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一年级加法课件7篇
  • 一年级加法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5

    一年级加法课件7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年级加法课件7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单元训练 2课时 计 11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习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习: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4)

    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大同小学:姚莹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课件)大家看这幅主体图,图上都有什么?还有什么?

    2、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盆黄花?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我们数花的数量的时候,可以一盆一盆的数,也可以10盆10盆的数,还可以5盆5盆的数,怎样方便怎样数。

    4、你能看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新授部分:

    (一)教学例1(1):

    1、现在我就来解决你们说的几个问题(板书)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题目说一遍?(板书)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这个题目怎么列算式呢?

    (1)学生讨论(2)指名回答(3)老师小结

    2、(板书)10+20=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1:1个十和2个十和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

    生2:把20放在心里,再往后数10个。

    生3: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得到30。

    3、你们算对了吗?你能想什么办法证明给大家看呢?(摆小棒,计数器)

    4、小结:以后我们计算几十加几十的题,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整十的相加。

    5、基本练习(课件):

    40+2030+5060+1020+7020+10+50(你怎么想的?)

    (二)教学例1(2):

    1、那么刚才小朋友还提出了这个问题:还有多少盆紫花?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题目说一遍?(板书)紫花有30盆,我要搬走10盆,还有多少盆紫花?这个题目怎么列算式呢?

    (1)学生讨论(2)指名回答(3)老师小结

    2、(板书)30-10=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呢?

    (1)学生讨论(2)指名回答(3)老师小结

    3、你们算对了吗?你能想什么办法证明给大家看呢?(摆小棒,计数器)

    4、小结:以后我们计算几十加减几十的题,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5、基本练习(课件):

    60-2070-5060-4090-3080-20+30(你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还有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口答:

    3+2=30+20=4+5=40+50=6-4=60-40=

    2、(课件)口算:

    2+3+4=20+30+40=9-4-3=90-40-30=

    3、(课件)这里有50个花生,猴哥哥要10个,猴弟弟要20个,还剩多少个花生?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5)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六段安排: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46~48)

    2.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P49~51)

    3.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52~54)

    4.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P55~58)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P59~60)

    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P61~64)

    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65~6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容量大,安排妥当。

    从上面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口算、笔算的题型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单元。

    这么多内容的安排有如下特点:

    (1)先口算后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对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一条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好进行单位个数的相加或相减,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些算理在口算时解决,可以把它运用到笔算中,所以教材先安排口算,再安排笔算,使口算为笔算服务,笔算又使口算得到发展。

    (2)加、减计算有分有合。

    先分别安排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后同时安排加、减笔算。因为口算时重在弄清算理,而加、减口算的算理是有所不同的,分散安排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笔算的算理与口算时基本相同,重在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上,而两位数加减竖式的写法是相似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加法的竖式计算的格式、计算顺序迁移到减法的笔算中去,因而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3)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前两类仍是学过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第三类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

    先看两位数加整十数(P46),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算法可能借助小棒计算,也可能借助计数器计算,也可能根据数的组成直接计算,但最后掌握的算法都是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同。

    再看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与加法口算的探索过程也相同,两位数减一位数则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提高了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再看两位数加两位数(P59),也是先让学生探索,例举的学生的思考更多些,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计算外,还利用数的组成分别进行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加减,以及把加两位数拆成加整十数和加一位数两步计算,最后整合成笔算,示范竖式的写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则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样看来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以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例,不管摆小棒、拨算珠还是直接计算都是把40和30相加,也就是把4个十和3个十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有了这样的认识,呈现一般算法就水到渠成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是这样。摆小棒时是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拨算珠是十位上的数拨在一起,个位上的数拨在一起,抽象思考是40和30相加,3和1相加,相同点都是4个十和3个十相加,3个一和1个一相加,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弄懂了这个道理,所以写竖式时就让数位对齐,计算时应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学生可能从十位加起,也可能从个位加起,这时不要强求一致,但要指出用竖式计算加法提倡从个位加起。

    (2)重视算法比较,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P47在计算过45+30和45+3之后提出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就是3个单位各应加在哪里,使学生再次悟到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P52在减法口算例题教学之后也作了类似的安排。

    另外,练习中以题组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如P47②进行两位加整十数与加一位数的对比,P53②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与减一位数的对比。P65①加法与减法的对比等。

    这样的题虽然比较的内容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都应该一组一组地做题,做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同组题目的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上升为理性思考。

    (3)重视算法的总结。

    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而两位数加、减笔算在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后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P59)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必要的。这种总结可以使认识升华,把学生计算中的零散的体会上升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把具体的计算上升成理性的结论;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总结出计算方法后对以后的计算能起到指导作用。

    ②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对于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暂时突出两点:一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二是提倡从个位算起。

    (4)开始教学估算。

    课程标准关于计算写了三句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算法多样化都讲过了,现在说一说估算。

    ①什么是估算?估算一般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数进行口算,得到准确值所在的范围。它与求近似值的计算有所不同。求近似值一般是用准确值计算,算出结果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等办法得到近似值,而估算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等数,再口算;求近似值得到的是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值,而估算是得到一个准确值所在的范围;近似值的精确度是规定好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规定。

    ②为什么要学习估算?A、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B、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计算快捷。C、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作用。D、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教材安排了哪些估算题,怎样教?

    P51②第一次学加法估算,P51③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4⑥也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7③让学生先估算,发挥估算的预测、监控作用,P58⑦用估算的方法作判断选择,P60④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P65⑤先估算,再笔算,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

    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30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

    再看P65⑤,第1题十位上6减2得4,个位上够减,得四十多,第3题十位上4+4得8,个位上相加不满10,得八十多。

    估算题要认真教学,不要求估算的题也可在计算后估算一下,看计算对不对,或者在计算前先估算,再计算,提高做题正确率。对于平时做题能这样做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如果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工作负责的态度。

    3.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

    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安排了例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前边已经说过求原来有多少和求去掉多少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前者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总数,后者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这两种数量关系仍然是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只不过是叙述顺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确是一种新的数量关系。下边分两个问题来谈。

    (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

    什么是逆叙?如果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致为顺序,不一致为逆序。

    两道例题都是有关桃子的事。P49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树上原有28个桃,采了23个,剩5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学生凭生活经验很容易列出算式。而P49的例题是知道采了23个,知道剩下5个,倒过去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逆叙。同样的,P55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一共有28个桃,吃了22个,剩6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现在是知道一共有28个桃,剩下6个,倒过来求吃去几个,就是逆叙。

    教学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五点:

    ①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注意有的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P49①的还要拼3块P50②中的车上已经坐了7人,P50③的还剩12个苹果。

    ②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例如P49例题,先从图上看出筐里是采下的23个桃,树上还剩下5个桃,原有的桃是这两部分合成的,所以用加法算,23+5=28。也有的学生倒过来想,把采下的23个桃再粘在树上,5+23=28,以上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在列出算式计算后反思:算式中的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从而得出数量关系:采下的+剩下的=原有的。P55例题也应该让学生从图上看到28个包括筐里剩下的和小猴吃掉的两部分,从28个里去掉剩下的6个就得到吃掉的,列出算式后再反思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数量,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③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

    P58⑨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

    ④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现后要予以引导。

    所谓方程解法就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列式。如P49例题学生列式成:28-23=5,遇到这种情况,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肯定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列算式时要求的数写在等号右边,人们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这样写在等号左边,人们不知道哪个数是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呢,应该这样处理:先想几个去掉23等于5呢?列式成:()-23=5,再想到28-23=5,所以在括号内再填写28,成为(28)-23=5,这样写,想的过程表示清楚了,答案在哪里人家也容易看到了。

    ⑤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

    (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即P61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注意了三点:

    ①早作铺垫。P50⑤,P60⑤,在一年级上册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物品个数的差,可以领会公鸡比母鸡少几只以及母鸡比公鸡多几只的含义,知道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知道图中的哪一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这时只需观察画面填出得数,不必列式计算。这些图为学生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题目提供了表象。

    ②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探索算法,不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讲述算理。以往教这类题时先想红花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出的部分,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从13个里去掉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得到比蓝花片多的5个。这里用的是严谨的推理,借助同样多实现两个转化,把8个蓝花片转化成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转化成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这样推理很严密,但不少学生只会按语言模式填空,未必真懂。

    现在的教法是问题提出后学生鉴于以往的一些表象支撑,就会想到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排过后就会看到多出5个。然后再讨论可以怎样算。学生的思考可能是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红花片对掉8个,所以从13里去掉8个,列式为13-8;也可能是上一排的个数减去下一排的个数,13-8。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到的,他们真懂。例题中接着又提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的问题,学生会凭借以往观察图时的多次体验想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几个,所以用13-8=5这个算式既解决了上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下一个问题,教材这样安排就及时地沟通了问题的两种提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快地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了。

    ③练习题贴近生活,注意变式。

    贴近生活就不再说了,所谓变式,就是题中不出现比多几比少几之类的句式。如P63⑤已知做了24件上衣,35条裤子,问题是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实际上就是求裤子比上衣多几件或上衣比裤子少几件,P67⑾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就会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比多比少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更贴近生活现实。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光盘、4个红菜椒、3个绿菜椒、。 学生: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2+2=

    3+2=

    5+0=

    1+4=

    3+3=

    2+4=

    2+4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植树节里,植树小队的小朋友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2、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一年级加法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的例,第44~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他们却吵起来了,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7的算式多。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小朋友,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出示课题:和是6、7的加法)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操作学具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填在下表里。再比一比,到底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1

    电脑演示学生植树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动画的意思。

    提问: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教师左手拿2支笔站在学生中,分别叫前后的学生列算式,得到不同的算式。(2+5=7,5+2=7)

    提问: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例2

    电脑出示例2图:3个青辣椒,4个红辣椒,再出示括线和问号,告诉学生:这是括线和问号。

    让学生猜括线和问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整个图的意思,再指名说。

    4、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

    让同桌学生说一说图画的意思,再指名说,然后把算式写在书上。

    5、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提问: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来整理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叙述: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带你们到动物世界去轻松一下,好不好?(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四、小结与质疑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吗?

    六、教学后: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一年级加法课件7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