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平均数的课件精华
  • 平均数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8

    平均数的课件精华。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的课件精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的课件(篇1)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均数的课件(篇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平均数的课件(篇4)

    1、体会、感悟 “平均数”的意义。

    2、感受“平均数”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平均数”的作用。

    3、会求“平均数”,并能解决相应的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多策略的解决问题。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开展活动,产生需求

    1、钓鱼比赛:

    游戏:现场进行钓鱼比赛。

    2、填统计表:

    第 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20xx年×月×日

    同学①②③④⑤合计

    钓鱼条数

    将各组钓鱼情况填入统计表。

    3、随机抽取数据,进行比较,引出平均数:

    比较①:我们先比较这两个组。(人数相同,钓鱼条数不同)

    哪个组的钓鱼的水平高?为什么?学生讨论。(比钓鱼总数即可)

    比较②:人数不同的两个组进行比较。

    哪个组的钓鱼水平高?为什么?学生讨论。(有必要认识平均数)

    4、了解学生情况: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探索,初建概念,探究方法

    1、抛出问题,小组探讨:(任选一组能整除的数据)

    例如:第×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同学①②③④合计

    钓鱼条数235512

    这个组平均每人钓几条鱼呢?

    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信息:(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方法不分先后,还可有其他方法)

    方法a —— 移多补少: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方法b —— 求和均分:例如:(2+ 3+ 5 + 2)÷ 4 = 3

    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

    两种方法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 (每人钓的鱼同样多了)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研究出了这个组平均每人钓3条鱼。

    这个3就是2、3、 5、 2的平均数。

    3、解决问题:

    ① 确定另一组钓鱼水平。(任选一组不能整除的数据)

    例如:第×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同学①②③④⑤合计

    钓鱼条数2234314

    a、这个组钓鱼的平均数是几呢?

    有的同学用摆一摆方法,得不到平均数。

    有的同学们为什么不用移的方法解决呢?

    列式:(2+ 2+ 3 + 4+ 3)÷5 = 2.8 为什么要除以5?

    b、这组每个人实际是钓2.8条鱼吗?

    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c、2.8条在统计图上怎样表示?

    小结:2.8不是每个人实际钓鱼的数。它表示的是这个组钓鱼的一般水平。

    ②小结计算方法: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的?

    ③各组钓鱼情况:

    你们每个组钓鱼的平均数是多少呢?算一算。

    ④评价:各组报本组钓鱼的平均数。

    ×组钓鱼水平最高。

    (三)初步应用平均数,理解、内化概念。

    1、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小强就特别喜欢打靶,他去打了两次。哪次打得好?为什么?

    小强打靶成绩统计表(第一次)小强打靶成绩统计表 (第二次)

    第几枪1234第几枪12345

    打中分数98910打中分数771079

    平均数有什么用?

    2、用身边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怎么计算咱们四(1)班的平均身高?

    咱们班的平均身高约为148厘米。148厘米是你的身高吗?(指某一个同学)你的身高比平均数怎么样?

    这个148厘米表示什么?(同学身高的一般情况)

    四(2)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厘米。请问四(2)班任诚同学的身高一定就比咱们班某个同学矮吗?为什么?

    3、估算,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①提供素材:(放电视录像:欢乐总动员歌手比赛)

    你能很快估计出这位歌手的最后得分吗?

    (欢乐总动员评委评分为:96、95、93、94、95、95、96、93、93 )

    ②全班交流估的分数。

    ③你是怎样估的?

    ④为什么不估96分?93分?

    ⑤验证歌手得分。

    a学生计算。b放录象验证歌手得分。

    ⑥讨论:你认为这种评分方法是否公平、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

    如果去掉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怎样算平均分?

    (四)总结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哪儿还能用到平均数呢?举例说一说

    平均数的课件(篇5)

    预设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

    2、 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择优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作业纸。

    教学板块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景一日游。

    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

    3. 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买票?二. 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1. 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

    让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加旅游的人数有关。

    教学板块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首先,你要明白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团体购票与个人购票)3.怎样计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4.如果按甲方案购票,下列各种组队情况平均每人多少元?请大家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一。

    5.怎样比较两种方案?6.什么情况下按甲方案买票省钱?(小孩人数多,成人人数少)什么情况下按乙方案买票省钱?(成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7.除甲乙两种方案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吗?三. 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完成练习纸作业。

    四.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2. 根据给出的优惠措施,买票时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哪些因素?(总人数及团体的构成)3.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体会?小组合作,分开计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集中在一起,交换检查,观察对比,想想各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案省钱。

    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平均数的课件(篇6)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的课件(篇7)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易考点:

    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1、今早听到一报道:说某市统计三年级女生身高普遍高于男生:我也想测测咱们班学生身高情况:请出我们班最高的3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测量他们的身高。如何确定男生高还是女生高呢?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平均数的课件(篇8)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的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进行夹糖比赛的激烈场面,男生队和女生队比夹糖的总数,有的同学说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在了解学习内容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平均数?

    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探究和计算,得出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数,进而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同时,探索出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方便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意义之后,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回顾

    回顾整理一节课知识,充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述后将知识梳理好,统一展示。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平均数的课件(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方法,提高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通过创设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移多补少、先和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前面的导入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正好是个练习巩固的过程。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和人数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

    1、人数相同。先出示一个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引导学生可以用比总数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数的方法,为下个一个环节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个过程,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为下个环节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同时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

    2、人数不同

    在此基础上,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拓展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觉得数学充满趣味性,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活动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课堂小结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发散到聚合,知识点由点穿成线,由线织成网。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互动交流,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华和提升,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便于学生纪录和思考,我本节课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单明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设计,由于时间短暂,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我将根据课堂实际地生成,适时调控。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平均数的课件(篇11)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平均数的课件精华】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