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优质教案(集锦10篇)
  • 数学优质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5

    数学优质教案(集锦10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也许需要"数学优质教案"这样的内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数学优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

    (2)“记作8米”表明什么?

    数学优质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课后评析:

    课后评析:

    数学优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出示穿好的项链提问:

    1、这条项链漂亮吗?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除了我们的项链是有规律的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2、一会儿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排队,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件事情。

    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考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这样排队?

    2)你是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队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张纸把你排队的规律都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相互交流

    1、幼儿分两组进行交流,一组幼儿坐在那里当讲解员,另一组幼儿自由参观,然后交换。

    2、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

    3、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六、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再活动区中进行多维度排序的尝试,并进行相应纪录。

    活动反思:

    《排排队》本课的亮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造型表现的经验,仅靠老师的讲解是枯燥的,于是本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

    一、以趣味为本

    学生画的人普通是用几个圆和火柴人的线条为符号的形象化,一种习惯性的表现,缺少观察和思考的成份,对此,我以游戏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同桌来感受人的外形线条,再用童趣的长高高,减减肥的添画法来动动手术,在本课中有玩,有学,有乐,尽管如此,快乐了还需要有效,达到教学目的仍是课堂追求的最终目的。

    二、以生活为样

    排排队此课用公共场合常见的排除现象设置情境,进行观察和人物绘画表现,排队不管学生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很常见,上学,放学,吃,玩都经历过,容易唤起学生的回忆,从而也能侃侃而谈排队时的场景和发生的故事。例如有个学生说,他在买车票的时候有人推他的事情,我进一步引导,让他谈谈不排队的行为,以及他当时的感受,这样比说一句空洞平白的我们都要讲文明,守秩序要来得生动和深刻。

    数学优质教案 篇4

    《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

    ⑶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

    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

    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

    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

    【教师活动】

    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质?

    ②()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四边形是矩形。()的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于填空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说出更多的答案。

    【教师活动】

    评析学生的结果,给予表扬。

    总结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在填空时也考虑这几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菱形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活动一: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拉起一角,使其宽AB落在长AD边上,如下图所示,沿着B′E剪下,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自备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它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①什么是正方形?

    观察发现,从活动中体会。

    【教师活动】:演示矩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菱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变化过程,思考之间的联系,举手回答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②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组回答。

    【教师活动】

    总结板书:㈠(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

    表扬学生发言,板书学生发现,㈡正方形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活动二:拿出活动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活动

    折纸发现,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活动

    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擦去板书㈠中的括号内容,出示一下问题:你还可以怎样填空?

    ()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活动

    小组充分交流,表达不同的意见。

    教师活动

    评析活动,总结发现: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边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平行四边形呀?大家互相说一说,它的完美体现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学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应用体验,推理证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交与O,AB长4cm,求AC,AO长,及的度数。

    方法一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

    ∵AO=AC(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O=×4=2cm

    方法二:证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证。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写出推理过程,再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各小组指派代表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师活动

    总结解题方法,从正方形的性质全面考虑,准确利用条件,减少麻烦。评析解题步骤,表扬突出学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分析题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师活动

    说明思路,从已知出发或者从已有的判定加以选择。

    四,归纳新知,梳理知识。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谈论自己的收获。

    请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别填写在下图的ABCDC处,说明它们的关系。

    发表评论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数学优质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XX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数学优质教案 篇6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数学优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12 ~ 13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 法: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 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某某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某某做的,某某,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4代替了。在口算3×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 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4与3×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4与3×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 (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4与6+3×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 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 “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某某想买什么?某某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数学优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十张,1—10的数字卡一套,笔一支。

    2、箱子一个,小布袋若干。(里面各种物品,数量1—10不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用说梦引起课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展示十张图片,集体点数每张图片上的图画,并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请几名幼儿上来给图画圈,要求两个两个圈在一起,重点让幼儿会两个两个圈在一起,边圈边让幼儿数数。

    3、引导幼儿观察已画过的图片,是不是每张图片上的画都被圈起来了?那几张图片是全圈完的?让幼儿说一说是哪几个数字?没有圈完的是那几张图片?是哪几个数字?

    4、请几名幼儿回答后,那几个是全圈完的,那几个是没圈完的,全圈完的2、4、6、8、10、是双数,没圈完的1、3、5、7、9、是单数。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全部数完的是双数,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请幼儿说一说1—10数字中的双数有哪些,单数有哪些?

    二、幼儿一起做游戏:摸宝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幼儿从箱中摸出宝贝后,打开数数里面有几个,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提问为什么是单数、双数。

    2、一起做游戏1—2遍。

    三、复习巩固延伸寻找身体上和活动室内的单双数。

    1、身体上找一找那些东西是单数,那些是双数。例:一个头是单数,两只手是双数,鼻子是单数等2、请幼儿寻找活动室内什么东西是单?什么东西是双数?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家里的东西什么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并记录下来,明天来幼儿园后交给老师。

    教学反思

    1、幼儿的发展并不充分,只实现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能基本区分单双数,但是在第二环节执教中,由于我的话语引导不够到位,幼儿在寻找身体上单双数的时候,并没有牵涉到身体的器官,所以对于身体的探索欠缺。

    2、教师在引导时,例如过程中,有幼儿提出一双手去双数,教师可及时反应,那我们的十个手指头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3、在引导的话语方面,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发现身体上的单双数,活动是在从头到脚这一主题内,在第二环节引导时,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开始引发幼儿探索:

    1、我们身体上长着的,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2、我们身体上穿着的,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数学优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操作活动,能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重难点: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活动准备:

    1.六条小鱼的图卡和鱼缸。

    2.幼儿操作的小鱼图片。

    3.多媒体展示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幼儿看多媒体展示图片后,向幼儿交代帮小鱼找家的任务。提问:小河的水被污染了,(教案出自:教案网)爸爸救了六条鱼回来,请小朋友分到两个鱼缸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幼儿讨论尝试)

    二、幼儿操作

    (一)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数一数自己有几条小鱼?

    (二)引导幼儿用小鱼图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进行记录。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组成6.

    三、巩固练习6的分解组合

    (一)朗读分合式。

    (二)教师把6的分解与组成编成儿歌,让幼儿朗诵,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游戏《猜拳》

    四、延伸活动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合。

    数学优质教案 篇10

    六年级数学的优质教案课件1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

    3..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数学的优质教案课件2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的优质教案课件3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__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__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行驶了10小时,从乙地回甲地行驶了8小时。回来时比去时所用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4.某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由王、陈两位老师任教,这四个班的人数分别是:一班60人,二班40人,三班50人,四班50人。期末考试及格率的情况统计是:一班的及格率是95%,二班的及格率是85%(这两个班由王老师任教);三班的及格率是96%,四班的及格率是86%(这两个班由陈老师任教)。那么,这两位老师谁教的学生及格率更高一些呢?

    五、全课小结

    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上你的练习情况如何?正确率高吗?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

    六年级数学的优质教案课件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六年级数学的优质教案课件5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学具: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 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们观察课本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 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七、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1页的练习。

    【数学优质教案(集锦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