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方面的资料,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启发你的思考和创意那就超出了我自己的期望。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2)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摸一摸。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长方体,指导正确的摸平面的方法,感受每一个面的特征。

    (2)学生按照正确的摸法独立摸一摸,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摸一摸其他三个物体(三棱柱、圆柱、正方体)积各个面,说一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描一描。

    (1)师生交流、讨论如何将这些面画下来。

    (2)教师示范描一描长方形。

    (3)揭示、认识长方形,提问:我们已经把这个面描下来了,你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名称?(板书:长方形)变换长方形的大小、角度,让学生理解:不管大小、放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像这样的的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4)认识其他图形。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自己描出其中的一个面。

    (5)全班交流。

    ①认识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认识三角形。

    ④认识圆。

    ⑹结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图形(平面图形)

    3.想想做做1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出示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一关:围图形。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

    师介绍钉子板,并示范围一个长方形。学生同桌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并交流反馈。

    (2)学生实践操作,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交流反馈。

    小结验证方法:他们围的是不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每一边所围的点子数就可以了。

    (3)你还能围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围一围,并交流反馈。

    ⑷探究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在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围不出圆来。

    2、第二关:画图形。

    ⑴出示要求:想一想如何利用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呢?

    (提醒学生要借助尺子来画图形)

    师示范画长方形。

    ⑵学生活动画长方形,教师观察并指导。交流评价。

    ⑶学生独立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3、第三关:涂一涂、数一数。

    (1)出示要求:你能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吗?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独立涂色,涂完以后,数出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集体交流。

    4.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来发现,画时选择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来画,这样就可以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5.用一个正方体可以画出几个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相同吗?

    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爱护人民币、节俭的好习惯。

    (讲故事。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兔要萝卜,猫要鱼,狗要骨头……大象爷爷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钱!)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1.故事继续(小猪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狗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狗。

    2.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猴子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出示三幅图片。(卖废品、卖青菜、干农活)算一算一共攒了几分钱?揭示1角=10分。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存钱,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书本第70页第2题)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①棒棒糖(5角)的,不同付法。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小兔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小猴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6)

    大头爸爸提出问题:在豪河岸边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要装多少盏?

    出示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图片,学生指出周长。

    师:刚才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

    出示影片中游泳池、网球场的画面,点击后隐去实物,留下图有填充色的两个平面图形。

    师:物体表面的周长都可以看作相应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小结:这些图形所描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师: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但你求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同桌合作,学生想办法算出周长。

    小结:计算方法尽管不同,但求出的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4条线段长度之和。

    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活动,先讨论测量方法,在动手测量。

    2、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汇报。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1、绳子绕树叶一圈,在量出绳子的长度。2、软尺绕树叶一周,直接量出长度。3、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法家交流交流吗?

    视频:枕席围边,量腰围,做像框,织毛线帽子等生活场景。

    师:跟我们今天学的周长有什么联系?谁来选一幅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老师出示多媒体:

    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出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

    老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照课件的样子剪出一个图形,判断是不是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例如前面提到的折、量、比等方法。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最后回到前面,解决小信鸽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我在练习设计中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在练习纸上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游戏“猜猜看”

    (1)小猴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小猴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小猴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四)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jk251.cOm扩展阅读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现在的上班族应该都有撰写不同文件的经历吧,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参考网上的范文。通过范文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写作方法。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4米,宽3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长是4米,沿着这个水池的四周走一圈,一共要走多少米?

    3、有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把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把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对折,折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铅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6、一个长方形长12米,宽比长短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18米,是宽的2倍,绕这个草地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8、将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几厘米?

    11、把三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下面哪种拼法的周长长一些,长多少?(2)

    (1)

    12、爷爷准备在靠墙的一块空地上用篱笆围出一个长11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13、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纸板周长相等,长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长的一半,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独立完成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九第7、8、10题

    2、《课堂作业本》第39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长方形周长=(长+宽)脳2

    正方形周长=边长脳4

    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说明:

    本案例运用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五册。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案例:

    一、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比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通过举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复习周长的含义,体现周长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定义的复习方式。]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欢第一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学生争着要说,课堂有些吵闹)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大家说,对不对?(同学们表示认同)

    生: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显得嘈杂)

    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于有些吵闹嘈杂的课堂,教者进行及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引导,保证后面的进程的顺利进行。]

    生:他说得是对的!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后来又想: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的表扬声)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肯定学生各种算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也没有十分强调哪种方法最简便,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思想。]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米,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还是长方形长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算的: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5+7+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下略)

    [对于B图,学生用逐次计算每条边长度或通过移动,知道与A图算法一样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案例评析: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教者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教学,充分反映教者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在联系实际复习周长的含义之后,教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哪个周长长一些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滚、围、先量再算等多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两个操场,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呢?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图A与图B,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显然,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这种时间差,而且还应承认路径差。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

    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本堂课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些吵闹。教者首先是宽容与容忍,但教者并没有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恰恰相反,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学习探究进程,保证新一轮讨论、交流与探究的进行。教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课堂一些不良状况的:

    一是重复和确认。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瑞思尼克曾: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在讨论三种算法时,有同学对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显得不屑一顾,而且显得有些不耐烦,这时教者及时肯定并重复这名同学的发言,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其二,还可以通过强化和淡化的策略来改善课堂的不良气氛。即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强,对于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这样,有用的信息将被有意的放大,而无效的信息则被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忽略不计了。如当有同学说他喜欢第二种算法时,又有同学显得不耐烦,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是尊重别人,同时对自己学习也有帮助,同时对随后的学生发言鼓掌表扬,强化倾听别人发言的交流风气;对随便乱发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课堂中出现的不良状况。

    其三,要充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种策略在本节课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能尽量退到后台,尽量缩小自己(的权威)。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此外,通过多媒体中设置的鼓掌声与表扬语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7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探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认识比较简便的算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张任意图形)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生畅所欲言。(围图形一周的长度称之为周长)

    学生计算,师检查。

    3,刚才,我们已学会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到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1,师:同学们,你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学生在教室找长方形物体的面)并指出它的周长。请一位同学找一找课本封面的周长,接着问:你们能求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学习的材料是自己在寻找的结果中任选的,而不是书本给定的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要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大胆猜测)出示一张和封面一样大小的长方形.

    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

    师:为什么?

    生:大胆回答.

    师:你们又如何得知它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师:你们在量的时候量了几条边?

    生:量两条边

    师:为什么只量两条边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它的长和宽就好了。

    小结:要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2,学生自主探究用多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们会自己求吗?(小组活动)看谁的办法多。

    3,汇报成果: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4+17+24+17=82(厘米)长+宽+长+宽

    第二种方法:24+24+17+17=82(厘米)长+长+宽+宽

    第三种方法:242=48(厘米)

    172=34(厘米)长2+宽2

    48+34=82(厘米)

    ★第四种方法:(24+17)2=82(厘米)(长+宽)2

    师点评:我们小朋友真聪明,把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都归纳出来了。你们来看一看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不过我喜欢(长+宽)2这种方法,因为它来得更简便些,你们同意吗?(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巩固练习

    师:这里有这样一条题目,你们会计算吗?

    求长方形的周长:

    8厘米

    14厘米

    学生板演。(师评讲)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引领着学生主动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板书学生的汇报结果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解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策略。)

    (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一张正方形图片)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如何求它的周长?

    生:要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师:好,你们来试着求一求好吗?

    生:好

    师:现在两人一组来讨论如何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生自主练习师巡视。

    师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黑板板演。

    25+25+25+25=100(厘米)254=100(厘米)

    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解法。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的和所以我把四条边长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生2: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每条边都相等所以我用边长乘4就得到它的周长。

    师小结:同学们他们刚才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会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会了。

    请学生小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两种方法: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巩固练习:好,你们能用刚才的记录来计算这道题目吗?

    作业:小白兔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手帕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板演师点评。

    (这一环节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三,质疑反思,深化所学。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干兴趣的是什么?

    2,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3,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中的电视,冰箱,八仙桌等物体面的周长。

    (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把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三)、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26+14+26+14=80(米)(2)26+26+14+14=80(米)

    (3)262=52(米)(4)26+14=40(米)

    142=28(米)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4米,宽3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长是4米,沿着这个水池的四周走一圈,一共要走多少米?

    3、有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把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把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对折,折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铅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6、一个长方形长12米,宽比长短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7、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18米,是宽的2倍,绕这个草地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8、将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几厘米?

    11、把三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下面哪种拼法的周长长一些,长多少?(2)

    (1)

    12、爷爷准备在靠墙的一块空地上用篱笆围出一个长11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13、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纸板周长相等,长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长的一半,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人和场景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63~6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例题的呈现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黑板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测量数据,不仅明白了求长方形周长所需要的合适的条件和一般需要条件,而且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12=2(米)8+2=10(米)

    D、4+1=5(米)52=10(米)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硬把成人思考的解题思路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凭他们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学生既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又可以博采众长,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引导学生用所谓最简单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逐步体会。】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虽未统一,但总有学生喜欢或已内化的方法。此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让学生逐步体会最简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教材没有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作为例题出现,而是安排在试一试中,其意图十分明显。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三、实践应用,及时反馈。

    1、想想做做1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2、想想做做2

    A:独立解答。

    B:交流讨论: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应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解决的?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3、想想做做4、5

    只交流,不解答。

    4、想想做做6

    拼一拼:同桌合作动手拼摆,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拼法及所求图形的周长。

    说一说: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教材中想想做做的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合不同的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在动手拼摆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P64-65T3T4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独立完成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九第7、8、10题

    2、《课堂作业本》第39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长方形周长=(长+宽)脳2

    正方形周长=边长脳4

    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收藏


    您是否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先导。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要研究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在学生学过长方形特征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了面积概念、面积单位,能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指定平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开始。在几何初步知识的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能正确、灵活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之间团结互助、虚心求教的精神。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抓旧促新、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推导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在位。在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采用了练习法、紧密联系生活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更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疱,而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新知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大胆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准备采用直观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来学习新知。小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欠缺,在练习时,采用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辨一辨等练习方法,以紧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猜想——实践验证——应用。”

    我的教学思路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节的教材特点。

    (一)、引导温故,鼓励大胆猜想

    这一环节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刚过学面积,什么叫面积?面积的计量单位哪些?接着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指定的长方形面积。(这个指定的长方形印在练习纸上,发给学生)。这样既复习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为后面学习面积计算方法思路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工作。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测量一块很大很大的长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积还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测量吗?在学生感到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稻田或游泳池有困难,急需另找一个办法的思维下揭示课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做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同时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来。通过猜想,学生装思维也同步得到了开拓。

    (二)、组织学生实践、验证猜想

    1、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的大小和表格上的内容,再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的1平方法厘米正方形学具测量三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并把量得的数据填在相应的表格中。(三个长方形和表格都印在练习纸上,课前发给学生)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①号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②号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③号长方形式长是9厘米,宽是5厘米。学生上只有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学生手上只有10个学具,摆不满②、③号长方形,这样就促使学生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尝试,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操作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求、发现、自我创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新能力,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组织学生核对表格。

    (1)全班核对表格。

    (2)分组讨论。

    a大家没有尺子量,怎么知道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2厘米呢?

    b大家用10个学具能摆满②、③号长方形吗?你们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丰富的表象,为“发现”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铺平了道路,为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相、虚心求教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上的数据,先独立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说说:验证的结果与你猜想符合吗?

    这样教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三)、组织学生应用

    1、学大家知道,用面积单位直接去测量长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积是有困难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求得它们的面积呢?(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课始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的前后呼应及“学以致用”的原则。

    2、计算下面各图的面积。4厘米、3厘米。

    设计这道练习的目的是:

    (1)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改变以往练习中条件不多也不少的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选取有用数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

    3、小明家客厅长为6米,宽为4米,小明爸爸买来22平方米的地砖,想给客厅铺上地砖,小明爸爸买的地砖够用吗?如果不够。再买多少较合理呢?

    通过解答此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五)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升性”等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中相应的内容。

    2、选做题:儿童公园里要设计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园,你能设计出几种?你认为哪种设计最美?

    这样设计是为了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其数学特长和智力潜能,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复习,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师:[挂出小黑板,上面画有一个长方形。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出来的。

    师:假如有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场,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量麻烦吗?

    生:麻烦。

    师:假如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要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积,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量吗?[边说边用抽拉幻灯片演示水面波动的养鱼池]

    生:不能。

    师:这说明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仅麻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一种计算面积的好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好方法,爱学吗?

    生:爱学!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首先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长方形纸板,这是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说,教师摆]

    师: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见图14)

    师:很好!想一想,一排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这样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5×3=15(平方厘米)师: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又出示一个长方形](见图15)

    师:[看图]谁知道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师:对!

    师: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

    生:因为宽是2厘米。

    师: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生:面积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指着第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是多少?

    生:是15。

    师:它的长所含的厘米数是几?宽所含的厘米数是几?

    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5,宽所含的厘米数是3。

    师:对![再指着第二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是多少?

    生:是12。

    师: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各是多少?

    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6,宽所含的厘米数是2。

    [补充板书如下]

    师:谁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含厘米数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师:对!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擦去上面板书中的算式,只留下公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公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好方法。

    [出示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46页倒数第三行和第147页上面。[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看谁回答得最好。

    [出示卡片]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48平方分米。

    师:集体说出算式。

    生:8乘以6等于48平方分米。

    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36平方厘米。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50平方米。

    师:很好!从上面的题,我们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长和宽。

    师:知道了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生: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注意,求面积要用什么单位?

    生:求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师:很好!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练习。

    [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见图16)

    (2)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长25米,宽20米,它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板演]13×7=91(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91平方分米。

    25×20=500(平方米)

    答:占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做完后订正]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都能应用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个别同学单位名称写错了,要注意计算面积就要用面积单位。下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每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见图17)。

    师:涂色部分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

    生:长5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10平方分米。

    师:[将幻灯片抽拉为下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见图18)

    生:长4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8平方分米。

    师:[将幻灯片再抽拉成下面的图形]这个图形(见图19)(涂色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生:长是2分米,宽是2分米,它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2×2=4(平方分米)

    师:长和宽都是2分米,这是什么形?

    生:正方形。

    师: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就不分长和宽了,都叫什么?

    生:叫边长。

    [指着算式2×2=4(平方分米)]

    师:这个“2”是什么?这个“2”是什么?“4”是什么?

    生:这个“2”是正方形的边长,这个“2”也是正方形的边长,4是正方形的面积。

    师:谁知道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

    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这就是求正方形面积的公式。

    [教师板书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生:[齐读公式]

    师:从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道理是相同的。

    [出示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

    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49分米。

    生:不对,面积是49平方分米。师:一定要注意求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45—46页“摆一摆”

    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1cm的小正方形测量三个不同长方形的面积,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思路:

    情景引入—师生互动探新—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两位客人。是谁呢?是两只可爱的小老虎,一只叫淘淘,另一只叫乐乐,他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争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淘淘说:“我的家可漂亮了,面积很大”,乐乐说“你瞎说,我的家面积比你的大”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互相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创意,那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很快得出答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种计算面积的新方法来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引导学生看书45页,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个面积单位表示这几个图形比较合适。

    请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估一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估算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怎样知道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是多少cm2呢?你们每个学习小组也有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吗?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学习小组可以一起讨论。

    2、摆一摆:

    (1)按组分任务:(一、二组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把摆放小正方形数据填入相应的记录表中。

    (3)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

    生: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满后再数一数,正好用了10个1平方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平放厘米。

    生:我们也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的,先横着摆,可以摆5个,再竖着摆可以摆2个,所以一共是5×2个,也就是10平方厘米。

    师: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呢?老师也在电脑上摆一摆,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再比一比。

    比较方法,交流反馈: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用计算的方法要简便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进行对比,感受其优劣,体验到计算比直接测量更方便,为进一步探究面积计算方法创造条件)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3、量一量:

    (1)用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乘宽算出面积。

    (2)分组量出45页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反馈交流,验证结果。

    4、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学到的新知识去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他们的问题吧。

    1、课件出示46页试一试。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正方形的面积)先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每位同学独立试一试,小组交流结果。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也适用“长×宽”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说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先前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淘淘和乐乐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邀请我们到森林公园去玩闯关游戏,闯关成功不仅有丰厚的奖品,还能获得森林公园的免费门票,想挑战吗?

    我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大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张桌子的面积是90平方分米,宽是6分米,长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新颖的闯关游戏,设计有层次、有新意、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老师认为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很棒!能评价一下吗?(启发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自评、互评)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勤动手,勤思考,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实验、去思考、去解答。

    (设计意图: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祥光的实际问题。

    以单位面积为参考,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算能力。

    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计算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PPT、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全班交流分享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平方厘米)。

    教师总结: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

    1.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四)巩固新知

    1.解决课前的龟兔粉刷墙比赛的问题。

    2.练习课后第1题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新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探究方法法人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多一些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4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材P66-67例4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画一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借助直观的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画一画、动脑思考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从度量到计算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概括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2)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为什么图形的的形状不一样,面积却都是3平方厘米?

    (因为这些图形中都含有3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3平方厘米。)

    (1)课件出示7乘4的长方形,你知道这个它的面积吗?

    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一摆。

    课件出示铺有小正方形的长方形,现在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一个的数;还可以数一行有7个,有这样的4行,就是4个7,用乘法计算,7乘4得28,也就是28平方厘米。)

    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没有摆满,你知道它的面积吗?

    要算我们教室的面积或篮球场的面积,你还用小正方形去摆吗?为什么?(摆——算)

    生说课件演示:每行5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有这样的3行,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一共有15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

    发现每行摆几个小正方形,长就是几。摆几行,宽就是几。

    生说师小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乘宽,就是5×3=15平方厘米。同学们可真厉害!

    师:“长×宽”是不是适合所有的长方形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找到每行个数和长;摆几行和宽的对应关系,得到面积公式,提出进一步猜想。】

    任意画一个长方形,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标出它的`长和宽、小正方形的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

    交流反馈,发现规律。

    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里面铺成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等,它的长是几厘米,每行就可以摆几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这样的几行,铺成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每行的个数×行数,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已知信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

    1、长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实际上是什么图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吗?

    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小结: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先猜想,然后推理演算,接着验证,最后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结论,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猜想——推理——验证——结论)

    四、巩固提升,深化新知。

    要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要知道什么信息?(量出它的长和宽)

    动手量一量,为了计算方便,数学书的长和宽取整厘米计算。

    课件出示: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张长方形纸,长10厘米,宽6厘米,明明从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会结合平移知识,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计算面积。】

    4、每个 小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面积相等的情况下,()的周长最小。

    五、回顾总结,多元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小正方形的总数=每行的个数×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3=15(平方厘米)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5×5=25(平方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推导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在经历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推导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会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同学摸一摸它们的面积。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拿出课前研究单,先回顾昨天的研究,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小组汇报

    说一说你的发现。

    (每人说一个,说完一个交流一个。)

    汇报的时候讲清楚为什么一行摆6个小正方形能正好摆开,因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就是6个小格,宽是3厘米,所以放3行,一共放18个小正方形,就是18平方厘米。瓷砖的数量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看看。

    课件出示

    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师:看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长×宽

    练一个,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那么他的面积就是长×宽=21平方厘米。

    2.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那现在注意看,我们把长方形变一变,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图形?它的边叫什么?它的面积怎么求?

    师:当边长都相等时,也就是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就是边长×边长。

    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8页练习题,计算三个图形的面积(说)

    2、一个长方形球场,宽是40米,长是宽的3倍,沿这个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判断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2)长方形面积大于正方形的面积。()

    (3)一个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一样大。()

    4、每人在卷子背面画一个长方形,画一个正方形(要取整厘米数的)请同桌互换,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5、李爷爷家有一块正方形的菜地,一面靠墙。把这块正方形菜地围上篱笆,靠墙的一面不围,围后篱笆全长是63米。这块正方形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帮助,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 宽所含的厘米数 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 (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说:“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 积也可以这样算吗?(讨论)

    师:你来说说看。 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平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师:你说说看)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 s=a×a )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习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汇报:15×10=150平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平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例1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s=ab=300×36=1080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平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图形

    面积

    长方形

    9分米

    4分米

    20米

    10厘米

    正方形

    边长8米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

    a、12厘米 b、12平方厘米 c、16厘米

    (2)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

    a、8×4 b、8×8 c、8+8

    5、判断。

    (1)、课桌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2)、“长×宽”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

    (3)、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

    6、小明家刚刚买了新房子请你帮忙计算一下房屋的总面积。(单位:米)

    7、一个房间长10米,宽4米。在地面上铺正方形的地砖,如果地砖边长是20厘米,需要地砖多少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形式: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小正方形纸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我请装修工人重新粉刷了一堵长方形墙壁的这个面(边播放幻灯片边讲),工钱是每平方米5元,你能不能帮我算出墙壁粉刷完后,我应该付给装修工人多少钱?

    要算出一共要给装修工人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研究"有用"的数学。]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利用摆、拼的方法探究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面上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1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由你们来确定。看看能不能在你们设计的长方形中有所发现。如果老师给的卡纸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也可以在桌面上摆,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取3张有代表性的长方形拼图展示,并汇报拼图过程。

    3、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老师沿着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各画一条线段,以每行摆正方形的个数引出"长"的长度,以摆的行数引出"宽"的长度。突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第二个要求学生说第一排摆了几个,长是几,摆了三排,宽是几,摆了几个几,面积是几。第三个图则直接让学生说出长、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按照学生回答板书)

    长宽面积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任意设计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其长与宽的关系。渗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教师在长与宽各画线段,完成了由面到线的转变,这是推导长方形计算方法的重要依据。]

    从展示的三个图形以及列表的数据中,你们能有什么发现呢?(小组交流)(补充完整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

    4、检验探究成果

    ①还没有展示的小组,检验你们所摆的长方形是否也有同样的普遍性。

    ②在每格是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标出它的长和宽。然后列式计算你画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你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验证,令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并感受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5、请大家翻开课本比较我们探究的计算办法与课本的是否一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6、假如我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一)基本训练

    1、完成书本98页做一做

    2、回应课前的数学问题:给出长方形墙壁的长与宽,计算要付的工钱。(课件出示)

    3、口答长方形长、宽、面积:8×3、4×6

    课件演示由8×3的长方形转变成4×6的长方形的过程。

    4、比较8×3、4×6两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二)实际应用

    5、学校准备在校园修建一个36平方米的长方形喷水池,现在请你当设计师,确定这个喷水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看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你喜欢哪种设计方案?为什么?

    6、屏幕出示一块碎玻璃板。知道面积是54平方分米,宽是6分米,求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超越了教材内容,拓宽了知识面,挖掘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联系实际生活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把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四、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有什么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3、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4、出示例题3。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生独立完成P79页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正方形课件(通用8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方形课件(通用8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方形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正方形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让幼儿知道纸可以折出不同的作品。

    2、愿意和教师一起参加活动不哭不闹。

    教学准备:彩色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1、手指游戏,做指五官的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出示折好的正方形,引导幼儿注意力。

    教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你们知道这些彩纸是干什么用的吗?

    3、发给每个幼儿彩色纸一张,使幼儿能大胆的动手活动。

    4、教师每折好一步,都要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动手折一折。

    第一步:将彩色纸的一边和另一边对齐折好。

    第二步:然后将彩色纸短的一边和另一边对齐折好。

    第三步:已完成正方形

    5、鼓励幼儿并带领幼儿边欣赏边玩。

    延伸活动:彩色纸可以用来折好多的东西,(如小鸡,小狗、小白兔、飞机、船等)

    正方形课件【篇3】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正方形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预留位置

    正方形课件【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处都能见到。(出示教室场景图)你能很快找出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学生交流时,课件相应地显示学生说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之后,完整地显示图中能看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揭示课题: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现由具体实物抽象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由表及里,自主探究

    1、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数量。

    谈话:(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看起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引导:这种感觉实际上是由它们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要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从组成这个图形的边和角来考虑。每个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说一说它们是几边形?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教师的设问颇具启发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感受,意在激活学生经验层面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首先表现在边和角的数量上,因此,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多边形的认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开始探究。

    2、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猜想的基础是观察。猜想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内在需要显得更有必要。

    3、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引导:刚才你们认为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谈话:老师在学具袋里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试着用刚才说的'这些方去验证你们猜想。

    小组活动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采用以下方法:

    (1)用直尺测量。

    演示:指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测量的过程,并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强调:通过测量,这个小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2)用折的方法。

    演示: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的过程。

    提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将上下两条边对着折,左右两条边对着折)通过折,你们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也鼓励他们进行展示和交流。

    引导:刚才我们验证了两个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其他小组也发现这个结论了吗?有没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不相等的情况?

    小结:如果仅仅研究一两个长方形,可能还不能下结论。我们全班研究了十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都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板书)

    介绍:(边说边指)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的方向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说成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怎样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刚才得到的结论改为

    正方形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正方形课件【篇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正方形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在生活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正方形。

    2、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洗手用的毛巾每人一条。

    2、正方形饼干若干、圆形饼干若干。

    重点与难点:

    1、认识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思路:在平时的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很多很多正方形的物体,如正方形的手帕、手工纸、盒子、窗户、桌面等。在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幼儿已经具备认识正方形的认知基础。

    课程的综合化是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二期课改 ”的'基本理念。综合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的发展尚未完全分化,软化学科界限,实施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次活动是在二期课改的精神指导下,在生活活动中开展数学活动的一次尝试。

    活动流程:感知讨论――操作练习――巩固应用――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

    1、生活活动常规介绍:怎样洗手。

    2、重点讲述怎样擦手,出示小毛巾。

    师语: 用小毛巾擦擦手心、擦擦手背。请小朋友看看毛巾是什么形状?(幼儿回答正方形)对折后是什么形状?

    看看两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幼儿观察回答:一样长)

    再对折后看看是什么形状?(小的正方形)

    二、操作体验:

    1、师语:今天请我们小朋友擦完手后,把小毛巾叠一叠,两次对折后,看看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变成了小的正方形,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观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语:a小朋友你们看看今天我们盘子里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幼儿回答有两种,圆形和正方形)

    b 今天我们吃点心有个要求,请小朋友拿正方形的饼干吃。

    2、幼儿吃点心:

    a观察指导。(个别指导)师语: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正方形的。

    b 请小朋友数一数正方形宝宝有几条边?摸一摸正方形的角,什么感觉。

    c今天小朋友有没有都吃到正方形饼干呀?(集体)

    有:师小结,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没有:区分正方形和圆形。

    四、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正方形宝宝。

    师语: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正方形。(幼儿找)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是正方形的。

    小结:我们小朋好本领真大,找到了窗户…那么多的正方形。

    2、请小朋友在家里、马路上找一找有没有正方形,明天来园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怎样写才能写出来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生1:四条边的长度相等。

    生2: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们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四条长边都是8厘米,我们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我们是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发现这两条对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然后换个方向再对角折,又可以看到两条边也相等,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生3:我们是在钉子板上做的,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都占了相同的格子,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棒极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成功了。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们能给它的边起个名字吗?你认为要起几个,为什么?(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有关他们的问题。

    1、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2、涂一涂:在练习纸尚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升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官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设计是粘近学生生活的,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探求新知时是让学生先猜想长方形对边可能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在班内交流,可以加深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在探究出长方形的特征后再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再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2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了。

    一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第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2)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个层次通过扩大概念外延,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摸课桌面和椅子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过以后要让他们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这个层次的学习有模仿、有迁移,是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这部分教材编写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培养学习能力。教材详教1平方厘米,简教1平方米,带出1平方分米。以1平方厘米为重点,讲述它有多大,并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1平方米时,教材的叙述比1平方厘米简单,1平方米有多大留给学生去体会或想像。至于1平方分米,则安排在想一想里,让学生自己描述、比画。

    第二,重视建立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除了要让学生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外,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特别是同指甲面的大小差不多,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厘米的大小。1平方米比较大,教材让学生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试试可以站多少个人。这项活动学生感兴趣,能帮助学生感受并记住1平方米的大小。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通过身边熟悉的实物,帮助学生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1平方分米虽然留给学生自己学,教材仍提醒学生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在填上适当的单位时,能让学生体会计量线段的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在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时,又一次体会了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第三,重视用1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面积。无论是估计还是测量,都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比试,估计的时候是想像比试,测量的时候是动作比试。第5、6题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说出图形的面积,也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这些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的实践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又为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打下了基础。

    第四,重视思维的发散和培养创新精神。想想做做第3题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存在多种摆法,摆出的各个长方形虽然长、宽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相同的。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到这一点,思维得到锻炼。第8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有趣图形,这里不限于长方形和其他已经认识的图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创造。

    想想做做第7题是教材中第二次安排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这次比较,不仅在意义上区分,而且在数量上和所用的计量单位上作了比较。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82~84页)

    过去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把重点都放在应用公式计算上。现在的教学应该把精力放在探索面积计算公式上。因为接受和按公式计算并不困难,而探索这些求面积的公式,有利于发展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在探索公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研究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材为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了充实的内容,有三个特点。

    (1)操作活动数量足、质量高。第8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连续安排三次操作活动,及时提取活动中的数学本质内容,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一道例题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每次摆都在表格里填写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个数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活动。学生在前面学习面积单位时,曾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过长方形,现在再次摆,要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摆图形和填表记录,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数量与面积的联系。

    第二道例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教材的图示启发学生只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计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

    试一试提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的问题,用你是怎样想的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摆,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摆。这样,学生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利用前面两道例题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沿着长摆6个,沿着宽摆3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思考交替安排。第一道例题小组合作进行,第二道例题和试一试先独立探索,再小组交流,最后还安排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形式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摆3个长方形,学生共用学具,还能相互启发思考。先自己量、自己想,再小组交流,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促进了认识互补。集体讨论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凝聚每个学生的智慧,共享学习成果。

    (3)面积公式的得出安排细致。在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关系后,先形成由文字表达的公式,再引出字母表达的公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教材没有编写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的例题,把这个内容安排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想想做做减少了求积笔算的分量,因为单纯地套用公式进行竖式计算的价值不大。加强了估计,第2题要求先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检验估计得怎么样,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第5题估计黑板面、教室门正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4题用面积是46平方厘米的电话卡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是测量工具的一次拓展。利用面积已知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估测其他面的面积,和利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5~86页)

    例题首先呈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但没有标注边长,让学生量边长算面积。学生在测量边长时采用的长度单位可能是分米,也可能是厘米。于是得到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1010=100),通过交流,就会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继续推导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计算推导出来,也可能通过类比直接得出结论。

    试一试要求学生运用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些换算的思考方法可以迁移运用,所以让他们尝试计算是可行的。教材还安排学生交流换算时的想法,这是为了加深对换算方法的理解。由于学生还没学习除数是100的除法,教学时不应要求学生列出换算算式,只要求借助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行推理。例如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由于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里面有7个100平方厘米,所以可以换算成7平方分米。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可以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实用价值。

    5.关于练习八。

    练习的设计力求帮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等知识组织起良好的认知结构。第1题通过估计课桌面的周长与面积,回忆、整理并区别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以及计算方法。第2题通过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再次看到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在意义、名称和实际应用上有哪些不同。第3题是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第4、5、10题是运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还带着进行了面积单位换算的练习。

    练习设计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6题说出方格纸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把两个半格合并成整格,一格一格去数。也可以先用移补的方法处理不满1格的问题,再计算面积。第7、8题分别是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面积相等而周长不等的图形。第9题每次摆出的图形面积都是16平方厘米,各个图形的周长都不相等,而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学生的空间观念正是在这些图形位置移动、识别相等和不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的试验田》是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以试验田里种小麦、玉米、蔬菜、花卉为题材,综合了有关求面积、简单的分数以及其他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灵活地选用口算、估算或笔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场景里有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材仅提出了其中一部分,把许多问题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评价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评价。

    三、交流评价,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4

    说明:

    本案例运用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五册。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案例:

    一、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比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通过举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复习周长的含义,体现周长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定义的复习方式。]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我喜欢第一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学生争着要说,课堂有些吵闹)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大家说,对不对?(同学们表示认同)

    生: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显得嘈杂)

    师: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于有些吵闹嘈杂的课堂,教者进行及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引导,保证后面的进程的顺利进行。]

    生:他说得是对的!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后来又想: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的表扬声)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肯定学生各种算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也没有十分强调哪种方法最简便,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思想。]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米,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还是长方形长一些。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这样算的: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5+7+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下略)

    [对于B图,学生用逐次计算每条边长度或通过移动,知道与A图算法一样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案例评析: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教者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教学,充分反映教者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在联系实际复习周长的含义之后,教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哪个周长长一些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滚、围、先量再算等多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两个操场,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呢?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图A与图B,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显然,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这种时间差,而且还应承认路径差。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

    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本堂课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些吵闹。教者首先是宽容与容忍,但教者并没有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恰恰相反,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学习探究进程,保证新一轮讨论、交流与探究的进行。教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课堂一些不良状况的:

    一是重复和确认。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瑞思尼克曾: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在讨论三种算法时,有同学对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显得不屑一顾,而且显得有些不耐烦,这时教者及时肯定并重复这名同学的发言,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其二,还可以通过强化和淡化的策略来改善课堂的不良气氛。即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强,对于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这样,有用的信息将被有意的放大,而无效的信息则被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忽略不计了。如当有同学说他喜欢第二种算法时,又有同学显得不耐烦,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是尊重别人,同时对自己学习也有帮助,同时对随后的学生发言鼓掌表扬,强化倾听别人发言的交流风气;对随便乱发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课堂中出现的不良状况。

    其三,要充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种策略在本节课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能尽量退到后台,尽量缩小自己(的权威)。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此外,通过多媒体中设置的鼓掌声与表扬语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一张长5厘米、3厘米;长3厘米、宽4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好是做成多

    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看。)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24页上面做一做: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P97-98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谁能够比划一下?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出示一张卡片)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每个学生要有一定的工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直尺)

    2.反馈交流

    师:你实际测量出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汇报

    4.探索方法

    (如遇到学生摆小正方形时没有摆满,则老师要问:没有摆满的情况下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肯定会有学生说到只需用直尺量出长和宽即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则老师小结并引导: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如何验证呢?

    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其中三人各选一个长方形,一人画一个长方形,为了方便计算,长和宽都画整厘米数,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测量并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长乘宽是否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代表汇报。

    4.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公式)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

    (肯定有学生直接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师板书

    三.应用拓展

    1.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

    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

    逐一出示图形,学生口答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算一算。

    师:(出示足球场)长方形、正方形是很常见的图形,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足球场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足球场的面积呢!

    生:可以量出足球场的长和宽。

    师:老师事先测量了一下,足球场的长是50米,宽是33米,那么,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师:正方形、长方形是常见的图形,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的长方形的面积呢!

    师:就测量这个信封吧,测量前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这个信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师:请每个同学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纸上。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每一位同学量一量,算一算。(学生测量信封面积。)

    师:信封的面积是多少呢?

    你是怎样测量的?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接但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政纲性硬纸片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提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表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卡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九世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么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出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

    (2)(出示例2右图)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他的面积?没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交流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面积单位,说明每行5个面积单位,可以摆4行,一共有20个面积单位,面积20平方厘米。)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3)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4)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里讨论。

    (2)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讲述: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目标是这个共识,这个公式是S=ab.(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4)提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那两个条件?你能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两组图形为什么宽相等、长越大面积越大,长相等、宽越大面积约大吗?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明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2)谈话:现在让你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你打算怎样估计?与上两节课我们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各自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计算,并检验自己估计得怎么样。

    (4)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扮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面积。

    四、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发泛应用。例如,油漆我们的黑板就要先算出黑板的面积,为做教室门准备材料,就要计算教室门的面积。你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黑版面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玛?回到家里可以找一些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面积。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矢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人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求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l: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四、回顾交流,总结收获(略)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后进行的,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学习过程,推导和归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想一想:如果是两块比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土地,要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出?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学生猜出三种可能

    2、通过议一议,能说出:摆、拼、叠等方法。

    3、学生会用说出“摆”的方法,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出方法,应该有学生想到用“量”“算”的方法。

    1、通过猜想,理解“面积”的“大小”

    2、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3、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设置生活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操作实践,探究方法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摆一摆:请各小组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摆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2、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填在下表里。

    (表略)

    3、从表中你发现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4、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1、学习小组操作

    有些小组有只摆一、两个长方形的可能。

    2、完成表格。

    能说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小正方形的行、列个数物关系。

    3、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并能猜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通过小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

    1、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的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主探究、观察分析的能力。

    3、掌握一定学习数学方法。

    (二)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例1

    例1,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摆一摆: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要用多少块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想的?

    3、议一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求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说一说你是是怎样想的?

    小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

    1、学生能正确用摆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

    2、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展示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

    3、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4、会概括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5、尝试练习的正确率相对较高。

    学生通过摆、说、议、练,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总结、归纳法计算方法。

    2、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你快速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出示没有数据的长方形)

    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算不出来?

    2、猜一猜:如果它的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可能是多少?

    3、如果宽是4厘米,长分别中8、7、6、5厘米时,面积分别是多少?

    3、出示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

    4、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1、学生的思维可能受阻,通过学习小组长讨论会找到解决办法。

    2、能通过学习分析、类比方法推导、归纳出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设置挑战性的问题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本策略。

    2、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菜园,长是12米,宽比长短2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与正方形图形的组合,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认真作答,相比之下,直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可能完成得更好!

    检查学生应用知道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一块面积是16平方米的土地,在你的眼中,它是什么形状的?

    2、猜一猜,量一量:

    我们的教室的面积是多少?

    3、实践应用题

    量一量,算一算:你的房间的面积是多少?你家住房总面积约是多少?

    4、全课总结、质疑

    1、学生的空间想象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拓展。

    2、学生的猜测结果与实际会产生差距。

    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收获比较大,知识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同P979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xx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

    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

    长28米,宽15米

    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

    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

    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

    汇报;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课件汇编10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长方形课件汇编10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长方形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长方形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长方形课件 篇4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长方形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龟兔再跑》,出示。

    上次龟兔赛跑是谁赢了啊?兔子一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时大意,才会给大家留下笑柄。但是兔子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一天他们各自在草原上找到了一块空地,相约再比试一次。比赛场地是这样的。出示。

    (一)出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学生估计并说明原因。

    (二)自学指导:

    (A)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交流。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1.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小组讨论。派代表向同学们汇报。

    3.优化算法。

    三、当堂训练,学生独立练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算算长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周长。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长方形课件 篇6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节平行与垂直的第4课时,是在学生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垂直、平行的基本概念,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为继续空间与图形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教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呈现例题“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阅读与理解读懂题意、分析与画图运用长方形的邻边互相垂直画图,并示范画图的一般方法,最后的回顾与反思总结画法,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倾听意识、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为以后的数学积累经验。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既巩固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又为以后进一步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第一学年,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已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垂线的画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思考:

    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引发了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思考:

    1、如何将“画垂线”和“长方形邻边互相垂直对边相等的特征”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沟通?

    2、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

    1、直接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入手,帮助学生两个知识点之间的链接。

    2、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画长方形”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垂线画长方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倾听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但是用三角板做垂线是规范作图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会利用画垂线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考,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自主尝试,直观演示、活动体验。

    学法为: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知识构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实施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复习旧知,导入问题主题

    (二)读懂问题,探究解决过程

    (三)巩固练习,延伸所学方法

    (四)全课总结,梳理知识体系

    (一)复习旧知,导入问题主题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我要求学生从边、角等来说,并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引入课题,我适时提出:长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答出:互相垂直,我们已经学会画垂线(板书:画),画垂线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地画出学过的几何图形。我们从复习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到邻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可以使学生在回顾建构知识网络,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目标明确,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二)读懂问题,探究解决过程

    1、我用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小明需要画一个规范的长方形,可是他画了几次,都不太成功,我们一起帮帮他吧!课件出示小明画图场景,出示例4,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2、读一读,说一说,理解题意(阅读与理解)

    我通过学生默读问题、指名读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认真阅读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活动很重要的一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题能力偏差是出错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让孩子们充分读题,多种形式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我让学生交流: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得出: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3、讨论分析,完成作图(分析与画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说画法,试画图,展作品”三个活动,结合长方形的特征,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让学生在探究、讨论、操作中逐步掌握规范画长方形的方法步骤。

    活动一:说画法

    首先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画一个长方形?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学生讨论、交流中得出:需要借助工具,需要有刻度的尺子画线段,可以利用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来进行画图,要用三角板,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画。我马上追问:那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先画长,再画宽;也可能出现先画宽,再画长;交流中理解:要先画其中的一条线段,然后再画垂线段,最后画平行的线段。

    活动二:试画图

    这个环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长方形,我适时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画图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后面的展作品环节提供素材。

    活动三:展作品

    我挑选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些作品应该有大概三类:

    一是画图规范标准,

    二是垂线的画法不够准确,三是线段的长度不够精确。

    请学生汇报交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图中注意什么,怎么检查自己画的图形是否规范。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补充想法,规范作图方法步骤。

    然后我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长方形的规范过程。

    一、画长10厘米的线段,也就是长方形的长。

    二、画在两个端点出画长的垂线段,长度为8厘米。

    三、画长方形的另一条长。

    在规范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三角板的刻度和直角检查自己的作图是否规范,给作图不规范学生两分钟时间规范、准确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4、总结评价(回顾与反思)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话:“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了吗?你是怎么画出这个长方形的?”让学生交流讨论画法,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说、指名说等方式进行交流,然后我加以鼓励和肯定。

    (三)巩固练习,延伸所学方法

    本环节设置层次分明的练习,巩固画长方形的方法、学会画正方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作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1、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思考:正方形如何画?和长方形的画法相同吗?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汇报,正方形的画法和长方形的画法完全相同,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3、教材63页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加以指导,要先测量给出的边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梳理知识体系

    首先我让学生交流刚才画长方形时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及时归纳:

    (1)长方形的特点

    (2)线段的画法

    (3)垂线段的画法。

    然后我继续提出问题:回顾刚才我们帮助小明画长方形的过程,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分为几个步骤?(阅读与理解题意,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并作图,总结画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梳理让孩子回顾解决问题过程,对四年级的孩子审题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帮助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

    在师生互动中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

    画长方形

    长10厘米,宽6厘米阅读与理解

    学生作品展示分析与画图

    画法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基点,以学生的主动为要点、以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为着眼点,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为归结点,淡化教师教的痕迹,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取数学的方法。

    长方形课件 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在二年级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础上,孩子们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及特点都能很牢固地记得。在这节课上,我是借助孩子测量数学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测量,同时也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孩子们都能很容易说出来:长方形的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孩子们根据先前的经验,量出长方形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

    当我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们都迫不及待说出了求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方法。

    师:你们怎么求出来的,我没听清,谁能单独说说?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宽+长+宽。

    师:恩,方法不错,我们把这位孩子的方法写上。(旁边用这种方法列式计算)

    生:老师,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用的是(长+宽)×2,也能求出。列算式是(26+18)×2=88(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我们是不是要祝贺他一下。(掌声响起来)看了大家的方法就是不错,不但好理解,还特别好计算。有的孩子还有方法,我们继续听听他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生:我用的是长×2+宽×2,就是两个长可以用长×2,两个宽可以用宽×2,再把结果加起来。

    师:恩,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好了,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还是感觉第2种最简单。

    师:恩,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在计算中就用什么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读一下。(齐读)

    长方形的周长=(1)长+宽+长+宽;(2)(长+宽)×2;(3)长×2+宽×2。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请看下面几道题,谁能最先说出结果。

    (1)一个长方形,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 )。

    (2)一个长方形,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周长是( )。

    你们学得太快了,我一说出题你们就说出结果了,谁能大胆出一道题,你们还能答出来吗?(学生出题)

    生: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是多少?

    孩子们也能很快说出结果。看来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大家已经掌握住了,利用课后练习的第1题,以及一些巩固练习,孩子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孩子们经历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过程,对于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就很容易了。孩子们利用刚学到的方法,进行探究,说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边长×4。

    他们还说出了两种不太经常用的方法。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选取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长方形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长方形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托班科学教案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3.通过印、描、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养成教育训练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通过活动,认识图形。

    1.起名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新朋友的家—面从体来。

    课件演示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移下来的过程。

    学生拿物体,摸一摸,大家找找看,互相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3.给新朋友照相—描图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面从体来”。

    4.介绍新朋友—托班美术教案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当妈妈,学生试着向师介绍新朋友。

    三、找朋友。

    生找一找教室里面的图形,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四、动手画一画,练一练。

    1.师示范描一描的方法,学生学着画出四种新图形。

    2.完成课本37页练习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课后反思:

    “面从体来”比较抽象,孩子们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找家”的活动,孩子们观察各种形状,迫切希望能找到答案,都很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上面就是小编详细整理的托班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涉及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方面,希望各位幼儿园工作者有所启示,在活动时候要注意道具安全,更多相关的教案等待您的发现。

    长方形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习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习。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习,反复巩固。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习: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正方形课件(优选7篇)


    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展现教学水平的必备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认真思考,注重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本文将为您介绍更详细的“正方形课件”相关内容,感谢您的阅读!

    正方形课件(篇1)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正方形课件(篇2)

    教案分类: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表现内容:通过一些带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成的小房子图片作为启发点,让孩子学习认识这些形状。

    教案编辑:数学教研张老师

    内容出处:沭阳县青少年广场幼儿园

    【教案目的】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案准备】

    1、小鸡圆形房子、小鸭三角形房子、小猫正方形房子、小狗长方形房子若干。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饼干若干。

    【教案流程】

    1、幼儿参观各种形状的饼干,请他们说一说饼干的形状。教师小结饼干的外形特征。

    2、教师简单讲述饼干的制作过程。

    3、幼儿品尝饼干说一说饼干形状和味道。

    4、出示小鸡、小鸭、小猫、小狗木偶出来玩闻到了香味说:“我聞到饼干的香味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饼干在哪呢?”

    5、小动物们寻找饼干:“哇,原来在这呢,有这么多漂亮的饼干呀。”小鸡说:“我最喜欢吃和我房子一样形状的饼干。”小鸭、小猫、小狗同上。

    6、教师:“小动物们都想吃和他们房子形状相同的饼干,请宝宝们为它们把饼干送到家里去吧。

    7、幼儿操作:给小动物送饼干,要求每一种饼干都要送到形状相同的小动物家里去。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

    带着小动物到草地上去玩。

    正方形课件(篇3)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正方形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正方形课件(篇6)

    教 学 分 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测量、比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性及各自的特性。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 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积累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品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动手实践 交流合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格子纸、三角板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智慧星要带领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参观。参观之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多媒体演示图片)你能说出这些事物中你认识的图形吗?(抽出长方形、正方形。引出课题)

    二、 协作探索,研究问题

    1.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

    (1)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 教学对边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把两个人面对面叫做对面,在长方形中上下两条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对边。(多媒体演示)

    (3) 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工具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你自己手中

    观察汇报

    观察汇报

    学习对边的概念

    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长方形的对边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4) 指名汇报,并演示自己发现的过程。

    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它们的每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 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2. 教学平行四边形

    (1) 多媒体演示: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图形,它们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出示格子图中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一数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

    (3) 总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4) 动手操作:拿出活动的四边形:拉动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总结

    动手实践

    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

    观察思考发现特点

    动手操作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猜一猜。(多媒体演示)

    2. 找一找。(多媒体演示)

    3. 说一说。

    四、 总结。

    你今天从智慧星那里学到了什么?

    练习巩固

    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

    长方形 正方形 和 平行四边形

    边: 4条 4条 4条

    对边相等 全都相等 对边相等

    角:4个直角 4个直角 4个

    正方形课件(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2023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精品5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精品5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1)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习。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平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平方米?30平方 米 ?24平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平方厘米”或18个“1平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平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习,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 )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近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掌握面积估计的一些技巧。

    学习难点:估计面积的方法掌握。

    学习过程

    (一)预习活动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说说哪个单位

    大?哪个小?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3.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

    选择。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惫啦猓撼鍪境し叫危

    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合作解决,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估计面积:c㎡

    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测量长㎝,宽㎝。

    计算:

    周长:面积:

    2敝艹兔婊的比较

    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周长指的是

    面积指的是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小给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三)拓展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估计教室面积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m,宽m,

    计算周长: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估计操场长是,宽是,面积就约是。

    (四)反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有了哪些认识?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习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平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的面积课件(篇5)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单位,理解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知识点整理

    1. 认识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3. 面积的计算。(探究和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 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5. “我们的试验田”为场景的实践活动。

    训练补充设计

    一、 判断。

    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相等。

    二、思考题。

    1. P77 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2. P86 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

    3. P89 青湾村有一个正方形养鱼池,在养鱼池的四周都载有一棵树。现在要扩大养鱼池,扩大后养鱼池的形状仍然是正方形,面积是原来的2倍。不移动这4棵树,能做到吗?

    [课件必备]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思考万能版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必备]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思考万能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过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前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但是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我设计情境,让学生产生悬疑,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证明。当学生成功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兴奋点,我大声地鼓励大家:“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数学家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研究出来的,今天你们也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也是小数学家啊!……”孩子们听后“耶!耶!”地狂欢着,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在求证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疑问,有假设,有猜想,而茅塞顿开后,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信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学设计”。

    是不是一写起教案就感觉毫无头绪?一个好老师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作为教师要随时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为您提供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

    巩固反馈

    1.教科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如图,这是一个纸巾盒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四、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补充练习课)

    教学内容:

    补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及顶点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积累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对策:

    设计形式多样又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提供学生练习,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整理:

    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分析与解: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的大小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完全相同

    平行的四条棱长度

    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

    正方体

    6

    12

    8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完全相同

    12条棱长都相等

    例2

    (1)、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②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③正方体不仅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④长方体除了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不可能有两个相邻面的面积相等。

    分析与解: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可以判断①、②、③是对的,④中说不可能有两个相邻面的面积相等是不对的,因为如果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除这两个面外的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2)、指出右图中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10厘米

    20厘米

    40厘米

    分析与解:

    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从一点发出的三条棱长分别是长、宽、高。而这道题的长、宽、高都不相等,所以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只要将对应的长和宽写正确就可以了。

    例3、下列三个图形中,不能拼成正方体的是()

    ①②③

    分析与解:

    可以把其中一个正方形作为底面,想象一下,其它的正方形围绕这个正方形应如何去拼。

    点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同的图,用剪刀剪开去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成正方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如果出现4个连排的正方形,那么还有两个正方形就应该放在四个的正方形的左右两侧。

    二、基础巩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在一个长方体中,()的面完全相同,()的棱的长度相等。

    3、右图是()体,长是(),宽是(),高是(),5厘米

    这个形体的底面积是();它的右侧面是()形,长是(),

    宽是(),面积是();它的前面是()形,长是(),4厘米

    宽是(),面积是(),它的棱长总和是()。6厘米

    4、右图是一个(),它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它的棱长是()分米,所有棱的长度的和是()分米。4分米

    它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形,边长是()分米,4分米

    每个面的面积都是()平方分米。4分米

    5、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冷库,长12米,宽8米,高4米。这个冷库的地面面积是()平方米,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米。

    6、把一根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共增加了()平方米。

    d

    a

    b

    c

    e

    f

    7、填一填。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与面相对的是()面,与面相对的是(),

    ()面与()面是相对的面。

    三、综合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2)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5)相交于一定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6)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判断,交流时说说判断的理由。

    2.填空。

    (1)如图(出示一个长7厘米、宽和高都是4厘米的长方体图片),图中的物体是()体,它的上面是(),长(),宽();右侧面是(),长(),宽();它的()面和()面、()面、()面都是一样的,面积都是()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交流。

    (2)有一张形状如图的硬卡纸(每小方格上印有编号),把它沿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一个()。这时()号面和()号面相对;()号面和()号面相对;()号面和()号面相对。

    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恰好锯成3个正方体,锯成的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做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4)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了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另一根围成了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高是多少厘米?

    这几题都是有关棱长总和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解答后及时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5)把一个长、宽、高分别都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涂上黄色后切成一个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一面涂色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方法。

    (6)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把左下图补画成一个长方体,把右下图补画成一个正方体。(提供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要注意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是否规范、正确,教师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总结

    请同桌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上第13页的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习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习用品?

    13厘米

    9厘米

    3厘米

    5厘米

    1厘米

    0.5厘米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习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习三第2题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您在寻找好文章吗一定要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请收藏此页以备不时之需!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

    授课时间:20xx年3月24日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纸盒)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呢?

    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1、探索活动:长方体的表面积

    2、集体研讨:学生归纳,

    老师板书: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高×宽×2或:(长×宽+长×高+高×宽)×2 2。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3、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计算时可以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4、迁移:把高0.4米改为0.5米,怎样计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四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只列算式不计算结果)。

    五、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六、归纳知识,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2】

    1.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地认识。

    2.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很薄弱。

    3.部分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可能出现迷茫状况,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补充。

    1.强调知识迁移。

    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快速准确地达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正方体,立体型,6面8顶12条棱;

    12条棱,共一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⑴学生在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计算方法,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会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表述只有一句话,即“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而学生因为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空间观念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的不容易理解,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另外,学生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正方体的特征之后,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能准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采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和尝试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学生浏览由教师自制的网页和课件,进行探究式和尝试式的学习,从而获取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演播fla动画课件(biaomian.swf),同时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播放动画,达到两个目的,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通过学生回答问题,逐步引入新课,同时使学生头脑中留下逐步的印象,即“长方体的各个表面可以展开”。

    明确任务

    自主探究

    (一)揭示学习任务

    1、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二)搜索资源,获取信息

    学生打开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获取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信息。老师提供适当指导与帮助,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打开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中的揭示进行自主学习,获得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重视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策略。

    师生交流

    知识内化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概括地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学生一边运行课件(cftbmj.gsp和zftbmj.gsp),一边描述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谁能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说一说如何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结合着课件(fangfa1.exe和fangfa2.exe)说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

    师:根据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你知道如何求它的表面积吗?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集思广益,使学生明确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长、正方体表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获得概念,理解概念。

    应用练习

    巩固知识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例1、例2。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计算”工具直接在课件中计算,

    2、试一试: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它四面是相同的长方形”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领会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因此,这里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通过“试一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灵活地解决问题,不能死搬硬套,一味地按照公式来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4】

    教幼儿数数的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原创) 活动目标:1、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个数。

    活动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的礼盒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平面图。3、作业纸若干。

    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以新年快要到了,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礼物,激发幼儿的兴趣。二、幼儿辨别长方体、正方体。1、教师根据礼盒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请幼儿重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巩固。三、让幼儿学会数。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和长方体礼盒。2、教师和幼儿共同数一数是几个。3、重新摆好再让幼儿数(连续进行几次)。四、让幼儿自己摆一摆,数一数。五、出示平面图数一数。1、教师幼儿共同数一数。2、幼儿自己数一数。六、学会记录。1、让幼儿把自己所数的个数记录到作业纸上。2、教师点评,共同数一数。

    中国儿童教育网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大家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了,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将做得更好 o(∩_∩)o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89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预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预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回忆一下,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

    师:今天咱们继续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新知识。观察信息窗2,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看到这些问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想知道将这两个盒子展开后各是什么形状?

    (2)我想知道盒子展开后6个面共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进而提出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盒子,将它的6个面展开,看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学生对照实物,并充分发挥想象来完成。)

    师: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纸盒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请大家试试看。

    (选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图贴在黑板上。用课件动态展示长方体的展开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展开的这个图形的所有面的大小就是盒子的表面积。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吗?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摸摸、看看、剪剪,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碰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1)课件出示问题: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2)提问: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3)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①1062+1022+622

    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②(106+102+62)2

    (长宽+长高+高宽)2

    因为长方体6个面中分别有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③引导学生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强化练习:求下列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出示)

    4、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正方体化妆品盒的表面积怎样求呢?(多媒体出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由学生根据列式总结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

    (幻灯片出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老师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5、强化练习:求下列正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出示)

    三、提高练习:(课件出示)

    1、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制作这样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3、分析在计算下列物体面积时,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4、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5、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了()平方厘米。

    【当堂训练,由易到难,有层次性和趣味性,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抓基础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准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要点是什么?

    五、达标练习:(课件出示)

    1、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亮亮家要给一个长0.75m,宽0.5m,高1.6m的简易衣柜换成布罩,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dm,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6】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模板13篇


    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相关内容,若对此话题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内容是由老师们自行完善而成的。教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及总结的教学指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一)

    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

    (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一)改变成解法(二)、

    四、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2】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3)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要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根据给出的数据可以求出哪些面的面积?

    要求表面积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二、变式练习探索本质

    课件出示图片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不总有6个面,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看,这些物体的表面各有几个面,缺少了哪个面?

    学生看图判断,口头回答

    同学们的判断真准确,也就是在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要求物体哪些面的面积,而不能盲目地列式。

    下面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同学们先判断是求物体地哪些面,然后再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题目

    杂货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

    1.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木箱放在地上,占地多少平方米?

    当我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缺少了哪个面;再确定所求的面对应的棱的数据,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3.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抓审题,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木箱的侧面展开图进行计算更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同位互相检查→集体讲评

    下面这道题,你们又能不能找准求哪些面,对应哪些棱呢?能准确判断地同学请列出算式。

    4.在木箱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宽度是0.2米,贴这个木箱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尝试列式→提出审题困惑的地方→了解商标纸的“宽”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高”发生了变化,长和宽都没有变

    我们刚才围绕售米用地木箱,解决了4道题,这4道题有的是求5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1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4个面地面积,所以我们再解决有关题目地关键在于判断要求哪些面,找准与面所对应的棱。

    三、检测练习巩固强化

    这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是出现的5种列式方法,请同学们当当小老师,判断对还是错,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意见,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橡皮擦的外包装长3厘米、宽2厘米、高0.5厘米,做这样一个外包装至少要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1)3×2×2+2×0.5×2()

    (2)(2×0.5+3×0.5)×2+5×2()

    (3)3×2×2+3×0.5()

    (4)(3×2+3×0.5)×2()

    (5)(2+0.5)×2×3()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同学们真不错,不仅能自己准确找到求哪些面的面积,还会对同学的错误进行判断说理,那你能够用你地本领解决下面地问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要给美术室重新装修,美术室长8米,宽6米,高4米。

    1.工人叔叔给美术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4块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地砖?

    3.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至少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独立完成→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准确地运用方法列式计算以外,还要考虑生活地实际情况,才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第33~34页例题1及P36,T1~3)

    教学目标:

    ① 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 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③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牙膏盒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的教具各一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剪刀一把。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教材第33~34页例题1。

    2、同伴合作,一个人准备纸盒正方体,一个人准备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长、宽和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3、把各自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是什么形状,并标好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面。

    4、思考:观察一下展开的形状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5、练习:

    观察下面纸箱

    二、展示汇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2、交流汇报。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观察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的形状。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预习的两个问题:

    A、观察一下展开的形状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B、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小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齐读概念后,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下面这个纸盒的表面积要怎么求呢?

    前后两个面:长0.7m宽0.4m,面积是0.7×0.4=0.28m

    左右两个面:长0.5m宽0.4m,面积是0.5×0.4=0.2m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0.5×2+0.7×0.4×2+0.5×0.4×2

    =0.35×2+0.28×2+0.2×2

    =0.7+0.56+0.4

    =1.66m

    或者:

    (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 m 答:至少要用1.66 m 硬纸板。

    (2)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2、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3、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P34“做一做。”学生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没有底面”是什么意思?讲评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0.75×0.5”没有乘以2?

    五、检测、反馈:

    (一)完成P36练习六T1~3。

    2、选择: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 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3、给一个长和宽都是 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学生讨论)

    A、(1×1+1×3+1×3)×2

    B、1×1×2+1×3×4

    C、1×1×2+1×4×3

    讨论得出:底面周长×高=4个侧面的面积

    4、思考题:

    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另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29页到30页教学目标:

    1、探究、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多个)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下面各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里所含单位体积的多少。

    二、导入,确定学习目标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请学生猜猜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那么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顾“以旧学新”的几何问题研究方法

    以前我们在研究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数方格、割补法。看看这两种方法,哪种适合研究长方体体积。简单讨论后,确定用“数方块”的方法。

    2、教师PPT演示切割物体数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麻烦,有些物体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体的长、宽、高必须是整厘米的。

    3、质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出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用计算的方法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4、出示小组研究提示

    (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至少摆两种)

    (2)把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29页表格)

    (3)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5、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小组汇报数据,汇总到一起填入表格,观察表格,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6、即使练习:(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导用字母公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7、根据例1右边的正方体图形,让学生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四、练习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个要挖出多少方的土?(33页第8题)

    2、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3页第9题)

    3、一块长方体肥皂的尺寸如下图,它的体积是多少?要用硬纸板给它做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1页做一做第一题增加一个问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7】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抽纸,长方体通风管模型。学生自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呢?

    (正方体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师最后根据学生的口答小结。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前、后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左、右面的面积呢?

    学生口答,课件及时反馈。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底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依次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逐个提问。课件及时反馈。

    3、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第一个是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第二个是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第三个是正方体。

    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的基础练习。

    (1)出示一组物体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能计算这些物体的什么,实际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想好以后,与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计算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玻璃面积。

    先审题:要求玻璃面积,实际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

    再口答算式,并计算。

    (3)计算火柴盒内盒和外盒的面积。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火柴盒内盒面积(5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下面一个面的面积=6×1×2+4×1×2+6×4=44(平方分米)

    火柴盒外盒面积(4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6×1×2+4×1×2=20(平方分米)

    (4)选择题

    (1)1、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0、2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A、0、2×2、5×50

    B、0、2×0、2×2、5×50

    C、0、2×2、5×4×50

    还可以怎样计算?

    展示长方体通风管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

    还可以列式为:0、2×4×2、5×50

    (2)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在这个游泳池四壁及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平方米?()

    A、20×10+(20×2+10×2)×2

    B、20×10+20×2+10×2

    C、(20×10+20×2+10×2)×2

    (3)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在它的顶点处切下一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相比()。

    A、减少了

    B、不变

    C、增加了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A、6B、48C、24

    (5)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倍。

    A、3B、6C、9

    (6)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面的面积。

    A、1B、2C、3

    2、拓展练习。

    (1)学校大门前有6级台阶,每级台阶长6米,宽0、4米,高0、2米。6级台阶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给这些台阶上铺地砖,至少需要铺多少平方米地砖?

    (2)设计包装纸。

    a、把两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

    b、把四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省多少平方厘米?

    3、思考题。

    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书第18页)

    (1)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试着画一画。

    (2)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这个物体上添加同样大的正方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小区大门前有8级台阶,每级台阶长5米,宽0、4米,高0、2米。

    (1)8级台阶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给这些台阶上铺地砖,至少需要铺多少平方米地砖?

    2、一间教室长8米,宽70分米,高40分米,现在要粉刷顶面和四面墙壁,门窗和黑板面积一共是30平方米。

    (1)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需工料费1、5元,粉刷工料费共需多少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一般都是( ),相对的面的( )相等;

    (2)正方体有( )个面,它们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这是一个( ),它的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它的棱长之

    (4)这是一个( ),它的校长是( )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教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电脑动画软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教师: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2】

    本节课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材除了在编排上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加强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新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也为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极富探索精神。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一、目标与要求

    1.认知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二、程序与设计

    本课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和一份测试试卷贯穿课的始终。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新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乐意去复习、整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张暗藏玄机的试卷,其玄机之处就在于第一大题和第八大题。请认真读完试卷,然后在试卷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八、如果你已经读完以上题目,只需完成第一题即可。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有意思就笑在心里,等待2分钟的到来,好吗?)学生往往疏忽大意,没看完题就动笔做了,以致2分钟到了完不成任务。我安排此试卷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单元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将这单元知识很清楚、很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你们认为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及计量单位等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整理呈现。

    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最后,学生反思、交流。

    这时,教师可提问: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错误?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练习

    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分为判断、选择和计算三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实践练习,也就是课始测试卷中的第七题:“要计算一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根据这些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4.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课外延伸

    最后,我设置了这样—个情境:聘请学生当小设计师。

    牛奶厂想将20盒牛奶装在一个包装箱里,如果请你做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最节省材料?请大家课后自己动手设计,然后把设计方案汇报给老师。

    这样设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让数学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激励着学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直观图形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引导他们观察,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课件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这部分重点教学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充分或条理不太清晰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如把长方体剪开,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的特点;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纸上,通过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知道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关于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探讨棱的特征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棱时把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然后按顺序数。通过量每条棱的长度,发现规律: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课件的演示发现这四条棱是平行的。在与学生交流中通过观察、数一数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让学生结合课件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说出数的结果。

    探究出面、棱、顶点的特点之后,让学生看课件再简单回顾一下,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的总结。(课件出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观察、发现、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预设: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所以在此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数的时候不要随意翻转手中的学具。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和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让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学生实践后用课件演示,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结合课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这叫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书上立体图形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加以巩固。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实物与图形之间的相互成像是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结合立体图说明,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中棱叫做宽,和地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再量一量手中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不同的情况,说明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的说法可能不一样。这样做的意图是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有了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础,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用课件出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正方体,学生观察后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得出结论: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如魔方、积木等,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研究可以得到: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相等。

    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时需要对新课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出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归纳出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集合图。

    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判断。

    前3道小题为基本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4小题加深了难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可以在本上画一画,教师则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选择。

    让学生区分计算某一个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一条棱的长度。独立探讨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这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根据所求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新的信息。

    3、拓展题。

    变式拓展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的探讨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粗浅的理解和不成熟的设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思维的碰撞中方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对于长方体长和宽如何确定

    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如何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如何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X高X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X高X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X宽X2

    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如何列式了。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师或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时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长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颜色、长短的小棒。可这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暂时还未发到学生手中。这节课,我又只要学生准备了长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们带不同长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个别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观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框架也能得出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互相平等的4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但到后面巩固练习中要求棱长和时就又迷糊了。有的学生必须看实物或框架图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长、宽、高乘3还是乘4……

    实践证明:教师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体储备,进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

    3、对棱长和的教学思考

    在教学完长、宽、高的认识后,我顺势补充了长方体棱长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拼摆长方体框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推导出棱长和的计算公式;二是教材练习中对这部分有所涉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

    作业中相应习题建议调换一下顺序,先教学第7题,再讲第6题。因为第7题是要求长方体12条棱长之和,而第6题则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只求出其中8条棱长之和即可(少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4、知识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

    本课我既想让学生通过充分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又想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能仅凭立体图就正确回答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该如何列式,还想让他们掌握棱长和的简便求法。

    我将长方体的特征定为本课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在方法与策略上注意引导,学生学得较扎实。但到后面两部分时,明显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只能囫囵吞枣。总之,感觉一节课40分钟难以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时常无法在预订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再花课外时间来补充,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失败?你们认为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如果是,又该如何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呢?

    课件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如何写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如何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本课学习之前,孩子们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3,为了沟通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为以后学习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即底面积乘高。

    课始我引入了古代数学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引入: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已经明白了怎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让他们明白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肯定能学得更出色,从而激发孩子们学好数学知识的情感。

    接着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这四个问题为孩子们思考、交流并推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起了一个导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渗透了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也让孩子们感受我国数学的源远流长。

    在第三个问题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古代数学家总结出来的底面积乘高进行对比,在交流对比中明白长乘宽或者棱长乘棱长其实就是底面积,之后,在调整中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次对比,使孩子们对原有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重组,使他们对柱体体积计算方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奠定了基础。

    10的认识课件通用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授课前提前预备好的,现在是备课的时间。教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撰写教案课件呢?阅读“10的认识课件”或许能够给您带来灵感,相信您能够在其中找到所需的内容!

    10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

    比号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 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 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 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

    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

    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

    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27/19

    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

    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9比27

    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

    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

    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

    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

    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

    各部分的名称

    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 5/90。5:2。52/9:1/3

    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21:18

    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练习十二第1题。

    3、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

    高的比是1:173。小强说的对吗?

    4、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你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0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数数的愿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1)每个小朋友都有生日,谁来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又是几月几日呢?

    谈话: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全国各地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张灯结彩,广场放满了鲜花,各地举国欢度国庆的情景)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也载歌载舞庆祝国庆。(课件显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二、讲授新知,感知数10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提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许多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在跳舞)

    追问:究竟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呢?

    先让学生看图轻声数一数,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大声数一数。

    小结:同学们数得对!有10个小朋友在跳舞。

    2、实物操作——动手摆一摆。

    谈话:如果按照图上的人数摆小圆片,一个小朋友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跳舞的小朋友呢?

    操作:同桌合作共同摆小圆片。(学生动手摆小圆片)

    提问: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数一数你们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小结:对!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桌上摆了10个小圆片。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教师选择并加以推荐。如:

    (1)我们两只手有10个指头。

    (2)我们小组有10个小朋友。

    (3)9月10日是教师节。

    (4)早操排队时,我站在第10个。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谈话: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靠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开。(学生临摹写数)

    5、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那么图画上的10个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采听一听、唱一唱。(放歌曲《娃哈哈》)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读出直尺上的数,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小组活动,读给同伴听)

    (2)同桌游戏:一人顺着读直尺上的数,另一人倒着读这些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拿出小棒,先数出10根放在桌上,然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而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动态显示樱桃图)

    (1)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颗樱桃。学生可能会1颗1颗地数,也可能2颗2颗地数。

    (2)要求同桌互相2颗2颗地数,在书上填数。

    (3)伸出自己的左手,数数有几个手指;数数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在书上填数。

    (4)说明:数数时,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数一数,再填空。

    (3)指导学生用“第几只”回答问题。

    (4)分别指出10只小鸭和从左边数起的第10只小鸭。

    6、互动游戏。

    (1)准备:把0~10各数写在小卡片上(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且做一些用于抽签的纸条,把问题写在上面。

    (2)游戏开始,指定一个学生抽出一张纸条,并大声读出问题。凡是手中有符合问题答案的卡片的学生,立即站起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抽签的纸条上写以下问题:(1)比5大的数。(2)比8小的数。(3)6和8中间的数。

    四、总结评价,完成作业(略)

    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学生在欢度国庆歌舞表演的情境中,通过参与看图数一数、动手摆一摆、看数说一说、照着写一写等学习活动,经历了初步感知物操作——实际应用——临摹写数等认识数10的过程。教学设计注意突出10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帮助学生理解10的含义,初步形成10的概念。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既渗透10可作为计数单位,又突出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计数,建立按群计数的观念;通过读数和写数,引导学生掌握0—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10的认识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在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位我们带来了一个节目。《数鸭子》音乐响起,10个小朋友正欢快的在台前跳舞。今天,我不是叫你们数鸭子,我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由几个小朋友在跳舞。

    三、学过程:

    1、出示挂图,数出10个小朋友。

    2、实物操作。(用圆形代替小朋友)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字是10

    4、拓展应用,你能用10说句话吗?小组内说一说。

    5、写10比赛。

    6、总结。

    四、巩固深化:①想一想做一做:第1题。认数,数数。

    ②游戏2-4题。

    五、总结谈话:在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想的?

    教后记:1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少,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2书写也写的比较好。

    10的认识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感知10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一比1米多长。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

    二、新授:

    1.感受10米有多长。

    (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2)感知10米有多长。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

    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

    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测量操场的周长。

    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四、做一做:

    课本62页的做一做。

    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五、作业:

    课本第62页的第3题。

    10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一65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这些可爱的数字娃娃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

    (电脑播放数字娃娃故事: 在数学王国的数字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

    师:10是不是比9大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64页,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画有什么 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最好能按一定的顺序,这样不容易重复或遗漏.

    生:图上有9个小朋友,1个老师,一共是10个人.

    师:大家一起来数数.有几个小朋友,几个老师,一共有几个人.

    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10的认识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数字6,知道它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2、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巩固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投影仪一台,动物园幻灯片若干张,录音机一台,音乐磁带一盒,数字卡片若干张。

    学具:第一组,印有数字的作业纸人手一份(见图一),油画棒若干盒;第二组,数字纸卡(见图二)人手一份,实物印章每人一个;第三组,实物图片(见图三)人手一份,油画棒若干盒,数字卡片若干张。有点卡标记的信箱三个,贴有不同数字的信封人手一个,1~6小数卡人手1份,小玩具若干。

    2、环境布置幼儿坐在地毯上成半圆形,每人面前放一个小盘子(盘内1~6个小数卡若干,玩具若干),幼儿后面搭建数的王国,用大型积木搭三个门洞,分别标有数字l、2、3。

    【活动过程】

    一、集体尝试活动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一封信)师:今天啊,老师收到了一封数字王国的国王写给我们中(1)班小朋友的信。(教师读信)师:我们一起开汽车去动物园,好不好?(音乐声,幼儿做开汽车的动作)出示幻灯片(一),到达动物园。

    尝试一分别出示幻灯片(二)、(三),请幼儿目测动物数量,巩固对数字4、5的认识。

    请小朋友从小盘内试着取出相应的数字。

    尝试二出示幻灯片(四),请幼儿目测动物数量,认识数字6。

    师:它们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6)6像什么呢?请小朋友从盘中找出数字6,集体认读数字6。

    请幼儿讨论讲述6还可以表示什么?

    尝试三游戏看数取物。

    师:现在我们到数字王国去玩好不好?

    二、小组活动介绍每组的游戏内容及规则:

    师:小朋友看,数字王国有三个进口,分别为1号门、2号门、3号门。每个门内都有一组游戏。

    请幼儿自由选择一组游戏,随欢快的音乐声进入作业区。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述,检查操作过程及结果。

    三、活动评价(师生互评)

    1、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卡片,集体进行评价,表扬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

    2、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3、以寄信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想不想和数字娃娃交朋友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信封,请你们把自己做的寄给它们好不好?

    幼儿粘贴,教师讲解寄法:请小朋友先试着在信箱上找到信封上数的好朋友,再把

    幼儿逐一寄信,走出教室,结束活动。

    10的认识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相邻数。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相邻数的含义,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方法:

    情景学习法、游戏法、操作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套、学具袋、羊羊数字头饰、灰太狼头饰。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随音乐进入教室

    1、律动:一到十的手指操。

    2、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数字王国里,和数字宝宝交朋友好吗?

    二、谈话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邻居吗?你旁边和你挨住坐的两个朋友是你的邻居,请小朋友们说你旁边的邻居是谁好吗?(指名说)小朋友们有邻居,数字宝宝也有邻居呢!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急着要和我们见面了,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出示数字卡片1——10)。

    2、教师打乱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小朋友认读。

    3、请小朋友给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

    三、初步认识相邻数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给数字宝宝找邻居吧!

    (1)我们来看看数字宝宝2的邻居是谁呀?2的前面是几?(是1),2的后面呢?

    (2)数字宝宝5也想找邻居了,小朋友们快帮帮他吧!

    (3)出示卡片9让幼儿给9找邻居。

    2、小结:刚才小朋友给数字宝宝们找到了邻居,我们的宝宝们真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数,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小朋友们可要记清楚了。

    3、师:数字宝宝很高兴,他想考考我们大家,我们来看一看他给我们出了什么题?(课件出示说一说练习,指导幼儿完成)

    4、课件出示写有门牌号的房子,请幼儿说说邻居的门牌号是几?

    四、拓展活动,加深幼儿理解。

    1、游戏:找朋友

    将幼儿每十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1―10的数字头饰看好戴在头上。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2和4找出来并按顺序站成一排,告诉大家,数字3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游戏前,教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一遍,然后游戏继续。

    2、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请10名幼儿扮演羊羊,给他们戴上写有编号的羊羊头饰,并请幼儿记住编号。教师扮演灰太狼。播放音乐《我只是一只羊》,音乐响起羊羊们在欢快的玩耍。音乐一停灰太狼就抓住一只羊羊。并告诉其他的羊羊,要想救走这只羊羊就要他的邻居来才行。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0的认识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相邻数。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相邻数的含义,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方法:

    情景学习法、游戏法、操作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套、学具袋、羊羊数字头饰、灰太狼头饰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随音乐进入教室

    1、律动:一到十的手指操

    2、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数字王国里,和数字宝宝交朋友好吗?(生:好!!!)

    二、谈话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邻居吗?你旁边和你挨住坐的两个朋友是你的邻居,请小朋友们说你旁边的邻居是谁好吗?(指名说)小朋友们有邻居,数字宝宝也有邻居呢!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急着要和我们见面了,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出示数字卡片1——10)。

    2、教师打乱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小朋友认读。

    3、请小朋友给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课件出示)

    三、初步认识相邻数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给数字宝宝找邻居吧!

    (1)我们来看看数字宝宝2的邻居是谁呀?2的前面是几?(是1),2的后面呢?(是3)(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

    (2)数字宝宝5也想找邻居了,小朋友们快帮帮他吧!(把5贴在黑板上,让幼儿给5找邻居)

    (3)出示卡片9让幼儿给9找邻居。

    2、小结:刚才小朋友给数字宝宝们找到了邻居,我们的宝宝们真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数,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小朋友们可要记清楚了。

    3、师:数字宝宝很高兴,他想考考我们大家,我们来看一看他给我们出了什么题?(课件出示说一说练习,指导幼儿完成)

    4、课件出示写有门牌号的房子,请幼儿说说邻居的门牌号是几?

    四、拓展活动,加深幼儿理解

    1、游戏:找朋友

    将幼儿每十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1―10的数字头饰看好戴在头上。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2和4找出来并按顺序站成一排,告诉大家,数字3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游戏前,教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一遍,然后游戏继续。

    (这个游戏让幼儿说出2―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关系)

    2、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请10名幼儿扮演羊羊,给他们戴上写有编号的羊羊头饰,并请幼儿记住编号。教师扮演灰太狼。播放音乐《我只是一只羊》,音乐响起羊羊们在欢快的玩耍。音乐一停灰太狼就抓住一只羊羊。并告诉其他的羊羊,要想救走这只羊羊就要他的邻居来才行。(游戏数遍)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教学反思:

    1、活动是授课的第一课时。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帮助小动物的房子编门牌号来引出课题,让小朋友来为小朋友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两个邻居。

    2、在学习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当中。并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3、在活动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为数宝宝找邻居的这一过程,我是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转换,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相邻”的关系。

    4、最后运用人手一套的数宝宝操作,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目标。

    10的认识课件 篇9

    一、教学设计思路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0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此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是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和外来工的家庭,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虽然上过学前教育,但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0——9的各种动物的头饰;小棒。

    六、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99○10

    10101010

    /\/\/\/\

    9l827364

    10

    /\

    55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师:10和以前学的0---9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利用数数的经验来上台现场数数,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争先恐后。这时师适当点拔:“谁能有不同的数数方法?”请生数出图上的小朋友、老师、鸽子的

    个数。并告诉学生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数字10表示。

    2、师手拿一捆小棒,师摆一根生跟着数。老师共有多少根小棒?师把这10

    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十。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师让生找一找,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0表示。(10个手指

    10个脚趾)

    4、用10说一句话(同桌互说,再汇报)。

    5、教学数序

    (1)“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到数字队里去,它来到数字队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大的`顺序排好队了,(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2)请计数器来帮忙。师先拔8颗,再添一颗是几颗?(使生能直观感觉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一颗是几颗?10颗再去掉一颗是几颗?(使生感觉到10

    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回到尺子图,让生猜猜9的后面是几?

    (3)请生分别按从小—〉大、从大—〉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生齐读式子。

    7、教学10的组成。

    在这里师创设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创设故事情景:1号娃娃去旅游,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它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1号娃娃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请你拿出10个你喜欢的学具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并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书上65页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101010

    /\/\/\/\

    9l827364

    10

    /\

    55

    为了巩固10的组成师适当穿插了“儿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8、写10比赛

    师设计写10的比赛。师先让学生观察10的写法,师在小方格里范写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板演,学生在比赛中明白了10的书写方法,提高了写字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做书本练习九第1、2、3小题,第2题是火箭发射前倒数时数数的情景。

    最后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动物头饰说:“我是0,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我是你的也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就是小朋友的好朋友!”让学生带上可爱的头饰找朋友,学生的兴趣高昂,课堂教学也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总结评价:

    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让小朋友说一说这节课你们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谁表现的最棒?

    八、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并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主题图内容的课件,提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这样,既比以往的用语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凸现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0—9各种动物的头饰,开展游戏学习,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提供了平台。

    九、教学设计后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问题,并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景,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10的认识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数位顺序表,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4、通过情景,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三、教学难点:

    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设备、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些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大数读写的复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徐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数,我们就抽出关于大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大数的认识》里的哪些知识?

    预设: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

    (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2)我们研究这些内容都要用一个表格,它叫做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好吗?

    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卡片仔细看一看,我们数位顺序表分三部分,首先请这三位同学到前面来。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给其他卡片找到它们的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说一说我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如:我贴的是数位万,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几万;我贴的是计数单位万,上面的数表示几个万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这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又把拼图游戏融入其中,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充分激起学生兴趣。

    2.大数读、写复习

    下面我们将刚才这些数写到数位顺序表里读一读和写一写吧!

    (1)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来。

    2000 0000读作:

    2342 0000读作:

    (2)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写出来。

    二千三百四十二万一千零五,写作:

    二千九百二十六万六千二百零一,写作:

    思考与总结;请你说一说怎样读一个数?怎样写一个数?读数和写数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思考:脱离数位顺序表,你会读数和写数吗?(引导学生复习给数分级的方法)

    设计意图:主要是复习大数的读写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给大数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学到不仅读数要分级,写数也要分级。

    3.大小比较:

    看到咸阳机场每年给这么多人提供服务,老师想起了老师所在的城市延安的二十里铺机场。这里也有一组数据提供:2014年延安旅客吞吐量185000万人次。

    你能比较一下咸阳机场和延安机场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的大小吗?咸阳机场2013年和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那个大呢?自己试一试吧!

    比较:29266201和185000

    23421005和29260251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延安和咸阳机场的吞吐量比较,让学生复习大叔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大数改写与近似数

    你能把咸阳机场2012年到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吗?

    改写:2000 0000改写:

    2342 0000改写:

    23421005改写:

    29260251改写:

    改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后两个改写之后与原数可以用等号连接吗?它是什么数?这些数据里哪些数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大数改写的方法,并提醒一下你的伙伴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依然通过飞机场的情景数据进行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近似数。

    5.构建网络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的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在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知识)同学们一起想一想。

    预设: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自然数、计算工具...

    (老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这么多的知识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它们之间肯定存在联系,(板书:联系。)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好不好?

    预设:古人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产生了数,这些数就是?(生: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生:“0”。)所以最小的自然数是几?(生:“0”)随着物体个数的增加,对应的自然数也越来越大,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生:没有。)二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又认识了大数,即万以上的数。无论数大还是小,读写的顺序都是?(生: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大小都要先看位数多少,如果位数相同,从?(生:最高位比起...)同学们,万以上的大数,位数比较多,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个数进行?(生:改写。)如果你在数的读写、比较大小、改写过程中还存在小困难,不要紧,你可以继续使用数位顺序表这个法宝。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中整理了哪三大部分内容?(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样,我们把这些知识在找联系的过程中,整理成了一个网络,(板书: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之外,认识计算工具、体会一亿有多大等这些知识,使我们对数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

    设计意图:进行单元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1.火眼金睛

    (1)读11011000时一个0也不读。()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四个计数单位。()

    (3)在数字3和4之间填上7个0就组成了三亿零四。()

    (4)一个数四舍后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54000。()

    2.猜商品价格

    小明同学家买楼房了,楼房的价格是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是1,它的万位是2,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它的千位上比百位上少2,其他各位都是0.

    学生介绍方法,强调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3.超级小英雄闯关

    用5、3、9、6和4个0按要求写数

    (1)、最接近10亿的数

    (2)、最接近9亿的数

    (3)一个0也不读的最大的数

    (4)四个0都读的最小数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巩固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的知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归纳整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自己学着用大括号,箭头或者是树状图等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整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不错,让我感受到了咱们咸阳子校小朋友们的热情!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设计

    每位同学完成一张单元知识体系整理的数学小报。

    七、板书设计

    10的认识课件 篇11

    教学分析:

    (一)分析性智力

    1、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如何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写10的方法,掌握10的组成

    3、知道如何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

    (二)创造性智力能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性智力

    1、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会读写10

    4、能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5、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鈥?0鈥?/p>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1、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