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荐]《沉与浮》教案合集
  • 《沉与浮》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7

    [荐]《沉与浮》教案合集。

    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沉与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

    《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

    把下沉的浮起来,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动准备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四、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沉与浮》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3、体验沉浮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1)木块、铁制汤匙、乒乓球、石头、海绵、玻璃球、钥匙、小船;

    (2)空塑料瓶、装有重物的塑料瓶;

    (3)干抹布若干,装有清水的透明大盘一个,供幼儿做实验的实验盆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以幼儿熟悉的钥匙、小船等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沉与浮。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神秘的东西,想不想知道啊?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沉与浮,对沉与浮感兴趣,从而一起学习《沉与浮》。

    2、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的沉浮状态

    (1)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大家准备了小船和钥匙之外,还带来了很多礼物,大家一起来看下好不好?

    逐一拿出来并提问,并引导小朋友认识沉与浮的表示符号,先让小朋友猜想,教师示范。

    (2)引导幼儿分组做实验

    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探究: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哪些物体一直浮在水面?

    集中分享探究结果: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

    3、引导幼儿探究让沉下去的物体起来的方法

    (1)探究点一:不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老师把这两个塑料瓶一起放进水里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一个沉下去,一个却浮起来,为什么啊?那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沉下去的塑料瓶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前提下能浮起来啊?(分开问)

    引导幼儿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体。

    集中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表述自己的实验发现。

    (2)探究点二: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师:钥匙小兄弟一下水就沉在水底,很伤心,他想浮在水面上透透气,小朋友有什么好方法让钥匙小兄弟浮起来啊?

    引导幼儿通过把钥匙放在有足够浮力的塑料块上让钥匙浮起来。

    联系现实:夏天天气太热,小朋友有没有跟随爸妈去游泳呀?小朋友游泳时要记得带什么东西呢?(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4、教师小结

    重的物体会沉在水底,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通过改变重量和借助辅助物可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5、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沉浮游戏,进一步认识沉与浮,学会使用沉与浮的表示符号,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总体感觉收获不小,对一些问题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从幼儿熟悉喜欢的实物入手,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沉与浮的初步认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将沉浮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幼儿对沉浮知识的初步感知。

    3、组织小朋友做实验时,秩序较乱。由于教师初次摄入科学教学,教学经验不够,在做实验之前没有把实验规则大声讲清楚,加上幼儿年龄小,课堂纪律观念不强,所以做实验时秩序较乱。

    4、在提问题时比较仓促,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让幼儿多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甚至有些幼儿想说但还没说出来,幼儿之间交流不够,没有让幼儿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些物体的沉浮状态及沉浮原因。

    5、教学内容设置偏多,幼儿难以合理、有效理解。

    通过本次的科学教学活动,本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今后将会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有关教学的一些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沉与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中班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活动准备: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若干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幼儿尝试

    (1):谁沉谁浮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教案《中班教案:物体的沉与浮》。教师总结:像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像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幼儿尝试

    (2)重沉轻浮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幼儿尝试

    (3)形状与沉浮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 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幼儿尝试

    (5)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沉与浮》教案(篇4)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玩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沉与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所以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本次活动意在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物体在水里的沉浮规律。《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幼儿的想象思维快速发展,生活经验有所丰富,所以活动的内容设计可以更丰富些,不能仅仅局限于玩水的活动,而应适当的加入反映物体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jk251.coM

    在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根据知识经验、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一个三维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发现其规律。

    这是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积极思考的能力,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这是从幼儿的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动手探索带来的快乐。

    这是从情感培养角度设定的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感兴趣,愿意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尝试,是他们长大以后在科学世界中进行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动手操作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规律。

    (2)、教学难点: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五、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软木塞、木块、橡皮泥、海绵、乒乓球、弹球、棉花、茶叶、贴有标签的分类篮子、矿泉水瓶子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5个人一组一份材料。

    (2)、记录材料:标有“上浮、下沉”标记的记录卡、记录表、记号笔。

    记录表

    六、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七、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

    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4、讨论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1、导入部分:以故事“掉进树洞的皮球”形式导入课题。

    内容:小明在树林里踢皮球,不小心皮球掉到树洞里。树洞很深,小明够不着,他很着急,谁能帮他想想办法?(激发幼儿的思考)老师:为什么往树洞里倒水能把球拿出来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找出其中的原因吧。 分析: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故事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

    (二)、认识活动:2分钟

    出示沉浮标记和记录卡(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三)、操作活动:共18分钟

    环节1:6分钟

    初步认识沉浮规律:不同的材质,有的东西会沉、有的东西会浮。

    (让幼儿自主探索软木塞、木头、弹球、橡皮泥的沉浮)

    内容:(1)实验前: 教师先让幼儿预测这样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在记录表写下。老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四样东西,大家猜猜他们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将你们的想法写在记录表上。沉下去的用沉记号表示,浮上来的用浮记号表示。

    (2)实验时,教师引导幼儿关注“什么样的东西沉,什么样的东西浮”并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帮助幼儿总结结论并提醒幼儿将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不同的篮子。

    分析:通过猜测可以让幼儿建立一定的观点,为后来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通过实验记录幼儿逐渐发现重的东西沉,轻的东西浮。

    环节2:6分钟

    知道有些东西通过改变其形状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内容:向幼儿介绍新增的材料,一块比软木塞和木头都轻的橡皮泥,一个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泥球,一团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纸。同样让幼儿先猜测所给的物体的沉浮,再进行操作实验记录。

    分析:介绍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幼儿集中注意力,明确老师的提出的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材料的共同性特征“材质相同”让幼儿通过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材质相同的东西,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环节3:6分钟

    让幼儿认识有空气的东西会浮,当水把空气赶走后物体会沉。

    内容:此环节为幼儿提供既会沉又会浮的东西,如:海绵、棉花、茶叶,还提供了要它沉就沉浮就浮的东西,如:有盖子的透明小瓶子,开口的乒乓球。

    分析:对先前的沉浮规律有一个新的认识,有空气的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以上这3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启发提问的办法。

    (四)、讨论总结活动:3分钟

    《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内容:

    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目标:

    1、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2、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3、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橡筋、小勺、食盐。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设计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测相反)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改变浮和沉。(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⑴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学生判断,教师投影标出)

    教师:谁能想办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2)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实验中,将材料逐一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解决了一种材料后再放入下一个材料。

    做完一种材料后,及时做好记录,将相同的办法进行分类整理。

    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实验后及时整理材料。

    教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请大家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板书)

    板书内容:借助别的物体

    改变物体的重量

    改变液体

    改变物体的形状

    (4)拓展延伸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现象,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小船,请大家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教师:你发现小船是怎么在水中改变浮沉的?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潜水艇)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资料。(播放课件:死海)

    教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也不会被淹死吗?

    (学生发言)

    (5)生活运用

    教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三)总结拓展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浮与沉的现象,希望大家课下研究这些问题。

    《沉与浮》教案(篇6)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 说教材

    《沉和浮》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五、说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为此,我准备了:

    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

    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六、说教学流程

    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

    ①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②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③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

    ①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

    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进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因为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一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这一放一收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

    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帮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

    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如果没有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或许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七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沉与浮》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瓶子中空气的多少与瓶子的沉浮有关,积累物体沉与浮的经验。

    2.初步学习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将自己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积极参与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实验记录单人手一份,集体记录单一份。

    2.幼儿实验材料:两只大水盆;每组四只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标有1、2、3、4号,四只瓶子分别是:装满水、装2/3水,装一半水、装四分之一水。一只大的空雪碧瓶。

    活动过程:

    一. 观察瓶子,引出问题

    提问:这里的四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将这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你猜猜,会怎么样?

    2.幼儿猜测并记录

    l 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l 教师介绍记录单,幼儿了解记录的方法。

    l 交流:将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会怎样?幼儿将自己的猜测与大家交流。

    3.幼儿实验

    l 幼儿实验,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将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l 要求:认真观察,将看到的事实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讨论

    l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将幼儿的实验情况归类到集体记录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l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

    l 出示大雪碧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在瓶中装一瓶矿泉水瓶子的水,大雪碧瓶在水中会怎样?

    引导幼儿发现两只瓶子装了水的不同点。

    l 小结:我们发现,在瓶子里装满水,没有空气,这只瓶子就会沉到水底;瓶子里只要有空气,不管它装了多少水,这只瓶子都不会沉到水底。

    《沉与浮》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沉与浮》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

    1、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

    1、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

    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六、幼儿尝试(五)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沉与浮》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 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实验游戏法为主,谈话法和观察法为辅来进行活动的开展,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此,本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沉浮材料(小石块、小铁块、玻璃球、钥匙、硬币、铁罐、纸船、塑料空瓶、木块)记录表、脸盆每组一份。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活动最核心的环节,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来组织本次活动,基本流程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会通过设计“小伙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导出沉浮材料,让幼儿初步认识沉浮材料,可以说出沉浮材料的名称,通过有趣的谈话方式,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二)大胆猜测,初步感知

    在本环节,我会通过以“钥匙实验”为例,先让幼儿对钥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测,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猜测理由,并通过幼儿观察真正钥匙进入水中的现象,验证幼儿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对物体在水中的现象,有初步感知。

    (三)认识沉浮,进行记录

    在本环节,我会在幼儿观察并认识“钥匙实验”的基础上,出示记录表,并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和“”符号的含义,并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并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如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这个符号是什么呢“”?钥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还是上面?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使幼儿可以利用这两个符号,让对钥匙的沉浮现象进行记录,从而加深幼儿对实验的理解。

    (四)分组实验,深度感知

    本环节我会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让每组幼儿对剩下的材料,如:铁块、木块、塑料水瓶、纸船等材料,逐一进行实验,并采用记录表方式进行记录,从而使幼儿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并可以使幼儿对使用“”和“”两个符号,进行相应练习,从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五)进行游戏,迁移内化

    本环节,我会通过“帮小材料找家”游戏,由幼儿根据记录表上的记录内容,帮助沉浮材料,找到相应的“家”,从而对今天的活动得到更深刻的迁移内化,并在活动过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幼儿的记录表以及游戏结果进行确认,并帮助幼儿再次回忆,从而使幼儿得到正确完整的知识。

    六、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发现更多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的材料,寓学习与生活之中,并与父母一起完成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并达到家园一致,使幼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考官耐心聆听。

    【[荐]《沉与浮》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