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卖炭翁复习指导_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1-06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6.驱将:驱赶着走。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十指都被染黑。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生日祝福语网 289a.cOM)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艰难赶路。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他们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往北而去。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jk251.coM小编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的教学方案
第七单元技艺超群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文章用词准确与传神,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制作词汇积累手册。
二、品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手法,学习用比喻、对比等辞格表现事物或人物,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写法。
三、感受文章景由心造、借物传情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领悟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特点。
【基础知识学习】
一、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韩柳”是韩愈、柳宗元的并称。
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老苏”指父亲苏洵;“大苏”指兄长苏轼;“小苏”指苏辙。
【教学安排】
36.《卖油翁》三课时。
37.《核舟记》三课时。
38.《口技》三课时。
39.《口技》二课时。
40.《明湖居听书》二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王禹偁《泛吴松江》: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背诵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王禹偁,宋代诗人。
3.王安石,宋代政治家、诗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的教学方案
第四单元唐诗精华(下)
【单元学习目标】
一、朗读和背诵本单元的诗歌,体会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适当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
三、学习诗人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基础知识学习】
一、唐诗,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二、初唐重要诗人有:沈佺期、宋之问、王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重要诗人有: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白、杜甫。
中唐重要诗人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贾岛、李贺。
晚唐重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
三、唐代不少有诗人雅称:
杜甫-诗圣、诗王、诗宰相;
李白-诗仙;
王维-诗佛;
李白、王维、王昌龄-诗天子;
孟郊-诗星;
孟郊、贾岛-诗囚;
陈子昂-诗祖;
刘禹锡-诗豪;
齐己、贯休-诗僧。
【教学安排】
21.《杜甫诗三首》三课时。
22.《白居易诗两首》二课时。
2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课时。
24.《题坡山寺后禅院》一课时。
25.《无题》一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因无计避征徭。
背诵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继承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天地最穷人”。
3.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篇)
为了培养学生上生物课的兴趣,提前准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你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快速接受新的课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篇),欢迎借鉴参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2)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3)
学习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习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根的发生和生长: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6)
第一单元第二章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音乐教案-七年级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采茶舞曲〉〉
教学目标:1、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2、了解〈〈采茶舞曲〉〉与越剧及浙江民歌之间的关系。
3、结合介绍“采茶舞“,通过律动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完全融入歌曲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歌曲〈〈采茶舞曲〉〉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采茶舞”的舞蹈录象。
使学生通过观看舞蹈了解到这首曲子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并营造出了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出歌曲〈〈采茶舞曲〉〉
二、学习歌曲〈〈采茶舞曲〉〉
1、介绍〈〈采茶舞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课件演示:歌曲〈〈采茶舞曲〉〉的演唱录音。
学生通过再次聆听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3、视唱歌谱
4、加入歌词唱
(1)轻声唱一遍全曲,边唱边思考问题:
l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情感要求,应该怎样安排它的力度层次?
l歌曲的高潮在哪里?
(2)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演唱并选择一两种大家满意的处理意见。
(3)按学生选择的处理方案来演唱歌曲。
(4)模仿用方言来演唱歌曲
讨论:用普通话唱和用方言唱哪一种更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色?
三、律动
我校很多学生家里都种茶叶,都采过或看到过采茶,先让学生来做一做采茶的动作,然后学习“采茶舞“中的采茶动作,使学生了解舞蹈来自于生活,但要经过艺术加工。
学生在〈〈采茶舞曲〉〉的音乐伴奏中做着“采茶“的律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长江两岸的民歌》
教学目标:1、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各个地区的民歌及其特点。
2、重点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尝试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重点:《龙船调》、《十送红军》的聆听与感受。
课前的准备:1、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在长江两岸有哪些省(直辖市)
2、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地区对其地理位置、环境、有哪些著名民歌以及民歌的风格特点或其他与这个地区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一、学生的讲述
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选定的主题进行介绍,可以通过语言讲解、播放音像资料、制作课件等多种形式来介绍,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说明,并帮助学生进行小结。
二、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插入对几个重点曲目的介绍:
1、《龙船调》
(1)完整聆听一遍《龙船调》,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问题:这首歌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山歌、小调、号子)
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最后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
(2)介绍:《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
(3)欣赏宋祖英《龙船调》MTV(注意其中的表演)
(4)创造性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造。
2、《十送红军》
(1)介绍歌曲背景
(2)聆听歌曲
思考: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为什么要有这些演唱形式上的变化?对歌曲情绪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简单介绍、聆听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歌
(1)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
(2)湖南:《浏阳河》等
三、小结
第三课时:《江南丝竹》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了解和探究的兴趣。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3、能用口琴较流畅地演奏《茉莉花》,并与打击乐相配合。
教学重点:《茉莉花》的演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欢乐歌》
并介绍“江南丝竹”,以及常见的民族乐器。
二、口琴教学:《茉莉花》
1、聆听磁带演奏
2、学习吹奏《茉莉花》旋律
先学习高声部旋律,视学生情况逐步加入中声部、低声部
三、打击乐创作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创编节奏。
2、各小组演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要求与口琴《茉莉花》的演奏相配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由教师以及学生推选出的“评委”评分,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演奏奖”、“最佳合作奖”。
四、小结
七年级政治上期中复习提纲教案模板
七年级期中复习提纲
一句话: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两个单元: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三个大问题:
1、什么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什么)
2、为什么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什么)
3、怎么才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怎么做)
四课十框内容: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的人生、人生当自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什么是自尊?
2、自尊的表现是什么?
3、自尊的必要性是什么?
4、赢得自尊的方法有哪些?
5、知耻与自尊的关系如何?
6、如何正确认识知耻?
7、虚荣与自尊的关系怎样?
8、虚荣心的含义是什么?
9、产生的根源(特点)是什么?
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如何理解同样的自尊同样的快乐?
2、为什么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一个自尊的人应如何获得自尊?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什么?
2、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为什么应该豁达乐观呢?
3、自尊者怎样做到达观?
4、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和批评?
5、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什么?
6、尊重他人的方法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呢?)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一框“我能行”
1、如何认识“我能行”?
2、什么是自信?其表现是什么?
3、自负与自信的区别是什么?
4、自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如何理解自负与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
6、自信有何作用?
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为什么说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为什么自负和自卑都会远离成功?(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结果呢?)
3、自信者都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4、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三框唱响自信之歌
1、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唱响自信之歌?)
2、为什么成绩与进步有利于增强自信、走向成功?
3、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4、如何认识“立体的我”?
5、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是什么?
6、为什自信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7、为什么要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民族的自尊自信?
8、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是什么?
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
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
1、什么是自立?谈谈你对自立的理解。
2、自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立的必要性有哪些?
4、为什么自立要少年始?
5、自立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对自己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自立是不是就是拒绝帮助?
2、依靠、依赖与自立的区别是什么?
3、依赖思想的危害性有哪些?
4、为什么自立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5、什么是自主?自立与自主有何关系?
6、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第一框人生自强少年始
1、什么是自强?
2、为什么人生自强要少年始?
3、自强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4、为什么要自强?
5、为什么自强不息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6、什么是自弃?自弃与自强的关系如何?
7、为什么自弃终将一事无成?(自弃对人有什么影响?)
8、自强的作用有哪些?
第二框少年能自强
1、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有哪些?
2、理想与自强的关系怎样?
3、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自强的关键是什么?
5、为什么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
5、自强的人如何对待弱点?
6、为什么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