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发表时间:2022-02-06

    教学目标

    (1)知道

    (2)知道分子的大小,知道数量级的概念,记住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住它的数值和单位.

    (4)会一些简单微观量的计算,如分子大小、直径等

    (5)知道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简单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要注意这里的分子与化学中提到的分子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把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统称为分子.

    分析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它巧妙地将微观的、不易测量的量转化为宏观的、可直接测量的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将解本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

    分析三:阿弗加德罗常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重要桥梁,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有相当好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复习初中知识来讲解本节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入相关化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

    建议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以加深学生的分子大小的直观感觉.

    建议三: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教师可以举几个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几个相关题目.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分子大小的计算

    教学难点: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

    一、物质有大量分子构成

    结合化学提出不同物体不同的分子组成,并且物理中此时提到的分子有别于化学中的分子,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

    展示几个漂亮的分子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大小

    1、分子大小的测量方法

    (1)显微镜观测

    (2)实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实验原理:将体积为的油滴到水面上,使其均匀地、尽可能地散开成很薄的一层,此时可以认为油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成一单层油膜,油膜的厚度就是单个分子的直径,因此只需测出油膜的面积,就知道该油分子的近似直径

    实验过程所用的酒精油酸溶液溶于水时,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单分子油膜.

    例题: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3溶液有50滴,一滴滴到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一单分子层,其面积为0.2m2.由此可知油酸分子大约为多少?

    解: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油酸体积

    油酸分子直径约为: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一个重要桥梁,其大小为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数(或12g炭12含有的炭原子数),即6.02×1023mol-1.

    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例题: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105km,铁的摩尔质量为56g,密度为7.9×103kg/m3,如果将铁原子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从地球到月亮需要多少个铁原子?

    A、1.4×105个B、1.4×1010个

    C、1.4×1018个D、1.4×1021个

    答案:C

    分析:本题可以先求出单个铁原子的直径:

    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为:

    另外,本题还可以从数量级上迅速判断出答案,由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数量级为108m,而分子直径的数量级在10-10m左右,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在1018的数量级上,应选C选项.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组成细胞的分子(小编推荐)


    种类

    细胞含量(鲜重)

    存在形式

    生理功能

    1.最多,占细胞鲜重的85%~90%

    2.不同种类生物含量不同,水生>陆生

    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幼体>成体,植物细嫩部分>老熟部分

    结合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4.5%)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95.5%)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许多生化反应;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的生活环境;

    4.有助于物质运输。

    很少,1%~1.5%

    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有na+、k+、ca2+、mg2+、fe2+、fe3+等,阴离子有cl-、so42-、po43-、hco3-等。

    1.许多种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组成细胞的分子 阅读创新


    【阅读】

    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及研究

    基因组(genome)包含的遗传信息经转录产生mrna,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mrna称为转录子组(transcriptome)。很显然,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转录子组包含的mrna的种类不尽相同,mrna经翻译产生蛋白质。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称为蛋白质组(proteome)。同理,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实施者,因此对蛋白质结构、定位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基础。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试图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blot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

    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探究思考】

    1.根据材料你能否确定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请你写出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图。

    2.研究蛋白质组有何意义?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组成细胞的分子 万能通用篇


    本章内容包括五节: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在内容编排上基本按照“总括内容──分别介绍”的认知思路,即在介绍细胞中的化学元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检测生物组织,了解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然后再分别介绍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知识。

    本着“物质是基础,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学习好本章内容,将为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逐渐树立“生命是物质的、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的观点。

    分子的热运动【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物体的内能【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

    (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

    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内能的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一、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分子平均速度和平均动能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二、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必增大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评析:对于机械能和内能,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从概念上对它们进行区分.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2)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要讲清三个问题:物体运动状态由哪个物理量来标志,什么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那么力就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什么说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法建议

    1、在讲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时,注意强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这种情况,例如直线折反、转弯.这时速度变化了,一定有加速度产生.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一观点是定性分析给出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抓住惯性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去分析,不要让学生感到太突然,找不到分析思路.

    3、多分析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示例:

    一、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注意:象物体做沿同一直线的往复运动,或沿曲线转弯等运动时,只要其速度方向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此时物体将具有加速度.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上节课所举的部分例子重新分析

    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速度的性质——→讨论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对比产生加速度的大小.产生加速度越大,表示物体惯性越小.

    2、举例分析:见书49页的例子.

    3、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惯性的利与弊: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探究活动

    题目: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搜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示例并加以分析和评价,写出小论文.

    评价: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表达能力.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运动,是平抛运动.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它是本节的基础内容.

    2、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使学生理解匀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还可以是曲线运动.

    3、掌握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直线运动和运动合成的知识基础上,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乎抛运动的规律,运动轨迹.

    能力目标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开门见山,给出平抛物体运动的定义,通过演示实验和频闪照片引出平抛物体运动的处理方法,接着讨论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最后通过例题加以巩固落实,同时又附有思考和讨论及课外小实验,比较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建议

    平抛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物体的运动按路径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平抛物体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个重要模型,同时也是同学们首次研究曲线运动.要结合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通过同学的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同学利用运动会成与分解的知识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这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繁为简.掌握位移和速度公式,轨迹方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平抛的教学重点是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合成知识求平抛运动的位移及速度.这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一、平抛运动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学生举例;可看作平抛运动的生活事例.

    二、平抛运动的规律:

    (一)介绍水平竖落仪.演示:两小球同时从同高处落下,一小球自由落体,一小球平抛,它们总是同时落地

    (二)用录像放慢动作,两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任何时刻总在同一高度,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三)利用课件1:引导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初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利用课件2:平抛运动及两个分运动的闪光照片,进一步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引导同学推导规律: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轴正向,竖直方向向下为轴正向.

    学生导出

    1、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的速度大小: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2、平抛物体在时刻的位移: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的位移大小:

    平抛物体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3、消去时间,轨迹:是抛物线

    (六)讨论:

    l)平抛运动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2)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飞行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3)平抛运动物体的落地速度由什么量决定?

    ……

    探究活动

    如何测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课外小实验:让橡皮从桌子上水平抛出,如何得出其初速度?

    【提示】实验目的测平抛的初速度,解决方法例用平抛规律,由高度求出时间,所以要测桌子高度.利用水平位移求出初速度,所以要测水平射程.

    【思考】根据平抛运动的知识,若想求出初速度,还有什么方法?需要已知什么条件?

    高中教案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

    (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

    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内能的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一、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分子平均速度和平均动能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二、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必增大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评析:对于机械能和内能,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从概念上对它们进行区分.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9234.html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