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收藏]初三化学教案10篇
  • 初三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7

    [收藏]初三化学教案10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为你推荐的“初三化学教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初三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初中学习方法?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变化还是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初三化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 篇3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空气的组成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事物的曲折的认知过程,认识到科学发现是经过艰难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养从前人经验中获得知识、方法和经验教训的兴趣和愿望,体会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仪器、药品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

    情境: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知道 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大家说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小结:(板书)

    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问题: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过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发言:

    1. 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议论: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重走科学路,空探究气组成的历史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问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锡在研究空气,并且在十二天之内就研究成功了呢?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 认识 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讲解:同学们对科学家的研究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并从科学家的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分别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了什么,以及科学史对他们的评价。

    投影:如表2

    观看投影,对比自己与科学家的结论。

    表2

    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

    问题:我们回顾了空气探索的艰难。现在请大家想想拉瓦锡比其他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探索空气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小结:(板书)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鼓劲:同学们是否想自己亲自来探索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情境: 设计实验

    1、证明空气的存在;2、确定空气的组成。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若需其他仪器和药品,请提出)

    发言:拉瓦锡的高明在于做了一个逆向实验,证明了氧化x分解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还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所有了发现,而且测定了准确组成——氧气占空气大约1/5。(教师:也就是说其他人所进行的测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锡进行的是定量的测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发言:拉瓦锡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气“只有一种气体”组成,不相信燃素学说,这应该是探索空气中最艰难的。(教师:也就是说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研究的关键)

    分小组讨论方案:

    1、塑料瓶口上套气球,捏塑料瓶,气球鼓

    2、试管连接单孔塞和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试管,水槽中有气泡。

    3、团一个纸团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纸不湿

    梅猷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仪器,并组装。

    卢瑟福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白磷作为将氧气消耗完全的药品,但教师没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组有不同的选择。

    实验:检验自己的设计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

    学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

    问题:1、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

    2、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3、实验中空气表现出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作业2:设计实验研究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并推测氮气和氧气的性质,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得出用途。

    作业3:科学家们发现土卫六与40亿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土卫六也拥有大气,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怎样研究土卫六的大气?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

    1. 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初三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初三化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学法指导:

    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

    以及对xx 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 xx和xx 化学原理,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 ,

    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 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____。

    二、课堂探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

    假设与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

    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学习化学?

    三、课堂练习:

    (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 )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 )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能力闯关]

    4、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____________产生,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__ 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 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说明焰心有_ ____。

    [中考连接] 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初三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初三化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 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 初级中学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投影】一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特性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 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 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球烯。

    近来科学家发现往中嵌入少量的某些金属,可制成超导材料,这为高温超导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另外,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

    1.如何由石墨制得金刚石?

    2.碳的研究目前有何新进展?

    3.撰文介绍人类合成金刚石的历史――《人造金刚石过程》。

    4.球碳(C60)又称 “富勒烯”。是借一位建筑师的姓名而命名的。这位建筑师就是巴克明斯特·富勒。富勒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万国博览会美国馆。请你通过上网、查资料写一份关于C60分子结构发现史的调查报告。

    初三化学教案 篇9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还原性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碳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

    药品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观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点燃

    【[收藏]初三化学教案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