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基本作图的教学方案
  • 基本作图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2-0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下面再介绍几种: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Jk251.coM编辑推荐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基本作图,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基本作图,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基本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基本作图,下面再介绍几种基本作图: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基本作图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基本作图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基本作图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基本作图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基本作图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基本作图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基本作图,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基本作图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2.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3.练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4.通过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材料器具

    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滴管,吸水纸,碘液,生理盐水,解剖针、刀片。

    三、方法步骤

    三人一组,分别进行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比较观察。

    (一)、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1、准备。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片。用刀片切取洋葱鳞片(约1厘米х1厘米),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用镊子夹往一块盖玻片的边缘,将它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

    3、染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去原来留在载玻片上的清水,好让碘液渗入到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把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1、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附着了一些碎屑。

    2、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用碘液染色,然后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四、讨论

    洋葱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五、课外活动

    下课后大家寻找一些其它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来实验一下,看与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情况是否相似。

    六、收获

    1、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认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学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的教学方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连接”等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难点: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平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平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平滑地过渡”,怎样算“平滑“?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已知: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使AB、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已知:如图,的半径为R1,圆心为O1;线段R2.

    求作:半径为R2的,使与在点A外连接.

    作法:1、连结O1A,并且延长到点O2,使O1O2=R1+R2.

    2、以O2为圆心,O1O2为半径作,使与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习题:P148练习,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外连接?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习题A组16.

    课外题: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连接等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对作图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连接的意义,能对具体图形熟练地进行弧连接.

    教学难点:

    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复习与理解

    练习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

    (A)将一段弧和一条线段连到一起的图形叫连接;

    (B)一段给出半径的圆弧可以和一直线连接;

    (C)两段给出不等半径的圆弧可以用内、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

    (D)两段圆弧内切就是内连接.

    练习2、内、外连接的区别是(C)

    (A)内连接两弧在连心线同侧,而外连接两弧在连心线两侧;

    (B)内连接两弧在切点同旁,外连接两弧在切点两旁;

    (C)内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

    (D)内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

    (二)连接图形的应用

    例3、(教材P148)如图,要把零件中直角A加工成半径为15mm的圆角(即用一条半径为15mm的圆弧连接边AB与边AC)在图上画出这条圆弧.

    分析:圆弧的半径已知,要画出这条圆弧,只要求出它的圆心即可.因为圆弧要与AB和AC都相切。所以圆心到边AB和AC的距离都等于15mm,实际上四边形AEOP是正方形,它的顶点O在∠CAB的平分线上.

    (参看教材P148)

    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写出画法,画出图形.

    练习:把两边长分别为8cm和5cm的矩形的4个直角改画成圆角,使圆弧的半径等于1cm.

    (三)展示作品

    对上节课课外作业中较好的连接图形,展示.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四)小结

    1、连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

    2、任何一种连接的问题经过分析后都能转化为基本图形:“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内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外连接.

    3、连接的关键是确定所求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4、线段可在一点处与两条弧同时连接.

    (五)作业教材P154中18,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三圆两两相切,切点分别为C、O、D,与半圆O分别切于点A、E、B,请你找出图中除线段AB和弧以外的6条从A点平滑过渡到B点且没有重复弧的路线,并指出在经过个点处是什么连接(内连接、外连接).

    第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相关教学方案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节,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

    2.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学生观察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结构都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图。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图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1)、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看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2)、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看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4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天平,砝码.

    四、教学过程:

    动(一):温故知新:实验一:天平一边放重300克的一本书,另一边放50克的砝码多少各个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准备天平,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

    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天平平衡后,两边分别同时放上两个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问题二: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试一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后再用字母表示先合作、交流,后找多名学生归纳规律,在学生都理解后教师出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设x=y,则:x+c=y+cx-c=y-c(c为一个代数式)问题三: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小组进行实验,总结规律。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设x=y,则:cx=cyx/c=y/c(c为一个不为零的数)

    活动(三)拓展运用:例1解下列方程:(1)x+2=5(2)3=x-5第一题教师领学生完成,给出解方程的完整步骤,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第二题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能力。例2解下列方程:(1)-3x=15(2)-n/3-2=10学生独立完成(两生黑板练习),后两生给与评价。

    活动(四):议一议:通过对以上两个方程的求解,请你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你的解对不对?合作交流并回答

    活动(五):练一练:课本随堂练习。

    活动(六):小结反思: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活动(七):布置作业:必做题推荐作业: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8775.html

    【基本作图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