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7-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教学氛围,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信息!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

    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学生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因为学生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肯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学生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于课件出现了问题,黄老师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后,造成了时间紧张,才减少了练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

    【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应用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体验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单位转化来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在第2页,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为铺垫,也有了较好的数感,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学生要抽象的用两次转化的思想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所以不要求他们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学会简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获得运用已学的知识解 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预计1-2分钟)

    1.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元钱” 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预计23-25分钟)

    (一)探究算理 1.估算范围

    (1)估一估:3.5×3大约是多少?

    (2)算一算: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3.5×3≈3×3=9 比9多

    估算2: 3.5×3≈4×3=12 比12少

    估得3.5×3的积的范围大致在9和12之间

    2.感知算理

    (1)算一算:要想知道3.5×3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2)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个3.5就表示3个3.5的和,这就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运算。

    把小数拆分成整数 把3.5变成3元5角,先3元乘3,再5角乘3,最后把它加起来 。

    利用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即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

    引导:第三种方法中把小数转化成整数,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小结:3.5转化成35,也就是小数点向又移动了一位,即扩大到原来的10倍,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结果就是10.5

    3.明确算理

    (1)想一想:现在老师手上只有一根4.6米长的线,老师放风筝需要5段这样长的线,你知道老师需要线的长度是多少米吗?先自己独立思考,如果无从下手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要准备题,,如果还是有困难,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

    (2)算一算: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引导:你是怎么想的呢?

    (3)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预设:

    4.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X5X5缩小到原来的1/10 2 3 0 引导:横式上的积为什么是23呢?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二)概括算法

    (1)观察:观察上面竖式,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小数乘整数应怎么计算?

    (3)说一说:请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计算方法。

    小结: 1.看:把小数乘整数看做整数乘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2.数:数因数有几位小数

    3.点: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把“0”去掉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预计13-15分钟)

    (一)基本技能练习

    1.计算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用竖式计算

    12.4×7 12.04×5 12.25×8 10.25×8 3.森林医生

    1.7处方 1.6 处方 × 5 × 5 8.5 8.0 (二)计算方法应用

    (1)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宽扩大到原来的1.6倍,则菜地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米? 12米

    (2)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的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

    (三)思维发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预计3-4分钟)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下面各题

    2 .60.4 70.9 5 10.4

    X 5X 1 5X4 X 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xx。

    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请学生剪下附页3中图1的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预设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

    (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预设生:我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

    师:剩下的这部分相当于纸条的几分之几呢?

    预设生: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明确整体“1”可以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

    1.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只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2.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3.完成课堂活动卡,把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性的同时,形成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指名回答各自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组合而成的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讲解: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估计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题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图形?(组合图形)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1)学生估计至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2)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

    预设

    生1:把客厅看成长方形,6×7=42,客厅的面积不到42m2。

    生2:把客厅看成边长是6m的正方形,估计其面积是36m2。

    2.实现转化,明确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质疑: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估计策略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规则图形,再计算其面积)

    (2)动手实践,探究转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①小组合作探究,将探究的结果填在课堂活动卡上。

    ②各组组长汇报本组的转化方法和转化结果,教师进行汇总。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分别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呢?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3)观察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师:在这些转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比较简单、容易计算呢?

    预设

    生:在这些方法中,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比较简单,容易计算。

    师:在进行图形转化时,我们的要求是简单、易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照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教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教学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而妥善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引导发现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具体,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具体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学生印象,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提问: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习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1、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判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或S=ah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所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发现学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