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雨霖铃课件集锦12篇
  • 雨霖铃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8

    2023雨霖铃课件集锦12篇。

    从多个视角来看,“雨霖铃课件”都具有引人深思的意义。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通常会认真负责地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的多样性可以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享受有益实用的信息!

    雨霖铃课件(篇1)

    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阑玉砌(qì) 骤雨(jù) 暮霭 (ǎi) 樯橹(qiáng)

    B. 乍暖还寒 (hái) 槛菊(jiàn) 凝噎 (yī) 都门(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笺 (jiān) 不谙(ān)

    D. 寒蝉凄切(qī) 将息 (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

    B. 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 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

    D. 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

    3.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提示:上片:意象 细节 手法 炼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3【雨霖铃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 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

    二、阅读实践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课外拓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题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雨霖铃课件(篇2)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 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 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雨霖铃课件(篇4)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诵读,并通过诵读体会词的感情基调

    ②通过常规分析、意象分析等方法体会词的意境、画境;通过想象,再现这幅离别图

    ③品味关键字词,感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目标①、目标②

    教学难点:目标③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画图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抒写离愁别绪是古诗词中的一大主题。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哪些离别名句?

    2、生答。可七嘴八舌集体作答,以利于营造气氛,凝聚学生思想。

    3、总结: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情,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可是,把离情写得最为缠当推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这首词可谓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课前印发)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了大量慢词,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

    柳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以铺叙见长,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在京城仁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三、整体感知

    1、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

    2、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3、教师: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板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5、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6、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

    四、细品赏析

    1、学生自主完成常规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与检测

    2、意象分析:找出意象,品析修饰词,体会词人情感与心境

    蝉:寒,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长亭:本送别之亭。

    都门:原送别之地。

    兰舟:催,反衬留恋时间之长,难舍难分。

    烟波:千里↘

    烟霭之浓之重,暗指阻隔之厚,衬托离情之深。情景交融。

    暮霭:沉沉↗

    楚天:阔,浩渺无边,徒叹何去何从,倍增穷途之感。

    以上为实写之景。以下为虚写之景。

    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以上板书)

    3、根据以上意象,展开想象,构画一幅简易的离别图

    4、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①下片“酒醒”暗示别后词人纵酒致醉,这与上片“帐饮无绪”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上片中词人与情人离别在即,纵有美酒,也没心情,实在难以下咽;下片词人纵情醉酒,实乃借酒浇愁,却又愁上加愁。

    ②上片中,分别在即,为何“无语”?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千言万语,塞满哽咽了喉咙;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③下片中为何说“良辰好景虚设”?

    教师点拨:“良辰好景”在何时何地?“虚”又有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良辰好景”乃是想像之时,想像之景,无奈天意不成人聚合之美,良辰美景又奈何天啊,此处以乐景写哀情。着一“虚”字,不仅指明这是想像之境,也说明对未来的美好的想像恰恰让人徒增现实的浓厚的伤感,更无法引起欣赏之兴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工笔细描离别图

    雨霖铃课件(篇5)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雨霖铃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十分高兴回到我的家乡滨州,来到美丽的滨州实验学校。我是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齐明竹,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中的《雨霖铃》,下头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模式、方法、设计和板书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节好课首先来源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下头进行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五本必修中的古代诗歌鉴赏篇目,分布在必修二、三、四的相关单元。

    《雨霖铃》位于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第二首。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教材选取了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

    资料上,《雨霖铃》是才情卓越,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品味婉约词的语言,提高学生对婉约词的鉴赏本事。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下头说一下学生情景。

    1、在知识基础的有无层面,初中时学生学过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对婉约词派有了整体印象。高中教材中有《氓》、《孔雀东南飞》、《锦瑟》涉及感情与离别的主题。可是学生对柳永并不熟悉,所以要弥补这个情景,我引入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介绍背景。

    2、在生活经验体验层面,十七八岁的年纪,多数学生缺乏对离别的深刻体验。所以在诗歌感情上的把握上还需要借助有关离别的事例,辅助学生感受主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针对《雨霖铃》这首宋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感知作品资料,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深情朗读,熟能成诵。

    3、归纳总结婉约词的特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从而体会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难点是归纳总结婉约词的特点。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好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头进行说课的第四部分——说教学模式

    我校进取推行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景总结出了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教学模式,即“问题引领,学案导学”。

    其基本策略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在问题探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校的诗词鉴赏课,采用“三主四步”的教学模式。

    “三主”就是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四步”就是情境导入、初读感知;感受意境、品读鉴赏;知人论世、美读涵咏。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上,一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特色,感受情感变化的诵读法,这一教法贯穿整篇诗词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挖掘团队智慧的讨论法,这一教法主要用于“感受意境,品读鉴赏”这一环节;三是学生回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启发法,这一教法主要用于意象分析。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课堂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主阵地,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进行说课的第六部分——说教学设计

    《雨霖铃》这篇宋词,我共设计五个环节:1、图片导入,创设情境2分钟;2、初读全词,整体感知8分钟;3、把握意象,品读鉴赏20分钟;4、知人论世,美读涵咏10分钟;5、拓展延伸,熟读成诵5分钟。具体说明如下:

    出示与“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吟诵出与图片相契合的诗句。相关图片有《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比如,《赠汪伦》这首诗,学生会吟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回忆积累过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中,到达一石三鸟的效果。

    首先,学生自由读词并阅读注释,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标注字音,理解全词含义。

    然后,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诵读全词,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同时,这也是学校“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

    经过这个主问题,学生会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句子,“伤离别”就是全词的词眼,然后,

    我围绕词眼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要求学生先自主圈点勾画,在诗词中画出这样的景物或句子,经过两分钟的自主探究后进入三分钟的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展开追问:这些景物是怎样体现“伤离别”的?在此我引入意象的概念,进而再追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用这些意象表现‘伤离别’的?”比如,当学生提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能够体现“伤离别”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酒、杨柳、晓风和残月”这四个意象,以“残月”为例,让学生回忆他们以往学过的涉及这个意象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并且月亮是“残月”,不是“满月”,进而引导学生这句话营造了一种残破萧条的氛围,抒发了柳永悲凉的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这种经过景色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叫做借景抒情。当学生把意象都总结完成之后,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全词中所涉及到景物的描述有一些是实写,有一些是虚写,从而进一步了解虚实结合的好处。学生每分析完一个句子,我都要求他们把自我对于这一句词的理解用朗读展现出来,教师适时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从语调、语速把

    握上,读出感情。比如这一句,语速放慢,语气低沉,并且声断气不断,(师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是1、经过主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2、在课堂展示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教师引导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关注词眼、关注意象,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一代宗师钱穆老先生以往说过,“凡中国古代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我会提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本词作者“伤离别”,作者为什么非离别不可?当学生思考仍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将引入关于柳永的生平经历,让学生重点关注柳永的才气,由于狂放不羁导致屡试不第,年近半百才进士及第,却只做了一个小官,这首词就是写于他离开都城汴京南下讨生活的过程中。经过知人论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离去时的那种无奈,所以更增加了一种凄冷之情。之后,我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一种理解去诵读全词,注意要求读出无奈、伤痛、凄冷的感情。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自主涵咏的环节:再读,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自我说说喜欢哪一句,读一读,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是诗人的身份、经历等背景能够帮忙学生理解诗人抒发情感的深层原因。自主涵咏的环节,使学生唤醒了对于离别的一种感悟,也就加深了对《雨霖铃》的感悟。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同为婉约词,从景、言、情三个角度体会婉约词派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婉约词应当婉约读。

    所以,我设计了男女生分层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词中跌宕起伏、婉约流转的情感在男女声交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板书上的提示词,学生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其设计意图是比较阅读能够使学生由一首词的特点总结出一类词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深度,同时,一遍遍诵读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

    在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后,我布置的作业如下:

    比较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更加深入地理解柳永内心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下你对柳永婉约词的认识。

    最终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分析到的意象、手法、情感先写到黑板上,再用语文的感性和数学的理性相连,将景、实、虚、情分别列于数学坐标轴的四个象限。最终把景和情相连、实和虚相连,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

    这样的板书设计紧扣教学资料,突出教学重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感激评委教师,也欢迎各位教师来东营作客。多谢!

    雨霖铃课件(篇7)

    《雨霖铃》教案

    晋江市南侨中学☆庄静江

    教学设想

    课型:文学欣赏课

    教学方式:讨论式

    教学重点:

    一、学会整体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风格与表达方式;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迁移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高文学品位。

    教学难点:比较、迁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与朗诵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联想与想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课件:作家作品简介。

    (二)、展示课件: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词整体意象由哪些要素构成?

    2、试用准确的语词概括本词艺术意象的色*调、气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阕与下阕在叙事、写景与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二、讨论,分析鉴赏,展示课件:根据五幅画面思考分析。

    三、总结

    时间:初秋、傍晚、雨后。

    地点:京城门外、十里长亭、渡头

    蝉声、暮色*、兰舟、烟波、暮霭

    色*调:暗淡、迷蒙

    气氛:凄凉

    人物:送别的恋人

    情节:饯行一分别一思念(别前\别中、别后)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写景方面则有时空、动静、虚实等变化,虽然以写景为主要内容,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的变化是为“情”服务的。本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与情节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创新思维,讨论:

    1、你怎样理解柳永此词的悲凄落寞的情感?为什么?:

    2、同样写别后思念,为什么说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呢?

    五、迁移训练:展示课件

    试比较下面几首送别诗的风格、气氛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六、写作实践:从体裁、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等任

    选两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其中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少于300字。

    雨霖铃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雨霖铃课件(篇9)

    一、设计思想

    “送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这些诗词向读者展示了许多不同的送别场面,抒发了深深的离别之情。送别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如选取典型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等等。本课将以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境,感悟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掌握送别诗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局部研讨-拓展提升-归纳总结”的过程进行。

    二、教学歩骤: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

    (一) 导入由“送别”这个话题回顾曾经学过的与送别有关的诗句,列举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引出新课柳永的《雨霖铃》。

    (二) 诗词鉴赏

    1、 介绍作者柳永

    2、 学生诵读词的上下阙,自主疏通词句的意思。

    3、 欣赏比较《雨霖铃》的两幅插图,从意象与意境上感受本词。

    4、

    学生交流讨论: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教师引导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三) 拓展提升江南柳 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的《江南柳》与柳永的《雨霖铃》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同:都写了别情;都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都写了别后,虚实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自己远行的情景,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

    (四) 归纳总结送别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选取别时的典型意象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五)作业布置:

    背诵《雨霖铃》,完成练习。

    雨霖铃课件(篇10)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雨霖铃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把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法去鉴赏诗歌,并通过情感体验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⑴预习课文,过字词关。

    ⑵由学生推选的两队代表(每队三人)根据这首词排练小品,其中两人表演、一人旁白。

    2、导入:

    今天的课我将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时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个忧伤的午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哀婉凄凉的离别,去领略一下我们福建的婉约派诗人柳永,他那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诗词作品。

    (请学生打开课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情的诗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适用于唱歌的新乐府,在当时的社会里可谓是:“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

    (询问预习作业的完成程度。)

    3、通过听朗读、学生表演来总体把握作品的总体意境。

    ⑴学生听名家朗读《雨霖铃》。

    ⑵设计《情感剧场》,播放配乐《梁祝》,两队学生分别表演小品。

    让学生来比较两队的优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最后老师分别从表演内容,表演艺术以及旁白上对这两队同学表演进行简单的点评。

    4、根据词的故事情节归纳作品脉络。

    学生按顺序回答故事脉络

    明确:帐饮无绪→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与何人说

    5、根据故事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以上脉络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侧面引导。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感受。(重点: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酒醒之后的故事情节---凄苦悲凉-)

    让学生比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表演时的感受的区别。

    明确:演员是根据词的情节来表演的,观众是通过观看表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观,所以感受更深一些,这种设身处地的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诗词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体验法。

    教师补充:要想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6、引导学生回答出表演的遗憾之处是因为缺少当时的环境,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导出情感体验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确:

    寒蝉──长亭──晚──骤雨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每一个景配一幅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并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教师侧面指导。

    明确:这些感受其实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景语即情语,诗歌作品当中景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意”关系密切(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重点:是:寒、长亭、沉沉、杨柳、晓风、残月),所以们在利用情感体验法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给三幅画起的名字分别为:《长亭别离图》《扁舟远行图》《晓风残月图》

    7、播放《雨霖铃》的FLASH作品。让学生综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学延伸。让学生举例(要求最好是学习过的名言名句),并运用情感体验法来鉴赏例子,教师点评。

    9、布置作业。

    【2023雨霖铃课件集锦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