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法律课教案合集
  • 法律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7

    法律课教案合集。

    阅读“法律课教案”或许能够为您解决一些疑问,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要贴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法律课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法律课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这两种情况分别在例题和“试一试”中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体验简便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为主,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铺垫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a+b)×c=a×c+b×c

    3.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王叔叔到商场去采购一批服装。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谈话: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2×102=XXXXXXXX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这样的学习素材生动、真实、有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预设:

    (1)32接近30,102接近100,30×100=3000(元)

    (2)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

    师:3200比3000更接近准确的结果。。

    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

    (学生在估计时会很自然地把102件看作100件,根据32×100=3200,估计出实际结果一定大于3200。估计是过程自然提示学生注意到102是个接近100的数,从而为把102看作“100+2”进行口算,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作了必要的孕伏。)

    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了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学生用笔算和口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是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和口算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能让学生体会口算比竖式计算快捷方便。)

    (指名口答)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两个数,于是写成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完整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接着算下去吗?

    32×102

    =32×(100+2)

    =32×口+32×口

    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

    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一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填一填

    15×2031001×84

    =15×(200+)=(+)×84

    =15×200+15×=×84+×84

    (6)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8×20273×lOl302×15

    指定三人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

    这些题目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3.教学“试一试”。

    独立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2+54×12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让学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探索求两积之和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在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5.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呢?

    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口算第1题,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演示:

    32×3

    =(30+2)×3

    =30×3+2×3

    提问:你能说一说这样做的依据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另外两题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法律课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YXw777.cOM 怡心句子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法律课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乘法运算定律之乘法分配律(第26-28页内容)。

    《乘法分配律》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6-28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难点: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1)、教法: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2)学法: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图片ppt4)

    1.谈话: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见课件)

    设计意图:看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美妙。在数学上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美妙的现象呢那么,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可能把一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算式的好奇心进入本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记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ppt5)

    3.提问:(出示ppt6)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件出示ppt7)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学生解答后汇报。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3.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是先求才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个的人数。

    (2)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相同)

    追问:可用等号连接吗写成一个算式。

    板书:(4+2)×25 = 4×25+2×25

    读:谁能把这道等式读一遍。多读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观察,这道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请跟你的同桌说说。全班汇报。

    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个算式都有3个数。

    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猜想验证。(课件出示ppt9)

    1.小组内写一写,算一算,举出这样的例子。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提示:等式左右两边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括号里两个加数的和,再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而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出示ppt10、11)

    1.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多不多,你能写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要求数字用得简单些)。请你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

    2.你是怎样验证的。

    3.同桌互相验证。

    4.用符号表示:这样的式子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用彩笔)

    5.揭示课题(小结:出示ppt12)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一起读一遍。

    6.统一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ppt13)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总结规律: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可以相互逆用。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出示课件ppt16)

    1.判断正误,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ppt17)

    117×3+117×7=117×(3+7) ( )

    4×a+a×5=(4+5)×a ( )

    24×(5+12)=24×17 ( )

    36×(4×6)=36×6×4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出示课件ppt18)

    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出示课件ppt19

    25×12=25×2+25×10

    5,做一做,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出示课件ppt19)

    103×12 20×55

    6、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4-2)×25 = 4×25-2×25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完善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为:(a-b) ×c=a×c-b×c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我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要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法律课教案 篇5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54—55页的内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及关键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施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修改算式,感悟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5×13

    (13+7)×4

    13×4+7

    (13+7)×4

    13×4+7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2)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2+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四)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课堂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短袖衫

    夹克衫

    32元

    45元

    65元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其他购买方案: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a+b〕×c=a×c+b×c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法律课教案 篇6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2.郭老师用订书器为同学们订30个练习本和40个白报本,每个本需要2个书钉郭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书钉。

    ①.再一步探究概括规律:

    ②.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3.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利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给出题目,学生解答。﹚

    (四).巩固运用规律。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3)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4)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足球22元 篮球25元

    (五).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法律课教案 篇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 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 的联系,加强学生对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法律课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