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选13篇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8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选13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流程的规范化体现。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选出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是在众多文章中最为出色的,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 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 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 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09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中国探月三阶段(视频介绍)

    第一期 绕: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 落:20XX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 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 回:时间定在20XX至20XX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探究二:(分组讨论)

    (2)特点

    ①探月工程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进行探月工程?这与蜘蛛织网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

    ③探月工程靠一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我们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还具有什么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20XX年2月6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清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思考: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由于需要为“嫦娥三号”任务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号”卫星于2 010年10月1日发射。“嫦娥二号”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比“嫦娥一号”高出许多,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 面数据。“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的则达到了7米,由此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思考: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为什么能大大提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曾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 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也曾写道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我们熟悉的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而我国探月工程却一再证明,月球上有的只是大量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月面的环形山,既没有玉兔、桂花树,更不可能住着吴刚、嫦娥,那只是个传说。

    思考: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四:研究发现,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计有上百万吨。而利用氦3参与的核聚变发电向人类提供能源,是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解决将氦3运回地球这一问题的话,8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供 应总量。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二号”携带新型伽马射线谱仪奔月,更加精确地探测出月球上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进而发现月球表面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我国实施的探月工程,就是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 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 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 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 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 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3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体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导入(课前思考)

    (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板书)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

    问: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

    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

    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除了以上所讲的第一方面外,尚包含另一方面的内容.下面给大家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马克思、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等.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休谟、康德等.

    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哲学观点、流派众多,但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1)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得知: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的影响)

    课后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本课,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课后习题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在认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谬误,认识 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

    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回忆旧知 、作出铺垫

    复习巩固之一------判断:

    ( )1.“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问: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此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

    『新课教学』

    综合探究一

    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乔布斯

    本世纪初,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一体机并没有配置软驱,而是设置了USB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软驱是当时所有的电脑的标准配 件。iMac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注定失败。但是,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的发展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教师提问:思考:

    1)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2)对于iMac的设计,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先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来理解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以及两者的区分等。然后看书归纳。此设计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新的知识学习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容易理解和接受,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才能形成知识的链条或者框架,而不是零散的,脱节的。)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三)设置情景、【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乔布斯的理念是因为有了这些重要人物的高度评价才成为真理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2.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探究】到了19世纪末,经典力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人们普遍认为它可以解决一切运动问题。但在实验方面又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第一,它只适用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高速运动物体。第二,它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就促进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和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的产生。

    教师提问:量子力学的诞生,是否说明牛顿力学不再是真理?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列宁)

    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材料:“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学生回答:……

    2、真理是具体的

    3、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错误

    【探究活动】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随时都可能犯错误,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人类探索的步伐。

    1981年苹果公司推出以CEO史蒂夫o乔布斯女儿的 名字命名的新型电脑Apple Lisa,这是全球首款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结合起来的个人电脑。但由于售价高达1万美元,该电脑被视为苹果公司最烂的产品之一。

    1985年,乔布斯坚持苹果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捆绑销售,致使苹果电脑不能走向大众化之路,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 ,乔布斯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职位。不久,windows95系统诞生,苹果电脑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苹果公司在创新过程中也难逃失败的厄运?你如何看待这种失败?

    2.你认为IPAD平板电脑就是电脑的终结版吗?请畅想你心中未来的电脑。

    3.苹果缩小缺口,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启示着人类认识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这一问主要是理论性上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看书,弄明白)

    (这一问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回答,很有教育意义)

    学生看书归纳下面几个知识要点:

    1、认识的反复性

    (1)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反复性?(因为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 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要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多次反复;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认识的发展;再次,要树立在实践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过渡]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说明了什么?(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此导入认识的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投影)

    材料: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了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至18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问:人类对火星 的认识还会发展吗? 为什么?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火星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作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地进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追 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归纳,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

    (讨论)认识既是反复的又是无限的,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好比在操场上做圆周运动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规律)

    看书归纳:

    3、认识发展的规律

    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这句话,它到底说明哪些内容?(首先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说明认识发展反复性和无限性。)

    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小结】认识论必须识记的原理和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和目的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课后小结

    本课我们学了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还学了一个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教师:我们最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烽火狼烟

    教师:从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我们的通讯方式在不断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人类实惠在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代人的赶集方式(展示课件)。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态?

    学生: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师: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只要20XX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三国时期我国古人用肉眼观察火星,现在人类用宇宙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火星地表图片,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人类踏入宇宙,再到空间实验室,我们队太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难点)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判断: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机器工具代替手工工具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E、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发展的是:ABEF 运动变化的是:ABCDEF)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

    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那么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些反例来反驳这些观点呢?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3)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活动】探究活动 .

    思维拓展: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1、区别:(1)、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具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2)、性质不同

    运动、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2、联系:

    (1)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展示课件)

    【练习】典题训练 .

    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方法指导 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XX·江苏高考)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方法指导 这一类选择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因为所给的选项并非全部错误,因而选择时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处理每个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宜采用淘汰法,淘汰错误选项以减小难度,对剩下的选项一定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意图进行直接选择,寻求更直接、更具体或事物根本性的联系,从几个具有类似意图的选项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选项是什么。

    【作业】布置作业 .

    1、完成分层训练P117能力提升

    2、预习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9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问题:

    问题:名言对比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问题:1、什么是规律

    2、为什么说整个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问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规律

    地球绕着太阳走 水往低处流

    西瓜是甜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老病死 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教师总结:

    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问题: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规律能否被认识,规律能否被主观创造?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问题:1、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人类的巨大危害,说明了什么?

    2、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要受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原因。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能力目标1.树立世界是可知的观念,逐步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明确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悲观、消极思想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奋进。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明确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教学难点 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辩证思维的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就要否认意识的反作用。突破这一难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知识运用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教师引入材料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2004年2月正式启动的,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规划为“绕”、“落”、“回”三期,首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深入了解月球;接着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整个计划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

    任务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目标探测月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绕月高度100公里

    飞行时间112小时

    携带装备月球车、分辨率10米CCD相机、激光眼等“七种武器”

    着陆方式月面“软着陆”

    教师:自主探究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理解: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步骤等。而动物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板书)

    发射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

    到达月球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

    降落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选择长三丙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先将卫星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卫星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不同,嫦娥二号任务是要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长三丙火箭增加了两个捆绑助推器,运载能力更大。

    教师提问:自主探究二: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的什么特点?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应什么

    (2)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追溯过去,推测未来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⑴、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思维拓展:※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教师展示:《十大未解之谜》

    1、UFO之迷

    2、埃及古墓咒语之迷

    3、鬼魂之迷

    4、裹尸布之迷

    5、韩国客机坠毁之迷

    6、肯尼迪死之迷 7、尼斯湖水怪之迷 _x001D_

    8、奇迹之迷

    9、人体自燃之迷 10、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迷

    教师归纳: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不断前进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材料阅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神话故事,它描写的是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在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成为月球上的第一个居民,过着天上人间生活的故事。事实上,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奔月梦想。现在,嫦娥奔月的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嫦娥二号卫星总指挥张廷新欣慰地说,嫦娥二号卫星研制团队采取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外,在研制队伍中还不断强化“用成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零缺陷”的工作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队伍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岗位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位研制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依据文件和标准规范都一清二楚。在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嫦娥二号研制队伍逐步形成了以“强烈的成功欲望,认真的负责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协作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为精髓的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立志当如斯。在风险多、难度大的型号研制工作面前,志存高远的“嫦娥”设计者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魄力全情投入到确保圆满成功中,铺就了“二姑娘”完美的奔月之路。

    教师提问: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板书)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板书)

    问题讨论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设疑: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没有航天飞船,人能制造出这些东西。燕子能筑巢,蜜蜂能酿蜜,也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人与动物都能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动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改变,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特殊器官采集花的甜液,酿成蜂蜜,它既不能织网,也不能筑堤。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

    2.人类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得合乎自己的需要。人没有狮虎那样的坚牙利爪,不像鹰隼那样能展翅高飞,奔跑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只兔子。但凭借种种工具,人类可以制服狮虎,飞得比鹰隼更高,跑得比兔子更快。人们可以制造锄犁拖拉机,耕种土地,生产出粮食来;还可以驯养牛羊猪鸡鸭,让它们生养繁殖。

    总之,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人们不但改造着自然界,也不断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

    问题讨论2:

    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小学选了一个班,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实验后认为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和学生本人。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和学生,从而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取得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可以变物质。

    (板书)

    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1932年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使100多人听了之后自杀,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世界音乐史的一个奇迹。一个匈牙利青年在酒吧听这首乐曲时,突然拔出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警察赶到现场后,在他左手握着的《黑色星期天》乐谱上发现如下字句,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凶手就是这乐曲。一个美国姑娘出于好奇,借了一张录有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第二天下午,同事发现她躺在卧室的血泊中,桌上留有遗书说,我无法忍受这旋律,它是我的葬礼曲。

    乐器能杀人,让世人震惊。为此英、法、美等多国的电台召开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行动抵制这首乐曲。1945年《黑色星期天》的乐谱和唱片被全部焚毁。查里斯临终时忏悔说。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如此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惩罚我吧。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归纳总结)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叫意识的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教师总结:(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阅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阅读教材。

    2.问题探究。

    材料:气象与奥运息息相关。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多雨时节,为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有关部门加强了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雨的准备工作。届时,奥运天气预报将禁用“降水概率”等模糊词语,必须明确“是否降雨”,而且将具体到“几时几分”、哪个奥运场馆有降雨。为提高人工消雨的成功率,他们还加强了与重庆等具有丰富人工消雨经验城市的联系。

    问题:

    (1)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这种说法对吗?

    (2)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3.学生思考并回答。

    (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天气的预报越来越准确精细,甚至可以干预、影响天气。这说明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这并不说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

    (2)人们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

    4.概括总结。

    从奥运天气预报的事例可以看出,做好各种事情,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所作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板书并讲解)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首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其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课堂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教师提问: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教师总结: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提问: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为什么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学生回答: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二: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人脑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鲁迅

    教师提问:这车材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选1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