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认识方程 教案精选篇
  • 认识方程 教案精选篇

    发表时间:2022-03-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纸、分类纸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出示天平图。

    1.提问: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⑴提问:小明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⑵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⑶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

    ⑷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学生在学习材料纸上完成并汇报交流。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再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想法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展示学生的各种分类的情况。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为什么黑板上另外三类都不叫方程?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3.判断深化理解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 708+x

    50 2=25x+4 14y-28=355y=40

    4.描述生活

    ⑴看图列方程。(图略)wwW.jk251.COm

    ⑵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题略)

    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应用深化

    佳钙饼干广告中的数学问题。

    下载地址:

    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提出问题、代数表达、方程求解的全过程。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Jk251.coM编辑推荐

    认识=;> 教案精选


    (四)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解简易方程堂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例一,例二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天平平衡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书写格式。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天平平衡有那些规律?你知道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什么帮助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归结学生的发言导出课题。(板书:解方程。)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导出方程

    请观察并思考题意,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发言)这些信息有那些等量关系?(抽生回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比较确定比较简单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怎样写方程?根据学生回答的等量关系师板书出方程,得到x+3=9

    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

    2、用天平平衡规律理解解方程的算理

    独立观察图例,小组交流

    这个方程的解在天平上是怎么表示的,请大家自己看例一的图例,说说自己的收获?

    全班交流图例

    在方程上表示过程

    你能把他用数学符号在方程上表示出来吗?师板书解的过程

    师小结在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

    你能概括一下解方程的方法吗?

    引导发现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去掉数字,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4、书写规范要求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

    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让学生独立书写过程,可看书学习验算方法

    过度引出例2

    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使方程最后只剩下一个x,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你还会想到为了只剩下一个x,除了同时减外,还可以怎样?

    (二)教学例2

    1、小组讨论解3x=18

    2、展示交流(两边可以同时除以3得到一个x

    3、说算理(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你能解释为什么要除以3?

    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例2解题过程

    5、展示、订正。

    (三)全班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两边可以同时减一个数和乘一个数还相等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敢用它们来试一试吗?

    (四)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如果学生出现除数和减数是未知数在解时,你可以用以前的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或者把方程转换成另外的加法关系和乘法关系的方程的方法来解.

    2、先说一说下列方程解的方法,再写出过程.

    4+x=15x-8=1.27x=56x 5=14

    集体指名回答,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3、讨论: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吨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认识吨(1吨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千克和克适合计量哪些物体的重量呢?

    2、一袋白糖重()千克一个鸡蛋重()克

    二、新授。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3)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4)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3、感知吨。

    (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

    (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

    4、简单的换算。

    (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1t=1000kg

    1千克=1000克1kg=1000g

    (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1000)

    (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

    5吨=()千克8000千克=()吨

    5、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如第1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6吨=()千克9吨=()千克

    4000千克=()吨27000千克=()吨

    2、曹冲称象。

    第几次12345678

    质量╱千克280220250300230250270350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四、作业。

    书上第22页的第2题。

    思路:估计重量→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寻找1吨的参照物→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认识线段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认识分数 教案精选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课题:认识分数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一、教学例题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呢?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3、想一想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二、想想做做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先填写,然后交流。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例题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2、研究讨论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3、试一试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二、想想做做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3、独立完成。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5、独立完成。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一、教学例题1、引导看图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4、想一想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二、想想做做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6、独立练习。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7、看线段填分数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10、直接填写。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11、做游戏:填一填,全班交流。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例题1、引导题图出示题图,引导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讨论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一)我用圆片分一分。(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谁能来列式呢?12÷4=3(个)3×3=9(个)3、小结: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二、想想做做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说说该怎么列式?第二小题如上处理。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第六-七课时练习四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把1元怎么分?4角是其中的几份?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五、先读题,再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十、思考题:这道题目已知什么?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十一、你知道吗?读一读,做一做。板书:教学心得:

    认识厘米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却只要六十步,这可能吗?为什么呢?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3.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难道我们的桌子不是一样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学习用我们的学生尺来量长度,平常大家都会用到尺子,但是你认真观察过它吗?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

    5.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

    6.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3厘米长?5厘米长?还能找到其他的长度吗?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稍复杂方程的练习 教案精选


    第五课时稍复杂方程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三第8-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稍复杂方程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

    33×11+4x=316x-7.05=7.95

    5.4x+x=19.23.6x–x=3.25

    2、列方程求解

    (1)一个数的1.8倍与它的1.5倍的差是2.4,求这个数。

    (2)2.5加上x的6倍,和是3.7,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去1.5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哪种类型的应用题?

    二、1、p739

    1)审题后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数量关系是什么?

    怎样列方程解答?

    i.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答。

    ①(2.5+3)x=22;

    ②2.5x+3x=22;

    2、p7310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不同方法解答。

    3、小结:…………

    以上两题积中都有相同的数,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你发现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吗?

    4、p7311、12

    1)生先独立思考解答;

    2)汇报思考方法;

    11题只要把方框里填入的相同的数设为x转化为方程。24x-15x=18,

    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框里的数。

    12题先从方程两边同时减x,即2x=100,解之得x的值。

    5、p73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教案仅仅是教学预案,它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天在教学中,我对原订指导练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学生昨天掌握情况将第8题作为指导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两数差,求两数分别是多少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等量关系式。针对部分学生习惯根据已知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顺势写等量关系的现状,补充讲解了x+24=3x这类方程的解法。

    x+24=3x

    x+24-x=3x-x

    2x=24

    2x÷2=24÷2

    x=12

    经过此题的讲解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起色较大。

    其次,我将“鸡兔同笼”作为本课的另一重点指导练习。因为校外培优班在教学此类习题时多用假设法,学生分析理解难度较大。但如果运用方程来解答,数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学生解答起来难度也易如反掌。重点指导此题,并非它难度大,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到方程的好处。

    [改进措施]下次再教时,我会在基础练习中补充分析条件找出等量关系的练习。

    圆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2、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生: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生: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学会了画圆。

    (二)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

    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师: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小组活动: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小组内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小组汇报:

    生:把圆对折,再对折就找到圆心了。

    生:对折的折痕就是直径,两条直径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

    2、在折纸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几个圆,一起折一折吧,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汇报:

    生:我发现将圆对折,正好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生:我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就是两条半径长的和。

    师:那么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两条半径长的和。你会用字母表示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吗?

    生:d=2r或r=d/2。

    (三)小结

    师: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或r=d/2。

    (四)内化新知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正方形:4条

    生:长方形:2条

    生:等腰三角形:1条

    生:等边三角形:3条

    生:圆:无数条

    做一做: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圆是一个很特殊的图形,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与原图形重合。

    生:正方形只有旋转90度才能与原图形重合。

    生:等边三角形旋转120度与原图形重合。

    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4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3次;圆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无数次。

    师: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4次,看来确实是旋转90度重合一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3次,证明旋转至少多少度可以重合?

    生:120度。因为旋轴一周是360度,除以3就是120度。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说出依据。

    2、练一练第3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4题。

    学生实际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4、练一练第五题

    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画来找出他们的关系,效果比较好

    倒数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风景图片)

    提问:你发现图画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图画都倒过来了,出现了倒影。)

    老师:是啊,这些图片有了倒影,显得更加漂亮了。

    在我国的文字里,也有很有趣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找找看。

    (课件演示:吴、杏)

    老师:你们发现汉字的特点了吗?

    (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都成了新的汉字。)(吞、呆)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一个数是不是把它倒过来就是它的倒数呢?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全班交流,讨论“两个数”和“互为倒数”什么意思?教师可引导:语文中的“高”和“矮”是反义词,能不能说“高”是反义词?“我和你们是好朋友”能说成“我是好朋友”吗?数学中我们还学了哪些相互依存的概念?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的倒数是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四、作业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五、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7729.html

    【认识方程 教案精选篇】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