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00字合集8篇
  •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00字合集8篇

    发表时间:2022-12-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归是要时常编写教案的,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的体现。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P5961

    教学目的:1.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具体质量。

    2.掌握吨与千克、千克与可之间的进率,能进行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具体质量。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它们的国际单位符号分别是什么?

    板书:千克克

    kgg

    2.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3.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很重的东西,比如用大轮船运大批的货物,这时候用kg来作单位就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规定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

    二、探求新知

    1.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2.如果1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那么2袋、3袋、4袋重多少千克?10袋呢?板书:10010=1000(千克)

    10袋100千克的大米重1000千克,这么多大米就重1吨。

    如果1袋水泥重5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20袋呢?

    板书:5020=1000(千克)

    20袋50千克的水泥重1000千克,这么多水泥的质量也是1吨。

    现在你知道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了吗?

    板书:1吨=1000千克,即1t=1000kg

    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东西的质量用吨作单位的?

    3.小结:

    (1)我们学了哪些质量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板书:吨千克克

    tkgg

    (2)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为1000)

    4.单位换算:讨论5吨是多少千克?

    想:1吨=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所以

    5吨=5000千克。

    三、练习与巩固

    1.在()里填数:

    6t=()kg4000kg=()t

    9t=()kg7000kg=()t

    2.选择合适的质量填在图下的()里。

    火车装货()60t600kg6000g

    鸭重()2t200kg2kg

    小明体重()4t30kg8000g

    每个苹果重()2g1kg150g

    3.思考下面的质量与1吨各相差多少千克?

    3000千克800千克650千克720千克

    1吨和这些数量能直接比较吗?

    怎样就能比较了?

    1吨是多少千克?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答,集体点评。

    四、总结质疑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吨你了解了什么?

    2.质疑。

    作业设计:

    课堂《课堂练习》

    回家《基本训练》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

    1分钟写( )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5、绕操场跑1圈,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最佳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动画课件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

    2、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下列图案:

    两个苹果、1瓶矿泉水、半个蛋糕

    3、比较这三个数字,哪个数字比较特别?

    4、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揭示二分之一,写作,读作二分之一。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研究二分之一

    1、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呢?

    (边说边用动画课件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都是它的。就是分数。

    2、你能说说是怎么得来的?(先学生自己说,后指名说。)

    3、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出示文字,读一读。

    三、操作活动,经历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1、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你是怎么得到二分之一的?

    3、小结: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4、这个分数里,1表示什么?横线和横线下面的数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分数线分母

    5、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四、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1、你觉得还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2、你能用你准备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吗?(学生操作交流)

    3、下面的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第99页第1题)

    五、比较大小:

    1、取出同样的纸片折出的不同分数,直观比较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结(同样的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3、练习:(书本第100页第5题)

    六、分析判断:

    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2、观察第99页,第2题,判断,说一说为什么?

    3、观察第100页第6题,思考并讨论交流。

    七、轻松一刻: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得多?

    八、总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8】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00字合集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