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00字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00字。

    有请阅读“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内容。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习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周 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苏州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其中的一些物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播放录像:苏州乐园中小火车、缆车、观缆车、青蛙跳等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

    谈话:(同时出示4个静态的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谈话:你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反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交流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理由)

    2.揭示课题。

    讲解:像缆车、小火车和青蛙跳等三个游乐项目,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像观缆车这一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和)。

    3.练一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再问: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学生交流。(略)

    二、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是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分别播放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谈话: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学生的意见可能三种情况都有。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这里的房子图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同上图),在左边的房子图上任意找一个点,再到右边的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看你找的这个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反馈:你找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向右平移了几格?

    再问:还有谁和他找的点不一样?(指定三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追问: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谈话: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电脑演示:小房子图向右平移的动态画面。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边说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点

    平移几格

    图形

    (3)练一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先在书上填一填,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用电脑进行动态演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平移后的线段。

    提问: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画出下面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谈话:这是一条线段,你能按要求画出这条线段平移后的图形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怎样画,再画一画。

    学生先尝试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

    (2)画平移后的三角形。

    出示: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学生完成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比较。

    提问:刚才画三角形平移时,与前面画线段的平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画平移后的线段和画平移后的三角形,都是先找到图形的端点或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据平移后的点画出图形。

    (4)练一练。

    出示: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谈话: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很多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一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

    反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设计的路线?(提示学生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

    再问:有不同的走法吗?

    提问: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汇报。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设计说明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平移和旋转的含义,难点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但对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特征尚未清晰了解。

    教材在编排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研究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以苏州地区学生十分喜欢的苏州乐园的游乐项目为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通过小兔搬家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验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通过这个课例,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理解编排意图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