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搜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
  • 热搜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

    发表时间:2022-08-24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热搜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jK251.COm精选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2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按拼音填空。

    3、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四、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1、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五、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七、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⑴ 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 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 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提示: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提示: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当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噗噗乱跳、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当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当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使用工具书,解释新词;

    2.朗读并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启示。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纳罕( ) ⑤训诫( ) ⑥凝视( )

    2.解词: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④头晕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丧气:

    ⑦心惊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绍

    莫顿·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20xx新编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七课。

    4.预习质疑

    二、课堂探究

    三、课后反馈

    阅读理解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2.别的孩子都“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而“我”却不能,这是为什么?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采用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5.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②课外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比赛》。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研讨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2)评论杰利(3)评论四个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对考试失利,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举例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上写出了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积月累

    1、困难到来的时候,有的人因之一飞冲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2、我过了一些艰难的日子,在回忆的时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样困难,我都诚实地应付过来了。——居里夫人

    3、谁能用勇气迎接厄运,用笑脸来应付不幸,谁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4、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砥砺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卫士前进的阶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jiè)耸立(s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凝视(níng)啜泣(chuòqì)

    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纳罕(hn)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xún()xùnjiè()小心yìyì()

    (2)给汉字注音

    啜泣()头晕目眩()纳罕()

    闷热()屡次()

    (3)本文作者是,他是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附:板书设计

    层次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

    五、作业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书设计

    心理

    行动

    语言

    二、人物:

    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

    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

    三、写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见大(感悟)

    大道理

    附2:有关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缘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次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生活中一件小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57年前一次“脱险”的'经历而作的,主要写了小亨特一次跟随小伙伴去怕悬崖后被困在悬崖上,最后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一步步趴下悬崖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于如何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的感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已阅读文章获取大部分的信息,但是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人生哲理,尤其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观照自身生活实际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着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并能学会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能够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理解文章多蕴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养成坚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的性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概括文章大意,体悟“坚强勇敢,化解困难”的人生哲理

    难点:能够用文章蕴含的哲理指导自身实际生活。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通读感悟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探索欲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打算采用歌曲导入的方式。)

    播放歌曲《蜗牛》并提问:“同学们,大家听过这首歌吗?知不知道这首歌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坚强、勇敢、一步一个脚印”等启示,我将顺势引入课题《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首歌的主旨与文章的主题有相通之处,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通过初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为后面研读文章打下基础)

    1.首先,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书下注释理解生字词,读后师生共同解决困难的生字词。

    2.其次,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要求同学们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整理文章大意,并总结出“探险-遇险-脱险”这样的文章脉络。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同学们更加认真地阅读课文,并且能够提高同学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三)体悟情感 深入研读(研读是深入的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在研读部分,我将···)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说一说在“探险-遇险-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么变化,学生回答之后我进行总结归纳。

    在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发展脉络之后,我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思考一个问题,第一组的同学思考“假如父亲没有来,作为同学,你会怎么办呢?”,第二组的同学思考“假如你是文章当中的我,你会怎么办呢”,思考完之后请同学发言,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出“假如我是同学,我会在一旁陪伴小亨特,鼓励他”或者“寻找附近大人的帮助”以及“假如我是文章的主人公,我会尝试大声呼救”或“尝试自救”,我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的肯定,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指导。这样的换位思考,能够使同学们在情境中感受文章主人公的情感,也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同学思考,你从作者的经历当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思考过后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组,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交流讨论,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们通过讨论会获得“勇敢面对困难、学会化解困难”等启示,我进行总结评价并板书。

    (四)观照生活 拓展延伸(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

    我将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将文章中的哲理内化,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课外延续 小结作业(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要将同学们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将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我的小结部分将让同学们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我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们把自己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以及获得的启示写成一篇300-400字的小文章。将课上的口头分享落实到写,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x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9

    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1课时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体会其心理状态。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生难字:灼(zhuó)突兀(wù)

    恍惚(huǎnɡhū)抽噎(yē)

    晕眩(yūnxuàn)呻吟(shēnyín)

    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cī)

    2.词语积累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凌乱:杂乱而无条理。

    二、学习任务一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三、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四、学习任务二

    请画出在悬崖上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时,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点拨:

    状态: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哭泣、呻吟、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五、学习任务三

    1.课文中的前后出现的“哭泣”“抽噎”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

    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点拨:心理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哭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并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点拨: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4.“我”和小朋友在游戏时被困在峭壁上下不来,“我”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点拨: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进而信心大增,最后克服了困难。

    六、学习任务四

    1、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脱险的?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点拨:

    用安慰的口吻,帮助“我”战胜恐惧的心理,鼓励“我”充满信心,同时教给“我”脱险的方法。

    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子有方,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和鼓励,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困难,变得勇敢自信。

    2、“我”病弱,且牢记母亲的训诫,结果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说说母亲的做法?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

    点拨:父母应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应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贸然行事。

    七、课后填空题

    1、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两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两个“慢慢”突出“我”(等待的漫长和焦急的心理);“模糊”一词更让读者感受到“我”(在困境中的害怕恐惧和孤独无助)。

    2、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味其心理变化过程。

    “我”的语言,一开始是一连串的叹号,后来变成了句号。从中可以看出“我”(非常恐惧)到(渐趋平静)的心理变化。

    “我”的动作,从(伸、探、踩)可以看出“我”(小心翼翼)的心理。

    3、“我”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是因为

    (父亲的鼓励和循循善诱)。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P9)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探究问题。

    范例引导:(先是角度举例,然后让学生先探讨,再做引导和解说作为举例。)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就孩子,孩子自己的能力将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教训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分饰父亲和儿子,要求入情入景色。)

    4、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

    三、教学后记:

    本文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很高,对于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活动很成功,单学生还不善于提问,因此,多角度阅读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案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例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例》,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 弹子 训诫 耸立 峭壁 颤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恐惧 安慰 头晕目眩 经历 屡次 抵达 暮色苍茫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 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 颤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 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 “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A、 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B、 18小节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节的“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


    栏目小编推荐的这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文章内容深刻,值得好好思考。每个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在这个时候,又到了教师写教案课件的时间了。教案是支撑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重要元素。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一定要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1)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字词。

    二、多角度阅读: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先确定角度(如: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如何和朋友相处的角度、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鼓励人的角度等等),然后探究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补充,如: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三、体验反思:

    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3、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

    步》这两篇课文一定带给了你很多思考。初中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在这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训诫()耸立()

    迂回()嶙峋()

    凝视()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1、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2、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发挥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中心作用,教师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上破解文本,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主体”(杜威语),封杀了学生无限的阅读体验的生成,这无异于戴者镣铐跳舞。而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它是作者的`代言人,不是任何第三者。作品----读者就是它最本质的表现。以文本危重心的阅读教学就能让学生从传统的“我--他”关系走进“我--你”的对话关系,使阅读成为主体与主体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找到“关系中的自我”,寻求个人生存的意义,促使生命反思意识的产生。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是莫顿·亨特童年的生活经历,很容易激发刚进入初中十二三岁孩子的共鸣,引发其童年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倍感亲切。为此,改变阅读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由阅读的间接体验变为直接体验。进入特殊的情境氛围,深入文本,获得人生感悟。

    美读感染法: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语感触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切己体察法: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直接走进“我—你”的对话关系,深入文本进行体验。

    拓展延伸法:立足于对文本的体验,延伸到对生活的感悟。

    1、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浸润在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

    3、形成人生感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从自我体验角度领悟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一、故事导入

    有两只猩猩,被关在两个房间里,其中一个房间放满了食物,而猩猩想吃到食物就必须经过一扇有电的门到另一个房间去,每次被电触一下才能拿到食物。其中有一直猩猩被触了两三次后就再也不去了,最后死了,而另一只猩猩则始终坚持到底,经过多次触电反而适应了,它活得很好。

    请大家就这个故事学生各抒己见。

    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只要鼓起信心和勇气,尝试着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也遇到了困难(教师板书山),我们一起来经历一番。

    二、创境初读,触摸文本

    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进行角色转换,把文章中的“我”当成自己去经历一番,带着问题“介绍自己的经历”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读探究,感悟文本

    学生自由选择体验的专题,有余力的可以多项选择,还可以离开座位选择探究的伙伴,一起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体验专题1:

    a、你陷入怎样的险境?

    B、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找出描写“我”爬悬崖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词语进行体验。

    体验专题2

    a、你是如何脱险的?

    B、找出刻画“我”心理活动的词语揣摩心理变化。

    体验专题1

    出示一幅陡峭悬崖的画面,设置一个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我们一起来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下面,可是再也爬不上去,也爬不下来。这是太阳已经落山,四周一片漆黑,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再谈谈你此刻孤身一人在悬崖上的感受,心里怎么想,将怎么办?

    学生有了体会,很容易找到爬山过程中我心理变化的词语,体会出恐惧紧张的心理。这时,我用课件出示爬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头晕目眩,啜泣

    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恐惧 紧张

    心冬冬直跳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我多想有人帮助,可是我的朋友(朗读训练“你想呆在那里,就呆着好了。”),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请大家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觉得杰利够朋友吗?假如你是杰利你会怎么做?

    1、指导朗读第14—22自然段,自由读,抽学生个别读。揣摩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

    毫无信心 灰色

    有了信心 淡红色

    信心大增 红色

    巨大的成就感 深红色

    2、延伸讨论——父子情深

    假如我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做法你会选哪一种?

    父亲的指点哪一步最关键,说说理由。齐声朗读第22自然段,展开讨论,允许争锋相对。

    理解“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让学生说一些名言警句,并用课件出示: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写进人生格言档案袋。

    其实,我们可以把悬崖看成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些似乎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说说你碰到过的困难,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现在回过头想想自己当时做得好不好?

    有了这笔人生的财富,相信大家的人生会倍加精彩,亨特后来成了一位孤胆英雄,一起来看看。出示课文背景资料《英雄的启示》。

    一位只度过十九个短暂春秋的残疾少年吴强有着更深的理解,出示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的朗读。

    进入初中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做出新的成绩。祝愿大家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并取得成功的总结语,给学生更大的信心。

    延伸作业:写写自己以前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并与大家一起探讨。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6)

    1.掌握灌、峭、嘲、纳、翼、遥、啜、嶙、峋等字。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4.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1.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同学们活动)

    表情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文中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⑴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事件: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

    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

    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⑴畅所欲言。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1.作者是谁?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2.中心话题: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比较喜欢小动物,爱模仿,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是一本非常简单的绘本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形象也很简单,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通过了解各种小动物的走路特点,愿意大胆模仿小动物走路,通过观察、想象、模仿,感受故事的有趣好玩,故事趣味性强,画面富有童趣。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基于,我想尝试利用绘本的情节,让幼儿在仔细观察概括的基础上,轻松自然地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促进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了解各小动物的走路特点,感受绘本的情趣。

    2.在绘本的情景中尝试有序地排列,积累相应的数经验。

    三、活动准备:

    绘本ppt、各小动物教具。

    四、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是什么地方?谁跟我去羊村玩呢?我们准备去羊村了,羊村前面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我这里也有一条白色的小路,桌上也有一条白色的小路,你们赶紧去找一下,找到了就站在它的面前。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感知数量1。

    ①教师:走到小路上看,看到了一个朋友,这个小朋友是个小弟弟,你的小路上有小弟弟吗?看下小弟弟是怎么走在小路上的?是一步一步走的。

    ②教师:你们看看小路上的花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个的?

    (小女孩)(小鸡)(绿叶)(兰花)(一架红飞机)(一架蓝飞机)

    ③教师:再看看小弟弟的`脸上有什么东西也是一个的?

    (鼻子)(嘴巴)(头)

    2.感知数量2,模仿小乌龟走路的动作。

    教师:小弟弟在路上走啊走,看看走着走着又碰到谁了?小乌龟是怎样走路的呢?

    3、感知数量3。

    教师:小弟弟和小乌龟在路上爬呀爬呀,又遇到了谁呢?大白鸭,大白鸭是摇着走路的,大白鸭走路摇啊摇。

    教师:现在小路上来了几个朋友呢?排在第一个的是谁?

    4、感知数量4,模仿小白兔走路的动作

    教师:三个朋友一起走啊走,又碰到一个朋友,小弟弟学着他一蹦一跳,你猜猜它是谁呢?小白兔

    5、感知数量5,模仿大鸵鸟走路的动作

    教师:它们四个跳着跳着正高兴呢,又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你们认识吗?看看谁走的像大鸵鸟一样跨着走路呢?

    (三)将五个朋友尝试有序地排列。

    教师:看看小路上总共来了几个朋友呢?5个第一个朋友是小弟弟,第五个是大鸵鸟,第二三四个是谁呢?

    (四)结束环节

    教师:五个好朋友一起到羊村去了,可是路上又碰到了谁呢?把小动物们吓坏了,是谁来了呢?原来是只大老虎。可是它说,我是好老虎,我和你们一起去羊村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8)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1.了解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三、小结: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热搜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