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8篇
  •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发表时间:2024-11-18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8篇。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1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能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3、关键: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计算、

    (1)(-2.6)+(-3.1)(2)(-2)+3

    2、填空、

    (1)+6=20(2)20+=17

    (3)+(-2)=5(4)(-20)+=-6

    五、新授

    实际问题中有时还要涉及有理数的减法,例如,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这天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就是4-(-3),?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减法,你会计算它吗?(鼓励学生探索)

    可以先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7℃

    另外,我们知道减法和加法是互为逆运算。计算4-(-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x,使x与-3的和等于4,因为7+(-3)=4,所以

    4-(-3)=7①

    另外4+(+3)=7,②

    比较①、②两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4-(-3)=4+(+3)

    这就是说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如何转化呢?

    减-3相当于加3,即加上“-3”的'相反数

    比较上面的式子,计算下列各式:

    50-20=50+(-20)=

    50-10=50+(-10)=

    50-0=50+0=

    50-(-10)=50+10=

    50-(-20)=50+20=

    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仍然相同【WWw.36gh.cOm 合同范本网】

    归纳:通过上述讨论,得出: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要发生变化。

    1减号变加号

    2减数变相反数

    例4:计算:

    (1)-3-(-5)(2)7.2-(-4.8)

    (3)0 – 8(4)(-5)-0

    分析:以上是有理数的减法,按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11-3(--5)2411113例3:计算:(1) -0.257-4.47(4)(-3)-5=(-3)+(-5)=-8 24244例2:计算:(1) (-2.5) – 5.9(2)

    强调: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必须同时改变,(4)?题中减数的符号为“+”号,省略没有定

    综合运用:课本25页,6题

    六、课堂练习

    1:计算:

    (1) 6-9(2)(+4)-(-7)

    (3)(-5)-(-8)(4)0-(-5)

    (5)(-2.5)-5.9(6)1.9-(-0.6)

    2、列式计算:

    (1)比2 ℃低8 ℃的温度

    (2)比-3 ℃低6 ℃的温度

    3、课本26页7、8、10题略

    2、差数一定比被减数小吗?

    提示:不一定,例如(-7)-(-5)=(-7)+(+5)=-2,-2>-7

    七、课堂小结

    引进负数后,任意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差,结果可能为正数(大数减去小数),也可能为负数(小数减去大数),还可能为0(相等的两数相减),学习有理数减法,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变”字;

    (1)改变运算符号──即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改变减数的符号──即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这两个“变”要同时进行,而被减数不变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习题1、3第3、4、11、12题。

    九、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通过水库放水抗旱的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乘法的概念。

    问题: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并计算这个问题,引出有理数乘法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探索猜想:

    问题:

    1.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向西为负方向。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如何?

    2.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如何?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和×(-3)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归纳法则:

    1.符号规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2.积的绝对值等于两数绝对值的乘积。

    3.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

    验证明确:

    通过一组算式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正确性。

    例如:4×(-4),4×(-3),(-4)×0等。

    三、巩固练习

    例题指导:

    计算:(-3)×(-9),(-4.7)+3.9等。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并说出每步的理由。

    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预习有理数除法和乘方的内容。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形式、小数形式、整数形式),以及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的性质(封闭性、有序性、稠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对有理数与现实世界联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性质。

    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稠密性,以及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成绩等级转换为分数等)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讲授新知(约20分钟)

    定义讲解:明确有理数的`定义,即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分母不为0)。

    表示方法:介绍有理数的三种主要表示方法:分数形式、小数形式(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整数形式(视为分母为1的分数)。

    数轴表示:演示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强调正负数的位置关系。

    3.性质探索(约15分钟)

    封闭性:通过例子说明有理数与有理数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运算后,结果仍为有理数。

    有序性:利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理解有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稠密性:通过举例和图形辅助,解释在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有理数之间,都可以找到无数个有理数,即有理数在数轴上是“密密麻麻”的。

    4.巩固练习(约10分钟)

    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和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有理数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5.总结与作业(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有理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题和探究题(如寻找生活中的有理数应用实例,或探究有理数与无理数的进一步区别)。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

    做一做(出示胶片)你能运算吗?

    (1)234(-5)

    (2)23(-4)(-5)

    (3)2(-3)(-4)(-5)

    (4)(-2)(-3)(-4)(-5)

    (5)-1302(-20xx)0

    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交流讨论不难得到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这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注意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另一种运算形式,它也是今后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1.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归纳,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3.培养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的良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过程,归纳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等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逆向思维及化归思想。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发言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探究出确定两个负数相乘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符号规律。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6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二、 教材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反思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习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习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习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第五环节:感悟反思课堂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习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7

    《有理数的惩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习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习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习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第五环节:感悟反思课堂小结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习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进一步巩固有理数的概念,深入理解有理数的性质及其运算规律。

    2.应用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的能力。

    3.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将有理数知识灵活应用于复杂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快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通过小测验或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深化理解:

    深入分析有理数的运算规律,特别是减法、除法的转化方法(如转化为加法、乘法)。

    讲解有理数运算中的特殊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3.应用实践:

    给出几个涉及有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如预算规划、时间计算、比例分配等),引导学生分析并建模求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4.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物理学中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在经济学中预算、成本的分析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假设,尝试用有理数知识进行解释或验证。

    5.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反思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强调有理数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6.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有理数的综合运算和实际问题求解。

    要求学生自行寻找一个与有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求解,并撰写简短的报告或展示PPT。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