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系列
  •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5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系列。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准备一份不错的教案,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本质上讲,教案是做好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1】

    20xx中考物理考纲中列出了初中阶段的14个基本实验中电学实验7个: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动机的原理、如何产生感应电流。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而现状是:九年级学生对电学实验比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

    一、本专题考查特点

    根据对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几年来我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1、基本实验的考查

    通过例题来体现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如电压表没示数:电压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压表以内发生短路;电流表没示数:电流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流表被短路。

    3、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

    重点培养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4、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重点对测量性与探究性两类实验进行复习。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

    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在本专题上的现状及对策

    在所有的考查题型当中,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课本的测量性、观察性和探究性实验,大多数学生会做,不容易丢分;但课本实验的变形题、创新类的探究题,相对考查难度较大,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题型。

    针对学生以上现状,采取的对策有:

    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比复习,找出异同;理论复习与刚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1、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说明中12个主题考点要求,找出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内容,全面归纳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测量性实验的主要步骤,全面温故所考查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今年本专题考查内容围绕7个考纲规定的基本实验,补充了2个实验。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经常考的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重点复习,对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特别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等环节,力争突破难点。

    3、对比复习,找出异同

    教材的很多实验的知识点是互相联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两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图等大致相同,但两个实验的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4、理论复习与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将物理中考的实验探究内容,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实验探究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讲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计划

    1、时间安排

    1课时

    2、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课本物理知识,包括实验内容后,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在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方面:

    重点针对近几年安徽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题精选择8个实验探究题,围绕考纲,进行逐个分析,让学生领会这类题的特点,并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与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与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绳子移动距离与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旺苍县双汇镇双河中学的八年级物理教师熊婷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乒乓球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课前制作浮沉子。让他们观察吸管(浮沉子)在水瓶中的浮沉情况。观察到什么现象?

    记录:吸管(浮沉子)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让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过程一:做一个演示实验,把三个乒乓球放在水中,(要求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上,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通过活动,可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结论:物体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可以实现上浮或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悬浮或上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水中,逐渐加入食盐,使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的受力情况。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G排=m排g=ρ液gV排,G物=m物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板书)

    浮沉条件

    (1)下沉F浮

    (2)悬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3)上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

    (4)漂浮F浮=G V排ρ物

    然后在回过头分析,我上课开始时做的三个乒乓球在水中的实验,可以知道,我所用的三个乒乓球里肯定有问题,然后通过解释知道三个乒乓球居然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只是空心的,另外两只均装有不同量的沙子)。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引入:对贴近生活的实例“盐水选种”进行解释

    应用一:轮船。轮船的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变且等于重力

    应用二:潜水艇。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热气球。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结论:气球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浮沉条件(1)下沉F浮G V排=V物∴ρ液>ρ物(4)漂浮F浮=G V排ρ物应用

    农业——盐水选种军事——潜水艇气象——热气球其他——密度计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做轮船的排水量例题。在强调规范做题中落实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知识面。

    2、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五、实验评价与自我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时间分配上不好把握,需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4】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5】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12分钟)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物与液的大小关系。

    当物﹥液时,物体下沉。

    当物﹤液时,物体上浮。

    当物=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6】

    【课题】实验:

    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8】

    初中物理《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决定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知道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提升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3.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势能的概念,知道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动能的相关知识点:1.动能的概念是什么?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3.解释新闻现象为什么小鸟能撞坏巨大的飞机?

    教师引导:运动的物体拥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好多物体并无运动,但是它们也拥有能,即势能。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它的基本内涵和影响因素。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重力势能的定义

    教师引导:PPT呈现打桩机工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1.打桩机重锤假如静止地压在木桩上是否能做功;2.重锤在什么情况下能做功。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如水力发电站发电需要把水位抬高;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等。

    2.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假设:因为从二楼掉落物体的质量越大,破坏力越强;同样的花盆,从高楼掉落比低处掉落,破坏性更强。猜测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设计实验:利用器材:钢球,同尺寸塑料球,软橡皮泥,长尺等。采用控制变量法思想,设计两组实验:①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②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分工,进行实验,在实验单上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某个参照面而言,一般情况下是以地面为参照面。2.提醒注意安全。

    学生交流,代表分享实验结果。

    师生得出结论: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

    教师演示:把一个钢球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使劲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提问:弹簧能不可以做功?能!)接着松开手,钢球被弹簧弹起来。

    教师点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拥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2.思考如何可以让钢球弹得更远;3.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物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越大。

    (三)巩固提高

    思考讨论:人从高处跳下蹦床,再被弹起的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形式,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

    必做作业:课后练习第2、3、4题。

    选做作业:在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小实验,探究一下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

    《势能》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弹性势能除了与形变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参考答案】

    二、请你说一下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参考答案】

    控制变量法是指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教材中关于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的探讨没有做实验,你为什么设计实验环节?

    【参考答案】

    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以及探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它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虽然教材中没有用实验来探究这部分知识,但我想若可以灵活地设置一些可行有效的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更要学会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所以在此环节进行了些许调整。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考官批评指正,谢谢。

    四、请你说一下巩固环节如此安排的意图?

    【参考答案】

    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动能有关的知识。因此在两种势能的新知讲完之后,我在巩固环节选择了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我这么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检验一下学生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相关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我的复习导入的开头,使得课程的前后相呼应。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篇9】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电与磁教案系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