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波的图象 精选版
  • 高中教案波的图象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2-07

    教学目标

    1、明确波图象的物理意义.

    2、能够从中求解:

    ①波长和振幅;

    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节难点是理解横波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求会“识读”横波图象,能够弄清横波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掌握波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波还有两个特性,即双向性(在不注明波的传播方向的情况下,波的传播方向有两种可能)和重复性(经过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后,波形图是完全一样的).研究波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注意波的“两个特性”,这是我们解决波的问题的关键.

    由可以求什么?

    (1)从图象上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2)从图象上可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3)可求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4)在波传播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5)可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的物理意义。

    2、从中会求:①波长和振幅;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教学重点: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里的传播过程(如绳波),从波源开始,随着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大量质点先后开始振动起来,虽然这些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重复波源的振动。但由于它们振动步调不一致,所以,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各不相同。(如右图:是绳波在某一时刻的形状,即)为了从总体上形象地描绘出波的运动情况,物理学中采用了。

    同学们可以思考,是什么?

    学生举例:足球赛场上的“世界波”,也可请同学集体表演“世界波”

    教师举例:水波,演示水波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是某一时刻的“照片”。

    教师提问:那么怎样画图象呢?

    (二)新授课:

    1、:

    在直角坐标系中:

    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与参考点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请学生把绳表示出来。

    在某一时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所得到的曲线就形成了,横与纵形状相似,又叫波形图。简谐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的物理意义:

    表示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空间分布情况。在不同时刻质点振动的位移不同,波形也随之改变,不同时刻的波形曲线是不同的。图2表示经过丛时间后的波的形状和各质点的位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3、从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

    例1、如图3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

    求:(1)该波的振幅和波长。

    (2)已知波向右传播,说明A、B、C、D质点的振动方向。

    (3)画出经过T/4后的。

    解:(1)振幅是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波长是两个相邻的峰峰或谷谷之间的距离,所以振幅A=5cm,波长=20m。

    (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波的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质点B开始的时间比它左边的质点A要滞后一些,质点A已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质点月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同理可判断出C、D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3)由于波是向右传播的,由此时刻经T/4后,即为此时刻的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推进T/4的,如图4所示。

    请学生讨论:1.若已知波速为20m/s,从图示时刻开始计时,说出经过5s,C点的位移和通过的路程。

    2、若波是向左传播的,以上问题的答案应如何?

    3、从可以知道什么?

    总结:从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是:

    (1)波长和振幅。

    (2)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也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4)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例题2、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波形如图7—8所示,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7m,波的传播方向由右向左,已知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则:①此波的周期是多少?②此波的波长是多少?③当t=1.2s时P点的位移?④从t=0到t=1.2s质点P的路程是多少?

    思路分析:由t=0时刻的波形图

    由右向左传播可知:以后每个质点开始振动时应向上振动,而波传播到P点需半个周期,当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可见P点在0.7s内完成了次全振动,则可求得波的周期。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是4A。

    解:①由分析可知:T=0.7T=0.4s。

    ②由可知:λ=4cm

    ③由分析可得:x=0

    ④由分析可得:s=1.5×4A=1.5×4×2=12cm

    布置作业:练习一的1、2、3。

    jk251.cOm扩展阅读

    函数的图象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高中教案光的波粒二象性(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知道概率波的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总结前面所学知识,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进一步指出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分析二:教材中内容要求较低,学生掌握部分以记忆为主。

    教法建议

    建议:可以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教学难点: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示例:

    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光波能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又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光波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呢?),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思考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探究活动

    题目:光学发展史

    组织:个人

    方案:科普论文

    评价:科普性

    关于数字化图象的合成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对象

    1、高一年级学生

    2、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3、对photoshop有一点基本的操作能力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利用选区工具在某张图片中选取特定对象;

    2、让学生掌握由多个图层合成一张新的图片;

    3、体验创意的成就感教学重点

    准确剪切对象,使合成后的作品逼真教学难点

    如何使合成的作品有创意教学用时

    1课时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播放一组图片

    •播放由这组图片中不同的图片合成新的有创意的图片效果图

    欣赏作品

    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

    提问:1、从刚才的播放的一系列图片中你们对哪一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你知道它是利用什么工具怎样做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产生问题,是啊“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能想到能做到吗?”剖析问题

    作品妙在由两张毫不关联的图片经过抠选合并加工让人产生了新意,有灵光一现的感觉,它是由我们上次课学习的photoshop软件合成的。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的灵光一现也变成现实啊?

    学生互动

    观察学生,看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程度实例演示

    •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一张效果图分析;

    •根据选取对象的特点选择抠图工具抠选对象

    矩形工具:选取相对较规则的对象时选用

    套索工具:选取不规则对象时选用

    魔术棒工具:选取对象与背景色有较大差别时选用

    •利用移动工具或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抠选的对象移植到另一张图片上

    •添加文字,提升效果图的创意

    •保存效果图

    学生观看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步骤设置任务学习实践

    •提供图片资源,允许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图片

    •由一张或多张图片合成一张有创意的效果图

    •保存作品到教师机本班的文件夹下

    学生上机练习

    发散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作品评价

    提出问题: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共享的请举手,然后播放举手学生的作品

    适当点评作品

    同学之间互评

    作品创作者对创意的解释

    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思维飞跃

    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小结

    归纳这次课主要学习的知识点,肯定学生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9262.html

    【高中教案波的图象 精选版】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