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模板
  •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3-18

    【www.jk251.com - 山岳的形成教案】

    随着初中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本站收集了《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模板》,供您参考。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同学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请同学搜集训练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摄像或拍照。投影片: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对比,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巴甫洛夫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多媒体软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除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外,还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举例:1、学生们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2、鹦鹉学舌、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由这些成语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3、用实物如橘子、山楂等,绘声绘色地描述吃这些食物时的感觉,问学生:听了老师刚才的描述,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呀?引出课题:条件反射的形成。探究竟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再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针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组织同学讨论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帮助同学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此过程中,教师可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以此为范例。教学过程中要提示同学们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各方面状况要尽量一致。2、为什么每次只能用一种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3、为什么建立了条件反射后,还要继续实验。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实验。提问:1、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反射活动有哪些变化?属于什么反射活动?2、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大家谈经过探究竟,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条件反射,以及如何建立条件,请同学们看书“大家谈”的两个问题,思考后,谁能谈谈你的看法?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后问:你知道什么是条件反射吗?谁能举些条件反射的实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非条件反射,谁还记得什么是非条件反射?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条件反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反射类型形成反射弧特点神经联系举例知识链生活中可见这样一种现象:人在马路上骑车,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我们也能训练小动物红灯停、绿灯行。人和动物的以上行为一样吗?请同学们思考后,谈谈你的想法?学生回答后,加以评价,从而总结出人类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实际用条件反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小结全课: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听完老师的介绍,认真分析老师所举实例,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初步认识条件反射。同学们积极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有的带小动物来表演,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放录象,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积极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结合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1、学生回忆实验过程,依据实验记录回答:先是给狗喂食物,狗跑过来吃,属非条件反射,在喂狗食物的同时用声音叫它,一段时间后,听到叫狗的声音,狗就会跑过来——条件反射。2、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学生答:条件反射是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实例:鹦鹉学舌、老马识途、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独立思考、填写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比较表。学生讨论、思考后,得出结论:不一样。人是明白红绿信号灯的含义,即对抽象的信号发生的反应,而动物必须看到红灯才知道停,即对具体刺激发生的反应。阅读“知识链”,理解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意义;人类特有的条件发射。同学们交流课下查阅的条件反射应用的实例,从而体会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同学们积极发言:我知道了怎样建立条件反射;知道了什么是条件反射;知道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以及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学会了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Jk251.coM编辑推荐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准备活动:

    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定义:1、内错角;2、同旁内角.

    二、探索练习:

    观察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讨论:

    (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如右图,∵∠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180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f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右图,∵de∥bc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180º,___________________

    ∵∠b=∠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80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小结:

    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作业:

    课本p58习题2.3:1、2、3.

    教学后记:

    初步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在三线八角图中,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有些混乱,不过能通过观察内错角、同旁内角度数的变化发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实际应用中比较乱,出现“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错误.

    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引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教具件说明的教学方案


    素材编码

    名称

    用途

    内容描述

    数量

    备注

    b8a-u2-l3-01

    幻灯片1

    图片

    p10sectionb上1a中的四幅图按顺序扫描制成幻灯片1、2、3、4

    1

    b8a-u2-l3-02

    幻灯片2

    图片

    1

    b8a-u2-l3-03

    幻灯片3

    图片

    1

    b8a-u2-l3-04

    幻灯片4

    图片

    1

    b8a-u2-l3-05

    幻灯片5

    表格

    板书设计上的表格制成幻灯片

    1

    溶液的形成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烧杯下面放一块小小的薄木块,并向木块上放少量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探究

    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并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溶质

    氢氧化钠(naoh)

    硝酸铵(nh4no3)

    氯化钠(nacl)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溶解现象

    结论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归纳整理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设计再探究

    实验设计: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某些用品有:nacl、naoh、nh4no3、浓h2so4……(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交流展示: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及实验情况。

    现实录同学们展示交流的活动案例:

    典型案例1:

    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装置: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装置改进:

    分析:此装置有无不完善之处,如有,如何改进?

    典型案例2:

    此装置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改进装置为:

    如不正确,如何改进。

    典型案例3:

    评价设计方案:

    案例群展示

    封闭体系开口体系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九中孙明槐

    点评

    本节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溶液形成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然后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溶液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整个教学思路严密清晰,学生自主参与面广,创新点较多。创设的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烧杯和杯外湿木块冰冻粘结的实验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设计实验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同时,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但安排了很丰富的活动素材,特别是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探究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既能给思维受阻的学生以启迪,又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广阔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精神。本节课注重了知识技能的形成与学习方法的联系,是一节符合课改精神的好课。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刘永舜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