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写作范例
  • 教案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写作范例

    发表时间:2022-09-30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时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精选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页例3,“试一度”、练习三(6、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前准备: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的资料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相关资讯的最全面归纳。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工具。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平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3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页例3,试一度、练习三(6、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前准备: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6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习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8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

    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0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旧知,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体的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这样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观察、测量和验证。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学具,然后向同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抓住了生与生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的机会,有力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造应用机会,引导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学有兴趣。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4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辨认这些图形。

    2、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初步的、形象的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两个学生一个相对面颜色相同的长方体(相对面可拆下),一个学生两个小正方体,板书的小黑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小朋友带来的物体都放在桌面上(四人一小组)

    你们的桌面上有许多的物体,请小朋友动手动脑把它们分一分,想想哪些物体应该放在一块,为什么?(音乐停就停手)

    提问各别小组: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哪?(因为一部分是长方体,一部分是正方体)

    小朋友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贴出板书。

    二、新授

    1、认识长方体

    1)自主探知

    认识图形是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遇上的内容,你们想学好它吗?好,就让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吧。

    师手拿长方体实物教具,问:看到长方体,你们想学获得些什么有关它的知识哪?(几个面,每个面什么样,各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是长方体,长方体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大家提得真不错,今天老师教你们一种学习方法,让你不仅能回答出同学们的问题,还能获得有关长方体更多的知识,你们想学吗?

    课件出示: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

    师:

    摸,就是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看,就是看长方体各个面是什么样的

    比,就是比各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任务读一读。

    比完后再请同学们举一举你周围有长方体的例子。

    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

    师巡视,参与一些小组活动。

    在比时,老师适当提示把它的六个面拆下来对比。

    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点?

    摸:面是平的

    数:6个面(问: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板书:6个面

    看:每个面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或长方形

    比:学生可能说颜色相同的面一样大,老师引导黄色的是长方体的哪两面,红色的呢,绿色的呢?也可能说上下,左右,前后一样大。

    课件演示并说明:上与下对着,左与右对着,前与后对着,这样对着的面叫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怎么样?(一样大)

    板书:相对的面一样大

    说:我们小组想到了是长方体。

    请三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

    2)师出示

    问: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哪?看老师拿着的这个长方体,仔细看它是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见长方体分两种,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你们事来的长方体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例子吗,找出来给组员看看。

    3)课件演示,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

    这个长方体可神奇了,他会变,仔细看,它怎么变

    长方体变得这么长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宽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高还是?

    同学们在自已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不仅认识了长方体,还学会了认识图形的本领,你们还能通过摸、数、看、比还认识正方体吗?板书:正方体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小组开始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问:在比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么比的?(用两个正方体比,画一个面比,折一个面比,剪一个面比。)

    电脑演示6个面重合。

    板书:(正方体实物)

    6个面

    每个面完全一样

    小结:正方体的特点。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结合板书说明相同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的,不同点是长方体只有相对面相同,而正方体每个面都相同。)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

    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会辨认了,如果把它们画在图上,你们会辨认吗?我这有道题。请一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投影)并请行做完的学生把书拿到投影仪上反馈。

    2、拼一拼

    ,教师手上有二个小正方体,我把它们拼在一起,成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用劲个和4个正方体能拼出长方体?师巡视,选取摆得好的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有两种情况,并说明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下面,请你们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个大正方体,你们会吗,试试看。

    二、猜一猜物体的形状。

    老师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东西,看,你猜,老师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猜错的同学别灰心,还有机会,看,这回老师手里拿个什么形状?这回呢?

    出示一个

    问:为什么都猜错了?

    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看几个面?

    五总结,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学到了哪些东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看看你用了哪些方法,都学会了什么?(研讨)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有几组?(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剪子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师电脑演示“相对面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

    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生:老师我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4组,每组有3条,就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

    师:这种分法也是正确的,而且很独特。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这也就是说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2、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师边说边作图,并强调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3、自学正方体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4、比较二者的异同

    师:同学们观察学具看板书,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叙述,师用两种色笔分别圈画。)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全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演示集合图)

    三、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与图形,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明确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电脑出示)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精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教案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写作范例】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