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集锦9篇)
  • 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4

    教案(集锦9篇)。

    最近读了一篇介绍“教案”的网络文章现在与大家分享,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一份详细的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教案 篇4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三

    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找片片

    活动目标

    感知、体验物品的共同特性,按标志找出和范例一样的物品。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片片。

    活动过程

    1.每一组幼儿的面前都有一筐圆片片,教师拿起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圆片片”。然后,让幼儿在自己面前的圆片片筐里找出和老师拿的一样的红色圆片片。

    2.教师可以在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放一个红色的圆片片,幼儿可以随时进行比较,看自己找对了没有。

    3.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看看筐子里还有没有红色的圆片片。

    活动建议

    1.设计这一类的活动,关键在于控制物体的相同属性。例如上面的实例,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的相同属性是圆片片,这有利于幼儿对颜色的感知。

    2.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集体教育、分组教育、区域活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班的集体教育活动要带有一定的情景性,以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意义。

    活动延伸

    1.用相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认识蓝色的、黄色的圆片片。

    2.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形状不同的片片,让幼儿排除形状的干扰,找出红色的片片。

    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教案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理解“摆弄”一词。

    ②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指导朗读句子

    ②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特点。

    2.帮助学生会认“寿、秒、恍”等生字,会写“霞、紫、寿”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么描写火烧云形状、色彩变化的。

    2、领悟事物动态变化的描写方式。

    难点:1、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2、掌握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火烧云图片,学生欣赏。

    2.火烧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红彤彤、多姿多彩.....)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

    a:正音:一模一样(mu)

    b:结合图片理解颜色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等等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在你的阅读中火烧云都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多形态变化丰富)

    b:课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什么?(生:变化)

    3、 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3、 精读课文,品味变化

    1、 学习活动一:找到最能体现火烧云色彩变化的词语填在气泡图内。引出“动态变化”描写方法

    2、 学习活动二:先默读文章4-6自然段,找出体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词语,再填入气泡图

    分析里面的关键词表达(起来、跑着跑着模糊等)

    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延伸各种类型的“变化”

    1、学习活动三:选择你喜欢的变化方式对雁荡山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

    板书:

    站起来、大起来、伸开、模糊、跑、跑着跑着、一转眼、找不着

    形态

    色彩

    动态变化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jk251.cOm扩展阅读

    最新小学教案集锦9篇


    教师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教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编写好的教案是老师尽心尽责的一种体现。教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制定。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最新小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请点击***到寓言之家做客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最新小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最新小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最新小学教案 篇4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最新小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最新小学教案 篇6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最新小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最新小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伴随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受欣赏不同性质的音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活动准备】

    录象、图谱、芭比娃娃、幼儿看过《天鹅湖》的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瞧!谁来了?”(芭比娃娃)

    “美丽的芭比娃娃是我们许多小朋友喜爱的玩具,每个芭比娃娃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天鹅湖”的故事,边听边欣赏故事里好听的音乐。

    二、欣赏故事和音乐。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叫“奥德缇”他非常喜欢跳舞,她的舞蹈跳的非常优美,听她又在家里跳起欢快的舞蹈。

    (欣赏曲一)

    一天,一只独角兽把他带进了魔法森林,奥德缇无意取下了森林里的魔法水晶,魔法森林的王后和小精灵们发现奥德缇是拯救森林的人,这件事传到了巫师那里,他用咒语把奥德缇变成了一只天鹅,奥德缇不能再回到家人身边她很伤心,在小精灵的鼓励下她决心战胜巫师解除魔法并拯救整个魔法森林。

    (欣赏曲二)

    奥德缇由于得到了王子的真心和喜欢,使魔法水晶拥有了巨大的威力,他最终消灭了巫师解除了咒语,拯救了魔法森林,大家为了庆祝胜利在森林里举行了盛大的舞会,王子和奥德缇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欣赏曲三)

    三、逐段感受体验。

    1、第一段音乐。

    A、“听听这段音乐在故事什么时候出现的?好象讲了什么事?”(回忆并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听上去的感觉是怎样的?”(理解音乐情绪)

    幼儿说出师小结:奥德缇跟家人生活的很幸福,她时常开心地跳舞,所以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活泼欢快的。

    B、边看录象边欣赏。

    C、看图谱感受音乐的速度和高低起伏的欢快情绪。

    D、随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

    2、第二段音乐。

    A、“这段音乐好象讲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听上去的感觉怎样?”

    幼师小结:音乐开始让人听了很伤心,好象说奥德缇变成了天鹅,他无法再跳舞,我法回到家人身边,很伤心。后来音乐变的很响很重,让人感觉很恐怖,好象在说奥德缇与巫师做斗争。

    B、边看录象边欣赏。

    C、看图谱感受音乐的力度和情绪变化(与第三段音乐的图谱比较,幼儿找出并分析)

    D、随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自由选择做天鹅或巫师变的大鸟)

    3、第三段音乐。

    A、“最后一段音乐讲的是什么?听听有什么感觉?”

    幼师小结:大家为了庆祝胜利在森林里举行了盛大的舞会,王子和心爱的奥德缇跳起了快乐的舞蹈。所以音乐听上去给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

    B、边看录象边欣赏。

    C、看图谱感受音乐优美欢快情绪。

    D、随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自由结对模仿公主和王子舞蹈)。

    4、完整欣赏并体验。

    最新小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乐于讲述自己的发现给小朋友听。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集锦9篇)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编辑了“教学活动教案小班”以满足您的需求。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希望本文对您的工作或个人成长有所助益!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1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早晨的餐点吃饼干、喝牛奶是幼儿在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观察幼儿在这段时间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吃我园点心师傅做的不同形状的饼干。偶尔提供一些动物形状、水果形状的饼干时,幼儿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幼儿聊起了有关饼干的话题,发现他们对于各种饼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熟悉和经验,也喜欢品尝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的饼干,但当问到是否自己亲自做过饼干时,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就促使我开展了一节音乐律动活动——《做饼干舞》。将如何制作饼干的过程编成一套简单的舞蹈,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制作饼干的过程,体验制作饼干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做饼干的过程,并说一说,做一做。

    2.能跟着音乐旋律做动作,体验做饼干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律动音乐《做饼干舞》。

    2.做饼干的视频及流程图。

    3.各种形状和口味的饼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饼干王国去参观,你们准备好了吗宁出发喽! (随音乐进场。)

    师:饼干王国到了! (创设情境。)

    师:瞧,饼干王国有这么多好吃的饼干!快让我们坐下来看一看都有哪些饼干。(有心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字母、花朵、免子、小熊等等。)

    师:小朋友,你喜欢吃饼干吗?你吃过的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做过饼干吗?饼干是怎么做成的呢?

    分析:这一环节通过创设勤饼干王国参观的情境,并运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调动了幼儿B有的关于饼干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2.欣赏视频,了解做饼干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饼干王国的点心师是怎样做饼干的!

    (1)欣赏制作饼干的视频。

    (2)帮助幼儿疏理制作饼干的流程。(见下方步骤图。)

    (3)谈话总结

    师:好吃的饼干是怎么做出来的?

    师:首先,要干什么?(学一学筛面粉的动作。)

    师:筛好面粉以后做什么?(学一学加水的动作。)

    师:水加好了,点心师又做什么了?(学一学揉面的动作。)

    师:这张图片中点心师傅在干什么呢?(学一学压扁的动作。)

    师:压完后要把它放进烤箱烤一烤。(学一学烤一烤的动作。)

    师:嘀嘀嘀,时间到!饼干做好了。

    师:饼干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说一说。

    分析:通过欣赏制作饼干的视频以及教师梳理出的流程图,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制作饼干的全过程,为后面的学习舞蹈动作做铺垫。

    3.学跳《做饼干舞》,感受学习的乐趣

    (1)完整范跳,熟悉音乐旋律。

    师:哇,做饼干真有趣,老师还会跳《做饼干舞》呢!

    教师示范:跟着音乐旋律边说儿歌边表演《做饼干舞》。

    分析:教师通过示范表演,激发幼儿想表演的欲望,为学习《做饼干舞》作好铺垫。

    (2)分动作学习

    师:刚才你们看清楚我是怎么做的吗?谁来说说看。(幼儿自由回答。)

    游戏一:小筛子筛面粉

    双手胸前合抱做成小筛子状,假装将面粉放进去,然后一起扭动身体筛面粉。左边筛一筛,右边筛一筛,上面筛一筛,下面筛一筛,慢慢筛,屁股扭一扭下蹲,再慢慢地扭着站直。

    游戏二:小茶壶加加水

    一手插腰,一手向上托举,做成茶壶样,侧弯腰加水,边加水嘴巴还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游戏三:捏一捏小面团

    双手胸前学做捏一捏的动作。

    游戏四:压扁扁小面团

    双手交替上下挤压,做压面团的动作。

    游戏五:烤一烤小饼干

    双手上举并跟着旋律跳起,正面烤一烤;转过身,双手上举并跟着旋律跳起,反面烤一烤,表现饼干在烤箱中翻烤的景象。

    分析: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说一说、学一学、动一动、做一做,体验到了做饼干的乐趣。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将做饼干的过程编成幼儿喜欢的舞蹈动作,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其学习的特点。

    (3)幼儿完整表演

    ①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做饼干吧! (师幼跟随音乐边说儿歌边跳《做饼干舞》。)

    师:闻一闻我们做的饼干(做闻的动作),好香哦!让我们来尝一口,啊呜! (吃饼干的动作)饼干香不香?嗯,又香又脆。啊呜啊呜啊呜(吃饼干的动作。)

    ②师:小朋友真能干,让我们多做些饼干吧i开始喽。跟我一起边说边做,声音要响亮哦! (师幼再次跟随音乐边说儿歌边跳《做饼干舞》。)

    ③师:这次我们要做更多的饼干。记住我们跟着音乐的旋律做一做,小嘴巴不发出声音哦! (师幼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动作,让幼儿学会倾听旋律。)

    分析:这一环节是完整表演,从让幼儿跟着音乐旋律边说边完整表演《做饼干舞》,勤提出要求要用响亮的声音边说边表演,到最后不发出声音只跟着旋律做动作,所提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4.尝试造型,拓展经验

    师:咦,你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是动物饼干呀,是什么小动物饼干?

    师:这次我们跟着音乐做一做动物饼干吧!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就摆出它的造型,我们开始吧! (造型亮相。)

    师:动物饼干在哪里呀?你做的是什么动物饼干?(幼儿自由回答。)

    分析:幼儿尝试造型,学做动物饼干,将自己变成小饼干,摆出各种小动物的样子,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拓展了经验.学会了本领。

    5.活动延伸

    师:哇,今天的饼干王国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做了这么多好吃又有趣的饼干,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哦,想送给谁呀?(幼儿自由回答。)

    分析: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活动反思

    《做饼干舞》这节小班音乐活动,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修改,最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孩子们在动一动、玩一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本领,收获了知识,拓展了经验。活动时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幼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获得了经验和提高。当然我也从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收获了经验和反思。

    1.充分挖掘“趣”的元素,让幼儿“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说兴趣是快乐学习的种子,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乐”学。活动一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到饼干王国去参观),运用探究式提问,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和积极学习做饼干的兴趣,从激趣——导趣——延趣过程中寻找切入点。如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用双手做成小筛子,然后设置将面粉倒进去的情境,孩子们不停地扭动身体筛面粉,左筛筛,右筛筛,上下筛筛,玩得不亦乐乎,争先恐后地大胆尝试和表演,不仅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和表演,还提高了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让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快乐学习。

    2.积极营造情境氛围,让幼儿“会”学。

    本次活动把游戏化、情景化融入教学过程,幼儿在学学、玩玩中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兴趣比较高。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常常因为高兴地做动作而忘记了倾听音乐。作为教师,在积极营造情境氛围,让幼儿敢动、能动、会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所以,当孩子们的活动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教师适时地提出了“我们跟着音乐的旋律做一做,小嘴巴不发出声音哦”,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适时引起情感共鸣,让幼儿“享”学。

    幼儿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的过程,在《做饼干舞》音乐活动中,孩子们能跟着音乐旋律做动作,体验做饼干的过程。当幼儿尝试动物饼干造型时,整个活动达到高潮,每一个孩子都融入了情境之中,全情投入表演。在那一刻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孩子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幼儿全身心地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2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白云一幼 张银燕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学的运用中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个媒体组织整合成一个富于动感和趣味性的课件,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直观、形象、生动、高效的优势及丰富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及教学模式,为幼儿创设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及幼儿全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幼儿教学 运用 有效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中。它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个媒体组织整合成一个富于动感和趣味性的课件,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直观、形象、生动、高效的优势及丰富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及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生动,还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及幼儿全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主要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从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单一的。因此,在进行一些比较抽象的学习活动时,幼儿往往是一知半解。《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去观察、思考、探索。如:小班科学活动《亮眼睛》,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所熟悉的小伙伴、老师及小动物们的眼部特写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当孩子看到逐个放映的、熟悉的眼部特写画面时,他们就会很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比较、大胆地去猜测思考,并会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眼睛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效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多媒体课件与幼儿教学的有效整合,把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融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幼儿真正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飞跃,开启了幼儿思维的闸门。

    二、运用多媒体,灵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突破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但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色、声、动感的优势,能让幼儿在通过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规律、理解内容。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在潜移默化中一一剖析至幼儿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不仅使幼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有力地支持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活动开始先借助色彩清晰、明亮画面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然后伴着课件中柔美舒缓的音乐,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入了活动。教师边播放形象生动的课件边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教师运用课件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优美的学习氛围,有效支持、满足了幼儿主动观察、欣赏、感受、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的情感体验。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幼儿很自然的、主动的体会学习诗歌内容,突破了活动重点,有效地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活动的最后环节 “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这个难点的突破也是运用动画的多媒体课件完成的。如:课件画面中先出示一块草地,接着草地上躺着几只小鸡宝宝,然后动画的微风轻轻吹过来,最后小鸡睡着。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很快就能让孩子们理解并轻松地将“草地是摇篮,摇着鸡宝宝,风儿轻轻吹,鸡宝宝睡着了”的诗歌仿编出来。整个活动的重难点的突破,借助课件运用了幼儿较易接受的拟人化的手法及音效、动画效果,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轻轻松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的枯燥讲解,使得老师教得轻松,孩子学的轻松。还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比较具体的、单纯的、直接的。多媒体教学能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多种刺激同时直接地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听觉感官,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幼儿心灵,营造心境,让幼儿在欣赏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原来彼此孤立的事物,通过组合和拼接,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顺序和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幼儿从对事物点的认识跨越到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如:大班健康活动《保护牙齿》,课件牙齿结构图的逐一展现,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到牙齿结构、名称及作用,接着一幅幅各式各样的、形象生动的龋齿课件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的内心已被这一颗颗又黑又烂的龋齿画面深深触动,对自己的牙齿进一步产生了爱护欲望。当幼儿的心灵受到这一幕幕具体、生动、真实的场境震动时,教师又将科学、正确刷牙方法的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全面地理解了教学内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正确刷牙对牙齿的重要性,并有效地促进幼儿掌握了科学、正确刷牙方法。课件的有效运用,不仅让幼儿知道了牙齿的功能,还了解了龋齿是怎样产生的,更从中升华出了要爱护牙齿的情感以及从今以后一定要坚持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品质。课件的运用,不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还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幼儿也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易懂易记,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理解与掌握,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幼儿积极思维的空间,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大班唱歌活动《小树叶》,运用多媒体把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分别将歌曲中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大树妈妈心里非常的担心的画面和,小树叶变得乐观、勇敢和坚强,树妈妈很高兴的画面有趣、生动、形象地呈现。幼儿在欣赏时,播放歌曲音乐,画面随着歌曲速度切换,画面中的小树叶就会根据歌词内容在秋天里随着秋风慢慢地从树上飘下来,离开大树妈妈;到了春天,小树叶随着歌曲沙沙作响,高高兴兴地回来打扮大树妈妈……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晰逼真的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幼儿感受熟悉歌曲旋律、节奏和内容的同时,体验到小树叶对大树妈妈的依恋之情和小树叶勇敢乐观的精神。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情景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感受理解了歌曲,唤起了幼儿美的情趣,拨动了美的心弦,得到了美的熏陶,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它特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教学的直观形象性,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这一音、色、形的情境中去主动发现、思考和探索,从而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更新信息技术观念,灵活应用与创新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课件多用好、用活、用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让多媒体课件服务于教学,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既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助于幼儿的学。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3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爱妈妈,因为世界上的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有一种情感,它与生俱来,没有条件;绵绵不绝,它就是母爱。

    活动准备

    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为感恩母亲,5月9日下午,我们红太阳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母亲节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为母亲祝福!

    1、“我的妈妈”活动:

    小朋友可以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自己心中漂亮的妈妈!(可以根据小朋友的.性格来决定,比较开朗的、大胆的小朋友可以用介绍的方式;内向的小朋友则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

    2、“妈妈我爱你 贺卡显真情”活动:

    现场教小朋友制作心宜的贺卡送给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志愿者可以帮助小朋友做贺卡,写孩子们不会写的字等。

    3、游戏:找妈妈

    4、我为妈妈洗脚

    孩子们端来了一盆盆温暖的水给妈妈洗脚,又轻轻揉着妈妈的脚,甜甜地说:“妈妈你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看着孩子们的举动,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幼儿园所学到的本领,妈妈们心里乐开了花。

    5、“妈妈,今天我喂你”的活动:

    宝宝们从小得到最多的是母亲的细心呵护、照顾。今天,让我们的小朋友们也要当一回“妈妈”,把饼干、饮料、糖果喂给亲爱的妈妈吃。

    6、“祝福妈妈”活动:

    孩子们用稚嫩而美妙的歌声为妈妈祝福!

    活动培养了孩子感恩的心,促进了亲情的交流。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爱护他人!

    活动结束

    互相讨论一下。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多种方式来表现音乐中的“断奏”和“圆滑”。

    2、乐于尝试、乐于表现,体验其中乐趣。

    在一个晴朗的晚上,天空中出现了这么多的星星,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手指点星星表示“断奏”)

    3、刚刚我们听到了两段音乐,那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呢?

    4、教师再通过雨滴和彩虹更直观地来表示“断奏”和“圆滑”

    5、教师用笔分别在音符上表现出“断奏”和“圆滑”。

    小结:断奏就是一个个音宝宝都是断开的音乐,就像数星星和画雨滴一样;圆滑就是一个个音宝宝都互相手拉手的连起来的音乐,就像刚刚用曲线表示的风和彩虹一样,是连起来的。

    1、小朋友,我们除了用点点画画的形式来变现“断奏”和“圆滑”,还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来表示

    2、教师启发示范:手指点触肢体表示断奏,脚掌在地板上滑动表示圆滑。

    3、启发幼儿用坐下、站起、两人一组手牵手等方式探索动作。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乐器,想想看什么乐器可以演奏出“断奏”的音乐,什么乐器可以演奏出“圆滑”的音乐

    2、同一种乐器,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演奏来表示“断奏”和“圆滑”

    结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方法来表示“断奏”和“圆滑”,比如说用这个软布球(捏布球表示“断奏”,抛布球表示“圆滑”),动动脑筋让我们再找找还有什么方法,好吗?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和体验,初步懂得人多时要排队。

    今天天气真好,宝宝们一起跟妈妈出去锻炼身体。

    (1)春天来了,我们果园里的桃子都熟了,宝宝们一起帮妈妈把桃子摘回来好不好?

    我们要过一条独木桥,踩着石头才能到萝卜地再运回一个萝卜踩着石头,在独木桥上走回来。

    (4)教师小结:我们去果园时,挤在一起抢着过,只会谁也过不去,或者掉在河里,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你不推我不挤,才能有快又有序地到达终点。

    这一次,我们一定要记住要一个一个排好队,你不推,我不挤,慢慢过。

    (1)宝宝们今天真乖,妈妈把这些桃子奖给你,宝宝们每人一个,请宝宝们想一想怎么来拿?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运了这么多萝卜,累不累?跟妈妈一起回家休息了。

    评析:幼儿社会活动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幼儿将来更好适应社会生活服务,本次活动为让幼儿了解人多时应排队的规则,在活动中我改变以往以说理为基础,以认知指导行为的活动方式,直接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使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得出解决办法,从而比较出正确的'活动方式的好处,再通过吃桃子活动巩固正确的行为,整个活动都是在活动中进行,没有枯燥的说理,但同样使幼儿了解正确的道理,并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同时,在活动中利用扮演猴妈妈和小猴子的角色,使幼儿更好溶入活动中。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词汇:“又红又大”。

    2、知道故事名称,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及人物间的对话。

    3、知道要向小猴学习,做有礼貌的小主人。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小猴胸饰。

    3、塑料水果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t: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瞧瞧是谁?(出示小猴教具)

    t:今天天气真好,小猴子邀请了好朋友们来做客,小猴子想请好朋友们吃桃子,小猴子想请你们帮忙一起摘桃子吧,你们愿意吗?(愿意)

    t:今天真开心,我们摘了好多的.桃子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

    (引导幼儿说出:又大又红)

    二、欣赏故事,理解情节。

    1、欣赏故事1—2段

    (播放ppt1)提问

    t:是谁呢?谁来迎接客人?小猴子是怎么说的呢?(你好,小兔子,请进)

    (依次出现小兔、熊猫)

    2、欣赏故事3—6段

    (播放ppt2)提问

    t:三个朋友都给小猴子有礼貌的请进来了,小猴子作为主人,要做些什么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练习:***,我送给你又打又红的桃子。)

    t:小猴请大象、小熊、小兔吃桃子时,它们是怎样说的?

    (练习礼貌语“谢谢!”“不用谢”)

    3、创编情节,进一步练习句式

    (播放ppt3)提问

    t:那还会有哪个小动物来小猴子家做客呢?小猴子又会怎么做呢?谁来猜一猜?

    (1)出现客人:机器猫、小老虎、小青蛙。

    (2)提出要求:说话声音响亮,小动物们会张大嘴巴。

    三、延伸经验,扩展思维。

    t:我们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为什么要先给客人吃呢?

    四、师幼互动,结束活动。

    t:小动物们都说你们真棒!妈妈也要给你们送水果,送送送,送水果,送给你一个大水果,谢谢你,不用谢,你是我的好朋友。

    (引导幼儿唱,互送水果)

    音乐声中活动结束。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7

    设计意图

    最近我们班小朋友们对“比较”的游戏很感兴趣,比如在加餐的时候他们会说:“老师你看,我杯子里剩的牛奶比他的少,我快要喝光光了……”可以看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比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小班幼儿对于数量的比较,没有一定的方法,多数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得来的。而一一对应的排序方法是比较物体多少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结合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的特点,奶牛和牛奶又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因此设计了“奶牛工厂”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和“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2.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愿意玩“比较”游戏,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与少。

    2.难点:尝试想办法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奶牛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奶牛吃草、产奶。对量的比较有初步的认知。

    2.物质准备:奶牛、小草、栅栏图片、围裙、瓶子、盒子、盖子、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活动。

    教师扮演牛奶工厂的工人,说:我是牛奶工厂的工人,我们工厂制作牛奶,现在,许多的人都喜欢喝我们的牛奶,我都忙不过来了,邀请你们和我一起做牛奶,你们愿意么?

    二、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一)游戏情境一:牛奶工厂游戏背景

    师:这里是农场,农场里有许多奶牛呢,奶牛最喜欢吃什么?一头奶牛吃一颗草,你发现了什么?奶牛和草比较,谁多?谁少?怎样变成一样多呢?

    小结:我们增加一颗草,奶牛和草就变成一样多了。

    师:这些小栅栏就是奶牛的家,一头奶牛住一间房子,奶牛和房子比较,谁多?谁少?怎么变成一样多?

    (二)游戏情境二:小工人挤牛奶并拧上瓶盖1.师:快来,快来,小工人要去挤牛奶了

    游戏规则:一头奶牛需要一个小工人帮忙挤奶

    2.跟随音乐幼儿集体操作挤奶和拧瓶盖。

    3.发现问题

    师:小工人你们发现了什么?牛奶瓶都有盖子么?奶瓶和瓶盖比较,谁多?谁少?怎样做才能变成一样多了呢?

    4.给“瓶盖厂”打电话增加瓶盖,牛奶瓶和瓶盖就变成一样多了。

    (三)游戏情境三:将牛奶装入牛奶盒

    1.出示牛奶盒,请幼儿将牛奶一一对应装入牛奶盒。

    2.引导幼儿发现多出一瓶牛奶或者少一个牛奶盒,思考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三、幼儿之间相互送牛奶,将牛奶和包装盒一一对应变成一样多。

    活动总结

    对实现教学活动目标及幼儿发展的反思:孩子们在牛奶工厂的游戏中,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游戏,逐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并学习了通过这种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方法和活动特色的反思:游戏法;通过“牛奶工厂”游戏情境,幼儿扮演小工人角色,在游戏操作中亲身感知、体验、尝试,最后解决问题,获得“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数学经验,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发展。

    对游戏情境及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

    1.游戏背景创设:通过一系列连贯的情节和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牛奶工厂”的情境。

    2.游戏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教师和孩子们扮演小工人,教师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营造游戏氛围。

    3.游戏材料创设: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游戏中亲身感知、尝试、操作,学到“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

    过程反思:在拧瓶盖的环节中,由于幼儿之前没有足够的经验准备,导致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操作起来稍有难度,因此要求老师在活动开始前充分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做好前期经验的准备。有个别孩子在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时候,会直接用看的方式,很快速的说出答案,幼儿在铺垫前期经验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玩游戏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8

    盐消失了

    想要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就得给孩子们做一些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在好奇的心态下表现出强烈的未知欲。

    今天小鱼哥哥和大家分享幼儿小班观察课程:盐怎么消失了。

    课程目标:

    1,让小朋友发现盐能溶解到水中的现象,同时掌握溶解的速度与其他因素的有关系。

    2,让小朋友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在水里。

    3,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增进小朋友的好奇心,让小朋友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工具:

    1,准备足够的小杯子。

    2,准备足够的小盘子。

    3,准备足够的筷子。

    4,准备一袋盐,一袋细沙,温水一大杯。

    课程过程:

    1,讲故事。给孩子们讲一个能把盐溶解于水插入到的故事,建议老师可以把小马过河改一下。

    故事大概:小马帮妈妈去买盐,要过一条河。回来的时候,小马依然快快乐乐地趟水过来了。可是当他上岸后却发现,袋子里的盐没了。这可把小马吓坏了。他赶紧跑回家告诉妈妈说,河里有妖怪把它的盐抢走了。妈妈听后,哈哈大笑。那么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盐没了呢?

    2,引起小朋友的关注后,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做盐溶解于水的示范。

    实验过程:

    1,老师在小杯里倒入适量的水,然后用小勺把盐倒入,让孩子们观察盐在水里的状态。诱导孩子们讲出,盐跑哪里去了,让他们回答。

    2,老师主要是要让孩子们观察倒入水里的盐的状态,颜色,以及多少。

    3,老师再换小杯,同样的方法把细沙倒入,让孩子们再观察,并让孩子们说出两个实验的不同点。

    4,老师把小朋友两两分组,然后让他们自己操作,并认真观察盐的溶解过程。

    5,老师把水换成凉水,再让小朋友们观察一次,让他们明白水的温度是可以影响盐的溶解速度的。

    课程总结:

    这个课程的操作性强,需要投入的观察力也十足,其实是非常适合当成亲子游戏的。如果家长朋友们觉得好玩,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这个游戏。当然,你也可以完全地发散你的想象力,更换或者是改变整个实验的过程。

    教学活动教案小班 篇9

    知识目标:教材通过摘桃子比图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进一步巩固5的乘口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兴趣。

    2、培养学生小组交流的`良好习惯和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

    二、摘桃比赛。

    活动2:出示比赛图,让两位学生扮两只小猴完成5的乘法式题,从下至上,谁就获胜,式题可变换,多让几组学生参马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

    第1题:先让学对照两幅图,找出不同点,然后再列式,即15×3=15人;23+5=8人,让学生说一说第(1)幅图,为什么是5×3,而第2题为什么是3+5,从而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3题:是一道综合的解实际问题的习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故事,理解题意,再进行解答,注意“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的列式有两种即5×2+3×1和5×2+3,并告诉学生看情境图,根据自己的经验,先自己估算,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你知道吗?

    师简单介绍乘法口决产生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集锦9篇)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塑造的重要途径,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经过深入思考小编为您准备了“初中物理《杠杆》教案”,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成长!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1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略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3

    初中物理《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杠杆平衡的条件》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组成杠杆示意图的五要素?

    【参考答案】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④动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1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12表示。

    二、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参考答案】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的实验现象出不来怎么办?

    【参考答案】

    实验既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现象没有出来,说明他的实验步骤不正确,我会首先带着他回顾刚刚的实验操作,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引导他发现问题,并积极的改进。从最初的实验器材,到实验步骤、到实验注意事项等,逐一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鼓励他重新进行实验,同时我会在旁指导,规范其操作,让实验现象更明确。最终,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四、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

    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对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这就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科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新知探索课模式是以“实验探究”为引领,“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部分

    教学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实验结论推出部分 5历时)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维(小结部分 历时3)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6。夯实基础,巩固提升

    课堂同步,找出几个针对性习题,重在检查学生对不同杠杆的分类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

    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六、课堂评价

    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评价表格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从合作意识,参与积极性,

    实验技能,观察描述能力,处理实验结果能力,基础达标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对学生本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作出评语给出等级,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关注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参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栏目来开辟一些新栏目,例如:本节课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个身边的生活用品—杠杆的统计,并分别对杠杆进行分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课外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例如我会让学生们上网查询在生产生活的杠杆有哪些应用等。还有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学习物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材料更富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与大家共勉:一千个愿望,一千个计划,一千个决心,不如一个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5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2.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出示动画实例:

    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 和阻力臂 ——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

    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那么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边说边演示)这里有一杠杆,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O点左、右边每隔10厘米有1条虚线将杠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 。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 ,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板书) 用比例式表示 ,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板书)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主要要素,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提高设计探究的能力,提高交流归纳能力。

    3.通过将生活中的杠杆抽象成物理模型,将物理模型应用到生活的过程,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主要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比热容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例题:堵在公路上的大石头可以用铁杆撬起来,提问学生是用到了什么机械?

    学生已经学过了杠杆的概念,可以知道是使用了杠杆,教师继续讲解: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杠杆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介绍:用杠杆能撬起石头,最终是使杠杆两端达到了平衡状态,引导大家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教师展示探索杠杆平衡条件装置,并介绍使用注意事项:

    (1)在使用装置前,需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达到最初的平衡状态;

    (2)在杠杆两端挂上数量不相同的砝码,通过移动砝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达到平衡状态,读出砝码离悬挂点O的位置,记录下来。

    (3)更换不同的砝码数,多次测量,得到普遍规律。

    教师介绍杠杆主要要素:支点,力臂的概念,并在黑板上板书杠杆的示意图,教师讲解: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教师介绍完基础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得到的数据,动力臂阻力臂与动力阻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结果,教师归纳补充: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7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 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如课本第65页。

    a、 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 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分类方法;

    (2)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 F2l2)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当l1>l2,F1

    2、 当l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 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 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 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 ;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

    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篇9

    1.1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1.2过程与方法 :

    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②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吧?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生】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

    杠杆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罐头,同学们的力气呢不够打开它。这个时候你会借助什么外界的器具?

    【生】筷子、起子……

    【师】那么这里的筷子和起子,为什么就能更方便地打开罐头呢?这里运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有支撑木棒的点O,有人用的力F1,还有石头挡住棒子的阻力F2,另外还有两端距离就是相应力的力臂。

    【生】总结: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师】杠杆的五要素比较简单,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力臂在杠杆中如何找。

    【师】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杠杆五要素,其中最难找到的就是力臂,那么如何来确定力臂呢?找到力臂的顺序:

    注意:

    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作图细节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

    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0标记;5个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

    如图所示:

    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师】同学们都见识过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杠杆了,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杠杆所谓的平衡,怎么样才是杠杆的平衡呢?

    【师】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很多情况下,杠杆是倾斜静止的,那么这样的情况下,算不算刚刚说的杠杆平衡的情况?

    【生】因为倾斜静止的时候,杠杆是受力平衡的,也受到平衡力,所以也可以理解承平衡状态。

    【师】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结论的真实性。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师】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杠杆平衡条件:

    物理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师】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

    【生】杠杆会失去平衡。

    【师】那么杠杆会向哪边倾斜又是如何判断呢?

    【生】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乘积哪边小,杠杆偏向哪边(低)。

    【师】刚刚我们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接下来我们需要我们学过的知识点来求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求撬动杠杆物体所需要的最小力。

    由平衡公式F1L1=F2L2可知,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当动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所以要求最小动力时,要先找出最大动力臂。

    当 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

    当 L1>L2时,F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物理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找妈妈中班教案集锦9篇


    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准备好教案是保证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案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追求,如何公平地选择一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找妈妈中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小树叶找妈妈的活动体验小树叶想回到大树身边的情感,了解树叶和树之间的亲密关系。

    2、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探索树叶的兴趣和态度。

    3、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不同的树长着不同的树叶。

    活动准备:

    幼儿园树林;采集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每人一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树叶,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树林里找大树妈妈,好不好?

    二、幼儿到树林里探索树和树叶。

    1、师:小树叶,快去找你们的妈妈去吧。你们要看好自己长得是什么样的,不要找错呀。

    2、你有没有找到妈妈呀?你的妈妈在哪里?她长得什么样?

    3、你是怎么找到的?看看你手上的树叶和妈妈身上的树叶一样不一样。说说是什么样的。

    4、小树叶,你们都找到妈妈了,真开心啊。快和妈妈搂搂、亲亲,说说话吧。你要对她说什么?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都帮小树叶找到了妈妈。大树妈妈长得真高真大,她有许多树叶孩子。小树叶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我们把小树叶送回到妈妈身边,和她们再见吧。以后我们再来看望你们!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鸭妈妈找蛋》的故事情景中,让幼儿区别不同蛋的大小和颜色;尝试数一数,了解数数的不同方法。

    2、体验帮助鸭妈妈找到蛋宝宝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鸭妈妈找蛋》

    2、鹌鹑、鸽子、鸡、鸭妈妈的家四个

    3、装有不同数量的鹌鹑蛋、鸽蛋、鸡蛋、鸭蛋的盆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ppt引出鸭妈妈。

    2、呷呷呷谁来了?它边叫边团团转,发生什么事情了?(幼儿联想)

    3、今天我们小朋友来帮助鸭妈妈找蛋,好吗?鸭妈妈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

    二、故事:鸭妈妈找蛋

    1、故事第一部分:

    (1)咦﹗哪里有蛋?(鸟窝里)这些蛋会是鸭妈妈生的吗?那是谁生的蛋?

    (2)鸽子妈妈飞来了说:“这是我生的蛋宝宝。”鸽子妈妈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看一看,这里有多少蛋?(数一数)

    (3)鸭妈妈说:“这不是我生的蛋。”我们再帮鸭妈妈去找它的蛋宝宝。

    2、故事第二部分:

    (1)在草地上我们找到了一堆蛋,这些蛋是鸭妈妈生的吗?那是谁生的蛋?

    (2)鹌鹑妈妈急急忙忙说:“这是我生的蛋宝宝。”鹌鹑妈妈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看一看,这里有多少蛋?(练习封闭式数数)

    (3)鸭妈妈说:“这不是我生的蛋,我生的蛋在哪里呢?”

    小结:当同一种物体有大小围成一圈排列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准其中的一个大或小的先数,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数,这样就不容易漏数或重复数了。

    3、故事第三部分:

    (1)这里草地上我们又找到了一堆蛋,这些蛋是鸭妈妈生的吗?那是谁生的蛋?

    (2)谁来了?鸡妈妈说:“这是我生的蛋宝宝。”鸡妈妈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看一看,这里有多少蛋?

    (3)鸭妈妈急了:“这不是我生的蛋,那我生的蛋到底在哪里呢?”

    4、故事第四部分:

    (1)小鸟飞来了说:“那里小河边有一堆蛋”,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是鸭妈妈生的蛋吗?

    (2)看鸭妈妈高兴的样子,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蛋宝宝啊?鸭妈妈生的蛋是什么颜色的?看一看,这里有多少蛋?(发现各种数数方法,并一起用这些方法数一数)

    小结:当同一种物体围成一圈排列的时候,我们可以认准其中的一个物体,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数,不能重复数和漏数。

    5、比较四种蛋的差别:

    (1)比较四种蛋的差别。(鹌鹑蛋有花纹、鸽子蛋白色、鸡蛋肉色、鸭蛋青色)

    (2)比一比谁的蛋最好看?谁生的蛋最大?

    (三)找蛋:

    1、这还有好多蛋,我们帮动物妈妈送回家吧!请幼儿找到一盆蛋,猜一猜是谁生的蛋?数量多少?

    2、向同伴介绍自己找到的蛋是怎么样的?谁生的蛋?数量多少?

    3、幼儿将蛋分别送到动物妈妈的家里,并要求根据蛋的数量来贴。

    4、幼儿送蛋,集体检验。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语言表述对故事角色及故事情节的认识,感受故事中秋秋小鸟和熊妈妈的美好情感。(重点)

    2、喜欢倾听故事,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秋秋小鸟的心情变化和熊妈妈的无私爱心,初步体验文学作品中浓浓又轻松诙谐的爱的情感。(难点)

    【活动准备】

    《秋秋找妈妈》PPT课件、故事动物角色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角:秋秋小鸟,引发幼儿倾听故事兴趣

    课件出示秋秋小鸟,问:这是谁?你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他长的样子?

    老师小结:一只长着黄色毛毛、胖嘟嘟脸蛋、有着一对翅膀和一双条纹脚,小鸟,秋秋。

    二、分段讲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文学作品浓浓又轻松诙谐爱的情感。

    1、课件展示,分段讲述秋秋遇到不同动物并把她们当自己妈妈的故事情节,体验秋秋难过、失落的心情:

    找长颈鹿当妈妈时,问:秋秋为什么找长颈鹿当妈妈呢?找企鹅当妈妈时,问:秋秋还会继续去寻找妈妈吗?找海象当妈妈时,问:秋秋现在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对秋秋说?

    老师小结:秋秋无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和自己长得一样的妈妈,秋秋太想妈妈了。

    2、课件继续展示,分段讲述秋秋遇到熊太太的故事情节,语言表述宝宝和妈妈的故事,体验妈妈和宝宝的甜蜜情感:

    讲述至熊太太和秋秋的的甜蜜动作时,问:现在的秋秋又是怎样的心情?这一切的好心情都是谁带给他的?你觉得熊太太是怎样一位太太?

    3、课件继续展示,分段讲述秋秋跟着熊太太回家故事情节,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爱”的情感渲染

    讲述至秋秋跟着熊太太打算回家时,问:猜猜熊太太的宝宝是谁啊;讲述熊太太介绍自己孩子时,问:鳄鱼、河马和小猪怎么会是熊太太的孩子呢?他们和熊太太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联想,用语言、肢体表演等方式,行表现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触)

    老师小结:原来这些小动物就是这样和熊太太成为一家人的,熊太太不是他们的妈妈,却能用象妈妈一样的爱对待这些小动物,给他们以温暖和幸福,这就是一位好妈妈。直至故事结束

    三、延伸活动

    1、出示《秋秋找妈妈》的故事图书,小结:秋秋找妈妈的故事大家还想听一遍吗?今天中午午睡时老师再完整讲述一遍,并答应幼儿将书本投放到语言区,大家自己去讲述和翻阅

    2、联想:想想还会有哪些动物也会到这个大家庭中成为熊妈妈新的宝贝?那些小动物和熊妈妈和秋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把它们编成新的故事,成为《小兔找妈妈》《小羊找朋友》等各种书本,以后再将给小朋友听,让大家听了我们的故事,都成为更有爱心的人,好吗?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4)

    1.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2.磁带一盒;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

    (制作叶子画)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5)

    目标:

    1、学习逐幅按顺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中的象声词。

    2、能借助生活经验及图文线索图,辨认一组汉字,并能描述出“鸭子”的主要特征。

    3、能大胆参与阅读讲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

    准备:

    1、玩具小鸭一只;鸡、青蛙、白鹅、黄狗、老鼠、燕子、鸭子、猪的贴绒一张;相对应的字卡一张。

    2、《东方娃娃》二十本。

    过程:

    1、游戏:谁的声音。

    ――教师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叫声,让幼儿猜测是谁的声音。

    2、出示“小鸭”,引入阅读活动。

    ――春天到了,一只小鸭从蛋壳里钻出来,它呀,要去找妈妈。

    ――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

    ――介绍故事的名字,并指认“小鸭找妈妈”。

    3、幼儿自由翻阅。

    ――按着页码逐页、逐幅的自由翻阅讲述。

    4、帮助幼儿理解内容,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它都碰到了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动物小图片)

    ――小鸭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动物妈妈们对小鸭说了什么小鸭才找到自己妈妈的呢?

    5、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按序翻阅倾听。

    ――教师按故事内容,逐一提问:小鸭碰见了谁?说了什么?妈妈们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相应的字卡和图示)

    6、幼儿集体阅读。

    ――能按页码边指边阅读。

    7、幼儿按图文线索图,讲述故事。

    8、鸭妈妈是啥样?

    ――引导幼儿利用图文线索来描述出鸭子的特征。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语言表述对故事角色及故事情节的认识,感受故事中秋秋小鸟和熊妈妈的美好情感。

    2、喜欢倾听故事,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秋秋小鸟的心情变化和熊妈妈的无私爱心,初步体验文学作品中浓浓的爱的情感。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故事《秋秋找妈妈》、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角:秋秋小鸟,引发幼儿倾听故事兴趣(课件出示秋秋小鸟)师:这是谁?你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他长的样子?

    师:请你仔细看看,秋秋的脸蛋长得怎么样?

    幼:秋秋的脸蛋什么样子的?(胖嘟嘟的脸蛋)秋秋身上的羽毛什么颜色的?黄色)它身上还长了什么?(可以动作提示,翅膀)再仔细发现一下,秋秋的脚长得怎么样?(一双有条纹的脚)老师小结:一只长着黄色毛毛、胖嘟嘟脸蛋、有着一对翅膀和一双条纹脚的小鸟,秋秋。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发现秋秋的表情怎样?他开心么?

    你们猜猜看秋秋为什么不开心。

    师:原来,秋秋是只孤单的小鸟,他没有妈妈。秋秋终于决定要去找妈妈了,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秋秋找妈妈》。

    二、完整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三、播放课件,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师:秋秋找啊找,它遇到了谁?(长颈鹿)秋秋大声喊: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秋秋怎么会把长颈鹿当成自己的妈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幼儿交流:因为……(身上的颜色都是黄黄的。)师:那么长颈鹿是不是秋秋的妈妈呢?为什么?

    幼:不是。因为……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

    幼:秋秋有一对翅膀,长颈鹿没有。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长颈鹿是怎么对秋秋说的: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师幼一起学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2、师:秋秋没有找到妈妈。来我们一起往下看。秋秋继续向前走,忽然它大声喊起来:你是我的妈妈吗?瞧,他又看到了谁?(企鹅)呀,秋秋为什么要问企鹅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它们都长得什么样?)幼儿交流。

    师:你们说,秋秋找得对不对?为什么?(看看它们的脸蛋一样吗?身体的颜色呢?)幼儿交流:企鹅不是秋秋的妈妈。秋秋长着……企鹅不是长着……师:请你来做企鹅,你会对秋秋怎么说?

    幼儿尝试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胖嘟嘟的脸蛋呀。

    3、师:秋秋没有找到妈妈。来我们一起看下一页。秋秋继续向前走。这一次,它遇到了海象,它把海象当作了妈妈。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秋秋说: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这一次,秋秋找对了吗?(不对)师:秋秋为什么又会把海象当作自己的妈妈?

    师:那么为什么海象不是秋秋的妈妈?(仔细发现一下,它们的脚一样吗?)师:请你来做海象,你会对秋秋说什么话?

    幼儿学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有条纹的脚。

    4、师:最后秋秋太难过了,他遇到了谁?(熊太太)师:熊太太想做秋秋的妈妈,她是怎么说的?(秋秋,我能做你的妈妈吗?)师:这时候,秋秋说了什么?(可是你的毛不是黄色的。你也没有长着像我这样的翅膀,胖嘟嘟的脸蛋和又条纹的脚)5、讲述图片8-11师:最后秋秋有没有找到妈妈?

    幼:找到了师:现在的秋秋又是怎样的心情?这一切的好心情都是谁带给他的?

    (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师:你觉得熊太太是怎样一位太太?幼儿讨论小结:小鸟秋秋和熊太太虽然长得不一样,熊太太不是他们的妈妈,却能用象妈妈一样的爱对待他,给他温暖和幸福,这就是一位好妈妈。

    四、结束活动师:熊太太做了秋秋的妈妈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秋秋找妈妈》,中午休息的时候给你们讲,好吗?(好)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7)

    中班语言:

    设计思路:

    因为九月份的主题是《我爱我家》,幼儿对父母的爱、对家的爱已经有了前期的经验,所以我选择了绘本《秋秋找妈妈》,我觉得《秋秋找妈妈》是一个充满着温馨,洋溢着爱心的绘本故事,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绘本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也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秋秋不放弃找妈妈这样一个故事脉络,也可以教育幼儿遇到困难要学会不轻易放弃,做事要有决心。另外,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在父母的保护中很幸福地生活着,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可能享受不到父母的疼爱,我希望通过《秋秋找妈妈》这个绘本让孩子们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能够学会关爱别人,懂得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和表达故事所蕴含的浓郁亲情,体验幸福,学会感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语言表述对故事角色及故事情节的认识,感受故事中秋秋小鸟和熊妈妈的美好情感。

    2、喜欢倾听故事,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秋秋小鸟的心情变化和熊妈妈的无私爱心,初步体验文学作品中浓浓的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故事《秋秋找妈妈》、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角:秋秋小鸟,引发幼儿倾听故事兴趣

    (课件出示秋秋小鸟)

    师:今天王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请你们来看一看说一说它是长什么样子的?

    师:请你仔细看看,它的脸蛋长得怎么样?(胖嘟嘟的脸蛋)

    师:它身上的羽毛什么颜色的?(黄色)

    它身上还长了什么?(可以动作提示,翅膀)

    再仔细发现一下,它脚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一双有条纹的脚)

    小结:一只长着黄色毛毛、胖嘟嘟脸蛋、有着一对翅膀和一双条纹脚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秋秋。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发现秋秋的表情怎样?他开心么?

    你们猜猜看秋秋为什么不开心?

    师:原来,秋秋是只孤单的小鸟,他没有妈妈。秋秋终于决定要去找妈妈了,

    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秋秋找妈妈》。

    二、分段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找长颈鹿当妈妈

    师:秋秋找啊找,它第一个遇到的是谁?(长颈鹿)秋秋大声喊:长颈鹿太太,你身上的黄颜色和我的一样!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秋秋怎么会把长颈鹿当成自己的妈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

    幼儿交流:因为……(身上的颜色都是黄黄的。)

    师:那么长颈鹿是不是秋秋的妈妈呢?为什么?

    幼:不是。因为……

    师: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

    幼:秋秋有一对翅膀,长颈鹿没有。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长颈鹿是怎么对秋秋说的:(播放录音)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师幼一起学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呀。

    2、找企鹅当妈妈

    师:秋秋没有找到妈妈,于是就继续向前走,忽然它大声喊起来:企鹅太太,你和我一样有翅膀!你是我的妈妈吗?(继续讲故事“噢,企鹅太太。”)

    师:秋秋为什么要问企鹅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它们都长得什么样?)

    幼儿交流。

    师:你们说,秋秋找得对不对?为什么?(看看它们的脸蛋一样吗?身体的颜色呢?)

    幼儿交流:企鹅不是秋秋的妈妈。秋秋长着……企鹅不是长着……

    师:请你来做企鹅,你会对秋秋怎么说?

    幼儿尝试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胖嘟嘟的脸蛋呀。

    3、找海象当妈妈

    师:秋秋还是没有找到妈妈,又继续向前走。这一次,它遇到了海象,它把海象当作了妈妈。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秋秋说:海象太太,你和我一样有胖嘟嘟的脸蛋!你是我的妈妈吗?

    师:这一次,秋秋找对了吗?(不对)

    师:秋秋为什么又会把海象当作自己的妈妈?(有胖嘟嘟的脸蛋)

    师:那么为什么海象不是秋秋的妈妈?(仔细发现一下,它们的脚一样吗?)

    师:请你来做海象,你会对秋秋说什么话?

    幼儿学说:可是我不像你那样长着有条纹的脚。

    过渡语:秋秋无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和自己长得一样的妈妈,秋秋心里好难过,它太想妈妈了。我们看看最后它遇到了谁?(熊太太)

    4、熊太太做秋秋的妈妈

    故事讲述“当秋秋看到。秋秋也觉得那个样子很好笑。”

    师:熊太太想做秋秋的妈妈,听听她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

    师:你们猜猜这时候秋秋说了什么?(可是你的毛不是黄色的。你也没有长着像我这样的翅膀,胖嘟嘟的脸蛋和有条纹的脚)

    师:熊太太说好吧,于是就邀请秋秋去她的家里,她说“我的那些孩子在家等我呢。”(观察画面)看看熊太太有哪些孩子?(河马、鳄鱼、小猪)

    师:他们和熊太太长得像吗?那为什么他们也是熊太太的孩子?

    (可能他们也没有妈妈,熊太太就去照顾他们了。)

    小结:原来这些小动物就是这样和熊太太成为一家人的,熊太太不是他们的妈妈,却能用象妈妈一样的爱对待这些小动物,给他们温暖和幸福,这就是一位好妈妈。(来到熊太太家后,秋秋和河马、小鳄、胖胖一起吃起了香香甜甜的苹果派,他们笑得好开心。直至故事结束)

    三、延伸活动

    1、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今天中午午睡时老师再完整讲述一遍,老师也将会把这边呢绘本故事投放到语言区,大家可以自己去讲述和翻阅。

    联想:想想还会有哪些动物也会到这个大家庭中成为熊妈妈新的宝贝?那些小动物和熊妈妈和秋秋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把它们编成新的故事。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

    2.根据故事内容,学习表演。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乐园》图谱,《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2.小蝌蚪头饰若干(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一群蝌蚪等贴绒教具一套,头饰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乐园里来了许多朋友,小朋友看看是谁呀?

    (熊妈妈、小熊;鸭妈妈、小鸭;鸡妈妈、小鸡……)

    2.“小动物们在乐园里玩得可高兴了。天渐渐地黑了,小动物们也陆续回家,小鸡、小鸭玩累了,也想回家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急得要哭了。”小朋友愿意帮小鸡、小鸭找到妈妈吗?

    3.小动物们都有了自己的妈妈,你们想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听了故事就明白了。

    二、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池塘背景图,按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乐的时候,先遇到了谁?(鸭妈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边在背景图上贴上相应的教具)

    2.鸭妈妈怎么对小蝌蚪说的?

    (这里可以叫小朋友一起来说鸭妈妈的话。)

    3.谢过了鸭妈妈,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鲤鱼妈妈)(出示贴绒教具)

    4.鲤鱼妈妈怎么说?(幼儿重复鲤鱼妈妈说的话)

    5.小蝌蚪又把谁当成了妈妈?(乌龟妈妈,出示教具)

    6.乌龟妈妈怎么说?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和妈妈那些地方不一样?(请幼儿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四、师幼一起完整讲述故事

    1.按图片内容和幼儿一起复述“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中的一些情节。

    2.个别幼儿讲述(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说的话)

    课后反思:

    事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幼儿看图引导孩子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孩子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动中,我尽量让孩子自己说,自己问,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后还请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开心。

    找妈妈中班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区别不同蛋的大小和颜色,了解许多动物会生蛋。

    2、对会生蛋的动物有识别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实物(鸡蛋、鹅蛋、鸽子蛋、鸭蛋);各种动物以及它们蛋的图片;课件(鸭妈妈找蛋)

    活动过程:

    一、摸蛋。

    1、往封闭的盒子里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猜猜里面藏着什么。

    2、逐一打开盒子,说说他们的名称。

    3、比较四种蛋的差别。(鹅蛋大而白、鸡蛋肉色、鸭蛋青色、鸽子蛋很小,白而透亮)。

    二、观看多媒体。

    1、鸭妈妈在河边下了几个蛋,就跑掉了,过了许多天,鸭妈妈忽然想起河边的蛋,可是,她忘了把蛋下在河边的什么地方了?在河的东面还是西边?她只能顺着河边寻找。

    2、观察蛇蛋,谈论:鸭妈妈在河边找到了一堆蛋,这是她下的蛋吗?和鸭蛋有什么不同,一条条小蛇从蛋里钻出来了,原来是蛇蛋。

    3、观察鹌鹑蛋,谈论:鸭妈妈在河边又找到了一堆蛋,这是她下的蛋吗?和鸭蛋有什么不同,一只只消鹌鹑从蛋里钻出来了,原来是鹌鹑蛋。

    4、鸭妈妈急了:"我的蛋在哪里?"--从图上找找,说出鸭蛋的位置,谈论鸭蛋的特征。

    三、找蛋。

    (一)出示动物图片,说说:谁会生蛋?并将会生蛋的动物从图片中找出来。

    (二)出示蛋的图片,说一说:谁生的蛋。

    1、取一张蛋的图片,猜一猜谁生的蛋。

    2、向同伴介绍自己找到的蛋是什么样子,是谁生的蛋。

    3、将蛋分别送到妈妈身边。(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

    o的拼音教案集锦9篇


    寻找优质文章不妨看看“o的拼音教案”。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之一。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o的拼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形近韵母。

    2、能准确拼读音节。

    重点难点

    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完了复韵母。这节课,我们再次与这些韵母朋友聚聚,看大家是否把它们认准记牢了。

    一、练习第三题,用六张单韵母卡片摆出复韵母。

    1、出示卡片a 、o、、e、I、u、、ü,学生齐读。

    2、用这六张卡片摆出自己认识的复韵母朋友。

    一边摆一边用笔记下自己摆的复韵母。比一比,看谁摆出的复韵母又对又快而且齐,最后读一读自己摆出的复韵母。

    二、练习第一题:比较形近韵母。

    1、出示形近韵母卡片。

    这是刚才大家摆出的复韵母。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2、开火车读、齐读。

    3、议一议: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长得像的韵母朋友。

    学生A:多读几次就能记住它们。

    学生B:根据读音可以记住它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二题:区别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卡片:ie ——ye,认读,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

    2、照样说说其他几组字母和整体认读音的异同。

    3、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这些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4、照样抄写。

    二、练习第四题:拼读音节,并恰当地与图画相连。

    1、自由拼读题中的音节,一边拼读一边找出相对应的图画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图,读准音节。

    2、黑板上出示该题内容,学生上台板演。

    3、多种形式读读这些音节。

    三、练习拼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o的拼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声母ɡ、k、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拼读带有介母的音节。能准确拼读ɡ、k、h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3.感受学拼音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拼读ɡ、k、h与韵母组成的音节。

    难点:学习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7)

    1.出示卡片ɡ、k、h、a、e、u,让学生认读。

    2.找学生读书上的儿歌。

    二、学习拼拼读读918)

    1.学习两拼音节。(出示)

    ɡɡɑɡɡɑ

    kɑkɑkeke

    hhɑhhe

    ɡɡu

    kuku

    hhu

    (1)学生自己拼一拼,把会拼的音节拼听。

    (2)师生共同拼读学生觉得有困难的音节。

    (3)小老师教读。

    (4)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练读。

    2.学习三拼音节。(出示)

    ɡɡuɑ

    kuɑkuɑ

    hhuɑ

    (1)让学生观察老师这次出示的音节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2)认识介母及三拼音节。

    (3)教给学生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引导学生自己拼读。

    (5)老师教读、学生领读、分组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读。

    (6)给音节带调,组词说话。

    三、完成读读连连(10)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5)

    指名读音节。

    五、布置作业(5)

    抄写本课学习的音节。

    板书设计

    ɡɡɑɡɡɑ

    kɑkɑkeke

    hhɑhhe

    ɡɡuɡɡuɑ

    kukukuɑkuɑ

    hhuhhuɑ

    教后感

    o的拼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ɡ、k、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拼读带有介母的音节,能准确拼读。

    3.会读儿歌,感受学拼音的乐趣,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制作,彩纸剪的字母部件,拼音卡片。

    学生: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看课件:森林公园。

    小朋友们,老师将带大家到森林公园去玩耍,在那里、我们会认识一些新的声母朋友。现在,让我们坐上小汽车出发吧!

    (课件:小汽车行驶到森林公园,最后定格为书中的三幅画)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1)鸽子在天空中飞翔。

    (2)水中有许多小蝌蚪。

    (3)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喝水。

    (生自由说,师相机点拨。)

    二、重点学习ɡ、k、h的发音和书写

    1教师引导学习声母ɡ。

    (1)学习ɡ的读音。

    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朋友就是“ɡ”(点击图片,“ɡ”就会闪动),它的名字和鸽子的“鸽”音相似,只要读得较短一些。

    师范读,全班模仿读,抽生读,开火车读。

    (2)识记ɡ的形状。

    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的形状呢?

    ①鸽子鸽子ɡɡɡ。

    ②“9”字拐弯ɡɡɡ。

    (编创儿歌,发散思维。)

    选择编得好的儿歌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声母k。

    点击图片k,让学生们组成4个小组,用学习ɡ的方法解决k的音、形及儿歌的编创,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巡视,相机引导个别组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汇报k的读音;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读。

    3.自主探究,学习声母h。

    学生独立学习h,记住h的音形,并创编儿歌,然后在全班交流。

    4.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ɡ、k、h的写法。

    (2)相机指导认识新笔画“”、“〈”,强调一笔写成。

    (3)再次仔细观察ɡ、k、h的笔画、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并在练习本上将每个字母写两遍。

    (4)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5)展评个别优秀作业(实物投影)。

    (6)游戏:听拼音贴字母。(出示一些用彩纸剪成的字母部件。)

    游戏规则:每组推选两位代表在黑板上拼音格里用彩纸部件合作拼贴出老师所报字母。

    其余学生,一边用手在书桌上书空练习,一边仔细观察台上的同学所拼字母的笔顺及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三、自主学习ɡ、k、h的拼读练习

    (把课后“拼拼读读”和“读读连连”结合起来学习。)

    1.学生自己拼一拼,抽查,把会拼的音节拼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拼读学生觉得有困难的音节,重点是学习有介母的音节,看“读读连连”中的图发音,借图读会“ɡu”、“hu”的音,引出音节,区分与其他的音节有什么不同。

    3.认识介母,教给拼读方法。

    4.引导学生自己拼读。

    5.教师用音节卡片抽查。

    四、学习儿歌,分享快乐

    1.自读儿歌,抽查正音,教读儿歌。

    2.用齐读、轮读、赛读等方式把儿歌读熟。

    3.找出带有ɡ、k、h的音节,再读一读。

    五、扩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读拼音卡片h、ɡ、k,扩词练习,积累词语。

    2.布置作业:

    (1)从课外书上找出带ɡ、k、h音节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2)把今天认识的音节和字母读给朋友听。

    o的拼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g kh,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gkh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会认四个生字“瓜、果、禾、火”。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及其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2、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展示情境,图中背景图,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今天,我们一块儿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们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体验发音部位

    1、边诵读情境儿歌,边出示情境图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挂图)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咦,小红画的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2、师领读儿歌。

    三、学习声母g kh的读音

    1、出示卡片“g”,声母g,白鸽的“鸽”读得轻而短。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卡片“k”,声母k,蝌蚪的“蝌”读得轻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声母h,小河的“河”读得轻而短。(同上)(注:若学生基础较好,可让学生教学生,师注意引导,强化发音方法。)

    2、游戏巩固:“猜卡片” (1)规则:一人拿声母g k 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对读准则奖励小贴画。(2)可先由教师领玩,再分组自己玩。

    四、学习声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图)你有好办法记住声母g k h吗?交流后小结。

    (1)和平鸽,橄榄叶,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来碰头。

    (3)哗啦啦的小河水,转个弯儿向前流。(注: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母形。)

    2、指导书写(gkh逐个进行)

    (1)引导学习笔顺图,用手指书空。

    (2)在书上描红一个。(注:关注写字姿势的培养)

    (3)交流观察所得: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4)游戏:“进小屋”师范写,指名学生演板。

    (5)在书上再描红并书写一个。

    五、练读g kh与单韵母组成的二拼音节的拼读

    1、学习音节gagegu的拼读。

    (1)(出示音节分解式:g—e一ge)通过观察,了解这个音节有组成。学生自己再进行拼读,师提示注意用g轻快地去碰韵母e。

    (2)(出示音节gagu)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演板:gagegu的四声。

    (4)分小组练习其四声,分小组展示自学结果。

    2、学习“kake ku,hahehu”及四声。(小组学、自学)

    3、游戏反馈、巩固:“百宝箱”。规则:各组派人摸“百宝箱”中动物音节卡片,并读。展开小组竞赛,读对加分,可得到动物卡片,并可领读或指挥他人读。评出优胜组。

    六、练读二拼音节的音节词

    1、练读书中词:gē ge,kě lè,bà hé

    (1)请拿“gē”的同学上台引领说词;我说“gē”,唱歌;我说“gē”

    读词“gēge”(注意轻声)

    (2)出示“可乐”饮料,这是什么?读词“kě lè”,引导学生说句子。

    (3)示音节词“bà hé”,读,说说这个游戏。

    2、游戏:“聊天室”:边聊天,边读与gkh相关的二拼音节词。

    (1)你家的gé bì住着谁?

    (2)每天早上我都看见洪山广场有dǎ gǔ的人。

    (3)看到你们这么可爱,我会hā hā笑。

    (4)今天我摔了一跤,我kū 1e。

    (5)我会讲hú li的故事。

    (6)我喜欢卡通片里的tù bā gē

    七、布置作业:书写练习(在拼音生字本上书写练习)

    o的拼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a、、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重点:a、、e的音、形教学。

    难点:掌握的发音,学会a、、e的四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a、、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e的四个声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 学习a、、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l)演示,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

    (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

    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

    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的四声

    依次出示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2.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3.能正确书写a、、e。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谁想念给大家听?

    2.齐背四声儿歌

    3.复习发音:1 4 % 5 $ 1 7 6

    二、认识四线格

    在黑板上打好四线格,问: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哪格是上格、中格、下格。

    三、 教生书写a、、e

    l.学习a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学生书空,并在练习本写三个a。

    2、学习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本上写三个。

    3.学习e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着写左半圆。注意:e是

    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练习读书

    教给儿歌:张大嘴巴:aaa

    拢圆嘴巴:

    扁扁嘴巴:eee

    五、总结

    我们认识了单韵母a、、e,掌握了它们的音、形及书写,又认识了四线格,学会了如何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字母。

    六、布置作业

    1.在家庭作业本上将每个单韵母的四声书写一遍。

    2.练习朗读短文。

    七、板书设计

    5

    o的拼音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

    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一首儿歌和背景图,四道算式正等着小学生“过桥”。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挑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i上标调时要去掉上面的点。

    (四)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习zuo、cuo、suo三个音节。最后利用情境图,练习带调拼

    读音节。

    (五)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六)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五个生字集中出现在儿歌里,教学时要利用这个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sì、zu、cu,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老师解疑。

    (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

    (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

    (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形义。

    5、熟读儿歌。

    (七)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a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八)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参考资料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微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自然从窄缝中挤出。发c时,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和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z、c、s的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和上门齿背,发音时舌头是平的,叫平舌音,也叫舌尖音。

    o的拼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ɑoouiu,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简单的声母和ɑoouiu组成的音节,会拼读三拼音节。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ɑoouiu,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ɑoouiu。

    2、会拼读简单的声母和ɑoouiu组成的音节,会拼读三拼音节。

    教学思路:

    1、复习学过的单韵母和三个复韵母。

    2、看情境图,编小故事,引出新授内容(故事中藏着带有ɑoouiu)。

    3、逐一学习ɑoouiu三个复韵母,要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拼读简单的声母和ɑoouiu组成的音节,会拼读三拼音节。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ɑoouiu(你想用ɑoouiu或由它们组成的音节说什么。)

    5、通过小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

    韵母和音节卡片;篮子,遮布,几样蔬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单韵母:ɑoeiuü)开火车读,指名读。

    2、指名读复韵母:ɑieiui,再齐读。

    〔评:复习韵母为新授内容作铺垫。〕

    二、看情境图,编小故事,引出新授内容。

    1、(打开课本41页)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一幅北方的冬景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

    自由观察情境图,和同桌交流感受。

    (冬天好冷,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棉袄,但是两个哥哥不怕冷,他们敢在冰冷的水里游泳,连海鸥都来给他们加油呢。)

    〔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所看到的、想到的都自由地说出来。〕

    2、师:这幅图的后面还有一个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星期六(iu)的早(ɑo)晨,毛毛(ɑo)起床后(ou)就觉得特别冷。她和姐姐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呀!这时牛牛(iu)急匆匆地跑(ɑo)过来,说:“你们快点穿上大棉袄(ɑo),跟我来。”毛毛(ɑo)说:“干嘛去啊?”“你们就跟着来吧,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牛牛(iu)带着毛毛(ɑo)和姐姐来到海边浴场,看到两个哥哥在冰冷的海水里游(iu)泳。哇,他们好勇敢呀!一点儿也不怕冷。牛牛(iu)、毛毛(ɑo)和姐姐赶紧给他们加油(iu)。这时海鸥(ou)也来为他们加油(iu)了。小朋友们听到了吗,他们说些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师:图上的这3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韵母:ɑoouiu。

    〔评: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新授内容,顺应了小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并在故事中藏着带有ɑoouiu的音节,学生不知不觉就接触到了所学的新知识。〕

    三、教学复韵母ɑoouiu。

    (一)学习复韵母ɑo。

    1、小朋友们还记得吗,刚才牛牛叫毛毛和姐姐穿上什么衣服呀?

    (大棉袄)

    2、小朋友们记性真好。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ɑo。老师再读两次,小朋友们注意听音,还要注意看老师的口型。

    (师范读,指导发音,生跟着读,同桌互相检查口型。)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评:由故事很自然地过渡到新授的内容,在教学时很注重学生个体发音的指导。〕

    3、(师出示:āoáoǎoào)谁来读ɑo的四声?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4、你们想用ɑo来说什么呢?

    (棉袄、毛毛穿棉袄、奥运会……)

    〔评:教学时让学生用ɑo来说话,把拼音运用到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印象,也能学以致用。〕

    5、请小朋友们观察ɑo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跟同桌说一说。

    (师范写,生描红。)

    6、(师出示:m-ɑo→mɑo)谁会读这个音节?

    (生个别读,正音,齐读;再读mɑo的四声。)

    7、(师出示:x-i-ɑo→xiɑo)哪个能干的小朋友会读这个带有小i的三拼音呢?

    (生个别读,正音,齐读;再读xiɑo的四声。)

    〔评:加强了音节拼读的教学。〕

    (二)学习复韵母ou。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给自己加加油吧。刚才海鸥给哥哥们加油了,我们也请海鸥来给我们加加油怎么样?

    〔评: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无意注意,老师很巧妙的利用海鸥来为小朋友们加油,学生的兴致又被很快地调动起来了。〕

    2、请看,这就是海鸥的ou。老师再读两次,小朋友们注意听音,还要注意看老师的口型有什么变化。

    (师范读,指导发音,生跟着读,说说口型的变化,同桌互相检查口型。)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3、(师出示:ōuóuǒuu)谁来读ou的四声?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4、你有什么办法记住ou呢?

    (海鸥,海鸥ououou……)

    5、请小朋友们观察ou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跟同桌说一说。

    (师范写,生描红。)

    6、(师出示:z-ou→zou)谁会读这个音节?

    (生个别读,正音,齐读;再读zou的四声。)

    7、(师出示:zh-ou→zhou)谁又会读这个音节?

    (生个别读,指导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齐读,小组比赛读;再读zhou的四声。)

    8、你们想用zou或者zhou说些什么?

    (走路、柳州……)

    〔评:在教学时老师有意把平舌音节和翘舌音节放到一起让学生区别,在实践中区别和运用平舌音节和翘舌音节。〕

    (三)学习复韵母iu。

    1、海鸥为什么来给哥哥们加油呢?

    (哥哥们不怕冷,他们敢在冰冷的水里游泳。)

    2、请看,这就是iu。老师再读两次,小朋友们注意听音,还要注意看老师的口型有什么变化。

    (师范读,指导发音,生跟着读,说说口型的变化,同桌互相检查口型。)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3、(师出示:iūiúiǔiù)谁来读iu的四声?

    (生个别读,正音,再齐读。)

    4、你有什么办法记住iu呢?

    (哥哥游泳iuiuiu、加油加油iuiuiu……)

    5、请小朋友们观察iu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跟同桌说一说。

    (师范写,生描红。)

    6、(师出示:l-iu→liu和n-iu→niu)谁会读这两个音节?

    (生个别读,正音,指导区别声母l和n,齐读;再读liu和niu的四声。)

    7、你们想用liu或者niu说些什么?

    (柳树、柳州、牛牛、小牛……)

    〔评:区别鼻音“n”和边音“l”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老师也注重这两个声母在音节中的指导。〕

    四、拼音游戏。

    师:今天中午老师要给家人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小朋友们猜猜看,老师的篮子里都买了什么?如果你们猜猜对了,老师可以请你们到家里来做客的哟!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提示,你们可以拼一拼,读一读。(师出示:càihuāǒujiǔcàiyóucàilàjiāo)

    生自由拼读词语,拼对了就说一说你见过它们吗?再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说对了老师就拿出相应的物品。然后再反过来,老师拿出什么物品生就拼读对应的词语。

    这些蔬菜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或是不喜欢吃什么?它的味道怎么样?

    〔评:教师设计了与拼音教学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让复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拼音知识,还进行了说话的训练。〕

    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新的复韵母:ɑoouiu,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总评:由于汉语拼音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号,初入学的六、七岁儿童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认识活动主要依赖感觉、知觉和表象,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插图,编小故事以引出新授内容,适合孩子年龄特点,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对易拼错的音节进行特别指导。把拼音运用到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印象,学以致用。教师设计了与拼音教学有关的游戏,让复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也较好地体现了愉快教学的主旨。〕

    o的拼音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前班拼音教案全集。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读带调的三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aoe三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课前准备:投影片和字母卡片(带声调,不带声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知道学拼音的用处,学会单韵母a,认识声调符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读四声。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学吗?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学。

    我们一起来学首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教学单韵母a。

    1、看图说话引出a: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

    学说图意:小朋友学唱歌,aaa。教师范写a。

    2、你们瞧!图上的小朋友唱歌时,嘴巴是→张得大大的。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听音,看口形。学生模仿发音,教师边检查边领读。

    4、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巴张大,唇形自然,声音响亮。教顺口溜:张大嘴巴,aaa。

    5、看投影片记字形。

    覆盖a的字形,与小姑娘的头部重合。看看a的形状像什么?(a像一个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头上还扎着一根小辫子。)抽拉投影片,使a和小姑娘头部分离。

    用儿歌帮助记字形,"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aaa。"

    (三)教学a的四声。

    1、单韵母a的头上常有四顶不同的帽子。(出示)它们戴上不同的帽子,读起来的声调也就不同了。这四顶帽子就是"声调符号",我们根据符号读韵母。

    2、ā戴上了第一顶平平的帽子,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教师发音,学生跟读。)

    á戴上了第二顶从左下到右上的帽子,就是第二声。读的时候就像有人问你话,没听清时,你会问:"á,你在说什么?"就是这个音。领读,模仿,轻读,读准á。(用手势助读。)

    ǎ戴上了第三顶帽子,就是第三声。音又不同了,由高到低再到高,形状像个钩。(教师发音,学生跟读。)

    à戴上了第四顶帽子,从左上到右下的帽子,就是第四声。我们读时声音要从高到低,就像惊叹:"à,你来了!"

    3、学生以手势助读,也可以用简明确切的儿歌帮助记忆。

    (四)指导看书,读书。

    1、指导看书。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翻开课本,找到汉语拼音第一课。)

    2、边看图边读课文。集体反复练读2-3遍,再指名读。

    (五)学写单韵母a。

    1、认识四线格。我们学会了a的读音和四声,还要学会写a。(出示四线三格,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根线几个格子。三格,就好像是三层楼房。记住,a就住在二楼。写的时候要碰到上下线,而且要一笔写成。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教师边写边讲,注意:a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3、学生上黑板试写a,讲评。

    (六)巩固练习。

    我们一起来做汽车爬山坡的游戏。

    总结:这节课,我们先看图,说清了图意;再学习a的发音和声调;接着我们读了课文;最后还学习了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a。这样分四步,我们就把这些内容都学会了。

    (七)课堂练习与作业。

    1、提醒注意写字时坐与执笔姿势。"准备"→开始。

    2、在四线格中正确地描写a,教案《学前班拼音教案全集》。

    o的拼音教案 篇9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巩固发音及书写。)

    一、出示拼音字母(含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结合图片形象感受字母形状。

    二、联系事物初步感受字母发音。

    三、指导发音要领,练习发音。(指导发音部位与口形等)

    四、练习字母四声发音(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音节)。

    五、声、韵(母)结合练习发音。(向拼读过渡)

    六、指导书写。(正确的笔画与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七、读儿歌或拼音词语,强化新授字母的发音练习,提高发音技能。

    八、总结对比,强化认识字母形状与发音特点。(如bd、pq 、nh等的形状区分等)

    注意问题:

    1、根据教学内容将几大环节合理安排到2—3个课时中。

    2、上述环节在教学实际中可适当调整,不必完全套用。

    拼音2 iuü 教学设计

    莱西市实验小学 李雅丽

    教学目标:

    1、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和y、 w两个声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 yi 、 wu 、 yu 。

    3、掌握 i 、 u 、ü、 yi 、 wu 、 yu 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4、知道i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重点:

    1、会i、 u 、ü、y、 w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i、 u 、ü、y、 w及yi、wu、yü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读准i 、 u 、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具准备:

    1、本课的教学挂图。

    2、i 、 u 、ü、 y 、 w 和 yi 、 wu 、 yu 及带声调 i 、 u 、ü、 yi 、 wu 、 yu 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卡片复习单韵母a o e及其它们的四声。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拼音朋友,单韵母i u ü,希望每个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正确念、牢牢记。(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 u 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二、学习字母i

    (一)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音

    1、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

    2、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

    3、教师示范发音,注意看清老师的口形。老师发音时牙齿怎么样?编顺口溜:衣服衣服i i i。

    4、学生学读i(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学i的四声

    1、i和a o e一样,可以戴上四顶帽子。仔细看,i戴上帽子后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出示:ī í ǐ ì)儿歌: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

    2、分组练习四声。教师范读:ī 这件衣服真好看!í 咦!我的铅笔在哪儿?ǐ拿把椅子您请坐。ì 你的意思我明白。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衣服中间的一条花边和边顶上的一枚扣子,形状与i相似。)

    2、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3、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观察指导。

    二、学习字母u

    (一)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音

    1、看插图说话引出u:可以说:“一只乌鸦在树上做窝。”乌鸦的“乌”就是u。

    2、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听音,看口形。发u音,嘴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口形不变。顺口溜:乌鸦乌鸦u u u

    3、学生学读u(领读,集体读,指名学生读。)

    (二)学习u的四声

    1、出示:ū ú ǔ ù

    ū 第一顶帽子平平的,谁会念?ū ū ū 火车呜呜叫。

    ú 第二顶帽子上山坡,谁会念?ú ú ú 没有就是“无”。

    ǔ 第三顶帽子转个弯,谁会念?ǔ ǔ ǔ 一二三四五。

    ù 第四顶帽子下山坡,谁会念?ù ù ù 我们爱公物。

    2、学生练读。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记字形:图上哪个地方像u字?(这只鸟窝像u形。)还像什么?(像只茶杯u u u)

    2、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3、u的笔顺是先写竖右弯,再写竖,要写在中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观察指导。

    三、学习字母ü

    (一)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音

    1、图上画的什么?看图说话引出ü:一条大鱼在水里吹泡泡。出示:ü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看口形。把鱼的音平读就是ü。发音时,口腔近似闭拢,双唇撮成一个小圆孔。

    3、学生学读ü。(有时学生读不准音,可以先发i的音再把嘴唇拢圆就可发出ü的音。)

    (二)练习ü的四声

    1、ü也戴上了帽子,(出示声调卡)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他姓於,ǖ ǖ ǖ。我吃鱼,ǘ ǘ ǘ。天下雨,ǚ ǚ ǚ。一块玉,ǜ ǜ ǜ。

    2、学生练读。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记字形:u和ü的字形有点相同,比一比,又有点不同,谁来说说有什么不一样?教顺口溜:u上加点ü ü ü,小鱼小鱼ü ü ü

    2、ü占中格和上格,先写ü,再写头上的两点。写ü的两点时,要把两点的位置略微向中间靠拢一点,这样写出的字母好看。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观察指导。

    四、巩固练习

    1、打乱次序认读6个单韵母。

    2、做“摘星星”的游戏。老师读一个带调韵母,请学生摘下写有相应字母的星星。

    3、练习写字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y w,读准音,记清形,会书写。

    2、学会拼音方法,会拼读声母y w与单韵母的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a o e i u ü,它们6个兄弟都是一家人,我们称它们为→单韵母。

    2、卡片认读带调单韵母。

    二、谈话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声母。声母的发音和单韵母不一样,它念得又轻又短。谁还记得单韵母发音的特点是什么?

    三、学习声母y

    1、观察图画,说话引出y。板书:y

    2、教学发音。

    (1)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听清发音,观察口形,同时思考:声母y的发音与以前学过的哪一个单韵母的发音差不多?(单韵母 i)

    (2)比较读,让学生听听两者有什么不同。声母y音和单韵母i音相同,但要读得轻些短些。声母y也可以叫它大y。(范读、领读)

    3、记字形:像个树杈y y y。

    4、指导书写:y是两笔写成的:先写左斜再写右斜弯占中格和下格。

    四、学习声母w

    1、观察图画,说话引出声母w。

    2、教学发音。半扶半放:

    (1)首先应该听→认真听、仔细看。

    (2)正确地念,模仿发音。

    (3)比较u和w的发音,单韵母u发音响亮,声母w发音轻短,我们又叫它“大w”。

    3、记字形。像间屋子w

    4、指导书写: w是两笔写成的占中格。要在中格里连写两次“v”,不能写得太宽。“v ”叫斜上斜下。

    五、学习y w和单韵母拼成的音节。

    1、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一只乌鸦)

    2、看图拼读音节ya,板书:wū yā教师领读。请学生分析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3、提示:拼读这两个音节时,声母y要读得轻短些,韵母要读得响亮些,两音很快相碰连读成一个音节。

    4、拼读音节:

    (1)谁能将声母y和单韵母ā á ǎ à拼成音节?拼读:yā yá yǎ yà。

    组词读:yā 鸭子的鸭,yá牙齿的牙,yǎ哑巴的哑,yà亚洲的亚。

    (2)谁能把声母w和单韵母拼成音节读一读。组词读。

    六、巩固练习。

    1、打乱次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2个声母。

    2、做“蝴蝶飞飞”的游戏。老师读一个字母,请学生摘下写有相应字母的蝴蝶。

    3、练习写字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读准音,记清形,会照样子抄写。

    2、能正确读出yi wu yu的四声。

    3、能看图说话和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认读y w与单韵母的拼读音节。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1、听老师讲故事:有一天,i u 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拿出卡片i u ü)可是它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说:“好!我带你去!”(将y卡片放在i前面)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就成了音节yi。(读yi yi 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将w卡片放在u前面),就成了音节wu。(读wu wu 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看见了,就对小ü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带你去,快把两滴眼泪擦掉。”小ü听了高兴地把眼泪擦掉,跟大y走了。(将y卡片放在ü前面,把ü上两点擦掉)这就成了音节yu。(读yu yu yu)

    2、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3、练习yi wu yu的四声。

    三、巩固练习

    1、猜音节游戏。

    老师拿出一张小图片说出一个字,请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出相应的音节,然后当小老师领读。

    医生的医 乌鸦的乌 小鱼的鱼 椅子的椅 梧桐树的梧

    羽毛的羽 阿姨的姨 跳舞的舞 玉米的玉 宇宙的宇

    2、读一读,用音节口头组词:

    y ī 衣服 医生 一年级 y í 阿姨

    y ǐ 椅子 已经 以后 y ì 容易 意见

    w ū 乌云 乌龟 乌鸦 w ú 吴老师 梧桐树

    w ǔ 跳舞 中午 五星 w ù 大雾 服务

    y ū 淤泥 y ú 金鱼 鲤鱼

    y ǔ 下雨 雨衣 y ù 玉米 玉石

    落花生教案集锦9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落花生教案集锦9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落花生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交流、解决问题。“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模式,提起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文章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却旨趣深远。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的认识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对社会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接触尚浅,在各方面还需要学习和锻炼。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学生能达到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有的却不行,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解决好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②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与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④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以各种果实选美的故事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获得认识上的收获: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才是最可贵的。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对重要语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从而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需准备花生的生长图片,编写有关果实选美的故事,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需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提题导入

    ①有声有色地讲述选美故事——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要是尝一口,准会甜到心里,大家都喜欢我;石榴:瞧我长得多新鲜,红通通的,人们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苹果:说起选美,当然我是第一,先别说我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往那一站,都是焦点;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并不想来,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②师:你们会选谁做冠军呢?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各表原因。

    2、细读“过收获节”,明白做人的道理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哪些谈话是重点,并考虑学生的好特点有哪些。

    理解父亲话中的道理:父亲希望我们成为埋头苦干、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希望我们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而不追求那些面子上的东西、华而不实,要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作贡献。

    3、学生提出讨论的语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待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比较:花生:矮矮地埋在地里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明确花生的可贵之处:有用却默默无闻)

    ②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这里父亲用花生来比喻有用的人,用桃子、石榴、苹果来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③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理解后联系实际举例:

    a:什么叫有用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b:什么叫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那些贪图名利,追求表面光彩,不学无术的人)

    c:以常见事物为例,谈谈你从中悟出的做人的道理。

    扫帚:抓住它默默无言,宁可自己一身脏,换来环境干净清洁的特点,表现不为名利的精神。

    蚕:抓住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写它的献身精神。

    橡皮:抓住它见错误就擦的特点,写它勇于改错的品质。

    铅笔:抓住它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教师点评

    ①师: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的人?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的人?

    学生思索各种类型人的存在,再次理解到“体面”和“有用”并不是对立的,在做到“有用”的基础上,又能做到“体面”更值得尊敬。

    ②总结

    人各有特点,外在的美丽或朴实有些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美丽的内心世界!只有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本文作者许地山在他一篇文中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那是他与父亲谈话中所收获的启迪与教益。同学们通过学习也收获了人生道理。

    知识结构

    《落花生》①种花生

    ②过收获节——谈花生⑴我们谈

    ⑵父亲谈---a赞花生

    b学花生

    作业设计

    1、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许地山的其它作品。如《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等。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

    教学反思

    本文朴实无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促使学生思索在当今社会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选择做花生,原因是如果太炫耀自己,就会遭人嫉妒。有的想做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他们确实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而选做花生的就非常谦虚,不但有用,而且不炫耀,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就是落花生的品质。《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人不但要有外在美,更加要有内在的高素质,这样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因此,我们要吸收它们的优点,做一个有用的人,而远离那些骄傲,自夸,虚伪的人,让自己在一个进步的环境里成长,得到锻炼,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和做到的!

    落花生教案 篇2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回顾前文,继续学习落花生。

    板书:落花生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2、师: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师:“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师:学生练习用“居然”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师: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师接:(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生: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师:请孩子们练习用“成熟”造句。

    师引导学生“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4、师: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生: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5、师: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三、回归感情,升华主题: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十自然段

    五、板书:

    种花生过收获节

    种花生收花生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尝花生议花生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落花生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课后生字表中的七个生字,并正确读写个别词语,如:居然、榨油等。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4、体会详略分明的写法。

    5、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增强课外阅读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之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读、思、说、议、悟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一堂课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对不懂的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教师也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出示花生的课件,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

    落花生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今日我要说的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他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认字8个,写字6个,理解“居然”、“收获”、“羡慕”、“体面”等词语。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句。

    3、分主角朗读,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这篇课文,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那里我说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路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这课的教学,我采用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指名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居然”“收获”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呵护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请学生各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点段。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在重点段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那里,我根据自身讲课的特点,给他们调换了顺序。

    第一步,读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比如:生字词读不准音,不理解的句子等,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读,自由结合读。

    第二步:议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讨论各自得到的启示以及自我对这个启示的想法和看法。

    第三步:讲讲,对自我的小组成员,结合生活实际讲一讲自我对启示的感受(能够举出生活中具有落花生精神的物和人,如:蜡烛、清洁工),感悟诚实做人,做有用的人的重要性;

    第四步:练练,在那里,教师能够将父亲说的富有哲理的那段话制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反复阅读,到达背诵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并紧紧围绕辩论题“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之后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头,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持人。来理解和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为了更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两处使用了多媒体:其一是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显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其二是理解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时,多媒体出示这两段话,既向学生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又方便了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和指导朗读,真正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经过设疑、小组讨论汇报、朗读比赛、辩论会、读写结合、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进取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参与,覆盖面广,到达了大面积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中多边活动的教学思想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问:同学们,此刻教师带来了什么?学生:花生!你们吃过花生吗?喜欢吃吗?有谁明白花生的生长过程?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期望经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进取性。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

    1、初读课文(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2、检查本文的生字词,如“榨油”、“居然”“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3、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4、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料。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资料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本单元主题是“收获”,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收获呢?“在这几部分资料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资料,学习体会。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应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三)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就词、就句、就段进行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学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提高,发现大问题会有大提高。下头教师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本事。

    2、组织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后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

    (2)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我读,自我学,之后把自已读懂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最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交流。

    (3)指导朗读:先让学生找出花生与苹果、石榴的不一样点,画出比较的词句,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经过自由读、指名读、推荐读、男女赛读、分主角读、小组读、评读等不一样形式的读,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落花生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落花生

    总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 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 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并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假如你拿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可以写些什么?

    2、学生交流。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落花生。

    1、听录音后回答: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1)介绍一种物品( )

    (2)记一件事 ( )

    (3)写一处景物 ( )

    (4)描写几个人物( )

    2、教师简介:课文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按第一单元的要求自学课文,巩固第一单元训练重点。

    四、交流学习成果

    1、自由地找小伙伴交流。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典型的几个问题。

    五、按提示分段

    1、出示投影,按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1)种花生,收花生。

    (2)尝花生,谈花生。

    (3)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2、结合课文插图,分段提示,理清课文内容。

    六、作业:

    1、 完成《作业本》第2、4。

    2、 绘制花生的生长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脉络,学习“学习提示”。

    1、想想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哪一部分是重点写的?怎样学习重点段?

    2、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提示”,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2)从“学习提示”中,你学懂了什么?

    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叫重点段。

    ②学习重点段,理清写哪些内容;细读细想,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③联系其余各段和课题,理解全文和思想感情。

    (3)根据“学习提示”,找出课文的重点段。

    二、研读重点段

    1、学生自由读重点段,结合问题讨论学习这一段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研究?

    2、结合课后练习2、3题独立学习重点段,教师巡视,辅优补差。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今晚”过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务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这次他来,是专为吃花生来的吗?说明什么?

    (2)一家人是怎样谈花生的好处的?圈出有关词语。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说的这段话的?

    ①父亲是拿花和玫什么进行对比?为什么要这样比?结合回答课后练3。

    ②父亲是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其实是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藏而不露)

    (4)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这样说?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5)“我”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话的含义?(读第13自然段)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作业本》第4、5题。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 听记:开辟居然、价钱、榨油、可贵、爱慕、体面

    2、 自查、订正

    3、 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内容。

    二、研读第一段

    1、引入:“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

    2、自由朗读第一段,讨论:这段话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

    3、体会:课文内容要前后连贯。

    三、研读第三段

    1、引入: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从哪里看出来?简介作者生平: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曾留学美国,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病逝于香港。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有感情地朗读:个别准备、同座互练、指名读知道点评。

    四、总结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书体会。

    设计意图

    落花生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资料是第十二册第四板块中的一篇叙事散文《落花生》。本板块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板块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文围绕“落花生”展开叙述,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议花生。议花生作为主要资料,写得较详细。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就应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文章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文章朴实无华,但主题深刻;小中见大,且富有生活情趣。在结构剪裁上,作者独具匠心,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白,鞭辟入里,借物抒情,由物及人,以物喻人,耐人寻味。编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决定。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读书,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生活经验都有了必须的积累,但是本篇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理解起来稍有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重点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另外,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最佳时期,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出做人就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体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思想资料,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五、说教法

    在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说学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用心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七、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吃吗?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普普通通的花生居然能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一)找重点。

    1.本文围绕题目落花生,写了哪些资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哪个是重点?(议花生)

    2、有哪些人议花生?怎样谈的?谁谈的重要?

    (我们谈、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资料。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

    (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然后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边读边议、感悟体会。

    (二)读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主角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品重点。

    1、读父亲的话,然后体会:“花生的好处很多”。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花生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好处:美味、榨油、便宜。

    2、进一步品味: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出示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的投影片)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明确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体会父亲这样相比,突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让学生将自己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那里赞花生的品格。

    4、“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体面什么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

    (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齐读这句话

    5、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资料深入透彻地理解,学懂文章,学习做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期望,之后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最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四、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资料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资料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课文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加深这一知识点的内化,从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期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八、板书设计:

    结合课文资料,为了突出重点,突出中心。设计板书如下:

    种收吃

    落花生,我们谈

    议花生,赞花生

    父亲谈,默默奉献、不求虚名

    学花生

    九、说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思想资料,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较好地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体会主次分明写作的好处。

    教学时,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课文中的三种水果桃子、石榴、苹果,并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它们既好看,又实用,课文中与花生作比较恰当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这要引导学生,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来谈论人生,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外表好看,而不实用。

    落花生教案 篇7

    难句解析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简略地写出了种花生、收花生的经过。写种花生仅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两句话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说明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称赞了花生不爱炫耀自己的品质。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我”把父亲想说还没有说的道理讲了出来。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要只讲究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文章结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至15自然段):讲吃花生时的议论。

    写作特点

    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根据中心,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中心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语言积累

    鲜红嫩绿爱幕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的深刻含义。

    2.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从而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的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学习本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

    落花生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资料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资料。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学生状况: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具有了必须的学习潜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教师要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新课标要求,以及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亩、尝、吩、咐、茅、榨、榴”7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透过创设情境、抓住重点、精读领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掌握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的方法。

    2.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要求,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主角美读法

    3.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各种教学思路,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在那里,我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完成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十分好吃的食物,大家想想,会是什么呢?“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同学们,瞧,就是它----【课件(出示花生课件)】花生,它呀,还有一个名子,就是“落花生”。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落花生》。{板书}

    (二)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首先,教师出示生字串,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找出不明白的词语重点指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资料?让学生一齐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透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来理清课文的思路,为下面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下面,由教师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思考:落花生和石榴、苹果、桃子有哪些不同?(教师进行配乐范读)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抓住“矮矮的”和“高高的”,“埋在地里”和“挂在枝头”等词做比较,明确火红的石榴、红彤彤的苹果、纷纷的桃子是露在外面的,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而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华贵的气质,但是,它内涵而不外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正如作者感悟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这样,学生就和文本以及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父亲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呢?你还有什话么要说?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见解。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我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有的同学也会说:社会也需要像苹果、桃子那样既张扬个性又对社会有更多贡献的人。对于多元化的解读我会及时肯定,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之后,师生小节:是啊!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鲜花是美的,苹果是美的,可那长在地下的花生也是美的。只要我们做个有益于他人的人,我们就都是美的。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美丽的人!最后,让学生透过做练习题来加深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1.花生都有哪些好处?2.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哪些品格?

    (四)回归整体,分清详略。

    巧妙的详略安排是本文的特点,我想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

    首先,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有学习小组来一齐学习这课文。能够由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课文中略写的部分以及详写的部分,课文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详写了议花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为什么要分详略来写呢?”这是因为课文主要是透过他们一家人议花生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而不是强调怎样种花生、收花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这就叫详略得当。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就应这样,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在这一环节中,透过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以及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语言交际潜力。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一样的物,比如煤炭工人,为了万家居民能够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那份暖暖的春意,他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的工作着,只为了那犹如春天一般温暖的气息能够围绕在我们身边。他们和落花生一样,都是有着奉献精神的人,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一齐来做一个犹如落花生一样,有着奉献精神的人吧!(播放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到板书结束)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能够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七、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

    ↓(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忙学生理解课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资料是第十二册第四板块中的一篇叙事散文《落花生》。本板块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板块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透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文围绕“落花生”展开叙述,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议花生。议花生作为主要资料,写得较详细。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就应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文章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文章朴实无华,但主题深刻;小中见大,且富有生活情趣。在结构剪裁上,作者独具匠心,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白,鞭辟入里,借物抒情,由物及人,以物喻人,耐人寻味。编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决定。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读书,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生活经验都有了必须的积累,但是本篇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理解起来稍有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重点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另外,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最佳时期,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花生的品格中领悟出做人就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体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思想资料,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五、说教法

    在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说学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用心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七、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吃吗?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普普通通的花生居然能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一)找重点。

    1.本文围绕题目落花生,写了哪些资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哪个是重点?(议花生)

    2、有哪些人议花生?怎样谈的?谁谈的重要?

    (我们谈、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资料。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

    (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然后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边读边议、感悟体会。

    (二)读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主角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品重点。

    1、读父亲的话,然后体会:“花生的好处很多”。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花生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好处:美味、榨油、便宜。

    2、进一步品味: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出示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的投影片)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明确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体会父亲这样相比,突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让学生将自己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那里赞花生的品格。

    4、“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体面什么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

    (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齐读这句话

    5、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资料深入透彻地理解,学懂文章,学习做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期望,之后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最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四、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资料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资料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课文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加深这一知识点的内化,从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期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八、板书设计:

    结合课文资料,为了突出重点,突出中心。设计板书如下:

    种收吃

    落花生,我们谈

    议花生,赞花生

    父亲谈,默默奉献、不求虚名

    学花生

    九、说反思

    透过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思想资料,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较好地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体会主次分明写作的好处。

    教学时,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课文中的三种水果桃子、石榴、苹果,并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它们既好看,又实用,课文中与花生作比较恰当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这要引导学生,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来谈论人生,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外表好看,而不实用。

    落花生教案 篇9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案(集锦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