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小学教案范例
  • 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4-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值得尊重。

    2、培养他们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教育学生,对他们有礼貌。

    教学要点:举例说明我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

    教学难点:,对他们有礼貌。

    教学方法:分析法、列举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杨芳和爸爸是某科研所的炊事员,平时,杨芳只说爸爸在科研所工作,从不说他是炊事员,也不让爸爸参加家长会。

    2、答问:你知道杨芳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3、教师小结:杨芳认为劳动者有高低贵贱之分,她认为爸爸当炊事员低人一等,因此从不说爸爸是炊事员。

    4、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感谢你,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3、思考下列问题(出示灯片)

    A、当王津津家厕所堵塞时,环卫工人是怎么做的?

    B、他们向王津津说了些什么?

    他们所说的“心满意足”是指什么?

    C、王津津一家对环卫工人的态度怎样?

    D、党和政府把徐师傅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人民群众选他为省人大代表,这说明了什么?

    3、指几名学生答问,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4、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成千上万像徐师傅这样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三、辨析明理

    A、说一说:

    1、联系课文,说说社会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说说你和同学尊重劳动者的事例。

    B、读一读:见教材37页

    C、议一议:(灯片出示)

    你对下面几种看法和做法是怎么认识的?

    D、评一评:(灯片出示)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值得尊重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要,对他们有礼貌。

    JK251.com延伸阅读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

    愿意。

    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千百年来保留、继承下来的传统,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礼仪、喜庆、丧失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只有彼此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才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很有必要。

    本课的教学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二是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第二部分是通过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教法建议

    1、三年级学生对“民族”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教学是不要纠缠这个问题,只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就可以了。另外,为了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有一定的了解,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侧重讲尊重本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如果遇到外国人也同样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

    3、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去尊重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十一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

    愿意。

    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要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对,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2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板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异。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住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风俗习惯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过度:各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沿袭了一代又一代,它寄托着各族人民良好的祝愿。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放课文录音故事,看课文)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以身作则,身着傣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教育其他干部也要这样做。)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当时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警卫员担心他的健康,就张开雨伞去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总理让警卫员把伞收起来。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水是对傣族人民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说明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小结:傣族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民族,周总理深切地爱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也深切地爱着自己国家的总理。,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使国家富强、昌盛。

    板书:尊重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知道的说一些,不强求)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在38号楼里》的录音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小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友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康。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把位同学分别拿出苗、彝、回、藏、维吾尔、壮、蒙古、朝鲜小朋友的图片,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并贴在黑板上组成半圆,正中间留一个空挡。)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引导:对他们的衣着不指手画脚、不窃笑;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与各民族小朋友团结友爱。)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六名同学在中队研究会上讨论关于新年包饺子包什么馅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提问:他们谁做的对?为什么?

    小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所以作为我们汉族的小朋友,要与各族小朋友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个美好的乐园。

    (把汉族小朋友的图片贴在空档处,就拉成了一个完整的半圆。)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懂得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大家齐唱《大中国》来结束我们这堂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了解你周围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将他们的风俗习惯记录下来。

    2、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各民族同胞的照片,在班里搞一次“我们是一家”图片展。

    3、注意一下党的十六大,记录少数民族代表的名字。

    尊重老师的劳动优秀模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老师爱我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爱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多与老师交换意见。

    教学要点:

    1、老师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我们爱老师,要,接受老师的教导。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提问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朗诵(灯片出示)

    ①、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②、全班齐朗诵

    ③、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A、桃桃看了白发和作业本上的红叉叉,为什么心里怪难过的?

    B、你认为我们怎样做才是?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你弄懂了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辨析导行。

    1、想一想

    读故事、看图、讨论,感谢老师,最好的行动是什么?

    2、议一议

    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总结。

    老师爱我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爱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多与老师交换意见。

    五、活动延伸。

    开个颂师会,说说老师关心爱护、辛勤教导我们的小故事。

    热心公益劳动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小学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教学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教育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

    板书课题: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板书: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板书: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小学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小学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小学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板书: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小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前,教师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

    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千百年来保留、继承下来的传统,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礼仪、喜庆、丧失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只有彼此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才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很有必要。

    本课的教学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二是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第二部分是通过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教法建议

    1、三年级学生对“民族”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教学是不要纠缠这个问题,只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就可以了。另外,为了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有一定的了解,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侧重讲尊重本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如果遇到外国人也同样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

    3、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去尊重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十一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

    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对,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2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板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异。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住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风俗习惯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过度:各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沿袭了一代又一代,它寄托着各族人民良好的祝愿。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放课文录音故事,看课文)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以身作则,身着傣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教育其他干部也要这样做。)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当时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警卫员担心他的健康,就张开雨伞去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总理让警卫员把伞收起来。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水是对傣族人民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说明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小结:傣族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民族,周总理深切地爱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也深切地爱着自己国家的总理。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使国家富强、昌盛。

    板书:尊重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知道的说一些,不强求)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在38号楼里》的录音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小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友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康。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把位同学分别拿出苗、彝、回、藏、维吾尔、壮、蒙古、朝鲜小朋友的图片,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并贴在黑板上组成半圆,正中间留一个空挡。)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引导:对他们的衣着不指手画脚、不窃笑;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与各民族小朋友团结友爱。)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六名同学在中队研究会上讨论关于新年包饺子包什么馅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提问:他们谁做的对?为什么?

    小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所以作为我们汉族的小朋友,要与各族小朋友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个美好的乐园。

    (把汉族小朋友的图片贴在空档处,就拉成了一个完整的半圆。)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懂得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大家齐唱《大中国》来结束我们这堂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了解你周围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将他们的风俗习惯记录下来。

    2、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各民族同胞的照片,在班里搞一次“我们是一家”图片展。

    3、注意一下党的十六大,记录少数民族代表的名字。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28415.html

    【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