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发表时间:2022-02-06

    【www.jk251.com -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随着高中的教学工作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老师的策划能力,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高中教案?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道

    (2)知道分子的大小,知道数量级的概念,记住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住它的数值和单位.

    (4)会一些简单微观量的计算,如分子大小、直径等

    (5)知道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简单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要注意这里的分子与化学中提到的分子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把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统称为分子.

    分析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它巧妙地将微观的、不易测量的量转化为宏观的、可直接测量的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将解本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

    分析三:阿弗加德罗常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重要桥梁,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有相当好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复习初中知识来讲解本节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入相关化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

    建议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以加深学生的分子大小的直观感觉.

    建议三: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教师可以举几个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几个相关题目.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分子大小的计算

    教学难点: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

    一、物质有大量分子构成

    结合化学提出不同物体不同的分子组成,并且物理中此时提到的分子有别于化学中的分子,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

    展示几个漂亮的分子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大小

    1、分子大小的测量方法

    (1)显微镜观测

    (2)实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实验原理:将体积为的油滴到水面上,使其均匀地、尽可能地散开成很薄的一层,此时可以认为油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成一单层油膜,油膜的厚度就是单个分子的直径,因此只需测出油膜的面积,就知道该油分子的近似直径

    实验过程所用的酒精油酸溶液溶于水时,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单分子油膜.

    例题: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3溶液有50滴,一滴滴到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一单分子层,其面积为0.2m2.由此可知油酸分子大约为多少?

    解: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油酸体积

    油酸分子直径约为: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一个重要桥梁,其大小为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数(或12g炭12含有的炭原子数),即6.02×1023mol-1.

    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例题: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105km,铁的摩尔质量为56g,密度为7.9×103kg/m3,如果将铁原子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从地球到月亮需要多少个铁原子?

    A、1.4×105个B、1.4×1010个

    C、1.4×1018个D、1.4×1021个

    答案:C

    分析:本题可以先求出单个铁原子的直径:

    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为:

    另外,本题还可以从数量级上迅速判断出答案,由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数量级为108m,而分子直径的数量级在10-10m左右,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在1018的数量级上,应选C选项.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jk251.coM小编推荐

    气体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物体的内能【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

    (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

    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内能的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一、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分子平均速度和平均动能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二、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必增大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评析:对于机械能和内能,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从概念上对它们进行区分.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精选版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小编推荐)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运动,是平抛运动.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它是本节的基础内容.

    2、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使学生理解匀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还可以是曲线运动.

    3、掌握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直线运动和运动合成的知识基础上,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乎抛运动的规律,运动轨迹.

    能力目标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开门见山,给出平抛物体运动的定义,通过演示实验和频闪照片引出平抛物体运动的处理方法,接着讨论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最后通过例题加以巩固落实,同时又附有思考和讨论及课外小实验,比较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建议

    平抛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物体的运动按路径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平抛物体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个重要模型,同时也是同学们首次研究曲线运动.要结合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通过同学的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同学利用运动会成与分解的知识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这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繁为简.掌握位移和速度公式,轨迹方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平抛的教学重点是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合成知识求平抛运动的位移及速度.这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一、平抛运动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学生举例;可看作平抛运动的生活事例.

    二、平抛运动的规律:

    (一)介绍水平竖落仪.演示:两小球同时从同高处落下,一小球自由落体,一小球平抛,它们总是同时落地

    (二)用录像放慢动作,两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任何时刻总在同一高度,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三)利用课件1:引导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初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利用课件2:平抛运动及两个分运动的闪光照片,进一步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引导同学推导规律: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轴正向,竖直方向向下为轴正向.

    学生导出

    1、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的速度大小: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2、平抛物体在时刻的位移: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的位移大小:

    平抛物体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3、消去时间,轨迹:是抛物线

    (六)讨论:

    l)平抛运动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2)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飞行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3)平抛运动物体的落地速度由什么量决定?

    ……

    探究活动

    如何测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课外小实验:让橡皮从桌子上水平抛出,如何得出其初速度?

    【提示】实验目的测平抛的初速度,解决方法例用平抛规律,由高度求出时间,所以要测桌子高度.利用水平位移求出初速度,所以要测水平射程.

    【思考】根据平抛运动的知识,若想求出初速度,还有什么方法?需要已知什么条件?

    高中教案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

    (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

    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内能的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一、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分子平均速度和平均动能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二、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必增大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评析:对于机械能和内能,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从概念上对它们进行区分.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2)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要讲清三个问题:物体运动状态由哪个物理量来标志,什么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那么力就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什么说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法建议

    1、在讲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时,注意强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这种情况,例如直线折反、转弯.这时速度变化了,一定有加速度产生.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一观点是定性分析给出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抓住惯性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去分析,不要让学生感到太突然,找不到分析思路.

    3、多分析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示例:

    一、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注意:象物体做沿同一直线的往复运动,或沿曲线转弯等运动时,只要其速度方向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此时物体将具有加速度.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上节课所举的部分例子重新分析

    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速度的性质——→讨论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对比产生加速度的大小.产生加速度越大,表示物体惯性越小.

    2、举例分析:见书49页的例子.

    3、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惯性的利与弊: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探究活动

    题目: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搜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示例并加以分析和评价,写出小论文.

    评价: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表达能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2)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要讲清三个问题:物体运动状态由哪个物理量来标志,什么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那么力就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什么说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法建议

    1、在讲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时,注意强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这种情况,例如直线折反、转弯.这时速度变化了,一定有加速度产生.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一观点是定性分析给出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抓住惯性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去分析,不要让学生感到太突然,找不到分析思路.

    3、多分析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示例:

    一、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注意:象物体做沿同一直线的往复运动,或沿曲线转弯等运动时,只要其速度方向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此时物体将具有加速度.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上节课所举的部分例子重新分析

    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速度的性质——→讨论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对比产生加速度的大小.产生加速度越大,表示物体惯性越小.

    2、举例分析:见书49页的例子.

    3、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惯性的利与弊: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探究活动

    题目: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搜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示例并加以分析和评价,写出小论文.

    评价: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表达能力.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