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范本]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之一
  • [教案范本]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之一

    发表时间:2022-10-0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案范本]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连加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以内的加法以内的减法复习


    复习内容: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复习要求: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复习重点: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数学游戏

    1、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2、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学生出示口算题卡片,并做裁判,另外两个学生抢答,看谁又对又快,给得胜的学生发红花,然后,三个学生交换角色,再玩。

    (2)视算(开火车)

    7+52+95+87+46+6

    8+96+77+83+92+9

    10+310+812+615+5

    (3)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复习一位数的加法。教师可以指名从20张卡片中抽出两张卡片,很快说出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做法是: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里,如果算错了,要把卡片放回去;然后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照样说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的卡片抽完算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

    (4)复习20以内加法的游戏。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的学生说出一个算式,另一组的学生说出得数,然后两个组再交换,由说得数组的同学说算式,由说算式组的学生说得数。说的算式同样多,哪一组答对的多,哪一组获胜。还可让每个学生拿一套写着1~20各数的卡片,在课内、外经常做加、减法的数学游戏。游戏的玩法由三人一组,一人做裁判,其他二人出卡片抢答。遇到两个一位数先算加,再用大数减去小数,裁判评定,记分,总结胜负。三人轮换做裁判。

    2、复习10以内的减法

    (1)作为游戏来复习10以内数的减法。教师可以叫几名同学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教师拿出一张(1~10)的卡片,让学生从老师拿的数里减去自己拿的数。然后教师再换一张卡片,让学生再减……还可以换几名同学来做,看哪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2)视算(开火车)

    8-75-37-49-28-87-2

    9-98-710-810-510-4

    单元万以内的加法优秀模板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信息窗一

    课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出示信息图]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估算:179≈180364≈360179+364≈540(棵)2)口算:100+300=40070+60=1309+4=13130+13=143143+400=543(棵)3)笔算:179+364=543(棵)179+364543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全班交流做法。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1)估算:435≈440276≈280435-276≈160(棵)2)用学具摆一摆3)笔算:435-276=159(棵)435-276159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学生汇报做法。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265+45=310(块)350-178=172(米)265-45=220(块)3、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根据学生整理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全班交流。3、找规律,填一填。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第二课时活动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今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活动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1、师: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出在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今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这些方面的错误。2、用竖式计算234-267=564+342=168+743=657-489=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师:在做题的时候,你都注意了什么?3、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弄懂题意,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和准确结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估计的用途,最后小组内交流。4、小游戏:1)每个人掷三个骰子,根据掷出的数字写出一个三位数;2)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进行加减法计算。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长分好工,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任务完成的好。小组汇报,并进行评价。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先让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图中的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最后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活动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到珍禽馆走哪条路近”的策略,就是要找出到珍禽馆一共有几条路,每条路是多少米,然后通过比较再回答问题。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进行解决。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5、4、3、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2+9=3+8=4+7=5+6=

    3+9=4+8=5+7=6+6=

    4+9=5+8=6+7=7+6=

    5+9=6+8=7+7=8+6=

    2.()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5+()=114+()=125+()=14

    4+()=112+()=113+()=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11-2=9

    12-3=9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十几减5、4、3、2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11-4=7→11-7=4……

    11-3=8→11-8=3……

    11-2=9→11-9=2……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巩固笔算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理概括能力。

    重点:笔算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会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过程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验算还有估算。(板书笔算、验算、估算)

    1、笔算

    我们已经练习大量的万以内数加减法的笔算是吗?你认为在笔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可以举例说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反馈!

    根据学生整理板书:相同数位要对齐

    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不忘加上进位“1“……

    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相减不忘减去退位”1“,当中间有0的先向前一位退1再减。

    注意判断有没有进位,有没有退位!

    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笔算本领更高!

    教材33页,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说后练,学生都能正确计算,但是速度快慢有非常大的差异]

    2、验算

    为什么要验算?(帮助检查计算结果)

    复习加减法关系式!师根据回答板书: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师:请从刚才的练习题中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在边上验算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给自己评评星,看自己能获得几星级?

    师;强调验算是第二次计算,马虎不得!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通过教师星级激趣,不少学生都能写出2种至3种的验算方法]

    3、估算

    为什么要估算?可以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片段:

    生1:可以检查计算得对不对。

    师: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生1:998+1=999999-998=1

    生2:这是验算。

    师:是啊,生1说的是验算,估算也是可以快速判断一些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请看:

    999+111=1000

    生齐说错了!

    师:你怎么判断的?

    生3;900+100已经=1000了,所以肯定不对了。

    生4:999+1=1000,所以一定比1000大了。

    生5:999就可以看作1000,加上一百多,不可能等于1000。

    师:同学们说得真有道理。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检查。在计算结束后,我们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估算呢?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估算?

    生6;妈妈买衣服135元和鞋子48元,带200元够不够?

    师:谁能用估算来解决生6提出的问题?

    生7:够的,135+48不到200

    ……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估算一般把数字估成整十整百整千。

    4、解决问题32页第2题

    阅读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指生回答并板书

    上层和中层一共有多少本?

    下层比上层少多少本?

    三层一共多少本?

    上层和中层的和比下层多多少本?

    ……

    师:能给这些问题分分类吗?根据什么分?

    同桌讨论

    师:根据学生回答给同一类作上相同的记号。

    5、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图意完成33页第2题。

    我的困惑: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的速度差异很大,课堂上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等计算慢的学生。我一般在较慢的几个学生间巡视,等到完成2个计算题后,才开始反馈。即使这样也要让快的学生等上一会,便鼓励他们多检查或向多星级挑战!但是因为在每个练习环节的一等再等,使课堂的节奏变慢。所以一堂课只能讲几道题,连教材中的无法按时按额完成。最后铃声响起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老师,一节课怎么只讲两道题呀?(因为导入时,笔算、验算、估算是一起出现的)

    显然,课堂上的"等一等",使学优生无法得到更多的知识练习.如何平衡班级中的两头呢?

    就是课堂时间该如何调配呢?

    小数的加法减法 优秀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97页例1、2

    课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法减法 优秀教案推荐


    1,一个加数是四位小数,另一个加数是三位小数,它们的和是()位小数.

    2,三位小数减去两位小数,所得的差是()位小数.

    3,5.47至少加上()才能得到一个整数.

    4,7.6与1.342的和比它们的差大().

    5,3在十位上比在十分位上大().

    6,在一个小数减法算式中,差是5.25.如果被减数增加0.5,减数减少0.4,则现在的差是().

    7,被减数比差大5.8,减数比被减数少4.3,被减数是().

    8,明明买一件物品,付给营业员50元,营业员把这件物品的标价的小数点看错了一位,找给他46.75元,他说找多了.这件物品的标价是()元.

    9,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14-0.53-2.473.68+7.56-2.68

    27.38-5.34+2.62-4.6625.89+(6.35-5.89)

    7.82+5.9+0.18+9.113.75-(3.75+6.48)

    9,一瓶油连瓶重3.4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还重1.9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10,马小虎做一道减法计算题时,他把减数13.48错看成13.84,结果计算出的差是27.5,你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11,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多一米,第二次用去剩下的一半多0.5米,最后还剩下0.5米,这跟铁丝原来长多少米

    12,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10.43,甲,乙两数的和是6.18,甲,丙两数的和是6.75,求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13,两个数相加错看成相减,结果得18.2,比正确答案少29.6,原来两个数各是多少

    14,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买米用去72.34元,比买油多用24.6元,比买油和饮料所用钱的总数少5.88元,买饮料用去多少元钱

    15,王虎给妹妹2.45元钱后,妹妹还是比他少0.24元.原来妹妹比王虎少多少钱

    实用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一)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实用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篇一),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昨天上了一节第一单元的复习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先按照我自己的备课,我是完全按照书上题目的呈现进行教学的,在备课中,我发现了自己对教材把握的不足,我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在学习减法表上,发现减法表的规律,通过唐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重点要突出表中的三个重要的规律:竖着看:减号后面的数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相同,斜着看,得数相同。所以这节课我以这张表为开始,慢慢发散题目。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课堂组织还要再抓紧。后来李校长评课的时候,给我的启发很大,因为现在课改之后,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把知识硬塞给孩子,他为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36道算式都散乱的放在黑板上,让孩子去思考怎样排列才会让别人一眼看出他们的规律。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为了让我理解,他还举出了例子,比如说二年级姜华老师的认识厘米的课,让孩子自己去制造一把尺子,通过量、比较、突出然后知道厘米的概念,还有六年级的比例尺,也是让孩子把教室里的面画在纸上,但是也是开放的给孩子来探究。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和课堂的开放性。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间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话,必然会强化对复数知识的掌握。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唯一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间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话,必然会强化对复数知识的掌握。

    【[教案范本]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之一】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