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一的课件(实用10篇)
  • 高一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05

    高一的课件(实用10篇)。

    每一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会准备好他们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所以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工作绝不是随意草率的。教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这篇题为“高一的课件”的文章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认真研究,值得向大家推荐,不妨参考一下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

    高一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高一的课件【篇2】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高一的课件【篇3】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高一的课件【篇4】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用录像图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的做一些拓展和补充,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能力性目标:(1)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3.情感性目标:(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为: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高一的课件【篇5】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高一的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结构式、电子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受热分解。将《甲烷》这一节内容放在教材的必修2,是考虑到学生在高一化学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价、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的紧密,对无机化学部分学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学习化学的新的开始,只要鼓励学生努力就可以学好,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甲烷物理性质;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等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重点甲烷分子结构;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机理

    四、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老师的教导下,结合具体形象的甲烷的结构式的模型、有关甲烷的反应机理的视频,再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学习,可以对甲烷有比较好的掌握。

    2、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起到带领、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之后对他们讲解甲烷的结构,性质,并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视频等形象而生动的方法让他们掌握甲烷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法分析

    主题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

    六、教学程序

    1、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2: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再从甲烷的分子式出发,讲解甲烷的密度与溶解性。

    解决问题,给出答案:无色无味,密度0。717g/L,不溶于水,不容易强酸与强碱。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同时将理论化学与生活化_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主题引入:给学生们一段有关天然气的课外趣味阅读,由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点引出有机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甲烷。

    提出问题: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

    引导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定点的正四面体。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主题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可以使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引入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问题:借助甲烷的分子结构式模型,从甲烷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手动拆解模型来解释甲烷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并且观看甲烷分子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的掌握。

    引出答案:与学生再一次一起观看甲烷的氧化反应与取代反应的视频,同时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产物等内容。

    作用: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模型与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还加深学生对甲烷的结构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的掌握,同时还可减轻死记硬背甲烷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枯涩。

    归纳与总结

    依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学习了:

    a、甲烷的分子式CH4,结构式与电子式

    b、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溶于强酸强碱的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c、甲烷的氧化反应:CH4+O2→CO2+2H2O

    高一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使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五、说教法

    采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

    六、说学法

    注重指导学生勤于思考、表达完整、学会交流、善于总结、学会比较记忆等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多媒体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提问③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认为不是,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示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讲授

    通过引导同学分析①②③三个化学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讲述: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巩固与提高

    从以下两个题目来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

    C. 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D.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氧化产物

    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小结作业

    1. 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2.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5.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

    八、说板书

    板书采用提纲式,清楚明了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

    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

    三、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高一的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高一的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

    内内内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高一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 、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高一的课件(实用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