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春》设计教案优选11篇
  • 《春》设计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4

    《春》设计教案优选11篇。

    小编发现《《春》设计教案》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春》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2、通过读文,让学生喜欢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词语。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琼斯太太那只淘气又可爱的猫——莫格。看!它给我们带来了这些词语呢。谁来读一读?

    2、师简单叙述上节课的内容。(莫格蹲在水边找鱼吃,身上被雨淋得透湿。等琼斯太太把它叫回来的时候,它一连打了九个喷嚏。琼斯太太赶紧用毛巾把莫格擦干,然后又给它为了点儿掺着酵母的牛奶,让莫格在火炉边坐着,自己带着雨伞买东西去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翻开书本94页,认真读课文4~5自然段,然后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

    二、童趣品文,体验童话。

    (一)教学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勾画下来。

    2、说一说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3、出示“酵母把莫格发起来了……”指名读。

    4、莫格怎么会越胀越大?

    5、酵母把莫格究竟发成了什么模样呢?

    指名读句子,读出莫格的变化。边读句子边比划。

    起初,它大得像一只绵羊。

    接着,它大得像一头驴子。

    后来,它大得像一匹拉车的`马。

    再后来,它大得像一头大河马。

    最后,它把琼斯太太厨房的墙壁给撑裂了。

    7、莫格怎么会把那么结实的墙壁给撑裂呢?

    8、观看莫格的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莫格的变化?请看大屏幕。

    9、看到这种情景,你想说什么?

    10、莫格的变化真是太有趣了!像变魔术似的,一点一点地变大,那怎么把这变化过程读出来呢?先自己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

    11、指名读以上一段话,读出莫格的变化过程。师:莫格的身体胀得越来越大了。板书:越来越大

    多有趣的变化呀!可我就是不大明白莫格变化的顺序,什么“起初……接着……后来……再后来……最后……”你们能帮我把它变大的顺序说一说吗?

    指名说变化的顺序。

    12、有了“起初、接着、后来、再后来、最后”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莫格的变化。

    让我们把这些词一起读一读。

    你们也能用“起初……接着……后来……再后来……最后……”说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吗?

    13、:莫格喝了掺着酵母的牛奶,趴在火炉边睡着了,身体悄悄地像面包似的发起来了,真是有趣极了!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个有趣的过程吧!

    14、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教学第五自然段。

    1、你们还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有趣呢?

    2、指名说。

    (1)只见整座房子膨胀起来,歪七扭八的。看图理解“歪七扭八”。

    “房子歪七扭八”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看。

    (2)厨房里伸出粗大的猫胡子,大门里伸出大尾巴,爪子和耳朵分别从卧室的两扇窗户中伸了出来。

    平时像头发丝般的猫胡子,现在有多粗?比划比划。

    大门里伸出的猫尾巴有多粗?

    那爪子和耳朵有多大呢?

    难怪现在连房子也被它给撑裂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这个莫格的变化也太不可思议了!让我惊讶不已!

    (3)琼斯太太回到家,不禁大叫起来:“天啦,我的房子怎么了?”

    当琼斯太太买东西回来,看到这个情景,会是什么表情?指名读上面的句子。

    琼斯太太的惊叫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莫格。莫格伸了个懒腰,多舒服呀!舒服的莫格可没想到,这个懒腰让整座房子都塌了。

    3、齐读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莫格的神奇变化。

    4、:真有趣!酵母让莫格神奇的变化,让琼斯太太的房子都装不下了。

    (三)教学第六自然段。

    1、这镇上的人们看到这幅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指名读句子。

    镇上的人看到这情景都非常震惊,担心它会没完没了地长,最后把整座小镇给撑破。

    3、人们有了这种想法,(师生合作)于是,可怜的莫格被赶出了城门。

    4、如果莫格就这样没完没了地长,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尽情想象,自由表达,教师肯定。

    5、会不会像你们说的那样,明天我们一起走进《面包房里的猫》(二)。

    6、现在,有谁来给我们讲今天学的这个故事。看谁能把莫格神奇的变化讲给我们听一听?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伞”、“歪”指名学生读。

    2、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伞”?

    3、谁有好方法记住“歪”。

    4、指导写“伞”

    5、学生自己描红。

    四、。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面包房里的猫》(一),感受到了淘气的莫格因为喝了掺有酵母的牛奶,在火炉边睡觉时被发起来了。变化真是神奇,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春》设计教案 篇2

    【创意说明】

    《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无比珍贵。既是书信,则关联着写信者、读信者双方,而读信者又不只是傅聪一人,还有其他众多人。众多人读《傅雷家书》,可能会读出众多的感悟,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也。因此,教学时宜采用发现法,即充分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其珍贵的价值,在发现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

    一、在搜集中发现并走近傅氏父子

    通过课外查找、搜集傅氏父子的资料及阅读《傅雷家书》,去发现、提取、整合最重要的信息准备在班上交流。

    信息要点:傅雷、傅聪生平及事迹;《傅雷家书》;阅读资料时生发的个人感悟等。

    二、在品读中发现并走进《傅雷家书两则》

    1、站在父亲的角度品读:

    ⑴ 默读:

    不出声,用心读,整体感悟父亲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读后用第一(二)封信针对儿子为开头进行归纳。

    归纳要点:第一封信针对儿子精神消沉想表达安慰、劝勉、鼓励之意;第二封信针对儿子演出取得成功想表达高兴、激励、劝勉之意。(大意对即可)

    ⑵ 朗读:

    读出声,用心品味父亲表达了什么。读后用第一(二)封信为开头,尽量用书上的词语、句子归纳。

    要点:

    ① 指导朗读:

    既是站在父亲的角度,则应仔细揣摩父亲的心情、情感、声音、语气及语态等。如第一封应读得语气轻柔与清脆,读出满腔慈爱与牵挂,读出满心阳光与爽性,读出诚挚的关爱与鼓励,读出理性的思考与人生的坚毅。而第二封则应读出收到儿子书信后的喜不自禁,得知儿子演出成功毫不矜持的激动和兴奋,对儿子面对成功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谦卑的欣慰,以及鼓励儿子要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追求艺术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② 指导表达:

    指导学生大胆提取、充分运用信中的雅词佳句进行准确的表达。

    2、站在儿子的角度品读:

    ⑴ 默读,整体感悟:

    读后用第一(二)封信让我读到了父亲或两封信让我读到了为开头归纳感受。

    感受要点:宽慰、慈爱、鼓励、博大、胸怀、骄傲、追求

    ⑵ 朗读,具体感悟:

    读后用从一(几)句,我读到了的句式谈感悟。

    ① 朗读指导:

    既是站在儿子的角度,则应细心揣摩儿子在收阅两封信时的不同情绪、不同心境下的语音、语调、语态等。如第一封信应读出在父亲的慈爱、劝慰和鼓励下重又感到自信、振作、愉快、充满信心的情绪;第二封信应读出父亲为儿子取得成功感到的激动和骄傲之情,读出父亲要求儿子在艺术人生之道上保持谦卑不断追求的殷殷期望之情。

    ② 感受示例:

    从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清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几句,一方面我读到了人生充满了起伏跌宕的曲折经历,对此应该尽量处之泰然,保持心态平衡;另一方面我读到了父亲书信语言表达的优美贴切,比喻的`形象生动,从中窥见了父亲作为一个翻译家其学识之渊博,语言功底之深厚。这启发了我,一定要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3、站在旁人的角度品读:

    ⑴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要点:

    ① 从父亲傅雷处读到了对儿子的慈爱、理解,对挫折所持的乐观、积极态度,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以及学识的渊博深广等;

    ② 父母应在儿子精神消沉时给予阳光与春风而不责备或埋怨;在儿子事业成功后应与之分享其快乐,同时给予劝勉和鼓励,使之取得更大的成功

    ⑵ 从为人子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要点:读到了理解、关爱、谦逊、追求;读到了应像傅聪一样为祖国为民族为事业不懈努力

    三、在积累中发现并感悟家书的语言魅力

    家书虽为书信,但语言优美,应让学生勾画、摘抄、积累。

    1、大量运用词语,使语言显得精致、文雅和富于内涵:

    如:大惊小怪、发泄、庸碌、廓然无累、惊心动魄、重蹈覆辙、感触万端、刻骨铭心、凭吊、涕泗横流、发扬光大、自知之明、孤军奋战、扶掖、气吞斗牛

    2、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使书信内蕴丰厚又透出强烈的文化和哲理气息,启人深思。

    如排比: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能里去发汇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一连串的反问构成排比,表达了父母的慈爱和理解。

    如比喻:如把感情上的创伤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像对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等,表达出对过去的事情要有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态。

    如引用:引用克利斯朵夫的经历,表明要冷静客观,吸取教训,引为借鉴;引用古诗词,既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信心,又鼓励儿子要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新中国的钟声。

    四、在仿写中发现并展示自己的语言天赋

    自主选择下面的一项小练习进行先书面后口头的训练,让学生挑战自我。

    1、选用信中五至十个词语,写一段话;

    2、自选一个句子或语段仿写。如句子一个人惟有──才不至于──或者世界上最──莫过于──更莫过于──;如语段音乐院长说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3、自选一句话或一个语段写一段感悟(200~300字左右)。

    五、在反思中发现并挖掘自己的内在需求

    通过《傅雷家书两则》的品读与仿写,学生反思自己收获了什么?

    反思角度提示:

    1、从对父母理解的角度去反思:如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父母之爱

    2、从追求理想思考人生的角度去反思:如应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并为自己的追求不懈地努力

    3、从读书方法的角度去反思:如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从名著名篇名言阅读的角度去反思:如应多读多积累多思考

    六、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并加深对父母的理解

    1、了解并掌握书信的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辞、结尾署名、日期。

    2、给父母写封信,倾诉自己的心曲:或烦恼或快乐或理想或追求

    【设计反思】

    从不同角度品读、感悟、发现《傅雷家书两则》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思考是该教学设计的重点,旨在引导学生读书品书悟书并积累书中的雅词佳句,模仿书信中的语言表达,从而提升其语言感悟、语言驾驭以及语文对人的熏陶感染能力。同时,此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意在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

    《春》设计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春》设计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春》设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师说 教案。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ou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读 书du 不能bu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冉ran潘pan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教案《师说 教案》。学者句读 百工 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分段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 以……为师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1.结构特点1.分析第1段:①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②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春》设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春》设计教案 篇7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春》设计教案 篇8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春》设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2、 能力目标:通过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从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相册,想不想看?

    2、出示五彩池课件。

    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后的问题。

    2、出示词语,认读。

    3、导语:通过读课文,老师相信,五彩池的样子以及池水神奇的特点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谁来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

    4、生回答后相机板书:数量、大小、形状、颜色。

    (二)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1、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2)想像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3)说说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2、 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1)五彩池数量多。

    1、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教师纠正读音。

    2、“漫山遍野”说明了什么?你来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另一生读描写五彩池数量多的句子:“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仿佛出现了宝石)演示课件。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这么美的水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学生感情朗读。

    (2)五彩池大小不一。

    1、出示句子:“大水池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作者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3)五彩池形状奇。

    1、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呢?

    2、用书上的句子描述一下。出示句子。“池边是……有像莲花的……”你喜欢这句吗?为什么?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

    3、练习:……有像……的,有像……的。(学生补充)。

    (4)五彩池颜色美。

    1、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还体现在哪?

    2、对,就是同一水池的池水也有不同的颜色,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五彩池的神奇?

    3、生朗读“有些水池的池水还不止一种颜色……”。

    4、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5)五彩池水颜色多的原因。

    激励学生找出成因,为什么五彩池的水会显出不同的颜色?请同学们发扬合作精神,前后桌,四人一组,找出答案。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课件显示:五彩池的水之所以显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是因为——;是因为——,

    才使五彩池更加瑰丽。)

    三、升华体验,深化主题

    1、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五彩的瑶池,这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能不能和瑶池相比呢?回顾课文,齐读开头和结尾段。

    2、课文开头写到五彩的瑶池在天上,结尾说五彩的瑶池在人间,这样写不是矛盾吗?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教师做出总结。(首尾呼应)

    3、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出示课件:五彩池风景图片)

    四、小结收获,课外延伸

    1、假如现在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想说什么?

    2、这么美的景色,是不是要介绍给大家,请你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多)

    美丽而神奇 祖国山河美

    形状(奇)

    颜色(美)

    《春》设计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春》设计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春》设计教案优选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