

    四、总结。

    三角形的分类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p.26、27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1o~89o、90o、91o~179o、180o、360o

    指出:89o、90o、91o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等腰三角形课件收藏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 学生反应的积极性可以反映教学的吸引力。讨论与“等腰三角形课件”有关的议题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感谢你的选阅希望信息对你有利!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教师的责任重不在“教”,而是在于“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这个更高层次过渡;

    2、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他们的合作,让思维在撞击中生出“火花”;

    3、课堂不仅是带着学生学知识,同时更是活动、是体验,要学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启发学生善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趋势,让课程不仅带给学生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有所得,有所收获,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本段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挖掘、归纳、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达几何命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图形变化,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3、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运用。

    4、难点:证明定理时辅助线的作法。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使教学成为是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本段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探究、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揭示数学规律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参与的数学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环境的选择:为弥补传统几何知识教学在直观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堂课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通过图形变化,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能更好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复习提问,巩固旧知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指明学生口头回答: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配PPT说明)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为新授课打基础,同时为等腰三角形判定的证明做铺垫,从而分散难点。)

    2、结合实际,情境导入

    思考:

    如图(1),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设计理念:此环节1分钟,由书本实例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

    以上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数形结合,由学生口头表述,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3、合作探究,完成证明

    已知:如图(2),在△ABC中,若∠B =∠C,

    求证:AB=AC。(PPT配合)

    分析: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路,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AC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相等。(利用证三角形全等是目前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

    从三种情况分析:

    (1)作∠BAC的平分线;

    (2)作BC边上的高;

    (3)作BC边上的中线。

    【学法指导:作为全课难点,我安排8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讨论,予以解决】

    【预期成果:学生讨论后,自己发现:在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三种辅助线作法均可;而这里只能过点A作AD⊥BC于D或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即用(1)和(2),但是不能作BC边上的中线,因为“SSA”不能直接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无法利用其它辅助手段来证明。】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讨论探索,产生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成功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完成本课难点的突破。)

    4、及时反馈,强化认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性质:等边→等角

    判定:等角→等边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条件、结论的互逆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对两则定理的理解、区别与识记,】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比较发现,真正实现知识点的“再创造”过程,体会学习生成、触类旁通之乐。)

    5、例题分析,应用引申

    ①例题分析: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设问:这是一个命题的证明,一般要有哪些步骤?

    已知:如图(3),∠CAE是△ 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AB=AC,

    关键证∠B=∠C

    由已知∠1=∠2;AD∥BC。

    证明:……

    题目说明:此题为书本P52页例2

    【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练习纸动笔尝试:数形结合演练。前面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学习中学生已有证明文字命题的经验,所以这里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分清题设、结论,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参与:在这里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叙述。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等角对等边”的使用。提醒学生遇到外角考虑外角特性:①它与相邻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设计理念:发现性学习,完全忽略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这样会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里我适时点拨启发,给学生以规范,通过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小试牛刀

    已知:如图(4),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学法指导:学生上黑板板演,全班交流评议。】

    ③拓展延伸(PPT呈现)

    已知:如图(5),BI平分∠ABC,CI平分∠ACB,DE经过点I,且DE∥BC.

    (1)若AB=AC,则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若AB≠AC,则线段DE与BD、C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AB=5,AC =6,求△ADE的周长。

    (设计理念:为拓展学生思维,我根据学生所学,将10年一道中考题改编、组合。通过图形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题目设计,力求有思考价值,有梯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更好地使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富有成就感。)

    【学法教法:师生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听、说、写、评综合能力。此环节10分钟,力争完成教学重点二。】

    6、互动演练,巩固成果

    (设计灵感:我根据中央电视台《非常6+1》设计了砸金蛋互动演练。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中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知识在娱乐中,在潜移默化间被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最终轻松实现本堂课教学重点。)

    互动游戏:6个金蛋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出现“恭喜你”的字样,你将直接过关;否则将有考验你的数学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的同学。其中有5道数学问题和一个“恭喜你”过关字样,5个问题如下:

    (1)如图(6),∠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

    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如图(7),把一张矩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3)如图(8),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4)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3,0),B(0,2),在x轴上找一点C,

    使△ 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你能说出你的画法吗?

    (5)如图(9),标杆AB高5m,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

    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点

    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m,绳子CD和CE要多长?

    【学生活动:全班分为六组,推荐代表上台参加游戏,最后评比奖励。】

    (题目说明:5道题目,充分考虑了难、中、易结合,游戏激趣的同时,使得全班学生能人人参与,人人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

    课本P56:第5、 7题

    (设计理念:教师组织学生小结,对小结过程及时调控,学生回忆所学,语言归纳,理清知识,抓住重点,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布置作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六、板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一、判定定理:二、应用:

    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学生板演,解决问题】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学生板演定理证明】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质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础,也是今后论证角、边相等的重要依据,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不是老师灌输几何图形的性质,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种直观的低起点的方式引入新课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位学生都涌跃参与,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ABC中,AB=AC,求证:∠B=∠C

    思考:1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2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让学生4人一组分组合作,在组与组之间合作,通过作辅助线,共同寻找全等三角形,相等的角,相等的边,体现学生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自己主动证明猜想,同时有也有利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巩固,既运用以旧引新的推理方式,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采用这种探索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去揭示定理。同时也展示了猜想--证明这一数学认知基本方法。

    2交流反馈,共同完成本节重要知识点的证明。

    通过看幻灯片,让学生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既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表述水平。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ACAD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ACAD⊥BC那么......

    (3)如果AB=ACBD=CD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转化成技能,在教学中我遵循由线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以下练习,以求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环节的题目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养成灵活运用新知识,敢干运用新知的跳跃精神。

    四、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收获,让学生自己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后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不再有同学直接用性质证明性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较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足的是,课堂交流的面可以更宽些。

    性质2的应用比较多,初学者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条性质优化证题途径,因此要解读这条性质,由图形训练和规范符号语言,把性质一句话改写成三句话或者六句话,一句话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六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4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6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结合图形概括起来就是:在△ABC中,AB=AC,下列论断①∠BAD=∠CAD,②BD=CD,③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分六句话,写出推理语言。这里设计了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学生能够整齐地叙述,但还需进一步巩固。

    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涉及到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课堂上的训练不是太充分的,没有安排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主要培养了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两个性质全部是由学生折纸,自主猜想出来,老师几乎没有提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本节课的PPT制作效果好,能准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在展示性质证明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氛围好。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会阐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4、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5、教具准备: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合作与共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两种教法:

    1、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2、情景教学法: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设计出可视的图形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意图。

    三、说学法分析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展示出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讨论交流——探索分析、科学引导——得出结论、反馈教学——加深理解、拓展延伸——综合运用六大教学版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结合课本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并出示大屏,展示这一实际问题,再结合形象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的遇险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我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

    3、讨论交流——探索分析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画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观察,通过他们实际动手折叠与测量,学生不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发现两边的关系,看它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再引导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和分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说一说你的想法?

    4、科学引导——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实际,引用了远教资源中的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知这一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方法一:过点A作AD平分∠A得到∠1=∠2 ,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方法二:过点A作AD⊥BC得到∠ADC=∠ADB,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推证,我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一规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给出提示,达成共识后得到结论。

    5、反馈教学——加深理解

    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之后,我再给出课前提出的救生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馈于教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时,学生就不难发现两行船将同时到达O点,同时我用了一道典型例题,本题也是课本中的例2,旨在考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6、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这一题型的设计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7、课堂小结

    在小结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二是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归纳来展开教学。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等腰三角形课件【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割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之后的探究课,我根据本校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认知能力良好但是思维品质缺乏、尖子生凤毛麟角等实际情况下,降低要求设计的一节课,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最简单的直线型封闭图形,三角形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学习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这个学习阶段,处在是演绎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期,本章对三角形的研究呈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等腰三角形对于学生学习和研究轴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从研究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三角形知识,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加强探索实践精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老的数学文明,激发探索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进而会探究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计算可以被分割的等腰三角形的度数.

    2.体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初步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思路.

    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

    二、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定理),都是前阶段学生经常使用的熟悉知识,计算分割好的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难,因此本节课将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图形探究分割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也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和各环节分析

    (一) 展示教材第110页例题3,以回顾作为引入:

    例3:如图 点D在⊿ABC的边AC上,已知∠A=100°,∠ABC=60°∠ABD=40°。试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提问:1、本题的⊿ABC是一个一般三角形,BD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将题目改为“已知⊿ABC中∠A=100°,∠ABC=60°”你能画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提示:(1)能否过两个顶点画直线(否定)

    (2)不过任何顶点画直线?(过两边则一为三角形另一个为四边形,否定)

    (3)能否经过最小角的顶点画直线?(否定)

    结论一: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2、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不是,则要满足什么条件?

    (二) 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如图,△ADC 是等腰三角形,延长AD到B,如果假定△BCD也是等腰三角形,则有以下三种情况,即 (1)BD=DC ; (2)CD=BC ; (3)BD=BC.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如果BD=DC,则有∠B=

    ∠BCD .

    又因为AD=DC ,所以∠A=∠ACD .

    所以∠A+∠B+∠ACB =180°

    所以 2∠ACB =180°,∠ACB =90°.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果CD=BC,设∠A =α,如图因为 AD=DC,所以∠ACD =α,∠BDC=∠A+∠ACD=2α,而因为CD=BC,所以∠B =∠BDC = 2α,所以 ∠B =2∠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2倍.

    (3)如果BD=BC,设∠A =α,如图 同上推得∠BDC=2α.

    因为 BD=BC,所以∠BCD =∠BDC=2α,

    所以∠ACB=∠ACD+∠DCB=α+2α=3α,即∠AC B= 3∠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3倍.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三.尝试实践

    给定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这个原等腰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角是几度?把所有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尽可能的列举出来。

    分析:分类(1)顶角比底角大时,经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原则)

    1. BD=AD=DC时又AB=AC。

    ∴∠BAC = 90°

    ∠ABC =∠ACB=45°

    2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BD=AD ,DC=AC, 且AB=AC。

    ∴∠BAC = 108°

    ∠ABC=∠ACB=36°

    (2)当底角比顶角大时,经过底角顶点画直线

    3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BC=BE且BE=AE,AB=AC。

    ∴∠BAC = 36°∠ABC=∠ACB=72°

    4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3倍),BC=CE且BE=AE,AB=AC。

    ∴∠BAC =

    ∠ABC=∠ACB=

    四、 小结:

    1.进一步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思路.满足其中三个条件之一的三角形才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利用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条件解决特殊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

    试一试

    1、已知⊿ABC中∠A=120°,∠ABC=40°试用一条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 将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画出分割线,标上必要的符号)

    引入课题,是许多同仁热衷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与其生搬硬套不如开门见山,利用学生已有的记忆,运用曾经出现过的例题3,以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兴致盎然,本题的计算也基本上复习了本课需要的几个重要定理的同时也通过此题的结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分割三角形的形象,变式引出后面的内容。

    此处主要解决怎么画的问题,也为后面解决求等腰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时解决怎么画的打下伏笔。

    本题以老师引导到为主。由共同探讨,一可以减少时间,二可以降低难度,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讨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并掌握。

    自然转折,符合常理。由问题2将本节课盲目尝试分割等腰三角形转化为有选择的判断怎样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在有目的的进行分割,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教学。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找到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三角形形状是直角三角形,有时间的话,这个结论可以放课后讨论验证它的正确性。

    有了第一种探究,第二第三种探究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互动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学生因为有了经验,自然就有了兴趣,更为后面等腰三角形分割,积累了第二个必不可少的经验。

    最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判断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由一般到特殊,体现思路的一般规律,也顺利的引出后面的实践内容。

    小组合作,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能相对薄弱的同学,共同完成,共同进步。

    一般三角形画线,得到的是角和角之间的关系,加上新的条件,就可以具体计算角的度数,因此此处的难点就比较顺当的解决了

    分割等腰三角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综合使用并验证之前得到的两个结论,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此处发现了教学参考上一个错误:BE=EC是不对的

    及时小结,使学生及时反思,互相提醒,让更多的学生最大程度记住本课的知识要点。

    这两个作业,分别有两种、四种分割结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板书

    课题:怎样的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

    结论一:分割原则: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

    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七、反思补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安排教学内容,作为老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挖掘教材,加入了本课一般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以找出一些课本之外的共性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及时的肯定学生的点点创新和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确定之后,另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相等有三种情况,只要有学生提出,就大力赞赏以此作为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数学课堂的神奇。

    本人愚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推荐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起步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按照教案课件,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堂教学。对于一份好的教案课件来说,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想要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文章,你可以去看看“解直角三角形课件”。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2)

    一、 教材简析:

    本章内容属于三角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教材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最后是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前两节内容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主要是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较多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中的运算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需要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课题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它们的图形,总之,解三角形的应用题与课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的知识加以处理。以后学生学习斜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熟练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1、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问题。

    2、正确选择边与角的关系以简便的解法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即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减少单纯解三角形的习题。而要在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所要用的边角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知道30、

    45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的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直角三角形,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所以这节课内容学生可以接受。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和器具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真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3)

    总计第 5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目 标 1、认识“陡、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 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旧引 新 扣题导 入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1,指名背诵   2,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 2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 4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 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1,读文   2,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3爬天都峰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第 5  页     总计第 6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图片   教学目 标 1、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学习新 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1讨论   2说一说 3读文 4说一说 指导写字, 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1,写一写 2,展示     板 书设 计    3 爬天都峰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爬上、、、、、、(6―7)爬上、、、、、、之后(8―10)     第 6页 总计第  7  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槐树的图片   教学目 标 1.  学会四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初读细读,   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朗读一遍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4. 讨论: 5,交流朗读   1.轻声读课文 2.小组朗读 3.讨论:   4.汇报 总 结 提 高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感悟 板 书 设 计 4  槐乡的孩子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第  7页     总计第 8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槐花图;   教学目 标 1.学会六个生字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3.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查复习  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指名背诵   品读 佳句   领悟用词 1.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2.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找一找   说一说 学习生 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3.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自读生字,   组词     板 书设 计 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第  8页   总计第 9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  学习多音字; 2.  积累古诗词;学 3. 习新生字; 4.  展示作品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 的 发 现   1.  出示词 2.  指导观察 3.  分组讨论 4.  汇报     1,观察 2,分组讨论 3,汇报 日 积 月 累 1.  教师范读 2.  指导识字 3.  分组练习4.  自由背诵 5.  指名背诵 1,识字 2,分组练习3,自由背诵 4,指名背诵 读 读 认 认     1.  出示形近字 2.  指导观察 3.  组词     1,观察   2,组词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假装  假日 问好 好奇 发现 白发 第 9  页 总计第 10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2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想 一 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交流 说 一 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读一读习作要求 说一说   写 一 写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写一写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要把话写通顺。 第10 页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及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边角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数行结合的运用,培养学生添加适当辅助线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为实现本节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对本节教学采用的基本策略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②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简单教具及多媒体提供的图象,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③把实际问题中提供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掌握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④课堂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发动学生既独立又合作的愉快的学习。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罗列出问题中的所有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结合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式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例题与练习题的已知、未知都有所不同,合理引导,利用这种“不同”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获得知识,也是本节课追求的主要目标。

    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标训练———反思归纳”的流程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3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j解直角三角形时,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活动

    1.我们已经掌握了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例1在Rt△ABC中,∠C为直角,AC= BC=,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0 =35,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议一议

    在直角三角形中,

    (1)已知a,b,怎样求∠B的度数?

    (2)已知a,c,怎样求∠B的度数?

    (3)已知b,c,怎样求∠B的度数?

    你能总结一下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AC=4,BC=4,解此直角三角形。课本74页。

    1、找四名学生板演,重视过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简评。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试一试

    (四)总结与扩展

    引导学生小结: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解决问题要结合图形(没有图形时要先画草图)。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3.疑点:对于坡度i表示成1∶m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 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7)

    2.5  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2、领会直角三角形中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之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性质无论在几何计算中还是在相关的推理论证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   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猜一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一半有何数量关系,从而引出课题。 1、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实验: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画出斜边上的中线,然后利用圆规比较中线与斜边的一半的长短。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后可以演示一下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证明过程给学生看,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课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练习。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llll。  (2)已知,在Rt△ABC中,BD为斜边AC上的中线,若∠A=35°,那么∠DBC=llll。 课后反思:   初步让学生巩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 2、  直角三角形性质应用举例 例 如图2-18,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 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30° A B C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30°(已知)     D ∴∠A=90°-∠B=90°-30°     30° C B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课堂练习: P37、课内练习3、  师生小结 今天学习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也是以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4、  布置作业 书上作业题 1、2、3、4、5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8)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06-02 08:42:41点击:110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9)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又,在Rt中,有

    又,

    ∴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 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4.解决办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法与途径,解决重难点,以相似三角形知识为背景解决疑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用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  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1),

    (2),

    (3)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  在Rt中,,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1),

    查表得;

    (2)

    (3),

    ∴。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或者使用计算器求平方、平方根及三角正数值等。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23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答案]

    1.(1);

    (2)由求出或;

    (3),

    或;

    (4)或。

    2.(1);

    (2)。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琐,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习题6.4A组3。

    [参考答案]

    3.;

    五、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0)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斜边

    45

    直角边

    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

    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角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2)

    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斜 边 45° 直角边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 角 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2、把刚才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对折,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3、展开后把4个三角形都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4、取出其中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指出已有的底和高。

    提问:“斜边上的高你能不能画出来?”

    出示探究要求:

    ①动手画出斜边上的高,同桌互相检验。

    ②量出斜边和斜边上高的长度,填在表格里。

    ③根据表格里的.数据,小组讨论,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交流发现。

    5、电脑演示并出示结论。

    学生齐读: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6、拼图游戏

    (1)拿出2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2)拿出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3)电脑演示拼成的没学过的平面图形。

    三、合作交流,探求一题多解。

    1、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

    角边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 20厘米(学生独立解答,一生板演,说说理由。)

    2、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剪下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拼一拼、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想法。

    教师板书各种解法。

    四、

    20厘米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1、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连接

    每边的中点,又得到一个正方形,求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互相探讨,交流解法。)

     

    20厘米2、再连接空白部分正方形每边的中点,

    所得的小正方形面积与空白正方形面

    积有什么联系?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说想法。)

     

    3、依次连接正方形每边的中点,每次得

    到的新正方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回忆所学,谈谈收获。

    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说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他们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会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中作高的过程,懂得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2、难点:如何添作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是“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一种教法,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程序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做好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如图,Rt⊿ABC中,你知道∠A的哪几种锐角三角函数?能给出定义吗?

    2、填表:锐角α三角函数

    3、已知:从热气球A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α为30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β为600,若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m,求这栋高楼有多高?

    4、如图:AB=200m,在A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300的方向上,在B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600的方向上,你能求出C到AB的距离吗?

    5、如图:梯形ABCD中,BC∥AD,AB=13,且tan∠BAE=,求BE的长。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的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并由学生代表展示。

    2、新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

    1、如图: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点C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0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在点B的北偏西600方向上。问: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追问:你还能求出其他问题吗?若提不出问题,可给出问题: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2)出示问题

    2、如图,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沿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300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在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600方向。当轮船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D处时,求此时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追问:如果改变若干条件,你能设计出其他问题吗?

    (3)出示问题

    3、气象台发布的卫星云图显示,代号为W的台风在某海岛(设为点O)的南偏东450方向的B点生成,测得OB=km,台风中心从B点以40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经5h后到达海面上的点C处,因受气旋影响,台风中心从点C开始以3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600方向继续移动。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如:(1)台风中心生成点B的坐标为,台风中心转折点C的坐标为(结果保留根号)。

    (2)已知距台风中心20km的范围内均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如果某城市(设为点A)位于O的正北方向且处于台风中心的移动路线上,那么台风从生成到最初侵袭该城要经过多长时间?

    3、巩固练习

    飞机在高空中的A处测得地面C的俯角为450,水平飞行2km,再测其俯角为300,求飞机飞行的高度。(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1.73)

    4、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模型?

    (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

    (3)你觉得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

    复习第29章《投影与视图》具体见试卷

    6、课堂检测

    1、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

    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3、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m,背水坡AB的坡度是1︰1,迎水坡CD的坡度1︰1.5,求坝底宽BC。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预习作业中3、4、5三个问题,引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体现了学习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4)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12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12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1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课本第8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践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用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出示)

    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闪动图中一个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 学生独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 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 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用图片祟,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5)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老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2、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 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上M、N、D,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边说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中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如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再如以AB边为底的高是CD,(如右上图所示),也就是说三角形和高是相应的。

    3、教学例2。(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 找一找,猜一猜。

    先让学生找出上面的图上哪儿有三角形?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作用?

    (2) 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刚才大家从图中都找到这些部位有三角形,猜测这些三角形有稳定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如下操作,依次使劲地把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或往中间推,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最后,教师指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1、第1题。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彩纸剪成的三角形,先与同伴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再以其中一边为底,画出它的高。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第2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3、出示一张松动了的木椅或木桌,请学生先分组讨论修理方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想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八册22-23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三角形的表象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边的特征。

    2、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小棒钉子板点子图白纸2号和3号信封

    教学过程:

    一、呈现生活画面

    1、看到画面中的图形了吗?生活中的图形多吗?

    小结:的确,生活离不开图形,正是许许多多的图形才构造了生活的美。

    「评:通过展示生活画面,使学生感到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同时感受到图形的美,通过画面的展示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情」

    2、抽取图形,抓住已研究的平面图形切入新课教学。

    师:这些画面中都有哪些图形?

    小结:为了更好的使用图形为我们服务,我们有必要研究它们的特征。

    「评:通过对画面中图形的辨认抽取,让学生对已学平面图形的回顾,同时产生对未知领域探究的欲望」

    师:(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

    板书:研究内容:边(角)

    (2)我们又运用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研究方法:量、比、折

    「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回顾,实质是为研究三角形而进行的一种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渗透」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三角形?

    二、动手做三角形

    师:(1)想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会做吗?

    (2)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做,然后试着做,开始!

    1.活动体验:

    材料:(1)小棒(2)钉子板(3)点子图(4)白纸

    摆围画画或剪或折

    2、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1

    师:有人用摆的方法吗?老师也摆了一个,大家看看怎么样?

    为什么?为什么?

    师:三根小棒要怎么放呢?

    师:三跟小棒要头尾连接,头尾连接了也就围成了。

    板书:围成

    师:如果把每根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围成三角形要几条线段?

    板书:三条线段

    4.汇报展示2

    师:有的同学用小棒摆,还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围画剪折)

    小结:观察你们做的三角形,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吗?

    定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感知并正确建立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摆小棒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楚的认识三角形;一方面以辨代练;另外,结合教师操作的过程和学生的汇报展示很水到渠成的揭示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教学各部分名称

    1、示范画一个三角形

    师:(1)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边?

    (2)三角形的边在哪里?用手势告诉老师!

    小结:(1)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2)你认为它的角在哪里?

    (3)每个角的顶点都有一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评:教师画三角形的过程也是重新解释三角形定义的过程,通过对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为后继研究三角形其它方面的特征而奠定基础」

    过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三角形还有哪些特征呢?能否像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来研究呢?

    四、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边的特征

    1、材料:4组三角形

    师:先思考一下,你想怎么研究?说说你的计划?

    2、操作

    师:打开(2)号信封,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2边相等,3边相等,3边都不相等

    「评:利用长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研究的方法初步展开对三角形的研究,一方面建立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下节课研究三角形作出了巧妙的预设」

    五、小组研究,深入了解三角形边的特征

    1、活动材料:4根小棒一张实验报告

    2、活动要求:小组研究一人记录研究结果

    3、实现小组汇报

    4、活动程序安排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放弃无畏的争辩,用事实说话好吗?)

    呈现例题:

    操作指导1:

    师(1)从4根小棒中任意选择3根,你会选吗?

    (2)每次有1根不选

    操作指导2:

    师:你发现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师:用小棒摆的时候千万不要手忙脚乱,先确定最长边,然后把两个短边慢慢往下压,明白吗?

    呈现实验表格

    (一人读实验要求)

    师:打开3号信封,小组合作,组长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最好!

    「评:通过教师操作前的指导;更加突出表现了教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有序的操作实验提供技术支持并节省了学生在操作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就连表中的数据的从小到大的排列可以看出对教学细节的精心安排。

    5、巡视指导

    (1)指导小组不要乱操作

    (2)4,6,10不作指导

    6、汇报研究成果

    板书:成功失败

    4564610(有争议)

    56104510

    师(纳闷):(1)4510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呢?

    我不相信,我要验证一下!

    直观演示:

    (2)为什么摆不成呢?

    板书:4+510

    (短边相加还没有长边长)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第137-138页的例,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三十一12-15题与16*-17*。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继续板书,完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打开教材第137页,分组量三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内角和。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

    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138页例。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3=180-78-44=58

    3=180-(78+44)=58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第13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教材第138页做一做第2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2题。先列式计算,再量一量是否正确。说说第2幅图,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四、提高性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5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

    ②列式计算180-70-70=40或180-(702)=40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根据第16*题的思考方法自己独立完成。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13、14题。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理念: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2,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如图:

    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分别说给你的的同桌听一听,不仅要说清楚是多少面积更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张图可用数方块的方法,数得8块,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几个三角形用数的方法觉得有麻烦,有很多地方都不满1格,所以还是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2来算,更为方便。

    结果汇总:(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这份设计中,我把例4的图稍作了修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复习中的题相衔接。而且学生是亲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初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能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3个和第4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对应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通过这两题的对比,暗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而是更要关注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学习例5

    看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对应的平行四边形有密切的关系。

    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与书上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分组学习,填完表格之后,继续完成书上的讨论部分。鼓励同学之间质疑、解决。老师加强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比较完整的板书:

    用字母表示该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交流这种想法,指名说说这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鈥溔切文诮呛褪?80度鈥澱庖恢兜男纬煞⒄购陀τ玫娜獭?/p>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三角形若干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角的秘密,你知道三角形的角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称为内角。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

    (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师: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我们先来研究其中最常见的一类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拿出两块三角尺,算出它们的内角和。

    903060=180(度)904545=180(度)

    师:这是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能过计算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

    (2)验证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那么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把这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剪开,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请同学们动手操作、验证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度数。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算一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的一半.360除以2等于180

    折一折:把两个锐角往直角方面折,两个锐角的角正好与直角重合。

    (3)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探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我们肯定能猜到: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学生自主选择。有的选择锐角三角形,有的选择钝角三角形。分组验证。

    学生可能运用的方法:

    1)量一量.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同学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度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

    (2)拼一拼。

    第一种:折一折,拼一拼。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鼓励学生多试几次找到方法。

    师:出示学生的折法,并用课件进行验证,动态演示折的过程.

    师:没有折出的学生再动手试一试.还有其他方法吗?

    第二种:撕一撕,拼一拼

    学生操作完,课件验证.

    得出结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3)算一算。

    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出屏幕上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这个三角形既不能量,也不能折,更不能撕,你们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

    师:我们能不能像刚才推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样,通过计算来证明呢?

    第一种:180-90=90(度)180-90=90(度)9090=180(度)

    师: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拼成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两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90度,再加起来.

    师:为什么要减去90度?

    第二种算法:1802-902=180(度)

    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得出结论: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出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多层练习,开心闯关。

    第一关:试一试,算出其中的一个角。

    三角形中,1=75度2=39度=()度

    指名1人板演。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第二关:

    想想做做第1题: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小题让学生讨论在几种算法。

    第一种:180-90-55=35(度)

    第二种:90-55=35(度)

    让学生在计算后的交流中体会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用发现的简便方法直接计算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

    第三关:判断题:

    (1)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2)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度。()

    (3)一个三角形最少两个锐角。()

    (4)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同学们分享?

    2、介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12岁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的事迹。

    (五)、板书

    三角形{直角三角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猜一猜

    量一量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拼一拼

    折一折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9】

    教学内容:p.26、27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1o~89o、90o、91o~179o、180o、360o

    指出:89o、90o、91o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0】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设想: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

    教材是从现实问题情境切入的(如下图),但对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解释,多数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直觉(或者说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公理的理解),很难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建立联系。经过思考,我认为把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更为合适。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以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显然十分符合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

    2.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材中安排了如下实验:(1)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6、7、8;4、5、9;3、6、10。(2)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3)你发现了什么?分析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什么要剪纸条?为什么要按以上数据剪纸条?教材编写者很清楚,教师也很清楚,可学生不清楚。学生不清楚时还要照着做,这只能说是在教师指令下的一种被动参与。而我是从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切入,以怎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动力十足。

    3.要得出什么结论?

    教材的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正因为教材追求结论的严密性,使不少教师在如何突破任意两边这一问题上绞尽脑汁。我认为,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完全可以作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等价结论。因此,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就不需要教师大费周折了。

    通过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三条线段是否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知道当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预设

    藤桥小学徐跃华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3: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这么快就说出三角形的特点。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是不是随便三条线段都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一定。

    师:不一定是什么意思?

    生7:不一定的意思就是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不能确定。

    教师小结,完成如下板书:

    不一定

    不能

    师:什么时候能?什么时候不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内容。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不能这一块。你们找到过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吗?下面我们就动手找一找。

    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

    1、明确任务。

    师:这是一根小棒(我们把小棒看作一条线段),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把这根小棒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

    2、动手操作,寻找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师:先不要急于动剪刀,想一想,你觉得怎么剪就一定围不成?

    (学生思考,然后动手把吸管剪成三段,并试着围一围,检验是否真的围不成三角形)

    3、展示。

    (1)展示围不成三角形的线段。

    先请一位学生展示剪下来的三条线段,然后自己围一围,发现围不成;再请一位学生展示,并请另一位学生操作,发现也围不成。

    (2)请学生介绍围不成三角形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剪和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也符合这样的特点)

    师:你的说法很有概括性,先把你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你们的摆和比较,我们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3)师:不能的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能的情况。那你们觉得怎样剪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请大胆猜测一下?

    师:有了猜想以后,就要去动手试试。

    出示合作要求:(从信封中拿出另一根小棒和实验报告单)

    ①可以剪一剪、围一围、量一量

    ②完成实验报告单,并准备汇报

    师:同桌两人合作,确定谁量,谁记,谁发言。

    (1)量出三条边的长度

    第一条边()

    第二条边()

    第三条边()

    (2)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请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师:你的发现,用式子可以怎样表示?那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要写三道?(如果学生出现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较短两个字,不要行吗?其他的不行吗?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其他同学是不是有同感?

    师:刚才你们通过摆的方法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样的关系?

    生:画一个三角形,量量看。

    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三角形三条边有着怎样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师:你能找到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的吗?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大于第三边这两种情况,是不是还有第三种情况?

    生: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师:那你们觉得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它能围成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说能的学生主动要求上来摆。

    师:他为什么还在摆?刚才你们在下面不是摆的很快的吗?

    师:如果这根小棒很细很细的,会怎么样?我们看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时,稍作停顿)

    师:这样行不行?再往下的话会怎样?

    (电脑继续演示,教师补充板书)

    4、小结

    师:((利用电脑演示)如果这两条线段都缩短的话,能围成三角形吗

    延长两条线段呢?如果一边不动,另一边继续延长呢?

    5.揭示课题

    师:(指着画好的三角形)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想一想,这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用字母式表示吗?

    生1:a+b>c。

    生2:a+c>b,b+c>a。

    师:我们找到了三组不等的关系,那么,一个三角形中,到底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我觉着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不但可以肯定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比第三边长,还可以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三、应用、拓展

    1.判断每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独立完成后集体修正。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2.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现实问题。(题目缺标题)

    3.拓展延伸:徐老师要取三根小棒(整厘米数)围成一个三角形。他已经取了两根,第一根长4厘米,第二根长7厘米。第三根取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渗透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大于3小于11)

    四.课堂总结

    师:很高兴跟同学们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并一起研究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更深入地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1】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教材第135-136页的内容,练习三十一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2.结合实际,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3.使学生能按三角形内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形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

    2.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大家都知道角的两边是射线,下面我在这每个角的两边上分别截取一段(老师在每个角的边上点上一点),这样每个角的两边就成了什么?(线段)我再连结这两个端点,看变成了什么图形?(三角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研究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2)指名学生说。老师投影红领巾、三角旗、房梁架图,(覆盖片)再掀掉覆盖层,还原三角形原形。

    (3)观察这些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有几条线段?(板书:三条线段)

    (4)是不是只要给你三条线段,都可以组合成一个三角形吗?看投影,这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5)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老师接着板书:围成的图形)学生齐读三角形的概念;

    (6)能不能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为什么?(指名说)

    (7)老师指出: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边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看一看,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板书如下)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投影电线杆、自行车图。大家观察一下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的?

    (2)这些部位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形状呢?我这儿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木框,角上都用螺母固定了,下面我请两个同学上来拉给大家看看,你们就明白了。

    (3)指名的两同学先拉长方形框,大家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形)再拉三角形框,又发现什么?(不变形),这说明了什么呢?

    (4)老师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三角形固有的特性。正因为三角形的这种特性,所以不少东西都采用三角形的结构。

    (5)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1)在黑板上贴上一组三角形贴片,请大家说一说每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2)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些三角形的特征,每两个一组,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三组?

    (3)指名回答,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把归为一组的贴片放到一起)

    (4)指出:①⑥为一组,因为都有一个角是直角;②④为一组,因为都有一个角是钝角;③⑤是一组,三个角都是锐角。

    (5)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6)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看这些三角形角的情况,想一想,不管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它们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7)我们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分别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老师边讲解边板书)

    (8)尝试练:猜三角形的形状。老师揭下黑板上三角形贴片,在一本大书后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9)重点说明,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和特性?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着重结合三角形的概念说清为什么。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多指名说。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只指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4.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就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一些特性,能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2.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画出底边上的高。

    3.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等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画出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三根小棒(其中两根长度相等),三角尺,两张长方形纸,剪刀;学生准备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垂线。

    (1)下面哪几组里两条直线垂直?为什么?

    (2)过已知点画直线的垂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

    2.口答。

    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和几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等腰三角形。

    (1)围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根小棒。比一比,其中有几根是长度相等的。

    大家用这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同时指名学生上黑板摆)

    提问:我们围成的这个三角形里,有几条边是相等的?

    指出:这是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2)比较三条边的长度。

    再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本第126页第二节下面的两个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比一比每个三角形里三条边的长,看看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

    (3)讨论后小结归纳。

    大家想一想,刚才摆的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这里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又有什么特点,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三角形的相同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两条边相等)

    概括:我们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4)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126页第4节内容。

    现在,老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2.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跟老师一起来剪一个三角形。

    按下列过程领学生剪三角形:

    (对折)(画线)(剪下)(再对折)

    ①②⑧④⑤

    剪成④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要求每个学生一边指一边分别说腰、底、顶角、底角。

    再对折成⑤,让学生指一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提问:这两个底角的大小怎样?

    (2)说一说下面哪几个是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是怎样的位置,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就是等的两条边就是它的腰。

    面每个等腰三角形里哪两个角相等,为什么?

    3.认识等边三角形。

    (1)出示等边三角形。(投影仪投影)

    现在我们先来量两条边,看看是不是相等。

    提问:这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再量第三条边,看一看是多少厘米。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什么特点?

    指出: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请大家自己量一量第126页下面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刚才量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等)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什么三角形呢?请大家到书上找一找,告诉老师。(板书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追问:谁来说一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请同学们再拿一张纸,再跟老师一起来剪一个三角形。

    按下列过程剪一个三角形:

    你能看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3)请大家把自己剪出的一个等边三角形像第127页上面那样对折两次,你发现它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来说明。板书: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如果不把这个三角形对折,你能看着黑板上这个等边三角形,用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知识,说明三个角相等的关系吗?

    追问:等边三角形除了三条边相等,还有什么特征?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

    (2)练--练第2题。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等腰三角形。

    提问:你围出的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3)练习二十四第7题。

    请大家把刚才剪的等腰三角形对折成直角三角形,举起来给若师看一下。

    提问:刚才对折出的折痕和等腰三角形的底垂直吗?为什么?

    请大家把刚才剪的等边三角形对折成直角三角形。试一试,有几种折法。折好后举起来给老师看一看。

    提问:每条折痕都和三角形的一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5.认识三角形的高。

    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1)现在,从锐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画图)

    说明:这个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在图上板书: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在图上板书:底)

    请同学们看课本127页,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底。

    这个三角形还有几条高?可以怎样画出来。

    指出:这个三角形有三条高。

    (2)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这个顶点(指一个锐角顶点)向对边作一条高,(手势指示)就是哪条线段?这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

    形的什么?(板书:高)底是哪条边?(板书:底)

    如果从直角的顶点向对边画一条高,应该怎样画?(老师用三角尺摆一摆,再指示一下)

    追问:三角形的高和底有怎样的关系?

    6.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在三角形图上写出哪条线段是高,哪条边是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点?等边三角形呢?三角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口答说明。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巡视指导。

    3.教学思考题。

    小黑板出示。

    (1)指导学生先数角。先以最下面一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接着以第二条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再以第三条边作始边,数一数几个角。

    提问:一共几个角?怎样算出来的?怎样数比较方便?

    (2)请你数一数一共几个三角形。

    提问:你觉得怎样数比较方便?

    五、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题。

    课后感受

    数学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篇二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学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篇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2.初中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基础,千里之堤始于砖泥,不重视基础的下场就是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很好成绩会很好,但是在你成绩出来的时候会低于你的预期很多。很多初中生经常是知道怎么演算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做几遍,好高骛远,总想去冲击难题,结果连考试中最基础的方程都会错。

    3.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运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合集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