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含义课件(优选11篇)
  • 含义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5

    含义课件(优选11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含义课件(优选11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含义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这节是分数的意义的练习课。通过练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分数意义的练习

    1、对于分数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自由交流,达到对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以及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等上课时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再现的目的)

    2、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第72页练习九第1题。(做后同桌互查)

    3、依次出示课本第73页第2题。

    (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想的?平均分成几份?你是怎样知道的?男生人数占其中的几份?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再按照(投影片出示)表示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男生人数占了其中的()份的句式完整地说一遍。(要求小组每个同学都能说一遍)

    (2)上半月完成了全月生产计划的5/9。

    (小组交流)按上面方法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义。

    (全班交流)从上面的两句中,你还能想到些什么?(能用线段图把你想到的验证一下吗?)生口答后小黑板出示(图略)

    (3)同时出示:一瓶食油吃去全部的3/10。

    一本书,还有1/4没有看。

    (同桌互说)看到这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用上面的句式完整地说一说。

    (4)对比辨析:说说3/5,3/5千克的意义。

    三、分数单位的练习

    1、(小卡片出示)口答:

    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15是由()个1/15组成的;9个1/17是();6个1/()是

    教学过程

    备注

    是6/13。

    2、学生独立练习:课本第73页第3-4题。(做后同桌互相批改订正)

    四、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练习

    课本第74页第5题。(口答完成)

    全班讨论:把什么(谁)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

    5(1)在加一问:8小时呢?为什么?

    5(2)讨论:其余的种萝卜中的其余是什么意思?

    5(3)若改为全班60人平均分成6个组,问题不变,又该如何答?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学生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

    加强训练,认识单位1,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本课练习,学生对于单位1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含义课件 篇2

    活动目标1.观察由长条变圆圈、由小气球变大气球的过程,感知圆及大小的含义。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彩色塑料打包带一根。

    活动过程:

    1.教师故作神秘地:我有一根细细长长的东西,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包装带:别看它细细长长、简简单单的样子,它的本领可不小,它会变戏法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它要开始变了。

    3.教师把打包带接成一个小圆圈,一、二、三!睁开眼睛看一看,它变成什么?气球太小了,我们一起来打气,好吗?

    4.教师让气球一点点变大,带幼儿边做打气动作、边说:气气气,变大喽!气气气,变大喽!

    5.当气球不能变大时,教师放开打包带的一端让它弹起,并说:啪气球破掉了!

    6.同上形式,反复游戏。

    提示与建议:科学角投放打包带,供幼儿玩。

    含义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⒊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1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2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4=2表示什么?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⑴填空:244=6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3126=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62=3122=6124=3204=5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⒊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82=105=123=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⑵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4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⒋游戏。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含义课件 篇4

    教学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含义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观察由“长条”变“圆圈”、由“小气球”变“大气球”的过程,感知圆及大小的含义。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彩色塑料打包带一根。

    教学过程:

    1.教师故作神秘地:“我有一根细细长长的东西,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包装带:别看它细细长长、简简单单的样子,它的本领可不小,它会变戏法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它要开始变了。

    3.教师把打包带接成一个小圆圈,一、二、三!睁开眼睛看一看,它变成什么?气球太小了,我们一起来打气,好吗?

    4.教师让“气球”一点点变大,带幼儿边做打气动作、边说:“气气气,变大喽!气气气,变大喽!……”

    5.当“气球”不能变大时,教师放开打包带的一端让它弹起,并说:“啪——气球破掉了!”

    6.同上形式,反复游戏。

    提示与建议:科学角投放打包带,供幼儿玩。

    含义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具体生活事例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建议:

    1.主题图该用但不是唯一方式

    主题图的运用确实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它能把3个例题连成一个完整的情景,可能有更多的教学。但是,学生有个特色就是他始终认为书上的情景用一次是新鲜,用多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陈词滥调,是练习的工具,不具有现实性。这样说,不是贬低主题图的价值,只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习惯说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更适合的情景。如:有些学生搬迁,需要增置课桌椅;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制定校服等。或许学生对计算关乎自己价钱的兴趣远比计算植树人数来得感兴趣。

    2.重视意义出发引推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注意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a+b)c=ac+bc和a(b+c)=ab+ac出全,才是完整的乘法分配律。

    3.练习后应对乘法三定律进行区别

    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这三道题都是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错例,目的是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练习六的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3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创设情景,引出两种算法教学片段:

    同学们我们学校马上就要搬到新学校了,新学校要换新的桌椅,同学们要换新的校服,还有新建的大操场,这节课我们一起算一算有关新学校的数学问题,好吗?

    (一)置办桌椅

    桌子:132元椅子:68元

    师:我们班的桌椅要用多少元?只列式不计算。

    生:(132+68)48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括号里求的是一套桌椅的价钱,乘以48得的是全班桌椅的总价。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算法么?

    生:13246+684613246得的是46张桌子的价钱,6846得的是46把椅子的价钱,桌子的价钱加上椅子的价钱就是全班的总价钱.

    师:同意吗?谁是用这种方法列式的?

    生:同意。

    师::谁用两种方法列式的?

    师:做题时想到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去做,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活.

    (二)制订校服:

    新订的学生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

    师:全班应付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再次列式,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求出48套的价钱,算式是括号59加41括号乘以48。

    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并故意地--)你列的算式里共有几个括号?

    生:这样说吧,59与41的和乘以48,得数是全班应付多少钱。我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48件上衣和48条裤子再算出48套服装的总价钱。算式是59乘以48的积加上41乘以48的积。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9+41)48;5948+4148]

    (三)计算操场,

    操场的长148米,宽52米,操场的周长多少米?

    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操场的周长,说明算式的意义。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148+52)21482+522

    含义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课后记:

    含义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1)、学生画图,比较

    (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

    (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册

    教后感:

    含义课件 篇9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集合、映射、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概念,认识和理解它们的有关性质和运算.具有一定的把函数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的给出,通过经历、体验和实践探索过程的展现,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过程的重要,并在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通过对本模块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初中函数的学习基础上,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感受,提高说理、批判和质疑精神,形成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本模块共三章: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本模块为了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先在第;概括地说,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问题1.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

    活动2【活动】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自己举的例子,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活动3【活动】提出问题

    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④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讨论结果:

    ①能。

    ②能。

    ③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④a是集合A的元素,b不是集合A的元素.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⑤能,是珠穆朗玛峰。

    ⑥不能。

    ⑦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的确定性。

    ⑧3个。

    ⑨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这就是集合的互异性。

    ⑩集合M和N相同.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可以发现: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活动4【讲授】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P3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快速写出常见数集的记号.

    活动: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指定学生展示结果.学生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后,教师强调:通常情况下,大写的英文字母N、Z、Q、R不能再表示其他的集合,这是专用集合表示符号,类似于110、119等专用电话号码一样.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这些常见的数集,要求熟练掌握。

    讨论结果: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N或N+: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

    Z: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Q: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R: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活动5【练习】教师举例帮助引导:

    例如,24的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把24的所有正约数写在大括号“{}”内,即写出为{1,2,3,4,6,8,12,24}的形式,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列举法.注意:大括号不能缺失;有些集合所含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100},自然数集N:{0,1,2,3,4,…,n,…};区分a与{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

    又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无数个,不适合用列举法表示.可以表示为{x∈R|x-3>2}或{x|x-3>2},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描述法。

    ③让学生思考总结已经学习了的集合表示法。

    讨论结果:

    ①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Q,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等等;

    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

    ③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

    应用示例

    思路1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1

    x图象上所有的点

    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集合元素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此类选择题要逐项判断.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在选项A、C、D中的元素符合集合的确定性;而选项B中,难题没有标准,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不能构成集合。

    活动6【作业】马上练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2.20xx浙江宁波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理1

    在数集{2x, x,2-x}中,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含义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猜猜中了解蓝狐狸长长名字的由来,感受故事的有趣。

    2、借助作品知道名字都有含义,并对名字的由来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课件、动物的名字符号卡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活动过程】

    一、由蓝狐狸引出故事

    1)师:瞧!这是谁?这只狐狸长得很特别哦!

    2)小结:长着一身蓝蓝的毛就是这只狐狸特别的地方,所以狐狸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蓝狐狸”。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1、教师讲故事——蓝狐狸遇见波波蛙和红叶鼠。

    1)教师边讲故事边在操作板上出现符号“波波+蓝狐狸”、“红叶+波波+蓝狐狸”。

    2)师:现在蓝狐狸的名字叫什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教师继续讲故事——蓝狐狸遇见绿草蛇。

    1)师:瞧,这次蓝狐狸来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谁?猜一猜,小蛇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幼儿回答,并听小蛇说话的录音)

    2)现在蓝狐狸的名字长了吗?

    3、幼儿为蓝狐狸添名字。

    1)师:蓝狐狸后来还碰到了许多动物,瞧!它先遇到了谁,再遇到谁,最后遇到谁?

    2)师:这些动物也都有好听的名字,我们来猜一猜。

    3)幼儿商量,帮蓝狐狸添名字。

    4、教师继续讲故事——结尾。幼儿帮蓝狐狸还名字。

    三、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评价:

    1、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情景性——始终在有趣而连贯的情景中穿行,使得活动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让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在自然的情景中学有所得。

    2、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来自于生活的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我的名字”基本生活元素运用到活动中去。

    评价

    1.活动能从幼儿喜欢的图书着手,选择的内容是每个幼儿都有经验的,能充分引起幼儿的共鸣。

    2.能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幼儿了解名字的由来,尤其是图文夹字,更是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3.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使得每个幼儿能大胆想象,敢于表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含义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观察由“长条”变“圆圈”、由“小”变“大”的过程,感知圆及大小的含义。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彩色塑料打包带一根。

    活动过程

    1、教师故作神秘地说:

    我有一根细细长长的东西,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包装带:

    别看它细细长长、简简单单的样子,它的本领可不小,它会变戏法呢!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它要开始变了。

    3、教师把打包带接成一个小圆圈,一、二、三!

    睁开眼睛看一看,它变成什么?

    气球太小了,我们一起来打气,好吗?

    4、教师让“气球”一点点变大,带幼儿边做打气动作、边说:

    气气气,变大喽!气气气,变大喽!……

    5、当“气球”不能变大时,教师放开打包带的一端让它弹起,并说:啪——气球破掉了!

    6、同上形式,反复游戏。

    【含义课件(优选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